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肯吃飯、搶玩具、發脾氣…看戲精媽媽如何搞定“熊孩子”'

"

不久前朋友圈裡有人轉發了德國幼兒園的一個“實驗”教育。說的是學校讓小朋友們自己結對成“夫妻”,並且領養蛋寶寶,扮演爸爸媽媽,對蛋寶寶進行“育兒式”的日常照顧。很多朋友覺得這種教育很新鮮很有趣,我心裡暗暗自得:嘿嘿,這和我的“角色扮演教育法”異曲同工嘛。——後來我發現這種育兒方式在國外有個很專業的名詞:遊戲力,也就是用遊戲的方式來解決育兒問題。遊戲力也被稱為“親子溝通中的翻譯機”。

舉幾個我自己的例子。

1

兩個孩子搶玩具?

——“讓我們來玩個遊戲吧”

"

不久前朋友圈裡有人轉發了德國幼兒園的一個“實驗”教育。說的是學校讓小朋友們自己結對成“夫妻”,並且領養蛋寶寶,扮演爸爸媽媽,對蛋寶寶進行“育兒式”的日常照顧。很多朋友覺得這種教育很新鮮很有趣,我心裡暗暗自得:嘿嘿,這和我的“角色扮演教育法”異曲同工嘛。——後來我發現這種育兒方式在國外有個很專業的名詞:遊戲力,也就是用遊戲的方式來解決育兒問題。遊戲力也被稱為“親子溝通中的翻譯機”。

舉幾個我自己的例子。

1

兩個孩子搶玩具?

——“讓我們來玩個遊戲吧”

孩子不肯吃飯、搶玩具、發脾氣…看戲精媽媽如何搞定“熊孩子”

某天下班回到家,一開門,又又和同學某某(同住一幢樓,有時爸爸媽媽下班晚了就先到我家玩一會)在哇哇叫,公公圍著兩個孩子團團轉:“給他嘞,那給她……那給他玩一下嘍。”婆婆一見我:“兩個人又在搶東西嘍。”

兩個小朋友搶一樣東西,這樣的事情每位媽媽大概都遇到過吧?不管是自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還是自家的老大老二,一件玩具,你不玩我也沒想著玩,你拿起來了我看著怎麼也這麼有趣?我也要!我也要!不給!不給!嗚嗚嗚!剛才還一片歲月靜好,此時卻是一個頭兩個大。怎麼辦?都是有教養的人,當然要禮讓了。

“你是哥哥,讓下弟弟,給弟弟玩。”

“某某是客人,給某某玩一下。”

只是,孩子卻不接招……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其實呀,不是孩子不懂事,是大人不懂孩子。什麼“大的要讓小的”“主人要讓客人”,這樣的道理背後是幾千年的文化禮儀傳承和教育,小屁孩們哪裡能懂?就算真的照著做了,也很少是心甘情願。孩子的感情是直接的,不樂意的事卻照著大人的意思做了,無非是怕大人不高興往好處說,是孩子懂事有禮貌,而我卻更希望她保持自由的天性,不必想著取悅誰。從孩子的發展來看,兩三歲的孩子有著很強的自我意識,“我的”觀念開始突出,用專家的話來說,這是孩子智商和情商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所以兩三歲的孩子對於他人的“侵犯”有著天然的牴觸和自我防禦意識,大人不必苛責。有些家長礙於面子,在別的家長面前,斥責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強迫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讓給對方更小的孩子。這樣久而久之,對於孩子表達情感、遵從內心感受的天性是一種傷害。

我把包一放,拍拍手:

“小傢伙們,我們來玩個遊戲吧。”

兩個小傢伙眼睛看著我。

“我們來玩超市買東西的遊戲好嗎?”

“好。”不約而同,異口同聲。

“誰來當老闆?”

“我,我來當老闆!”一隻手舉了起來。

(關於“誰先舉手誰優先選擇”的規則之前已經和兩個小傢伙建立了,所以只要我問問題,兩個小傢伙都會懂得先舉手再說話。)

“好,某某同學當老闆。王佑希同學,把美羊羊給某某,你拿著錢來超市買,好不好?”

“好。給你。”美羊羊順利交接。

“記得帶上錢哦,就用這個拼圖當錢好了。”我提醒她。

“老闆,這個美羊羊多少錢?”

