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

作為父母,有沒有一個時刻感到筋疲力盡?

我知道我應該愛孩子,但我有時候看到他,卻煩得不行!

你不是一個人,你並不孤單。

就如同我們做一個工作做久了,難免會有“職業倦怠”一樣,如果把做父母看作一種職業,那麼出現“父母倦怠”,這也很正常。

這裡說的倦怠,具體來說,就是一種疲憊綜合症。其特徵是感覺不堪重負,身體和情緒疲憊,與孩子的情感疏遠,以及成為無效父母的感覺。

當爸媽確實是很辛苦的工作。

特別是我們總被教導:

育兒是如此有益、充實、精彩,心愛的孩子對你甜甜的微笑,你還什麼不滿足的呢?

但事實上,任何偶爾出現的困難,比如半夜哭鬧、髒衣服、摔了一跤、生病了……都可能成為爸媽情緒崩潰的導火索。

"

作為父母,有沒有一個時刻感到筋疲力盡?

我知道我應該愛孩子,但我有時候看到他,卻煩得不行!

你不是一個人,你並不孤單。

就如同我們做一個工作做久了,難免會有“職業倦怠”一樣,如果把做父母看作一種職業,那麼出現“父母倦怠”,這也很正常。

這裡說的倦怠,具體來說,就是一種疲憊綜合症。其特徵是感覺不堪重負,身體和情緒疲憊,與孩子的情感疏遠,以及成為無效父母的感覺。

當爸媽確實是很辛苦的工作。

特別是我們總被教導:

育兒是如此有益、充實、精彩,心愛的孩子對你甜甜的微笑,你還什麼不滿足的呢?

但事實上,任何偶爾出現的困難,比如半夜哭鬧、髒衣服、摔了一跤、生病了……都可能成為爸媽情緒崩潰的導火索。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出現倦怠的狀態很正常,但我們不能聽之任之,而是應該設法從這一的狀態中恢復過來。畢竟:

父母倦怠的影響是很嚴重的。

首先,倦怠會導致逃避

一旦我們感到倦怠,自然會有離開孩子,逃避照顧孩子這件事的幻想。有了逃避的想法,很可能導致疏忽行為,或忍不住使用“暴力”。

比如威脅辱罵孩子,或直接身體攻擊、打屁股。

其次,倦怠讓我們“愛無能”

倦怠,就像是一節耗盡的電池。

我們燒掉所有的情感燃料時,還怎麼能給予孩子積極的情感呢?

我們的孩子依賴我們,經常感到無助,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更具破壞性。

所以,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良好的親子關係、充分的愛對兒童的心理髮展至關重要。

可是,我們自己也沒有的東西,還如何給孩子呢?

如果我們自己也處於壓力之下,我們就不能總是耐心地迴應,不能在挑戰面前表現出共情、關懷,不能給予孩子依戀和愛。

"

作為父母,有沒有一個時刻感到筋疲力盡?

我知道我應該愛孩子,但我有時候看到他,卻煩得不行!

你不是一個人,你並不孤單。

就如同我們做一個工作做久了,難免會有“職業倦怠”一樣,如果把做父母看作一種職業,那麼出現“父母倦怠”,這也很正常。

這裡說的倦怠,具體來說,就是一種疲憊綜合症。其特徵是感覺不堪重負,身體和情緒疲憊,與孩子的情感疏遠,以及成為無效父母的感覺。

當爸媽確實是很辛苦的工作。

特別是我們總被教導:

育兒是如此有益、充實、精彩,心愛的孩子對你甜甜的微笑,你還什麼不滿足的呢?

但事實上,任何偶爾出現的困難,比如半夜哭鬧、髒衣服、摔了一跤、生病了……都可能成為爸媽情緒崩潰的導火索。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出現倦怠的狀態很正常,但我們不能聽之任之,而是應該設法從這一的狀態中恢復過來。畢竟:

父母倦怠的影響是很嚴重的。

首先,倦怠會導致逃避

一旦我們感到倦怠,自然會有離開孩子,逃避照顧孩子這件事的幻想。有了逃避的想法,很可能導致疏忽行為,或忍不住使用“暴力”。

比如威脅辱罵孩子,或直接身體攻擊、打屁股。

其次,倦怠讓我們“愛無能”

倦怠,就像是一節耗盡的電池。

我們燒掉所有的情感燃料時,還怎麼能給予孩子積極的情感呢?

我們的孩子依賴我們,經常感到無助,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更具破壞性。

所以,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良好的親子關係、充分的愛對兒童的心理髮展至關重要。

可是,我們自己也沒有的東西,還如何給孩子呢?

如果我們自己也處於壓力之下,我們就不能總是耐心地迴應,不能在挑戰面前表現出共情、關懷,不能給予孩子依戀和愛。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父母倦怠是如何產生的?

如果你是一個職場媽媽。

下午5點剛剛下班,從此時起,你還有兩個小時:

先飛奔去幼兒園接寶寶,回家、做飯、吃飯,把寶寶送到奶奶家,和女兒說再見,然後再趕到一個會場——今晚7點,有個你很重視的育兒講座。

如果不想遲到,那你真是一秒鐘都不能耽擱。

如果這個過程中,再多少出現一點意外,比如寶寶今天心情不好、寶寶沒好好吃飯、寶寶不願意去奶奶家、堵車……

那可真是“壓力山大”。

雖然每個人都會經受不同程度的壓力。

不過,對於很多新手媽媽來說,壓力好像總愛“找”上自己,生活中好像時時刻刻都充滿各種各樣的“挑戰事件”。

如果採訪一下媽媽:“你為啥感到倦怠?”相信她有一大堆吐槽。

我為什麼感到倦怠?開玩笑,跟孩子做啥不勞心勞力啊?哪怕做一個簡單非常的的事情,都太具有挑戰性了好吧!

刷牙、吃飯、坐公交、輔導作業……哪一項不是需要簡單艱苦工作的大工程?

那麼,爸爸媽媽有沒有“自我照顧”?都是如何進行自我照顧的呢?

自我照顧?哪裡有時間啊!光是照顧兒子就已經費盡全力了!我哪裡還能抽出時間來做我喜歡的事情?

忙碌的父母,確實很值得理解。

但諷刺的是,很多人為了成為“完美”父母,把自己的情感燃燒殆盡了。

髒衣服還沒洗,晚飯還沒做、孩子作業還沒輔導……都讓我們焦慮不安。

但正是這樣的“內疚”,讓父母更容易倦怠。

如果不要“完美”,甚至“偉大”,我們反而可以變得更真實。很多時候,媽媽也需要一個“媽媽”。

如果你不關心自己,你的大腦也無法適應你的孩子。就這麼簡單。

你可能內心裡偷偷想過:

“有時候,我不喜歡我的孩子”。

"

作為父母,有沒有一個時刻感到筋疲力盡?

我知道我應該愛孩子,但我有時候看到他,卻煩得不行!

你不是一個人,你並不孤單。

就如同我們做一個工作做久了,難免會有“職業倦怠”一樣,如果把做父母看作一種職業,那麼出現“父母倦怠”,這也很正常。

這裡說的倦怠,具體來說,就是一種疲憊綜合症。其特徵是感覺不堪重負,身體和情緒疲憊,與孩子的情感疏遠,以及成為無效父母的感覺。

當爸媽確實是很辛苦的工作。

特別是我們總被教導:

育兒是如此有益、充實、精彩,心愛的孩子對你甜甜的微笑,你還什麼不滿足的呢?

但事實上,任何偶爾出現的困難,比如半夜哭鬧、髒衣服、摔了一跤、生病了……都可能成為爸媽情緒崩潰的導火索。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出現倦怠的狀態很正常,但我們不能聽之任之,而是應該設法從這一的狀態中恢復過來。畢竟:

父母倦怠的影響是很嚴重的。

首先,倦怠會導致逃避

一旦我們感到倦怠,自然會有離開孩子,逃避照顧孩子這件事的幻想。有了逃避的想法,很可能導致疏忽行為,或忍不住使用“暴力”。

比如威脅辱罵孩子,或直接身體攻擊、打屁股。

其次,倦怠讓我們“愛無能”

倦怠,就像是一節耗盡的電池。

我們燒掉所有的情感燃料時,還怎麼能給予孩子積極的情感呢?

我們的孩子依賴我們,經常感到無助,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更具破壞性。

所以,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良好的親子關係、充分的愛對兒童的心理髮展至關重要。

可是,我們自己也沒有的東西,還如何給孩子呢?

如果我們自己也處於壓力之下,我們就不能總是耐心地迴應,不能在挑戰面前表現出共情、關懷,不能給予孩子依戀和愛。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父母倦怠是如何產生的?

如果你是一個職場媽媽。

下午5點剛剛下班,從此時起,你還有兩個小時:

先飛奔去幼兒園接寶寶,回家、做飯、吃飯,把寶寶送到奶奶家,和女兒說再見,然後再趕到一個會場——今晚7點,有個你很重視的育兒講座。

如果不想遲到,那你真是一秒鐘都不能耽擱。

如果這個過程中,再多少出現一點意外,比如寶寶今天心情不好、寶寶沒好好吃飯、寶寶不願意去奶奶家、堵車……

那可真是“壓力山大”。

雖然每個人都會經受不同程度的壓力。

不過,對於很多新手媽媽來說,壓力好像總愛“找”上自己,生活中好像時時刻刻都充滿各種各樣的“挑戰事件”。

如果採訪一下媽媽:“你為啥感到倦怠?”相信她有一大堆吐槽。

我為什麼感到倦怠?開玩笑,跟孩子做啥不勞心勞力啊?哪怕做一個簡單非常的的事情,都太具有挑戰性了好吧!

