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桐城 | 去掛車河鎮登掛車山'

"


"


鄉土桐城 | 去掛車河鎮登掛車山



去掛車河鎮登掛車山

文|汪向軍

與桐城的齊總相約去掛車河鎮登掛車山。好多年都沒有去過掛車河鎮了,每一次路過,都只是深情的一瞥。掛車河鎮是古鎮,位於桐城西南部、桐潛公路(古稱西大路)11公里處,過去屬西鄉,這裡是古戰場遺址。公元228年,魏國大將曹休與吳將陸遜激戰於皖城掛車、峽石一帶。元末吳應貴、名末張獻忠、清代捻軍、太平軍都曾激戰於此,史書上多有記載。作為桐西重鎮,“掛車”得名可追溯到宋代。《元豐九域志》載,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桐城轄9鎮,“掛車”赫然在列。清代設掛車河保。鎮名來自掛車河,河之上游依掛車山,有一處山脊似一架龍骨水車伸向河心,故得名。掛車河西北部依傍大別山餘脈,峰巒疊嶂,丘崗起伏,東南處傍在掛車河,河渠縱橫,因地形較為複雜,歷為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已是秋天的節令,天氣依然燥熱,這“秋老虎”發起威來還真是厲害。雖然有風,但都不敢開車窗,生怕那一小股高溫擠進來,炙痛了皮膚。路程不算遠,沿桐潛路疾馳,很快就抵達掛車河橋。然後沿著右手方向,朔河而上。記得剛進入計劃生育部門工作的時候,有一次隨市年終檢查組到掛車河鎮,抽查到的村就是河上游的那個村,印象中好像是長衝村,一晃都已人到中年。其實,我比較喜歡掛車河,不施雕琢,水草豐盛,楊柳依依,有水不緩不慢的向下遊流去,像極了童年眼中的龍眠河,清純、清澈、清透。

車子穿過河上游的村莊,向山頂快速行進。在半山腰的位置停下來,齊總指著右手邊一山坳對我說,那個地方曾經就是雲際寺遺址。關於雲際寺,我知道,曾經查閱過清道光七年《桐城續修縣誌》,志是這樣記載的,雲際寺,在掛車河,宋僧寶巖建,明僧原觀重建,兵毀,順治五年重建。眼前這一片灌木亂石之上,難道就是始建於宋代的雲際寺遺址?縱觀整個遺址,確實是個風水寶地,可惜毀於一旦。齊總說,左邊的山是撞鐘尖,右邊的山是打鼓包,後面叫來龍山。這些傳說都是緣於雲際寺。接著,他還告訴我,寺內香火非常興旺,鼎盛時有僧200餘人,就在這附近還有僧人的墓塔,特別是一口僧人取水的泉,到現在還在往上滲水,無論怎麼幹涸,泉眼都沒有枯過。看過雲際寺遺址,繼續向上,山路越來越陡峭,沒有相當的駕駛技術,是不敢輕易開的。終於抵達制高點,俯瞰曾經的古戰場,如今,鼓角炮聲、金戈鐵馬都已遠去,古戰場上曾經瀰漫的硝煙也早已不見蹤影,只有古老的掛車河鎮依然佇立著。滄海桑田,歷史的輪替在這裡悄無聲息。這時我想起二祖慧可大師,為了保護衣法,拄杖南逃,必定經過掛車山,然後逃向司空山。或許當初大師也想停下來,就是因為這個地方是兵家之地,不適合傳法。


"


