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4、澳門“Macau”並不是外來詞,而是對沿海“媽閣”即媽祖廟的音譯

澳門所在地,因盛產蠔且有港灣,而被稱為蠔鏡澳,港灣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關於澳門之得名,還有一種解釋: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管轄)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簡稱澳門。明代租借澳門後,葡萄牙人就將當地常見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媽祖閣”翻譯為“Macau”,在對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門的外文地名。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4、澳門“Macau”並不是外來詞,而是對沿海“媽閣”即媽祖廟的音譯

澳門所在地,因盛產蠔且有港灣,而被稱為蠔鏡澳,港灣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關於澳門之得名,還有一種解釋: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管轄)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簡稱澳門。明代租借澳門後,葡萄牙人就將當地常見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媽祖閣”翻譯為“Macau”,在對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門的外文地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5、海南省從明代到1988年,屬廣東省管轄

明朝時,海南島設立的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管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以及西沙、南沙群島。海南地區雖然長期歸廣東管轄,海南島最北端跟廣東只有十二海里相隔,但其語言文化跟珠三角地區差異甚大,這裡跟雷州半島的方言同屬閩語支系,是因為歷史上下南洋的福建移民在這裡或逗留或定居所致。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4、澳門“Macau”並不是外來詞,而是對沿海“媽閣”即媽祖廟的音譯

澳門所在地,因盛產蠔且有港灣,而被稱為蠔鏡澳,港灣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關於澳門之得名,還有一種解釋: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管轄)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簡稱澳門。明代租借澳門後,葡萄牙人就將當地常見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媽祖閣”翻譯為“Macau”,在對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門的外文地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5、海南省從明代到1988年,屬廣東省管轄

明朝時,海南島設立的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管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以及西沙、南沙群島。海南地區雖然長期歸廣東管轄,海南島最北端跟廣東只有十二海里相隔,但其語言文化跟珠三角地區差異甚大,這裡跟雷州半島的方言同屬閩語支系,是因為歷史上下南洋的福建移民在這裡或逗留或定居所致。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廣東地圖

16、雷州半島是中國第三大半島,文化跟海南更接近,有中國最大菠蘿生產基地

雷州半島南北約140公里長,東西約70公里寬,面積7800餘平方公里,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為我國三大半島,是中國大陸(不是政治意義的)的自然地理上的最南端。雷州半島跟海南島一樣,主流的方言為閩南語支系,與福建文化淵源頗深。也就是說,雷州半島的人們,並不講廣東省的“粵語”,即俗稱的廣東話。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4、澳門“Macau”並不是外來詞,而是對沿海“媽閣”即媽祖廟的音譯

澳門所在地,因盛產蠔且有港灣,而被稱為蠔鏡澳,港灣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關於澳門之得名,還有一種解釋: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管轄)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簡稱澳門。明代租借澳門後,葡萄牙人就將當地常見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媽祖閣”翻譯為“Macau”,在對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門的外文地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5、海南省從明代到1988年,屬廣東省管轄

明朝時,海南島設立的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管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以及西沙、南沙群島。海南地區雖然長期歸廣東管轄,海南島最北端跟廣東只有十二海里相隔,但其語言文化跟珠三角地區差異甚大,這裡跟雷州半島的方言同屬閩語支系,是因為歷史上下南洋的福建移民在這裡或逗留或定居所致。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廣東地圖

16、雷州半島是中國第三大半島,文化跟海南更接近,有中國最大菠蘿生產基地

雷州半島南北約140公里長,東西約70公里寬,面積7800餘平方公里,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為我國三大半島,是中國大陸(不是政治意義的)的自然地理上的最南端。雷州半島跟海南島一樣,主流的方言為閩南語支系,與福建文化淵源頗深。也就是說,雷州半島的人們,並不講廣東省的“粵語”,即俗稱的廣東話。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雷州半島衛星影像

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自古以來就是重要港口。如今,這裡有一張名片叫做“菠蘿的海”。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一個縣菠蘿產量佔全國總量的40%,年產菠蘿達40萬噸。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4、澳門“Macau”並不是外來詞,而是對沿海“媽閣”即媽祖廟的音譯

澳門所在地,因盛產蠔且有港灣,而被稱為蠔鏡澳,港灣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關於澳門之得名,還有一種解釋: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管轄)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簡稱澳門。明代租借澳門後,葡萄牙人就將當地常見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媽祖閣”翻譯為“Macau”,在對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門的外文地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5、海南省從明代到1988年,屬廣東省管轄

明朝時,海南島設立的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管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以及西沙、南沙群島。海南地區雖然長期歸廣東管轄,海南島最北端跟廣東只有十二海里相隔,但其語言文化跟珠三角地區差異甚大,這裡跟雷州半島的方言同屬閩語支系,是因為歷史上下南洋的福建移民在這裡或逗留或定居所致。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廣東地圖

16、雷州半島是中國第三大半島,文化跟海南更接近,有中國最大菠蘿生產基地

雷州半島南北約140公里長,東西約70公里寬,面積7800餘平方公里,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為我國三大半島,是中國大陸(不是政治意義的)的自然地理上的最南端。雷州半島跟海南島一樣,主流的方言為閩南語支系,與福建文化淵源頗深。也就是說,雷州半島的人們,並不講廣東省的“粵語”,即俗稱的廣東話。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雷州半島衛星影像

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自古以來就是重要港口。如今,這裡有一張名片叫做“菠蘿的海”。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一個縣菠蘿產量佔全國總量的40%,年產菠蘿達40萬噸。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徐聞菠蘿田航拍

17、改革開放後,廣東設有4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海南

說起經濟特區,很多人只知道深圳。改革開放推進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4個經濟特區。按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條文,經濟特區包括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其中4個跟廣東有關。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4、澳門“Macau”並不是外來詞,而是對沿海“媽閣”即媽祖廟的音譯