刷牙、吃飯、坐公交、輔導作業……哪一項不是需要簡單艱苦工作的大工程?

那麼,爸爸媽媽有沒有“自我照顧”?都是如何進行自我照顧的呢?

自我照顧?哪裡有時間啊!光是照顧兒子就已經費盡全力了!我哪裡還能抽出時間來做我喜歡的事情?

忙碌的父母,確實很值得理解。

但諷刺的是,很多人為了成為“完美”父母,把自己的情感燃燒殆盡了。

髒衣服還沒洗,晚飯還沒做、孩子作業還沒輔導……都讓我們焦慮不安。

但正是這樣的“內疚”,讓父母更容易倦怠。

如果不要“完美”,甚至“偉大”,我們反而可以變得更真實。很多時候,媽媽也需要一個“媽媽”。

如果你不關心自己,你的大腦也無法適應你的孩子。就這麼簡單。

你可能內心裡偷偷想過:

“有時候,我不喜歡我的孩子”。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爸爸媽媽如何“自我照顧”?

自我照顧,也是家庭教育裡的關鍵項目。

如果我們沒有重視自己,從來沒時間關心自己,不知道自己正處在極度緊張的壓力之下,也沒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內疚的折磨,那麼親子之間的關係自然很容易受到破壞。

如何照顧好自己?

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正在遭遇壓力。

根據心理學家阿諾德.拉扎勒斯(Arnold Lazarus)和蘇珊.福爾克曼(Susan Folkman)的研究,人們需要通過一系列階段來判斷是否遭遇壓力。

一、初級評估——正性?負性?中性?

某件事情給我帶來的結果,會是正性、負性、還是中性的呢?

如果初步認定,這件事八成會帶來負性的影響,那麼再對這種影響進行評估: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如何才能避免?

比如,上次跟合作公司談判結果的好壞,會導致你面對下一次談判產生不同感受。

二、次級評估——我能否處理這件事?

問問自己:我是否能夠處理這件事?

這是在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是否足以克服這次的壓力事件可能帶來的危機。

如果可以,那自然容易走出壓力;

但如果不能,應對資源不足、潛在威脅巨大,人們很可能受困於壓力。

比如,每個媽媽可能都遇到過“自己想休息一下,但孩子卻在大吵”的情況,如果媽媽今天恰好身體不舒服,孩子卻還在大吵,那媽媽所受到的壓力將會大大加重。

由此可見,事件可能是相同的,但因為我們每個人對這件事的評估不同,壓力的大小也就不同了。

而對壓力的評估,也受到個人的氣質、性格和所處的環境不同而發生變化。

因此,儘管每個人都會遇到壓力,但確實某些人能夠比另一些人更好的應對壓力

"

作為父母,有沒有一個時刻感到筋疲力盡?

我知道我應該愛孩子,但我有時候看到他,卻煩得不行!

你不是一個人,你並不孤單。

就如同我們做一個工作做久了,難免會有“職業倦怠”一樣,如果把做父母看作一種職業,那麼出現“父母倦怠”,這也很正常。

這裡說的倦怠,具體來說,就是一種疲憊綜合症。其特徵是感覺不堪重負,身體和情緒疲憊,與孩子的情感疏遠,以及成為無效父母的感覺。

當爸媽確實是很辛苦的工作。

特別是我們總被教導:

育兒是如此有益、充實、精彩,心愛的孩子對你甜甜的微笑,你還什麼不滿足的呢?

但事實上,任何偶爾出現的困難,比如半夜哭鬧、髒衣服、摔了一跤、生病了……都可能成為爸媽情緒崩潰的導火索。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出現倦怠的狀態很正常,但我們不能聽之任之,而是應該設法從這一的狀態中恢復過來。畢竟:

父母倦怠的影響是很嚴重的。

首先,倦怠會導致逃避

一旦我們感到倦怠,自然會有離開孩子,逃避照顧孩子這件事的幻想。有了逃避的想法,很可能導致疏忽行為,或忍不住使用“暴力”。

比如威脅辱罵孩子,或直接身體攻擊、打屁股。

其次,倦怠讓我們“愛無能”

倦怠,就像是一節耗盡的電池。

我們燒掉所有的情感燃料時,還怎麼能給予孩子積極的情感呢?

我們的孩子依賴我們,經常感到無助,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更具破壞性。

所以,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良好的親子關係、充分的愛對兒童的心理髮展至關重要。

可是,我們自己也沒有的東西,還如何給孩子呢?

如果我們自己也處於壓力之下,我們就不能總是耐心地迴應,不能在挑戰面前表現出共情、關懷,不能給予孩子依戀和愛。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父母倦怠是如何產生的?

如果你是一個職場媽媽。

下午5點剛剛下班,從此時起,你還有兩個小時:

先飛奔去幼兒園接寶寶,回家、做飯、吃飯,把寶寶送到奶奶家,和女兒說再見,然後再趕到一個會場——今晚7點,有個你很重視的育兒講座。

如果不想遲到,那你真是一秒鐘都不能耽擱。

如果這個過程中,再多少出現一點意外,比如寶寶今天心情不好、寶寶沒好好吃飯、寶寶不願意去奶奶家、堵車……

那可真是“壓力山大”。

雖然每個人都會經受不同程度的壓力。

不過,對於很多新手媽媽來說,壓力好像總愛“找”上自己,生活中好像時時刻刻都充滿各種各樣的“挑戰事件”。

如果採訪一下媽媽:“你為啥感到倦怠?”相信她有一大堆吐槽。

我為什麼感到倦怠?開玩笑,跟孩子做啥不勞心勞力啊?哪怕做一個簡單非常的的事情,都太具有挑戰性了好吧!

刷牙、吃飯、坐公交、輔導作業……哪一項不是需要簡單艱苦工作的大工程?

那麼,爸爸媽媽有沒有“自我照顧”?都是如何進行自我照顧的呢?

自我照顧?哪裡有時間啊!光是照顧兒子就已經費盡全力了!我哪裡還能抽出時間來做我喜歡的事情?

忙碌的父母,確實很值得理解。

但諷刺的是,很多人為了成為“完美”父母,把自己的情感燃燒殆盡了。

髒衣服還沒洗,晚飯還沒做、孩子作業還沒輔導……都讓我們焦慮不安。

但正是這樣的“內疚”,讓父母更容易倦怠。

如果不要“完美”,甚至“偉大”,我們反而可以變得更真實。很多時候,媽媽也需要一個“媽媽”。

如果你不關心自己,你的大腦也無法適應你的孩子。就這麼簡單。

你可能內心裡偷偷想過:

“有時候,我不喜歡我的孩子”。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爸爸媽媽如何“自我照顧”?

自我照顧,也是家庭教育裡的關鍵項目。

如果我們沒有重視自己,從來沒時間關心自己,不知道自己正處在極度緊張的壓力之下,也沒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內疚的折磨,那麼親子之間的關係自然很容易受到破壞。

如何照顧好自己?

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正在遭遇壓力。

根據心理學家阿諾德.拉扎勒斯(Arnold Lazarus)和蘇珊.福爾克曼(Susan Folkman)的研究,人們需要通過一系列階段來判斷是否遭遇壓力。

一、初級評估——正性?負性?中性?

某件事情給我帶來的結果,會是正性、負性、還是中性的呢?

如果初步認定,這件事八成會帶來負性的影響,那麼再對這種影響進行評估: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如何才能避免?

比如,上次跟合作公司談判結果的好壞,會導致你面對下一次談判產生不同感受。

二、次級評估——我能否處理這件事?

問問自己:我是否能夠處理這件事?

這是在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是否足以克服這次的壓力事件可能帶來的危機。

如果可以,那自然容易走出壓力;

但如果不能,應對資源不足、潛在威脅巨大,人們很可能受困於壓力。

比如,每個媽媽可能都遇到過“自己想休息一下,但孩子卻在大吵”的情況,如果媽媽今天恰好身體不舒服,孩子卻還在大吵,那媽媽所受到的壓力將會大大加重。

由此可見,事件可能是相同的,但因為我們每個人對這件事的評估不同,壓力的大小也就不同了。

而對壓力的評估,也受到個人的氣質、性格和所處的環境不同而發生變化。

因此,儘管每個人都會遇到壓力,但確實某些人能夠比另一些人更好的應對壓力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如何成功的、更好地應對壓力呢?

當然,並沒有明確的、應對所有壓力的規則。不過,心理學家也提出了一些常規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壓力。

1、對壓力產生的根源尋求控制

舉幾個例子:

客人就要來了,但家裡又髒又亂,讓你非常擔心。那這時候你需要做些事情來消除這種焦慮,比如:立刻開始打掃!

下週單位要考試了,你非常擔心。這時你需要做些事情來消除這種焦慮,比如:馬上開始複習!

戰勝拖延症的同時,也成功地解決了壓力。

讓自己控制產生壓力的情景,這可能確實需要耗費很多精力,但可以最終成功應對壓力。

2、將“威脅”重新定義為“挑戰”

變換一種情景的定義,可以使壓力看上去沒那樣可怕。

比如,孩子之前上的幼兒園不合格,被關停了,需要重新給寶寶找幼兒園。媽媽們基本不可能把這件事當做好事。

但如果你這樣想呢?

