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活得不開心?

胡慎之 心理學 寧靜 文化 胡慎之心理 2019-04-09

作者:周小寬

向日葵心理工作室簽約諮詢師

胡慎之公號簽約專欄作者

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胡慎之(ID:hushenzhixl)


為什麼你總是活得不開心?

胡慎之

老胡說:

痛苦,卻無法改變。

其實是因為我們已經固定了自己的應對模式。

因此,改變這種模式是一件很困難事情。

很多人就會想著,既然這麼難,那何必還要改?

引用周老師的一句話,

“暗夜和白晝共存,痛苦有時大於快樂,但是,我也想去看。”

1

很多人總是在問,為什麼我這麼痛苦呢?

有一種答案,是很心理學的,卻不是那麼符合我們一貫的認知的,就是因為痛苦是你熟悉的。而平靜是你所陌生的。

我遇見過很多來訪者,他們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其中有時也有著類似的部分。

我聽到這樣的一些描述,

  • “小時候,本來我很開心地在那玩著,一切都很好,接著,媽媽(爸爸)突然就會因為一件事情對我發火,指責,”
  • “我在聚精匯神地看著一本課外書,爸爸的鞋底就飛過來了,”
  • “媽媽對我很憤怒,好像我做了很罪惡很對不起她的事情”
  • “爸媽突然吵起來,開始砸東西,”


開始,是一個人的寧靜,自在,快樂,但是在這個快樂後面,卻潛伏著一個我們作為個體根本控制不了的糟糕結果。

那些被罵、被指責、被投射憤怒、被歧視、目睹爭執的過往,日積月累,在人的內心凝結成一個模式。

這個模式,如果用我們可以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就是:

快樂一定是短暫的,不真實的,不穩定的,快樂背後一定會跟著一個糟糕的結果和體驗的。

一定是這樣的。因為太多次都是這樣。

如果加入“自我感覺”去翻譯這個模式的話,這個模式還可以被描述為:

當我自我感覺良好,對自己感到快樂滿足,正在進入當下的時候,這個時光一定是短暫的,不真實的,一定會被結束的。

這是對痛苦的一種理解。不知你能否明白?

我們其實已經有了一個模式,如果在這個模式裡,再快樂的開頭一定會有一個糟糕的結尾,那麼你的故事就會暗含一個這樣的動力,這樣的線索。

我知道,這不是你想要的。但是,為了適應不舒適,我們發展出了防禦。

防禦有很多種,而這一種防禦就是,讓自己待在熟悉的感覺裡,那樣當不可避免的糟糕感覺來臨時,你會覺得容易接受得多。

這就是我們發展出的面對痛苦的方式。這種方式是為了幫助當年無力而幼小的自己,去適應外面這個不完美的,有衝突的,甚至殘酷的世界。

這是一種本能的方式。

比痛苦的體驗更可怕的是失控的體驗。

於是很多人無意識操控著自己的人生,去符合不舒服的伏線,這樣還能活在一定的掌控感裡。

寧可痛苦,也不要失控。在平靜裡暗藏危機,這種感覺,比把生活弄得很糟糕,還要令人難受。

為什麼你總是活得不開心?


2

A對我說,

我總是覺得內疚,我媽媽一用她那種“付出感”“受害者”的方式來綁架要挾我,我就沒辦法拒絕要為她去做那些我根本不想做的事情。現在我經過了自我成長,我決定不去做了,我再也不要做了,可是,我極度內疚。我討厭這樣的自己。為什麼我走不出來媽媽的影響?

我問她,你的媽媽是個快樂的人嗎?

她說,

不快樂,沒見她怎麼快樂過。她總是苦大仇深的樣子,好像全世界最慘的人就是她,她是受害者,對別人總是很多怨恨。媽媽也見不得我快樂,反正小時候我只要一開心,後面一定會伴隨她的指責。

我沒有去問她的外婆,但我幾乎可以確信,她的外婆,在她的媽媽面前,應該也是一個付出者和受害者。

這和中國傳統的文化背景相關。和過去的年代相關,和男女身份相關。

女性相比男性活得更壓抑和艱難,不能為自己而活,不能追求自己的快樂。如果家庭需要犧牲者和祭品,她們就必須是排在第一個的。

這樣的女性做了媽媽,那麼她們的子女,又能有多快樂呢?