澳門所在地,因盛產蠔且有港灣,而被稱為蠔鏡澳,港灣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關於澳門之得名,還有一種解釋: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管轄)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簡稱澳門。明代租借澳門後,葡萄牙人就將當地常見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媽祖閣”翻譯為“Macau”,在對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門的外文地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5、海南省從明代到1988年,屬廣東省管轄

明朝時,海南島設立的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管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以及西沙、南沙群島。海南地區雖然長期歸廣東管轄,海南島最北端跟廣東只有十二海里相隔,但其語言文化跟珠三角地區差異甚大,這裡跟雷州半島的方言同屬閩語支系,是因為歷史上下南洋的福建移民在這裡或逗留或定居所致。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廣東地圖

16、雷州半島是中國第三大半島,文化跟海南更接近,有中國最大菠蘿生產基地

雷州半島南北約140公里長,東西約70公里寬,面積7800餘平方公里,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為我國三大半島,是中國大陸(不是政治意義的)的自然地理上的最南端。雷州半島跟海南島一樣,主流的方言為閩南語支系,與福建文化淵源頗深。也就是說,雷州半島的人們,並不講廣東省的“粵語”,即俗稱的廣東話。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雷州半島衛星影像

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自古以來就是重要港口。如今,這裡有一張名片叫做“菠蘿的海”。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一個縣菠蘿產量佔全國總量的40%,年產菠蘿達40萬噸。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徐聞菠蘿田航拍

17、改革開放後,廣東設有4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海南

說起經濟特區,很多人只知道深圳。改革開放推進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4個經濟特區。按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條文,經濟特區包括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其中4個跟廣東有關。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深圳、珠海、汕頭不在話下,至今仍屬於廣東管轄。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4個月後,海南省正式掛牌。在此之前,海南是廣東的下轄區域。

18、中國有五個“直筒子市”,廣東佔了兩個

我國各種城市中,有一類十分特殊,叫直筒子市,指的是不設區、也不轄縣和縣級市的地級市。這裡說的是,作為行政區的區,而不是開發區、高新區、地方政府自行設立的區。這種“直筒子市”有五個,其中廣東省佔了兩個,分別是東莞市、中山市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4、澳門“Macau”並不是外來詞,而是對沿海“媽閣”即媽祖廟的音譯

澳門所在地,因盛產蠔且有港灣,而被稱為蠔鏡澳,港灣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關於澳門之得名,還有一種解釋: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管轄)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簡稱澳門。明代租借澳門後,葡萄牙人就將當地常見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媽祖閣”翻譯為“Macau”,在對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門的外文地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5、海南省從明代到1988年,屬廣東省管轄

明朝時,海南島設立的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管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以及西沙、南沙群島。海南地區雖然長期歸廣東管轄,海南島最北端跟廣東只有十二海里相隔,但其語言文化跟珠三角地區差異甚大,這裡跟雷州半島的方言同屬閩語支系,是因為歷史上下南洋的福建移民在這裡或逗留或定居所致。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廣東地圖

16、雷州半島是中國第三大半島,文化跟海南更接近,有中國最大菠蘿生產基地

雷州半島南北約140公里長,東西約70公里寬,面積7800餘平方公里,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為我國三大半島,是中國大陸(不是政治意義的)的自然地理上的最南端。雷州半島跟海南島一樣,主流的方言為閩南語支系,與福建文化淵源頗深。也就是說,雷州半島的人們,並不講廣東省的“粵語”,即俗稱的廣東話。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雷州半島衛星影像

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自古以來就是重要港口。如今,這裡有一張名片叫做“菠蘿的海”。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一個縣菠蘿產量佔全國總量的40%,年產菠蘿達40萬噸。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徐聞菠蘿田航拍

17、改革開放後,廣東設有4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海南

說起經濟特區,很多人只知道深圳。改革開放推進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4個經濟特區。按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條文,經濟特區包括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其中4個跟廣東有關。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深圳、珠海、汕頭不在話下,至今仍屬於廣東管轄。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4個月後,海南省正式掛牌。在此之前,海南是廣東的下轄區域。

18、中國有五個“直筒子市”,廣東佔了兩個

我國各種城市中,有一類十分特殊,叫直筒子市,指的是不設區、也不轄縣和縣級市的地級市。這裡說的是,作為行政區的區,而不是開發區、高新區、地方政府自行設立的區。這種“直筒子市”有五個,其中廣東省佔了兩個,分別是東莞市、中山市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經常網上購物的童鞋,應該有所注意,這兩個地方發貨的地址,一般都是東莞市XX鎮、中山市XX鎮——地級市下方直接跟的是鎮或街道。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4、澳門“Macau”並不是外來詞,而是對沿海“媽閣”即媽祖廟的音譯

澳門所在地,因盛產蠔且有港灣,而被稱為蠔鏡澳,港灣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關於澳門之得名,還有一種解釋: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管轄)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簡稱澳門。明代租借澳門後,葡萄牙人就將當地常見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媽祖閣”翻譯為“Macau”,在對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門的外文地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5、海南省從明代到1988年,屬廣東省管轄

明朝時,海南島設立的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管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以及西沙、南沙群島。海南地區雖然長期歸廣東管轄,海南島最北端跟廣東只有十二海里相隔,但其語言文化跟珠三角地區差異甚大,這裡跟雷州半島的方言同屬閩語支系,是因為歷史上下南洋的福建移民在這裡或逗留或定居所致。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廣東地圖

16、雷州半島是中國第三大半島,文化跟海南更接近,有中國最大菠蘿生產基地

雷州半島南北約140公里長,東西約70公里寬,面積7800餘平方公里,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為我國三大半島,是中國大陸(不是政治意義的)的自然地理上的最南端。雷州半島跟海南島一樣,主流的方言為閩南語支系,與福建文化淵源頗深。也就是說,雷州半島的人們,並不講廣東省的“粵語”,即俗稱的廣東話。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雷州半島衛星影像

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自古以來就是重要港口。如今,這裡有一張名片叫做“菠蘿的海”。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一個縣菠蘿產量佔全國總量的40%,年產菠蘿達40萬噸。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徐聞菠蘿田航拍