“幸虧發現得早,我可以早點給寶寶找更好的幼兒園,否則更耽誤寶寶。”

3、尋求社會支持

如果遇到困難,能有人幫助,那麼所有的困難都更容易解決。

在遇到壓力的時候,向他人求助,可以得到情感、物質支持。比如朋友的肩膀和安慰,家人提供的熱騰騰的晚餐。

此外,其他人也能提供應對壓力的建議,比如現在大家都喜歡在網絡上與人交流,就是因為有相似經歷的人,可以互相分享很有價值的經驗。在我的文章下面的評論區,就常常有媽媽們在那裡分享自己育兒經。

4、運用放鬆技巧

降低由壓力引發的生理喚醒,是一種特別有效的壓力應對方式。

比如冥想、禪宗、瑜伽、漸進式肌肉放鬆等,它們在消除壓力方面都有顯著效果。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正念

卡巴金博士和他的太太 (Jon & Myla Kabat-Zinns ),分享瞭如何運用“正念”(Mindfulness) 來教養孩子上。或許他們的分享可以給壓力山大的爸爸媽媽一點啟示。

"

作為父母,有沒有一個時刻感到筋疲力盡?

我知道我應該愛孩子,但我有時候看到他,卻煩得不行!

你不是一個人,你並不孤單。

就如同我們做一個工作做久了,難免會有“職業倦怠”一樣,如果把做父母看作一種職業,那麼出現“父母倦怠”,這也很正常。

這裡說的倦怠,具體來說,就是一種疲憊綜合症。其特徵是感覺不堪重負,身體和情緒疲憊,與孩子的情感疏遠,以及成為無效父母的感覺。

當爸媽確實是很辛苦的工作。

特別是我們總被教導:

育兒是如此有益、充實、精彩,心愛的孩子對你甜甜的微笑,你還什麼不滿足的呢?

但事實上,任何偶爾出現的困難,比如半夜哭鬧、髒衣服、摔了一跤、生病了……都可能成為爸媽情緒崩潰的導火索。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出現倦怠的狀態很正常,但我們不能聽之任之,而是應該設法從這一的狀態中恢復過來。畢竟:

父母倦怠的影響是很嚴重的。

首先,倦怠會導致逃避

一旦我們感到倦怠,自然會有離開孩子,逃避照顧孩子這件事的幻想。有了逃避的想法,很可能導致疏忽行為,或忍不住使用“暴力”。

比如威脅辱罵孩子,或直接身體攻擊、打屁股。

其次,倦怠讓我們“愛無能”

倦怠,就像是一節耗盡的電池。

我們燒掉所有的情感燃料時,還怎麼能給予孩子積極的情感呢?

我們的孩子依賴我們,經常感到無助,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更具破壞性。

所以,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良好的親子關係、充分的愛對兒童的心理髮展至關重要。

可是,我們自己也沒有的東西,還如何給孩子呢?

如果我們自己也處於壓力之下,我們就不能總是耐心地迴應,不能在挑戰面前表現出共情、關懷,不能給予孩子依戀和愛。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父母倦怠是如何產生的?

如果你是一個職場媽媽。

下午5點剛剛下班,從此時起,你還有兩個小時:

先飛奔去幼兒園接寶寶,回家、做飯、吃飯,把寶寶送到奶奶家,和女兒說再見,然後再趕到一個會場——今晚7點,有個你很重視的育兒講座。

如果不想遲到,那你真是一秒鐘都不能耽擱。

如果這個過程中,再多少出現一點意外,比如寶寶今天心情不好、寶寶沒好好吃飯、寶寶不願意去奶奶家、堵車……

那可真是“壓力山大”。

雖然每個人都會經受不同程度的壓力。

不過,對於很多新手媽媽來說,壓力好像總愛“找”上自己,生活中好像時時刻刻都充滿各種各樣的“挑戰事件”。

如果採訪一下媽媽:“你為啥感到倦怠?”相信她有一大堆吐槽。

我為什麼感到倦怠?開玩笑,跟孩子做啥不勞心勞力啊?哪怕做一個簡單非常的的事情,都太具有挑戰性了好吧!

刷牙、吃飯、坐公交、輔導作業……哪一項不是需要簡單艱苦工作的大工程?

那麼,爸爸媽媽有沒有“自我照顧”?都是如何進行自我照顧的呢?

自我照顧?哪裡有時間啊!光是照顧兒子就已經費盡全力了!我哪裡還能抽出時間來做我喜歡的事情?

忙碌的父母,確實很值得理解。

但諷刺的是,很多人為了成為“完美”父母,把自己的情感燃燒殆盡了。

髒衣服還沒洗,晚飯還沒做、孩子作業還沒輔導……都讓我們焦慮不安。

但正是這樣的“內疚”,讓父母更容易倦怠。

如果不要“完美”,甚至“偉大”,我們反而可以變得更真實。很多時候,媽媽也需要一個“媽媽”。

如果你不關心自己,你的大腦也無法適應你的孩子。就這麼簡單。

你可能內心裡偷偷想過:

“有時候,我不喜歡我的孩子”。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爸爸媽媽如何“自我照顧”?

自我照顧,也是家庭教育裡的關鍵項目。

如果我們沒有重視自己,從來沒時間關心自己,不知道自己正處在極度緊張的壓力之下,也沒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內疚的折磨,那麼親子之間的關係自然很容易受到破壞。

如何照顧好自己?

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正在遭遇壓力。

根據心理學家阿諾德.拉扎勒斯(Arnold Lazarus)和蘇珊.福爾克曼(Susan Folkman)的研究,人們需要通過一系列階段來判斷是否遭遇壓力。

一、初級評估——正性?負性?中性?

某件事情給我帶來的結果,會是正性、負性、還是中性的呢?

如果初步認定,這件事八成會帶來負性的影響,那麼再對這種影響進行評估: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如何才能避免?

比如,上次跟合作公司談判結果的好壞,會導致你面對下一次談判產生不同感受。

二、次級評估——我能否處理這件事?

問問自己:我是否能夠處理這件事?

這是在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是否足以克服這次的壓力事件可能帶來的危機。

如果可以,那自然容易走出壓力;

但如果不能,應對資源不足、潛在威脅巨大,人們很可能受困於壓力。

比如,每個媽媽可能都遇到過“自己想休息一下,但孩子卻在大吵”的情況,如果媽媽今天恰好身體不舒服,孩子卻還在大吵,那媽媽所受到的壓力將會大大加重。

由此可見,事件可能是相同的,但因為我們每個人對這件事的評估不同,壓力的大小也就不同了。

而對壓力的評估,也受到個人的氣質、性格和所處的環境不同而發生變化。

因此,儘管每個人都會遇到壓力,但確實某些人能夠比另一些人更好的應對壓力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如何成功的、更好地應對壓力呢?

當然,並沒有明確的、應對所有壓力的規則。不過,心理學家也提出了一些常規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壓力。

1、對壓力產生的根源尋求控制

舉幾個例子:

客人就要來了,但家裡又髒又亂,讓你非常擔心。那這時候你需要做些事情來消除這種焦慮,比如:立刻開始打掃!

下週單位要考試了,你非常擔心。這時你需要做些事情來消除這種焦慮,比如:馬上開始複習!

戰勝拖延症的同時,也成功地解決了壓力。

讓自己控制產生壓力的情景,這可能確實需要耗費很多精力,但可以最終成功應對壓力。

2、將“威脅”重新定義為“挑戰”

變換一種情景的定義,可以使壓力看上去沒那樣可怕。

比如,孩子之前上的幼兒園不合格,被關停了,需要重新給寶寶找幼兒園。媽媽們基本不可能把這件事當做好事。

但如果你這樣想呢?

“幸虧發現得早,我可以早點給寶寶找更好的幼兒園,否則更耽誤寶寶。”

3、尋求社會支持

如果遇到困難,能有人幫助,那麼所有的困難都更容易解決。

在遇到壓力的時候,向他人求助,可以得到情感、物質支持。比如朋友的肩膀和安慰,家人提供的熱騰騰的晚餐。

此外,其他人也能提供應對壓力的建議,比如現在大家都喜歡在網絡上與人交流,就是因為有相似經歷的人,可以互相分享很有價值的經驗。在我的文章下面的評論區,就常常有媽媽們在那裡分享自己育兒經。

4、運用放鬆技巧

降低由壓力引發的生理喚醒,是一種特別有效的壓力應對方式。

比如冥想、禪宗、瑜伽、漸進式肌肉放鬆等,它們在消除壓力方面都有顯著效果。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正念

卡巴金博士和他的太太 (Jon & Myla Kabat-Zinns ),分享瞭如何運用“正念”(Mindfulness) 來教養孩子上。或許他們的分享可以給壓力山大的爸爸媽媽一點啟示。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什麼是正念?

正念,是指有意識地以一個不加批評的心,把注意力帶回到此時、當下的自己,覺察自身的思想、情緒和身體反應,以一顆潛在的慈心如實地接納自己“當下”的所有反應。

在教育孩子、處理孩子行為的時候,如果能運用“正念”的方法,那麼,爸爸媽媽就不會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也不會急於處理問題,而是能靜下來,以一顆慈心,“如實地覺察”及接納自己的狀態和理解孩子的行為。

“如實地覺察”的意思是:

“ 我注意到自己這些想法、情緒和這樣的身體反應的出現,而嘗試對這些反應不加批判”。

這個時候,不是要評價父母的思想、身體和情緒反應的對錯,也不是要教導父母應如何做,而是提醒父母可以把注意力帶回到自己的當下:

  • 我們周圍發生了什麼?
  • 我們內心發生了什麼?
  • 我們在做什麼?
  • 我們如何做和感覺?

