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流浪民間中醫的凋零與堅韌傳承

中醫 農村 大學 醫患關係 熱血湖湘 2019-04-14

僅以此文,致敬那群凋零和正在凋零的流浪民間中醫!

我的舅舅是一名民間中醫,念過幾年私塾,在那個文盲遍地的舊時代農村人中,他算是個文化人,我小的時候,曾親耳聽過,他偶爾開心的時候,抑揚頓挫地吟誦經典,只是這樣的場景,一般都要避開外人,甚至家人,因為容易招人取笑。年輕的時候,他曾經正式拜過一位老中醫為師,師承了幾個祖傳祕方,針對各種肝病和胃病,特別有奇效。在人民公社時期,這樣有臭老九嫌疑的底層文化人,境遇自然好不到哪裡去,加上身體瘦弱,說話文縐縐的,在生產隊幹農活賺工分,經常落後,被周圍人取綽號為“先生”,彼“先生”之意與當今“先生”之意,截然不同,在當時實則是鄉民一種無傷大雅的玩笑。好在舅舅為人和善,從不與人相爭,有時還免費幫鄉民看病,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倒沒吃過什麼苦。

到了改革開放時期,舅舅終於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開始挑著白色中藥袋子,走村串鄉,遊走民間,專門給人看肝病和胃病。一般在一個村子病人家裡住十天左右,周圍十里八鄉的肝病、胃病患者聞風而來,把脈開藥,半年後再來複診一次,藥到病除,童叟無欺。我曾經在舅舅家昏暗的藥房裡,翻出成堆的錦旗和感謝信,這都是治癒後的患者,自發送來寄來的,我還曾經在箱子裡看到過一疊銀元,在改革開放初期尚處貧瘠的農村,我想這應該是鄉民的私藏的祖傳之物,在他們困擾多年的疾病被治好後,心甘情願地把他們家中最珍貴的家藏拿出來,以示感激。

一個流浪民間中醫的凋零與堅韌傳承


在醫學發達的今天,現在一些常發胃病和肝病,反而成了不治之症,需要終身服藥。我弟弟曾經喝酒,喝得胃出血,送到醫院搶救,出院後胃病小犯不斷,吃藥不斷,舅舅開了三服藥過後,弟弟胃病痊癒,現在酒量比以前還大。舅舅就是憑著對胃病和肝病的兩個獨門專長,遊走民間十多年,治好了數不清的肝病、胃病患者,在周邊幾個縣市聞名遐邇,大家對他的稱呼,已經由“先生”,自發改成了“王醫生”。

那時候舅舅還定期去山間田埂採藥,小時候我曾親眼看到他炮製的一味藥,記憶猶新,就是把雞蛋放在白酒杯中燒,酒燒乾了,雞蛋殼碾碎就是一味藥,用來治療胃病。

後來舅舅年齡大了,藥袋子挑不動了,也走不動了,就拿出多年積蓄,在城裡蓋了一座房子,在門前掛了個簡陋的手寫“王氏診所”牌子,坐在家裡給人看病。由於口碑好,療效好,每天患者雲集,絡繹不絕。


王氏診所沒有營業執照,舅舅也沒有行醫資格,當地醫政部門很開明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地的很多大小官員,都曾是他醫好的患者,並在他們圈子裡口口相傳。春節回老家拜年的時候,舅舅經常很自豪的告訴我,治好了哪個市長、哪個縣長、哪個局長。有時也很無奈地對我發牢騷,當地衛生局不管誰家裡辦事,都要去隨禮;不管多大的牌,都要陪著玩。

2010年的時候,年邁的舅舅過世了,走完了他民間中醫遊走灰色邊緣的一生。表弟繼承了他的衣缽,其實表弟一直不願跟隨舅舅學醫,只是在舅舅老邁多病時,迫不得已勉強上陣做幫手。他上學時候的夢想是考上醫學院校,光明正大地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醫生,後來高考落榜,就打消了從醫的念頭。

表弟民間中醫的生涯,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沒有醫療資質和行醫資格,發生醫患糾紛時,非常被動,加上他性格也不喜歡象舅舅那樣,委曲求全地去維護醫政關係。表弟開了兩年,在一個波瀾不驚的晚上,悄悄摘下了王氏診所的牌子。

那個擅長治肝病和胃病的王醫生,終於在當地新舊患者口中,成為一種過去的傳說!

2015年的夏天,表弟很興奮地給我來了一個電話,告訴我他女兒考上了大學,我問是什麼學校,他說是醫學院!

電話中我當時眼睛就溼潤了!中國人的有些傳承,會不經意地融入血脈,刻進骨子裡,血肉相連,生生不息。他們頭頂這方蒼天,腳連這片厚土,以一種自覺的隱忍和堅強,歷經苦難,代際相傳,綿綿不絕。舅舅終其一生,沒有醫生資格,但是患者送給了他醫生的稱號;表弟夢想成為一名有資格的醫生,但時運不濟;在醫生為潰敗的醫療體制背鍋、醫患關係緊張的當下,很多高考生不願報考醫學院校,王氏醫家第三代,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繼續從醫!

一個流浪民間中醫的凋零與堅韌傳承


一個流浪民間的王醫生凋零了,還有為數不多的張醫生李醫生們繼續遊走民間,正在逐漸凋零,成為中醫絕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