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卸任故宮“看門人”後,單霽翔接任故宮學院院長,依然奔走在推廣故宮的一線。

他給大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當“皇上”的趣事。

養心殿內,西暖閣前,單霽翔“端坐”龍椅,單獨召見大臣聊兩句。

大臣挺會聊天。

單霽翔: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大臣:皇上,您是不重不威呀!

"

卸任故宮“看門人”後,單霽翔接任故宮學院院長,依然奔走在推廣故宮的一線。

他給大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當“皇上”的趣事。

養心殿內,西暖閣前,單霽翔“端坐”龍椅,單獨召見大臣聊兩句。

大臣挺會聊天。

單霽翔: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大臣:皇上,您是不重不威呀!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

單霽翔提到的這幕“君臣奏對”,發生在故宮 “發現·養心殿數字體驗展”上。在這套應用系統裡,每個大臣都可以“對答”五百多句話。

前幾年,養心殿開展修繕,展區一度不對外開放。故宮博物院於是為遊客搭建了一座數字博物館,讓人人都能“走”進數字化的養心殿,批閱奏章、密談臣僚,或者帶上虛擬現實頭盔,御覽殿內陳設,倒也愜意。

“科技對有著600年曆史的紫禁城意味著什麼?”單霽翔發問,卻又“明知故問”。

“沉睡”的宮殿和文物一間間、一件件陸續被喚醒、激活。如今近600歲的紫禁城,科技已是無處不在。也正是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如今我們和古老的故宮一樣,在“智慧城市”中,過上了“智慧生活”,平安美好,且不斷升級。

01

文物不僅要修,更要“活”

科技不僅“復活”了養心殿——這個清代先後八位皇帝居住、辦公、學習的超級SOHO(家居辦公)區,養心殿的很多“寶貝”也在高科技幫助下重新煥發生機。

其中就有鮮為人知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唐卡

養心殿佛堂與皇帝的寢室緊密相連,堂內掛供的唐卡,曾是乾隆皇帝私人修習密法的重要法寶,260多年來祕不示人,法相莊嚴。

憑藉現代科技,故宮文物醫院的文物修復專家們能夠對這些唐卡進行診斷治療。

專家告訴我,通過小分子結構設備、熱性能設備、應用文物CT機等,修復師們對唐卡正、反面仔細拍照,“地毯式”掃描,發現了多種病害隱患——蟲蛀、龜裂、塵垢、裝幀斷裂、縫線開裂、顏料脫落、顏料褪色、畫面褶皺等,然後逐一標註病害示意圖,拿出“治療方案”。

"

卸任故宮“看門人”後,單霽翔接任故宮學院院長,依然奔走在推廣故宮的一線。

他給大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當“皇上”的趣事。

養心殿內,西暖閣前,單霽翔“端坐”龍椅,單獨召見大臣聊兩句。

大臣挺會聊天。

單霽翔: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大臣:皇上,您是不重不威呀!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

單霽翔提到的這幕“君臣奏對”,發生在故宮 “發現·養心殿數字體驗展”上。在這套應用系統裡,每個大臣都可以“對答”五百多句話。

前幾年,養心殿開展修繕,展區一度不對外開放。故宮博物院於是為遊客搭建了一座數字博物館,讓人人都能“走”進數字化的養心殿,批閱奏章、密談臣僚,或者帶上虛擬現實頭盔,御覽殿內陳設,倒也愜意。

“科技對有著600年曆史的紫禁城意味著什麼?”單霽翔發問,卻又“明知故問”。

“沉睡”的宮殿和文物一間間、一件件陸續被喚醒、激活。如今近600歲的紫禁城,科技已是無處不在。也正是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如今我們和古老的故宮一樣,在“智慧城市”中,過上了“智慧生活”,平安美好,且不斷升級。

01

文物不僅要修,更要“活”

科技不僅“復活”了養心殿——這個清代先後八位皇帝居住、辦公、學習的超級SOHO(家居辦公)區,養心殿的很多“寶貝”也在高科技幫助下重新煥發生機。

其中就有鮮為人知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唐卡

養心殿佛堂與皇帝的寢室緊密相連,堂內掛供的唐卡,曾是乾隆皇帝私人修習密法的重要法寶,260多年來祕不示人,法相莊嚴。

憑藉現代科技,故宮文物醫院的文物修復專家們能夠對這些唐卡進行診斷治療。

專家告訴我,通過小分子結構設備、熱性能設備、應用文物CT機等,修復師們對唐卡正、反面仔細拍照,“地毯式”掃描,發現了多種病害隱患——蟲蛀、龜裂、塵垢、裝幀斷裂、縫線開裂、顏料脫落、顏料褪色、畫面褶皺等,然後逐一標註病害示意圖,拿出“治療方案”。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病害示意圖”,攝影:麥倫

文物的養生之道,在於修舊如舊,不僅是材料的復原,更有工藝的“復活”。在三維視頻顯微鏡下,修復師們輕輕撥動一根根絲線、掛繩,親自動手反覆計數、反覆搓捻,逐步掌握了古人巧奪天工的訣竅。

比如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它不是用顏料“畫”出來的,而是人工精心編織的傑作。藍色雙身、四面12臂的上樂王佛周圍,還點綴著682顆小珍珠。當上樂王佛頭像放大20倍以後,直徑為1毫米左右的天然小珍珠纖毫畢現,串聯並聯的“釘珠繡”技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鏡頭放大100倍後,金線、銀線等各種材質間的搭配技巧、編捻工藝也因此都更易人工復現。

"

卸任故宮“看門人”後,單霽翔接任故宮學院院長,依然奔走在推廣故宮的一線。

他給大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當“皇上”的趣事。

養心殿內,西暖閣前,單霽翔“端坐”龍椅,單獨召見大臣聊兩句。

大臣挺會聊天。

單霽翔: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大臣:皇上,您是不重不威呀!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

單霽翔提到的這幕“君臣奏對”,發生在故宮 “發現·養心殿數字體驗展”上。在這套應用系統裡,每個大臣都可以“對答”五百多句話。

前幾年,養心殿開展修繕,展區一度不對外開放。故宮博物院於是為遊客搭建了一座數字博物館,讓人人都能“走”進數字化的養心殿,批閱奏章、密談臣僚,或者帶上虛擬現實頭盔,御覽殿內陳設,倒也愜意。

“科技對有著600年曆史的紫禁城意味著什麼?”單霽翔發問,卻又“明知故問”。

“沉睡”的宮殿和文物一間間、一件件陸續被喚醒、激活。如今近600歲的紫禁城,科技已是無處不在。也正是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如今我們和古老的故宮一樣,在“智慧城市”中,過上了“智慧生活”,平安美好,且不斷升級。

01

文物不僅要修,更要“活”

科技不僅“復活”了養心殿——這個清代先後八位皇帝居住、辦公、學習的超級SOHO(家居辦公)區,養心殿的很多“寶貝”也在高科技幫助下重新煥發生機。

其中就有鮮為人知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唐卡

養心殿佛堂與皇帝的寢室緊密相連,堂內掛供的唐卡,曾是乾隆皇帝私人修習密法的重要法寶,260多年來祕不示人,法相莊嚴。

憑藉現代科技,故宮文物醫院的文物修復專家們能夠對這些唐卡進行診斷治療。

專家告訴我,通過小分子結構設備、熱性能設備、應用文物CT機等,修復師們對唐卡正、反面仔細拍照,“地毯式”掃描,發現了多種病害隱患——蟲蛀、龜裂、塵垢、裝幀斷裂、縫線開裂、顏料脫落、顏料褪色、畫面褶皺等,然後逐一標註病害示意圖,拿出“治療方案”。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病害示意圖”,攝影:麥倫

文物的養生之道,在於修舊如舊,不僅是材料的復原,更有工藝的“復活”。在三維視頻顯微鏡下,修復師們輕輕撥動一根根絲線、掛繩,親自動手反覆計數、反覆搓捻,逐步掌握了古人巧奪天工的訣竅。