“五塊。”

“給你,五塊。”

“給你。”

又又順利“買”到了美羊羊。接下去,當然是又又同學當老闆,某某同學買到了喜羊羊,而我,順利地吃上了晚飯。

2

孩子不愛吃飯?

——“米飯寶寶會生氣”

"

不久前朋友圈裡有人轉發了德國幼兒園的一個“實驗”教育。說的是學校讓小朋友們自己結對成“夫妻”,並且領養蛋寶寶,扮演爸爸媽媽,對蛋寶寶進行“育兒式”的日常照顧。很多朋友覺得這種教育很新鮮很有趣,我心裡暗暗自得:嘿嘿,這和我的“角色扮演教育法”異曲同工嘛。——後來我發現這種育兒方式在國外有個很專業的名詞:遊戲力,也就是用遊戲的方式來解決育兒問題。遊戲力也被稱為“親子溝通中的翻譯機”。

舉幾個我自己的例子。

1

兩個孩子搶玩具?

——“讓我們來玩個遊戲吧”

孩子不肯吃飯、搶玩具、發脾氣…看戲精媽媽如何搞定“熊孩子”

某天下班回到家,一開門,又又和同學某某(同住一幢樓,有時爸爸媽媽下班晚了就先到我家玩一會)在哇哇叫,公公圍著兩個孩子團團轉:“給他嘞,那給她……那給他玩一下嘍。”婆婆一見我:“兩個人又在搶東西嘍。”

兩個小朋友搶一樣東西,這樣的事情每位媽媽大概都遇到過吧?不管是自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還是自家的老大老二,一件玩具,你不玩我也沒想著玩,你拿起來了我看著怎麼也這麼有趣?我也要!我也要!不給!不給!嗚嗚嗚!剛才還一片歲月靜好,此時卻是一個頭兩個大。怎麼辦?都是有教養的人,當然要禮讓了。

“你是哥哥,讓下弟弟,給弟弟玩。”

“某某是客人,給某某玩一下。”

只是,孩子卻不接招……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其實呀,不是孩子不懂事,是大人不懂孩子。什麼“大的要讓小的”“主人要讓客人”,這樣的道理背後是幾千年的文化禮儀傳承和教育,小屁孩們哪裡能懂?就算真的照著做了,也很少是心甘情願。孩子的感情是直接的,不樂意的事卻照著大人的意思做了,無非是怕大人不高興往好處說,是孩子懂事有禮貌,而我卻更希望她保持自由的天性,不必想著取悅誰。從孩子的發展來看,兩三歲的孩子有著很強的自我意識,“我的”觀念開始突出,用專家的話來說,這是孩子智商和情商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所以兩三歲的孩子對於他人的“侵犯”有著天然的牴觸和自我防禦意識,大人不必苛責。有些家長礙於面子,在別的家長面前,斥責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強迫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讓給對方更小的孩子。這樣久而久之,對於孩子表達情感、遵從內心感受的天性是一種傷害。

我把包一放,拍拍手:

“小傢伙們,我們來玩個遊戲吧。”

兩個小傢伙眼睛看著我。

“我們來玩超市買東西的遊戲好嗎?”

“好。”不約而同,異口同聲。

“誰來當老闆?”

“我,我來當老闆!”一隻手舉了起來。

(關於“誰先舉手誰優先選擇”的規則之前已經和兩個小傢伙建立了,所以只要我問問題,兩個小傢伙都會懂得先舉手再說話。)

“好,某某同學當老闆。王佑希同學,把美羊羊給某某,你拿著錢來超市買,好不好?”

“好。給你。”美羊羊順利交接。

“記得帶上錢哦,就用這個拼圖當錢好了。”我提醒她。

“老闆,這個美羊羊多少錢?”

“五塊。”

“給你,五塊。”

“給你。”

又又順利“買”到了美羊羊。接下去,當然是又又同學當老闆,某某同學買到了喜羊羊,而我,順利地吃上了晚飯。

2

孩子不愛吃飯?

