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飲有節與營養均衡能視為一談嗎?'

"

關注養生的朋友,非常清楚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作為中醫養生原則,其觀點來自《黃帝內經》。它與現在營養學提出的營養均衡看起來相似,其實在本質上有很大不同。

中醫裡食飲有節的思想:

【原文】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

關注養生的朋友,非常清楚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作為中醫養生原則,其觀點來自《黃帝內經》。它與現在營養學提出的營養均衡看起來相似,其實在本質上有很大不同。

中醫裡食飲有節的思想:

【原文】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食飲有節與營養均衡能視為一談嗎?

這段話“有節”裡面包含了調節、節奏之意,需要配合自然環境變化、起居的變化、生活工作的變化、應該還包含了年齡的變化,是一種靈活的操作。再參考《千金食治》序中原文:高平王熙(《脈經》作者,醫聖張仲景學生)稱∶食不欲雜(雜亂的意識),雜則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傷;或當時雖無災苦,積久為人作患。又食啖餚,務令簡少,魚肉、果實,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飲食,每令(時令,這裡指節氣帶來的自然變化)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食訖覺腹中彭亨短氣,或致暴疾,仍為霍亂。這裡也指出飲食與健康的關係,提倡飲食不能任由慾望雜亂進食,時間久了會犯病。需要對應自然環境的變化,結合自身的體質選擇適合的食物。一般日常飲食,在天氣變化較大或節氣影響(如夏至、冬至等節氣過渡的期間),不宜安排太豐盛的飲食,這段更加具體講到食飲有節的一些方法。

說明: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這句不能理解食物品種要求簡單,否則與後面“魚肉、果實,取益人者而食之”不對應。

"

關注養生的朋友,非常清楚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作為中醫養生原則,其觀點來自《黃帝內經》。它與現在營養學提出的營養均衡看起來相似,其實在本質上有很大不同。

中醫裡食飲有節的思想:

【原文】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食飲有節與營養均衡能視為一談嗎?

這段話“有節”裡面包含了調節、節奏之意,需要配合自然環境變化、起居的變化、生活工作的變化、應該還包含了年齡的變化,是一種靈活的操作。再參考《千金食治》序中原文:高平王熙(《脈經》作者,醫聖張仲景學生)稱∶食不欲雜(雜亂的意識),雜則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傷;或當時雖無災苦,積久為人作患。又食啖餚,務令簡少,魚肉、果實,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飲食,每令(時令,這裡指節氣帶來的自然變化)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食訖覺腹中彭亨短氣,或致暴疾,仍為霍亂。這裡也指出飲食與健康的關係,提倡飲食不能任由慾望雜亂進食,時間久了會犯病。需要對應自然環境的變化,結合自身的體質選擇適合的食物。一般日常飲食,在天氣變化較大或節氣影響(如夏至、冬至等節氣過渡的期間),不宜安排太豐盛的飲食,這段更加具體講到食飲有節的一些方法。

說明: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這句不能理解食物品種要求簡單,否則與後面“魚肉、果實,取益人者而食之”不對應。

食飲有節與營養均衡能視為一談嗎?

營養學裡均衡營養思想:

營養學是以人體為主導思想,根據人體需求的營養來制定飲食方案。舉例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按照食物的種類數量、總能量的設定、營養的比例等要求來安排飲食。如果是一個成年慢性病人,經檢查得知身體蛋白質缺乏,在安排飲食時就應適當的調整蛋白質的營養佔比,以此來達到人體的營養平衡。

說明:均衡營養只是一種相對性操作,不是絕對的要求,那樣不現實。現在很多在談合理膳食,個人認為表述太過圓滑,這裡暫不做討論範圍。

"

關注養生的朋友,非常清楚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作為中醫養生原則,其觀點來自《黃帝內經》。它與現在營養學提出的營養均衡看起來相似,其實在本質上有很大不同。

中醫裡食飲有節的思想:

【原文】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食飲有節與營養均衡能視為一談嗎?

這段話“有節”裡面包含了調節、節奏之意,需要配合自然環境變化、起居的變化、生活工作的變化、應該還包含了年齡的變化,是一種靈活的操作。再參考《千金食治》序中原文:高平王熙(《脈經》作者,醫聖張仲景學生)稱∶食不欲雜(雜亂的意識),雜則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傷;或當時雖無災苦,積久為人作患。又食啖餚,務令簡少,魚肉、果實,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飲食,每令(時令,這裡指節氣帶來的自然變化)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食訖覺腹中彭亨短氣,或致暴疾,仍為霍亂。這裡也指出飲食與健康的關係,提倡飲食不能任由慾望雜亂進食,時間久了會犯病。需要對應自然環境的變化,結合自身的體質選擇適合的食物。一般日常飲食,在天氣變化較大或節氣影響(如夏至、冬至等節氣過渡的期間),不宜安排太豐盛的飲食,這段更加具體講到食飲有節的一些方法。

說明: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這句不能理解食物品種要求簡單,否則與後面“魚肉、果實,取益人者而食之”不對應。

食飲有節與營養均衡能視為一談嗎?

營養學裡均衡營養思想:

營養學是以人體為主導思想,根據人體需求的營養來制定飲食方案。舉例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按照食物的種類數量、總能量的設定、營養的比例等要求來安排飲食。如果是一個成年慢性病人,經檢查得知身體蛋白質缺乏,在安排飲食時就應適當的調整蛋白質的營養佔比,以此來達到人體的營養平衡。

說明:均衡營養只是一種相對性操作,不是絕對的要求,那樣不現實。現在很多在談合理膳食,個人認為表述太過圓滑,這裡暫不做討論範圍。

食飲有節與營養均衡能視為一談嗎?

結論:

中醫裡的食飲有節,是建立在一個多維的關係中,根據發生的變化的節奏(或節律)加以調節,使之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彼此之間存在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因素。在飲食實際操作中,只需把握好和諧狀態,具體食物的用量和具體品種要求不是特別嚴格,在長期的日常中操作比較靈活,比較容易適應。

均衡營養是建立在人體需求下,制定食物的用量、品種(也有可選的範圍),在長期的日程中操作需要一定的專業性,需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來適應。

雖然,很多人提出中西結合的觀點。無奈因理論系統不同,出現不同思維角度,此種情況下來融合明顯不科學。借用《內經》裡面一個觀點“和於術數”,採用求和不求合方式發展,把選擇權交給民眾自己。

本文由飲食有方原創書寫,歡迎關注評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