比如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它不是用顏料“畫”出來的,而是人工精心編織的傑作。藍色雙身、四面12臂的上樂王佛周圍,還點綴著682顆小珍珠。當上樂王佛頭像放大20倍以後,直徑為1毫米左右的天然小珍珠纖毫畢現,串聯並聯的“釘珠繡”技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鏡頭放大100倍後,金線、銀線等各種材質間的搭配技巧、編捻工藝也因此都更易人工復現。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卸任故宮“看門人”後,單霽翔接任故宮學院院長,依然奔走在推廣故宮的一線。

他給大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當“皇上”的趣事。

養心殿內,西暖閣前,單霽翔“端坐”龍椅,單獨召見大臣聊兩句。

大臣挺會聊天。

單霽翔: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大臣:皇上,您是不重不威呀!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

單霽翔提到的這幕“君臣奏對”,發生在故宮 “發現·養心殿數字體驗展”上。在這套應用系統裡,每個大臣都可以“對答”五百多句話。

前幾年,養心殿開展修繕,展區一度不對外開放。故宮博物院於是為遊客搭建了一座數字博物館,讓人人都能“走”進數字化的養心殿,批閱奏章、密談臣僚,或者帶上虛擬現實頭盔,御覽殿內陳設,倒也愜意。

“科技對有著600年曆史的紫禁城意味著什麼?”單霽翔發問,卻又“明知故問”。

“沉睡”的宮殿和文物一間間、一件件陸續被喚醒、激活。如今近600歲的紫禁城,科技已是無處不在。也正是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如今我們和古老的故宮一樣,在“智慧城市”中,過上了“智慧生活”,平安美好,且不斷升級。

01

文物不僅要修,更要“活”

科技不僅“復活”了養心殿——這個清代先後八位皇帝居住、辦公、學習的超級SOHO(家居辦公)區,養心殿的很多“寶貝”也在高科技幫助下重新煥發生機。

其中就有鮮為人知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唐卡

養心殿佛堂與皇帝的寢室緊密相連,堂內掛供的唐卡,曾是乾隆皇帝私人修習密法的重要法寶,260多年來祕不示人,法相莊嚴。

憑藉現代科技,故宮文物醫院的文物修復專家們能夠對這些唐卡進行診斷治療。

專家告訴我,通過小分子結構設備、熱性能設備、應用文物CT機等,修復師們對唐卡正、反面仔細拍照,“地毯式”掃描,發現了多種病害隱患——蟲蛀、龜裂、塵垢、裝幀斷裂、縫線開裂、顏料脫落、顏料褪色、畫面褶皺等,然後逐一標註病害示意圖,拿出“治療方案”。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病害示意圖”,攝影:麥倫

文物的養生之道,在於修舊如舊,不僅是材料的復原,更有工藝的“復活”。在三維視頻顯微鏡下,修復師們輕輕撥動一根根絲線、掛繩,親自動手反覆計數、反覆搓捻,逐步掌握了古人巧奪天工的訣竅。

比如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它不是用顏料“畫”出來的,而是人工精心編織的傑作。藍色雙身、四面12臂的上樂王佛周圍,還點綴著682顆小珍珠。當上樂王佛頭像放大20倍以後,直徑為1毫米左右的天然小珍珠纖毫畢現,串聯並聯的“釘珠繡”技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鏡頭放大100倍後,金線、銀線等各種材質間的搭配技巧、編捻工藝也因此都更易人工復現。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左:瓔珞串釘法(顯微鏡20倍);右:捻銀線(顯微鏡100倍)

專家們還據此復原了唐卡背後的“3D立體打印”工藝——堆綾繡。史書記載唐代明代稱之為 “剪綵”,即將各種顏色的綾子剪成花樣,堆積粘貼,做成圖案,這種繡法在明清時期大量使用於唐卡之中。省力省料不說,還可以根據需要填充或墊高,形成立體效果。

一件件本已黯淡的唐卡,在文物醫生的精心診療下,毛孔漸漸舒展,呼吸開始恢復,前世今生的記憶得以重啟,從色澤紋理到氣場神韻,彷彿都“活”了起來。

“今天依靠科技的力量可以自豪地說,全世界只有我們故宮可以修復這個工程。”單霽翔自信地說道。

02

把脈故宮生態圈,科技養生不能停

每件文物就是一個迷你的生命體。而整個故宮,則構成一個更為龐大的生態系統。

遊客,文物,建築,環境……多個子系統在生態圈中纏繞交織、互相影響。如何保持它們交互的距離、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

"

卸任故宮“看門人”後,單霽翔接任故宮學院院長,依然奔走在推廣故宮的一線。

他給大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當“皇上”的趣事。

養心殿內,西暖閣前,單霽翔“端坐”龍椅,單獨召見大臣聊兩句。

大臣挺會聊天。

單霽翔: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大臣:皇上,您是不重不威呀!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

單霽翔提到的這幕“君臣奏對”,發生在故宮 “發現·養心殿數字體驗展”上。在這套應用系統裡,每個大臣都可以“對答”五百多句話。

前幾年,養心殿開展修繕,展區一度不對外開放。故宮博物院於是為遊客搭建了一座數字博物館,讓人人都能“走”進數字化的養心殿,批閱奏章、密談臣僚,或者帶上虛擬現實頭盔,御覽殿內陳設,倒也愜意。

“科技對有著600年曆史的紫禁城意味著什麼?”單霽翔發問,卻又“明知故問”。

“沉睡”的宮殿和文物一間間、一件件陸續被喚醒、激活。如今近600歲的紫禁城,科技已是無處不在。也正是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如今我們和古老的故宮一樣,在“智慧城市”中,過上了“智慧生活”,平安美好,且不斷升級。

01

文物不僅要修,更要“活”

科技不僅“復活”了養心殿——這個清代先後八位皇帝居住、辦公、學習的超級SOHO(家居辦公)區,養心殿的很多“寶貝”也在高科技幫助下重新煥發生機。

其中就有鮮為人知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唐卡

養心殿佛堂與皇帝的寢室緊密相連,堂內掛供的唐卡,曾是乾隆皇帝私人修習密法的重要法寶,260多年來祕不示人,法相莊嚴。

憑藉現代科技,故宮文物醫院的文物修復專家們能夠對這些唐卡進行診斷治療。

專家告訴我,通過小分子結構設備、熱性能設備、應用文物CT機等,修復師們對唐卡正、反面仔細拍照,“地毯式”掃描,發現了多種病害隱患——蟲蛀、龜裂、塵垢、裝幀斷裂、縫線開裂、顏料脫落、顏料褪色、畫面褶皺等,然後逐一標註病害示意圖,拿出“治療方案”。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病害示意圖”,攝影:麥倫

文物的養生之道,在於修舊如舊,不僅是材料的復原,更有工藝的“復活”。在三維視頻顯微鏡下,修復師們輕輕撥動一根根絲線、掛繩,親自動手反覆計數、反覆搓捻,逐步掌握了古人巧奪天工的訣竅。

比如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它不是用顏料“畫”出來的,而是人工精心編織的傑作。藍色雙身、四面12臂的上樂王佛周圍,還點綴著682顆小珍珠。當上樂王佛頭像放大20倍以後,直徑為1毫米左右的天然小珍珠纖毫畢現,串聯並聯的“釘珠繡”技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鏡頭放大100倍後,金線、銀線等各種材質間的搭配技巧、編捻工藝也因此都更易人工復現。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左:瓔珞串釘法(顯微鏡20倍);右:捻銀線(顯微鏡100倍)

專家們還據此復原了唐卡背後的“3D立體打印”工藝——堆綾繡。史書記載唐代明代稱之為 “剪綵”,即將各種顏色的綾子剪成花樣,堆積粘貼,做成圖案,這種繡法在明清時期大量使用於唐卡之中。省力省料不說,還可以根據需要填充或墊高,形成立體效果。

一件件本已黯淡的唐卡,在文物醫生的精心診療下,毛孔漸漸舒展,呼吸開始恢復,前世今生的記憶得以重啟,從色澤紋理到氣場神韻,彷彿都“活”了起來。

“今天依靠科技的力量可以自豪地說,全世界只有我們故宮可以修復這個工程。”單霽翔自信地說道。

02

把脈故宮生態圈,科技養生不能停

每件文物就是一個迷你的生命體。而整個故宮,則構成一個更為龐大的生態系統。

遊客,文物,建築,環境……多個子系統在生態圈中纏繞交織、互相影響。如何保持它們交互的距離、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

