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兔爺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兔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於北京一帶。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

偷月亮菜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兔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於北京一帶。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

偷月亮菜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湖南侗鄉流行“偷月亮菜”風俗。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舞火龍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兔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於北京一帶。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

偷月亮菜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湖南侗鄉流行“偷月亮菜”風俗。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舞火龍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

中秋·美食

那些中秋夜集中出現的小吃,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味蕾,讓中秋節成為孩童們期待的佳節。

月餅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兔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於北京一帶。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

偷月亮菜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湖南侗鄉流行“偷月亮菜”風俗。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舞火龍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

中秋·美食

那些中秋夜集中出現的小吃,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味蕾,讓中秋節成為孩童們期待的佳節。

月餅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吃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田螺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兔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於北京一帶。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

偷月亮菜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湖南侗鄉流行“偷月亮菜”風俗。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舞火龍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

中秋·美食

那些中秋夜集中出現的小吃,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味蕾,讓中秋節成為孩童們期待的佳節。

月餅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吃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田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都有在中秋炒田螺的習慣。

大閘蟹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兔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於北京一帶。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

偷月亮菜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湖南侗鄉流行“偷月亮菜”風俗。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舞火龍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

中秋·美食

那些中秋夜集中出現的小吃,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味蕾,讓中秋節成為孩童們期待的佳節。

月餅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吃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田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都有在中秋炒田螺的習慣。

大閘蟹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有“西風響蟹腳癢”,說的就是每年中秋之時,螃蟹黃滿膏肥,是最佳的品嚐時機。

石榴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兔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於北京一帶。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

偷月亮菜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湖南侗鄉流行“偷月亮菜”風俗。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舞火龍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

中秋·美食

那些中秋夜集中出現的小吃,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味蕾,讓中秋節成為孩童們期待的佳節。

月餅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吃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田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都有在中秋炒田螺的習慣。

大閘蟹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有“西風響蟹腳癢”,說的就是每年中秋之時,螃蟹黃滿膏肥,是最佳的品嚐時機。

石榴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因其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為桌上供品之一,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

桂花酒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兔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於北京一帶。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

偷月亮菜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湖南侗鄉流行“偷月亮菜”風俗。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舞火龍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

中秋·美食

那些中秋夜集中出現的小吃,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味蕾,讓中秋節成為孩童們期待的佳節。

月餅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吃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田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都有在中秋炒田螺的習慣。

大閘蟹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有“西風響蟹腳癢”,說的就是每年中秋之時,螃蟹黃滿膏肥,是最佳的品嚐時機。

石榴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因其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為桌上供品之一,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

桂花酒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芋頭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兔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於北京一帶。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

偷月亮菜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湖南侗鄉流行“偷月亮菜”風俗。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舞火龍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

中秋·美食

那些中秋夜集中出現的小吃,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味蕾,讓中秋節成為孩童們期待的佳節。

月餅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吃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田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都有在中秋炒田螺的習慣。

大閘蟹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有“西風響蟹腳癢”,說的就是每年中秋之時,螃蟹黃滿膏肥,是最佳的品嚐時機。

石榴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因其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為桌上供品之一,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

桂花酒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芋頭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江南地區,每到中秋有吃芋頭的習俗。中秋食芋頭,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

菱角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兔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於北京一帶。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

偷月亮菜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湖南侗鄉流行“偷月亮菜”風俗。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舞火龍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

中秋·美食

那些中秋夜集中出現的小吃,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味蕾,讓中秋節成為孩童們期待的佳節。

月餅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吃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田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都有在中秋炒田螺的習慣。

大閘蟹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有“西風響蟹腳癢”,說的就是每年中秋之時,螃蟹黃滿膏肥,是最佳的品嚐時機。

石榴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因其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為桌上供品之一,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

桂花酒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芋頭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江南地區,每到中秋有吃芋頭的習俗。中秋食芋頭,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

菱角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吃菱角,據說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數吃法是將菱角用清水(或鹽水)煮熟,然後剝殼當零食吃;也可以將剝了殼的菱角加米煮成鹹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膩的月餅後,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膩當場去除不少。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兔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於北京一帶。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

偷月亮菜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湖南侗鄉流行“偷月亮菜”風俗。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舞火龍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

中秋·美食

那些中秋夜集中出現的小吃,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味蕾,讓中秋節成為孩童們期待的佳節。

月餅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吃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田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都有在中秋炒田螺的習慣。

大閘蟹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有“西風響蟹腳癢”,說的就是每年中秋之時,螃蟹黃滿膏肥,是最佳的品嚐時機。