17、改革開放後,廣東設有4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海南

說起經濟特區,很多人只知道深圳。改革開放推進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4個經濟特區。按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條文,經濟特區包括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其中4個跟廣東有關。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深圳、珠海、汕頭不在話下,至今仍屬於廣東管轄。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4個月後,海南省正式掛牌。在此之前,海南是廣東的下轄區域。

18、中國有五個“直筒子市”,廣東佔了兩個

我國各種城市中,有一類十分特殊,叫直筒子市,指的是不設區、也不轄縣和縣級市的地級市。這裡說的是,作為行政區的區,而不是開發區、高新區、地方政府自行設立的區。這種“直筒子市”有五個,其中廣東省佔了兩個,分別是東莞市、中山市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經常網上購物的童鞋,應該有所注意,這兩個地方發貨的地址,一般都是東莞市XX鎮、中山市XX鎮——地級市下方直接跟的是鎮或街道。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9、廣東目前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人口過億的兩個省之一

誰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許多人傳統印象中,答案是河南。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常住人口(不等於戶籍人口)最多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山東,兩省的人口數量為1.1169億和1.0005億人。從2006年開始,廣東這項數據已經連續13年排名全國第一。不過,這個數據中,廣東的外來人口近3000萬,是全國外來人口最多的省。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4、澳門“Macau”並不是外來詞,而是對沿海“媽閣”即媽祖廟的音譯

澳門所在地,因盛產蠔且有港灣,而被稱為蠔鏡澳,港灣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關於澳門之得名,還有一種解釋: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管轄)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簡稱澳門。明代租借澳門後,葡萄牙人就將當地常見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媽祖閣”翻譯為“Macau”,在對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門的外文地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5、海南省從明代到1988年,屬廣東省管轄

明朝時,海南島設立的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管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以及西沙、南沙群島。海南地區雖然長期歸廣東管轄,海南島最北端跟廣東只有十二海里相隔,但其語言文化跟珠三角地區差異甚大,這裡跟雷州半島的方言同屬閩語支系,是因為歷史上下南洋的福建移民在這裡或逗留或定居所致。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廣東地圖

16、雷州半島是中國第三大半島,文化跟海南更接近,有中國最大菠蘿生產基地

雷州半島南北約140公里長,東西約70公里寬,面積7800餘平方公里,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為我國三大半島,是中國大陸(不是政治意義的)的自然地理上的最南端。雷州半島跟海南島一樣,主流的方言為閩南語支系,與福建文化淵源頗深。也就是說,雷州半島的人們,並不講廣東省的“粵語”,即俗稱的廣東話。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雷州半島衛星影像

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自古以來就是重要港口。如今,這裡有一張名片叫做“菠蘿的海”。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一個縣菠蘿產量佔全國總量的40%,年產菠蘿達40萬噸。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徐聞菠蘿田航拍

17、改革開放後,廣東設有4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海南

說起經濟特區,很多人只知道深圳。改革開放推進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4個經濟特區。按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條文,經濟特區包括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其中4個跟廣東有關。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深圳、珠海、汕頭不在話下,至今仍屬於廣東管轄。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4個月後,海南省正式掛牌。在此之前,海南是廣東的下轄區域。

18、中國有五個“直筒子市”,廣東佔了兩個

我國各種城市中,有一類十分特殊,叫直筒子市,指的是不設區、也不轄縣和縣級市的地級市。這裡說的是,作為行政區的區,而不是開發區、高新區、地方政府自行設立的區。這種“直筒子市”有五個,其中廣東省佔了兩個,分別是東莞市、中山市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經常網上購物的童鞋,應該有所注意,這兩個地方發貨的地址,一般都是東莞市XX鎮、中山市XX鎮——地級市下方直接跟的是鎮或街道。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9、廣東目前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人口過億的兩個省之一

誰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許多人傳統印象中,答案是河南。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常住人口(不等於戶籍人口)最多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山東,兩省的人口數量為1.1169億和1.0005億人。從2006年開始,廣東這項數據已經連續13年排名全國第一。不過,這個數據中,廣東的外來人口近3000萬,是全國外來人口最多的省。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春運時的廣州站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4、澳門“Macau”並不是外來詞,而是對沿海“媽閣”即媽祖廟的音譯

澳門所在地,因盛產蠔且有港灣,而被稱為蠔鏡澳,港灣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關於澳門之得名,還有一種解釋: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管轄)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簡稱澳門。明代租借澳門後,葡萄牙人就將當地常見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媽祖閣”翻譯為“Macau”,在對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門的外文地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5、海南省從明代到1988年,屬廣東省管轄

明朝時,海南島設立的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管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以及西沙、南沙群島。海南地區雖然長期歸廣東管轄,海南島最北端跟廣東只有十二海里相隔,但其語言文化跟珠三角地區差異甚大,這裡跟雷州半島的方言同屬閩語支系,是因為歷史上下南洋的福建移民在這裡或逗留或定居所致。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廣東地圖

16、雷州半島是中國第三大半島,文化跟海南更接近,有中國最大菠蘿生產基地

雷州半島南北約140公里長,東西約70公里寬,面積7800餘平方公里,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為我國三大半島,是中國大陸(不是政治意義的)的自然地理上的最南端。雷州半島跟海南島一樣,主流的方言為閩南語支系,與福建文化淵源頗深。也就是說,雷州半島的人們,並不講廣東省的“粵語”,即俗稱的廣東話。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雷州半島衛星影像

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自古以來就是重要港口。如今,這裡有一張名片叫做“菠蘿的海”。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一個縣菠蘿產量佔全國總量的40%,年產菠蘿達40萬噸。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徐聞菠蘿田航拍

17、改革開放後,廣東設有4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海南

說起經濟特區,很多人只知道深圳。改革開放推進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4個經濟特區。按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條文,經濟特區包括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其中4個跟廣東有關。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深圳、珠海、汕頭不在話下,至今仍屬於廣東管轄。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4個月後,海南省正式掛牌。在此之前,海南是廣東的下轄區域。