在故宮文物醫院入口的簡介板上,寫著一項職業名稱很有意思,叫“文物預防性保護”。西醫有“預防治療”理論,中醫也講究“治未病”、“養生”,二者實有相通之處。

故宮生態系統如此繁蕪精微,若不防微杜漸、綜合調理,難免會給文化遺產帶來不可逆的損害。回顧近年故宮發展歷程,單霽翔對此“開”出了一份養生處方報告:

——暢通“經脈”。洶湧的人流一直是故宮生態系統中的最大“壓力”。得益於手機預約、網購門票,輕輕掃碼,遊客的觀展體驗提升,建築、文物承受的壓力也相對減輕。2018年故宮全年遊客達1700萬人次,曾經水洩不通、排隊購票的“腸梗阻”,卻未復現。

——清熱去“火”。故宮生態系統最重要、最敏感的就是防火。深宮大院磚石結構的建築都會著火,故宮防火的壓力更大。單霽翔說,故宮近年建立了五個中控室,五個大屏幕連接3300個高清攝像頭,進行全方位監測,還在故宮遍設高壓消火栓點位,為古建築屋頂架設科技防雷設施,甚至研發滅火機器人、專用駛入小巷道的微型消防裝備等,守住故宮生態系統的“保命線”。

"

卸任故宮“看門人”後,單霽翔接任故宮學院院長,依然奔走在推廣故宮的一線。

他給大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當“皇上”的趣事。

養心殿內,西暖閣前,單霽翔“端坐”龍椅,單獨召見大臣聊兩句。

大臣挺會聊天。

單霽翔: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大臣:皇上,您是不重不威呀!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

單霽翔提到的這幕“君臣奏對”,發生在故宮 “發現·養心殿數字體驗展”上。在這套應用系統裡,每個大臣都可以“對答”五百多句話。

前幾年,養心殿開展修繕,展區一度不對外開放。故宮博物院於是為遊客搭建了一座數字博物館,讓人人都能“走”進數字化的養心殿,批閱奏章、密談臣僚,或者帶上虛擬現實頭盔,御覽殿內陳設,倒也愜意。

“科技對有著600年曆史的紫禁城意味著什麼?”單霽翔發問,卻又“明知故問”。

“沉睡”的宮殿和文物一間間、一件件陸續被喚醒、激活。如今近600歲的紫禁城,科技已是無處不在。也正是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如今我們和古老的故宮一樣,在“智慧城市”中,過上了“智慧生活”,平安美好,且不斷升級。

01

文物不僅要修,更要“活”

科技不僅“復活”了養心殿——這個清代先後八位皇帝居住、辦公、學習的超級SOHO(家居辦公)區,養心殿的很多“寶貝”也在高科技幫助下重新煥發生機。

其中就有鮮為人知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唐卡

養心殿佛堂與皇帝的寢室緊密相連,堂內掛供的唐卡,曾是乾隆皇帝私人修習密法的重要法寶,260多年來祕不示人,法相莊嚴。

憑藉現代科技,故宮文物醫院的文物修復專家們能夠對這些唐卡進行診斷治療。

專家告訴我,通過小分子結構設備、熱性能設備、應用文物CT機等,修復師們對唐卡正、反面仔細拍照,“地毯式”掃描,發現了多種病害隱患——蟲蛀、龜裂、塵垢、裝幀斷裂、縫線開裂、顏料脫落、顏料褪色、畫面褶皺等,然後逐一標註病害示意圖,拿出“治療方案”。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病害示意圖”,攝影:麥倫

文物的養生之道,在於修舊如舊,不僅是材料的復原,更有工藝的“復活”。在三維視頻顯微鏡下,修復師們輕輕撥動一根根絲線、掛繩,親自動手反覆計數、反覆搓捻,逐步掌握了古人巧奪天工的訣竅。

比如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它不是用顏料“畫”出來的,而是人工精心編織的傑作。藍色雙身、四面12臂的上樂王佛周圍,還點綴著682顆小珍珠。當上樂王佛頭像放大20倍以後,直徑為1毫米左右的天然小珍珠纖毫畢現,串聯並聯的“釘珠繡”技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鏡頭放大100倍後,金線、銀線等各種材質間的搭配技巧、編捻工藝也因此都更易人工復現。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左:瓔珞串釘法(顯微鏡20倍);右:捻銀線(顯微鏡100倍)

專家們還據此復原了唐卡背後的“3D立體打印”工藝——堆綾繡。史書記載唐代明代稱之為 “剪綵”,即將各種顏色的綾子剪成花樣,堆積粘貼,做成圖案,這種繡法在明清時期大量使用於唐卡之中。省力省料不說,還可以根據需要填充或墊高,形成立體效果。

一件件本已黯淡的唐卡,在文物醫生的精心診療下,毛孔漸漸舒展,呼吸開始恢復,前世今生的記憶得以重啟,從色澤紋理到氣場神韻,彷彿都“活”了起來。

“今天依靠科技的力量可以自豪地說,全世界只有我們故宮可以修復這個工程。”單霽翔自信地說道。

02

把脈故宮生態圈,科技養生不能停

每件文物就是一個迷你的生命體。而整個故宮,則構成一個更為龐大的生態系統。

遊客,文物,建築,環境……多個子系統在生態圈中纏繞交織、互相影響。如何保持它們交互的距離、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

在故宮文物醫院入口的簡介板上,寫著一項職業名稱很有意思,叫“文物預防性保護”。西醫有“預防治療”理論,中醫也講究“治未病”、“養生”,二者實有相通之處。

故宮生態系統如此繁蕪精微,若不防微杜漸、綜合調理,難免會給文化遺產帶來不可逆的損害。回顧近年故宮發展歷程,單霽翔對此“開”出了一份養生處方報告:

——暢通“經脈”。洶湧的人流一直是故宮生態系統中的最大“壓力”。得益於手機預約、網購門票,輕輕掃碼,遊客的觀展體驗提升,建築、文物承受的壓力也相對減輕。2018年故宮全年遊客達1700萬人次,曾經水洩不通、排隊購票的“腸梗阻”,卻未復現。

——清熱去“火”。故宮生態系統最重要、最敏感的就是防火。深宮大院磚石結構的建築都會著火,故宮防火的壓力更大。單霽翔說,故宮近年建立了五個中控室,五個大屏幕連接3300個高清攝像頭,進行全方位監測,還在故宮遍設高壓消火栓點位,為古建築屋頂架設科技防雷設施,甚至研發滅火機器人、專用駛入小巷道的微型消防裝備等,守住故宮生態系統的“保命線”。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卸任故宮“看門人”後,單霽翔接任故宮學院院長,依然奔走在推廣故宮的一線。

他給大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當“皇上”的趣事。

養心殿內,西暖閣前,單霽翔“端坐”龍椅,單獨召見大臣聊兩句。

大臣挺會聊天。

單霽翔: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大臣:皇上,您是不重不威呀!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

單霽翔提到的這幕“君臣奏對”,發生在故宮 “發現·養心殿數字體驗展”上。在這套應用系統裡,每個大臣都可以“對答”五百多句話。

前幾年,養心殿開展修繕,展區一度不對外開放。故宮博物院於是為遊客搭建了一座數字博物館,讓人人都能“走”進數字化的養心殿,批閱奏章、密談臣僚,或者帶上虛擬現實頭盔,御覽殿內陳設,倒也愜意。

“科技對有著600年曆史的紫禁城意味著什麼?”單霽翔發問,卻又“明知故問”。

“沉睡”的宮殿和文物一間間、一件件陸續被喚醒、激活。如今近600歲的紫禁城,科技已是無處不在。也正是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如今我們和古老的故宮一樣,在“智慧城市”中,過上了“智慧生活”,平安美好,且不斷升級。

01

文物不僅要修,更要“活”

科技不僅“復活”了養心殿——這個清代先後八位皇帝居住、辦公、學習的超級SOHO(家居辦公)區,養心殿的很多“寶貝”也在高科技幫助下重新煥發生機。

其中就有鮮為人知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唐卡

養心殿佛堂與皇帝的寢室緊密相連,堂內掛供的唐卡,曾是乾隆皇帝私人修習密法的重要法寶,260多年來祕不示人,法相莊嚴。

憑藉現代科技,故宮文物醫院的文物修復專家們能夠對這些唐卡進行診斷治療。

專家告訴我,通過小分子結構設備、熱性能設備、應用文物CT機等,修復師們對唐卡正、反面仔細拍照,“地毯式”掃描,發現了多種病害隱患——蟲蛀、龜裂、塵垢、裝幀斷裂、縫線開裂、顏料脫落、顏料褪色、畫面褶皺等,然後逐一標註病害示意圖,拿出“治療方案”。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病害示意圖”,攝影:麥倫

