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周時,古人已會建造冰窖,冬日鑿冰,夏日取食。王室還有專門負責管理冰的官員,稱為“凌人”。凌室,也叫凌陰,通俗地說就是一個用於儲冰的大地窖。

《詩經·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為了大夏天也能用上冬天才有的冰,先秦時期的人會在冬季的臘月去鑿取河冰截成塊存入地下的冰窖中。

1976年,陝西省雍城考古隊在姚家崗發現了東周時期秦國凌陰遺址,該遺址基中部有一長方形窖穴,窖穴四壁呈斜坡狀,坡長有1.84米。據說學者計算這座冰窖可藏冰190立方米。

這偌大的冰窖顯然是需要專人打理。《周禮·天官》:“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淇凌。”凌人的工作分為斬冰,淇凌兩部分。斬冰,即是鑿冰取冰;淇凌,跟現代人說“冰淇淋”並不是一個意思,它的意思是積冰,儲冰。

戰國時,楚國屈原《楚辭·招魂》:“挫糟凍飲,酎清涼些。”這裡的凍飲,指的是冰鎮的米酒。先秦時代的冷飲的品種並沒有後來那麼繁多,除了冰鎮米酒之外,《周禮》中提到六飲,其中涼飲也是一道季節美食,它是以糗飯加水及冰製成的一種冷飲。

春秋末期的達官貴人們就已經喜歡在宴席上喝冰鎮米酒助興。唐前就有冰釜飲酒的酒器,湖北博物館裡展示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盤龍紋鼎,就是放冰塊或者硝石製冷的酒器,當時的金屬加工和失蠟法鑄造和焊接就已經有了,還有鉻鹽氧化摩擦覆蓋劍身的原始防鏽處理,銅器件精緻遠超蒙元。

到了唐代人們就已經會製作並公開出售"冰棍"了。大木桶裡放上冰,撒上鹽以降低冰的融點,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過一會兒,就凍成了冰棍。

大約在唐朝末年,人們在生產火藥時,使用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於是國人在夏季也可以製冰了,當時在蓮子綠豆湯或薄荷百合湯中放入冰粒是很流行的飲品。

唐朝時,武則天次子李賢最愛的“酥山”:

先將乳酪加熱至微微融化,然後慢慢滴在盛有冰沙的盤子上,疊成山巒形狀,最後放進冰窖中冷藏。取出食用時表層則還要點綴上花枝作為裝飾。

冰鎮過的甘蔗汁搭配櫻桃,本就是一種消暑的冷飲。王維《敕賜百官櫻桃》詩:“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

《唐語林》裡記載一個故事說是拾遺陳知節上疏勸諫。正逢夏日,李隆基便在涼殿,召見陳知節。李隆基先賜了冰涼的石榻給他坐,又賜冰屑麻節飲給他食用。於是,陳知節在涼殿,喝完了冰屑麻節飲後,清涼一陣子過後,他便開始鬧肚子。

唐人筆記《杜陽雜編》中說:“盛夏安鑊,用水晶如掌者汲水煮沸,取越瓶盛湯,油帛密封,復者千沸,急沉澗底,平坦冰結矣,名寒筵冰。”一度,還出現過市場售賣冰的情況。

北宋汴京(今開封)的冰店裡就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當時的冰鎮酸梅湯,更是風味獨特。南宋臨安(今杭州)街上賣的有“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宋劉松年的《茗閱賭市》、宋書家的《半茶圖》,還把出售冷飲的場面畫入畫中。

如《東京夢華錄》記載:生淹水木瓜、水晶皁兒、冰雪冷元子、藥木瓜、甘草冰雪涼水……

其中一類冷飲做法就類似於普通甜湯的“冰鎮”版。

冰雪小元子:取熟黃豆粉兌上蜂蜜和水攪拌均勻,團成小丸子。最後加上冰水。

到了元代,不缺砂糖,也不缺好酪,加上統治者是自北漠而來的蒙古人,他們本身就偏好奶味濃郁的乳制食品。元代帶有奶味的冷飲有一個質的飛躍,出現了酥山plus版的冰酪。這是一種雜摻了果漿的冰凍奶食。為了調和口味,順便美容養生,元代人還會往裡面加珍珠粉。聰明的商人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出售,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經很近似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