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沒有遵循添加輔食規律

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應當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細膩到粗顆粒,具體的順序應當由湯汁→稀泥→稠泥→糜狀→碎末→稍大的軟顆粒→稍硬的顆粒狀→塊狀等。添加輔食的順序是根據寶寶身體器官發育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讓寶寶在輕鬆愉悅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從而愛上吃飯。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過於偷工減料,食品製作過於單一,製作的食物比較難以咀嚼,導致寶寶每次吃飯都有不愉悅的情緒,沒有幸福而滿足的快感,也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吃飯。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沒有遵循添加輔食規律

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應當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細膩到粗顆粒,具體的順序應當由湯汁→稀泥→稠泥→糜狀→碎末→稍大的軟顆粒→稍硬的顆粒狀→塊狀等。添加輔食的順序是根據寶寶身體器官發育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讓寶寶在輕鬆愉悅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從而愛上吃飯。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過於偷工減料,食品製作過於單一,製作的食物比較難以咀嚼,導致寶寶每次吃飯都有不愉悅的情緒,沒有幸福而滿足的快感,也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家長餵養方式不當

寶寶在一歲以前的所有食物都是不添加任何調味品的,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口味來評判孩子的食物標準。如果過早的給孩子放入了調味品,再吃一些沒有味道的輔食,孩子會非常抗拒。

有一些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弄得衣服上、桌子上和地面上到處都是食物的殘渣,實在不堪入目就會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力。

還有一些時候,當孩子吃飯過慢,或是動作不熟練的時候,家長朋友們為了求“速度”,就會直接開始餵飯的過程。強制性地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能力。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沒有遵循添加輔食規律

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應當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細膩到粗顆粒,具體的順序應當由湯汁→稀泥→稠泥→糜狀→碎末→稍大的軟顆粒→稍硬的顆粒狀→塊狀等。添加輔食的順序是根據寶寶身體器官發育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讓寶寶在輕鬆愉悅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從而愛上吃飯。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過於偷工減料,食品製作過於單一,製作的食物比較難以咀嚼,導致寶寶每次吃飯都有不愉悅的情緒,沒有幸福而滿足的快感,也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家長餵養方式不當

寶寶在一歲以前的所有食物都是不添加任何調味品的,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口味來評判孩子的食物標準。如果過早的給孩子放入了調味品,再吃一些沒有味道的輔食,孩子會非常抗拒。

有一些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弄得衣服上、桌子上和地面上到處都是食物的殘渣,實在不堪入目就會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力。

還有一些時候,當孩子吃飯過慢,或是動作不熟練的時候,家長朋友們為了求“速度”,就會直接開始餵飯的過程。強制性地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能力。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其實以上的做法,都是造成寶寶沒有養成自主吃飯習慣的原因,只是家長的一時“性急”,才埋下了孩子以後不好好吃飯的惡果。大部分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要負全部責任!

總結了以上這麼多,如果想徹底的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就一定要讓TA感受到飢餓,改變從難受開始,從真的難受開始,餓才是真難受。

與其家長不停的嘮叨、訓斥、說教、嘲諷、打擊等等做法,這些對於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沒有任何的幫助,而且只會造成孩子更加厭惡吃飯,每天吃飯都成了非常討厭的事情。

想要徹底的改變寶寶不好好吃飯,幫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具體應當怎麼做呢?

1、全家統一餵養觀點

教育專家李玫謹老師曾說過:“如果孩子吃飯不積極,不用刻意等待,等到飯點一過,餐盤收走,餓到下一頓,孩子就不會再不認真吃飯。”

讓孩子知道,如果不快點吃飯,餐具和食物就會被直接收走。在下一頓飯開始之前,不要給孩子任何的食物。建立良好的規則,讓孩子學會遵守,這才是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根本法寶。

我們絕不是後媽,只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吃飯絕不是兒戲。在和孩子制定餵養規則之前,應當全家統一餵養觀點,特別是和老人一起住的家庭,我們也知道“隔代疼、隔代親”,但是在大原則方面,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老人做好及時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爸媽雖然不給孩子吃東西,但要切忌老人偷著給孩子吃。這樣爸媽即使再努力,孩子也不會有好的飲食習慣,要教會老人正確地愛孩子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沒有遵循添加輔食規律

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應當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細膩到粗顆粒,具體的順序應當由湯汁→稀泥→稠泥→糜狀→碎末→稍大的軟顆粒→稍硬的顆粒狀→塊狀等。添加輔食的順序是根據寶寶身體器官發育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讓寶寶在輕鬆愉悅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從而愛上吃飯。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過於偷工減料,食品製作過於單一,製作的食物比較難以咀嚼,導致寶寶每次吃飯都有不愉悅的情緒,沒有幸福而滿足的快感,也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家長餵養方式不當

寶寶在一歲以前的所有食物都是不添加任何調味品的,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口味來評判孩子的食物標準。如果過早的給孩子放入了調味品,再吃一些沒有味道的輔食,孩子會非常抗拒。

有一些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弄得衣服上、桌子上和地面上到處都是食物的殘渣,實在不堪入目就會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力。

還有一些時候,當孩子吃飯過慢,或是動作不熟練的時候,家長朋友們為了求“速度”,就會直接開始餵飯的過程。強制性地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能力。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其實以上的做法,都是造成寶寶沒有養成自主吃飯習慣的原因,只是家長的一時“性急”,才埋下了孩子以後不好好吃飯的惡果。大部分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要負全部責任!

總結了以上這麼多,如果想徹底的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就一定要讓TA感受到飢餓,改變從難受開始,從真的難受開始,餓才是真難受。

與其家長不停的嘮叨、訓斥、說教、嘲諷、打擊等等做法,這些對於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沒有任何的幫助,而且只會造成孩子更加厭惡吃飯,每天吃飯都成了非常討厭的事情。

想要徹底的改變寶寶不好好吃飯,幫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具體應當怎麼做呢?

1、全家統一餵養觀點

教育專家李玫謹老師曾說過:“如果孩子吃飯不積極,不用刻意等待,等到飯點一過,餐盤收走,餓到下一頓,孩子就不會再不認真吃飯。”

讓孩子知道,如果不快點吃飯,餐具和食物就會被直接收走。在下一頓飯開始之前,不要給孩子任何的食物。建立良好的規則,讓孩子學會遵守,這才是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根本法寶。

我們絕不是後媽,只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吃飯絕不是兒戲。在和孩子制定餵養規則之前,應當全家統一餵養觀點,特別是和老人一起住的家庭,我們也知道“隔代疼、隔代親”,但是在大原則方面,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老人做好及時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爸媽雖然不給孩子吃東西,但要切忌老人偷著給孩子吃。這樣爸媽即使再努力,孩子也不會有好的飲食習慣,要教會老人正確地愛孩子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家長做好榜樣

德國教育專家卡爾·威特說:“不良的飲食習慣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父母的無知和縱容造成的。”

所以,餐桌面前人人平等,家長也要遵循和孩子制定的飲食規則,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給孩子做好榜樣的力量。在吃飯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多聊一下食物的美味,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不喜歡吃菜或表現出一些挑食的情況。這樣做出不良的示範也會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造成一定的誤導。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沒有遵循添加輔食規律

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應當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細膩到粗顆粒,具體的順序應當由湯汁→稀泥→稠泥→糜狀→碎末→稍大的軟顆粒→稍硬的顆粒狀→塊狀等。添加輔食的順序是根據寶寶身體器官發育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讓寶寶在輕鬆愉悅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從而愛上吃飯。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過於偷工減料,食品製作過於單一,製作的食物比較難以咀嚼,導致寶寶每次吃飯都有不愉悅的情緒,沒有幸福而滿足的快感,也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家長餵養方式不當

寶寶在一歲以前的所有食物都是不添加任何調味品的,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口味來評判孩子的食物標準。如果過早的給孩子放入了調味品,再吃一些沒有味道的輔食,孩子會非常抗拒。

有一些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弄得衣服上、桌子上和地面上到處都是食物的殘渣,實在不堪入目就會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力。

還有一些時候,當孩子吃飯過慢,或是動作不熟練的時候,家長朋友們為了求“速度”,就會直接開始餵飯的過程。強制性地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能力。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其實以上的做法,都是造成寶寶沒有養成自主吃飯習慣的原因,只是家長的一時“性急”,才埋下了孩子以後不好好吃飯的惡果。大部分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要負全部責任!

總結了以上這麼多,如果想徹底的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就一定要讓TA感受到飢餓,改變從難受開始,從真的難受開始,餓才是真難受。

與其家長不停的嘮叨、訓斥、說教、嘲諷、打擊等等做法,這些對於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沒有任何的幫助,而且只會造成孩子更加厭惡吃飯,每天吃飯都成了非常討厭的事情。

想要徹底的改變寶寶不好好吃飯,幫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具體應當怎麼做呢?