文物的養生之道,在於修舊如舊,不僅是材料的復原,更有工藝的“復活”。在三維視頻顯微鏡下,修復師們輕輕撥動一根根絲線、掛繩,親自動手反覆計數、反覆搓捻,逐步掌握了古人巧奪天工的訣竅。

比如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它不是用顏料“畫”出來的,而是人工精心編織的傑作。藍色雙身、四面12臂的上樂王佛周圍,還點綴著682顆小珍珠。當上樂王佛頭像放大20倍以後,直徑為1毫米左右的天然小珍珠纖毫畢現,串聯並聯的“釘珠繡”技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鏡頭放大100倍後,金線、銀線等各種材質間的搭配技巧、編捻工藝也因此都更易人工復現。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左:瓔珞串釘法(顯微鏡20倍);右:捻銀線(顯微鏡100倍)

專家們還據此復原了唐卡背後的“3D立體打印”工藝——堆綾繡。史書記載唐代明代稱之為 “剪綵”,即將各種顏色的綾子剪成花樣,堆積粘貼,做成圖案,這種繡法在明清時期大量使用於唐卡之中。省力省料不說,還可以根據需要填充或墊高,形成立體效果。

一件件本已黯淡的唐卡,在文物醫生的精心診療下,毛孔漸漸舒展,呼吸開始恢復,前世今生的記憶得以重啟,從色澤紋理到氣場神韻,彷彿都“活”了起來。

“今天依靠科技的力量可以自豪地說,全世界只有我們故宮可以修復這個工程。”單霽翔自信地說道。

02

把脈故宮生態圈,科技養生不能停

每件文物就是一個迷你的生命體。而整個故宮,則構成一個更為龐大的生態系統。

遊客,文物,建築,環境……多個子系統在生態圈中纏繞交織、互相影響。如何保持它們交互的距離、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

在故宮文物醫院入口的簡介板上,寫著一項職業名稱很有意思,叫“文物預防性保護”。西醫有“預防治療”理論,中醫也講究“治未病”、“養生”,二者實有相通之處。

故宮生態系統如此繁蕪精微,若不防微杜漸、綜合調理,難免會給文化遺產帶來不可逆的損害。回顧近年故宮發展歷程,單霽翔對此“開”出了一份養生處方報告:

——暢通“經脈”。洶湧的人流一直是故宮生態系統中的最大“壓力”。得益於手機預約、網購門票,輕輕掃碼,遊客的觀展體驗提升,建築、文物承受的壓力也相對減輕。2018年故宮全年遊客達1700萬人次,曾經水洩不通、排隊購票的“腸梗阻”,卻未復現。

——清熱去“火”。故宮生態系統最重要、最敏感的就是防火。深宮大院磚石結構的建築都會著火,故宮防火的壓力更大。單霽翔說,故宮近年建立了五個中控室,五個大屏幕連接3300個高清攝像頭,進行全方位監測,還在故宮遍設高壓消火栓點位,為古建築屋頂架設科技防雷設施,甚至研發滅火機器人、專用駛入小巷道的微型消防裝備等,守住故宮生態系統的“保命線”。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左:保和殿照明改善前;右:保和殿照明改善後

——“明目養顏”。單霽翔回憶,過去參觀故宮的人都會抱怨:大殿都是黑的,為什麼不能照亮?故宮只好耐心解釋:陳列的是古物,不能照亮。如今,憑藉不發熱光源照明設備,最終點亮了遊客的雙眸,也點亮了紫禁城的容顏。

——“安神醒腦”。故宮庫存文物大多束之高閣,遊客鮮有機會能細細把玩品味。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喜歡故宮文化的手機用戶都可免費收到圖文並茂的藏品信息,一年365天都有自己的掌上故宮電子便籤。端門數字博物館讓遊客在線瀏覽1200多間古建築的細節信息、1500塊地毯的花紋質地,並且有機會描紅臨摹7500件書法作品,機器閱卷打分。

單霽翔說:“當它們走向生活,才會呈現出魅力,才會有尊嚴。有尊嚴的文物,才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在7月中國平安首屆智慧生態大會上,這位故宮前任“看門人”表示,故宮的文化遺產不僅要靠文化理念,更要靠科技支撐。是科技使文物真正地走向人們的生活,也讓古老的紫禁城“養生”更有實效。

"

卸任故宮“看門人”後,單霽翔接任故宮學院院長,依然奔走在推廣故宮的一線。

他給大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當“皇上”的趣事。

養心殿內,西暖閣前,單霽翔“端坐”龍椅,單獨召見大臣聊兩句。

大臣挺會聊天。

單霽翔: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大臣:皇上,您是不重不威呀!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

單霽翔提到的這幕“君臣奏對”,發生在故宮 “發現·養心殿數字體驗展”上。在這套應用系統裡,每個大臣都可以“對答”五百多句話。

前幾年,養心殿開展修繕,展區一度不對外開放。故宮博物院於是為遊客搭建了一座數字博物館,讓人人都能“走”進數字化的養心殿,批閱奏章、密談臣僚,或者帶上虛擬現實頭盔,御覽殿內陳設,倒也愜意。

“科技對有著600年曆史的紫禁城意味著什麼?”單霽翔發問,卻又“明知故問”。

“沉睡”的宮殿和文物一間間、一件件陸續被喚醒、激活。如今近600歲的紫禁城,科技已是無處不在。也正是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如今我們和古老的故宮一樣,在“智慧城市”中,過上了“智慧生活”,平安美好,且不斷升級。

01

文物不僅要修,更要“活”

科技不僅“復活”了養心殿——這個清代先後八位皇帝居住、辦公、學習的超級SOHO(家居辦公)區,養心殿的很多“寶貝”也在高科技幫助下重新煥發生機。

其中就有鮮為人知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唐卡

養心殿佛堂與皇帝的寢室緊密相連,堂內掛供的唐卡,曾是乾隆皇帝私人修習密法的重要法寶,260多年來祕不示人,法相莊嚴。

憑藉現代科技,故宮文物醫院的文物修復專家們能夠對這些唐卡進行診斷治療。

專家告訴我,通過小分子結構設備、熱性能設備、應用文物CT機等,修復師們對唐卡正、反面仔細拍照,“地毯式”掃描,發現了多種病害隱患——蟲蛀、龜裂、塵垢、裝幀斷裂、縫線開裂、顏料脫落、顏料褪色、畫面褶皺等,然後逐一標註病害示意圖,拿出“治療方案”。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病害示意圖”,攝影:麥倫

文物的養生之道,在於修舊如舊,不僅是材料的復原,更有工藝的“復活”。在三維視頻顯微鏡下,修復師們輕輕撥動一根根絲線、掛繩,親自動手反覆計數、反覆搓捻,逐步掌握了古人巧奪天工的訣竅。

比如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它不是用顏料“畫”出來的,而是人工精心編織的傑作。藍色雙身、四面12臂的上樂王佛周圍,還點綴著682顆小珍珠。當上樂王佛頭像放大20倍以後,直徑為1毫米左右的天然小珍珠纖毫畢現,串聯並聯的“釘珠繡”技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鏡頭放大100倍後,金線、銀線等各種材質間的搭配技巧、編捻工藝也因此都更易人工復現。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左:瓔珞串釘法(顯微鏡20倍);右:捻銀線(顯微鏡100倍)

專家們還據此復原了唐卡背後的“3D立體打印”工藝——堆綾繡。史書記載唐代明代稱之為 “剪綵”,即將各種顏色的綾子剪成花樣,堆積粘貼,做成圖案,這種繡法在明清時期大量使用於唐卡之中。省力省料不說,還可以根據需要填充或墊高,形成立體效果。