——“米飯寶寶會生氣”

孩子不肯吃飯、搶玩具、發脾氣…看戲精媽媽如何搞定“熊孩子”

又又的吃飯問題一直是個“老大難”,邊看電視邊吃飯,邊玩玩具邊吃飯,老人邊追著邊喂,是常有的事,自己雖然一直想徹底“整改”,無奈老人不支持,所以只能“從長計議”。

昨天中午小傢伙又開了電視,坐在小板凳上,婆婆催了好幾次:“快吃,涼了哦。”我過去一看,小眼睛一直盯著電視,飯一口沒動。如果是平常,我一般會先講道理給孩子一個緩衝時間。這次大約是頭天晚上沒睡好火氣大,我拿起遙控器直接關了電視:“吃飯不許看電視。”

毫無懸念,又又哇哇大哭。

“要麼吃飯,要麼看電視,只准選一樣。”我語氣嚴厲。

如我所料,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壓迫越大,反抗越烈。

又又眯起眼張開嘴,預備,哭!一聲聲加速、衝刺、拐彎、急剎……然後新一輪開始……

都是給慣的!我火竄腦門,一腳“油門”衝過去,想吼,想揍……到底忍住了,只端起飯碗,惡狠狠地扔下一句:“不吃別吃!餓一頓!”

我把飯碗端到廚房,只覺得自己心跳加快腦袋發矇分分鐘想吵架——發火的確是最愚蠢的解決辦法,必須讓自己冷靜下來。我躲在廚房遠遠看著又又,等自己情緒平靜下來,走過去抱抱她:

“別哭了,哭得不漂亮了,媽媽是怕你眼睛看壞了,和媽媽一樣戴眼鏡呢。”

“哼。”小傢伙雙手抱胸,腳下噼裡啪啦亂蹬。

我摘了眼鏡,假裝看不見:

“哎呀,沒戴眼鏡看不見了。這是誰呀?是小白兔白白嗎?是美羊羊嗎?是米妮嗎?……哈,眼睛這麼小小的,是不是又又?”

點點頭

“對不起啊,寶貝,媽媽剛才說話有點大聲,原諒媽媽好嗎?”

點點頭

“那現在肚子餓嗎?”

點頭。

“那吃飯好嗎?”

點頭。

我把飯給她端來。

“你看,米飯寶寶一直等著你吃呢,你一直不吃,米飯寶寶會生氣的。”

“米飯寶寶為什麼生氣?”

“因為你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它就會不高興,媽媽一邊玩手機一邊和你說話你也不高興對不對?”

“那米飯寶寶怎麼說?”

“米飯寶寶說:我的小主人,你怎麼還不來吃我,你怎麼老看電視,我很生氣呢。”

“那我怎麼說?”

“你說,對不起啊,米飯寶寶,我現在來吃你,我不看電視了。”

趁她拿起勺子準備開吃,我加了最後一勺“雞湯”:

“什麼事情只能一件一件來,知道嗎?做一件事情就專心做好,所以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你一邊吃飯一邊想著米飯寶寶好香啊,米飯寶寶就很開心,你吃了就會變漂亮了。”

晚飯的時候,公公習慣端起飯碗要喂。

又又一歪腦袋:

“我自己會吃的,不用你幫忙啦。”

我偷著樂:嘿,有進步。

3

孩子不肯穿衣服?

——“小斗篷想你了”

"

不久前朋友圈裡有人轉發了德國幼兒園的一個“實驗”教育。說的是學校讓小朋友們自己結對成“夫妻”,並且領養蛋寶寶,扮演爸爸媽媽,對蛋寶寶進行“育兒式”的日常照顧。很多朋友覺得這種教育很新鮮很有趣,我心裡暗暗自得:嘿嘿,這和我的“角色扮演教育法”異曲同工嘛。——後來我發現這種育兒方式在國外有個很專業的名詞:遊戲力,也就是用遊戲的方式來解決育兒問題。遊戲力也被稱為“親子溝通中的翻譯機”。

舉幾個我自己的例子。

1

兩個孩子搶玩具?

——“讓我們來玩個遊戲吧”

孩子不肯吃飯、搶玩具、發脾氣…看戲精媽媽如何搞定“熊孩子”

某天下班回到家,一開門,又又和同學某某(同住一幢樓,有時爸爸媽媽下班晚了就先到我家玩一會)在哇哇叫,公公圍著兩個孩子團團轉:“給他嘞,那給她……那給他玩一下嘍。”婆婆一見我:“兩個人又在搶東西嘍。”

兩個小朋友搶一樣東西,這樣的事情每位媽媽大概都遇到過吧?不管是自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還是自家的老大老二,一件玩具,你不玩我也沒想著玩,你拿起來了我看著怎麼也這麼有趣?我也要!我也要!不給!不給!嗚嗚嗚!剛才還一片歲月靜好,此時卻是一個頭兩個大。怎麼辦?都是有教養的人,當然要禮讓了。

