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事一:舉槍朝天開

影視劇裡的晚清軍隊,經常用著大刀長矛。但晚清真實的軍隊,可沒這麼菜。看看庚子國難前,武衛軍的火力配置:

武衛左軍有德國克虜伯野炮、山炮等63門,彈藥6500發,槍支一萬餘支;武衛右軍有炮54門,彈藥近4000發,槍支一萬一千多支;武衛前軍有炮68門,彈藥180發,槍支兩萬三千多支,每人配發子彈超過200發。

"

怪事一:舉槍朝天開

影視劇裡的晚清軍隊,經常用著大刀長矛。但晚清真實的軍隊,可沒這麼菜。看看庚子國難前,武衛軍的火力配置:

武衛左軍有德國克虜伯野炮、山炮等63門,彈藥6500發,槍支一萬餘支;武衛右軍有炮54門,彈藥近4000發,槍支一萬一千多支;武衛前軍有炮68門,彈藥180發,槍支兩萬三千多支,每人配發子彈超過200發。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北洋六鎮練成後,步兵裝備為進口五響帶刀頭毛瑟快步槍。炮兵每營下設三隊,裝備克虜伯7.5 釐米過山快炮18尊,5.7釐米過山快炮24尊,克虜伯快炮18尊。按清廷新軍編制,每鎮(師)有炮120尊。

這樣的裝備當時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但是要講戰鬥力,真是提不上桌面。遇見洋人,基本上是一觸即潰。

當時西方人評論中國軍隊:"發槍時不專注一人,故多虛發之彈。"

"

怪事一:舉槍朝天開

影視劇裡的晚清軍隊,經常用著大刀長矛。但晚清真實的軍隊,可沒這麼菜。看看庚子國難前,武衛軍的火力配置:

武衛左軍有德國克虜伯野炮、山炮等63門,彈藥6500發,槍支一萬餘支;武衛右軍有炮54門,彈藥近4000發,槍支一萬一千多支;武衛前軍有炮68門,彈藥180發,槍支兩萬三千多支,每人配發子彈超過200發。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北洋六鎮練成後,步兵裝備為進口五響帶刀頭毛瑟快步槍。炮兵每營下設三隊,裝備克虜伯7.5 釐米過山快炮18尊,5.7釐米過山快炮24尊,克虜伯快炮18尊。按清廷新軍編制,每鎮(師)有炮120尊。

這樣的裝備當時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但是要講戰鬥力,真是提不上桌面。遇見洋人,基本上是一觸即潰。

當時西方人評論中國軍隊:"發槍時不專注一人,故多虛發之彈。"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這樣亂打一氣,除了消耗彈藥,只打個熱鬧,跟平時訓練完全一樣。

清軍這個毛病,像生理缺陷一樣代代遺傳。1917年張勳復辟,北洋反覆闢的軍隊進攻張勳公館,英國記者莫理循寫下這樣的戰地新聞:

"所有的槍幾乎都是朝天發射的。……大隊士兵層層排列,用機關槍向張勳公館方面發射成百萬發子彈。兩地距離約150碼,可是中間隔著一道高30英尺、厚六英尺的皇宮城牆。一發子彈也沒有打著城牆。"

莫理循諷刺:"建議中國軍隊恢復使用弓箭,這樣可以少浪費不少錢"。

這樣的軍隊,捱打的結局沒有懸念。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總兵力不到兩萬人,而中國軍隊人數是洋人的十倍,另有義和團三四十萬人。戰爭開始到佔領北京,只用了不足三個月時間。

用一句電視劇《亮劍》裡的臺詞:就是幾十萬頭豬,這麼短的時間也抓不完。

怪事二:臨戰脫逃快

兩軍相逢勇者勝,臨陣怯戰是兵家大忌。戰機稍縱即逝,優秀的將領能敏銳抓住戰機,讓戰場形勢有利於自己。無能的將領則往往坐失良機,白白葬送將士性命。

清軍中,這樣的將領特別多。僅甲午戰爭中逃跑的將領就有葉志超、龔照璵、方伯謙、衛汝成、趙懷業、黃仕林等人。

"

怪事一:舉槍朝天開

影視劇裡的晚清軍隊,經常用著大刀長矛。但晚清真實的軍隊,可沒這麼菜。看看庚子國難前,武衛軍的火力配置:

武衛左軍有德國克虜伯野炮、山炮等63門,彈藥6500發,槍支一萬餘支;武衛右軍有炮54門,彈藥近4000發,槍支一萬一千多支;武衛前軍有炮68門,彈藥180發,槍支兩萬三千多支,每人配發子彈超過200發。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北洋六鎮練成後,步兵裝備為進口五響帶刀頭毛瑟快步槍。炮兵每營下設三隊,裝備克虜伯7.5 釐米過山快炮18尊,5.7釐米過山快炮24尊,克虜伯快炮18尊。按清廷新軍編制,每鎮(師)有炮120尊。

這樣的裝備當時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但是要講戰鬥力,真是提不上桌面。遇見洋人,基本上是一觸即潰。

當時西方人評論中國軍隊:"發槍時不專注一人,故多虛發之彈。"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這樣亂打一氣,除了消耗彈藥,只打個熱鬧,跟平時訓練完全一樣。

清軍這個毛病,像生理缺陷一樣代代遺傳。1917年張勳復辟,北洋反覆闢的軍隊進攻張勳公館,英國記者莫理循寫下這樣的戰地新聞:

"所有的槍幾乎都是朝天發射的。……大隊士兵層層排列,用機關槍向張勳公館方面發射成百萬發子彈。兩地距離約150碼,可是中間隔著一道高30英尺、厚六英尺的皇宮城牆。一發子彈也沒有打著城牆。"

莫理循諷刺:"建議中國軍隊恢復使用弓箭,這樣可以少浪費不少錢"。

這樣的軍隊,捱打的結局沒有懸念。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總兵力不到兩萬人,而中國軍隊人數是洋人的十倍,另有義和團三四十萬人。戰爭開始到佔領北京,只用了不足三個月時間。

用一句電視劇《亮劍》裡的臺詞:就是幾十萬頭豬,這麼短的時間也抓不完。

怪事二:臨戰脫逃快

兩軍相逢勇者勝,臨陣怯戰是兵家大忌。戰機稍縱即逝,優秀的將領能敏銳抓住戰機,讓戰場形勢有利於自己。無能的將領則往往坐失良機,白白葬送將士性命。

清軍中,這樣的將領特別多。僅甲午戰爭中逃跑的將領就有葉志超、龔照璵、方伯謙、衛汝成、趙懷業、黃仕林等人。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1894年,葉志超率軍支援朝鮮,與日軍廝殺後退守平壤,任主帥,兵力約兩萬人。

日軍長途奔襲,依兵法不宜久戰。冒險的天性使日軍決定發動平壤戰役。以少敵多,還要圍城打攻堅戰,日軍指揮官戰前並沒有抱什麼希望。第一軍司令官山縣有朋大將、第五師團長野津道貫中將都準備戰死平壤。

9月12日,日軍以一萬七千人的兵力包圍平壤。

對陣雙方綜合來看,清軍佔優,日軍相對劣勢。清軍是朝鮮邀請參戰的,有道義上的氣勢,日軍是侵略者;客場作戰,清軍以逸待勞,日軍長途勞師;日軍給養嚴重不足,軍官只能喝粥,糧食和彈藥只夠兩天。

"

怪事一:舉槍朝天開

影視劇裡的晚清軍隊,經常用著大刀長矛。但晚清真實的軍隊,可沒這麼菜。看看庚子國難前,武衛軍的火力配置:

武衛左軍有德國克虜伯野炮、山炮等63門,彈藥6500發,槍支一萬餘支;武衛右軍有炮54門,彈藥近4000發,槍支一萬一千多支;武衛前軍有炮68門,彈藥180發,槍支兩萬三千多支,每人配發子彈超過200發。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北洋六鎮練成後,步兵裝備為進口五響帶刀頭毛瑟快步槍。炮兵每營下設三隊,裝備克虜伯7.5 釐米過山快炮18尊,5.7釐米過山快炮24尊,克虜伯快炮18尊。按清廷新軍編制,每鎮(師)有炮120尊。

這樣的裝備當時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但是要講戰鬥力,真是提不上桌面。遇見洋人,基本上是一觸即潰。

當時西方人評論中國軍隊:"發槍時不專注一人,故多虛發之彈。"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這樣亂打一氣,除了消耗彈藥,只打個熱鬧,跟平時訓練完全一樣。

清軍這個毛病,像生理缺陷一樣代代遺傳。1917年張勳復辟,北洋反覆闢的軍隊進攻張勳公館,英國記者莫理循寫下這樣的戰地新聞:

"所有的槍幾乎都是朝天發射的。……大隊士兵層層排列,用機關槍向張勳公館方面發射成百萬發子彈。兩地距離約150碼,可是中間隔著一道高30英尺、厚六英尺的皇宮城牆。一發子彈也沒有打著城牆。"