這樣的好處是:

當我們的察覺力加強了,我們的心便有更多的空間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明白接納孩子行為的“實相”,以一顆慈心“看到和感受到”孩子的需要。

當心眼比較清晰了,爸爸媽媽原本擁有的智慧,才能在教導上發揮,我們自己才便擁有更多的能量和愛與孩子相處。

研究發現,正念可以減少焦慮,即便你沒有長期練習正念,偶爾做做也很有好處。

作為父母,你甚至可以和家人一起來做。

"

作為父母,有沒有一個時刻感到筋疲力盡?

我知道我應該愛孩子,但我有時候看到他,卻煩得不行!

你不是一個人,你並不孤單。

就如同我們做一個工作做久了,難免會有“職業倦怠”一樣,如果把做父母看作一種職業,那麼出現“父母倦怠”,這也很正常。

這裡說的倦怠,具體來說,就是一種疲憊綜合症。其特徵是感覺不堪重負,身體和情緒疲憊,與孩子的情感疏遠,以及成為無效父母的感覺。

當爸媽確實是很辛苦的工作。

特別是我們總被教導:

育兒是如此有益、充實、精彩,心愛的孩子對你甜甜的微笑,你還什麼不滿足的呢?

但事實上,任何偶爾出現的困難,比如半夜哭鬧、髒衣服、摔了一跤、生病了……都可能成為爸媽情緒崩潰的導火索。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出現倦怠的狀態很正常,但我們不能聽之任之,而是應該設法從這一的狀態中恢復過來。畢竟:

父母倦怠的影響是很嚴重的。

首先,倦怠會導致逃避

一旦我們感到倦怠,自然會有離開孩子,逃避照顧孩子這件事的幻想。有了逃避的想法,很可能導致疏忽行為,或忍不住使用“暴力”。

比如威脅辱罵孩子,或直接身體攻擊、打屁股。

其次,倦怠讓我們“愛無能”

倦怠,就像是一節耗盡的電池。

我們燒掉所有的情感燃料時,還怎麼能給予孩子積極的情感呢?

我們的孩子依賴我們,經常感到無助,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更具破壞性。

所以,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良好的親子關係、充分的愛對兒童的心理髮展至關重要。

可是,我們自己也沒有的東西,還如何給孩子呢?

如果我們自己也處於壓力之下,我們就不能總是耐心地迴應,不能在挑戰面前表現出共情、關懷,不能給予孩子依戀和愛。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父母倦怠是如何產生的?

如果你是一個職場媽媽。

下午5點剛剛下班,從此時起,你還有兩個小時:

先飛奔去幼兒園接寶寶,回家、做飯、吃飯,把寶寶送到奶奶家,和女兒說再見,然後再趕到一個會場——今晚7點,有個你很重視的育兒講座。

如果不想遲到,那你真是一秒鐘都不能耽擱。

如果這個過程中,再多少出現一點意外,比如寶寶今天心情不好、寶寶沒好好吃飯、寶寶不願意去奶奶家、堵車……

那可真是“壓力山大”。

雖然每個人都會經受不同程度的壓力。

不過,對於很多新手媽媽來說,壓力好像總愛“找”上自己,生活中好像時時刻刻都充滿各種各樣的“挑戰事件”。

如果採訪一下媽媽:“你為啥感到倦怠?”相信她有一大堆吐槽。

我為什麼感到倦怠?開玩笑,跟孩子做啥不勞心勞力啊?哪怕做一個簡單非常的的事情,都太具有挑戰性了好吧!

刷牙、吃飯、坐公交、輔導作業……哪一項不是需要簡單艱苦工作的大工程?

那麼,爸爸媽媽有沒有“自我照顧”?都是如何進行自我照顧的呢?

自我照顧?哪裡有時間啊!光是照顧兒子就已經費盡全力了!我哪裡還能抽出時間來做我喜歡的事情?

忙碌的父母,確實很值得理解。

但諷刺的是,很多人為了成為“完美”父母,把自己的情感燃燒殆盡了。

髒衣服還沒洗,晚飯還沒做、孩子作業還沒輔導……都讓我們焦慮不安。

但正是這樣的“內疚”,讓父母更容易倦怠。

如果不要“完美”,甚至“偉大”,我們反而可以變得更真實。很多時候,媽媽也需要一個“媽媽”。

如果你不關心自己,你的大腦也無法適應你的孩子。就這麼簡單。

你可能內心裡偷偷想過:

“有時候,我不喜歡我的孩子”。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爸爸媽媽如何“自我照顧”?

自我照顧,也是家庭教育裡的關鍵項目。

如果我們沒有重視自己,從來沒時間關心自己,不知道自己正處在極度緊張的壓力之下,也沒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內疚的折磨,那麼親子之間的關係自然很容易受到破壞。

如何照顧好自己?

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正在遭遇壓力。

根據心理學家阿諾德.拉扎勒斯(Arnold Lazarus)和蘇珊.福爾克曼(Susan Folkman)的研究,人們需要通過一系列階段來判斷是否遭遇壓力。

一、初級評估——正性?負性?中性?

某件事情給我帶來的結果,會是正性、負性、還是中性的呢?

如果初步認定,這件事八成會帶來負性的影響,那麼再對這種影響進行評估: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如何才能避免?

比如,上次跟合作公司談判結果的好壞,會導致你面對下一次談判產生不同感受。

二、次級評估——我能否處理這件事?

問問自己:我是否能夠處理這件事?

這是在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是否足以克服這次的壓力事件可能帶來的危機。

如果可以,那自然容易走出壓力;

但如果不能,應對資源不足、潛在威脅巨大,人們很可能受困於壓力。

比如,每個媽媽可能都遇到過“自己想休息一下,但孩子卻在大吵”的情況,如果媽媽今天恰好身體不舒服,孩子卻還在大吵,那媽媽所受到的壓力將會大大加重。

由此可見,事件可能是相同的,但因為我們每個人對這件事的評估不同,壓力的大小也就不同了。

而對壓力的評估,也受到個人的氣質、性格和所處的環境不同而發生變化。

因此,儘管每個人都會遇到壓力,但確實某些人能夠比另一些人更好的應對壓力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如何成功的、更好地應對壓力呢?

當然,並沒有明確的、應對所有壓力的規則。不過,心理學家也提出了一些常規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壓力。

1、對壓力產生的根源尋求控制

舉幾個例子:

客人就要來了,但家裡又髒又亂,讓你非常擔心。那這時候你需要做些事情來消除這種焦慮,比如:立刻開始打掃!

下週單位要考試了,你非常擔心。這時你需要做些事情來消除這種焦慮,比如:馬上開始複習!

戰勝拖延症的同時,也成功地解決了壓力。

讓自己控制產生壓力的情景,這可能確實需要耗費很多精力,但可以最終成功應對壓力。

2、將“威脅”重新定義為“挑戰”

變換一種情景的定義,可以使壓力看上去沒那樣可怕。

比如,孩子之前上的幼兒園不合格,被關停了,需要重新給寶寶找幼兒園。媽媽們基本不可能把這件事當做好事。

但如果你這樣想呢?

“幸虧發現得早,我可以早點給寶寶找更好的幼兒園,否則更耽誤寶寶。”

3、尋求社會支持

如果遇到困難,能有人幫助,那麼所有的困難都更容易解決。

在遇到壓力的時候,向他人求助,可以得到情感、物質支持。比如朋友的肩膀和安慰,家人提供的熱騰騰的晚餐。

此外,其他人也能提供應對壓力的建議,比如現在大家都喜歡在網絡上與人交流,就是因為有相似經歷的人,可以互相分享很有價值的經驗。在我的文章下面的評論區,就常常有媽媽們在那裡分享自己育兒經。

4、運用放鬆技巧

降低由壓力引發的生理喚醒,是一種特別有效的壓力應對方式。

比如冥想、禪宗、瑜伽、漸進式肌肉放鬆等,它們在消除壓力方面都有顯著效果。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正念

卡巴金博士和他的太太 (Jon & Myla Kabat-Zinns ),分享瞭如何運用“正念”(Mindfulness) 來教養孩子上。或許他們的分享可以給壓力山大的爸爸媽媽一點啟示。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什麼是正念?

正念,是指有意識地以一個不加批評的心,把注意力帶回到此時、當下的自己,覺察自身的思想、情緒和身體反應,以一顆潛在的慈心如實地接納自己“當下”的所有反應。

在教育孩子、處理孩子行為的時候,如果能運用“正念”的方法,那麼,爸爸媽媽就不會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也不會急於處理問題,而是能靜下來,以一顆慈心,“如實地覺察”及接納自己的狀態和理解孩子的行為。

“如實地覺察”的意思是:

“ 我注意到自己這些想法、情緒和這樣的身體反應的出現,而嘗試對這些反應不加批判”。

這個時候,不是要評價父母的思想、身體和情緒反應的對錯,也不是要教導父母應如何做,而是提醒父母可以把注意力帶回到自己的當下:

  • 我們周圍發生了什麼?
  • 我們內心發生了什麼?
  • 我們在做什麼?
  • 我們如何做和感覺?