18、中國有五個“直筒子市”,廣東佔了兩個

我國各種城市中,有一類十分特殊,叫直筒子市,指的是不設區、也不轄縣和縣級市的地級市。這裡說的是,作為行政區的區,而不是開發區、高新區、地方政府自行設立的區。這種“直筒子市”有五個,其中廣東省佔了兩個,分別是東莞市、中山市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經常網上購物的童鞋,應該有所注意,這兩個地方發貨的地址,一般都是東莞市XX鎮、中山市XX鎮——地級市下方直接跟的是鎮或街道。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9、廣東目前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人口過億的兩個省之一

誰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許多人傳統印象中,答案是河南。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常住人口(不等於戶籍人口)最多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山東,兩省的人口數量為1.1169億和1.0005億人。從2006年開始,廣東這項數據已經連續13年排名全國第一。不過,這個數據中,廣東的外來人口近3000萬,是全國外來人口最多的省。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春運時的廣州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20、廣州和深圳GDP總量佔全省近1/2,經濟不平衡遠大於山東江蘇浙江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當仁不讓的第一經濟大省。自1989年起,廣東經濟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第一位,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

不過,廣東省內經濟地理格局極不平衡,而在廣東省內,經濟發展是極為不平衡。最突出的特徵是:全省經濟發展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以2018年數據為例,GDP總量最高的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經濟總量佔全省的GDP總量的比重,為64.6% ;深圳、廣州的GDP,佔全省總量的比重,為46.6%。

這一經濟地理現象,被網友形象地稱為“四大天王帶著一群小弟”。而經濟總量第二、第三、第四的江蘇、山東、浙江,在區域發展上,比廣東更為平衡。

PS:廣東人不愛看廣東衛視,春晚等央視節目收看率全國最低

2017年春晚結束後,以省為單位的收看率出爐,結果呈現出從北到南逐漸遞減的現象,東北三省以超過80%的比率排名前三,收視率最低的區域是廣東、廣西和海南。除了春晚,平時央視其他節目的收視數據中,廣東也是收視率最低的省份之一。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4、澳門“Macau”並不是外來詞,而是對沿海“媽閣”即媽祖廟的音譯

澳門所在地,因盛產蠔且有港灣,而被稱為蠔鏡澳,港灣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關於澳門之得名,還有一種解釋: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管轄)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簡稱澳門。明代租借澳門後,葡萄牙人就將當地常見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媽祖閣”翻譯為“Macau”,在對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門的外文地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5、海南省從明代到1988年,屬廣東省管轄

明朝時,海南島設立的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管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以及西沙、南沙群島。海南地區雖然長期歸廣東管轄,海南島最北端跟廣東只有十二海里相隔,但其語言文化跟珠三角地區差異甚大,這裡跟雷州半島的方言同屬閩語支系,是因為歷史上下南洋的福建移民在這裡或逗留或定居所致。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廣東地圖

16、雷州半島是中國第三大半島,文化跟海南更接近,有中國最大菠蘿生產基地

雷州半島南北約140公里長,東西約70公里寬,面積7800餘平方公里,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為我國三大半島,是中國大陸(不是政治意義的)的自然地理上的最南端。雷州半島跟海南島一樣,主流的方言為閩南語支系,與福建文化淵源頗深。也就是說,雷州半島的人們,並不講廣東省的“粵語”,即俗稱的廣東話。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雷州半島衛星影像

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自古以來就是重要港口。如今,這裡有一張名片叫做“菠蘿的海”。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一個縣菠蘿產量佔全國總量的40%,年產菠蘿達40萬噸。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徐聞菠蘿田航拍

17、改革開放後,廣東設有4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海南

說起經濟特區,很多人只知道深圳。改革開放推進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4個經濟特區。按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條文,經濟特區包括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其中4個跟廣東有關。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深圳、珠海、汕頭不在話下,至今仍屬於廣東管轄。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4個月後,海南省正式掛牌。在此之前,海南是廣東的下轄區域。

18、中國有五個“直筒子市”,廣東佔了兩個

我國各種城市中,有一類十分特殊,叫直筒子市,指的是不設區、也不轄縣和縣級市的地級市。這裡說的是,作為行政區的區,而不是開發區、高新區、地方政府自行設立的區。這種“直筒子市”有五個,其中廣東省佔了兩個,分別是東莞市、中山市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經常網上購物的童鞋,應該有所注意,這兩個地方發貨的地址,一般都是東莞市XX鎮、中山市XX鎮——地級市下方直接跟的是鎮或街道。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9、廣東目前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人口過億的兩個省之一

誰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許多人傳統印象中,答案是河南。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常住人口(不等於戶籍人口)最多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山東,兩省的人口數量為1.1169億和1.0005億人。從2006年開始,廣東這項數據已經連續13年排名全國第一。不過,這個數據中,廣東的外來人口近3000萬,是全國外來人口最多的省。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春運時的廣州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20、廣州和深圳GDP總量佔全省近1/2,經濟不平衡遠大於山東江蘇浙江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當仁不讓的第一經濟大省。自1989年起,廣東經濟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第一位,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

不過,廣東省內經濟地理格局極不平衡,而在廣東省內,經濟發展是極為不平衡。最突出的特徵是:全省經濟發展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以2018年數據為例,GDP總量最高的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經濟總量佔全省的GDP總量的比重,為64.6% ;深圳、廣州的GDP,佔全省總量的比重,為46.6%。

這一經濟地理現象,被網友形象地稱為“四大天王帶著一群小弟”。而經濟總量第二、第三、第四的江蘇、山東、浙江,在區域發展上,比廣東更為平衡。

PS:廣東人不愛看廣東衛視,春晚等央視節目收看率全國最低

2017年春晚結束後,以省為單位的收看率出爐,結果呈現出從北到南逐漸遞減的現象,東北三省以超過80%的比率排名前三,收視率最低的區域是廣東、廣西和海南。除了春晚,平時央視其他節目的收視數據中,廣東也是收視率最低的省份之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4、澳門“Macau”並不是外來詞,而是對沿海“媽閣”即媽祖廟的音譯