鄉土桐城 | 去掛車河鎮登掛車山



去掛車河鎮登掛車山

文|汪向軍

與桐城的齊總相約去掛車河鎮登掛車山。好多年都沒有去過掛車河鎮了,每一次路過,都只是深情的一瞥。掛車河鎮是古鎮,位於桐城西南部、桐潛公路(古稱西大路)11公里處,過去屬西鄉,這裡是古戰場遺址。公元228年,魏國大將曹休與吳將陸遜激戰於皖城掛車、峽石一帶。元末吳應貴、名末張獻忠、清代捻軍、太平軍都曾激戰於此,史書上多有記載。作為桐西重鎮,“掛車”得名可追溯到宋代。《元豐九域志》載,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桐城轄9鎮,“掛車”赫然在列。清代設掛車河保。鎮名來自掛車河,河之上游依掛車山,有一處山脊似一架龍骨水車伸向河心,故得名。掛車河西北部依傍大別山餘脈,峰巒疊嶂,丘崗起伏,東南處傍在掛車河,河渠縱橫,因地形較為複雜,歷為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已是秋天的節令,天氣依然燥熱,這“秋老虎”發起威來還真是厲害。雖然有風,但都不敢開車窗,生怕那一小股高溫擠進來,炙痛了皮膚。路程不算遠,沿桐潛路疾馳,很快就抵達掛車河橋。然後沿著右手方向,朔河而上。記得剛進入計劃生育部門工作的時候,有一次隨市年終檢查組到掛車河鎮,抽查到的村就是河上游的那個村,印象中好像是長衝村,一晃都已人到中年。其實,我比較喜歡掛車河,不施雕琢,水草豐盛,楊柳依依,有水不緩不慢的向下遊流去,像極了童年眼中的龍眠河,清純、清澈、清透。

車子穿過河上游的村莊,向山頂快速行進。在半山腰的位置停下來,齊總指著右手邊一山坳對我說,那個地方曾經就是雲際寺遺址。關於雲際寺,我知道,曾經查閱過清道光七年《桐城續修縣誌》,志是這樣記載的,雲際寺,在掛車河,宋僧寶巖建,明僧原觀重建,兵毀,順治五年重建。眼前這一片灌木亂石之上,難道就是始建於宋代的雲際寺遺址?縱觀整個遺址,確實是個風水寶地,可惜毀於一旦。齊總說,左邊的山是撞鐘尖,右邊的山是打鼓包,後面叫來龍山。這些傳說都是緣於雲際寺。接著,他還告訴我,寺內香火非常興旺,鼎盛時有僧200餘人,就在這附近還有僧人的墓塔,特別是一口僧人取水的泉,到現在還在往上滲水,無論怎麼幹涸,泉眼都沒有枯過。看過雲際寺遺址,繼續向上,山路越來越陡峭,沒有相當的駕駛技術,是不敢輕易開的。終於抵達制高點,俯瞰曾經的古戰場,如今,鼓角炮聲、金戈鐵馬都已遠去,古戰場上曾經瀰漫的硝煙也早已不見蹤影,只有古老的掛車河鎮依然佇立著。滄海桑田,歷史的輪替在這裡悄無聲息。這時我想起二祖慧可大師,為了保護衣法,拄杖南逃,必定經過掛車山,然後逃向司空山。或許當初大師也想停下來,就是因為這個地方是兵家之地,不適合傳法。


鄉土桐城 | 去掛車河鎮登掛車山


再上到頂峰,高度已達到500多米,峰上有未完工的塔。這時齊總又指著對面的山說那叫草鞋宕,緊挨著的叫香草尖,不遠處的那片如翡翠的湖叫牯牛背水庫。站在陡峭的山頂看水庫,除給人雄壯的感覺外,也讓人心懷敬畏。牯牛背水庫依偎在群山腳下,山水相映,如同美人照鏡,給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色彩。這一刻,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桐城,竟然還有這麼美麗的風景?堪藍如洗的天空,一塵不染的空氣,還有看上去無比干淨的陽光,這簡直就是人間仙境。風徐徐攆來,我彷彿是個草莽將軍,正在指揮著千軍萬馬。