這樣的好處是:

當我們的察覺力加強了,我們的心便有更多的空間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明白接納孩子行為的“實相”,以一顆慈心“看到和感受到”孩子的需要。

當心眼比較清晰了,爸爸媽媽原本擁有的智慧,才能在教導上發揮,我們自己才便擁有更多的能量和愛與孩子相處。

研究發現,正念可以減少焦慮,即便你沒有長期練習正念,偶爾做做也很有好處。

作為父母,你甚至可以和家人一起來做。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如何練習正念:

正念不是魔法,它需要透過練習一點一滴慢慢培養而來的。如何練習呢?我們可以:

一、從注意自己的呼吸開始練習:

▪任何一刻我們都在呼吸,我們可以將注意力帶到每一個呼吸,只需注意著每一呼和每一吸。

▪不論我們在哪裡,早上起床、帶孩子上學、在家中清潔地板、到街市買菜、在超級市場輪候付款、離家往工作的路途上、等待交通燈轉訊號時等等,我們也可以把注意帶回呼吸上。這些練習不需要額外的時間,只需要提醒自己記起。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呼吸外,我們也可以刻意安排每天練習正念,比如冥想、放鬆練習。

▪正念練習需要一顆不批判的慈心,接納自己於練習過程中的不夠堅持、不夠集中和其他一切的不夠,只需要溫柔地重新把注意帶回每一呼每一吸!

▪這樣的練習讓我們慢慢建立與此時當刻的聯繫和察覺,有助於喚出我們的內在資源和智慧。

"

作為父母,有沒有一個時刻感到筋疲力盡?

我知道我應該愛孩子,但我有時候看到他,卻煩得不行!

你不是一個人,你並不孤單。

就如同我們做一個工作做久了,難免會有“職業倦怠”一樣,如果把做父母看作一種職業,那麼出現“父母倦怠”,這也很正常。

這裡說的倦怠,具體來說,就是一種疲憊綜合症。其特徵是感覺不堪重負,身體和情緒疲憊,與孩子的情感疏遠,以及成為無效父母的感覺。

當爸媽確實是很辛苦的工作。

特別是我們總被教導:

育兒是如此有益、充實、精彩,心愛的孩子對你甜甜的微笑,你還什麼不滿足的呢?

但事實上,任何偶爾出現的困難,比如半夜哭鬧、髒衣服、摔了一跤、生病了……都可能成為爸媽情緒崩潰的導火索。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出現倦怠的狀態很正常,但我們不能聽之任之,而是應該設法從這一的狀態中恢復過來。畢竟:

父母倦怠的影響是很嚴重的。

首先,倦怠會導致逃避

一旦我們感到倦怠,自然會有離開孩子,逃避照顧孩子這件事的幻想。有了逃避的想法,很可能導致疏忽行為,或忍不住使用“暴力”。

比如威脅辱罵孩子,或直接身體攻擊、打屁股。

其次,倦怠讓我們“愛無能”

倦怠,就像是一節耗盡的電池。

我們燒掉所有的情感燃料時,還怎麼能給予孩子積極的情感呢?

我們的孩子依賴我們,經常感到無助,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更具破壞性。

所以,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良好的親子關係、充分的愛對兒童的心理髮展至關重要。

可是,我們自己也沒有的東西,還如何給孩子呢?

如果我們自己也處於壓力之下,我們就不能總是耐心地迴應,不能在挑戰面前表現出共情、關懷,不能給予孩子依戀和愛。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父母倦怠是如何產生的?

如果你是一個職場媽媽。

下午5點剛剛下班,從此時起,你還有兩個小時:

先飛奔去幼兒園接寶寶,回家、做飯、吃飯,把寶寶送到奶奶家,和女兒說再見,然後再趕到一個會場——今晚7點,有個你很重視的育兒講座。

如果不想遲到,那你真是一秒鐘都不能耽擱。

如果這個過程中,再多少出現一點意外,比如寶寶今天心情不好、寶寶沒好好吃飯、寶寶不願意去奶奶家、堵車……

那可真是“壓力山大”。

雖然每個人都會經受不同程度的壓力。

不過,對於很多新手媽媽來說,壓力好像總愛“找”上自己,生活中好像時時刻刻都充滿各種各樣的“挑戰事件”。

如果採訪一下媽媽:“你為啥感到倦怠?”相信她有一大堆吐槽。

我為什麼感到倦怠?開玩笑,跟孩子做啥不勞心勞力啊?哪怕做一個簡單非常的的事情,都太具有挑戰性了好吧!

刷牙、吃飯、坐公交、輔導作業……哪一項不是需要簡單艱苦工作的大工程?

那麼,爸爸媽媽有沒有“自我照顧”?都是如何進行自我照顧的呢?

自我照顧?哪裡有時間啊!光是照顧兒子就已經費盡全力了!我哪裡還能抽出時間來做我喜歡的事情?

忙碌的父母,確實很值得理解。

但諷刺的是,很多人為了成為“完美”父母,把自己的情感燃燒殆盡了。

髒衣服還沒洗,晚飯還沒做、孩子作業還沒輔導……都讓我們焦慮不安。

但正是這樣的“內疚”,讓父母更容易倦怠。

如果不要“完美”,甚至“偉大”,我們反而可以變得更真實。很多時候,媽媽也需要一個“媽媽”。

如果你不關心自己,你的大腦也無法適應你的孩子。就這麼簡單。

你可能內心裡偷偷想過:

“有時候,我不喜歡我的孩子”。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爸爸媽媽如何“自我照顧”?

自我照顧,也是家庭教育裡的關鍵項目。

如果我們沒有重視自己,從來沒時間關心自己,不知道自己正處在極度緊張的壓力之下,也沒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內疚的折磨,那麼親子之間的關係自然很容易受到破壞。

如何照顧好自己?

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正在遭遇壓力。

根據心理學家阿諾德.拉扎勒斯(Arnold Lazarus)和蘇珊.福爾克曼(Susan Folkman)的研究,人們需要通過一系列階段來判斷是否遭遇壓力。

一、初級評估——正性?負性?中性?

某件事情給我帶來的結果,會是正性、負性、還是中性的呢?

如果初步認定,這件事八成會帶來負性的影響,那麼再對這種影響進行評估: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如何才能避免?

比如,上次跟合作公司談判結果的好壞,會導致你面對下一次談判產生不同感受。

二、次級評估——我能否處理這件事?

問問自己:我是否能夠處理這件事?

這是在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是否足以克服這次的壓力事件可能帶來的危機。

如果可以,那自然容易走出壓力;

但如果不能,應對資源不足、潛在威脅巨大,人們很可能受困於壓力。

比如,每個媽媽可能都遇到過“自己想休息一下,但孩子卻在大吵”的情況,如果媽媽今天恰好身體不舒服,孩子卻還在大吵,那媽媽所受到的壓力將會大大加重。

由此可見,事件可能是相同的,但因為我們每個人對這件事的評估不同,壓力的大小也就不同了。

而對壓力的評估,也受到個人的氣質、性格和所處的環境不同而發生變化。

因此,儘管每個人都會遇到壓力,但確實某些人能夠比另一些人更好的應對壓力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如何成功的、更好地應對壓力呢?

當然,並沒有明確的、應對所有壓力的規則。不過,心理學家也提出了一些常規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壓力。

1、對壓力產生的根源尋求控制

舉幾個例子:

客人就要來了,但家裡又髒又亂,讓你非常擔心。那這時候你需要做些事情來消除這種焦慮,比如:立刻開始打掃!

下週單位要考試了,你非常擔心。這時你需要做些事情來消除這種焦慮,比如:馬上開始複習!

戰勝拖延症的同時,也成功地解決了壓力。

讓自己控制產生壓力的情景,這可能確實需要耗費很多精力,但可以最終成功應對壓力。

2、將“威脅”重新定義為“挑戰”

變換一種情景的定義,可以使壓力看上去沒那樣可怕。

比如,孩子之前上的幼兒園不合格,被關停了,需要重新給寶寶找幼兒園。媽媽們基本不可能把這件事當做好事。

但如果你這樣想呢?

“幸虧發現得早,我可以早點給寶寶找更好的幼兒園,否則更耽誤寶寶。”

3、尋求社會支持

如果遇到困難,能有人幫助,那麼所有的困難都更容易解決。

在遇到壓力的時候,向他人求助,可以得到情感、物質支持。比如朋友的肩膀和安慰,家人提供的熱騰騰的晚餐。

此外,其他人也能提供應對壓力的建議,比如現在大家都喜歡在網絡上與人交流,就是因為有相似經歷的人,可以互相分享很有價值的經驗。在我的文章下面的評論區,就常常有媽媽們在那裡分享自己育兒經。

4、運用放鬆技巧

降低由壓力引發的生理喚醒,是一種特別有效的壓力應對方式。

比如冥想、禪宗、瑜伽、漸進式肌肉放鬆等,它們在消除壓力方面都有顯著效果。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正念

卡巴金博士和他的太太 (Jon & Myla Kabat-Zinns ),分享瞭如何運用“正念”(Mindfulness) 來教養孩子上。或許他們的分享可以給壓力山大的爸爸媽媽一點啟示。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什麼是正念?

正念,是指有意識地以一個不加批評的心,把注意力帶回到此時、當下的自己,覺察自身的思想、情緒和身體反應,以一顆潛在的慈心如實地接納自己“當下”的所有反應。

在教育孩子、處理孩子行為的時候,如果能運用“正念”的方法,那麼,爸爸媽媽就不會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也不會急於處理問題,而是能靜下來,以一顆慈心,“如實地覺察”及接納自己的狀態和理解孩子的行為。

“如實地覺察”的意思是:

“ 我注意到自己這些想法、情緒和這樣的身體反應的出現,而嘗試對這些反應不加批判”。

這個時候,不是要評價父母的思想、身體和情緒反應的對錯,也不是要教導父母應如何做,而是提醒父母可以把注意力帶回到自己的當下:

  • 我們周圍發生了什麼?
  • 我們內心發生了什麼?
  • 我們在做什麼?
  • 我們如何做和感覺?