1、全家統一餵養觀點

教育專家李玫謹老師曾說過:“如果孩子吃飯不積極,不用刻意等待,等到飯點一過,餐盤收走,餓到下一頓,孩子就不會再不認真吃飯。”

讓孩子知道,如果不快點吃飯,餐具和食物就會被直接收走。在下一頓飯開始之前,不要給孩子任何的食物。建立良好的規則,讓孩子學會遵守,這才是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根本法寶。

我們絕不是後媽,只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吃飯絕不是兒戲。在和孩子制定餵養規則之前,應當全家統一餵養觀點,特別是和老人一起住的家庭,我們也知道“隔代疼、隔代親”,但是在大原則方面,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老人做好及時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爸媽雖然不給孩子吃東西,但要切忌老人偷著給孩子吃。這樣爸媽即使再努力,孩子也不會有好的飲食習慣,要教會老人正確地愛孩子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家長做好榜樣

德國教育專家卡爾·威特說:“不良的飲食習慣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父母的無知和縱容造成的。”

所以,餐桌面前人人平等,家長也要遵循和孩子制定的飲食規則,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給孩子做好榜樣的力量。在吃飯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多聊一下食物的美味,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不喜歡吃菜或表現出一些挑食的情況。這樣做出不良的示範也會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造成一定的誤導。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日常繪本影響

家長朋友們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關於吃飯的繪本,讓孩子通過看繪本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和情節能夠給自己做出示範和榜樣,引導寶寶乖乖吃飯。

比如屢獲大獎的兒童繪本兒《好餓的毛毛蟲》中,講述了一隻毛毛蟲,從星期一到星期天吃大量的食物,隨著吃的食物越來越多,書的尺寸就會越來越大,而且在毛毛蟲爬過的地方都設計成了小洞,最後毛毛蟲化繭成蝶,實現了完美的蛻變。

這本書非常有趣,而且形式也很新穎,引導孩子一定要合理飲食,千萬不要挑食。

除此之外,家長朋友們還可以給孩子買《好喜歡吃蔬菜》、《媽媽買綠豆》、《雲朵麵包》、《月亮的味道》等繪本,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愛上吃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沒有遵循添加輔食規律

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應當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細膩到粗顆粒,具體的順序應當由湯汁→稀泥→稠泥→糜狀→碎末→稍大的軟顆粒→稍硬的顆粒狀→塊狀等。添加輔食的順序是根據寶寶身體器官發育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讓寶寶在輕鬆愉悅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從而愛上吃飯。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過於偷工減料,食品製作過於單一,製作的食物比較難以咀嚼,導致寶寶每次吃飯都有不愉悅的情緒,沒有幸福而滿足的快感,也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家長餵養方式不當

寶寶在一歲以前的所有食物都是不添加任何調味品的,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口味來評判孩子的食物標準。如果過早的給孩子放入了調味品,再吃一些沒有味道的輔食,孩子會非常抗拒。

有一些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弄得衣服上、桌子上和地面上到處都是食物的殘渣,實在不堪入目就會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力。

還有一些時候,當孩子吃飯過慢,或是動作不熟練的時候,家長朋友們為了求“速度”,就會直接開始餵飯的過程。強制性地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能力。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其實以上的做法,都是造成寶寶沒有養成自主吃飯習慣的原因,只是家長的一時“性急”,才埋下了孩子以後不好好吃飯的惡果。大部分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要負全部責任!

總結了以上這麼多,如果想徹底的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就一定要讓TA感受到飢餓,改變從難受開始,從真的難受開始,餓才是真難受。

與其家長不停的嘮叨、訓斥、說教、嘲諷、打擊等等做法,這些對於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沒有任何的幫助,而且只會造成孩子更加厭惡吃飯,每天吃飯都成了非常討厭的事情。

想要徹底的改變寶寶不好好吃飯,幫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具體應當怎麼做呢?

1、全家統一餵養觀點

教育專家李玫謹老師曾說過:“如果孩子吃飯不積極,不用刻意等待,等到飯點一過,餐盤收走,餓到下一頓,孩子就不會再不認真吃飯。”

讓孩子知道,如果不快點吃飯,餐具和食物就會被直接收走。在下一頓飯開始之前,不要給孩子任何的食物。建立良好的規則,讓孩子學會遵守,這才是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根本法寶。

我們絕不是後媽,只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吃飯絕不是兒戲。在和孩子制定餵養規則之前,應當全家統一餵養觀點,特別是和老人一起住的家庭,我們也知道“隔代疼、隔代親”,但是在大原則方面,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老人做好及時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爸媽雖然不給孩子吃東西,但要切忌老人偷著給孩子吃。這樣爸媽即使再努力,孩子也不會有好的飲食習慣,要教會老人正確地愛孩子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家長做好榜樣

德國教育專家卡爾·威特說:“不良的飲食習慣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父母的無知和縱容造成的。”

所以,餐桌面前人人平等,家長也要遵循和孩子制定的飲食規則,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給孩子做好榜樣的力量。在吃飯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多聊一下食物的美味,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不喜歡吃菜或表現出一些挑食的情況。這樣做出不良的示範也會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造成一定的誤導。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日常繪本影響

家長朋友們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關於吃飯的繪本,讓孩子通過看繪本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和情節能夠給自己做出示範和榜樣,引導寶寶乖乖吃飯。

比如屢獲大獎的兒童繪本兒《好餓的毛毛蟲》中,講述了一隻毛毛蟲,從星期一到星期天吃大量的食物,隨著吃的食物越來越多,書的尺寸就會越來越大,而且在毛毛蟲爬過的地方都設計成了小洞,最後毛毛蟲化繭成蝶,實現了完美的蛻變。

這本書非常有趣,而且形式也很新穎,引導孩子一定要合理飲食,千萬不要挑食。

除此之外,家長朋友們還可以給孩子買《好喜歡吃蔬菜》、《媽媽買綠豆》、《雲朵麵包》、《月亮的味道》等繪本,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愛上吃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4、戒掉零食、水果

在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之前,暫時性的先給孩子戒掉餐與餐之間的所有的零食和水果。孩子的胃本來比較小,如果在餐與餐之間還再吃一些零食和水果,肯定會對主食失去興趣和需求。

並不是說讓孩子一直不吃零食和水果,在孩子正餐前一個半小時之內,一定不要給孩子吃任何的東西,否則孩子肯定沒有太多的胃口想要吃正餐。況且零食和水果的味道遠好於正餐,所以孩子喜歡吃零食和水果也是人之常情。

但家長也不要給孩子錯誤的“獎勵”,比如:你吃完飯我獎勵你吃個棒棒糖!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在短期內“馬上”吃飯,但會讓孩子吃得過快、或是過急而導致身體不舒服,或是消化不良的情況。一旦孩子想要得到的獎勵得不到了,或是家長不能滿足,孩子依然會不再吃飯。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沒有遵循添加輔食規律

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應當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細膩到粗顆粒,具體的順序應當由湯汁→稀泥→稠泥→糜狀→碎末→稍大的軟顆粒→稍硬的顆粒狀→塊狀等。添加輔食的順序是根據寶寶身體器官發育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讓寶寶在輕鬆愉悅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從而愛上吃飯。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過於偷工減料,食品製作過於單一,製作的食物比較難以咀嚼,導致寶寶每次吃飯都有不愉悅的情緒,沒有幸福而滿足的快感,也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家長餵養方式不當

寶寶在一歲以前的所有食物都是不添加任何調味品的,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口味來評判孩子的食物標準。如果過早的給孩子放入了調味品,再吃一些沒有味道的輔食,孩子會非常抗拒。

有一些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弄得衣服上、桌子上和地面上到處都是食物的殘渣,實在不堪入目就會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力。

還有一些時候,當孩子吃飯過慢,或是動作不熟練的時候,家長朋友們為了求“速度”,就會直接開始餵飯的過程。強制性地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能力。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其實以上的做法,都是造成寶寶沒有養成自主吃飯習慣的原因,只是家長的一時“性急”,才埋下了孩子以後不好好吃飯的惡果。大部分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要負全部責任!

總結了以上這麼多,如果想徹底的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就一定要讓TA感受到飢餓,改變從難受開始,從真的難受開始,餓才是真難受。

與其家長不停的嘮叨、訓斥、說教、嘲諷、打擊等等做法,這些對於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沒有任何的幫助,而且只會造成孩子更加厭惡吃飯,每天吃飯都成了非常討厭的事情。

想要徹底的改變寶寶不好好吃飯,幫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具體應當怎麼做呢?

1、全家統一餵養觀點

教育專家李玫謹老師曾說過:“如果孩子吃飯不積極,不用刻意等待,等到飯點一過,餐盤收走,餓到下一頓,孩子就不會再不認真吃飯。”

讓孩子知道,如果不快點吃飯,餐具和食物就會被直接收走。在下一頓飯開始之前,不要給孩子任何的食物。建立良好的規則,讓孩子學會遵守,這才是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根本法寶。

我們絕不是後媽,只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吃飯絕不是兒戲。在和孩子制定餵養規則之前,應當全家統一餵養觀點,特別是和老人一起住的家庭,我們也知道“隔代疼、隔代親”,但是在大原則方面,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老人做好及時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爸媽雖然不給孩子吃東西,但要切忌老人偷著給孩子吃。這樣爸媽即使再努力,孩子也不會有好的飲食習慣,要教會老人正確地愛孩子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家長做好榜樣

德國教育專家卡爾·威特說:“不良的飲食習慣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父母的無知和縱容造成的。”

所以,餐桌面前人人平等,家長也要遵循和孩子制定的飲食規則,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給孩子做好榜樣的力量。在吃飯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多聊一下食物的美味,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不喜歡吃菜或表現出一些挑食的情況。這樣做出不良的示範也會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造成一定的誤導。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日常繪本影響

家長朋友們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關於吃飯的繪本,讓孩子通過看繪本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和情節能夠給自己做出示範和榜樣,引導寶寶乖乖吃飯。

比如屢獲大獎的兒童繪本兒《好餓的毛毛蟲》中,講述了一隻毛毛蟲,從星期一到星期天吃大量的食物,隨著吃的食物越來越多,書的尺寸就會越來越大,而且在毛毛蟲爬過的地方都設計成了小洞,最後毛毛蟲化繭成蝶,實現了完美的蛻變。

這本書非常有趣,而且形式也很新穎,引導孩子一定要合理飲食,千萬不要挑食。

除此之外,家長朋友們還可以給孩子買《好喜歡吃蔬菜》、《媽媽買綠豆》、《雲朵麵包》、《月亮的味道》等繪本,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愛上吃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4、戒掉零食、水果

在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之前,暫時性的先給孩子戒掉餐與餐之間的所有的零食和水果。孩子的胃本來比較小,如果在餐與餐之間還再吃一些零食和水果,肯定會對主食失去興趣和需求。

並不是說讓孩子一直不吃零食和水果,在孩子正餐前一個半小時之內,一定不要給孩子吃任何的東西,否則孩子肯定沒有太多的胃口想要吃正餐。況且零食和水果的味道遠好於正餐,所以孩子喜歡吃零食和水果也是人之常情。

但家長也不要給孩子錯誤的“獎勵”,比如:你吃完飯我獎勵你吃個棒棒糖!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在短期內“馬上”吃飯,但會讓孩子吃得過快、或是過急而導致身體不舒服,或是消化不良的情況。一旦孩子想要得到的獎勵得不到了,或是家長不能滿足,孩子依然會不再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5、愉悅的就餐環境

古代育兒“七不責”中,其中有一條就是飲食不責,也就是告訴我們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批評孩子。但是經常我們會聽到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經常會說一些狠話:

“不吃滾一邊兒去!”

