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師不喜歡星巴克?設計師卻不討厭宜家?

不久之前,星巴克全新推出的「玩味冰調」系列,幾乎收穫了全網零好評。從一眾 KOL 到普通顧客,對於這個系列的評價出奇一致:


第一次見到一個咖啡品牌,能推出“沒有一款不是雷”的系列飲品。


拋開這個高調推出低調消聲的特調系列,在許多獨立咖啡師及咖啡愛好者眼裡,似乎在做咖啡這件本職的工作上,星巴克也完成地差強人意。


從某種程度來看,好像「體驗式消費」才是星巴克一直以來的重要發力點。這家全球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一步步將美式元素拆分,使之成為可以被顧客體驗到的內容和感受:

  • 店鋪陳列不做過多裝飾,儘量保持休閒感;
  • 餐品選擇多樣,滿足多種消費需求,既可以在星巴克解決一頓工作餐,也可以逛街期間來店裡點上一杯咖啡歇歇腳;
  • 店員服務儘量弱化邊界感,對星禮卡和新品推薦點到為止,並適應個性化點餐需求。


這些元素同時滿足了顧客對於一間咖啡店分佈密集、隨處可見,店內氛圍舒服自在、不受約束的要求。


咖啡師不喜歡星巴克?設計師卻不討厭宜家?


星巴克武漢天地店

所以,不難看出,星巴克更多是將「咖啡」作為一種文化在經營,並且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品牌體系,即將顧客的消費需求轉向消費體驗,並將這種體驗升級為自身的品牌文化。

與此同時,星巴克也通過不斷更新周邊商品,如節日限定隨行杯、季節限定風味咖啡豆,來迎合顧客消費心裡和喜好。甚至,原本發源於美國的咖啡品牌,也被友好植入了不少中國文化,在一些沒有開設星巴克門店的國內城市,一些消費者還會在節日前代購星巴克的月餅、粽子禮盒。


咖啡師不喜歡星巴克?設計師卻不討厭宜家?


星冰粽

或許是因為將目光投向了年輕消費群體的本土化經營手段,星巴克已經逐漸將其受眾擴大到了全年齡層,最初植入在顧客腦中的“咖啡=星巴克”品牌概念,也逐漸被放大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

但是,隨著星巴克門店越開越多,熱度越來越高,每出一款新品就能引發一次全網打卡的同時,對一些專業咖啡從業者和資深愛好者們來說,星巴克似乎依舊沒有成為他們的咖啡首選,我們也開始時常聽到關於星巴克出品不穩定、營銷手段過於刻意的質疑聲。

這也是我們提出了這個問題的原因。

於是,我們找到了幾位專業咖啡從業者以及深度咖啡愛好者,和他們一起聊了聊。其中就有一位從事咖啡行業 6 年的咖啡師,咖啡早已成為了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她看來,有些獨立咖啡師並不那麼認同星巴克,或許是出於某種偏見,試圖“通過否定星巴克來獲得畸形的優越感,從而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在門店運營角度來說,星巴克其實有非常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咖啡師不喜歡星巴克?設計師卻不討厭宜家?


星巴克甄選門店

反之,一位從 2015 年起就長期接觸獨立咖啡店的愛好者卻認為:


// 星巴克作為一個商業化的咖啡品牌是做得比較深入人心,但對於某些創新的東西卻不夠專業。周邊產品好看,但是喝習慣了獨立咖啡店的咖啡之後再喝一口星巴克,是非常難喝的味道了,已經對不起這 30+ 一杯的價格了。 //


且對於偏愛獨立咖啡文化的她來說,

// 經營獨立咖啡店的人或者是管理者,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咖啡”有著持續的熱枕的,基於分享美好作為前提,會對咖啡豆、烘培、出品這類最核心的東西嚴加篩選和處理,技術層面上也是不斷地在調整、提升和穩固。但星巴克是一個量化的企業,更像7-11便利店,總有一家在身邊,批量化、機械化的生產和供應,自然少了很多可控制的東西。 //


就算同一款產地的豆子,受烘培手法不同,操作技術不同的影響,味道也會相差甚遠。


// 所以獨立咖啡店的咖啡,除了是商品以外,還包含了很多很多的含義和情懷,這是 Starbucks、Costa 這一類的連鎖咖啡店無法提供的。 //


另一位接觸咖啡文化剛兩年的媒體人,也和我們分享了她的看法。

在她看來,星巴克對國內的咖啡市場和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一些咖啡師瞧不上星巴克無非是出於一些“不必要的優越感”,認為自己做的拿鐵,比星巴克的好喝。


// 但這不值得驕傲,如果連星巴克的質量都比不上,從我個人觀點來看,就不可以稱之為獨立精品咖啡館,首先,不夠精品。他們可能想著,我用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賣不出去?而星巴克用商業豆就能高流水、人滿為患?這樣的想法盲目而不客觀,實際上忽略了星巴克在口感以外做的事情。 //

// 我支持獨立咖啡師有自己的堅持,但我不支持獨立咖啡師懟星巴克,因為星巴克對行業做出的貢獻,比你多的多的多的多的多。 //

// 我認為星巴克已經把它能做的事情都做到最好了,它有自己的商業考量、有自己的受眾群體、有自己的品牌管理。不光星巴克值得認同,雀巢也值得認同。他們在看不見的地方為這個行業做出了很多貢獻。 //


結合這些獨立咖啡師對星巴克的看法和感受,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宜家。從某種程度來看,宜家之於家居行業、星巴克之於咖啡行業,近乎是各自行業內的快消品類的二者,似乎有著某種相似之處和聯繫。

