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這五大原則,你知道嗎?

穴位 艾灸 中醫 鍼灸 不忘初心勇敢前進 不忘初心勇敢前進 2017-10-10

艾灸的這五大原則,你知道嗎?

有的人艾灸短短數日即見成效,受益良多;而有的人,苦苦艾灸數月,卻收效甚微。其實,艾灸是有講究的。它就像一把快刀,高手可用之削木切菜,享盡方便;而庸者卻胡用爛砍,最後傷了自己的手指。

一、艾灸的姿勢

艾灸時,你是喜歡躺著,還是坐著?其實最好的方式是按需選擇!

艾灸取穴是否正確,直接影響灸治效果,灸前必須選好體位,坐點坐灸,臥點臥灸,使體位與點穴相統一。若坐著點穴,躺下施灸,受骨骼、肌肉牽動變化,必影響取穴準確。

如何選擇施灸體位:

灸肢體的穴位:以正坐為主;

灸胸腹部的穴位:取仰臥位;

灸背腰部的穴位:取俯臥位;

要點:體位須擺放平直,肌肉放鬆,讓準備施灸的穴位暴露而出,既防燙傷,亦增加療效。

二、重灸治大病!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什麼叫重灸?

即加大灸量!不過,此法卻非人人皆宜,一般而言: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大;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宜慢火溫補。

此外還應注意:

1.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

2.在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大一點。

三、艾灸有順序,亂來會吃虧!

人體陽氣自有其升降規則,正常情況,是由陽氣足的部位流向陽氣弱的部位。而艾灸是補陽氣的,就像一位外界高手源源不斷為我們體內注入陽氣,為了不打亂體內陽氣運轉的規律,造成人體氣機紊亂,因此才有了艾灸順序一說!

有的人艾灸從不講順序,雖然可能不會帶來太大的麻煩,不過既然養生治病,就要把功夫做到位!

穴位艾灸順序是這樣的: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頭部再灸四肢;就壯數而言,先灸少而後灸多,即由小逐漸增強;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後灸大者,每壯遞增。

《醫學入門》上說:鍼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這是說:頭面及胸膈以上,均不宜多灸;下肢及肉厚處,多灸不妨。

四、艾灸一定要燙嗎?錯了

“炙”字上邊有月字,俗稱肉月偏旁,是“肉”的意思,下邊是“火”字,所以它本意是用火烤肉。“灸”,灼也,從“火”,久聲。艾灸以火調病,需要久重視久,運用久。火和久有機結合,就能夠達到祛病防病的作用。

灸是講究入穴的,用陽氣的能量艾的能量舒經活血消炎散寒,能量要順著穴位進到身體裡面去的。所以灸法是通過毛孔的打開,穴位開闔,經絡的疏通,把陽氣的能量穿透進身體裡。

所以,艾灸講究艾火和藥力的滲透,而不是烤。

但是,有的人艾灸時,有的穴位覺得不燙,有的穴位覺得很燙,這是什麼原因?

不熱:表明體內寒氣極重,體內寒氣與熱抵消,因此感覺不到熱;也可能因最近太疲勞,氣血虛弱。此時應該加大灸量(即增加單穴艾灸時間和頻率)。

燙:經絡有瘀堵現象,熱無法滲透下去,燙的部位大多是有問題的部位:按下去有疼痛或結節的部位,或是平時不舒服、平時疼痛的部位。此時應該多用手揉,疏通經絡。

艾灸治療時,主要以患者感受為主,以皮膚紅暈溫熱為度,而不是追求燙,所以灸友們在艾灸時要注重灸感,不能搞錯重點。

五、艾灸分補瀉,一定要明瞭

1、明火瀉,闇火補

《靈樞背腧》:以火補者,勿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燃盡者為補法,有溫陽補虛的作用。如吹旺其火,使病人覺燙者為瀉法,有祛寒散結的作用。

(1)艾炷灸補法 點燃艾炷後, 不吹旺艾火,等待它緩慢地燃燒,直至自己熄滅。這樣火力溫和,熱力緩緩透人深層,以補虛扶蠃,溫陽起陷。灸治完畢後再用手按其施灸穴位,使真氣聚而不散。

(2)艾炷灸瀉法 施灸,點燃艾 炷後,以口迅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較猛,燃燒速度快, 不燃至皮肉,當患者感覺局部燒燙時,即迅速更換艾炷再灸, 施灸完畢後不按其穴,是謂開其穴而消散邪氣。

(3)艾條灸補法 艾條點燃艾條後,不吹旺艾火, 等待它緩慢地燃燒,像溫和灸法樣施灸,使火力緩緩透人深 層,灸治完畢後用手按住施灸穴位,再移開艾條,使真氣聚而 不散。

(4)艾條灸瀉法 點燃艾條後,用嘴不斷吹旺艾火, 像溫和灸法樣施灸(或像雀啄灸法樣施灸),火力較猛,艾條燃燒速度快,施灸完畢後不按其穴,移開艾條即是。

2、雀啄灸或蒜泥灸湧泉穴,可滋陰瀉火,治鼻出血,咯血;用溫和灸或蓖麻仁敷灸百會穴,補氣固脫,以治胃下垂、脫肛、陰挺等臟器下垂。

3、急性病,採用直接灸、雀啄灸以瀉實;溫性病,採用溫和灸、迴旋灸、溫鍼灸以補虛。

4、隔物灸和敷灸中所用的藥物,按藥物的功效可進行補瀉,如甘遂灸可以逐水瀉水,附子灸可以溫陽補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