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節氣一定要這樣做艾灸才靠譜!

中醫 艾灸 秋分 養生 不老人之家 不老人之家 2017-09-24

9月23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來了。秋分後,寒暑晝夜參半,涼爽的秋季正式拉開序幕。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晝夜溫差將高於10℃以上。此時要注意陰陽平衡,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養生節氣!中醫認為,在傳統節氣時令,做好相應的養生防護,順應天時,對身體有極好的作用。艾灸作為一種中醫外治手段,在秋分時節合理艾灸,不僅能潤燥養肺,平衡陰陽,還能強壯脾胃,可謂好處多多!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下,秋分節氣如何正確艾灸!

秋分節氣一定要這樣做艾灸才靠譜!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太陽到達黃經為18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曆書記載:“鬥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曰: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

此時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附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

秋分節氣一定要這樣做艾灸才靠譜!

秋分後注意潤燥

秋天主燥主肺,還是要繼續潤燥養肺。從秋分開始,人們的秋燥症狀一般屬於涼燥。陣陣秋風襲來,不僅使氣溫變化劇烈,而且使氣溫速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秋燥症是由於體弱,身體的保溫與散熱機能不能很好地隨天氣、氣候的變化而產生的類似於病態的一種生理反應。因此跟肺相關的虛寒之症會增加,比如“過敏性鼻炎、哮喘”;氣候寒涼,頸肩腰腿關節痛會增加。

秋分注意脾胃的養護

秋分到立冬的45天為“秋行冬令”,主氣為陰,非涼即寒,沒有火氣。人是熱血動物。氣候缺少火氣,僅靠日常飲食運動難生火氣;火弱不能生土,脾胃屬土;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胃得不到火氣生養,五臟都會虧損,百病叢生。候寒涼,而此時人體陽氣收斂,陰氣漸長,腸胃陽氣虛弱,致使消化受損。所以,此時艾灸壯脾胃,正是天時地利之勢。

秋分節氣一定要這樣做艾灸才靠譜!

艾灸能夠平衡人體陰陽,順應節氣特點,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達到防病保健、養生美容、治療疾病之功效。

中艾堂溫馨建議秋分艾灸這些穴位:

大椎穴、肺俞穴、腎俞、關元穴、肚臍、天樞穴、足三裡、合谷,能夠很好的適應秋分節氣的天氣特點,平衡陰陽,清肺祛燥,強健脾胃,起到養生保健的絕佳效果。

秋分節氣一定要這樣做艾灸才靠譜!

秋分節氣一定要這樣做艾灸才靠譜!


艾灸是一種綠色安全的中醫養生療法,在不同的節氣順應天時,進行相應的節氣艾灸,不僅能理正氣,調平衡,還能起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在秋分到來,天氣越來越寒的時候,讓我們堅持艾灸,關注養生知識,一起溫暖過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