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方言的地域性差異 你真的聽得懂舟山方言嗎?

舟山群島 移民 徐波 文化 浙江新聞 浙江新聞 2017-08-28
舟山方言的地域性差異 你真的聽得懂舟山方言嗎?

很多人都說舟山話和寧波話、上海話差不多,其實和上海話、寧波話比起來,舟山話帶有海島人的直爽、乾脆,也就是很多人說的“硬”,不如上海話、寧波話說起來給人感覺更柔。如今,在年輕一代的很多人中,會傳統本地方言的越來越少,更別說知道舟山方言的地域性差異了。

其實,方言可以擔當起傳承地方傳統特色文化的角色。舟山方言中,一個“蠻、很”意思的表達,舟山各地的表達方式就有很多不同。嵊泗、岱山一帶,用“蠻、看”,岱山衢山一帶,說“交關多很多、交關多、無萬”,岱山東劍又說“木佬佬多”,還有岱山長塗說“邪氣多”……這些發音,很多年輕的舟山本地人都已經很少知道。

舟山話和寧波話同根同源

在許多外地人,比如同屬吳語區的上海人看來,寧波話與舟山話幾乎沒什麼差別。寧波話與舟山話同屬吳語明州片甬江小片,同宗同脈。儘管自古以來有大海阻隔,但兩地方言卻如此接近。

其實從寧波方言與舟山方言的聲韻調比較結果看,兩地聲母相同,聲調相同只是韻母有部分差異。當然,其中很多的微小差異當地人能夠區別,但在很多第三方居民聽來,那幾乎就是一模一樣了。甬舟方言如此相近,不僅與舟山和寧波地域接近有關,更和歷史上,明清政府曾兩次在舟山實行海禁有關。

舟山方言中的幾種差異

舟山群島基本上是移民島,舟山群島的原生方言已無從考證。各島的移民來源不止一處,來到舟山的漁民不僅有寧波象山一帶,還有來自溫州、福建一帶。而各島上不同地點的移民來島後,他們帶來的原住地的方言通過相互接觸、碰撞與融合,最後大多留存為一種口音。

舟山方言中的詞彙,從總體上看,定海、普陀基本一致,岱山、嵊泗較統一。

舟山方言的地域性差異 你真的聽得懂舟山方言嗎?

寧波的柴橋、郭巨≈六橫話

六橫島話更是舟山方言中的一個另類。因為六橫話與沈家門、定海城區話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以至於有一首老少都會的用來表述六橫方言特徵的歌謠:儂搭阿里去?我搭雙塘去。雙塘搭啥人家去?我搭阿莊叔屋裡去。啊,雙塘嶺啦真聳嘞。哏哏奔到阿莊叔屋裡,咯剛剛來該吃天亮飯,咯我也坐攏吃嘞。下飯嘸告,壯壯魚頭過過粥。

翻譯成普通話,大致意思就是:你上哪去?我到雙塘去。你去雙塘的誰家啊?我去阿莊叔家。喲,雙塘的山可真是陡哦。我急匆匆跑到阿莊叔家裡,他們正好在吃早飯,我就也坐下一起吃了。菜餚不怎麼地,小魚兒就稀飯。

其中的:莊、真、壯、粥、雙、叔、聳等,定海與沈家門均讀舌尖前音,而六橫話讀作舌葉音,這組聲母在舟山群島的其他地方至今未曾發現。

當然,這只是出現在這段歌謠內的幾個字,在六橫島方言中,讀作舌葉音的字詞是成系統的。六橫方言與該島對面的寧波的柴橋、郭巨幾乎難分彼此。六橫人李小燕至今還記得,有一年春節,她們受邀去郭巨為當地人們表演文藝節目,雖使用的是六橫方言,但是他們都聽得懂,和郭巨當地人的交流根本不存在隔閡。

鎮海方言+部分餘姚、慈溪和奉化方言≈岱山方言

岱山縣秀山島人,講話時前面總喜歡帶個“乃”。如:“乃犯關”“乃勿去”“乃享福”“乃要死”等。“乃”是用在句子前面的語氣詞,不表示實在意義。在舟山聽到“乃”字帶頭的,基本上可以判斷是秀山人。

岱山縣的小衢山人講話時,在人稱名詞後總喜歡帶上一個“彎”。如:阿姆彎(母親)、阿哥彎(兄長)、大大彎(叔叔)、阿爹彎(父親)等。“彎”跟在稱謂後不表示實在意義,只表示親暱的感情。這種詞在舟山話裡也是很特殊的。

記者從浙江海洋大學教授徐波的論文《定海話與岱山話連讀變調比較及其歷史成因——岱山方言特色及性質研究(之二)》中瞭解到,岱山方言的語音基本特徵與定海相同,因為定海語音與鎮海語音比較接近而與慈溪相距甚遠,所以,岱山方言的基本特徵與鎮海是基本一致的。但岱山方言中與定海方言不同之處的幾個特徵肯定也有其來源。通過詞彙比較,雖然,大部分詞彙與定海(鎮海)方言無太大差異,但諸如:向日葵、蜜蜂、耳朵等的說法卻明顯不同,定海、寧波城區、鎮海、慈溪、鄞州等地均無“朝日頭”“嗡嗡蟲”“耳朵瓣”的說法。據《浙江方言詞》,浙江各地方言稱“向日葵”也有“朝日蒲、朝日葵、朝日紅、朝日花”等的,相比較而言奉化方言稱“朝日頭花”是最為接近的;“蜜蜂”稱“嗡嗡蟲”與現在的餘姚泗門相同,“耳朵瓣”也與餘姚方言相同,可見,岱山方言中有奉化和餘姚方言成分。“岱山方言的性質,以鎮海方言為基質,同時又兼具餘姚、慈溪和奉化方言的部分特點的一種混合方言。 ”徐波告訴記者。

