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不僅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曆書》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正值仲春與暮春之交,自然界草長鶯飛,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春季萬物生長,機體也是如此,清明節氣該如何養生呢?

遵循“春捂”,防寒保暖

清明時節天氣變化多端,晝夜溫差懸殊,衣著不能頓減。人們應根據天氣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要遵循“春捂”之說,有高血壓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人、有痛經史的女性,要儘量使身體“不凍不寒”。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人們應有意識地調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長時間熬夜,保持充足睡眠。適當午睡以消春困。

外出踏青,“動”宜適度

清明養生重點在養陽,關鍵是“動”,切忌“靜”,不可閉門不出,更不可坐臥太久。人們應穿著寬鬆衣服多到空氣清新之處慢走、打拳、做操,吐故納新。但是老人春練不要太早,應在太陽升起後。外出踏青時,“動”宜適度。心臟病、高血壓、慢阻肺病人,不要逞強登山。

情緒戒悲怒

清明節是對親人寄託哀思的傳統節日,失去至親的人們往往選擇在這一天到親人墳前上香禱祝,獻上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然而觸景傷情,很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在此提醒,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掃墓時一定要注意穩定情緒,不要悲傷過度,身旁最好有親人陪伴,帶上常用藥品或急救藥品,以避免突發疾病。

同時,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由於木生火,如果暴怒易致肝氣過旺而引起心火亢盛。其次,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從而引發各種疾病。所以,保持心態平和在清明時節養生顯得尤為重要。

甘溫補脾,清補為主

中醫學認為“春與肝相應”,清明時節應多吃“柔肝”的食物,飲食宜溫,以清補為主。《千金要方》載飲食應“省酸增甘”,宜食甘溫補脾之品如薺菜、山藥、菠菜、韭菜、銀耳、大棗、馬蘭頭、河蚌、螺螄等。

6種應季養生美食要多吃


蒿草粑(解毒祛痰):蒿草粑粑是湖南清明節傳統的食物。採摘黃蒿嫩苗,碾碎後和大米粉(或糯米粉)、白糖揉成一個個的小糰子,用竹葉包起來蒸熟。黃蒿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之效,粑粑吃起來清香甘甜,又有嚼勁。蒿草粑粑味道比較甜,建議一次吃1~2個為宜。

青糰子(清香軟糯):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習慣,綠綠的糯米糰,軟糯香甜,清香撲鼻。青糰子之所以呈現綠色就是因為其中的艾草,將其搗爛擠汁,再和糯米拌勻做成。北方沒有新鮮艾草,可用黃米麵或糯米麵做糰子,裡面夾點棗泥餡,香甜可口。青糰子好吃但不好消化,一次不要吃太多。

螺肉炒春韭(清熱利溼):清明前後,潛伏在泥中休眠的螺螄紛紛爬出,此時,螺肉肥美,是食用的最佳時節,故有“清明螺,賽過鵝”之說。不僅是佳餚,也是良藥。中醫認為,田螺肉味甘、鹹,性寒,有清熱養陰、利溼解毒之功。取青殼螺螄1000克,韭菜200克。將田螺燙熟撈出,挑出螺肉,洗淨。韭菜洗淨,切段。小碗內放鹽、味精、料酒、醬油、香醋拌成味汁。炒鍋內放油燒熱,下韭菜炒勻,再放入螺肉,淋入調味汁炒勻即成。可清熱利溼,降脂通便。適用於高脂血症,脂肪肝,腹脹,大便祕結等。

蒸鯽魚(清熱健脾):清明節時我們也可以吃些清蒸魚,營養又健康。選購新鮮的鯽魚和花椒鮮葉(也可以是花椒)。首先在魚腹內裝入花椒葉、蔥、姜,然後稍微用油煎一下,再上鍋蒸熟即可。做好的椒葉清蒸鯽魚營養豐富,還有清熱健脾,解毒利溼的功效。

香榧子(潤肺滑腸):香榧(fěi)子是一種堅果,咬下去,香美、鬆脆,味道有點像花生仁,但更具野味。香榧子看起來有點像棗核,富有油脂並有一種特殊香氣。其營養很豐富,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潤肺滑腸,不過最特別的好處就是能驅蟲。面黃肌瘦有蟲疾的小孩不妨多吃一點,可以在每日飯前吃10到15粒,以清晨空腹食用最好。

香芋(化痰潤肺):清明前後煲個百合蓮子香芋湯,絕對是健脾、潤肺、化痰又安神的好甜湯。芋頭去皮後切成薄片,蒸熟,趁熱時取出,用湯勺壓成泥備用。在鍋中倒清水及蓮子,煮開後加芋泥及百合,最後加冰糖調味就行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