“你是哥哥,讓下弟弟,給弟弟玩。”

“某某是客人,給某某玩一下。”

只是,孩子卻不接招……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其實呀,不是孩子不懂事,是大人不懂孩子。什麼“大的要讓小的”“主人要讓客人”,這樣的道理背後是幾千年的文化禮儀傳承和教育,小屁孩們哪裡能懂?就算真的照著做了,也很少是心甘情願。孩子的感情是直接的,不樂意的事卻照著大人的意思做了,無非是怕大人不高興往好處說,是孩子懂事有禮貌,而我卻更希望她保持自由的天性,不必想著取悅誰。從孩子的發展來看,兩三歲的孩子有著很強的自我意識,“我的”觀念開始突出,用專家的話來說,這是孩子智商和情商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所以兩三歲的孩子對於他人的“侵犯”有著天然的牴觸和自我防禦意識,大人不必苛責。有些家長礙於面子,在別的家長面前,斥責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強迫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讓給對方更小的孩子。這樣久而久之,對於孩子表達情感、遵從內心感受的天性是一種傷害。

我把包一放,拍拍手:

“小傢伙們,我們來玩個遊戲吧。”

兩個小傢伙眼睛看著我。

“我們來玩超市買東西的遊戲好嗎?”

“好。”不約而同,異口同聲。

“誰來當老闆?”

“我,我來當老闆!”一隻手舉了起來。

(關於“誰先舉手誰優先選擇”的規則之前已經和兩個小傢伙建立了,所以只要我問問題,兩個小傢伙都會懂得先舉手再說話。)

“好,某某同學當老闆。王佑希同學,把美羊羊給某某,你拿著錢來超市買,好不好?”

“好。給你。”美羊羊順利交接。

“記得帶上錢哦,就用這個拼圖當錢好了。”我提醒她。

“老闆,這個美羊羊多少錢?”

“五塊。”

“給你,五塊。”

“給你。”

又又順利“買”到了美羊羊。接下去,當然是又又同學當老闆,某某同學買到了喜羊羊,而我,順利地吃上了晚飯。

2

孩子不愛吃飯?

——“米飯寶寶會生氣”

孩子不肯吃飯、搶玩具、發脾氣…看戲精媽媽如何搞定“熊孩子”

又又的吃飯問題一直是個“老大難”,邊看電視邊吃飯,邊玩玩具邊吃飯,老人邊追著邊喂,是常有的事,自己雖然一直想徹底“整改”,無奈老人不支持,所以只能“從長計議”。

昨天中午小傢伙又開了電視,坐在小板凳上,婆婆催了好幾次:“快吃,涼了哦。”我過去一看,小眼睛一直盯著電視,飯一口沒動。如果是平常,我一般會先講道理給孩子一個緩衝時間。這次大約是頭天晚上沒睡好火氣大,我拿起遙控器直接關了電視:“吃飯不許看電視。”

毫無懸念,又又哇哇大哭。

“要麼吃飯,要麼看電視,只准選一樣。”我語氣嚴厲。

如我所料,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壓迫越大,反抗越烈。

又又眯起眼張開嘴,預備,哭!一聲聲加速、衝刺、拐彎、急剎……然後新一輪開始……

都是給慣的!我火竄腦門,一腳“油門”衝過去,想吼,想揍……到底忍住了,只端起飯碗,惡狠狠地扔下一句:“不吃別吃!餓一頓!”

我把飯碗端到廚房,只覺得自己心跳加快腦袋發矇分分鐘想吵架——發火的確是最愚蠢的解決辦法,必須讓自己冷靜下來。我躲在廚房遠遠看著又又,等自己情緒平靜下來,走過去抱抱她:

“別哭了,哭得不漂亮了,媽媽是怕你眼睛看壞了,和媽媽一樣戴眼鏡呢。”

“哼。”小傢伙雙手抱胸,腳下噼裡啪啦亂蹬。

我摘了眼鏡,假裝看不見:

“哎呀,沒戴眼鏡看不見了。這是誰呀?是小白兔白白嗎?是美羊羊嗎?是米妮嗎?……哈,眼睛這麼小小的,是不是又又?”

點點頭

“對不起啊,寶貝,媽媽剛才說話有點大聲,原諒媽媽好嗎?”

點點頭

“那現在肚子餓嗎?”