這樣的好處是:

當我們的察覺力加強了,我們的心便有更多的空間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明白接納孩子行為的“實相”,以一顆慈心“看到和感受到”孩子的需要。

當心眼比較清晰了,爸爸媽媽原本擁有的智慧,才能在教導上發揮,我們自己才便擁有更多的能量和愛與孩子相處。

研究發現,正念可以減少焦慮,即便你沒有長期練習正念,偶爾做做也很有好處。

作為父母,你甚至可以和家人一起來做。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如何練習正念:

正念不是魔法,它需要透過練習一點一滴慢慢培養而來的。如何練習呢?我們可以:

一、從注意自己的呼吸開始練習:

▪任何一刻我們都在呼吸,我們可以將注意力帶到每一個呼吸,只需注意著每一呼和每一吸。

▪不論我們在哪裡,早上起床、帶孩子上學、在家中清潔地板、到街市買菜、在超級市場輪候付款、離家往工作的路途上、等待交通燈轉訊號時等等,我們也可以把注意帶回呼吸上。這些練習不需要額外的時間,只需要提醒自己記起。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呼吸外,我們也可以刻意安排每天練習正念,比如冥想、放鬆練習。

▪正念練習需要一顆不批判的慈心,接納自己於練習過程中的不夠堅持、不夠集中和其他一切的不夠,只需要溫柔地重新把注意帶回每一呼每一吸!

▪這樣的練習讓我們慢慢建立與此時當刻的聯繫和察覺,有助於喚出我們的內在資源和智慧。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二、在日常生活中練習

1.聽一聽

去某個地方,比如小區花園、你家後院,靜靜地散步,聽一聽那些常常被你忽略的聲音:

樹葉的沙沙作響;

自己穩定的呼吸聲;

小鳥的嘰嘰喳喳;

小野貓悄悄跳上窗臺……

為了增強最安靜的聲音(為了更有趣),你可以用兩個紙杯子,底部切開一個孔,掛在耳朵上,將紙杯變成一個簡易放大器。

除了特別讓人放鬆的大自然之外,其它任何地方也都可以進行聆聽,甚至是嘈雜的購物中心或廣場。

2、真正品嚐你正在吃的食物

由於食物的味道,質地和溫度如此不同,注意飲食是最簡單的做法之一。

在吃到某種食物的最初幾分鐘內,默默地咀嚼口中的食物,注意到各種各樣的感覺,比如一塊蛋糕,上面有水果、堅果、巧克力,酸甜的味道、香脆的口感、帶微苦的甜蜜……這種時候,那些上班遲到、路上堵車、衣服還沒洗的小煩惱都會暫時消失。

當你發現你又開始想其它事情,注意力不夠集中在食物上了,也沒關係,只需要重新把注意力拉回來就可以了。

"

作為父母,有沒有一個時刻感到筋疲力盡?

我知道我應該愛孩子,但我有時候看到他,卻煩得不行!

你不是一個人,你並不孤單。

就如同我們做一個工作做久了,難免會有“職業倦怠”一樣,如果把做父母看作一種職業,那麼出現“父母倦怠”,這也很正常。

這裡說的倦怠,具體來說,就是一種疲憊綜合症。其特徵是感覺不堪重負,身體和情緒疲憊,與孩子的情感疏遠,以及成為無效父母的感覺。

當爸媽確實是很辛苦的工作。

特別是我們總被教導:

育兒是如此有益、充實、精彩,心愛的孩子對你甜甜的微笑,你還什麼不滿足的呢?

但事實上,任何偶爾出現的困難,比如半夜哭鬧、髒衣服、摔了一跤、生病了……都可能成為爸媽情緒崩潰的導火索。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出現倦怠的狀態很正常,但我們不能聽之任之,而是應該設法從這一的狀態中恢復過來。畢竟:

父母倦怠的影響是很嚴重的。

首先,倦怠會導致逃避

一旦我們感到倦怠,自然會有離開孩子,逃避照顧孩子這件事的幻想。有了逃避的想法,很可能導致疏忽行為,或忍不住使用“暴力”。

比如威脅辱罵孩子,或直接身體攻擊、打屁股。

其次,倦怠讓我們“愛無能”

倦怠,就像是一節耗盡的電池。

我們燒掉所有的情感燃料時,還怎麼能給予孩子積極的情感呢?

我們的孩子依賴我們,經常感到無助,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更具破壞性。

所以,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良好的親子關係、充分的愛對兒童的心理髮展至關重要。

可是,我們自己也沒有的東西,還如何給孩子呢?

如果我們自己也處於壓力之下,我們就不能總是耐心地迴應,不能在挑戰面前表現出共情、關懷,不能給予孩子依戀和愛。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父母倦怠是如何產生的?

如果你是一個職場媽媽。

下午5點剛剛下班,從此時起,你還有兩個小時:

先飛奔去幼兒園接寶寶,回家、做飯、吃飯,把寶寶送到奶奶家,和女兒說再見,然後再趕到一個會場——今晚7點,有個你很重視的育兒講座。

如果不想遲到,那你真是一秒鐘都不能耽擱。

如果這個過程中,再多少出現一點意外,比如寶寶今天心情不好、寶寶沒好好吃飯、寶寶不願意去奶奶家、堵車……

那可真是“壓力山大”。

雖然每個人都會經受不同程度的壓力。

不過,對於很多新手媽媽來說,壓力好像總愛“找”上自己,生活中好像時時刻刻都充滿各種各樣的“挑戰事件”。

如果採訪一下媽媽:“你為啥感到倦怠?”相信她有一大堆吐槽。

我為什麼感到倦怠?開玩笑,跟孩子做啥不勞心勞力啊?哪怕做一個簡單非常的的事情,都太具有挑戰性了好吧!

刷牙、吃飯、坐公交、輔導作業……哪一項不是需要簡單艱苦工作的大工程?

那麼,爸爸媽媽有沒有“自我照顧”?都是如何進行自我照顧的呢?

自我照顧?哪裡有時間啊!光是照顧兒子就已經費盡全力了!我哪裡還能抽出時間來做我喜歡的事情?

忙碌的父母,確實很值得理解。

但諷刺的是,很多人為了成為“完美”父母,把自己的情感燃燒殆盡了。

髒衣服還沒洗,晚飯還沒做、孩子作業還沒輔導……都讓我們焦慮不安。

但正是這樣的“內疚”,讓父母更容易倦怠。

如果不要“完美”,甚至“偉大”,我們反而可以變得更真實。很多時候,媽媽也需要一個“媽媽”。

如果你不關心自己,你的大腦也無法適應你的孩子。就這麼簡單。

你可能內心裡偷偷想過:

“有時候,我不喜歡我的孩子”。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爸爸媽媽如何“自我照顧”?

自我照顧,也是家庭教育裡的關鍵項目。

如果我們沒有重視自己,從來沒時間關心自己,不知道自己正處在極度緊張的壓力之下,也沒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內疚的折磨,那麼親子之間的關係自然很容易受到破壞。

如何照顧好自己?

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正在遭遇壓力。

根據心理學家阿諾德.拉扎勒斯(Arnold Lazarus)和蘇珊.福爾克曼(Susan Folkman)的研究,人們需要通過一系列階段來判斷是否遭遇壓力。

一、初級評估——正性?負性?中性?

某件事情給我帶來的結果,會是正性、負性、還是中性的呢?

如果初步認定,這件事八成會帶來負性的影響,那麼再對這種影響進行評估: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如何才能避免?

比如,上次跟合作公司談判結果的好壞,會導致你面對下一次談判產生不同感受。

二、次級評估——我能否處理這件事?

問問自己:我是否能夠處理這件事?

這是在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是否足以克服這次的壓力事件可能帶來的危機。

如果可以,那自然容易走出壓力;

但如果不能,應對資源不足、潛在威脅巨大,人們很可能受困於壓力。

比如,每個媽媽可能都遇到過“自己想休息一下,但孩子卻在大吵”的情況,如果媽媽今天恰好身體不舒服,孩子卻還在大吵,那媽媽所受到的壓力將會大大加重。

由此可見,事件可能是相同的,但因為我們每個人對這件事的評估不同,壓力的大小也就不同了。

而對壓力的評估,也受到個人的氣質、性格和所處的環境不同而發生變化。

因此,儘管每個人都會遇到壓力,但確實某些人能夠比另一些人更好的應對壓力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如何成功的、更好地應對壓力呢?

當然,並沒有明確的、應對所有壓力的規則。不過,心理學家也提出了一些常規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壓力。

1、對壓力產生的根源尋求控制

舉幾個例子:

客人就要來了,但家裡又髒又亂,讓你非常擔心。那這時候你需要做些事情來消除這種焦慮,比如:立刻開始打掃!

下週單位要考試了,你非常擔心。這時你需要做些事情來消除這種焦慮,比如:馬上開始複習!

戰勝拖延症的同時,也成功地解決了壓力。

讓自己控制產生壓力的情景,這可能確實需要耗費很多精力,但可以最終成功應對壓力。

2、將“威脅”重新定義為“挑戰”

變換一種情景的定義,可以使壓力看上去沒那樣可怕。

比如,孩子之前上的幼兒園不合格,被關停了,需要重新給寶寶找幼兒園。媽媽們基本不可能把這件事當做好事。

但如果你這樣想呢?