澳門所在地,因盛產蠔且有港灣,而被稱為蠔鏡澳,港灣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關於澳門之得名,還有一種解釋: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管轄)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簡稱澳門。明代租借澳門後,葡萄牙人就將當地常見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媽祖閣”翻譯為“Macau”,在對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門的外文地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5、海南省從明代到1988年,屬廣東省管轄

明朝時,海南島設立的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管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以及西沙、南沙群島。海南地區雖然長期歸廣東管轄,海南島最北端跟廣東只有十二海里相隔,但其語言文化跟珠三角地區差異甚大,這裡跟雷州半島的方言同屬閩語支系,是因為歷史上下南洋的福建移民在這裡或逗留或定居所致。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廣東地圖

16、雷州半島是中國第三大半島,文化跟海南更接近,有中國最大菠蘿生產基地

雷州半島南北約140公里長,東西約70公里寬,面積7800餘平方公里,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為我國三大半島,是中國大陸(不是政治意義的)的自然地理上的最南端。雷州半島跟海南島一樣,主流的方言為閩南語支系,與福建文化淵源頗深。也就是說,雷州半島的人們,並不講廣東省的“粵語”,即俗稱的廣東話。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雷州半島衛星影像

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自古以來就是重要港口。如今,這裡有一張名片叫做“菠蘿的海”。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一個縣菠蘿產量佔全國總量的40%,年產菠蘿達40萬噸。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徐聞菠蘿田航拍

17、改革開放後,廣東設有4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海南

說起經濟特區,很多人只知道深圳。改革開放推進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4個經濟特區。按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條文,經濟特區包括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其中4個跟廣東有關。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深圳、珠海、汕頭不在話下,至今仍屬於廣東管轄。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4個月後,海南省正式掛牌。在此之前,海南是廣東的下轄區域。

18、中國有五個“直筒子市”,廣東佔了兩個

我國各種城市中,有一類十分特殊,叫直筒子市,指的是不設區、也不轄縣和縣級市的地級市。這裡說的是,作為行政區的區,而不是開發區、高新區、地方政府自行設立的區。這種“直筒子市”有五個,其中廣東省佔了兩個,分別是東莞市、中山市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經常網上購物的童鞋,應該有所注意,這兩個地方發貨的地址,一般都是東莞市XX鎮、中山市XX鎮——地級市下方直接跟的是鎮或街道。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9、廣東目前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人口過億的兩個省之一

誰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許多人傳統印象中,答案是河南。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常住人口(不等於戶籍人口)最多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山東,兩省的人口數量為1.1169億和1.0005億人。從2006年開始,廣東這項數據已經連續13年排名全國第一。不過,這個數據中,廣東的外來人口近3000萬,是全國外來人口最多的省。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春運時的廣州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20、廣州和深圳GDP總量佔全省近1/2,經濟不平衡遠大於山東江蘇浙江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當仁不讓的第一經濟大省。自1989年起,廣東經濟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第一位,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

不過,廣東省內經濟地理格局極不平衡,而在廣東省內,經濟發展是極為不平衡。最突出的特徵是:全省經濟發展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以2018年數據為例,GDP總量最高的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經濟總量佔全省的GDP總量的比重,為64.6% ;深圳、廣州的GDP,佔全省總量的比重,為46.6%。

這一經濟地理現象,被網友形象地稱為“四大天王帶著一群小弟”。而經濟總量第二、第三、第四的江蘇、山東、浙江,在區域發展上,比廣東更為平衡。

PS:廣東人不愛看廣東衛視,春晚等央視節目收看率全國最低

2017年春晚結束後,以省為單位的收看率出爐,結果呈現出從北到南逐漸遞減的現象,東北三省以超過80%的比率排名前三,收視率最低的區域是廣東、廣西和海南。除了春晚,平時央視其他節目的收視數據中,廣東也是收視率最低的省份之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除了不愛看央視,廣東人還有另外一個特點:不愛看廣東衛視。這是為啥捏?

  • 歷史傳統。廣東地區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在電視領域也是如此,珠三角地區跟其他地區相比,能夠較早地收看到香港地區的電視節目,明珠臺、翡翠臺等在廣東地區擁有較大觀眾群。
  • 語言習慣。廣東地區,粵語是主流方言,當地人從習慣上十分青睞粵語節目,廣東衛視、央視等以普通話為主的節目是面向全國的,而廣東人更多地喜歡收看南方衛視、珠江臺等本地頻道,以及香港的粵語節目。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4、澳門“Macau”並不是外來詞,而是對沿海“媽閣”即媽祖廟的音譯

澳門所在地,因盛產蠔且有港灣,而被稱為蠔鏡澳,港灣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關於澳門之得名,還有一種解釋: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管轄)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簡稱澳門。明代租借澳門後,葡萄牙人就將當地常見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媽祖閣”翻譯為“Macau”,在對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門的外文地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5、海南省從明代到1988年,屬廣東省管轄

明朝時,海南島設立的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管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以及西沙、南沙群島。海南地區雖然長期歸廣東管轄,海南島最北端跟廣東只有十二海里相隔,但其語言文化跟珠三角地區差異甚大,這裡跟雷州半島的方言同屬閩語支系,是因為歷史上下南洋的福建移民在這裡或逗留或定居所致。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廣東地圖

16、雷州半島是中國第三大半島,文化跟海南更接近,有中國最大菠蘿生產基地

雷州半島南北約140公里長,東西約70公里寬,面積7800餘平方公里,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為我國三大半島,是中國大陸(不是政治意義的)的自然地理上的最南端。雷州半島跟海南島一樣,主流的方言為閩南語支系,與福建文化淵源頗深。也就是說,雷州半島的人們,並不講廣東省的“粵語”,即俗稱的廣東話。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雷州半島衛星影像