“看見你就生氣!”

“不吃拉倒,餓死你!”

家長是圖了一時痛快,把情緒宣洩得暢快淋漓,但對於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任何的幫助。並且這些情緒還會影響孩子,隨之遷怒於食物,更加厭惡每天吃飯的這個時間,因為吃飯導致爸媽不愛自己,產生了這樣的因果關係,孩子會更反感吃飯。

所以我們要養成一日三餐規律的飲食習慣,每天定時、定點、定量的原則,家長帶孩子一起吃飯,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內,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即使孩子不願意吃飯,我們也不要勉強,逐漸改變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慢慢的讓孩子進行調整和適應。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沒有遵循添加輔食規律

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應當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細膩到粗顆粒,具體的順序應當由湯汁→稀泥→稠泥→糜狀→碎末→稍大的軟顆粒→稍硬的顆粒狀→塊狀等。添加輔食的順序是根據寶寶身體器官發育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讓寶寶在輕鬆愉悅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從而愛上吃飯。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過於偷工減料,食品製作過於單一,製作的食物比較難以咀嚼,導致寶寶每次吃飯都有不愉悅的情緒,沒有幸福而滿足的快感,也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家長餵養方式不當

寶寶在一歲以前的所有食物都是不添加任何調味品的,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口味來評判孩子的食物標準。如果過早的給孩子放入了調味品,再吃一些沒有味道的輔食,孩子會非常抗拒。

有一些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弄得衣服上、桌子上和地面上到處都是食物的殘渣,實在不堪入目就會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力。

還有一些時候,當孩子吃飯過慢,或是動作不熟練的時候,家長朋友們為了求“速度”,就會直接開始餵飯的過程。強制性地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能力。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其實以上的做法,都是造成寶寶沒有養成自主吃飯習慣的原因,只是家長的一時“性急”,才埋下了孩子以後不好好吃飯的惡果。大部分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要負全部責任!

總結了以上這麼多,如果想徹底的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就一定要讓TA感受到飢餓,改變從難受開始,從真的難受開始,餓才是真難受。

與其家長不停的嘮叨、訓斥、說教、嘲諷、打擊等等做法,這些對於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沒有任何的幫助,而且只會造成孩子更加厭惡吃飯,每天吃飯都成了非常討厭的事情。

想要徹底的改變寶寶不好好吃飯,幫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具體應當怎麼做呢?

1、全家統一餵養觀點

教育專家李玫謹老師曾說過:“如果孩子吃飯不積極,不用刻意等待,等到飯點一過,餐盤收走,餓到下一頓,孩子就不會再不認真吃飯。”

讓孩子知道,如果不快點吃飯,餐具和食物就會被直接收走。在下一頓飯開始之前,不要給孩子任何的食物。建立良好的規則,讓孩子學會遵守,這才是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根本法寶。

我們絕不是後媽,只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吃飯絕不是兒戲。在和孩子制定餵養規則之前,應當全家統一餵養觀點,特別是和老人一起住的家庭,我們也知道“隔代疼、隔代親”,但是在大原則方面,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老人做好及時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爸媽雖然不給孩子吃東西,但要切忌老人偷著給孩子吃。這樣爸媽即使再努力,孩子也不會有好的飲食習慣,要教會老人正確地愛孩子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家長做好榜樣

德國教育專家卡爾·威特說:“不良的飲食習慣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父母的無知和縱容造成的。”

所以,餐桌面前人人平等,家長也要遵循和孩子制定的飲食規則,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給孩子做好榜樣的力量。在吃飯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多聊一下食物的美味,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不喜歡吃菜或表現出一些挑食的情況。這樣做出不良的示範也會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造成一定的誤導。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日常繪本影響

家長朋友們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關於吃飯的繪本,讓孩子通過看繪本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和情節能夠給自己做出示範和榜樣,引導寶寶乖乖吃飯。

比如屢獲大獎的兒童繪本兒《好餓的毛毛蟲》中,講述了一隻毛毛蟲,從星期一到星期天吃大量的食物,隨著吃的食物越來越多,書的尺寸就會越來越大,而且在毛毛蟲爬過的地方都設計成了小洞,最後毛毛蟲化繭成蝶,實現了完美的蛻變。

這本書非常有趣,而且形式也很新穎,引導孩子一定要合理飲食,千萬不要挑食。

除此之外,家長朋友們還可以給孩子買《好喜歡吃蔬菜》、《媽媽買綠豆》、《雲朵麵包》、《月亮的味道》等繪本,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愛上吃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4、戒掉零食、水果

在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之前,暫時性的先給孩子戒掉餐與餐之間的所有的零食和水果。孩子的胃本來比較小,如果在餐與餐之間還再吃一些零食和水果,肯定會對主食失去興趣和需求。

並不是說讓孩子一直不吃零食和水果,在孩子正餐前一個半小時之內,一定不要給孩子吃任何的東西,否則孩子肯定沒有太多的胃口想要吃正餐。況且零食和水果的味道遠好於正餐,所以孩子喜歡吃零食和水果也是人之常情。

但家長也不要給孩子錯誤的“獎勵”,比如:你吃完飯我獎勵你吃個棒棒糖!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在短期內“馬上”吃飯,但會讓孩子吃得過快、或是過急而導致身體不舒服,或是消化不良的情況。一旦孩子想要得到的獎勵得不到了,或是家長不能滿足,孩子依然會不再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5、愉悅的就餐環境

古代育兒“七不責”中,其中有一條就是飲食不責,也就是告訴我們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批評孩子。但是經常我們會聽到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經常會說一些狠話:

“不吃滾一邊兒去!”

“看見你就生氣!”

“不吃拉倒,餓死你!”

家長是圖了一時痛快,把情緒宣洩得暢快淋漓,但對於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任何的幫助。並且這些情緒還會影響孩子,隨之遷怒於食物,更加厭惡每天吃飯的這個時間,因為吃飯導致爸媽不愛自己,產生了這樣的因果關係,孩子會更反感吃飯。

所以我們要養成一日三餐規律的飲食習慣,每天定時、定點、定量的原則,家長帶孩子一起吃飯,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內,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即使孩子不願意吃飯,我們也不要勉強,逐漸改變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慢慢的讓孩子進行調整和適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6、建立吃飯的儀式感

《小王子》裡的狐狸曾說過: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那麼對於孩子吃飯也是一樣的,需要一個儀式感。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到整個吃飯的過程中去,比如讓孩子拿餐具、擺碗筷,又或者讓大一些的孩子一起參與到買菜、做飯的過程中去,讓孩子和食物增加感情,這樣孩子才能夠更愛吃飯,讓孩子感覺吃飯是一件非常開心快樂的事情。

在孩子吃飯的時候,全家人一起合樂融融的坐在一起,把手機、電視都關掉,讓孩子坐進餐椅,遵循吃飯的儀式感,也是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一個必要方法。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沒有遵循添加輔食規律

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應當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細膩到粗顆粒,具體的順序應當由湯汁→稀泥→稠泥→糜狀→碎末→稍大的軟顆粒→稍硬的顆粒狀→塊狀等。添加輔食的順序是根據寶寶身體器官發育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讓寶寶在輕鬆愉悅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從而愛上吃飯。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過於偷工減料,食品製作過於單一,製作的食物比較難以咀嚼,導致寶寶每次吃飯都有不愉悅的情緒,沒有幸福而滿足的快感,也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家長餵養方式不當

寶寶在一歲以前的所有食物都是不添加任何調味品的,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口味來評判孩子的食物標準。如果過早的給孩子放入了調味品,再吃一些沒有味道的輔食,孩子會非常抗拒。

有一些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弄得衣服上、桌子上和地面上到處都是食物的殘渣,實在不堪入目就會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力。

還有一些時候,當孩子吃飯過慢,或是動作不熟練的時候,家長朋友們為了求“速度”,就會直接開始餵飯的過程。強制性地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能力。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其實以上的做法,都是造成寶寶沒有養成自主吃飯習慣的原因,只是家長的一時“性急”,才埋下了孩子以後不好好吃飯的惡果。大部分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要負全部責任!

總結了以上這麼多,如果想徹底的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就一定要讓TA感受到飢餓,改變從難受開始,從真的難受開始,餓才是真難受。

與其家長不停的嘮叨、訓斥、說教、嘲諷、打擊等等做法,這些對於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沒有任何的幫助,而且只會造成孩子更加厭惡吃飯,每天吃飯都成了非常討厭的事情。

想要徹底的改變寶寶不好好吃飯,幫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具體應當怎麼做呢?