莫理循諷刺:"建議中國軍隊恢復使用弓箭,這樣可以少浪費不少錢"。

這樣的軍隊,捱打的結局沒有懸念。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總兵力不到兩萬人,而中國軍隊人數是洋人的十倍,另有義和團三四十萬人。戰爭開始到佔領北京,只用了不足三個月時間。

用一句電視劇《亮劍》裡的臺詞:就是幾十萬頭豬,這麼短的時間也抓不完。

怪事二:臨戰脫逃快

兩軍相逢勇者勝,臨陣怯戰是兵家大忌。戰機稍縱即逝,優秀的將領能敏銳抓住戰機,讓戰場形勢有利於自己。無能的將領則往往坐失良機,白白葬送將士性命。

清軍中,這樣的將領特別多。僅甲午戰爭中逃跑的將領就有葉志超、龔照璵、方伯謙、衛汝成、趙懷業、黃仕林等人。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1894年,葉志超率軍支援朝鮮,與日軍廝殺後退守平壤,任主帥,兵力約兩萬人。

日軍長途奔襲,依兵法不宜久戰。冒險的天性使日軍決定發動平壤戰役。以少敵多,還要圍城打攻堅戰,日軍指揮官戰前並沒有抱什麼希望。第一軍司令官山縣有朋大將、第五師團長野津道貫中將都準備戰死平壤。

9月12日,日軍以一萬七千人的兵力包圍平壤。

對陣雙方綜合來看,清軍佔優,日軍相對劣勢。清軍是朝鮮邀請參戰的,有道義上的氣勢,日軍是侵略者;客場作戰,清軍以逸待勞,日軍長途勞師;日軍給養嚴重不足,軍官只能喝粥,糧食和彈藥只夠兩天。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9月15日日軍發動總攻,戰鬥極為激烈。西南門擊退東西兩路日軍進攻。北門失守,清軍守將左寶貴犧牲。天降大雨,日軍飢寒交迫,只要堅持兩天,日軍必定不戰自退。

誰知道這時候主帥葉志超嚇破了膽,跟手下說:咱先回避吧,日軍佔了朝鮮一定驕狂,等我們鼓足了勁再來削他們,一次性成功好不好。

逃跑的理由扯不扯?

統領馬玉昆駁斥葉志超,"餘帶兵三十餘年,經數百戰,常以不得死所為恨,豈臨敵退縮自貽罪戾哉?"

葉志超主動在各城門懸掛白旗,晚上率軍逃跑。日軍早有準備,佈下口袋,專打逃兵。清軍自相踐踏,又遭到日軍猛烈攻擊,死傷無數。

葉志超狂奔五百里逃回國內。如果評選最沒有血性的軍人,葉志超排名前十妥妥的。

有這樣的將領作表率,清軍不打敗仗天理不容。

怪事三:兵比土匪壞

晚清戰事頻繁,兵勇往往臨時招募。抗擊八國聯軍時,李秉衡在給清廷的絕筆書中總結河西務戰鬥失利原因,"兵皆新募,紀律毫無。"

這些兵勇戰後又會被裁撤,"此等人平日在鄉里本系無賴,""不良者日入下流",成為地方一害。

"

怪事一:舉槍朝天開

影視劇裡的晚清軍隊,經常用著大刀長矛。但晚清真實的軍隊,可沒這麼菜。看看庚子國難前,武衛軍的火力配置:

武衛左軍有德國克虜伯野炮、山炮等63門,彈藥6500發,槍支一萬餘支;武衛右軍有炮54門,彈藥近4000發,槍支一萬一千多支;武衛前軍有炮68門,彈藥180發,槍支兩萬三千多支,每人配發子彈超過200發。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北洋六鎮練成後,步兵裝備為進口五響帶刀頭毛瑟快步槍。炮兵每營下設三隊,裝備克虜伯7.5 釐米過山快炮18尊,5.7釐米過山快炮24尊,克虜伯快炮18尊。按清廷新軍編制,每鎮(師)有炮120尊。

這樣的裝備當時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但是要講戰鬥力,真是提不上桌面。遇見洋人,基本上是一觸即潰。

當時西方人評論中國軍隊:"發槍時不專注一人,故多虛發之彈。"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這樣亂打一氣,除了消耗彈藥,只打個熱鬧,跟平時訓練完全一樣。

清軍這個毛病,像生理缺陷一樣代代遺傳。1917年張勳復辟,北洋反覆闢的軍隊進攻張勳公館,英國記者莫理循寫下這樣的戰地新聞:

"所有的槍幾乎都是朝天發射的。……大隊士兵層層排列,用機關槍向張勳公館方面發射成百萬發子彈。兩地距離約150碼,可是中間隔著一道高30英尺、厚六英尺的皇宮城牆。一發子彈也沒有打著城牆。"

莫理循諷刺:"建議中國軍隊恢復使用弓箭,這樣可以少浪費不少錢"。

這樣的軍隊,捱打的結局沒有懸念。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總兵力不到兩萬人,而中國軍隊人數是洋人的十倍,另有義和團三四十萬人。戰爭開始到佔領北京,只用了不足三個月時間。

用一句電視劇《亮劍》裡的臺詞:就是幾十萬頭豬,這麼短的時間也抓不完。

怪事二:臨戰脫逃快

兩軍相逢勇者勝,臨陣怯戰是兵家大忌。戰機稍縱即逝,優秀的將領能敏銳抓住戰機,讓戰場形勢有利於自己。無能的將領則往往坐失良機,白白葬送將士性命。

清軍中,這樣的將領特別多。僅甲午戰爭中逃跑的將領就有葉志超、龔照璵、方伯謙、衛汝成、趙懷業、黃仕林等人。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1894年,葉志超率軍支援朝鮮,與日軍廝殺後退守平壤,任主帥,兵力約兩萬人。

日軍長途奔襲,依兵法不宜久戰。冒險的天性使日軍決定發動平壤戰役。以少敵多,還要圍城打攻堅戰,日軍指揮官戰前並沒有抱什麼希望。第一軍司令官山縣有朋大將、第五師團長野津道貫中將都準備戰死平壤。

9月12日,日軍以一萬七千人的兵力包圍平壤。

對陣雙方綜合來看,清軍佔優,日軍相對劣勢。清軍是朝鮮邀請參戰的,有道義上的氣勢,日軍是侵略者;客場作戰,清軍以逸待勞,日軍長途勞師;日軍給養嚴重不足,軍官只能喝粥,糧食和彈藥只夠兩天。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9月15日日軍發動總攻,戰鬥極為激烈。西南門擊退東西兩路日軍進攻。北門失守,清軍守將左寶貴犧牲。天降大雨,日軍飢寒交迫,只要堅持兩天,日軍必定不戰自退。

誰知道這時候主帥葉志超嚇破了膽,跟手下說:咱先回避吧,日軍佔了朝鮮一定驕狂,等我們鼓足了勁再來削他們,一次性成功好不好。

逃跑的理由扯不扯?

統領馬玉昆駁斥葉志超,"餘帶兵三十餘年,經數百戰,常以不得死所為恨,豈臨敵退縮自貽罪戾哉?"

葉志超主動在各城門懸掛白旗,晚上率軍逃跑。日軍早有準備,佈下口袋,專打逃兵。清軍自相踐踏,又遭到日軍猛烈攻擊,死傷無數。

葉志超狂奔五百里逃回國內。如果評選最沒有血性的軍人,葉志超排名前十妥妥的。

有這樣的將領作表率,清軍不打敗仗天理不容。

怪事三:兵比土匪壞

晚清戰事頻繁,兵勇往往臨時招募。抗擊八國聯軍時,李秉衡在給清廷的絕筆書中總結河西務戰鬥失利原因,"兵皆新募,紀律毫無。"

這些兵勇戰後又會被裁撤,"此等人平日在鄉里本系無賴,""不良者日入下流",成為地方一害。

這些怪事告訴你,晚清軍隊為何總捱打?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之前,守城的官兵居然搶掠百姓,公開販賣贓物。"官兵且較土匪尤烈也。"

陳澤霖部擄掠最過,八國聯軍還沒進京,京城已經被席捲一空。煙土每斤僅售數百文,貂套一襲僅售銀二兩。

榮祿統帥的武衛中軍"搜搶財物,奸掠婦女,強買強賣,強佔民房,焚燒鋪戶,種種殘虐,不堪枚舉"。

這樣與民為敵的軍隊怎麼不打敗仗!

一部晚清軍隊史,就是一部捱打受虐的歷史。落後就要捱打,這話真沒錯。晚清軍隊裝備並不落後,落後的是國家層面的戰爭動員體制、社會層面的軍事資源調配機制、軍人層面的信念鬥志,總之問題在人,而不是物。

在《擬上皇帝書》中,嚴復這樣描繪北洋海軍的士氣:"民生是群,不知何以可戀;士從是軍,不識為誰而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