媽媽如此不幸,而我這麼幸福,從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我們的潛意識會覺得,這是要被懲罰的,這是一種背叛啊。

沒辦法,這就是生命。生命的延續,就帶有這樣的編碼了。

媽媽不能讓女兒舒服,因為外婆也沒有用讓媽媽舒服的方式養育過她,所以,媽媽沒有習得快樂舒服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

她們其實沒有自己,也沒有邊界,自然也談不上對自己負責,也不會為自己爭取。

所以A怎麼會不內疚呢?她的媽媽是這樣活過來的,但是現在她要離開媽媽和外婆的模式了。

她要在潛意識裡,完成這種分離和背叛了。

於是,我會有內疚感,罪惡感,我覺得這是一種背叛。

作為生命的延續,我們無法避免在這樣做的時候,內在的情緒。即使不被體察到,也是存在的。

在我看來,A的自我成長之路,走了很多步,也有了很多很多覺察,她看見了內在模式,看見了那些過往意味著什麼,她劃出了邊界,也做出了拒絕,但是,她還是一刻不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苛責自己做不到的那些部分。

就好像看一杯水,去看未滿的那一半,你就是覺得空和不夠,看裝了水的那一半,你會舒服滿足。

那麼你總是去看空著的那一半,不也是為了讓自己難受嗎?


為什麼你總是活得不開心?


3

無論是為了防禦突如其來從快樂跌入痛苦,而發展出的持續痛苦的模式,還是為了忠誠於母親,或者家族,而在內在保持的那份“不讓自己活得舒服放鬆”的模式。

這些都是本能深處的,潛意識掌管的東西。但是,這些也都是在我們身上活靈活現地東西。

我從不說,我們要去改變它。當我被問到,那我何時能改變?

我的回答是,過去你看不見它,但你看見了,認識了它,那一刻覺知了的你,和矇昧的你,就已經不同了。

只不過這種不同,不是你想象中的,幸福的彼岸罷了。

也許你讀到這裡會覺得憤怒,悲哀,不公平,無奈。但是,這就是生命。

我們追求美好,摒棄黑暗。可是那些負面的黑暗的東西,既圍繞在我們的過去,也同樣,埋葬在深處,成為一種看不見的模式,參與著我們的未來。

人生苦樂參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做不做自我成長,要不要探究真相,這一點都是不變的。

不同的只是,來這世界一次,痛苦過,喪失過,沉淪過,然而你又舉步向著未知走去時,你想不想弄清楚,

  • 究竟你是什麼?
  • 究竟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 如何塑造著你的人生?
  • 你想不想在可以改變的範圍內,施加一些帶覺察的選擇?

加入一些思考後的行為,而不是盲目地活在看不見的模式裡。

理解的人,都是先知。

這種收穫,我個人認為,其實足以撐起人生的意義。


為什麼你總是活得不開心?


4

寫在最後。

我上週收到了一個讀者的留言,她一直看我的文章,我想鄭重地將她這條留言放在這裡。

“受害者的圈圈一直都在我身上,剛剛發現自己又掉進去了,看到文章中說的滿足我就是好媽媽,不滿足我就是壞媽媽,我就是這樣,很偏執。

以攻擊他人方式保護我自己,我以為那是在愛自己,而事實上並不是,我彷彿看著很小很小的我拿著巨大的棍子企圖抗擊他人,實際上呢?

沒有誰要害我,沒有誰要逼迫我,我彷彿還是那個小小的我以防禦方式保護自己。這種感覺就是強迫性重複。

傷害自己也傷害了他人。

我周圍所有人都有各自原生家庭烙印,沒有任何人是完美的

我老是希望他人來滿足我,那我就是把自己的幸福交在別人手上,這樣的我好可憐,好心疼。

就像拿著碗在乞討一樣,我不知道能為自己做什麼,因為我真的對自己一點都不瞭解,我不知道怎麼愛自己,不知道怎麼和自己相處。我能做的真的沒有什麼,只有看到。

我好想為那個自己做點什麼,可是受傷的自己已經是事實,事實大過天,可我又接受不了。

周而復始,反反覆覆。”

我很想對她說,你做了那麼多,你看見了嗎?

你分析了那麼多的自己,你看到了那麼多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你直面了人生的真實,你看到了自己的攻擊,你沒有責怪別人,你說沒有人完美,你是你們家族的先知者。你比家族裡的人都要勇敢。

你這麼勇敢地去面對了,這麼難做的事情,你都做到了。給自己一個肯定和擁抱吧。我覺得,這就是改變。這就是意義。

我翻到不久前,這位讀者的另一條留言,將它放在這裡作為結尾:

“現在有時候聽到自己的笑聲都覺得還有力量,我感受到內在那股神奇的力量,一直都在陪著我,這條路不孤單,雖然有時真的很想只罵髒話,但是是我選的,我就要走下去。我想看看這個我最熟悉的陌生人朋友到底是啥樣,我想去看。”

快樂有時,悲傷有時,低落有時,驕傲有時。

這就是人生。

暗夜和白晝共存,痛苦有時大於快樂,但是,我也想去看。


——the end——

作者介紹:周小寬:心理諮詢師,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點特別,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個人公眾號:周小寬(ID:xiaokuanjoy)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