1、全家統一餵養觀點

教育專家李玫謹老師曾說過:“如果孩子吃飯不積極,不用刻意等待,等到飯點一過,餐盤收走,餓到下一頓,孩子就不會再不認真吃飯。”

讓孩子知道,如果不快點吃飯,餐具和食物就會被直接收走。在下一頓飯開始之前,不要給孩子任何的食物。建立良好的規則,讓孩子學會遵守,這才是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根本法寶。

我們絕不是後媽,只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吃飯絕不是兒戲。在和孩子制定餵養規則之前,應當全家統一餵養觀點,特別是和老人一起住的家庭,我們也知道“隔代疼、隔代親”,但是在大原則方面,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老人做好及時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爸媽雖然不給孩子吃東西,但要切忌老人偷著給孩子吃。這樣爸媽即使再努力,孩子也不會有好的飲食習慣,要教會老人正確地愛孩子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家長做好榜樣

德國教育專家卡爾·威特說:“不良的飲食習慣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父母的無知和縱容造成的。”

所以,餐桌面前人人平等,家長也要遵循和孩子制定的飲食規則,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給孩子做好榜樣的力量。在吃飯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多聊一下食物的美味,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不喜歡吃菜或表現出一些挑食的情況。這樣做出不良的示範也會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造成一定的誤導。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日常繪本影響

家長朋友們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關於吃飯的繪本,讓孩子通過看繪本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和情節能夠給自己做出示範和榜樣,引導寶寶乖乖吃飯。

比如屢獲大獎的兒童繪本兒《好餓的毛毛蟲》中,講述了一隻毛毛蟲,從星期一到星期天吃大量的食物,隨著吃的食物越來越多,書的尺寸就會越來越大,而且在毛毛蟲爬過的地方都設計成了小洞,最後毛毛蟲化繭成蝶,實現了完美的蛻變。

這本書非常有趣,而且形式也很新穎,引導孩子一定要合理飲食,千萬不要挑食。

除此之外,家長朋友們還可以給孩子買《好喜歡吃蔬菜》、《媽媽買綠豆》、《雲朵麵包》、《月亮的味道》等繪本,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愛上吃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4、戒掉零食、水果

在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之前,暫時性的先給孩子戒掉餐與餐之間的所有的零食和水果。孩子的胃本來比較小,如果在餐與餐之間還再吃一些零食和水果,肯定會對主食失去興趣和需求。

並不是說讓孩子一直不吃零食和水果,在孩子正餐前一個半小時之內,一定不要給孩子吃任何的東西,否則孩子肯定沒有太多的胃口想要吃正餐。況且零食和水果的味道遠好於正餐,所以孩子喜歡吃零食和水果也是人之常情。

但家長也不要給孩子錯誤的“獎勵”,比如:你吃完飯我獎勵你吃個棒棒糖!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在短期內“馬上”吃飯,但會讓孩子吃得過快、或是過急而導致身體不舒服,或是消化不良的情況。一旦孩子想要得到的獎勵得不到了,或是家長不能滿足,孩子依然會不再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5、愉悅的就餐環境

古代育兒“七不責”中,其中有一條就是飲食不責,也就是告訴我們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批評孩子。但是經常我們會聽到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經常會說一些狠話:

“不吃滾一邊兒去!”

“看見你就生氣!”

“不吃拉倒,餓死你!”

家長是圖了一時痛快,把情緒宣洩得暢快淋漓,但對於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任何的幫助。並且這些情緒還會影響孩子,隨之遷怒於食物,更加厭惡每天吃飯的這個時間,因為吃飯導致爸媽不愛自己,產生了這樣的因果關係,孩子會更反感吃飯。

所以我們要養成一日三餐規律的飲食習慣,每天定時、定點、定量的原則,家長帶孩子一起吃飯,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內,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即使孩子不願意吃飯,我們也不要勉強,逐漸改變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慢慢的讓孩子進行調整和適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6、建立吃飯的儀式感

《小王子》裡的狐狸曾說過: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那麼對於孩子吃飯也是一樣的,需要一個儀式感。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到整個吃飯的過程中去,比如讓孩子拿餐具、擺碗筷,又或者讓大一些的孩子一起參與到買菜、做飯的過程中去,讓孩子和食物增加感情,這樣孩子才能夠更愛吃飯,讓孩子感覺吃飯是一件非常開心快樂的事情。

在孩子吃飯的時候,全家人一起合樂融融的坐在一起,把手機、電視都關掉,讓孩子坐進餐椅,遵循吃飯的儀式感,也是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一個必要方法。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7、精心自制營養食譜

家長朋友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週的營養食譜,在家長的能力範圍之內給孩子儘量做一些營養豐富均衡的美食,在選擇食物上儘量選擇顏色豐富,看起來比較有視覺衝擊感的食物,比如胡蘿蔔,拼在一起,孩子就會感覺非常鮮豔,有食慾。

還可以買一些卡通造型的模具,即使是白米飯也可以做出可愛有趣的造型,讓寶寶愛上吃飯。比起飯菜原本的樣子,有造型、有顏色 、有形狀更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孩子願意多嘗試食物。

家長如果不太擅長做飯,也可以在網上購買一些卡通造型的小饅頭,或是半成品的食物,這樣製作起來也比較簡單方便。讓孩子參與制作食譜更能夠增添孩子對於食物的興趣,讓孩子成為食物的主人。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沒有遵循添加輔食規律

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應當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細膩到粗顆粒,具體的順序應當由湯汁→稀泥→稠泥→糜狀→碎末→稍大的軟顆粒→稍硬的顆粒狀→塊狀等。添加輔食的順序是根據寶寶身體器官發育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讓寶寶在輕鬆愉悅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從而愛上吃飯。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過於偷工減料,食品製作過於單一,製作的食物比較難以咀嚼,導致寶寶每次吃飯都有不愉悅的情緒,沒有幸福而滿足的快感,也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家長餵養方式不當

寶寶在一歲以前的所有食物都是不添加任何調味品的,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口味來評判孩子的食物標準。如果過早的給孩子放入了調味品,再吃一些沒有味道的輔食,孩子會非常抗拒。

有一些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弄得衣服上、桌子上和地面上到處都是食物的殘渣,實在不堪入目就會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力。

還有一些時候,當孩子吃飯過慢,或是動作不熟練的時候,家長朋友們為了求“速度”,就會直接開始餵飯的過程。強制性地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能力。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其實以上的做法,都是造成寶寶沒有養成自主吃飯習慣的原因,只是家長的一時“性急”,才埋下了孩子以後不好好吃飯的惡果。大部分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要負全部責任!

總結了以上這麼多,如果想徹底的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就一定要讓TA感受到飢餓,改變從難受開始,從真的難受開始,餓才是真難受。

與其家長不停的嘮叨、訓斥、說教、嘲諷、打擊等等做法,這些對於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沒有任何的幫助,而且只會造成孩子更加厭惡吃飯,每天吃飯都成了非常討厭的事情。

想要徹底的改變寶寶不好好吃飯,幫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具體應當怎麼做呢?

1、全家統一餵養觀點

教育專家李玫謹老師曾說過:“如果孩子吃飯不積極,不用刻意等待,等到飯點一過,餐盤收走,餓到下一頓,孩子就不會再不認真吃飯。”

讓孩子知道,如果不快點吃飯,餐具和食物就會被直接收走。在下一頓飯開始之前,不要給孩子任何的食物。建立良好的規則,讓孩子學會遵守,這才是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根本法寶。

我們絕不是後媽,只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吃飯絕不是兒戲。在和孩子制定餵養規則之前,應當全家統一餵養觀點,特別是和老人一起住的家庭,我們也知道“隔代疼、隔代親”,但是在大原則方面,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老人做好及時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爸媽雖然不給孩子吃東西,但要切忌老人偷著給孩子吃。這樣爸媽即使再努力,孩子也不會有好的飲食習慣,要教會老人正確地愛孩子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家長做好榜樣

德國教育專家卡爾·威特說:“不良的飲食習慣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父母的無知和縱容造成的。”

所以,餐桌面前人人平等,家長也要遵循和孩子制定的飲食規則,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給孩子做好榜樣的力量。在吃飯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多聊一下食物的美味,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不喜歡吃菜或表現出一些挑食的情況。這樣做出不良的示範也會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造成一定的誤導。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日常繪本影響

家長朋友們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關於吃飯的繪本,讓孩子通過看繪本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和情節能夠給自己做出示範和榜樣,引導寶寶乖乖吃飯。

比如屢獲大獎的兒童繪本兒《好餓的毛毛蟲》中,講述了一隻毛毛蟲,從星期一到星期天吃大量的食物,隨著吃的食物越來越多,書的尺寸就會越來越大,而且在毛毛蟲爬過的地方都設計成了小洞,最後毛毛蟲化繭成蝶,實現了完美的蛻變。

這本書非常有趣,而且形式也很新穎,引導孩子一定要合理飲食,千萬不要挑食。

除此之外,家長朋友們還可以給孩子買《好喜歡吃蔬菜》、《媽媽買綠豆》、《雲朵麵包》、《月亮的味道》等繪本,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愛上吃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4、戒掉零食、水果

在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之前,暫時性的先給孩子戒掉餐與餐之間的所有的零食和水果。孩子的胃本來比較小,如果在餐與餐之間還再吃一些零食和水果,肯定會對主食失去興趣和需求。

並不是說讓孩子一直不吃零食和水果,在孩子正餐前一個半小時之內,一定不要給孩子吃任何的東西,否則孩子肯定沒有太多的胃口想要吃正餐。況且零食和水果的味道遠好於正餐,所以孩子喜歡吃零食和水果也是人之常情。

但家長也不要給孩子錯誤的“獎勵”,比如:你吃完飯我獎勵你吃個棒棒糖!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在短期內“馬上”吃飯,但會讓孩子吃得過快、或是過急而導致身體不舒服,或是消化不良的情況。一旦孩子想要得到的獎勵得不到了,或是家長不能滿足,孩子依然會不再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5、愉悅的就餐環境

古代育兒“七不責”中,其中有一條就是飲食不責,也就是告訴我們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批評孩子。但是經常我們會聽到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經常會說一些狠話:

“不吃滾一邊兒去!”

“看見你就生氣!”

“不吃拉倒,餓死你!”