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自古以來就是重要港口。如今,這裡有一張名片叫做“菠蘿的海”。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一個縣菠蘿產量佔全國總量的40%,年產菠蘿達40萬噸。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徐聞菠蘿田航拍

17、改革開放後,廣東設有4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海南

說起經濟特區,很多人只知道深圳。改革開放推進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4個經濟特區。按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條文,經濟特區包括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其中4個跟廣東有關。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深圳、珠海、汕頭不在話下,至今仍屬於廣東管轄。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4個月後,海南省正式掛牌。在此之前,海南是廣東的下轄區域。

18、中國有五個“直筒子市”,廣東佔了兩個

我國各種城市中,有一類十分特殊,叫直筒子市,指的是不設區、也不轄縣和縣級市的地級市。這裡說的是,作為行政區的區,而不是開發區、高新區、地方政府自行設立的區。這種“直筒子市”有五個,其中廣東省佔了兩個,分別是東莞市、中山市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經常網上購物的童鞋,應該有所注意,這兩個地方發貨的地址,一般都是東莞市XX鎮、中山市XX鎮——地級市下方直接跟的是鎮或街道。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9、廣東目前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人口過億的兩個省之一

誰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許多人傳統印象中,答案是河南。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常住人口(不等於戶籍人口)最多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山東,兩省的人口數量為1.1169億和1.0005億人。從2006年開始,廣東這項數據已經連續13年排名全國第一。不過,這個數據中,廣東的外來人口近3000萬,是全國外來人口最多的省。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春運時的廣州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20、廣州和深圳GDP總量佔全省近1/2,經濟不平衡遠大於山東江蘇浙江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當仁不讓的第一經濟大省。自1989年起,廣東經濟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第一位,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

不過,廣東省內經濟地理格局極不平衡,而在廣東省內,經濟發展是極為不平衡。最突出的特徵是:全省經濟發展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以2018年數據為例,GDP總量最高的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經濟總量佔全省的GDP總量的比重,為64.6% ;深圳、廣州的GDP,佔全省總量的比重,為46.6%。

這一經濟地理現象,被網友形象地稱為“四大天王帶著一群小弟”。而經濟總量第二、第三、第四的江蘇、山東、浙江,在區域發展上,比廣東更為平衡。

PS:廣東人不愛看廣東衛視,春晚等央視節目收看率全國最低

2017年春晚結束後,以省為單位的收看率出爐,結果呈現出從北到南逐漸遞減的現象,東北三省以超過80%的比率排名前三,收視率最低的區域是廣東、廣西和海南。除了春晚,平時央視其他節目的收視數據中,廣東也是收視率最低的省份之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除了不愛看央視,廣東人還有另外一個特點:不愛看廣東衛視。這是為啥捏?

  • 歷史傳統。廣東地區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在電視領域也是如此,珠三角地區跟其他地區相比,能夠較早地收看到香港地區的電視節目,明珠臺、翡翠臺等在廣東地區擁有較大觀眾群。
  • 語言習慣。廣東地區,粵語是主流方言,當地人從習慣上十分青睞粵語節目,廣東衛視、央視等以普通話為主的節目是面向全國的,而廣東人更多地喜歡收看南方衛視、珠江臺等本地頻道,以及香港的粵語節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 節目內容。央視位於北京,節目議程設置上偏重北方地區,尤其人民群眾喜歡的小品,東北明星參與比例頗高,因此更符合北方人的口味。在本地頻道選擇上,廣東人民也更傾向有當地特色的,而不是面向全國的廣東衛視。
"

廣東人,為什麼不看廣東衛視?

粵語差點成為國語,是真的嗎?

最早的東莞,竟然在遙遠的北方?

廣州的“廣”,到底是啥意思?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說起廣東,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

在這些之外,廣東還有許多不為大家熟悉的“冷知識”,而且,大家平時得到的信息,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大地理館為您準備了這些關於廣東的冷知識: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廣東最早的意思是“廣南東路”簡稱,“廣”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山東、山西,得名於“某座山以東”和“某座山以西”,這也讓很多人以為廣東、廣西也是這個套路,還有部分人認為廣東是“湖廣以東”“湖廣以西”,就連古人也曾犯這個錯誤。

清代學者蒙起鵬在其編撰的《廣西通志》中說:

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並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蒙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他他接下來道出了“廣”的真相——來自漢代設立的廣信縣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蒼梧郡廣信。” 意思是,蒼梧郡的首府為廣信縣。關於古廣信的地址,一說在廣西梧州,一說在廣東封開,無論哪個,都大致位於今兩廣分界附近——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但廣東的意思並非“廣信以東”,而是來宋代設置的“廣南東路”的簡稱。宋初,將原唐代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分為廣南西路、廣南東路,今廣西、廣東名稱由此得名。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8年,即吳黃武七年(一說為吳景帝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在原來交州基礎上分出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地區,命名為廣州——廣州作為地名問世。這個廣州是地區名稱,治所是南海郡番禺縣。作為定的 “廣州”也是因兩廣地區之前的中心——廣信城而得名。

蒙文通,曾專門考證過廣信的意思,他提供過考證認為:

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

廣信,取“初開粵地,廣佈恩信”的縮寫,廣州的名字,也是因為廣信而得名

2、廣東的簡稱“粵”跟“越”是同一意思,一開始並非專指廣東

古代,中原人將東南沿海諸多族群泛稱為“百越”,粵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隨著中原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各地因地理環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區域文化,漸漸地,江浙一帶稱吳越、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專指浙江一帶,浙江紹興設立了越州,廣東則為了與浙江區別,專門以粵代之。不過,粵一開始指的是嶺南地區的廣西、廣東,甚至包括越南,隨著越南脫離中國,粵代指兩廣——廣西區域稱粵西、廣東區域稱粵東。