“幸虧發現得早,我可以早點給寶寶找更好的幼兒園,否則更耽誤寶寶。”

3、尋求社會支持

如果遇到困難,能有人幫助,那麼所有的困難都更容易解決。

在遇到壓力的時候,向他人求助,可以得到情感、物質支持。比如朋友的肩膀和安慰,家人提供的熱騰騰的晚餐。

此外,其他人也能提供應對壓力的建議,比如現在大家都喜歡在網絡上與人交流,就是因為有相似經歷的人,可以互相分享很有價值的經驗。在我的文章下面的評論區,就常常有媽媽們在那裡分享自己育兒經。

4、運用放鬆技巧

降低由壓力引發的生理喚醒,是一種特別有效的壓力應對方式。

比如冥想、禪宗、瑜伽、漸進式肌肉放鬆等,它們在消除壓力方面都有顯著效果。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正念

卡巴金博士和他的太太 (Jon & Myla Kabat-Zinns ),分享瞭如何運用“正念”(Mindfulness) 來教養孩子上。或許他們的分享可以給壓力山大的爸爸媽媽一點啟示。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什麼是正念?

正念,是指有意識地以一個不加批評的心,把注意力帶回到此時、當下的自己,覺察自身的思想、情緒和身體反應,以一顆潛在的慈心如實地接納自己“當下”的所有反應。

在教育孩子、處理孩子行為的時候,如果能運用“正念”的方法,那麼,爸爸媽媽就不會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也不會急於處理問題,而是能靜下來,以一顆慈心,“如實地覺察”及接納自己的狀態和理解孩子的行為。

“如實地覺察”的意思是:

“ 我注意到自己這些想法、情緒和這樣的身體反應的出現,而嘗試對這些反應不加批判”。

這個時候,不是要評價父母的思想、身體和情緒反應的對錯,也不是要教導父母應如何做,而是提醒父母可以把注意力帶回到自己的當下:

  • 我們周圍發生了什麼?
  • 我們內心發生了什麼?
  • 我們在做什麼?
  • 我們如何做和感覺?

這樣的好處是:

當我們的察覺力加強了,我們的心便有更多的空間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明白接納孩子行為的“實相”,以一顆慈心“看到和感受到”孩子的需要。

當心眼比較清晰了,爸爸媽媽原本擁有的智慧,才能在教導上發揮,我們自己才便擁有更多的能量和愛與孩子相處。

研究發現,正念可以減少焦慮,即便你沒有長期練習正念,偶爾做做也很有好處。

作為父母,你甚至可以和家人一起來做。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如何練習正念:

正念不是魔法,它需要透過練習一點一滴慢慢培養而來的。如何練習呢?我們可以:

一、從注意自己的呼吸開始練習:

▪任何一刻我們都在呼吸,我們可以將注意力帶到每一個呼吸,只需注意著每一呼和每一吸。

▪不論我們在哪裡,早上起床、帶孩子上學、在家中清潔地板、到街市買菜、在超級市場輪候付款、離家往工作的路途上、等待交通燈轉訊號時等等,我們也可以把注意帶回呼吸上。這些練習不需要額外的時間,只需要提醒自己記起。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呼吸外,我們也可以刻意安排每天練習正念,比如冥想、放鬆練習。

▪正念練習需要一顆不批判的慈心,接納自己於練習過程中的不夠堅持、不夠集中和其他一切的不夠,只需要溫柔地重新把注意帶回每一呼每一吸!

▪這樣的練習讓我們慢慢建立與此時當刻的聯繫和察覺,有助於喚出我們的內在資源和智慧。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二、在日常生活中練習

1.聽一聽

去某個地方,比如小區花園、你家後院,靜靜地散步,聽一聽那些常常被你忽略的聲音:

樹葉的沙沙作響;

自己穩定的呼吸聲;

小鳥的嘰嘰喳喳;

小野貓悄悄跳上窗臺……

為了增強最安靜的聲音(為了更有趣),你可以用兩個紙杯子,底部切開一個孔,掛在耳朵上,將紙杯變成一個簡易放大器。

除了特別讓人放鬆的大自然之外,其它任何地方也都可以進行聆聽,甚至是嘈雜的購物中心或廣場。

2、真正品嚐你正在吃的食物

由於食物的味道,質地和溫度如此不同,注意飲食是最簡單的做法之一。

在吃到某種食物的最初幾分鐘內,默默地咀嚼口中的食物,注意到各種各樣的感覺,比如一塊蛋糕,上面有水果、堅果、巧克力,酸甜的味道、香脆的口感、帶微苦的甜蜜……這種時候,那些上班遲到、路上堵車、衣服還沒洗的小煩惱都會暫時消失。

當你發現你又開始想其它事情,注意力不夠集中在食物上了,也沒關係,只需要重新把注意力拉回來就可以了。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3、給自己做“身體掃描”

與你的孩子一起坐下或躺著,從腳趾開始,默默地或大聲地將意識帶到某一個身體部位,一直到頭頂。

每個人輪流命名他們身體的一部分,並簡要描述該部分的感覺。

比如,你可以先說:“我注意到我的腳指頭,它們感覺很刺激”;

然後孩子說:“我注意到我的膝蓋,它們感覺麻麻的”。

4、嘗試坐下冥想

冥想非常有效,這是為什麼佛教徒、修行者花費那麼多時間來做冥想的原因。

但想做個正式的冥想確實不容易,你需要坐著不動,專注於一件事,對成年人來說都挺難的,更別說帶這個孩子一起來做了。

我們可以有一些方便入門的辦法:

關掉燈和手機,讓每個人都坐在地板上(或帶椅背的椅子)幾分鐘。

最常見的冥想形式是專注於呼吸。將注意力帶到每一個呼吸,只需注意著每一呼和每一吸。

如果想教孩子冥想,可以讓孩子們想象自己正在慢慢吹一杯熱茶,然後慢慢小口地喝茶。(最後,努力通過鼻子呼吸)

"

作為父母,有沒有一個時刻感到筋疲力盡?

我知道我應該愛孩子,但我有時候看到他,卻煩得不行!

你不是一個人,你並不孤單。

就如同我們做一個工作做久了,難免會有“職業倦怠”一樣,如果把做父母看作一種職業,那麼出現“父母倦怠”,這也很正常。

這裡說的倦怠,具體來說,就是一種疲憊綜合症。其特徵是感覺不堪重負,身體和情緒疲憊,與孩子的情感疏遠,以及成為無效父母的感覺。

當爸媽確實是很辛苦的工作。

特別是我們總被教導:

育兒是如此有益、充實、精彩,心愛的孩子對你甜甜的微笑,你還什麼不滿足的呢?

但事實上,任何偶爾出現的困難,比如半夜哭鬧、髒衣服、摔了一跤、生病了……都可能成為爸媽情緒崩潰的導火索。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出現倦怠的狀態很正常,但我們不能聽之任之,而是應該設法從這一的狀態中恢復過來。畢竟:

父母倦怠的影響是很嚴重的。

首先,倦怠會導致逃避

一旦我們感到倦怠,自然會有離開孩子,逃避照顧孩子這件事的幻想。有了逃避的想法,很可能導致疏忽行為,或忍不住使用“暴力”。

比如威脅辱罵孩子,或直接身體攻擊、打屁股。

其次,倦怠讓我們“愛無能”

倦怠,就像是一節耗盡的電池。

我們燒掉所有的情感燃料時,還怎麼能給予孩子積極的情感呢?

我們的孩子依賴我們,經常感到無助,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更具破壞性。

所以,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良好的親子關係、充分的愛對兒童的心理髮展至關重要。

可是,我們自己也沒有的東西,還如何給孩子呢?

如果我們自己也處於壓力之下,我們就不能總是耐心地迴應,不能在挑戰面前表現出共情、關懷,不能給予孩子依戀和愛。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父母倦怠是如何產生的?

如果你是一個職場媽媽。

下午5點剛剛下班,從此時起,你還有兩個小時:

先飛奔去幼兒園接寶寶,回家、做飯、吃飯,把寶寶送到奶奶家,和女兒說再見,然後再趕到一個會場——今晚7點,有個你很重視的育兒講座。

如果不想遲到,那你真是一秒鐘都不能耽擱。

如果這個過程中,再多少出現一點意外,比如寶寶今天心情不好、寶寶沒好好吃飯、寶寶不願意去奶奶家、堵車……

那可真是“壓力山大”。

雖然每個人都會經受不同程度的壓力。

不過,對於很多新手媽媽來說,壓力好像總愛“找”上自己,生活中好像時時刻刻都充滿各種各樣的“挑戰事件”。

如果採訪一下媽媽:“你為啥感到倦怠?”相信她有一大堆吐槽。

我為什麼感到倦怠?開玩笑,跟孩子做啥不勞心勞力啊?哪怕做一個簡單非常的的事情,都太具有挑戰性了好吧!

刷牙、吃飯、坐公交、輔導作業……哪一項不是需要簡單艱苦工作的大工程?

那麼,爸爸媽媽有沒有“自我照顧”?都是如何進行自我照顧的呢?

自我照顧?哪裡有時間啊!光是照顧兒子就已經費盡全力了!我哪裡還能抽出時間來做我喜歡的事情?

忙碌的父母,確實很值得理解。

但諷刺的是,很多人為了成為“完美”父母,把自己的情感燃燒殆盡了。

髒衣服還沒洗,晚飯還沒做、孩子作業還沒輔導……都讓我們焦慮不安。

但正是這樣的“內疚”,讓父母更容易倦怠。

如果不要“完美”,甚至“偉大”,我們反而可以變得更真實。很多時候,媽媽也需要一個“媽媽”。

如果你不關心自己,你的大腦也無法適應你的孩子。就這麼簡單。

你可能內心裡偷偷想過:

“有時候,我不喜歡我的孩子”。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爸爸媽媽如何“自我照顧”?