家長是圖了一時痛快,把情緒宣洩得暢快淋漓,但對於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任何的幫助。並且這些情緒還會影響孩子,隨之遷怒於食物,更加厭惡每天吃飯的這個時間,因為吃飯導致爸媽不愛自己,產生了這樣的因果關係,孩子會更反感吃飯。

所以我們要養成一日三餐規律的飲食習慣,每天定時、定點、定量的原則,家長帶孩子一起吃飯,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內,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即使孩子不願意吃飯,我們也不要勉強,逐漸改變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慢慢的讓孩子進行調整和適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6、建立吃飯的儀式感

《小王子》裡的狐狸曾說過: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那麼對於孩子吃飯也是一樣的,需要一個儀式感。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到整個吃飯的過程中去,比如讓孩子拿餐具、擺碗筷,又或者讓大一些的孩子一起參與到買菜、做飯的過程中去,讓孩子和食物增加感情,這樣孩子才能夠更愛吃飯,讓孩子感覺吃飯是一件非常開心快樂的事情。

在孩子吃飯的時候,全家人一起合樂融融的坐在一起,把手機、電視都關掉,讓孩子坐進餐椅,遵循吃飯的儀式感,也是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一個必要方法。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7、精心自制營養食譜

家長朋友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週的營養食譜,在家長的能力範圍之內給孩子儘量做一些營養豐富均衡的美食,在選擇食物上儘量選擇顏色豐富,看起來比較有視覺衝擊感的食物,比如胡蘿蔔,拼在一起,孩子就會感覺非常鮮豔,有食慾。

還可以買一些卡通造型的模具,即使是白米飯也可以做出可愛有趣的造型,讓寶寶愛上吃飯。比起飯菜原本的樣子,有造型、有顏色 、有形狀更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孩子願意多嘗試食物。

家長如果不太擅長做飯,也可以在網上購買一些卡通造型的小饅頭,或是半成品的食物,這樣製作起來也比較簡單方便。讓孩子參與制作食譜更能夠增添孩子對於食物的興趣,讓孩子成為食物的主人。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8、選擇寶寶專用的餐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給寶寶選擇適合的餐具也非常重要。在寶寶有了自主選擇的能力以後,可以帶寶寶一起去商場選擇TA喜愛的餐具。

①合適的餐椅

全家人吃飯都要有固定的位子,即使是年幼的寶寶也要如此。給寶寶選擇合適的餐椅,讓寶寶每次吃飯的時候都坐進餐椅裡,和訓練小狗一樣,只要坐進餐椅裡就有飯吃,而抱出餐椅就沒有飯吃,這樣孩子才能夠知道坐進餐椅就是要吃飯了。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沒有遵循添加輔食規律

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應當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細膩到粗顆粒,具體的順序應當由湯汁→稀泥→稠泥→糜狀→碎末→稍大的軟顆粒→稍硬的顆粒狀→塊狀等。添加輔食的順序是根據寶寶身體器官發育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讓寶寶在輕鬆愉悅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從而愛上吃飯。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過於偷工減料,食品製作過於單一,製作的食物比較難以咀嚼,導致寶寶每次吃飯都有不愉悅的情緒,沒有幸福而滿足的快感,也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家長餵養方式不當

寶寶在一歲以前的所有食物都是不添加任何調味品的,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口味來評判孩子的食物標準。如果過早的給孩子放入了調味品,再吃一些沒有味道的輔食,孩子會非常抗拒。

有一些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弄得衣服上、桌子上和地面上到處都是食物的殘渣,實在不堪入目就會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力。

還有一些時候,當孩子吃飯過慢,或是動作不熟練的時候,家長朋友們為了求“速度”,就會直接開始餵飯的過程。強制性地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能力。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其實以上的做法,都是造成寶寶沒有養成自主吃飯習慣的原因,只是家長的一時“性急”,才埋下了孩子以後不好好吃飯的惡果。大部分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要負全部責任!

總結了以上這麼多,如果想徹底的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就一定要讓TA感受到飢餓,改變從難受開始,從真的難受開始,餓才是真難受。

與其家長不停的嘮叨、訓斥、說教、嘲諷、打擊等等做法,這些對於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沒有任何的幫助,而且只會造成孩子更加厭惡吃飯,每天吃飯都成了非常討厭的事情。

想要徹底的改變寶寶不好好吃飯,幫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具體應當怎麼做呢?

1、全家統一餵養觀點

教育專家李玫謹老師曾說過:“如果孩子吃飯不積極,不用刻意等待,等到飯點一過,餐盤收走,餓到下一頓,孩子就不會再不認真吃飯。”

讓孩子知道,如果不快點吃飯,餐具和食物就會被直接收走。在下一頓飯開始之前,不要給孩子任何的食物。建立良好的規則,讓孩子學會遵守,這才是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根本法寶。

我們絕不是後媽,只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吃飯絕不是兒戲。在和孩子制定餵養規則之前,應當全家統一餵養觀點,特別是和老人一起住的家庭,我們也知道“隔代疼、隔代親”,但是在大原則方面,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老人做好及時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爸媽雖然不給孩子吃東西,但要切忌老人偷著給孩子吃。這樣爸媽即使再努力,孩子也不會有好的飲食習慣,要教會老人正確地愛孩子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家長做好榜樣

德國教育專家卡爾·威特說:“不良的飲食習慣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父母的無知和縱容造成的。”

所以,餐桌面前人人平等,家長也要遵循和孩子制定的飲食規則,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給孩子做好榜樣的力量。在吃飯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多聊一下食物的美味,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不喜歡吃菜或表現出一些挑食的情況。這樣做出不良的示範也會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造成一定的誤導。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日常繪本影響

家長朋友們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關於吃飯的繪本,讓孩子通過看繪本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和情節能夠給自己做出示範和榜樣,引導寶寶乖乖吃飯。

比如屢獲大獎的兒童繪本兒《好餓的毛毛蟲》中,講述了一隻毛毛蟲,從星期一到星期天吃大量的食物,隨著吃的食物越來越多,書的尺寸就會越來越大,而且在毛毛蟲爬過的地方都設計成了小洞,最後毛毛蟲化繭成蝶,實現了完美的蛻變。

這本書非常有趣,而且形式也很新穎,引導孩子一定要合理飲食,千萬不要挑食。

除此之外,家長朋友們還可以給孩子買《好喜歡吃蔬菜》、《媽媽買綠豆》、《雲朵麵包》、《月亮的味道》等繪本,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愛上吃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4、戒掉零食、水果

在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之前,暫時性的先給孩子戒掉餐與餐之間的所有的零食和水果。孩子的胃本來比較小,如果在餐與餐之間還再吃一些零食和水果,肯定會對主食失去興趣和需求。

並不是說讓孩子一直不吃零食和水果,在孩子正餐前一個半小時之內,一定不要給孩子吃任何的東西,否則孩子肯定沒有太多的胃口想要吃正餐。況且零食和水果的味道遠好於正餐,所以孩子喜歡吃零食和水果也是人之常情。

但家長也不要給孩子錯誤的“獎勵”,比如:你吃完飯我獎勵你吃個棒棒糖!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在短期內“馬上”吃飯,但會讓孩子吃得過快、或是過急而導致身體不舒服,或是消化不良的情況。一旦孩子想要得到的獎勵得不到了,或是家長不能滿足,孩子依然會不再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5、愉悅的就餐環境

古代育兒“七不責”中,其中有一條就是飲食不責,也就是告訴我們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批評孩子。但是經常我們會聽到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經常會說一些狠話:

“不吃滾一邊兒去!”

“看見你就生氣!”

“不吃拉倒,餓死你!”

家長是圖了一時痛快,把情緒宣洩得暢快淋漓,但對於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任何的幫助。並且這些情緒還會影響孩子,隨之遷怒於食物,更加厭惡每天吃飯的這個時間,因為吃飯導致爸媽不愛自己,產生了這樣的因果關係,孩子會更反感吃飯。

所以我們要養成一日三餐規律的飲食習慣,每天定時、定點、定量的原則,家長帶孩子一起吃飯,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內,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即使孩子不願意吃飯,我們也不要勉強,逐漸改變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慢慢的讓孩子進行調整和適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6、建立吃飯的儀式感

《小王子》裡的狐狸曾說過: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那麼對於孩子吃飯也是一樣的,需要一個儀式感。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到整個吃飯的過程中去,比如讓孩子拿餐具、擺碗筷,又或者讓大一些的孩子一起參與到買菜、做飯的過程中去,讓孩子和食物增加感情,這樣孩子才能夠更愛吃飯,讓孩子感覺吃飯是一件非常開心快樂的事情。

在孩子吃飯的時候,全家人一起合樂融融的坐在一起,把手機、電視都關掉,讓孩子坐進餐椅,遵循吃飯的儀式感,也是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一個必要方法。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7、精心自制營養食譜

家長朋友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週的營養食譜,在家長的能力範圍之內給孩子儘量做一些營養豐富均衡的美食,在選擇食物上儘量選擇顏色豐富,看起來比較有視覺衝擊感的食物,比如胡蘿蔔,拼在一起,孩子就會感覺非常鮮豔,有食慾。

還可以買一些卡通造型的模具,即使是白米飯也可以做出可愛有趣的造型,讓寶寶愛上吃飯。比起飯菜原本的樣子,有造型、有顏色 、有形狀更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孩子願意多嘗試食物。

家長如果不太擅長做飯,也可以在網上購買一些卡通造型的小饅頭,或是半成品的食物,這樣製作起來也比較簡單方便。讓孩子參與制作食譜更能夠增添孩子對於食物的興趣,讓孩子成為食物的主人。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8、選擇寶寶專用的餐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給寶寶選擇適合的餐具也非常重要。在寶寶有了自主選擇的能力以後,可以帶寶寶一起去商場選擇TA喜愛的餐具。

①合適的餐椅

全家人吃飯都要有固定的位子,即使是年幼的寶寶也要如此。給寶寶選擇合適的餐椅,讓寶寶每次吃飯的時候都坐進餐椅裡,和訓練小狗一樣,只要坐進餐椅裡就有飯吃,而抱出餐椅就沒有飯吃,這樣孩子才能夠知道坐進餐椅就是要吃飯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②硅膠吸盤碗

孩子在年紀較小的時候,可能無法控制住自己手的力度,經常會有打翻飯碗的情況,所以家長可以給孩子配一個硅膠的吸盤碗,這樣吸在餐椅上才不會經常有打翻的情況出現。而且硅膠的碗也比較耐用,可以加熱,對於吃飯較慢的寶寶也是比較實用的一種選擇。