李彥弼在《八桂堂記》中說:“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為桂林。”桂林是“廣南西路”治所,“粵壤之西”,簡稱粵西,後來代指廣西。南宋時期杭州人吳儆有文《除粵西通判謝宰執啟》,也用粵西代指廣西。後來的文人,普遍認可這種指代,如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粵西遊記》一文。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近代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官方以“粵匪”稱呼,太平軍來自廣西,可見這時粵依然不是專指廣東。民國時期,粵漸漸成為廣東的代稱,如大革命時期有粵系軍閥陳炯明,而廣西則開始以“桂”專稱——桂可上溯到秦代設置的桂林郡。至少在唐代,廣西區域也常常被稱為“八桂”。八是泛指多,因當地多產桂樹(注:是肉桂,而非桂花樹)而得名。

3、古代早期,廣西比廣東更發達,城市人口更多

秦代溝通長江流域和嶺南,修造的靈渠,是從廣西打開缺口的,那裡是灕江和湘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有一條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這裡也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靈渠所在,而廣東北部沒有這樣的便利通道。這樣的地形,使得廣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元代之前,今廣西地區設置的州、郡、縣等數量明顯多於廣東。如北宋廣南西路有九個州,廣南東路有5個州,南宋這兩路的數字分別是10、4;元代,今廣西地區有12個路,廣東地區有13個路,廣東開始發力反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從此之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顯,廣東的海洋資源開始發揮優勢。到了近代,中國大門被打開,以廣州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廣東母親河珠江總長為240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黃河的6倍

珠江之名源於廣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的總稱。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6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珠江大橋

5、珠江流經6個省級別行政區,同時是一條“國際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區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香港、澳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較少被人關注的是:珠江其實是一條國際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頭,發源于越南廣寧省平遼縣北部,稱淇窮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圖

6、廣東主要有三種方言:粵語、閩語、客家,三者呈“三國演義”格局

粵語以省府廣州為中心,佔有主導話語權,使用人數最多,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佈部;閩語主要分佈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7、中華民國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

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府廟會

真相是什麼呢?

民國剛成立後,仿效西方國會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袁世凱掌權後解散參議院,成立正式國會,分上下兩院。兩院議員為120名,其中廣東只有3人,而非佔大多數。而且,這些議員並非決定國語的人員。確定官話“國音”的是另一個機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

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記錄了民國二年,即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讀音統一會成員由80人人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其中來自廣東的代表4人。當時,江浙地區籍貫的有25人,為公平起見,會議實行一省一票,並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最終,經過一個月時間,審定了6500個字的國音標準,總體上以北京話為基礎。一省一票制的情況下,即便會議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個方言成為國語——但是,某些讀音倒是有可能進入。

謠言不靠譜,並不影響粵語的地位。清代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作為特許口岸與國外進行貿易,所以老外進入中國後,首先掌握的是方言漢語,而非官話。許多官員在外交場合,為了方便與洋人溝通,不得不學習粵語。隨著近代開埠,大量廣東人出海到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粵語隨之傳播到國外——在海外,粵語海被稱為“唐話”,一定程度上成為漢語的代言者。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8、“湖廣填四川”的“湖廣”跟廣東沒太大關係,主要指兩湖向四川移民

湖廣一詞,始於元代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管轄著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廣西的大部分區域。很多人以為“湖廣”是湖北湖南和廣東廣西的合稱,其實“湖廣”從一開始就跟廣東沒關係,這裡的“廣”是從廣西而來。

到了明代,廣西獨立建省,同時仍保留湖廣省的名稱。湖廣的管轄地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的廣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湖廣左司、湖廣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兩湖和廣西的地名,後來廣西劃出,但名稱延續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廣總督,是歷史上重要的機構,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大移民示意圖

清代湖廣總督中的“廣”,其實只是慣性的延續,其實跟廣東和廣西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是從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口來自貴州、廣西,少量來自廣東北部山區。

9、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漁村,縣城歷史有1300多年

回顧深圳的發展之路,我們常常被這樣的話所縈繞:“小漁村變特區”。“深圳是小漁村”,其實是純粹誤讀,遠的不說,當時深圳的前身是寶安縣,那裡至少有一座縣城,它始於1953年,駐地是深圳鎮。再向前上溯,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設立了新安縣,駐地在今深圳南頭。而1300多年前,東晉設立的東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設在深圳南頭古城。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沿海地區一定有漁業經濟,但小漁村再多,它們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編《寶安縣誌》稱:“自鴉片戰爭後,深圳成為中國與英租地港九相毗鄰的邊陲小鎮。”國家領導人、深圳市官員在講話中,也說深圳當年是“邊陲小鎮”(從常識的角度講,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漁村說法更科學)。考慮到經濟實力、歷史文化、影響力等因素,當時的寶安縣與周邊地區相比,堪稱“小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上圖:《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圖)標註有深圳墩臺,並標註可“深圳汛”,這是古代地圖上能見到最早的“深圳”標註。

21世紀初,媒體人不知不覺將“小鎮”偷換成小漁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網發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見證深圳25年》斬釘截鐵地指出了“小漁村”的地理座標:“這個‘小漁村’,就是現在羅湖區的漁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為香料運輸,香料主產地是東莞

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其中一幅《廣東沿海圖》,標註了香港地名,當時指的是一個村落。英國人根據沿海疍家話的描述,根據音譯將香港島所在翻譯為“Hong kong”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東莞:莞香博物館

唐代開始設東莞縣,香港地區歸其管轄,宋元時期,當時東莞地區出產香料。香港島,港灣眾多,成為為轉運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運輸業衰落,香港才變得沉寂——這一帶當時還比較荒僻,所以成為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詞中,省指的不是廣東省,而是廣州

在珠三角地區,“省港”“省港澳”是常見的名詞,很多人誤以為這裡的“省”指的是廣東省,其實它指的是廣州。早期國內還沒對外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互相合作一同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州成為省城,始於明朝。從明初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簡稱廣東省,廣州就成為省會、省城。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罷工運動,稱為省港大罷工。香港和廣州兩地,每年都舉行一項叫“省港杯”的足球賽事。

