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非遺:井陘綿河水磨

祖沖之 考古 清朝 農業 視窗在線 2017-03-31

河北非遺:井陘綿河水磨

河北非遺:井陘綿河水磨

河北非遺:井陘綿河水磨

河北非遺:井陘綿河水磨

童年是在井陘綿河邊的小山村度過,常年吱吱呀呀轉個不停的水磨,就像一首永不停息的童謠。近年,每次經過綿河邊,發現陪伴兒時記憶的水磨,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遠去。童年的追憶,激發對老磨前世今生的探索。

農耕文明,水磨是有力見證

井陘綿河水磨,2009年6月被列入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水磨,靠巨大的衝力來推動的水利機械,它適用於有一定落差、水量充沛的地方,利用流水的巨大勢能推動水輪轉動,通過軸將動能輸送到磨盤將米、麥、豆磨成面。石磨分為上下兩扇,一般磨以人力或畜力為動力,下扇固定,上扇能旋轉。而水磨則是上扇固定,下扇旋轉,把加工物磨碎。在近代機器磨坊之前,水磨是最先進、最省力、最方便的磨製工具,它利用水能,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對人類的農耕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水磨運用大量的軸、輪等機械,充分體現勞動人民在機械應用上的智慧。

水磨用水力作為動力,根據民間說法,水磨起源於東漢年間,時至晉代就出現了。三國時期馬鈞發明的水轉百戲大型歌舞木偶機械,應該是根據當時流行的水磨而設計。祖沖之在南齊明帝建武年間(公元494至498年)於建康城(今南京)樂遊苑造水碓磨,也是以水輪同時驅動碓與磨的機械。幾乎與祖沖之同時,崔亮在雍州 “造水碾磨數十區,其利十倍,國用便之”,這是水磨的最早明確記載。

清代中期, 水磨曾經繁榮鼎盛

井陘綿河經過南峪、乏驢嶺、蔡莊、天長、河東、莊旺等地,在北橫口與南來的甘陶河一起匯成冶河。綿河水磨鼎盛時期是在清代中期,當時沿河水磨超過幾百盤,蔡莊村最多時有18盤老磨。在綿河兩岸把水磨俗稱老磨,男女老少都懂得一個基本知識,就是老磨磨出的麵粉細膩口感好,存放對頭一年也不變質。

綿河水磨分兩種類型:老磨和季子磨。老磨,就是建在距河道較遠、不易被洪水沖毀的位置,一年四季都可以持續運營,效益較好。季子磨設置在河道旁邊,為防止河床漲水沖毀,在小滿之後就將其拆掉,待到雨季過後再重新安裝起來運行,由於與季節有關,俗稱季子磨。季子磨也要碰運氣,遇上洪水暴發被沖毀後就不能幹了,只能等到汛期過後再重新築壩引水。如果汛期洪水流量不大,運氣好時一年能有八、九個月可以經營。

民國年間,有一百三四十家

綿河水磨眾多,人們利用流水衝動水輪旋轉的原理,替代畜力、人力推動磨扇運轉,或者碾磨糧食,或者碾磨木粉,用於製作佛香。綿河水磨在結構上主要由壓扇、磨盤上扇、磨盤下扇、輪柱、水輪、鐵蒺藜(錐股)、木篩、連桿、糧鬥、立柱等部件組成,都修在河的岸邊近側。當選定地址後,砌碹石洞,洞下流水,洞上搭建磨房。製作圓形水輪平臥洞下,輪柱直通屋內與石磨的下扇相連。水由洞旁入水口流入,衝擊水輪旋轉,帶動石磨下扇放置,石磨上扇用鐵鏈緊縛在木樁上,如此使得所磨的材料由上扇徐徐流入石孔中經過石磨的摩擦,成粉而出。

《井陘縣誌料》的記載:民國年間,井陘境內的綿河長約百里,而且上游水流湍急,水勢凶猛,沿河鄉村設置水磨經營水力加工業者,有一百三四十家。隨著歷史變遷,水磨逐慚進入鼎盛時期。以前綿河兩岸流傳俗話,“家有連軸轉,賽過做知縣”,形容經營水磨的滿意和富足。