舟山方言中的其他地區方言

對定海城區和沈家門城區的居民而言,金塘話有較為獨特的口音,金塘話裡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人稱代詞的發音,根據史志推論,以前金塘居民大多從其對面的寧波的鎮海(也包括北侖)遷徙而來,所以金塘人稱代詞方言口音,也恰與如今的鎮海口音相近。

舟山群島有獨特口音的地方不止一二,還有如定海的釣門,普陀的朱家尖、東極,嵊泗縣的枸杞、花鳥等,這些地方的方言與舟山的代表方言定海城區和沈家門方言有較大差異,毫無疑問,這種語言現象與他們的移民來源是有密切關係的。

在清代,舟山居民最後一次返回家園時,由於當時的統治者採取了獎勵生產、降低賦稅等措施,因此,浙江沿海如台州黃岩、溫州平陽及福建泉州和晉江等地移民隨之遷入。解放前後,又有福建等地的漁民遷入,他們大多聚居於一些偏遠小島,而使其中一些小島成為“方言島”(歷史上操相同或相近方言的一部分人遷入操另一種方言的人的地盤,他們所帶來的方言在本地方言的包圍下,就如大海上的島嶼)。例如:嵊泗縣枸杞鄉廟幹村的村民絕大部分來自溫州平陽,平時村內使用溫州方言;嵊泗縣花鳥鄉花鳥村村民大多數來自台州黃岩,所講的方言帶有濃重的黃岩口音等。

而舟山講閩語的範圍較小,普陀區沈家門街道半升洞附近的福建人聚居區,東極鎮廟子湖島的南嶴村、黃興島的廟嶴村少數人,青浜島的南田灣村及沙角底村、泥水礁嶴村少數人,朱家尖島的糯米潭村等,都有不少年長者能講閩語,但對外不用閩語,均用舟山方言作交際工具。不過他們的後代能聽懂閩語,但不講閩語。即使講起閩語來,與正宗的閩語也有差別。

舟山方言地域性差異形成的原因

舟山稱千島之城,以島嶼為主。曾經,大多數中小島嶼之間交通不便,居民們居住分散,除出海捕魚的漁民外,人們相互交往並不多。而人類交往的多寡與語言分化程度密切相關,地理位置相距越遠,舟山方言的語音差異性也就越大。

徐波在她的論文《吳語舟山方言的語音內部差異及其歷史成因》中明確提到,舟山群島的地理特徵是形成其方言內部差異的客觀原因。

她提到,舟山市與寧波市的歷史淵源和舟山方言與寧波方言的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形成舟山方言內部差異的又一重要因素。

古代的舟山曾經隸屬於寧波府管轄。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6年),才建立舟山總鎮府,再加上兩次海禁,舟山與寧波在地理、行政及歷史上的種種密切關係而影響到語言上的一致性和差異性也就不足為怪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舟山漁業經濟的特點也使舟山方言產生了內部差異。 ”徐波說,舟山是我國最大的漁場之一,舟山漁民們不僅要跟本市各區縣的漁民兄弟在大海、漁場交往,而且還得把水產品運往外埠與外地人進行交易,這就給舟山漁民們創造了一個特殊的語言環境,即由於交際交往的需要所帶來的方言相互雜糅、滲透、影響的狀況。比如,為了達到與外地人順利交流的目的,漁民們往往會有意識地模仿對方的口音或方言,久而久之,影響了自己內部的語言。

漁業人口比例高,與外界交往的人口比例也就高,對本地方言影響力也就越大。長期以來,舟山漁民與外埠交往最頻繁的區域就是寧波(象山、石浦一帶)。

徐波提到,人口流動必然導致語言的變異。從海禁到開禁,近300年人口的遷徙、回返以及外地居民的進島,這其中的語言上的碰撞、融合、同化和演變是非常複雜的,同時,這也導致了今天我們舟山方言的多樣性特點。“舟山群島除了幾個‘方言島’與舟山方言差異比較大之外,又如,同在一島的定海城區和沈家門城區口音是有細微差異的;同屬定海區的白泉、金塘、釣門等地,與定海城區口音分別不同;螞蟻島、蝦峙島口音也與沈家門城區不同;而定海、沈家門與岱山高亭、嵊泗菜園的口音又有差異……因此,舟山方言的形成以及這些地域差異、‘方言島’與歷史上舟山群島的幾次海遷以及後來的展復是密切相關的。 ”

(原標題《舟山方言的地域性差異 你真的聽得懂舟山方言嗎?》,原作者陳靜。編輯夏藝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