不建議家長購買加熱碗,寶寶吃飯儘量控制在30分鐘以內,如果寶寶吃得過慢,直接把寶寶抱出來即可。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沒有遵循添加輔食規律

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應當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細膩到粗顆粒,具體的順序應當由湯汁→稀泥→稠泥→糜狀→碎末→稍大的軟顆粒→稍硬的顆粒狀→塊狀等。添加輔食的順序是根據寶寶身體器官發育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讓寶寶在輕鬆愉悅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從而愛上吃飯。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過於偷工減料,食品製作過於單一,製作的食物比較難以咀嚼,導致寶寶每次吃飯都有不愉悅的情緒,沒有幸福而滿足的快感,也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家長餵養方式不當

寶寶在一歲以前的所有食物都是不添加任何調味品的,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口味來評判孩子的食物標準。如果過早的給孩子放入了調味品,再吃一些沒有味道的輔食,孩子會非常抗拒。

有一些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弄得衣服上、桌子上和地面上到處都是食物的殘渣,實在不堪入目就會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力。

還有一些時候,當孩子吃飯過慢,或是動作不熟練的時候,家長朋友們為了求“速度”,就會直接開始餵飯的過程。強制性地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能力。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其實以上的做法,都是造成寶寶沒有養成自主吃飯習慣的原因,只是家長的一時“性急”,才埋下了孩子以後不好好吃飯的惡果。大部分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要負全部責任!

總結了以上這麼多,如果想徹底的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就一定要讓TA感受到飢餓,改變從難受開始,從真的難受開始,餓才是真難受。

與其家長不停的嘮叨、訓斥、說教、嘲諷、打擊等等做法,這些對於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沒有任何的幫助,而且只會造成孩子更加厭惡吃飯,每天吃飯都成了非常討厭的事情。

想要徹底的改變寶寶不好好吃飯,幫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具體應當怎麼做呢?

1、全家統一餵養觀點

教育專家李玫謹老師曾說過:“如果孩子吃飯不積極,不用刻意等待,等到飯點一過,餐盤收走,餓到下一頓,孩子就不會再不認真吃飯。”

讓孩子知道,如果不快點吃飯,餐具和食物就會被直接收走。在下一頓飯開始之前,不要給孩子任何的食物。建立良好的規則,讓孩子學會遵守,這才是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根本法寶。

我們絕不是後媽,只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吃飯絕不是兒戲。在和孩子制定餵養規則之前,應當全家統一餵養觀點,特別是和老人一起住的家庭,我們也知道“隔代疼、隔代親”,但是在大原則方面,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老人做好及時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爸媽雖然不給孩子吃東西,但要切忌老人偷著給孩子吃。這樣爸媽即使再努力,孩子也不會有好的飲食習慣,要教會老人正確地愛孩子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家長做好榜樣

德國教育專家卡爾·威特說:“不良的飲食習慣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父母的無知和縱容造成的。”

所以,餐桌面前人人平等,家長也要遵循和孩子制定的飲食規則,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給孩子做好榜樣的力量。在吃飯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多聊一下食物的美味,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不喜歡吃菜或表現出一些挑食的情況。這樣做出不良的示範也會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造成一定的誤導。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日常繪本影響

家長朋友們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關於吃飯的繪本,讓孩子通過看繪本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和情節能夠給自己做出示範和榜樣,引導寶寶乖乖吃飯。

比如屢獲大獎的兒童繪本兒《好餓的毛毛蟲》中,講述了一隻毛毛蟲,從星期一到星期天吃大量的食物,隨著吃的食物越來越多,書的尺寸就會越來越大,而且在毛毛蟲爬過的地方都設計成了小洞,最後毛毛蟲化繭成蝶,實現了完美的蛻變。

這本書非常有趣,而且形式也很新穎,引導孩子一定要合理飲食,千萬不要挑食。

除此之外,家長朋友們還可以給孩子買《好喜歡吃蔬菜》、《媽媽買綠豆》、《雲朵麵包》、《月亮的味道》等繪本,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愛上吃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4、戒掉零食、水果

在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之前,暫時性的先給孩子戒掉餐與餐之間的所有的零食和水果。孩子的胃本來比較小,如果在餐與餐之間還再吃一些零食和水果,肯定會對主食失去興趣和需求。

並不是說讓孩子一直不吃零食和水果,在孩子正餐前一個半小時之內,一定不要給孩子吃任何的東西,否則孩子肯定沒有太多的胃口想要吃正餐。況且零食和水果的味道遠好於正餐,所以孩子喜歡吃零食和水果也是人之常情。

但家長也不要給孩子錯誤的“獎勵”,比如:你吃完飯我獎勵你吃個棒棒糖!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在短期內“馬上”吃飯,但會讓孩子吃得過快、或是過急而導致身體不舒服,或是消化不良的情況。一旦孩子想要得到的獎勵得不到了,或是家長不能滿足,孩子依然會不再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5、愉悅的就餐環境

古代育兒“七不責”中,其中有一條就是飲食不責,也就是告訴我們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批評孩子。但是經常我們會聽到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經常會說一些狠話:

“不吃滾一邊兒去!”

“看見你就生氣!”

“不吃拉倒,餓死你!”

家長是圖了一時痛快,把情緒宣洩得暢快淋漓,但對於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任何的幫助。並且這些情緒還會影響孩子,隨之遷怒於食物,更加厭惡每天吃飯的這個時間,因為吃飯導致爸媽不愛自己,產生了這樣的因果關係,孩子會更反感吃飯。

所以我們要養成一日三餐規律的飲食習慣,每天定時、定點、定量的原則,家長帶孩子一起吃飯,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內,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即使孩子不願意吃飯,我們也不要勉強,逐漸改變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慢慢的讓孩子進行調整和適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6、建立吃飯的儀式感

《小王子》裡的狐狸曾說過: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那麼對於孩子吃飯也是一樣的,需要一個儀式感。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到整個吃飯的過程中去,比如讓孩子拿餐具、擺碗筷,又或者讓大一些的孩子一起參與到買菜、做飯的過程中去,讓孩子和食物增加感情,這樣孩子才能夠更愛吃飯,讓孩子感覺吃飯是一件非常開心快樂的事情。

在孩子吃飯的時候,全家人一起合樂融融的坐在一起,把手機、電視都關掉,讓孩子坐進餐椅,遵循吃飯的儀式感,也是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一個必要方法。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7、精心自制營養食譜

家長朋友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週的營養食譜,在家長的能力範圍之內給孩子儘量做一些營養豐富均衡的美食,在選擇食物上儘量選擇顏色豐富,看起來比較有視覺衝擊感的食物,比如胡蘿蔔,拼在一起,孩子就會感覺非常鮮豔,有食慾。

還可以買一些卡通造型的模具,即使是白米飯也可以做出可愛有趣的造型,讓寶寶愛上吃飯。比起飯菜原本的樣子,有造型、有顏色 、有形狀更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孩子願意多嘗試食物。

家長如果不太擅長做飯,也可以在網上購買一些卡通造型的小饅頭,或是半成品的食物,這樣製作起來也比較簡單方便。讓孩子參與制作食譜更能夠增添孩子對於食物的興趣,讓孩子成為食物的主人。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8、選擇寶寶專用的餐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給寶寶選擇適合的餐具也非常重要。在寶寶有了自主選擇的能力以後,可以帶寶寶一起去商場選擇TA喜愛的餐具。

①合適的餐椅

全家人吃飯都要有固定的位子,即使是年幼的寶寶也要如此。給寶寶選擇合適的餐椅,讓寶寶每次吃飯的時候都坐進餐椅裡,和訓練小狗一樣,只要坐進餐椅裡就有飯吃,而抱出餐椅就沒有飯吃,這樣孩子才能夠知道坐進餐椅就是要吃飯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②硅膠吸盤碗

孩子在年紀較小的時候,可能無法控制住自己手的力度,經常會有打翻飯碗的情況,所以家長可以給孩子配一個硅膠的吸盤碗,這樣吸在餐椅上才不會經常有打翻的情況出現。而且硅膠的碗也比較耐用,可以加熱,對於吃飯較慢的寶寶也是比較實用的一種選擇。

不建議家長購買加熱碗,寶寶吃飯儘量控制在30分鐘以內,如果寶寶吃得過慢,直接把寶寶抱出來即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推薦這一套

③硅膠拐彎勺子

給寶寶買硅膠的拐彎勺子,這樣寶寶才比較容易把食物放到嘴裡去。剛開始寶寶練習吃飯的時候可能會比較辛苦一些,家長朋友們也不要著急,多練幾次寶寶就能夠學會,家長做好正確的示範即可。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沒有遵循添加輔食規律

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應當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細膩到粗顆粒,具體的順序應當由湯汁→稀泥→稠泥→糜狀→碎末→稍大的軟顆粒→稍硬的顆粒狀→塊狀等。添加輔食的順序是根據寶寶身體器官發育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讓寶寶在輕鬆愉悅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從而愛上吃飯。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過於偷工減料,食品製作過於單一,製作的食物比較難以咀嚼,導致寶寶每次吃飯都有不愉悅的情緒,沒有幸福而滿足的快感,也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家長餵養方式不當

寶寶在一歲以前的所有食物都是不添加任何調味品的,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口味來評判孩子的食物標準。如果過早的給孩子放入了調味品,再吃一些沒有味道的輔食,孩子會非常抗拒。

有一些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弄得衣服上、桌子上和地面上到處都是食物的殘渣,實在不堪入目就會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力。

還有一些時候,當孩子吃飯過慢,或是動作不熟練的時候,家長朋友們為了求“速度”,就會直接開始餵飯的過程。強制性地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能力。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其實以上的做法,都是造成寶寶沒有養成自主吃飯習慣的原因,只是家長的一時“性急”,才埋下了孩子以後不好好吃飯的惡果。大部分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要負全部責任!

