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各民族溯源:知道你的祖先是從哪兒遷來的嗎?

昭通曆史久遠,夏商時屬於梁州,西周時便開始承擔歲貢,可見那時已有人煙。但相關資料顯示,現今昭通境內的各民族居民,其祖先都是外遷來的。

漢族

昭通市近600萬人口,漢族佔了人口總數近90%。

那麼,漢族的祖先從哪兒來?

秦朝統一後,修築“五尺道”,開始有漢族從四川方向遷到水富、鹽津一帶。這是昭通境內的第一批漢族。

到西漢建元年間,又有部分漢族從中原地區進入昭通境內。

歷經東漢、三國和晉朝之後,昭通境內的漢族逐漸勢大。

到唐代,南詔軍隊攻入成都,抓了數萬漢族,這些漢族有部分後來散居在了昭通境內。

到元代,實行軍屯,士兵中有很多漢族,這些人後來有部分在昭通境內定居。

明朝洪武年間,明軍征伐雲南,原籍江蘇南京的部分漢族士兵輾轉由威寧、曲靖、馬龍、陸良等地進入昭通境內定居。

清朝雍正時期,實行改土歸流,遷入昭通的漢族更多。

乾隆、嘉靖年間,魯甸樂馬廠辦銀礦,來辦礦和採礦的漢族多數定居在了昭通境內,他們的原籍分別在湖北、昏暗、四川、陝西、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江西等省。

昭通境內的漢族,還有一部分是經商、行醫、逃荒、流放來的。

解放後這七十年間,又有部分漢族陸續遷到昭通境內,遷入的原因以工作、經商、投親為主。

昭通各民族溯源:知道你的祖先是從哪兒遷來的嗎?

回族

昭通市境內的回族有近20萬人,大部分分佈在魯甸縣、昭陽區,少部分分佈在大關縣、永善縣、鎮雄縣、巧家縣。

昭通境內的第一批迴族來自明朝。

明洪武十四年,朝廷命令傅友德、藍玉、沐英率軍征伐雲南,軍中有部分回族官兵,平定雲南後,留守屯田,馬燁率領的一部分回民駐紮在魯甸葫蘆口、馬廠一帶。

清雍正年間,雲南總督鄂爾泰命令烏撒(今威寧)鎮標中軍遊擊哈元生(回族)率軍入住烏蒙,哈部有許多回族官兵,後來在昭通、魯甸、永善部分鄉村定居。定居回民的原籍分別在寧夏的固原、陝西的西安、山西太原、河北、南京等地。

在昭通、魯甸定居的回民,有一部分從昆明、曲靖遷入。後來因工作調動、應徵入伍、畢業分配等原因,少數回民從外地遷到了昭通境內。

近些年來,由於社會變革,民族融合,昭通市境內的回族分佈更廣泛了。

苗族

苗族分白苗和花苗。

這是按語言來分的。白苗操苗語川黔滇次方言,花苗操苗語滇東北次方言。

白苗的祖先在明朝初從川南遷到威信扎西。

鎮雄坡頭的苗民,其祖先從貴州畢節遷入。

巧家中寨拖租的苗民,他們的祖先自道光二十九年從蒙自遷入。

花苗的祖先在明朝初期由威寧遷入彝良,一部分從赫章遷入,一部分從威寧遷到昭通、魯甸、永善等縣。

魯甸水磨的苗民,他們的先輩從彝良遷入。

1950年前後,有苗民在各縣間遷徙。

昭通各民族溯源:知道你的祖先是從哪兒遷來的嗎?

彝族

彝族淵源出自古羌人。

昭通境內的彝族在秦漢時期就已有了,自外遷入。可以說是昭通境內歷史最久遠的居民。

彝族在漢代稱為叟人。祖先篤慕即仲牟由居住在堂狼山,將其子民分為6個支系:武、乍、糯、恆、布、默,以兩支為一聯盟,分住三個區域。

晉代以後,昭通境內彝族祖先被稱為“朱提夷”、“犍為屬國夷”。

隋唐時,稱為東爨(cuàn)烏蠻,分為七部:阿芋路、阿孟、夔山、暴蠻、盧鹿蠻、磨彌斂、勿鄧。其中阿孟在鎮雄一帶,夔山在彝良、大關一帶,阿芋路在昭陽、魯甸、永善一帶,盧鹿蠻在巧家、會澤一帶。

宋代,東爨烏蠻分化為分化為互不統屬的部,主要有烏蒙部,在昭陽、魯甸、永善;易娘部,在彝良、大關;芒部部,在鎮雄;閟畔部,在巧家、會澤。

元代,烏蠻被稱為“羅羅”。

明清時期,“羅羅”被稱為爨人。

明清以後,昭通境內的彝族被稱為“夷族”。

1950年後,“夷族”才改為“彝族”。

其他民族

白族。鎮雄境內的白族,祖籍南京、江西,明代因逃避戰亂,遷徙到貴州,清末由貴州進入鎮雄。

壯族。主要分佈在巧家縣境內,姓楊、王、潘等人口較多,其祖先於雍正年間,由貴州遵義、安順、貴陽等地遷到昭陽、魯甸和會澤等地,乾隆年間遷到巧家定居。目前雖然各縣(區、市)均有,但人口較少。(居住在巧家的壯族,1992年改為布依族)

水族。主要分佈在彝良境內,人口不足1000人,其祖籍尚待查。

其他各民族人口較少,幾乎是在1950年之後因工作調動等原因遷入的。

昭通市的朋友們,你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從哪兒遷到昭通的嗎?

昭通各民族溯源:知道你的祖先是從哪兒遷來的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