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不完美媽媽 敏感期 讓·皮亞傑 玩具 嗨皮的爸爸 2019-08-19
"

大家好,我是嗨皮爸爸。2歲-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期,孩子進入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以後,大多數家長除了覺得孩子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感受,那就是孩子覺得孩子變得非常“自私”。

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許多家長都開始注意到,當其他的小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也不願意讓別人看他們的書,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喜歡的也不絕不會讓別的小朋友亂動,誰一拿,他就會立刻說:“我的。”有的小朋友在小區裡玩的時候,見到別的小朋友玩東西,就要跑過去不由分說的搶來,而且振振有詞的說:“我的。”然後強行佔為己有,家長們總是被弄得哭笑不可,也弄得很尷尬,不知道如何是好。

"

大家好,我是嗨皮爸爸。2歲-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期,孩子進入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以後,大多數家長除了覺得孩子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感受,那就是孩子覺得孩子變得非常“自私”。

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許多家長都開始注意到,當其他的小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也不願意讓別人看他們的書,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喜歡的也不絕不會讓別的小朋友亂動,誰一拿,他就會立刻說:“我的。”有的小朋友在小區裡玩的時候,見到別的小朋友玩東西,就要跑過去不由分說的搶來,而且振振有詞的說:“我的。”然後強行佔為己有,家長們總是被弄得哭笑不可,也弄得很尷尬,不知道如何是好。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在這個年齡的孩子,什麼都是“我的”,拿什麼都是“我的”,總之全部都是“我的”,好像這個時候他們唯一的事情就是看著“我的”所有東西,變得越來越“獨”,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

這些時候家長們常常不能理解,感到難堪,覺得沒法改變和說服孩子,甚至習慣性地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解釋成自私,然後還要進行一番說教甚至以“武力”強制征服孩子。 如果這種現象再持續下去,家長們就會說,我這孩子怎麼越來越“獨”了,越來越自私了,什麼都不讓別人動,動不動就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

"

大家好,我是嗨皮爸爸。2歲-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期,孩子進入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以後,大多數家長除了覺得孩子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感受,那就是孩子覺得孩子變得非常“自私”。

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許多家長都開始注意到,當其他的小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也不願意讓別人看他們的書,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喜歡的也不絕不會讓別的小朋友亂動,誰一拿,他就會立刻說:“我的。”有的小朋友在小區裡玩的時候,見到別的小朋友玩東西,就要跑過去不由分說的搶來,而且振振有詞的說:“我的。”然後強行佔為己有,家長們總是被弄得哭笑不可,也弄得很尷尬,不知道如何是好。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在這個年齡的孩子,什麼都是“我的”,拿什麼都是“我的”,總之全部都是“我的”,好像這個時候他們唯一的事情就是看著“我的”所有東西,變得越來越“獨”,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

這些時候家長們常常不能理解,感到難堪,覺得沒法改變和說服孩子,甚至習慣性地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解釋成自私,然後還要進行一番說教甚至以“武力”強制征服孩子。 如果這種現象再持續下去,家長們就會說,我這孩子怎麼越來越“獨”了,越來越自私了,什麼都不讓別人動,動不動就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無關係的,我們一定要區分自我和自私的關係。自私指的是利益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損害他人的利益,而滿足自己的利益,這樣才叫自私。那麼自我呢?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而行使自己的計劃、支配自己的行為。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寶寶在一出生的時候,他是沒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渾然一體的,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個建構的過程中,最初兒童是通過佔有屬於自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當兒童佔有了自己的東西,當這個東西完全屬於他時,兒童才能夠感覺到“我”的存在,這也是兒童自我誕生的標誌。

"

大家好,我是嗨皮爸爸。2歲-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期,孩子進入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以後,大多數家長除了覺得孩子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感受,那就是孩子覺得孩子變得非常“自私”。

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許多家長都開始注意到,當其他的小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也不願意讓別人看他們的書,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喜歡的也不絕不會讓別的小朋友亂動,誰一拿,他就會立刻說:“我的。”有的小朋友在小區裡玩的時候,見到別的小朋友玩東西,就要跑過去不由分說的搶來,而且振振有詞的說:“我的。”然後強行佔為己有,家長們總是被弄得哭笑不可,也弄得很尷尬,不知道如何是好。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在這個年齡的孩子,什麼都是“我的”,拿什麼都是“我的”,總之全部都是“我的”,好像這個時候他們唯一的事情就是看著“我的”所有東西,變得越來越“獨”,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

這些時候家長們常常不能理解,感到難堪,覺得沒法改變和說服孩子,甚至習慣性地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解釋成自私,然後還要進行一番說教甚至以“武力”強制征服孩子。 如果這種現象再持續下去,家長們就會說,我這孩子怎麼越來越“獨”了,越來越自私了,什麼都不讓別人動,動不動就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無關係的,我們一定要區分自我和自私的關係。自私指的是利益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損害他人的利益,而滿足自己的利益,這樣才叫自私。那麼自我呢?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而行使自己的計劃、支配自己的行為。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寶寶在一出生的時候,他是沒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渾然一體的,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個建構的過程中,最初兒童是通過佔有屬於自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當兒童佔有了自己的東西,當這個東西完全屬於他時,兒童才能夠感覺到“我”的存在,這也是兒童自我誕生的標誌。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滿足孩子的這個需求,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長強迫孩子把屬於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孩子就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在失去安全感的情形下,孩子的自我意識不僅不會得到健全的發展,他們的性格也很有可能會變得懦弱起來。