總結了以上這麼多,如果想徹底的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就一定要讓TA感受到飢餓,改變從難受開始,從真的難受開始,餓才是真難受。

與其家長不停的嘮叨、訓斥、說教、嘲諷、打擊等等做法,這些對於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沒有任何的幫助,而且只會造成孩子更加厭惡吃飯,每天吃飯都成了非常討厭的事情。

想要徹底的改變寶寶不好好吃飯,幫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具體應當怎麼做呢?

1、全家統一餵養觀點

教育專家李玫謹老師曾說過:“如果孩子吃飯不積極,不用刻意等待,等到飯點一過,餐盤收走,餓到下一頓,孩子就不會再不認真吃飯。”

讓孩子知道,如果不快點吃飯,餐具和食物就會被直接收走。在下一頓飯開始之前,不要給孩子任何的食物。建立良好的規則,讓孩子學會遵守,這才是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根本法寶。

我們絕不是後媽,只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吃飯絕不是兒戲。在和孩子制定餵養規則之前,應當全家統一餵養觀點,特別是和老人一起住的家庭,我們也知道“隔代疼、隔代親”,但是在大原則方面,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老人做好及時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爸媽雖然不給孩子吃東西,但要切忌老人偷著給孩子吃。這樣爸媽即使再努力,孩子也不會有好的飲食習慣,要教會老人正確地愛孩子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家長做好榜樣

德國教育專家卡爾·威特說:“不良的飲食習慣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父母的無知和縱容造成的。”

所以,餐桌面前人人平等,家長也要遵循和孩子制定的飲食規則,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給孩子做好榜樣的力量。在吃飯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多聊一下食物的美味,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不喜歡吃菜或表現出一些挑食的情況。這樣做出不良的示範也會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造成一定的誤導。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日常繪本影響

家長朋友們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關於吃飯的繪本,讓孩子通過看繪本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和情節能夠給自己做出示範和榜樣,引導寶寶乖乖吃飯。

比如屢獲大獎的兒童繪本兒《好餓的毛毛蟲》中,講述了一隻毛毛蟲,從星期一到星期天吃大量的食物,隨著吃的食物越來越多,書的尺寸就會越來越大,而且在毛毛蟲爬過的地方都設計成了小洞,最後毛毛蟲化繭成蝶,實現了完美的蛻變。

這本書非常有趣,而且形式也很新穎,引導孩子一定要合理飲食,千萬不要挑食。

除此之外,家長朋友們還可以給孩子買《好喜歡吃蔬菜》、《媽媽買綠豆》、《雲朵麵包》、《月亮的味道》等繪本,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愛上吃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4、戒掉零食、水果

在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之前,暫時性的先給孩子戒掉餐與餐之間的所有的零食和水果。孩子的胃本來比較小,如果在餐與餐之間還再吃一些零食和水果,肯定會對主食失去興趣和需求。

並不是說讓孩子一直不吃零食和水果,在孩子正餐前一個半小時之內,一定不要給孩子吃任何的東西,否則孩子肯定沒有太多的胃口想要吃正餐。況且零食和水果的味道遠好於正餐,所以孩子喜歡吃零食和水果也是人之常情。

但家長也不要給孩子錯誤的“獎勵”,比如:你吃完飯我獎勵你吃個棒棒糖!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在短期內“馬上”吃飯,但會讓孩子吃得過快、或是過急而導致身體不舒服,或是消化不良的情況。一旦孩子想要得到的獎勵得不到了,或是家長不能滿足,孩子依然會不再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5、愉悅的就餐環境

古代育兒“七不責”中,其中有一條就是飲食不責,也就是告訴我們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批評孩子。但是經常我們會聽到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經常會說一些狠話:

“不吃滾一邊兒去!”

“看見你就生氣!”

“不吃拉倒,餓死你!”

家長是圖了一時痛快,把情緒宣洩得暢快淋漓,但對於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任何的幫助。並且這些情緒還會影響孩子,隨之遷怒於食物,更加厭惡每天吃飯的這個時間,因為吃飯導致爸媽不愛自己,產生了這樣的因果關係,孩子會更反感吃飯。

所以我們要養成一日三餐規律的飲食習慣,每天定時、定點、定量的原則,家長帶孩子一起吃飯,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內,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即使孩子不願意吃飯,我們也不要勉強,逐漸改變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慢慢的讓孩子進行調整和適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6、建立吃飯的儀式感

《小王子》裡的狐狸曾說過: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那麼對於孩子吃飯也是一樣的,需要一個儀式感。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到整個吃飯的過程中去,比如讓孩子拿餐具、擺碗筷,又或者讓大一些的孩子一起參與到買菜、做飯的過程中去,讓孩子和食物增加感情,這樣孩子才能夠更愛吃飯,讓孩子感覺吃飯是一件非常開心快樂的事情。

在孩子吃飯的時候,全家人一起合樂融融的坐在一起,把手機、電視都關掉,讓孩子坐進餐椅,遵循吃飯的儀式感,也是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一個必要方法。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7、精心自制營養食譜

家長朋友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週的營養食譜,在家長的能力範圍之內給孩子儘量做一些營養豐富均衡的美食,在選擇食物上儘量選擇顏色豐富,看起來比較有視覺衝擊感的食物,比如胡蘿蔔,拼在一起,孩子就會感覺非常鮮豔,有食慾。

還可以買一些卡通造型的模具,即使是白米飯也可以做出可愛有趣的造型,讓寶寶愛上吃飯。比起飯菜原本的樣子,有造型、有顏色 、有形狀更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孩子願意多嘗試食物。

家長如果不太擅長做飯,也可以在網上購買一些卡通造型的小饅頭,或是半成品的食物,這樣製作起來也比較簡單方便。讓孩子參與制作食譜更能夠增添孩子對於食物的興趣,讓孩子成為食物的主人。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8、選擇寶寶專用的餐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給寶寶選擇適合的餐具也非常重要。在寶寶有了自主選擇的能力以後,可以帶寶寶一起去商場選擇TA喜愛的餐具。

①合適的餐椅

全家人吃飯都要有固定的位子,即使是年幼的寶寶也要如此。給寶寶選擇合適的餐椅,讓寶寶每次吃飯的時候都坐進餐椅裡,和訓練小狗一樣,只要坐進餐椅裡就有飯吃,而抱出餐椅就沒有飯吃,這樣孩子才能夠知道坐進餐椅就是要吃飯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②硅膠吸盤碗

孩子在年紀較小的時候,可能無法控制住自己手的力度,經常會有打翻飯碗的情況,所以家長可以給孩子配一個硅膠的吸盤碗,這樣吸在餐椅上才不會經常有打翻的情況出現。而且硅膠的碗也比較耐用,可以加熱,對於吃飯較慢的寶寶也是比較實用的一種選擇。

不建議家長購買加熱碗,寶寶吃飯儘量控制在30分鐘以內,如果寶寶吃得過慢,直接把寶寶抱出來即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推薦這一套

③硅膠拐彎勺子

給寶寶買硅膠的拐彎勺子,這樣寶寶才比較容易把食物放到嘴裡去。剛開始寶寶練習吃飯的時候可能會比較辛苦一些,家長朋友們也不要著急,多練幾次寶寶就能夠學會,家長做好正確的示範即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圖片僅供參考

④防水硅膠圍兜

家長很害怕孩子吃飯的時候弄的全身都是,所以買一個硅膠的、防水圍兜也是非常必要的,能夠及時的清洗,也能夠很好的預防吃飯的時候食物弄灑在身上。推薦下圖這款(絕非廣告),方便摺疊、外出攜帶整潔,上面是防水布,不會勒到寶寶稚嫩的脖子,下面是軟硅膠,非常方便擦洗,還能兜住寶寶吃飯時掉下來的食物。可一次性買兩個換個用,經濟又實惠,20-30左右一個哈~~

"

很多媽媽們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很是焦慮,一位4歲的女孩媽媽私信我說:

“天天用心做了半天的食物,可是女兒吃一口就飽了,或是吃一口就跑了。

現在已經4歲了,卻只有22多斤,也不長個子,看上去就像兩歲多的孩子一樣。真著急!

相信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想盡了各種方法。孩子不吃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喂,而孩子卻各種和家長講條件,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看動畫片、做遊戲,真是花樣百出。

還沒等吃幾口,飯都涼了,又怕孩子吃了不舒服,再去加熱了再喂,來來回回折騰好久。孩子煩,家長累。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不良進食習慣,都是由於強迫喂、玩著喂、哄著喂等等各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造成的。這就導致孩子會形成一個慣性反應,並不能夠專心地從頭吃到尾,吃幾口,不餓了就不吃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那麼孩子不願意吃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主進食黃金期。

什麼是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呢?