自我照顧,也是家庭教育裡的關鍵項目。

如果我們沒有重視自己,從來沒時間關心自己,不知道自己正處在極度緊張的壓力之下,也沒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內疚的折磨,那麼親子之間的關係自然很容易受到破壞。

如何照顧好自己?

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正在遭遇壓力。

根據心理學家阿諾德.拉扎勒斯(Arnold Lazarus)和蘇珊.福爾克曼(Susan Folkman)的研究,人們需要通過一系列階段來判斷是否遭遇壓力。

一、初級評估——正性?負性?中性?

某件事情給我帶來的結果,會是正性、負性、還是中性的呢?

如果初步認定,這件事八成會帶來負性的影響,那麼再對這種影響進行評估: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如何才能避免?

比如,上次跟合作公司談判結果的好壞,會導致你面對下一次談判產生不同感受。

二、次級評估——我能否處理這件事?

問問自己:我是否能夠處理這件事?

這是在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是否足以克服這次的壓力事件可能帶來的危機。

如果可以,那自然容易走出壓力;

但如果不能,應對資源不足、潛在威脅巨大,人們很可能受困於壓力。

比如,每個媽媽可能都遇到過“自己想休息一下,但孩子卻在大吵”的情況,如果媽媽今天恰好身體不舒服,孩子卻還在大吵,那媽媽所受到的壓力將會大大加重。

由此可見,事件可能是相同的,但因為我們每個人對這件事的評估不同,壓力的大小也就不同了。

而對壓力的評估,也受到個人的氣質、性格和所處的環境不同而發生變化。

因此,儘管每個人都會遇到壓力,但確實某些人能夠比另一些人更好的應對壓力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如何成功的、更好地應對壓力呢?

當然,並沒有明確的、應對所有壓力的規則。不過,心理學家也提出了一些常規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壓力。

1、對壓力產生的根源尋求控制

舉幾個例子:

客人就要來了,但家裡又髒又亂,讓你非常擔心。那這時候你需要做些事情來消除這種焦慮,比如:立刻開始打掃!

下週單位要考試了,你非常擔心。這時你需要做些事情來消除這種焦慮,比如:馬上開始複習!

戰勝拖延症的同時,也成功地解決了壓力。

讓自己控制產生壓力的情景,這可能確實需要耗費很多精力,但可以最終成功應對壓力。

2、將“威脅”重新定義為“挑戰”

變換一種情景的定義,可以使壓力看上去沒那樣可怕。

比如,孩子之前上的幼兒園不合格,被關停了,需要重新給寶寶找幼兒園。媽媽們基本不可能把這件事當做好事。

但如果你這樣想呢?

“幸虧發現得早,我可以早點給寶寶找更好的幼兒園,否則更耽誤寶寶。”

3、尋求社會支持

如果遇到困難,能有人幫助,那麼所有的困難都更容易解決。

在遇到壓力的時候,向他人求助,可以得到情感、物質支持。比如朋友的肩膀和安慰,家人提供的熱騰騰的晚餐。

此外,其他人也能提供應對壓力的建議,比如現在大家都喜歡在網絡上與人交流,就是因為有相似經歷的人,可以互相分享很有價值的經驗。在我的文章下面的評論區,就常常有媽媽們在那裡分享自己育兒經。

4、運用放鬆技巧

降低由壓力引發的生理喚醒,是一種特別有效的壓力應對方式。

比如冥想、禪宗、瑜伽、漸進式肌肉放鬆等,它們在消除壓力方面都有顯著效果。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正念

卡巴金博士和他的太太 (Jon & Myla Kabat-Zinns ),分享瞭如何運用“正念”(Mindfulness) 來教養孩子上。或許他們的分享可以給壓力山大的爸爸媽媽一點啟示。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什麼是正念?

正念,是指有意識地以一個不加批評的心,把注意力帶回到此時、當下的自己,覺察自身的思想、情緒和身體反應,以一顆潛在的慈心如實地接納自己“當下”的所有反應。

在教育孩子、處理孩子行為的時候,如果能運用“正念”的方法,那麼,爸爸媽媽就不會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也不會急於處理問題,而是能靜下來,以一顆慈心,“如實地覺察”及接納自己的狀態和理解孩子的行為。

“如實地覺察”的意思是:

“ 我注意到自己這些想法、情緒和這樣的身體反應的出現,而嘗試對這些反應不加批判”。

這個時候,不是要評價父母的思想、身體和情緒反應的對錯,也不是要教導父母應如何做,而是提醒父母可以把注意力帶回到自己的當下:

  • 我們周圍發生了什麼?
  • 我們內心發生了什麼?
  • 我們在做什麼?
  • 我們如何做和感覺?

這樣的好處是:

當我們的察覺力加強了,我們的心便有更多的空間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明白接納孩子行為的“實相”,以一顆慈心“看到和感受到”孩子的需要。

當心眼比較清晰了,爸爸媽媽原本擁有的智慧,才能在教導上發揮,我們自己才便擁有更多的能量和愛與孩子相處。

研究發現,正念可以減少焦慮,即便你沒有長期練習正念,偶爾做做也很有好處。

作為父母,你甚至可以和家人一起來做。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如何練習正念:

正念不是魔法,它需要透過練習一點一滴慢慢培養而來的。如何練習呢?我們可以:

一、從注意自己的呼吸開始練習:

▪任何一刻我們都在呼吸,我們可以將注意力帶到每一個呼吸,只需注意著每一呼和每一吸。

▪不論我們在哪裡,早上起床、帶孩子上學、在家中清潔地板、到街市買菜、在超級市場輪候付款、離家往工作的路途上、等待交通燈轉訊號時等等,我們也可以把注意帶回呼吸上。這些練習不需要額外的時間,只需要提醒自己記起。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呼吸外,我們也可以刻意安排每天練習正念,比如冥想、放鬆練習。

▪正念練習需要一顆不批判的慈心,接納自己於練習過程中的不夠堅持、不夠集中和其他一切的不夠,只需要溫柔地重新把注意帶回每一呼每一吸!

▪這樣的練習讓我們慢慢建立與此時當刻的聯繫和察覺,有助於喚出我們的內在資源和智慧。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二、在日常生活中練習

1.聽一聽

去某個地方,比如小區花園、你家後院,靜靜地散步,聽一聽那些常常被你忽略的聲音:

樹葉的沙沙作響;

自己穩定的呼吸聲;

小鳥的嘰嘰喳喳;

小野貓悄悄跳上窗臺……

為了增強最安靜的聲音(為了更有趣),你可以用兩個紙杯子,底部切開一個孔,掛在耳朵上,將紙杯變成一個簡易放大器。

除了特別讓人放鬆的大自然之外,其它任何地方也都可以進行聆聽,甚至是嘈雜的購物中心或廣場。

2、真正品嚐你正在吃的食物

由於食物的味道,質地和溫度如此不同,注意飲食是最簡單的做法之一。

在吃到某種食物的最初幾分鐘內,默默地咀嚼口中的食物,注意到各種各樣的感覺,比如一塊蛋糕,上面有水果、堅果、巧克力,酸甜的味道、香脆的口感、帶微苦的甜蜜……這種時候,那些上班遲到、路上堵車、衣服還沒洗的小煩惱都會暫時消失。

當你發現你又開始想其它事情,注意力不夠集中在食物上了,也沒關係,只需要重新把注意力拉回來就可以了。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3、給自己做“身體掃描”

與你的孩子一起坐下或躺著,從腳趾開始,默默地或大聲地將意識帶到某一個身體部位,一直到頭頂。

每個人輪流命名他們身體的一部分,並簡要描述該部分的感覺。

比如,你可以先說:“我注意到我的腳指頭,它們感覺很刺激”;

然後孩子說:“我注意到我的膝蓋,它們感覺麻麻的”。

4、嘗試坐下冥想

冥想非常有效,這是為什麼佛教徒、修行者花費那麼多時間來做冥想的原因。

但想做個正式的冥想確實不容易,你需要坐著不動,專注於一件事,對成年人來說都挺難的,更別說帶這個孩子一起來做了。

我們可以有一些方便入門的辦法:

關掉燈和手機,讓每個人都坐在地板上(或帶椅背的椅子)幾分鐘。

最常見的冥想形式是專注於呼吸。將注意力帶到每一個呼吸,只需注意著每一呼和每一吸。

如果想教孩子冥想,可以讓孩子們想象自己正在慢慢吹一杯熱茶,然後慢慢小口地喝茶。(最後,努力通過鼻子呼吸)

“有時,我不喜歡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損害親子關係,怎麼破?

作為一個忙碌的媽媽,每天都在試圖平衡家庭,工作,朋友,家務以及“我的時間”。如果還要每天花一些時間來練習“呼吸”,聽起來好像很難。

但中國有句老話:“磨刀不誤砍柴工”。

事實上,每天只需花一點時間閉上眼睛,注意你的呼吸,思緒,情緒,身體感受,善意和好奇心,都會對整個家庭產生重大影響。

對於孩子來說,可以讓他們平靜三到五分鐘,讓他們安靜下來,並專注當下,在作業、壓力情況下、或者從一項活動到另一項活動的過渡時間,休息一下大腦。

對於爸爸媽媽來說,在做這些“正念”練習的事實,除了提升對身體反應的察覺,也可以練習察覺自己的思想和情緒的反應,以一顆不批判的心,更清晰地“看見”自己不同的情緒和慣性的思維,使自己在教養孩子上更有力量。

再說了,“有壓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狀況。沒有任何壓力的生活,也將非常單調、乏味。

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成功地應對壓力之後,反而會使你獲得非常滿意的體驗,何嘗不是一件充滿幸福感的事情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