一件件本已黯淡的唐卡,在文物醫生的精心診療下,毛孔漸漸舒展,呼吸開始恢復,前世今生的記憶得以重啟,從色澤紋理到氣場神韻,彷彿都“活”了起來。

“今天依靠科技的力量可以自豪地說,全世界只有我們故宮可以修復這個工程。”單霽翔自信地說道。

02

把脈故宮生態圈,科技養生不能停

每件文物就是一個迷你的生命體。而整個故宮,則構成一個更為龐大的生態系統。

遊客,文物,建築,環境……多個子系統在生態圈中纏繞交織、互相影響。如何保持它們交互的距離、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

在故宮文物醫院入口的簡介板上,寫著一項職業名稱很有意思,叫“文物預防性保護”。西醫有“預防治療”理論,中醫也講究“治未病”、“養生”,二者實有相通之處。

故宮生態系統如此繁蕪精微,若不防微杜漸、綜合調理,難免會給文化遺產帶來不可逆的損害。回顧近年故宮發展歷程,單霽翔對此“開”出了一份養生處方報告:

——暢通“經脈”。洶湧的人流一直是故宮生態系統中的最大“壓力”。得益於手機預約、網購門票,輕輕掃碼,遊客的觀展體驗提升,建築、文物承受的壓力也相對減輕。2018年故宮全年遊客達1700萬人次,曾經水洩不通、排隊購票的“腸梗阻”,卻未復現。

——清熱去“火”。故宮生態系統最重要、最敏感的就是防火。深宮大院磚石結構的建築都會著火,故宮防火的壓力更大。單霽翔說,故宮近年建立了五個中控室,五個大屏幕連接3300個高清攝像頭,進行全方位監測,還在故宮遍設高壓消火栓點位,為古建築屋頂架設科技防雷設施,甚至研發滅火機器人、專用駛入小巷道的微型消防裝備等,守住故宮生態系統的“保命線”。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左:保和殿照明改善前;右:保和殿照明改善後

——“明目養顏”。單霽翔回憶,過去參觀故宮的人都會抱怨:大殿都是黑的,為什麼不能照亮?故宮只好耐心解釋:陳列的是古物,不能照亮。如今,憑藉不發熱光源照明設備,最終點亮了遊客的雙眸,也點亮了紫禁城的容顏。

——“安神醒腦”。故宮庫存文物大多束之高閣,遊客鮮有機會能細細把玩品味。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喜歡故宮文化的手機用戶都可免費收到圖文並茂的藏品信息,一年365天都有自己的掌上故宮電子便籤。端門數字博物館讓遊客在線瀏覽1200多間古建築的細節信息、1500塊地毯的花紋質地,並且有機會描紅臨摹7500件書法作品,機器閱卷打分。

單霽翔說:“當它們走向生活,才會呈現出魅力,才會有尊嚴。有尊嚴的文物,才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在7月中國平安首屆智慧生態大會上,這位故宮前任“看門人”表示,故宮的文化遺產不僅要靠文化理念,更要靠科技支撐。是科技使文物真正地走向人們的生活,也讓古老的紫禁城“養生”更有實效。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養心殿

讓我們回到養心殿。

皇帝的寶座設在明間正中,上懸雍正御筆匾額“中正仁和”。這四個字,意為秉持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頗為耐人尋味。

其實,故宮生態系統運轉的奧妙,就在於系統整體與局部、當下與未來之間都能兼顧中正平衡,每一個子系統都能健健康康地“活”起來。

維持這種平衡和諧狀態,需要“智慧算法”,這也是一代代“活態”傳承中華文化的智慧所在。

03

從故宮到天下:

萬物互聯透明,生活更加美好

兩百多年前,端坐在養心殿裡批閱奏章的皇帝,淹沒在一道道奏摺、一個個方塊文字之中。受數據與信息的算法所限,小至宮中庫存賬目,大到天下江山,帝國統治者掌握的信息並不直觀,也並不透明。

21世紀的今天,我們對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及5G等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日臻完善。更優化的算法,讓故宮生態系統每一個層級的“生命體”都與古今中外互聯互通。

互聯互通的結果,就是故宮更開放透明瞭。更重要的是,宮禁之外的天下,也變得更加暢達、公平、透明、高效。

這是一個萬物皆可互聯、互“加”的時代:

科技賦能“互聯網+”,也讓企業和民眾的需求與“互聯網+政務服務”、“智慧城市”連接起來,我們能感受到市場監管力度在“加”、政府優化服務在“加”、企業活力在“加”。

在平安智慧生態大會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平安的智慧城市項目,依託互聯網生態入口,嘗試在政府、企業、市民之間做好互聯互通的“加法”。

"

卸任故宮“看門人”後,單霽翔接任故宮學院院長,依然奔走在推廣故宮的一線。

他給大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當“皇上”的趣事。

養心殿內,西暖閣前,單霽翔“端坐”龍椅,單獨召見大臣聊兩句。

大臣挺會聊天。

單霽翔: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大臣:皇上,您是不重不威呀!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

單霽翔提到的這幕“君臣奏對”,發生在故宮 “發現·養心殿數字體驗展”上。在這套應用系統裡,每個大臣都可以“對答”五百多句話。

前幾年,養心殿開展修繕,展區一度不對外開放。故宮博物院於是為遊客搭建了一座數字博物館,讓人人都能“走”進數字化的養心殿,批閱奏章、密談臣僚,或者帶上虛擬現實頭盔,御覽殿內陳設,倒也愜意。

“科技對有著600年曆史的紫禁城意味著什麼?”單霽翔發問,卻又“明知故問”。

“沉睡”的宮殿和文物一間間、一件件陸續被喚醒、激活。如今近600歲的紫禁城,科技已是無處不在。也正是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如今我們和古老的故宮一樣,在“智慧城市”中,過上了“智慧生活”,平安美好,且不斷升級。

01

文物不僅要修,更要“活”

科技不僅“復活”了養心殿——這個清代先後八位皇帝居住、辦公、學習的超級SOHO(家居辦公)區,養心殿的很多“寶貝”也在高科技幫助下重新煥發生機。

其中就有鮮為人知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唐卡

養心殿佛堂與皇帝的寢室緊密相連,堂內掛供的唐卡,曾是乾隆皇帝私人修習密法的重要法寶,260多年來祕不示人,法相莊嚴。

憑藉現代科技,故宮文物醫院的文物修復專家們能夠對這些唐卡進行診斷治療。

專家告訴我,通過小分子結構設備、熱性能設備、應用文物CT機等,修復師們對唐卡正、反面仔細拍照,“地毯式”掃描,發現了多種病害隱患——蟲蛀、龜裂、塵垢、裝幀斷裂、縫線開裂、顏料脫落、顏料褪色、畫面褶皺等,然後逐一標註病害示意圖,拿出“治療方案”。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病害示意圖”,攝影:麥倫

文物的養生之道,在於修舊如舊,不僅是材料的復原,更有工藝的“復活”。在三維視頻顯微鏡下,修復師們輕輕撥動一根根絲線、掛繩,親自動手反覆計數、反覆搓捻,逐步掌握了古人巧奪天工的訣竅。

比如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它不是用顏料“畫”出來的,而是人工精心編織的傑作。藍色雙身、四面12臂的上樂王佛周圍,還點綴著682顆小珍珠。當上樂王佛頭像放大20倍以後,直徑為1毫米左右的天然小珍珠纖毫畢現,串聯並聯的“釘珠繡”技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鏡頭放大100倍後,金線、銀線等各種材質間的搭配技巧、編捻工藝也因此都更易人工復現。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左:瓔珞串釘法(顯微鏡20倍);右:捻銀線(顯微鏡100倍)

專家們還據此復原了唐卡背後的“3D立體打印”工藝——堆綾繡。史書記載唐代明代稱之為 “剪綵”,即將各種顏色的綾子剪成花樣,堆積粘貼,做成圖案,這種繡法在明清時期大量使用於唐卡之中。省力省料不說,還可以根據需要填充或墊高,形成立體效果。

一件件本已黯淡的唐卡,在文物醫生的精心診療下,毛孔漸漸舒展,呼吸開始恢復,前世今生的記憶得以重啟,從色澤紋理到氣場神韻,彷彿都“活”了起來。

“今天依靠科技的力量可以自豪地說,全世界只有我們故宮可以修復這個工程。”單霽翔自信地說道。

02

把脈故宮生態圈,科技養生不能停

每件文物就是一個迷你的生命體。而整個故宮,則構成一個更為龐大的生態系統。

遊客,文物,建築,環境……多個子系統在生態圈中纏繞交織、互相影響。如何保持它們交互的距離、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