當寶寶自己想吃飯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行為特徵:

比如孩子看到家長手上拿的食物想去抓一下;

拒絕以前最喜歡的食物,看到家長在吃的食物都會想要去嘗試;

看到大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會誇張的吧唧嘴,甚至還會用勺子去戳食物。

有以上這些特徵表明孩子已經進入了自主進食的黃金期,這些反應基本上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出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鍛鍊孩子自己吃飯,這也是寶寶養成獨立進食的最佳時期。給寶寶一把勺子讓TA自己嘗試吃,而我們再面對面地餵食。

因為寶寶有強烈的意願想要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們要不怕髒、不怕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讓TA能夠充足的練習。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可能也會造成孩子不會乖乖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除此原因外,寶寶不乖乖吃飯,還可能是以下原因:

1、孩子身體可能缺鋅

鋅是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經過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少年兒童缺鋅率高達60%,如果寶寶長期缺鋅就會造成食慾下降的情況,主要的表現有挑食厭食,不愛吃飯,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愛吃飯。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朋友們應當帶孩子去醫院裡檢查身體,如果孩子缺鋅的話,根據醫生的建議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儘快改善孩子缺鋅的情況。除了用藥劑補鋅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多吃一些含鋅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生蠔、瘦肉、豬肝、牛肉、羊肉、雞肉等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沒有遵循添加輔食規律

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應當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細膩到粗顆粒,具體的順序應當由湯汁→稀泥→稠泥→糜狀→碎末→稍大的軟顆粒→稍硬的顆粒狀→塊狀等。添加輔食的順序是根據寶寶身體器官發育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讓寶寶在輕鬆愉悅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從而愛上吃飯。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過於偷工減料,食品製作過於單一,製作的食物比較難以咀嚼,導致寶寶每次吃飯都有不愉悅的情緒,沒有幸福而滿足的快感,也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家長餵養方式不當

寶寶在一歲以前的所有食物都是不添加任何調味品的,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口味來評判孩子的食物標準。如果過早的給孩子放入了調味品,再吃一些沒有味道的輔食,孩子會非常抗拒。

有一些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弄得衣服上、桌子上和地面上到處都是食物的殘渣,實在不堪入目就會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力。

還有一些時候,當孩子吃飯過慢,或是動作不熟練的時候,家長朋友們為了求“速度”,就會直接開始餵飯的過程。強制性地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能力。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其實以上的做法,都是造成寶寶沒有養成自主吃飯習慣的原因,只是家長的一時“性急”,才埋下了孩子以後不好好吃飯的惡果。大部分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要負全部責任!

總結了以上這麼多,如果想徹底的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就一定要讓TA感受到飢餓,改變從難受開始,從真的難受開始,餓才是真難受。

與其家長不停的嘮叨、訓斥、說教、嘲諷、打擊等等做法,這些對於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沒有任何的幫助,而且只會造成孩子更加厭惡吃飯,每天吃飯都成了非常討厭的事情。

想要徹底的改變寶寶不好好吃飯,幫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具體應當怎麼做呢?

1、全家統一餵養觀點

教育專家李玫謹老師曾說過:“如果孩子吃飯不積極,不用刻意等待,等到飯點一過,餐盤收走,餓到下一頓,孩子就不會再不認真吃飯。”

讓孩子知道,如果不快點吃飯,餐具和食物就會被直接收走。在下一頓飯開始之前,不要給孩子任何的食物。建立良好的規則,讓孩子學會遵守,這才是改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根本法寶。

我們絕不是後媽,只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吃飯絕不是兒戲。在和孩子制定餵養規則之前,應當全家統一餵養觀點,特別是和老人一起住的家庭,我們也知道“隔代疼、隔代親”,但是在大原則方面,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老人做好及時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爸媽雖然不給孩子吃東西,但要切忌老人偷著給孩子吃。這樣爸媽即使再努力,孩子也不會有好的飲食習慣,要教會老人正確地愛孩子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2、家長做好榜樣

德國教育專家卡爾·威特說:“不良的飲食習慣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父母的無知和縱容造成的。”

所以,餐桌面前人人平等,家長也要遵循和孩子制定的飲食規則,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給孩子做好榜樣的力量。在吃飯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多聊一下食物的美味,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不喜歡吃菜或表現出一些挑食的情況。這樣做出不良的示範也會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造成一定的誤導。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3、日常繪本影響

家長朋友們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關於吃飯的繪本,讓孩子通過看繪本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和情節能夠給自己做出示範和榜樣,引導寶寶乖乖吃飯。

比如屢獲大獎的兒童繪本兒《好餓的毛毛蟲》中,講述了一隻毛毛蟲,從星期一到星期天吃大量的食物,隨著吃的食物越來越多,書的尺寸就會越來越大,而且在毛毛蟲爬過的地方都設計成了小洞,最後毛毛蟲化繭成蝶,實現了完美的蛻變。

這本書非常有趣,而且形式也很新穎,引導孩子一定要合理飲食,千萬不要挑食。

除此之外,家長朋友們還可以給孩子買《好喜歡吃蔬菜》、《媽媽買綠豆》、《雲朵麵包》、《月亮的味道》等繪本,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愛上吃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4、戒掉零食、水果

在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之前,暫時性的先給孩子戒掉餐與餐之間的所有的零食和水果。孩子的胃本來比較小,如果在餐與餐之間還再吃一些零食和水果,肯定會對主食失去興趣和需求。

並不是說讓孩子一直不吃零食和水果,在孩子正餐前一個半小時之內,一定不要給孩子吃任何的東西,否則孩子肯定沒有太多的胃口想要吃正餐。況且零食和水果的味道遠好於正餐,所以孩子喜歡吃零食和水果也是人之常情。

但家長也不要給孩子錯誤的“獎勵”,比如:你吃完飯我獎勵你吃個棒棒糖!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在短期內“馬上”吃飯,但會讓孩子吃得過快、或是過急而導致身體不舒服,或是消化不良的情況。一旦孩子想要得到的獎勵得不到了,或是家長不能滿足,孩子依然會不再吃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5、愉悅的就餐環境

古代育兒“七不責”中,其中有一條就是飲食不責,也就是告訴我們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批評孩子。但是經常我們會聽到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經常會說一些狠話:

“不吃滾一邊兒去!”

“看見你就生氣!”

“不吃拉倒,餓死你!”

家長是圖了一時痛快,把情緒宣洩得暢快淋漓,但對於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任何的幫助。並且這些情緒還會影響孩子,隨之遷怒於食物,更加厭惡每天吃飯的這個時間,因為吃飯導致爸媽不愛自己,產生了這樣的因果關係,孩子會更反感吃飯。

所以我們要養成一日三餐規律的飲食習慣,每天定時、定點、定量的原則,家長帶孩子一起吃飯,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內,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即使孩子不願意吃飯,我們也不要勉強,逐漸改變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慢慢的讓孩子進行調整和適應。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6、建立吃飯的儀式感

《小王子》裡的狐狸曾說過: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那麼對於孩子吃飯也是一樣的,需要一個儀式感。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到整個吃飯的過程中去,比如讓孩子拿餐具、擺碗筷,又或者讓大一些的孩子一起參與到買菜、做飯的過程中去,讓孩子和食物增加感情,這樣孩子才能夠更愛吃飯,讓孩子感覺吃飯是一件非常開心快樂的事情。

在孩子吃飯的時候,全家人一起合樂融融的坐在一起,把手機、電視都關掉,讓孩子坐進餐椅,遵循吃飯的儀式感,也是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一個必要方法。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7、精心自制營養食譜

家長朋友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週的營養食譜,在家長的能力範圍之內給孩子儘量做一些營養豐富均衡的美食,在選擇食物上儘量選擇顏色豐富,看起來比較有視覺衝擊感的食物,比如胡蘿蔔,拼在一起,孩子就會感覺非常鮮豔,有食慾。

還可以買一些卡通造型的模具,即使是白米飯也可以做出可愛有趣的造型,讓寶寶愛上吃飯。比起飯菜原本的樣子,有造型、有顏色 、有形狀更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孩子願意多嘗試食物。

家長如果不太擅長做飯,也可以在網上購買一些卡通造型的小饅頭,或是半成品的食物,這樣製作起來也比較簡單方便。讓孩子參與制作食譜更能夠增添孩子對於食物的興趣,讓孩子成為食物的主人。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8、選擇寶寶專用的餐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給寶寶選擇適合的餐具也非常重要。在寶寶有了自主選擇的能力以後,可以帶寶寶一起去商場選擇TA喜愛的餐具。

①合適的餐椅

全家人吃飯都要有固定的位子,即使是年幼的寶寶也要如此。給寶寶選擇合適的餐椅,讓寶寶每次吃飯的時候都坐進餐椅裡,和訓練小狗一樣,只要坐進餐椅裡就有飯吃,而抱出餐椅就沒有飯吃,這樣孩子才能夠知道坐進餐椅就是要吃飯了。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②硅膠吸盤碗

孩子在年紀較小的時候,可能無法控制住自己手的力度,經常會有打翻飯碗的情況,所以家長可以給孩子配一個硅膠的吸盤碗,這樣吸在餐椅上才不會經常有打翻的情況出現。而且硅膠的碗也比較耐用,可以加熱,對於吃飯較慢的寶寶也是比較實用的一種選擇。

不建議家長購買加熱碗,寶寶吃飯儘量控制在30分鐘以內,如果寶寶吃得過慢,直接把寶寶抱出來即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推薦這一套

③硅膠拐彎勺子

給寶寶買硅膠的拐彎勺子,這樣寶寶才比較容易把食物放到嘴裡去。剛開始寶寶練習吃飯的時候可能會比較辛苦一些,家長朋友們也不要著急,多練幾次寶寶就能夠學會,家長做好正確的示範即可。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圖片僅供參考

④防水硅膠圍兜

家長很害怕孩子吃飯的時候弄的全身都是,所以買一個硅膠的、防水圍兜也是非常必要的,能夠及時的清洗,也能夠很好的預防吃飯的時候食物弄灑在身上。推薦下圖這款(絕非廣告),方便摺疊、外出攜帶整潔,上面是防水布,不會勒到寶寶稚嫩的脖子,下面是軟硅膠,非常方便擦洗,還能兜住寶寶吃飯時掉下來的食物。可一次性買兩個換個用,經濟又實惠,20-30左右一個哈~~

乖乖吃飯的孩子,都因為媽媽把握住了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總結:

維吉尼亞·伍兒夫說得好:

“人如果吃不好,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愛,好好休息。”

如果我們的孩子不好好吃飯,那怎麼才能好好長大啊?而且吃飯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之一,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才能夠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才能夠鍛鍊手、眼、口的協調能力,對於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幫助孩子鍛鍊吃飯的習慣任重而道遠,在整個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家長朋友們一定要秉持著態度溫柔,語氣和藹,方法得當的原則,不著急、不生氣,充分地運用我們分享過的方法,最後祝所有的寶寶們都能愛上吃飯,身體棒棒噠!

所有文章均為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是李姥姥,感謝點贊、轉發或收藏。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也可以私信給我,每天都會有育兒的乾貨更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