點頭。

“那吃飯好嗎?”

點頭。

我把飯給她端來。

“你看,米飯寶寶一直等著你吃呢,你一直不吃,米飯寶寶會生氣的。”

“米飯寶寶為什麼生氣?”

“因為你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它就會不高興,媽媽一邊玩手機一邊和你說話你也不高興對不對?”

“那米飯寶寶怎麼說?”

“米飯寶寶說:我的小主人,你怎麼還不來吃我,你怎麼老看電視,我很生氣呢。”

“那我怎麼說?”

“你說,對不起啊,米飯寶寶,我現在來吃你,我不看電視了。”

趁她拿起勺子準備開吃,我加了最後一勺“雞湯”:

“什麼事情只能一件一件來,知道嗎?做一件事情就專心做好,所以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你一邊吃飯一邊想著米飯寶寶好香啊,米飯寶寶就很開心,你吃了就會變漂亮了。”

晚飯的時候,公公習慣端起飯碗要喂。

又又一歪腦袋:

“我自己會吃的,不用你幫忙啦。”

我偷著樂:嘿,有進步。

3

孩子不肯穿衣服?

——“小斗篷想你了”

孩子不肯吃飯、搶玩具、發脾氣…看戲精媽媽如何搞定“熊孩子”

似乎是突然某一天開始,又又成了粉色控。什麼都要粉色的,尤其是衣服,認為粉色的衣服穿上就是公主。而在她眼裡,只有那種水粉色才是真粉色。

前段時間降溫,又又仍堅持要穿粉色外套,偏偏那件外套有些薄。婆婆認定她不穿其他的,又怕穿少了著涼,不知怎麼辦才好。我到衣櫃看了看,覺得那件橡皮粉的斗篷厚薄適中,這樣的天氣穿剛好。

“又又,今天穿這個斗篷好嗎?”

“不要,我要穿粉色的。”

“這個斗篷也是粉色的啊。”

“不是,這個不是粉色的。”

“這個是橡皮粉,也是粉色的一種……”沒等我說完,小傢伙轉身跑了。

小傢伙穿著薄毛衣在客廳亂竄,我只好讓自己斗篷“附體”。

“又又,斗篷想你了呢,想讓你穿它了呢。”

“那斗篷怎麼說?”每次對這些物件的“心聲”都饒有興趣。

“斗篷說:我的小主人,我好想你呢,你都不穿我,我每天都呆在家裡,好難過。”

“那我怎麼說?”

“你說:小斗篷別難過,我今天就穿你,帶你到外面玩。”

拉著我的手到了衣櫃前,打開衣櫃尋:

“小斗篷,你在哪裡呀?”

我翻出小斗篷:

“我在這裡。小主人,我想你了,穿上我吧。”

甭管多肉麻,總之結局是又又麻利地穿上了那件“不是粉色”的斗篷,開開心心地出門了。

4

孩子小心塞

——“小包賴上我了”

"

不久前朋友圈裡有人轉發了德國幼兒園的一個“實驗”教育。說的是學校讓小朋友們自己結對成“夫妻”,並且領養蛋寶寶,扮演爸爸媽媽,對蛋寶寶進行“育兒式”的日常照顧。很多朋友覺得這種教育很新鮮很有趣,我心裡暗暗自得:嘿嘿,這和我的“角色扮演教育法”異曲同工嘛。——後來我發現這種育兒方式在國外有個很專業的名詞:遊戲力,也就是用遊戲的方式來解決育兒問題。遊戲力也被稱為“親子溝通中的翻譯機”。

舉幾個我自己的例子。

1

兩個孩子搶玩具?

——“讓我們來玩個遊戲吧”

孩子不肯吃飯、搶玩具、發脾氣…看戲精媽媽如何搞定“熊孩子”

某天下班回到家,一開門,又又和同學某某(同住一幢樓,有時爸爸媽媽下班晚了就先到我家玩一會)在哇哇叫,公公圍著兩個孩子團團轉:“給他嘞,那給她……那給他玩一下嘍。”婆婆一見我:“兩個人又在搶東西嘍。”

兩個小朋友搶一樣東西,這樣的事情每位媽媽大概都遇到過吧?不管是自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還是自家的老大老二,一件玩具,你不玩我也沒想著玩,你拿起來了我看著怎麼也這麼有趣?我也要!我也要!不給!不給!嗚嗚嗚!剛才還一片歲月靜好,此時卻是一個頭兩個大。怎麼辦?都是有教養的人,當然要禮讓了。