在故宮文物醫院入口的簡介板上,寫著一項職業名稱很有意思,叫“文物預防性保護”。西醫有“預防治療”理論,中醫也講究“治未病”、“養生”,二者實有相通之處。

故宮生態系統如此繁蕪精微,若不防微杜漸、綜合調理,難免會給文化遺產帶來不可逆的損害。回顧近年故宮發展歷程,單霽翔對此“開”出了一份養生處方報告:

——暢通“經脈”。洶湧的人流一直是故宮生態系統中的最大“壓力”。得益於手機預約、網購門票,輕輕掃碼,遊客的觀展體驗提升,建築、文物承受的壓力也相對減輕。2018年故宮全年遊客達1700萬人次,曾經水洩不通、排隊購票的“腸梗阻”,卻未復現。

——清熱去“火”。故宮生態系統最重要、最敏感的就是防火。深宮大院磚石結構的建築都會著火,故宮防火的壓力更大。單霽翔說,故宮近年建立了五個中控室,五個大屏幕連接3300個高清攝像頭,進行全方位監測,還在故宮遍設高壓消火栓點位,為古建築屋頂架設科技防雷設施,甚至研發滅火機器人、專用駛入小巷道的微型消防裝備等,守住故宮生態系統的“保命線”。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左:保和殿照明改善前;右:保和殿照明改善後

——“明目養顏”。單霽翔回憶,過去參觀故宮的人都會抱怨:大殿都是黑的,為什麼不能照亮?故宮只好耐心解釋:陳列的是古物,不能照亮。如今,憑藉不發熱光源照明設備,最終點亮了遊客的雙眸,也點亮了紫禁城的容顏。

——“安神醒腦”。故宮庫存文物大多束之高閣,遊客鮮有機會能細細把玩品味。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喜歡故宮文化的手機用戶都可免費收到圖文並茂的藏品信息,一年365天都有自己的掌上故宮電子便籤。端門數字博物館讓遊客在線瀏覽1200多間古建築的細節信息、1500塊地毯的花紋質地,並且有機會描紅臨摹7500件書法作品,機器閱卷打分。

單霽翔說:“當它們走向生活,才會呈現出魅力,才會有尊嚴。有尊嚴的文物,才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在7月中國平安首屆智慧生態大會上,這位故宮前任“看門人”表示,故宮的文化遺產不僅要靠文化理念,更要靠科技支撐。是科技使文物真正地走向人們的生活,也讓古老的紫禁城“養生”更有實效。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養心殿

讓我們回到養心殿。

皇帝的寶座設在明間正中,上懸雍正御筆匾額“中正仁和”。這四個字,意為秉持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頗為耐人尋味。

其實,故宮生態系統運轉的奧妙,就在於系統整體與局部、當下與未來之間都能兼顧中正平衡,每一個子系統都能健健康康地“活”起來。

維持這種平衡和諧狀態,需要“智慧算法”,這也是一代代“活態”傳承中華文化的智慧所在。

03

從故宮到天下:

萬物互聯透明,生活更加美好

兩百多年前,端坐在養心殿裡批閱奏章的皇帝,淹沒在一道道奏摺、一個個方塊文字之中。受數據與信息的算法所限,小至宮中庫存賬目,大到天下江山,帝國統治者掌握的信息並不直觀,也並不透明。

21世紀的今天,我們對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及5G等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日臻完善。更優化的算法,讓故宮生態系統每一個層級的“生命體”都與古今中外互聯互通。

互聯互通的結果,就是故宮更開放透明瞭。更重要的是,宮禁之外的天下,也變得更加暢達、公平、透明、高效。

這是一個萬物皆可互聯、互“加”的時代:

科技賦能“互聯網+”,也讓企業和民眾的需求與“互聯網+政務服務”、“智慧城市”連接起來,我們能感受到市場監管力度在“加”、政府優化服務在“加”、企業活力在“加”。

在平安智慧生態大會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平安的智慧城市項目,依託互聯網生態入口,嘗試在政府、企業、市民之間做好互聯互通的“加法”。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在中國平安首屆智慧生態大會上,單霽翔說:“我知道平安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企業,從蛇口出發,幾十年創造瞭如今的奇蹟,是因為擁有偉大的理想——讓生活更美好。中國平安找到了正確道路:金融+生態+科技。”

比如深圳商事信用系統,集納了該市319萬家市場主體信息,平臺通過深入分析企業徵信數據、多個維度的企業標籤以及企業行為數據,梳理企業徵信信息,並提供給市場監管部門。根據企業的優良情況來監管高風險的企業,極大地提高了市場監管效率。

"

卸任故宮“看門人”後,單霽翔接任故宮學院院長,依然奔走在推廣故宮的一線。

他給大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當“皇上”的趣事。

養心殿內,西暖閣前,單霽翔“端坐”龍椅,單獨召見大臣聊兩句。

大臣挺會聊天。

單霽翔: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大臣:皇上,您是不重不威呀!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

單霽翔提到的這幕“君臣奏對”,發生在故宮 “發現·養心殿數字體驗展”上。在這套應用系統裡,每個大臣都可以“對答”五百多句話。

前幾年,養心殿開展修繕,展區一度不對外開放。故宮博物院於是為遊客搭建了一座數字博物館,讓人人都能“走”進數字化的養心殿,批閱奏章、密談臣僚,或者帶上虛擬現實頭盔,御覽殿內陳設,倒也愜意。

“科技對有著600年曆史的紫禁城意味著什麼?”單霽翔發問,卻又“明知故問”。

“沉睡”的宮殿和文物一間間、一件件陸續被喚醒、激活。如今近600歲的紫禁城,科技已是無處不在。也正是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如今我們和古老的故宮一樣,在“智慧城市”中,過上了“智慧生活”,平安美好,且不斷升級。

01

文物不僅要修,更要“活”

科技不僅“復活”了養心殿——這個清代先後八位皇帝居住、辦公、學習的超級SOHO(家居辦公)區,養心殿的很多“寶貝”也在高科技幫助下重新煥發生機。

其中就有鮮為人知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唐卡

養心殿佛堂與皇帝的寢室緊密相連,堂內掛供的唐卡,曾是乾隆皇帝私人修習密法的重要法寶,260多年來祕不示人,法相莊嚴。

憑藉現代科技,故宮文物醫院的文物修復專家們能夠對這些唐卡進行診斷治療。

專家告訴我,通過小分子結構設備、熱性能設備、應用文物CT機等,修復師們對唐卡正、反面仔細拍照,“地毯式”掃描,發現了多種病害隱患——蟲蛀、龜裂、塵垢、裝幀斷裂、縫線開裂、顏料脫落、顏料褪色、畫面褶皺等,然後逐一標註病害示意圖,拿出“治療方案”。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病害示意圖”,攝影:麥倫

文物的養生之道,在於修舊如舊,不僅是材料的復原,更有工藝的“復活”。在三維視頻顯微鏡下,修復師們輕輕撥動一根根絲線、掛繩,親自動手反覆計數、反覆搓捻,逐步掌握了古人巧奪天工的訣竅。

比如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它不是用顏料“畫”出來的,而是人工精心編織的傑作。藍色雙身、四面12臂的上樂王佛周圍,還點綴著682顆小珍珠。當上樂王佛頭像放大20倍以後,直徑為1毫米左右的天然小珍珠纖毫畢現,串聯並聯的“釘珠繡”技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鏡頭放大100倍後,金線、銀線等各種材質間的搭配技巧、編捻工藝也因此都更易人工復現。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左:瓔珞串釘法(顯微鏡20倍);右:捻銀線(顯微鏡100倍)

專家們還據此復原了唐卡背後的“3D立體打印”工藝——堆綾繡。史書記載唐代明代稱之為 “剪綵”,即將各種顏色的綾子剪成花樣,堆積粘貼,做成圖案,這種繡法在明清時期大量使用於唐卡之中。省力省料不說,還可以根據需要填充或墊高,形成立體效果。