綠柳掩隱,荒草中廢棄的古磨

上世紀70年代,隨著全國興修水利工程,山西將娘子關大部分水源抽回本省境內,井陘縣 “引綿河水上山”灌溉農田,綿河時常出現斷流,遇有汛期洪水暴漲,水磨就不得不停產。再加上電磨的擠壓,導致沿用多年的綿河水磨的停廢絕跡。綿河道內長滿了蘆葦,不時看到一條雜草灌木掩沒的引水河渠伸向廢棄的老磨房,破落的舊磨房只留下殘垣斷壁,巨大的磨盤隨意躺在河道里,靜靜地訴說著過去的輝煌。

在南峪、乏驢嶺、蔡莊,荊蒲蘭發現河道中有幾個老磨房在運轉,走進昏暗的磨房,轟隆的響聲傳入耳鼓,瀰漫著刺鼻的木粉味,一盤巨大的石磨在艱難地轉動著。現存的水磨,已經不磨糧食,專磨木粉,當地俗稱香面,是製做蚊香、佛香,衛生香的原料。把灌木樹枝用粉碎機加工成碎段,用水浸泡三天,撈出來直接上磨,一般反覆磨五六遍才能成標準木粉。一天可磨三、四百斤,專供外地制香廠來車回收。主要供給寧晉、藁城、滄州、高碑店等地制香的客商,閒時也給村民磨些玉米麵、豆麵等。近年,古老水磨艱難傳承著,幾乎絕跡。幾盤僅存的水磨成為影友們“考古”的珍貴活化石。

困難重重,水磨在艱難中傳承

目前,水磨面臨著重重困難。最大困難是封山育林,加工香面原料是滿山坡的野生灌木,當地人叫林榔條。林榔條收購困難,成本越來越高了。砍伐林榔要爬山越嶺,非常辛苦,2014年時100斤的收購價是22元,好勞力一天能割300----400斤,能掙66----88元,外出輕鬆打一天工,能掙100多元,誰願意受這苦這罪?

傳統的水磨工藝,作業環境非常差。香面磨到第三遍以後,磨房裡粉塵飛揚,讓人喘不過氣來,給看磨人的身體帶來極大的傷害。“夏天是磨房最難過的日子,每天都和蒸籠一樣”,看磨工人平時兩班倒,身處嚴重的粉塵環境中,每天工資只有35元,幹滿一個月共1050元,勉強維持家裡的生活。

水磨一天24小時連軸轉,不能離人,多數人嫌這活又髒又累,只有些老年人或家庭有特殊原因走不出去的人,才無奈來此做工。現在看磨人都是老年人或身體有殘疾的人,拖著疲憊的身軀在堅守著磨房。水磨老闆每天必須親自打理水磨,他們苦笑著說,現在是“家有連軸轉,老闆也得幹”。

動腦動手,改造水磨傳統工藝

蔡莊65歲的吳忠義,自豪地介紹他的發明改造項目。吳忠義有兩盤水磨,他原先把粗加工,細加工都是在一盤水磨上完成的。現在呢,他把水磨的工藝和結構進行了改進,把兩盤磨作了分工:一盤磨專門負責粗料磨加工(稱為a磨),另一盤磨專門負責細料磨加工(稱為b磨),具體的說,就是負責粉塵嚴重的後幾遍加工。同時,他對b磨的進料裝置,改造成為了半自動化,工人只需每一個小時進去加一次料。這樣,看磨人主要看管a磨,每小時捎帶給b磨加一次料就可以。即一人看兩盤水磨,主管a磨,兼管b磨。

兩盤磨由六個人減為三個人,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最重要的是,改善了工人的勞動環境(每小時進b磨加一次料就可以)。這樣算下來,一年可以省下3、4萬元工錢,又極大的改善了工人的勞動環境,真是天大的好事啊!人們都讚揚吳忠義愛動腦善動手,是對傳統工藝的大膽改進,吳忠義不好意思的說:“經營三十多年了,每天都考慮這個事了!”

據消息靈通人士介紹,有的村正在規劃下大力改造老磨工藝和產品,志在必得。我聽到此消息,非常興奮。河北非遺------井陘綿河水磨,古老的產業面臨即將消失,又看到新的曙光了。

文侯福順 圖王會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