12、 廣州位於沿海地區,但算不上是濱海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認知裡,廣州是個濱海城市。但是從地理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州城市是以是個依賴於珠江發展起來的城市。2200多年來,廣州城區一支位於珠江沿岸,並沒有一寸海海岸線。歷史上最早的廣州,指的是一個大區,那時候的廣州城叫番禺縣,城址就在今廣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區。今天的廣州管轄區域,是有海岸線的,但這些區域主要位於南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是屬東莞管轄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3、最早的“東莞”在山東,廣東東莞前身叫“東官”,最早很可能是鹽場名

廣東東莞,名滿天下,很多人並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個東莞。東漢時期《漢書》的《地理志》中,最早記載了“東莞”:“琅邪郡有東莞縣。”這個東莞縣,設置於西漢。

而廣東地區的東莞,可查最早來源是設置於西晉時期的“東官郡”,位於今深圳南頭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東官郡一帶在漢代是“東官鹽場”。唐代在南頭古城設立東莞縣,到了宋代將駐地就在今東莞市——東莞,很可能是從“東官”發展而來。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4、澳門“Macau”並不是外來詞,而是對沿海“媽閣”即媽祖廟的音譯

澳門所在地,因盛產蠔且有港灣,而被稱為蠔鏡澳,港灣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關於澳門之得名,還有一種解釋: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管轄)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簡稱澳門。明代租借澳門後,葡萄牙人就將當地常見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媽祖閣”翻譯為“Macau”,在對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門的外文地名。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5、海南省從明代到1988年,屬廣東省管轄

明朝時,海南島設立的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管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以及西沙、南沙群島。海南地區雖然長期歸廣東管轄,海南島最北端跟廣東只有十二海里相隔,但其語言文化跟珠三角地區差異甚大,這裡跟雷州半島的方言同屬閩語支系,是因為歷史上下南洋的福建移民在這裡或逗留或定居所致。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明代廣東地圖

16、雷州半島是中國第三大半島,文化跟海南更接近,有中國最大菠蘿生產基地

雷州半島南北約140公里長,東西約70公里寬,面積7800餘平方公里,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為我國三大半島,是中國大陸(不是政治意義的)的自然地理上的最南端。雷州半島跟海南島一樣,主流的方言為閩南語支系,與福建文化淵源頗深。也就是說,雷州半島的人們,並不講廣東省的“粵語”,即俗稱的廣東話。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雷州半島衛星影像

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自古以來就是重要港口。如今,這裡有一張名片叫做“菠蘿的海”。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一個縣菠蘿產量佔全國總量的40%,年產菠蘿達40萬噸。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徐聞菠蘿田航拍

17、改革開放後,廣東設有4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海南

說起經濟特區,很多人只知道深圳。改革開放推進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4個經濟特區。按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條文,經濟特區包括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其中4個跟廣東有關。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深圳、珠海、汕頭不在話下,至今仍屬於廣東管轄。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4個月後,海南省正式掛牌。在此之前,海南是廣東的下轄區域。

18、中國有五個“直筒子市”,廣東佔了兩個

我國各種城市中,有一類十分特殊,叫直筒子市,指的是不設區、也不轄縣和縣級市的地級市。這裡說的是,作為行政區的區,而不是開發區、高新區、地方政府自行設立的區。這種“直筒子市”有五個,其中廣東省佔了兩個,分別是東莞市、中山市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經常網上購物的童鞋,應該有所注意,這兩個地方發貨的地址,一般都是東莞市XX鎮、中山市XX鎮——地級市下方直接跟的是鎮或街道。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19、廣東目前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人口過億的兩個省之一

誰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許多人傳統印象中,答案是河南。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常住人口(不等於戶籍人口)最多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山東,兩省的人口數量為1.1169億和1.0005億人。從2006年開始,廣東這項數據已經連續13年排名全國第一。不過,這個數據中,廣東的外來人口近3000萬,是全國外來人口最多的省。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春運時的廣州站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20、廣州和深圳GDP總量佔全省近1/2,經濟不平衡遠大於山東江蘇浙江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當仁不讓的第一經濟大省。自1989年起,廣東經濟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第一位,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

不過,廣東省內經濟地理格局極不平衡,而在廣東省內,經濟發展是極為不平衡。最突出的特徵是:全省經濟發展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以2018年數據為例,GDP總量最高的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經濟總量佔全省的GDP總量的比重,為64.6% ;深圳、廣州的GDP,佔全省總量的比重,為46.6%。

這一經濟地理現象,被網友形象地稱為“四大天王帶著一群小弟”。而經濟總量第二、第三、第四的江蘇、山東、浙江,在區域發展上,比廣東更為平衡。

PS:廣東人不愛看廣東衛視,春晚等央視節目收看率全國最低

2017年春晚結束後,以省為單位的收看率出爐,結果呈現出從北到南逐漸遞減的現象,東北三省以超過80%的比率排名前三,收視率最低的區域是廣東、廣西和海南。除了春晚,平時央視其他節目的收視數據中,廣東也是收視率最低的省份之一。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除了不愛看央視,廣東人還有另外一個特點:不愛看廣東衛視。這是為啥捏?

  • 歷史傳統。廣東地區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在電視領域也是如此,珠三角地區跟其他地區相比,能夠較早地收看到香港地區的電視節目,明珠臺、翡翠臺等在廣東地區擁有較大觀眾群。
  • 語言習慣。廣東地區,粵語是主流方言,當地人從習慣上十分青睞粵語節目,廣東衛視、央視等以普通話為主的節目是面向全國的,而廣東人更多地喜歡收看南方衛視、珠江臺等本地頻道,以及香港的粵語節目。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 節目內容。央視位於北京,節目議程設置上偏重北方地區,尤其人民群眾喜歡的小品,東北明星參與比例頗高,因此更符合北方人的口味。在本地頻道選擇上,廣東人民也更傾向有當地特色的,而不是面向全國的廣東衛視。
廣東二十大冷知識:廣東人不看廣東衛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