一件件本已黯淡的唐卡,在文物醫生的精心診療下,毛孔漸漸舒展,呼吸開始恢復,前世今生的記憶得以重啟,從色澤紋理到氣場神韻,彷彿都“活”了起來。

“今天依靠科技的力量可以自豪地說,全世界只有我們故宮可以修復這個工程。”單霽翔自信地說道。

02

把脈故宮生態圈,科技養生不能停

每件文物就是一個迷你的生命體。而整個故宮,則構成一個更為龐大的生態系統。

遊客,文物,建築,環境……多個子系統在生態圈中纏繞交織、互相影響。如何保持它們交互的距離、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

在故宮文物醫院入口的簡介板上,寫著一項職業名稱很有意思,叫“文物預防性保護”。西醫有“預防治療”理論,中醫也講究“治未病”、“養生”,二者實有相通之處。

故宮生態系統如此繁蕪精微,若不防微杜漸、綜合調理,難免會給文化遺產帶來不可逆的損害。回顧近年故宮發展歷程,單霽翔對此“開”出了一份養生處方報告:

——暢通“經脈”。洶湧的人流一直是故宮生態系統中的最大“壓力”。得益於手機預約、網購門票,輕輕掃碼,遊客的觀展體驗提升,建築、文物承受的壓力也相對減輕。2018年故宮全年遊客達1700萬人次,曾經水洩不通、排隊購票的“腸梗阻”,卻未復現。

——清熱去“火”。故宮生態系統最重要、最敏感的就是防火。深宮大院磚石結構的建築都會著火,故宮防火的壓力更大。單霽翔說,故宮近年建立了五個中控室,五個大屏幕連接3300個高清攝像頭,進行全方位監測,還在故宮遍設高壓消火栓點位,為古建築屋頂架設科技防雷設施,甚至研發滅火機器人、專用駛入小巷道的微型消防裝備等,守住故宮生態系統的“保命線”。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左:保和殿照明改善前;右:保和殿照明改善後

——“明目養顏”。單霽翔回憶,過去參觀故宮的人都會抱怨:大殿都是黑的,為什麼不能照亮?故宮只好耐心解釋:陳列的是古物,不能照亮。如今,憑藉不發熱光源照明設備,最終點亮了遊客的雙眸,也點亮了紫禁城的容顏。

——“安神醒腦”。故宮庫存文物大多束之高閣,遊客鮮有機會能細細把玩品味。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喜歡故宮文化的手機用戶都可免費收到圖文並茂的藏品信息,一年365天都有自己的掌上故宮電子便籤。端門數字博物館讓遊客在線瀏覽1200多間古建築的細節信息、1500塊地毯的花紋質地,並且有機會描紅臨摹7500件書法作品,機器閱卷打分。

單霽翔說:“當它們走向生活,才會呈現出魅力,才會有尊嚴。有尊嚴的文物,才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在7月中國平安首屆智慧生態大會上,這位故宮前任“看門人”表示,故宮的文化遺產不僅要靠文化理念,更要靠科技支撐。是科技使文物真正地走向人們的生活,也讓古老的紫禁城“養生”更有實效。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養心殿

讓我們回到養心殿。

皇帝的寶座設在明間正中,上懸雍正御筆匾額“中正仁和”。這四個字,意為秉持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頗為耐人尋味。

其實,故宮生態系統運轉的奧妙,就在於系統整體與局部、當下與未來之間都能兼顧中正平衡,每一個子系統都能健健康康地“活”起來。

維持這種平衡和諧狀態,需要“智慧算法”,這也是一代代“活態”傳承中華文化的智慧所在。

03

從故宮到天下:

萬物互聯透明,生活更加美好

兩百多年前,端坐在養心殿裡批閱奏章的皇帝,淹沒在一道道奏摺、一個個方塊文字之中。受數據與信息的算法所限,小至宮中庫存賬目,大到天下江山,帝國統治者掌握的信息並不直觀,也並不透明。

21世紀的今天,我們對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及5G等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日臻完善。更優化的算法,讓故宮生態系統每一個層級的“生命體”都與古今中外互聯互通。

互聯互通的結果,就是故宮更開放透明瞭。更重要的是,宮禁之外的天下,也變得更加暢達、公平、透明、高效。

這是一個萬物皆可互聯、互“加”的時代:

科技賦能“互聯網+”,也讓企業和民眾的需求與“互聯網+政務服務”、“智慧城市”連接起來,我們能感受到市場監管力度在“加”、政府優化服務在“加”、企業活力在“加”。

在平安智慧生態大會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平安的智慧城市項目,依託互聯網生態入口,嘗試在政府、企業、市民之間做好互聯互通的“加法”。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在中國平安首屆智慧生態大會上,單霽翔說:“我知道平安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企業,從蛇口出發,幾十年創造瞭如今的奇蹟,是因為擁有偉大的理想——讓生活更美好。中國平安找到了正確道路:金融+生態+科技。”

比如深圳商事信用系統,集納了該市319萬家市場主體信息,平臺通過深入分析企業徵信數據、多個維度的企業標籤以及企業行為數據,梳理企業徵信信息,並提供給市場監管部門。根據企業的優良情況來監管高風險的企業,極大地提高了市場監管效率。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三十年來,平安看見美好生活在發生,今天它正在通過“智能生活”來“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而面向深圳市民推出的“i深圳”APP,三千多種不同服務應用整合到手機方寸之間。推廣不到半年,超過1200萬的市民用戶告別了排長隊、來回跑,只需指尖操作,就可享受涵蓋政務服務、社會保障、醫療健康等八大板塊的服務內容,讓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這是一個三方共贏的智慧服務生態圈:政府的透明度、政務服務效率得以提升,市民的生活辦事成本下降、滿意度提高,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

● 除了智慧城市之外,平安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應用場景還包括用戶車險理賠、客戶智能語音服務、小微企業信貸、輔助醫生診療、智能影像篩查、智能疾病防控、智慧扶貧、智慧交通及智慧貿易等。

在進入第四個十年之際,平安構建了8大研究院,近50個實驗室,以年收入1%的科技研發投入聚焦在金融科技、醫療科技和智慧城市三大領域。中國平安過去十年的“科技+金融”戰略,正在被“科技+生態”所取代。

算法即效率,效率生智慧,智慧濟天下。

世界,因此變得更加美好有趣。

這,也是中國平安致力於用科技賦能生態,為實現你我生活更加美好的願景動力所在。

(圖片來自中國平安、視覺中國

策劃:三聯.CREATIVE

監製:路瑞海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毛思雨

作者:麥倫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

卸任故宮“看門人”後,單霽翔接任故宮學院院長,依然奔走在推廣故宮的一線。

他給大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當“皇上”的趣事。

養心殿內,西暖閣前,單霽翔“端坐”龍椅,單獨召見大臣聊兩句。

大臣挺會聊天。

單霽翔: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大臣:皇上,您是不重不威呀!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

單霽翔提到的這幕“君臣奏對”,發生在故宮 “發現·養心殿數字體驗展”上。在這套應用系統裡,每個大臣都可以“對答”五百多句話。

前幾年,養心殿開展修繕,展區一度不對外開放。故宮博物院於是為遊客搭建了一座數字博物館,讓人人都能“走”進數字化的養心殿,批閱奏章、密談臣僚,或者帶上虛擬現實頭盔,御覽殿內陳設,倒也愜意。

“科技對有著600年曆史的紫禁城意味著什麼?”單霽翔發問,卻又“明知故問”。

“沉睡”的宮殿和文物一間間、一件件陸續被喚醒、激活。如今近600歲的紫禁城,科技已是無處不在。也正是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如今我們和古老的故宮一樣,在“智慧城市”中,過上了“智慧生活”,平安美好,且不斷升級。

01

文物不僅要修,更要“活”

科技不僅“復活”了養心殿——這個清代先後八位皇帝居住、辦公、學習的超級SOHO(家居辦公)區,養心殿的很多“寶貝”也在高科技幫助下重新煥發生機。

其中就有鮮為人知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唐卡

養心殿佛堂與皇帝的寢室緊密相連,堂內掛供的唐卡,曾是乾隆皇帝私人修習密法的重要法寶,260多年來祕不示人,法相莊嚴。

憑藉現代科技,故宮文物醫院的文物修復專家們能夠對這些唐卡進行診斷治療。

專家告訴我,通過小分子結構設備、熱性能設備、應用文物CT機等,修復師們對唐卡正、反面仔細拍照,“地毯式”掃描,發現了多種病害隱患——蟲蛀、龜裂、塵垢、裝幀斷裂、縫線開裂、顏料脫落、顏料褪色、畫面褶皺等,然後逐一標註病害示意圖,拿出“治療方案”。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病害示意圖”,攝影:麥倫

