蘇州人吃什麼都喜歡蘸一點這種百搭的醬油

蘇州人吃什麼都喜歡蘸一點這種百搭的醬油

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之前我們在介紹土豪面三蝦面時就說過,蘇州人對蝦那是特別的情有獨鍾,尤其是每年黃梅天,是蝦產卵的旺季,也是做蝦籽醬油的最好時節。

蘇州人吃什麼都喜歡蘸一點這種百搭的醬油

▲一碗裹滿蝦籽的三蝦面

蘇州的吃貨們除了願意花功夫折騰三蝦面外,還對自制蝦籽醬油樂此不疲,就像現如今許多人吃什麼都要來點老乾媽一樣,蘇州人一年四季吃什麼也都會放一點蝦籽醬油

早餐喝粥吃油條可以蘸它;午餐開葷了,白斬雞、五花白切肉有了它才更鮮美;晚上用它點綴一些清爽的小菜,悠悠送入口中,渾身都舒坦。

蘇州人吃什麼都喜歡蘸一點這種百搭的醬油

蝦籽醬油,顧名思義主要是用蝦籽和醬油一起熬製的。

被譽為古代吃貨界聖經的《隨園食單》裡就這麼介紹過,蝦籽醬油是秋油裡面放了蝦籽熬出來的。

這個秋油是古人的說法,老法頭的人認為,自立秋後的深秋第一批做出來的醬油才可稱為“秋油”,聽起來玄乎得很。

其實這種秋油在春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釀造,經過夏天漫長的暴晒後直到入秋才算功德圓滿,出來的醬油才會濃稠香醇,色澤深沉、味道厚重

蘇州人吃什麼都喜歡蘸一點這種百搭的醬油

雖說有不少老字號也做蝦籽醬油,但老蘇州們還是習慣自己動手,畢竟自己做的蝦籽醬油才會滿滿的都是蝦籽啊。

據說,民國時期就有商家用魚子來冒充蝦籽做蝦籽醬油。這麼看起來,黑心商販自古就有啊!而且還傳承下來了,聽說現在有些麵店就是用魚子代替蝦籽做三蝦面的,要我說啊,這種老闆真是“心墨冊黑”,一百多塊錢一碗的面還要弄虛作假,蘇州話說起來真的是“傷陰節個”!

我們再說回蝦籽醬油,這原料雖然看著一目瞭然,但真的自己做起來講究可多了,稍有偏差味道就大相徑庭了。

蘇州人吃什麼都喜歡蘸一點這種百搭的醬油

從前老蘇州都是自己去菜場買活蹦亂跳的河蝦,一定得是那種“子蝦”,再順便去街上的醬園店打幾斤上好的醬油,然後就是慢工出細活地出蝦籽了。

接下來把醬油煮沸後撇去浮沫,再把蝦籽倒進去,還要放上白酒、白糖、生薑、老陳皮絲等作料,再用文火慢燉,等到蝦籽漂浮後就可以關火冷卻,整套流程一氣呵成後就算大功告成。

街坊四鄰只要誰家做蝦籽醬油了,大家都會一清二楚,那鮮美的氣息早就沿著巷子、順著石板路飄散得很遠很遠。

蘇州人吃什麼都喜歡蘸一點這種百搭的醬油

說了這麼多蝦籽醬油,你一定會聯想到還有一樣衍生美食:蝦籽鯗魚,也是蘇州人的大愛。蘇州的蝦籽鯗魚可是聞名中外的特產,鹹中帶甜、鮮香可口。

從前蘇州人去外地走親訪友,帶上兩盒“採芝齋”或是“稻香村”的蝦籽鯗魚,其貴重程度完全可以和現在的兩箱陽澄湖大閘蟹相媲美。而蘇州人自己一般是捨不得吃的,實在太貴。誰家用蝦籽鯗魚作為配粥菜來吃,那肯定是家裡有礦了。

蘇州人吃什麼都喜歡蘸一點這種百搭的醬油

蘇州人吃什麼都喜歡蘸一點這種百搭的醬油

可是,如果換到今時今日,你再用兩箱大閘蟹去換兩盒蝦籽鯗魚,肯定會被人說是腦子進水了,所以,名不名貴也是因時而異的。

據說,最早做蝦籽鯗魚的是蘇州閶門外上塘街上的一家“興隆”鹹魚店,那可是同治年間的事了,老闆姓王。

王老闆的鹹魚生意一直不怎麼景氣,有一次,一個親戚來探望他,並帶了兩瓶自制的蝦籽醬油。親戚說:“這是我用伏油加蝦籽熬製的,味道很鮮,給你開開胃。

蘇州人吃什麼都喜歡蘸一點這種百搭的醬油

王老闆也是行家,打開瓶子嚐了嚐,嘖嘖稱好,忽然腦洞大開:“你用蝦籽熬醬油,味道這麼好,如果我用蝦籽熬鯗魚,會不會好吃呢?”

親戚說:“你試試看呢!我可以幫你出把力的。”

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挑選上好的鯗魚,用姜、糖和伏油熬製,又在表面塗上黃燦燦的蝦籽,果然鹹淡適口,別有風味。

蘇州人吃什麼都喜歡蘸一點這種百搭的醬油

這種蝦籽鯗魚一面世,立即引來了很多客人。大家你一斤,我一斤,很快就把一些陳貨賣個精光。從此,興隆鹹魚店的名聲也就傳開了。

王老闆去世後,店裡的一個師傅被觀前街“葉受和”茶食店的老闆聘了,於是這種美味的鯗魚出現在了“葉受和”茶食店的櫃檯上。後來“稻香村”“採芝齋”等茶食糖果店也有供應,經過不斷改進技藝,蝦籽鯗魚越做越好,成為蘇州一道獨特的傳統食品。

蘇州人吃什麼都喜歡蘸一點這種百搭的醬油

這就是蘇州人特有的小日子,在平淡裡總要加點精緻的味道,一瓶百搭的蝦籽醬油配上家常便飯,味蕾立馬開花,有你便是晴天。難怪蘇州作家陶文瑜會這樣說:

“我的心目中,蝦籽醬油就是評彈中的琵琶弦子,少了她演唱就成不了腔調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