“你是哥哥,讓下弟弟,給弟弟玩。”

“某某是客人,給某某玩一下。”

只是,孩子卻不接招……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其實呀,不是孩子不懂事,是大人不懂孩子。什麼“大的要讓小的”“主人要讓客人”,這樣的道理背後是幾千年的文化禮儀傳承和教育,小屁孩們哪裡能懂?就算真的照著做了,也很少是心甘情願。孩子的感情是直接的,不樂意的事卻照著大人的意思做了,無非是怕大人不高興往好處說,是孩子懂事有禮貌,而我卻更希望她保持自由的天性,不必想著取悅誰。從孩子的發展來看,兩三歲的孩子有著很強的自我意識,“我的”觀念開始突出,用專家的話來說,這是孩子智商和情商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所以兩三歲的孩子對於他人的“侵犯”有著天然的牴觸和自我防禦意識,大人不必苛責。有些家長礙於面子,在別的家長面前,斥責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強迫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讓給對方更小的孩子。這樣久而久之,對於孩子表達情感、遵從內心感受的天性是一種傷害。

我把包一放,拍拍手:

“小傢伙們,我們來玩個遊戲吧。”

兩個小傢伙眼睛看著我。

“我們來玩超市買東西的遊戲好嗎?”

“好。”不約而同,異口同聲。

“誰來當老闆?”

“我,我來當老闆!”一隻手舉了起來。

(關於“誰先舉手誰優先選擇”的規則之前已經和兩個小傢伙建立了,所以只要我問問題,兩個小傢伙都會懂得先舉手再說話。)

“好,某某同學當老闆。王佑希同學,把美羊羊給某某,你拿著錢來超市買,好不好?”

“好。給你。”美羊羊順利交接。

“記得帶上錢哦,就用這個拼圖當錢好了。”我提醒她。

“老闆,這個美羊羊多少錢?”

“五塊。”

“給你,五塊。”

“給你。”

又又順利“買”到了美羊羊。接下去,當然是又又同學當老闆,某某同學買到了喜羊羊,而我,順利地吃上了晚飯。

2

孩子不愛吃飯?

——“米飯寶寶會生氣”

孩子不肯吃飯、搶玩具、發脾氣…看戲精媽媽如何搞定“熊孩子”

又又的吃飯問題一直是個“老大難”,邊看電視邊吃飯,邊玩玩具邊吃飯,老人邊追著邊喂,是常有的事,自己雖然一直想徹底“整改”,無奈老人不支持,所以只能“從長計議”。

昨天中午小傢伙又開了電視,坐在小板凳上,婆婆催了好幾次:“快吃,涼了哦。”我過去一看,小眼睛一直盯著電視,飯一口沒動。如果是平常,我一般會先講道理給孩子一個緩衝時間。這次大約是頭天晚上沒睡好火氣大,我拿起遙控器直接關了電視:“吃飯不許看電視。”

毫無懸念,又又哇哇大哭。

“要麼吃飯,要麼看電視,只准選一樣。”我語氣嚴厲。

如我所料,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壓迫越大,反抗越烈。

又又眯起眼張開嘴,預備,哭!一聲聲加速、衝刺、拐彎、急剎……然後新一輪開始……

都是給慣的!我火竄腦門,一腳“油門”衝過去,想吼,想揍……到底忍住了,只端起飯碗,惡狠狠地扔下一句:“不吃別吃!餓一頓!”

我把飯碗端到廚房,只覺得自己心跳加快腦袋發矇分分鐘想吵架——發火的確是最愚蠢的解決辦法,必須讓自己冷靜下來。我躲在廚房遠遠看著又又,等自己情緒平靜下來,走過去抱抱她:

“別哭了,哭得不漂亮了,媽媽是怕你眼睛看壞了,和媽媽一樣戴眼鏡呢。”

“哼。”小傢伙雙手抱胸,腳下噼裡啪啦亂蹬。

我摘了眼鏡,假裝看不見:

“哎呀,沒戴眼鏡看不見了。這是誰呀?是小白兔白白嗎?是美羊羊嗎?是米妮嗎?……哈,眼睛這麼小小的,是不是又又?”

點點頭

“對不起啊,寶貝,媽媽剛才說話有點大聲,原諒媽媽好嗎?”