"

大家好,我是嗨皮爸爸。2歲-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期,孩子進入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以後,大多數家長除了覺得孩子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感受,那就是孩子覺得孩子變得非常“自私”。

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許多家長都開始注意到,當其他的小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也不願意讓別人看他們的書,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喜歡的也不絕不會讓別的小朋友亂動,誰一拿,他就會立刻說:“我的。”有的小朋友在小區裡玩的時候,見到別的小朋友玩東西,就要跑過去不由分說的搶來,而且振振有詞的說:“我的。”然後強行佔為己有,家長們總是被弄得哭笑不可,也弄得很尷尬,不知道如何是好。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在這個年齡的孩子,什麼都是“我的”,拿什麼都是“我的”,總之全部都是“我的”,好像這個時候他們唯一的事情就是看著“我的”所有東西,變得越來越“獨”,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

這些時候家長們常常不能理解,感到難堪,覺得沒法改變和說服孩子,甚至習慣性地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解釋成自私,然後還要進行一番說教甚至以“武力”強制征服孩子。 如果這種現象再持續下去,家長們就會說,我這孩子怎麼越來越“獨”了,越來越自私了,什麼都不讓別人動,動不動就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無關係的,我們一定要區分自我和自私的關係。自私指的是利益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損害他人的利益,而滿足自己的利益,這樣才叫自私。那麼自我呢?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而行使自己的計劃、支配自己的行為。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寶寶在一出生的時候,他是沒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渾然一體的,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個建構的過程中,最初兒童是通過佔有屬於自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當兒童佔有了自己的東西,當這個東西完全屬於他時,兒童才能夠感覺到“我”的存在,這也是兒童自我誕生的標誌。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滿足孩子的這個需求,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長強迫孩子把屬於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孩子就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在失去安全感的情形下,孩子的自我意識不僅不會得到健全的發展,他們的性格也很有可能會變得懦弱起來。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調查研究發現,0-6歲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小寶寶就永遠無法形成自我,最後也無法走出自我,成人以後就真的是以“自我為中心了”,也就喪失了“我”與他人、社會分離的機會和界限。

當孩子選擇了他要做的事情,他就必然專注。任何一位家長和老師都能發現這一點,成人也如此,人天性喜歡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因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童便不斷產生對人和環境的信任和依賴,並因此心滿意足,變得安靜、專注起來。這種持續性的生活,最後形成兒童的意志,獨立也隨之而來。

"

大家好,我是嗨皮爸爸。2歲-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期,孩子進入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以後,大多數家長除了覺得孩子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感受,那就是孩子覺得孩子變得非常“自私”。

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許多家長都開始注意到,當其他的小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也不願意讓別人看他們的書,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喜歡的也不絕不會讓別的小朋友亂動,誰一拿,他就會立刻說:“我的。”有的小朋友在小區裡玩的時候,見到別的小朋友玩東西,就要跑過去不由分說的搶來,而且振振有詞的說:“我的。”然後強行佔為己有,家長們總是被弄得哭笑不可,也弄得很尷尬,不知道如何是好。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在這個年齡的孩子,什麼都是“我的”,拿什麼都是“我的”,總之全部都是“我的”,好像這個時候他們唯一的事情就是看著“我的”所有東西,變得越來越“獨”,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

這些時候家長們常常不能理解,感到難堪,覺得沒法改變和說服孩子,甚至習慣性地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解釋成自私,然後還要進行一番說教甚至以“武力”強制征服孩子。 如果這種現象再持續下去,家長們就會說,我這孩子怎麼越來越“獨”了,越來越自私了,什麼都不讓別人動,動不動就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無關係的,我們一定要區分自我和自私的關係。自私指的是利益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損害他人的利益,而滿足自己的利益,這樣才叫自私。那麼自我呢?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而行使自己的計劃、支配自己的行為。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寶寶在一出生的時候,他是沒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渾然一體的,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個建構的過程中,最初兒童是通過佔有屬於自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當兒童佔有了自己的東西,當這個東西完全屬於他時,兒童才能夠感覺到“我”的存在,這也是兒童自我誕生的標誌。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滿足孩子的這個需求,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長強迫孩子把屬於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孩子就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在失去安全感的情形下,孩子的自我意識不僅不會得到健全的發展,他們的性格也很有可能會變得懦弱起來。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調查研究發現,0-6歲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小寶寶就永遠無法形成自我,最後也無法走出自我,成人以後就真的是以“自我為中心了”,也就喪失了“我”與他人、社會分離的機會和界限。

