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一籮筐,不如艾灸一炷香!

穴位 艾灸 養生 中醫 艾匠Moxartisan 艾匠Moxartisan 2017-09-27

艾草三年蓄,功堪百病除。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灸之。用艾草進行灸療起源於中國,是非常古老的養生保健方法。在古代民間就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

艾草為啥這麼牛?因為它是百草之王

艾草是世界上神奇的一味草,也是中國人認識和使用最早的一味草,也是一味草藥。艾草有十幾個名字: 冰臺、艾蓬、醫草、灸草等,我們稱之為“百草之王”。普通人可能認為艾只不過是薰蚊子用的。但事實上,艾草可以說對我們人類的繁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為艾草是我們人類的火種。古人為什麼要用灸來調理、治療、預防和保健養生。因為艾的性是陽性,是扶陽之性。所以古人借用艾草的性,借用艾草的火性來調整人體所失去的陽氣。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父親也是一位著名的醫學家,叫李言聞。他一生之中有兩本著作,一本叫《人蔘傳》,一本叫《奇艾傳》。在這兩本書裡,他詳細記載了艾草和人蔘的功和德。功就是功效,德就是價值。大家都知道,人蔘是非常稀有的,如果現在說醫生給你開一個方子,讓你去吃一味野參,我們可能很難找到,就是能找到也很貴,一根參得幾十萬元、上百萬元。所以,李延文寫道:“艾有參之功,參無艾樸實之德。”大道至簡,艾草無處不在,田野、山岡隨處可得。它的功效和人蔘是一樣的,但是它有利於大家的這種德、這種作用是人蔘沒有的。所以,古人就把這味草稱之為“百草之王”。

艾灸不光是能夠調理一些醫藥所不及的疾病,其實它是養生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吃藥一籮筐,不如艾灸一炷香。

有些病必須艾灸才能除根

用艾灸來調理疾病,在古書中可以說非常非常多,孟子說“七年之疾當求三年之艾”。這句話的意思是: 如果我們的身體發生了疾病,氣失調了,如果用針不起效果,用藥不起效果,怎麼辦呢?只有用灸。用什麼樣的藥來灸呢?就必須用三年之艾。

古人治病,是有個次序的,什麼次序呢?用藥,就是用草治不好的病就要用什麼?用石,石就是砭鍼,就是我們現在的鋼針的前身叫砭鍼。如果用石用鐵治不好的病就要用什麼?用火,所以,叫一灸二針三湯藥。灸法在中醫的體系裡面,佔的比重是非常大的。

只要堅持得好,艾灸溫灸能治好很多婦科病,甚至達到根治的效果。

比如:不孕不育,宮寒,痛經,月經不調,經少,經量太多,閉經、宮血(崩漏)、盆腔炎,盆腔積液及包塊,附件炎,陰道炎,外陰癢、宮頸息肉,宮頸糜爛;輸卵管不通或通而不暢,卵巢功能低下,不排卵,多囊卵巢,囊腫;子宮脫垂,子宮後屈或左屈,子宮內膜異位、肌腺症,肌瘤等;乳腺增生,小葉增生,乳房脹痛,乳房硬結,纖維瘤,乳腺癌;產後風等。

艾灸若失傳,我們每個人都是罪人

灸法也就是在近年才又被重視起來。“但見針刺病,不聞艾絨香。”一些鍼灸醫生在用針刺卻不願意用灸。為什麼呢?因為艾灸費時,有煙、有灰、有氣味。這個東西好,我這個科室在用,上面的提意見了說太嗆了,這個味道很難聞的。那麼慢慢地就不願意再用它了。另外,它耗時間,不像扎針,一個人同時能夠照顧七八個病人。艾灸呢,你只能一對一,從經濟上來講,划不來。所以,這麼一個瑰寶的東西慢慢就被埋沒掉了。

前面提到在著名的醫學典籍裡《醫學入門》談道“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在中醫中的地位。到現在為止,有些醫療資源不發達的地區,民間的治病仍然把艾灸放在很重視的地位,比如甘肅的岐黃中醫院,是全國治未病的先進衛生組織,所有的治療都是以外治為主,艾灸、刮痧等都是他們治病的主要手段。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提出要把甘肅省的中醫外治做成為百姓辦實事的工程之一。在一些發達地區特別是以西醫為主導的醫療市場,灸法很少被臨床運用甚至已經處於邊緣化,即便是現在的中醫院校也很少會對灸法的臨床運用進行研究我特別擔心: 老祖宗留給我們這麼好的灸法,如果在我們手中不能夠很好地去傳承,很有可能會面臨失傳,而我們將成為罪人。