但在這位媒體朋友的眼中,星巴克與宜家的定位其實並不相同。


// 宜家家居品牌在剛開始創立的時候,其實是以十元店這種概念越做越大的,現在我們選擇宜家很多時候是因為宜家的審美品味還不錯、很實用、性價比高。宜家的很多東西除了在宜家,我很難在其他品牌看到這個價格,尤其是小物件,即使有替代品價格也會偏高一些。 //

// 星巴克不是。星巴克最早,在近 20 年前就 30 元左右一杯了,那個時候的星巴克的單杯價格可以說是天價。現在由於通貨膨脹貨幣貶值,而星巴克卻神奇地沒有漲價,說明了星巴克雖然價格沒變,但是路子變了,當年算是奢侈品,現在算是日用品。一杯拿鐵 30+,這個價格其實不算有性價比。 //


星巴克和宜家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相差不多,但 20 年過去,兩家品牌其實已經完全走向了兩個方向。至少在行業內,宜家沒有被像星巴克的爭議一樣被家居設計師們懟,而是幾乎受到業界所有設計師的認可,很少出現關於宜家的負面討論,宜家也逐漸成為了許多年輕人選購傢俱時會優先考慮的家居品牌。


咖啡師不喜歡星巴克?設計師卻不討厭宜家?


宜家在國內開設的第一間店鋪

實際上,在這兩家品牌幾近同時進入中國市場的初期,星巴克在消費者心裡的品牌定位是遠高於宜家的——無論是宜家相對偏低的產品定價,還是在不提供上門配送與安裝的配套服務方面,都難以被顧客理解,相較於國內其他大型家居城,競爭力顯得十分微弱。

但這些年來,宜家正逐漸從一個家居售賣店鋪,轉變成為了一種家居風格的代表。

我們分別邀請了一位國內的家居設計師,以及一位來自意大利家居設計師,來分享他們是如何看待宜家深受年輕消費群體追捧的現象的。

首先,在二位設計師的眼中,宜家的傢俱擁有很高的品質,並非如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是定位在快消品牌中。它的背後有著非常龐大的設計力量作為支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的設計風格,能夠幫助顧客快速瞭解現當代的家居風格,為顧客指引一個購買方向。

這是可以理解的,宜家的品牌核心即「為顧客提供解決方案」,在宜家的所有店鋪,顧客都可以參照店內數量眾多、風格多樣的樣板間,近乎於“隨看隨買”,只要腦中有一個家居空間的大概輪廓,就可以參照樣板間的排列樣式,購買對應產品,甚至不用多費心思再做額外搭配。


咖啡師不喜歡星巴克?設計師卻不討厭宜家?


咖啡師不喜歡星巴克?設計師卻不討厭宜家?


宜家家居官方樣板間參考圖

// 當下國內的部分消費者對宜家存在的偏見,主要來自於“便宜的價格無法保證產品質量”的固有認知,但實際上宜家的產品在滿足設計感與功能性的同時,其傢俱所能達到的質量,或許已經超出了它的定價。 //

起初遭遇冷眼的“需額外付費的配送及安裝服務”,其實正是宜家縮減成本的手段之一:以組件的形態存放產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倉庫的空間利用率,節省了佔地面積,並在物流、配送等環節大大縮減了人工成本。


咖啡師不喜歡星巴克?設計師卻不討厭宜家?


宜家家居倉庫

並且,從專業角度來看,顧客自行進行組裝,恰恰賦予了顧客個性化搭配的自由。

// 我們更傾向把宜家理解成為「廚房」的概念,顧客可以自己動手,自行完成搭配、組裝,這其實就像在廚房完成一頓大餐一樣,很大程度上增強了顧客的購買趣味,也提高了傢俱的自由組合度。 //

另外,當下宜家競爭力的提升,也得益於它能夠緊跟家居潮流趨勢,甚至創造趨勢。宜家的設計師們非常懂得迎合潮流風格,在品牌原有北歐風格的基礎上,大量加入當下熱門的設計元素。

宜家或許是能夠和世界上任何一位設計師推出聯名設計的:


咖啡師不喜歡星巴克?設計師卻不討厭宜家?


IKEA X TOM DIXON 「DELAKTIG系列」


咖啡師不喜歡星巴克?設計師卻不討厭宜家?


OFF-WHITE x IKEA 「SCULPTURE」購物袋


咖啡師不喜歡星巴克?設計師卻不討厭宜家?


IKEA X BEN GORHAM 「隱形家居設計」

對設計師們來說,宜家也是最尊重設計師的品牌之一。顧客在宜家購買到的每一款商品,都標註了對應設計師的名字,這也能從側面佐證這一點。

但在設計師看來,似乎宜家提供的購買方案也不全是好的,這逐漸導致了一個結果,即:

// 年輕人的家,風格越發趨同,全世界的顧客都在跟隨宜家的空間搭配選購產品,這樣就會導致,我在意大利的家是選用了宜家的配飾,而在中國的家也同樣使用了宜家的產品。這樣下去,我們很難再從家居風格中看到屋主的個性。 //

在提供家居產品之外,宜家已經建立了其自身品牌附加值,正逐步成為,甚至在部分年輕顧客心裡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家居風格。


咖啡師不喜歡星巴克?設計師卻不討厭宜家?



所以在你看來,星巴克被懟是否委屈?宜家被誇是名副其實嗎?留言告訴我們你的看法吧。


監製:Liu Yang

採訪:HAN、Sherry

編輯、撰文:Sherry、Liu Yang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