當孩子選擇了他要做的事情,他就必然專注。任何一位家長和老師都能發現這一點,成人也如此,人天性喜歡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因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童便不斷產生對人和環境的信任和依賴,並因此心滿意足,變得安靜、專注起來。這種持續性的生活,最後形成兒童的意志,獨立也隨之而來。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實際上,大多數孩子到了9-12歲的年齡是,已經開始思考許多本質的問題。例如:“成人為什麼是不可改變的?”為什麼書上說的和現實社會不一樣?”“為什麼大人對待孩子和農民對待驢一樣?農民打驢是為了讓他快走,父母打孩子是為了讓他學習,這實際並沒有差別。”“難道人活著就不會有別的意義了?”這些都是孩子的原話。

由此可知,當孩子處於自我意識的敏感期時,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權利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這樣,孩子內心的那個“自我才會強大起來,孩子的自我意識以及性格、人格等才能得到健全發展。

如果家長意識不到這個問題,覺得孩子越來越獨,自私,難以管教,然後就開始“強制”介入,這樣孩子就會很容易喪失自我。

"

大家好,我是嗨皮爸爸。2歲-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期,孩子進入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以後,大多數家長除了覺得孩子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感受,那就是孩子覺得孩子變得非常“自私”。

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許多家長都開始注意到,當其他的小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也不願意讓別人看他們的書,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喜歡的也不絕不會讓別的小朋友亂動,誰一拿,他就會立刻說:“我的。”有的小朋友在小區裡玩的時候,見到別的小朋友玩東西,就要跑過去不由分說的搶來,而且振振有詞的說:“我的。”然後強行佔為己有,家長們總是被弄得哭笑不可,也弄得很尷尬,不知道如何是好。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在這個年齡的孩子,什麼都是“我的”,拿什麼都是“我的”,總之全部都是“我的”,好像這個時候他們唯一的事情就是看著“我的”所有東西,變得越來越“獨”,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

這些時候家長們常常不能理解,感到難堪,覺得沒法改變和說服孩子,甚至習慣性地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解釋成自私,然後還要進行一番說教甚至以“武力”強制征服孩子。 如果這種現象再持續下去,家長們就會說,我這孩子怎麼越來越“獨”了,越來越自私了,什麼都不讓別人動,動不動就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無關係的,我們一定要區分自我和自私的關係。自私指的是利益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損害他人的利益,而滿足自己的利益,這樣才叫自私。那麼自我呢?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而行使自己的計劃、支配自己的行為。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寶寶在一出生的時候,他是沒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渾然一體的,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個建構的過程中,最初兒童是通過佔有屬於自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當兒童佔有了自己的東西,當這個東西完全屬於他時,兒童才能夠感覺到“我”的存在,這也是兒童自我誕生的標誌。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滿足孩子的這個需求,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長強迫孩子把屬於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孩子就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在失去安全感的情形下,孩子的自我意識不僅不會得到健全的發展,他們的性格也很有可能會變得懦弱起來。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調查研究發現,0-6歲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小寶寶就永遠無法形成自我,最後也無法走出自我,成人以後就真的是以“自我為中心了”,也就喪失了“我”與他人、社會分離的機會和界限。

當孩子選擇了他要做的事情,他就必然專注。任何一位家長和老師都能發現這一點,成人也如此,人天性喜歡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因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童便不斷產生對人和環境的信任和依賴,並因此心滿意足,變得安靜、專注起來。這種持續性的生活,最後形成兒童的意志,獨立也隨之而來。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實際上,大多數孩子到了9-12歲的年齡是,已經開始思考許多本質的問題。例如:“成人為什麼是不可改變的?”為什麼書上說的和現實社會不一樣?”“為什麼大人對待孩子和農民對待驢一樣?農民打驢是為了讓他快走,父母打孩子是為了讓他學習,這實際並沒有差別。”“難道人活著就不會有別的意義了?”這些都是孩子的原話。

由此可知,當孩子處於自我意識的敏感期時,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權利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這樣,孩子內心的那個“自我才會強大起來,孩子的自我意識以及性格、人格等才能得到健全發展。

如果家長意識不到這個問題,覺得孩子越來越獨,自私,難以管教,然後就開始“強制”介入,這樣孩子就會很容易喪失自我。

寶寶:“這是我的,不給!”孩子突然變得越來越自私,該怎麼辦

喪失自我的孩子,內心充滿了掙扎。在孩子成長到12歲時,一個擁有自我的孩子和一個沒有自我的孩子,在處理同一件事情時人格狀態有巨大差異。比方說,一個吸毒者引誘一個意志獨立而堅定的孩子,說:“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漢你是膽小鬼嗎?”這些語言不會使獨立的孩子產生猶豫和掙扎,因為他歸屬於已經形成的自我,他不需要從歸屬別人那裡而尋求安慰,並且他能清晰知道對方的意圖。但喪失自我的孩子,因為有人對他說“這樣做”“那樣做”,他容易在別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於是,他可能屈從別人,尋求歸屬。

所以,總的來說,沒有自我,不能歸屬於自己,必歸屬他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