點點頭

“那現在肚子餓嗎?”

點頭。

“那吃飯好嗎?”

點頭。

我把飯給她端來。

“你看,米飯寶寶一直等著你吃呢,你一直不吃,米飯寶寶會生氣的。”

“米飯寶寶為什麼生氣?”

“因為你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它就會不高興,媽媽一邊玩手機一邊和你說話你也不高興對不對?”

“那米飯寶寶怎麼說?”

“米飯寶寶說:我的小主人,你怎麼還不來吃我,你怎麼老看電視,我很生氣呢。”

“那我怎麼說?”

“你說,對不起啊,米飯寶寶,我現在來吃你,我不看電視了。”

趁她拿起勺子準備開吃,我加了最後一勺“雞湯”:

“什麼事情只能一件一件來,知道嗎?做一件事情就專心做好,所以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你一邊吃飯一邊想著米飯寶寶好香啊,米飯寶寶就很開心,你吃了就會變漂亮了。”

晚飯的時候,公公習慣端起飯碗要喂。

又又一歪腦袋:

“我自己會吃的,不用你幫忙啦。”

我偷著樂:嘿,有進步。

3

孩子不肯穿衣服?

——“小斗篷想你了”

孩子不肯吃飯、搶玩具、發脾氣…看戲精媽媽如何搞定“熊孩子”

似乎是突然某一天開始,又又成了粉色控。什麼都要粉色的,尤其是衣服,認為粉色的衣服穿上就是公主。而在她眼裡,只有那種水粉色才是真粉色。

前段時間降溫,又又仍堅持要穿粉色外套,偏偏那件外套有些薄。婆婆認定她不穿其他的,又怕穿少了著涼,不知怎麼辦才好。我到衣櫃看了看,覺得那件橡皮粉的斗篷厚薄適中,這樣的天氣穿剛好。

“又又,今天穿這個斗篷好嗎?”

“不要,我要穿粉色的。”

“這個斗篷也是粉色的啊。”

“不是,這個不是粉色的。”

“這個是橡皮粉,也是粉色的一種……”沒等我說完,小傢伙轉身跑了。

小傢伙穿著薄毛衣在客廳亂竄,我只好讓自己斗篷“附體”。

“又又,斗篷想你了呢,想讓你穿它了呢。”

“那斗篷怎麼說?”每次對這些物件的“心聲”都饒有興趣。

“斗篷說:我的小主人,我好想你呢,你都不穿我,我每天都呆在家裡,好難過。”

“那我怎麼說?”

“你說:小斗篷別難過,我今天就穿你,帶你到外面玩。”

拉著我的手到了衣櫃前,打開衣櫃尋:

“小斗篷,你在哪裡呀?”

我翻出小斗篷:

“我在這裡。小主人,我想你了,穿上我吧。”

甭管多肉麻,總之結局是又又麻利地穿上了那件“不是粉色”的斗篷,開開心心地出門了。

4

孩子小心塞

——“小包賴上我了”

孩子不肯吃飯、搶玩具、發脾氣…看戲精媽媽如何搞定“熊孩子”

某晚臨睡前,又又忽然摸摸額頭:

“媽媽,我這裡好痛,有個小包呢。”

我一看,大概什麼時候撞到哪裡了,額頭上有個發青的小腫塊。

“沒事,睡一覺就好了。”

“可是我都睡了好幾覺了都沒好。”

“那一定是它很喜歡你?”

“它為什麼喜歡我?”

“因為你可愛啊。”

“那小包會怎麼說?”

“小包說:我好喜歡你啊,我可以再呆一天嗎?我明天就回家。”

“那我怎麼說?”

“你說:好啊,那明天你要記得回家哦。”

“那小包睡哪裡?”

“睡你額頭上。”

“那小包蓋什麼被子?”

“蓋你的頭髮被子啊。”

“那小包怎麼說?”

“小包說:快睡覺吧,古德耐……然後你說:古德耐,小包。”

第二天一早,小傢伙爬起來照鏡子。

“誒,小包怎麼還在睡覺啊?”

過了兩天,小傢伙摸摸額頭:

“媽媽,小包怎麼還不乖乖回家?它是不是賴上我了?”

明明是件“疼痛”的事,聽起來怎麼這麼窩心?

作者:阿夕,文學碩士,情感界的漢子,育兒界的仙女,談談戀愛帶帶娃,假裝財務自由,實際苦逼搬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