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名句典故詳解: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名句的誕生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1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完全讀懂名句

1煙花:春天繁花盛開,一片如煙似霧的樣子。

老朋友從西方辭別了黃鶴樓,在三月春色爛漫時候,下到揚州去。那孤單的船帆影子遠遠地消失在青天下,只見長江水滔滔地向著天際奔流。

名句的故事

就在開元十六年的春天(公元728年),李白與孟浩然在江夏(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縣)相會,旋又相別。李白於黃鶴樓相送,離情依依。目送著老友的離去,內心自有無限的感慨,於是便寫下了這首千古名詩。此詩只寫即目之景,並未言情,而含無限深情,盡在言外。

李白與孟浩然相交往,是在李白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總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的。這次的離別正值開元盛世,太平而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揚州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這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濃郁的暢想和抒懷的氣氛中進行的。

關於黃鶴樓的傳說很多,根據《南齊書》的說法:“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太平寰宇記》則說:“昔費禕登仙,每乘黃鶴於此憩駕。”而《報恩錄》將這一則故事說得更為生動:相傳很久以前,有位道士常到蛇山上的酒店吃酒,每次都受到店主人的殷勤招待,甚至不收酒錢。道士為了感謝店主人的熱情,在一次離開時,便用橘子皮在粉牆上畫了一隻黃鶴,並告訴店主人:“如果有酒客來,你只要拍拍手,黃鶴就會從牆上飛下來。”店主人當場一試,果然靈驗。從此之後,酒店的生意變得十分興隆,客人絡繹不絕。十年後,道士重返蛇山酒店,從懷裡取出笛子,吹奏起來,黃鶴即從牆上飛下,展開雙翅,道士便跨上鶴背,杳然離去。店主人為了紀念道士,就在當地建了黃鶴樓,後人以為其中的道士正是呂洞賓,明清以降,還在黃鶴樓裡供奉呂洞賓的肖像。

然而從黃鶴樓、煙花三月、送行,開頭二句,我們感受到場景的浪漫、人情的浪漫,卻似乎感受不到離別的傷感。再繼續往下讀,“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那孤帆的影子遠遠消失在青天下,只見長江的流水滔滔地向著天際奔流;配合著前面浪漫的景象,末二句沒有強烈的悲傷情緒,而是給人一種淡淡的、悠遠的情愫,如炊煙、細流般悠悠不絕。而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與嚮往,不正體現在這富含有詩意的注目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這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

歷久彌新說名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詩人將自己的離情寄託於孤帆,寄託於不盡的江水,又留下碧藍浩空,一大片留白的空間給人慢慢地去體會,慢慢去尋思,這種“含不盡之情盡在言外”又“寓情於景”的藝術表現手法可說是極為高明的,不論在文學上,或是運用在繪畫方面,都堪稱佳作。

北宋徽宗趙佶是一個書畫家皇帝,當時宮中設有皇家畫院,為了選拔優秀的畫工到畫院裡來作畫,徽宗經常下令全國招考。有時候,徽宗還會親自出題目,往往是選一句古詩作為畫題,除了考驗畫師的畫工,也考驗他對畫境的體會。

有一次,徽宗出了一個畫題,“深山藏古寺”。古寺“藏”在深山裡,怎麼看得見?既然看不見,又要怎麼畫?這個題目困難度很高,把很多畫工都難住了。有的閉目省思,有的來回踱步,就是不知怎麼下筆。也有少數的畫師埋頭作畫,有的在山腰上畫了一座古寺,有的在山林裡隱隱約約露出古寺的樣子,總之,他們的畫,都沒有把古寺“藏”住。

到了評審時,有一幅畫脫穎而出。大家上前一看,畫面並沒有出現古寺,卻有一條小路在深山中蜿蜒而上,最後被山峰擋住,不見盡頭。山腳下有一條小溪,溪中有淙淙流水,溪旁有一個小和尚正在提水。既然有和尚下山挑水,深山裡頭想必有座古寺。這幅畫把一個“藏”字表現得既含蓄有鮮明,真是畫有盡而意無窮,徽宗看到了,亦讚賞畫師的獨具匠心,當然不久之後,這位畫師便受召入宮了。

回到名句上來看,詩人漸漸望不見孟浩然的行船,行船終於消失在青天之下,或許是被山給遮住了,也或許是隱沒在視覺聚焦之外,詩題寫的是送行,最後卻不見行船,只見流水,這是怎麼一回事?其實,詩人是刻意地把船“藏”起來,再以天際江水作結,既點出了行船的遠去,亦將此刻內心悠長的離情寄託在眼前的江水中,奔流不絕。這樣的表現手法,和故事裡特出的畫作,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