文物的養生之道,在於修舊如舊,不僅是材料的復原,更有工藝的“復活”。在三維視頻顯微鏡下,修復師們輕輕撥動一根根絲線、掛繩,親自動手反覆計數、反覆搓捻,逐步掌握了古人巧奪天工的訣竅。

比如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它不是用顏料“畫”出來的,而是人工精心編織的傑作。藍色雙身、四面12臂的上樂王佛周圍,還點綴著682顆小珍珠。當上樂王佛頭像放大20倍以後,直徑為1毫米左右的天然小珍珠纖毫畢現,串聯並聯的“釘珠繡”技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鏡頭放大100倍後,金線、銀線等各種材質間的搭配技巧、編捻工藝也因此都更易人工復現。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左:瓔珞串釘法(顯微鏡20倍);右:捻銀線(顯微鏡100倍)

專家們還據此復原了唐卡背後的“3D立體打印”工藝——堆綾繡。史書記載唐代明代稱之為 “剪綵”,即將各種顏色的綾子剪成花樣,堆積粘貼,做成圖案,這種繡法在明清時期大量使用於唐卡之中。省力省料不說,還可以根據需要填充或墊高,形成立體效果。

一件件本已黯淡的唐卡,在文物醫生的精心診療下,毛孔漸漸舒展,呼吸開始恢復,前世今生的記憶得以重啟,從色澤紋理到氣場神韻,彷彿都“活”了起來。

“今天依靠科技的力量可以自豪地說,全世界只有我們故宮可以修復這個工程。”單霽翔自信地說道。

02

把脈故宮生態圈,科技養生不能停

每件文物就是一個迷你的生命體。而整個故宮,則構成一個更為龐大的生態系統。

遊客,文物,建築,環境……多個子系統在生態圈中纏繞交織、互相影響。如何保持它們交互的距離、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文物醫院

在故宮文物醫院入口的簡介板上,寫著一項職業名稱很有意思,叫“文物預防性保護”。西醫有“預防治療”理論,中醫也講究“治未病”、“養生”,二者實有相通之處。

故宮生態系統如此繁蕪精微,若不防微杜漸、綜合調理,難免會給文化遺產帶來不可逆的損害。回顧近年故宮發展歷程,單霽翔對此“開”出了一份養生處方報告:

——暢通“經脈”。洶湧的人流一直是故宮生態系統中的最大“壓力”。得益於手機預約、網購門票,輕輕掃碼,遊客的觀展體驗提升,建築、文物承受的壓力也相對減輕。2018年故宮全年遊客達1700萬人次,曾經水洩不通、排隊購票的“腸梗阻”,卻未復現。

——清熱去“火”。故宮生態系統最重要、最敏感的就是防火。深宮大院磚石結構的建築都會著火,故宮防火的壓力更大。單霽翔說,故宮近年建立了五個中控室,五個大屏幕連接3300個高清攝像頭,進行全方位監測,還在故宮遍設高壓消火栓點位,為古建築屋頂架設科技防雷設施,甚至研發滅火機器人、專用駛入小巷道的微型消防裝備等,守住故宮生態系統的“保命線”。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左:保和殿照明改善前;右:保和殿照明改善後

——“明目養顏”。單霽翔回憶,過去參觀故宮的人都會抱怨:大殿都是黑的,為什麼不能照亮?故宮只好耐心解釋:陳列的是古物,不能照亮。如今,憑藉不發熱光源照明設備,最終點亮了遊客的雙眸,也點亮了紫禁城的容顏。

——“安神醒腦”。故宮庫存文物大多束之高閣,遊客鮮有機會能細細把玩品味。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喜歡故宮文化的手機用戶都可免費收到圖文並茂的藏品信息,一年365天都有自己的掌上故宮電子便籤。端門數字博物館讓遊客在線瀏覽1200多間古建築的細節信息、1500塊地毯的花紋質地,並且有機會描紅臨摹7500件書法作品,機器閱卷打分。

單霽翔說:“當它們走向生活,才會呈現出魅力,才會有尊嚴。有尊嚴的文物,才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在7月中國平安首屆智慧生態大會上,這位故宮前任“看門人”表示,故宮的文化遺產不僅要靠文化理念,更要靠科技支撐。是科技使文物真正地走向人們的生活,也讓古老的紫禁城“養生”更有實效。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故宮養心殿

讓我們回到養心殿。

皇帝的寶座設在明間正中,上懸雍正御筆匾額“中正仁和”。這四個字,意為秉持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頗為耐人尋味。

其實,故宮生態系統運轉的奧妙,就在於系統整體與局部、當下與未來之間都能兼顧中正平衡,每一個子系統都能健健康康地“活”起來。

維持這種平衡和諧狀態,需要“智慧算法”,這也是一代代“活態”傳承中華文化的智慧所在。

03

從故宮到天下:

萬物互聯透明,生活更加美好

兩百多年前,端坐在養心殿裡批閱奏章的皇帝,淹沒在一道道奏摺、一個個方塊文字之中。受數據與信息的算法所限,小至宮中庫存賬目,大到天下江山,帝國統治者掌握的信息並不直觀,也並不透明。

21世紀的今天,我們對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及5G等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日臻完善。更優化的算法,讓故宮生態系統每一個層級的“生命體”都與古今中外互聯互通。

互聯互通的結果,就是故宮更開放透明瞭。更重要的是,宮禁之外的天下,也變得更加暢達、公平、透明、高效。

這是一個萬物皆可互聯、互“加”的時代:

科技賦能“互聯網+”,也讓企業和民眾的需求與“互聯網+政務服務”、“智慧城市”連接起來,我們能感受到市場監管力度在“加”、政府優化服務在“加”、企業活力在“加”。

在平安智慧生態大會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平安的智慧城市項目,依託互聯網生態入口,嘗試在政府、企業、市民之間做好互聯互通的“加法”。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在中國平安首屆智慧生態大會上,單霽翔說:“我知道平安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企業,從蛇口出發,幾十年創造瞭如今的奇蹟,是因為擁有偉大的理想——讓生活更美好。中國平安找到了正確道路:金融+生態+科技。”

比如深圳商事信用系統,集納了該市319萬家市場主體信息,平臺通過深入分析企業徵信數據、多個維度的企業標籤以及企業行為數據,梳理企業徵信信息,並提供給市場監管部門。根據企業的優良情況來監管高風險的企業,極大地提高了市場監管效率。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三十年來,平安看見美好生活在發生,今天它正在通過“智能生活”來“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而面向深圳市民推出的“i深圳”APP,三千多種不同服務應用整合到手機方寸之間。推廣不到半年,超過1200萬的市民用戶告別了排長隊、來回跑,只需指尖操作,就可享受涵蓋政務服務、社會保障、醫療健康等八大板塊的服務內容,讓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這是一個三方共贏的智慧服務生態圈:政府的透明度、政務服務效率得以提升,市民的生活辦事成本下降、滿意度提高,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

● 除了智慧城市之外,平安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應用場景還包括用戶車險理賠、客戶智能語音服務、小微企業信貸、輔助醫生診療、智能影像篩查、智能疾病防控、智慧扶貧、智慧交通及智慧貿易等。

在進入第四個十年之際,平安構建了8大研究院,近50個實驗室,以年收入1%的科技研發投入聚焦在金融科技、醫療科技和智慧城市三大領域。中國平安過去十年的“科技+金融”戰略,正在被“科技+生態”所取代。

算法即效率,效率生智慧,智慧濟天下。

世界,因此變得更加美好有趣。

這,也是中國平安致力於用科技賦能生態,為實現你我生活更加美好的願景動力所在。

(圖片來自中國平安、視覺中國

策劃:三聯.CREATIVE

監製:路瑞海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毛思雨

作者:麥倫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600歲的故宮,竟然可以這樣科技“養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