從山頂下來,齊總帶我參觀了桐城萬畝有機油茶種植基地,非常壯觀,齊刷刷的茶苗,如同列隊完畢的士兵,在昔日的古戰場上,整裝待發,護衛這神山綠水。

終於要走了,我只想說一句話:“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


鄉土桐城 | 去掛車河鎮登掛車山



去掛車河鎮登掛車山

文|汪向軍

與桐城的齊總相約去掛車河鎮登掛車山。好多年都沒有去過掛車河鎮了,每一次路過,都只是深情的一瞥。掛車河鎮是古鎮,位於桐城西南部、桐潛公路(古稱西大路)11公里處,過去屬西鄉,這裡是古戰場遺址。公元228年,魏國大將曹休與吳將陸遜激戰於皖城掛車、峽石一帶。元末吳應貴、名末張獻忠、清代捻軍、太平軍都曾激戰於此,史書上多有記載。作為桐西重鎮,“掛車”得名可追溯到宋代。《元豐九域志》載,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桐城轄9鎮,“掛車”赫然在列。清代設掛車河保。鎮名來自掛車河,河之上游依掛車山,有一處山脊似一架龍骨水車伸向河心,故得名。掛車河西北部依傍大別山餘脈,峰巒疊嶂,丘崗起伏,東南處傍在掛車河,河渠縱橫,因地形較為複雜,歷為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已是秋天的節令,天氣依然燥熱,這“秋老虎”發起威來還真是厲害。雖然有風,但都不敢開車窗,生怕那一小股高溫擠進來,炙痛了皮膚。路程不算遠,沿桐潛路疾馳,很快就抵達掛車河橋。然後沿著右手方向,朔河而上。記得剛進入計劃生育部門工作的時候,有一次隨市年終檢查組到掛車河鎮,抽查到的村就是河上游的那個村,印象中好像是長衝村,一晃都已人到中年。其實,我比較喜歡掛車河,不施雕琢,水草豐盛,楊柳依依,有水不緩不慢的向下遊流去,像極了童年眼中的龍眠河,清純、清澈、清透。

車子穿過河上游的村莊,向山頂快速行進。在半山腰的位置停下來,齊總指著右手邊一山坳對我說,那個地方曾經就是雲際寺遺址。關於雲際寺,我知道,曾經查閱過清道光七年《桐城續修縣誌》,志是這樣記載的,雲際寺,在掛車河,宋僧寶巖建,明僧原觀重建,兵毀,順治五年重建。眼前這一片灌木亂石之上,難道就是始建於宋代的雲際寺遺址?縱觀整個遺址,確實是個風水寶地,可惜毀於一旦。齊總說,左邊的山是撞鐘尖,右邊的山是打鼓包,後面叫來龍山。這些傳說都是緣於雲際寺。接著,他還告訴我,寺內香火非常興旺,鼎盛時有僧200餘人,就在這附近還有僧人的墓塔,特別是一口僧人取水的泉,到現在還在往上滲水,無論怎麼幹涸,泉眼都沒有枯過。看過雲際寺遺址,繼續向上,山路越來越陡峭,沒有相當的駕駛技術,是不敢輕易開的。終於抵達制高點,俯瞰曾經的古戰場,如今,鼓角炮聲、金戈鐵馬都已遠去,古戰場上曾經瀰漫的硝煙也早已不見蹤影,只有古老的掛車河鎮依然佇立著。滄海桑田,歷史的輪替在這裡悄無聲息。這時我想起二祖慧可大師,為了保護衣法,拄杖南逃,必定經過掛車山,然後逃向司空山。或許當初大師也想停下來,就是因為這個地方是兵家之地,不適合傳法。


鄉土桐城 | 去掛車河鎮登掛車山


再上到頂峰,高度已達到500多米,峰上有未完工的塔。這時齊總又指著對面的山說那叫草鞋宕,緊挨著的叫香草尖,不遠處的那片如翡翠的湖叫牯牛背水庫。站在陡峭的山頂看水庫,除給人雄壯的感覺外,也讓人心懷敬畏。牯牛背水庫依偎在群山腳下,山水相映,如同美人照鏡,給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色彩。這一刻,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桐城,竟然還有這麼美麗的風景?堪藍如洗的天空,一塵不染的空氣,還有看上去無比干淨的陽光,這簡直就是人間仙境。風徐徐攆來,我彷彿是個草莽將軍,正在指揮著千軍萬馬。

從山頂下來,齊總帶我參觀了桐城萬畝有機油茶種植基地,非常壯觀,齊刷刷的茶苗,如同列隊完畢的士兵,在昔日的古戰場上,整裝待發,護衛這神山綠水。

終於要走了,我只想說一句話:“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鄉土桐城 | 去掛車河鎮登掛車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