一生灸四次,百病難犯

中國灸法有“若要身體安,三裡常不幹”的說法。韓國人對艾草喜愛有加,使用艾灸由來已久。在很多韓劇裡都可以看到韓國人做艾灸的場景,《人魚小姐》中女主角給婆婆用艾灸做調理的畫面使艾灸被年輕人所認識。550年,灸法由我國從朝鮮傳到日本,日本將灸法擴展應用到防病保健。日本從1937年元旦起,由政府組織掀起全民三裡灸健康運動,日本人普遍施行養生灸,並流行“勿與不灸足三裡之人行旅”“風門之穴人人灸”等諺語。

在日本,無論男女,一生中都必須灸至少4次: 十七八歲時灸風門,據說是預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認為感冒是萬病之首;二十四五歲灸三陰交,意在增強生殖能力;三四十歲,則灸足三裡,認為可以促進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壽命;到了老年,為了防止視力衰退,一半多采取灸足三裡兼灸曲池,灸曲池的目的在於使眼睛明亮,牙齒堅固。

艾灸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守護神

小兒在生長髮育過程中,許多臟腑組織的功能不夠健全,特別是肺、脾胃相對稚嫩。正因如此,嬰幼兒常常容易患肺系(即呼吸道)和脾胃疾患。我國古代醫家根據小兒的這一生理特點,在醫學臨床實踐中,摸索和總結出了小兒防病保健的許多寶貴經驗。灸身柱以助小兒生長髮育,防治各種呼吸道病症,就是其中主要內容之一。

5世紀,這種方法東傳至日本,現已風行日本,受益者越來越多。身柱穴被日本醫學界譽為“小兒百病之灸點”。日本鍼灸醫家代田文志曾於1938年在長野縣小學校為身體素質虛弱容易感冒,患有貧血、遺尿、消化不良的小學生集體施灸身柱穴,連灸了一個月後,被灸學生的食慾、體重都明顯增加,學習成績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後於他人。續灸半年後,一些營養不良、體弱多病的學生大都病況痊癒。此事曾在日本引起轟動,其他許多地方的中小學校都效法施行。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個椎骨)棘突下,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有補益肺氣、止咳平喘、溫化痰溼、健腦益智、防病強身的功能作用,能通治小兒科的多種疾病,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時,由於身柱正當督脈上,有健腦益智的作用,經常施灸也能健全小兒神經系統,促進大腦發育,增強智力。

艾灸讓你安然度秋冬

吃藥一籮筐,不如艾灸一炷香!

秋天一到,天氣逐漸轉涼。尤其早晚溫差較大,許多人還不適應,加上頻繁脫換衣服,很容易感冒。

與夏季“熱傷風”不同,秋季感冒多為“風寒型”。患者起初會出現頭痛、怕冷、無汗、噴嚏、鼻塞流清涕、精神不振等症狀,如果這時及早治療,則能有效防止病情加重。用藥灸進行自我保健就是方法之一。

具體取穴如下:

● 風池穴: 從耳後骨突下緣向後摸,可以摸到一個凹陷,這就是風池穴,左右各一個。

● 風府穴: 取穴時,順著我們的後腦勺往下會摸到凹陷,這就是風府穴。

● 合谷穴: 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虎口”。

● 足三裡: 在小腿前外側。屈膝後,從膝蓋下緣外側小凹陷處,向下量三寸,便是足三裡。

點燃艾條,懸於穴位之上,灸火距離皮膚2--3釐米進行燻烤。每穴灸20分鐘,各穴依次施灸。

艾灸調理脂肪肝有奇效

中醫學認為脂肪肝是由於氣虛、痰溼造成。脂肪肝病因為過食肥甘厚膩,恣意飲酒,其產生主要責之於肝脾兩髒。中藥配合元氣藥灸可以活血化瘀、清熱疏肝解鬱、健脾化溼祛痰。用它治療脂肪肝,可疏通肝臟氣機,促進肝細胞脂肪的轉化與排洩,調整脂肪代謝,改善肝細胞,增強肝臟功能,從而達到消除肝內脂肪的目的。

調理脂肪肝首選肝經太沖和肝腧。

善用節氣灸,可防治多種疑難雜症.即根據不同的節氣對人體的穴位進行施灸,療效很好。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腧穴進行艾灸,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據節氣的不同,對應治療和預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滿、芒種時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時則是預防、治療中風的好機會。節氣灸最好能在節氣當天或前後15天內進行艾灸,而大暑天是一個預防、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好時機”。

70歲的吳先生,有40餘年的吸菸史,患慢支肺氣腫有30年,患肺心病也有10年了,稍微動一動就氣喘、氣短,在天氣變化時則更加嚴重。清明、穀雨時節,天氣潮溼,日夜溫差大,他舊患復發。我對他用“節氣灸”療法進行治療,在大椎等穴位進行艾灸。不到半小時,患者氣息漸平順,喉間痰少聲息,呼吸順暢。第三日複診,患者咳嗽、咯痰減少,氣促已消,行走活動自如。10年前曾患中風的80歲的謝先生也有類似經歷,經上述治療現已能獨自行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