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道德經》

武術 國學 老子 王宗嶽 解讀中華文化 2017-05-06

太極拳與《道德經》近日,搏擊狂人徐曉冬10秒撂倒太極大師引熱議。 而馬雲迴應稱這說明不了任何問題。誠然,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太極拳,有著自己的文化傳承,它不僅僅是一種競技拳法,還能使修煉者從中得到健身、修身、養性的無窮樂趣,更感受到其中奧妙無窮的哲學魅力。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太極拳與中華文化《道德經》的關係。

《道德經》中所主張的“守柔”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思想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與太極拳主張的“柔”與“慢”,兩者有著極深的淵源。

《道德經》與太極拳之“柔”

太極拳作為一種技擊拳術,它最本質的特色是“以柔克剛”,這一點更是與《道德經》中老子所持的“柔弱勝剛強”的觀點一致。

“守柔”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宣揚的最主要的觀點之一。老子認為,“柔”的事物往往最具生命力、最有潛力,比如萬物在初生的時候都是一種柔弱的狀態,但是卻蘊涵了巨大的生命能力,擁有無窮的爆發潛力,是最富生機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老子從人類和草木身上歸納出一條原理:成長的事物是柔弱的,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而就有強大的力量;接近死亡的事物都是堅強的,但因為它正在失去生命力,所以它也是脆弱的。基於這樣的原理,老子又提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第四十三章)。太極拳與《道德經》

這種柔弱中蘊涵巨大能量的認識也正是太極拳克敵制勝的法門。太極拳注重柔的運用,練習時始終要輕鬆柔和,不能有僵硬的力道,要在一種輕輕鬆鬆、自自然然的狀態下,進入一種空靈柔順的境界。太極拳譜規定:“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於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

老子的核心觀點“柔弱勝剛強”在太極拳中也體現得十分充分。太極拳柔,但並非純粹的“柔”,還包含了剛勁與巧勁在裡面。太極拳講究“以柔克剛”,要做到以柔弱之勢勝剛強之姿,其中有兩個字可供參詳,一謂“黏”,一謂“化”。

“黏”,即雙方交手之時,以手相黏,在屈伸進退、你來我往之間,既不放也不使強力,是要黏著對方不放,順著對方使力的方向而運動,與對方之勢保持一致,運用太極的圓形軌跡做運動,以此使對方的力道無法使出。

化既化解,化解對方的力道。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論及:“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這裡的“走”就是“化”的意思,在“黏”的基礎上加之以“化”,將對方的力道引導、轉移,即可以將對方之力化於無形。“化”的力量運用到了純熟之境時,不但能化去對方之力,還可借力打力,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太極拳與《道德經》

各位好友,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先到這。待我整理資料,明天接著更第二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