石榴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因其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為桌上供品之一,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

桂花酒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芋頭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江南地區,每到中秋有吃芋頭的習俗。中秋食芋頭,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

菱角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吃菱角,據說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數吃法是將菱角用清水(或鹽水)煮熟,然後剝殼當零食吃;也可以將剝了殼的菱角加米煮成鹹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膩的月餅後,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膩當場去除不少。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吃梨的習俗很多人還都遵循著。梨是中秋團圓宴上必不可少的水果。中秋節吃梨意思是要把“分離”吃掉,表示永遠團圓不分離的意思。

板栗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兔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於北京一帶。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

偷月亮菜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湖南侗鄉流行“偷月亮菜”風俗。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舞火龍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

中秋·美食

那些中秋夜集中出現的小吃,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味蕾,讓中秋節成為孩童們期待的佳節。

月餅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吃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田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都有在中秋炒田螺的習慣。

大閘蟹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有“西風響蟹腳癢”,說的就是每年中秋之時,螃蟹黃滿膏肥,是最佳的品嚐時機。

石榴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因其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為桌上供品之一,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

桂花酒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芋頭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江南地區,每到中秋有吃芋頭的習俗。中秋食芋頭,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

菱角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吃菱角,據說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數吃法是將菱角用清水(或鹽水)煮熟,然後剝殼當零食吃;也可以將剝了殼的菱角加米煮成鹹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膩的月餅後,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膩當場去除不少。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吃梨的習俗很多人還都遵循著。梨是中秋團圓宴上必不可少的水果。中秋節吃梨意思是要把“分離”吃掉,表示永遠團圓不分離的意思。

板栗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秋涼乍起,街頭就開始飄起了糖炒慄的香氣。板栗,原先與芋頭、菱角一樣,也是中秋必吃的小食。

柚子

"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己亥年八月十五,月夕。

秋已過半,是為中秋。

記憶裡中秋的夜帶著夏末餘熱和桂花的清香。

老人坐在院子裡的葡萄藤架下閒話家常,蒲扇惹得流螢繾綣如星光。

老人們給孩童講述著中秋的神話故事,奔向月亮的嫦娥,在月宮搗藥的玉兔,砍伐著桂樹的吳剛。

海外的遊子歸家了,常年的忙碌,在此刻稍息片刻。

三五小菜,一壺溫酒,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相聚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團圓。

中秋·來歷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起源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天象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直到唐朝,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在賞月、喝酒、聊天的過程中,文人們又編織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吳綵鸞會文簫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故事,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引得賞月聚會之風在普通百姓中間蔓延開來。

中秋·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走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祭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歷代詩人名篇中幾乎都有賞月、詠月的詩句。到了現代,漸漸演變為家人、朋友齊聚一堂,賞月暢談。

燃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清時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燈。將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豎)中秋”。

玩花燈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花燈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賞桂花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猜燈謎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兔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於北京一帶。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

偷月亮菜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湖南侗鄉流行“偷月亮菜”風俗。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舞火龍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

中秋·美食

那些中秋夜集中出現的小吃,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味蕾,讓中秋節成為孩童們期待的佳節。

月餅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吃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田螺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都有在中秋炒田螺的習慣。

大閘蟹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俗話有“西風響蟹腳癢”,說的就是每年中秋之時,螃蟹黃滿膏肥,是最佳的品嚐時機。

石榴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因其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為桌上供品之一,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

桂花酒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芋頭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江南地區,每到中秋有吃芋頭的習俗。中秋食芋頭,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

菱角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吃菱角,據說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數吃法是將菱角用清水(或鹽水)煮熟,然後剝殼當零食吃;也可以將剝了殼的菱角加米煮成鹹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膩的月餅後,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膩當場去除不少。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吃梨的習俗很多人還都遵循著。梨是中秋團圓宴上必不可少的水果。中秋節吃梨意思是要把“分離”吃掉,表示永遠團圓不分離的意思。

板栗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秋涼乍起,街頭就開始飄起了糖炒慄的香氣。板栗,原先與芋頭、菱角一樣,也是中秋必吃的小食。

柚子

仲秋八月,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因為“柚”與“佑”諧音,也是希望月亮保佑的意思。吃了甜月餅,再吃點甜酸的柚子,既開胃,又解油膩,讓口腔有清爽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時光白駒過隙,唯月色千古不變,

月的美好,不僅僅在於她的清亮,亦在於她的婆娑。

而中秋夜的圓月,更是寓意著團聚,也是國人千百年共同的願望。

更多旅遊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特色行Special Tours”。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