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
"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李新方

李亦畬《接手論》,是未收入“老三本”的一篇,講的是太極拳對外家拳和外國武術的具體打法,這當然與經典拳論“無一浮詞”,“全用精微之察勁”的要求有所不同,未入“老三本”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時,也正因為如此,對於今之習練者提高實戰技術水平,更具有直接的幫助。原文:

“近聞人言……接手難。特別對外家拳,國外柔術、泰拳……手。拳者,權也。權其遠近速度、輕重、虛實、真假、前後、左右,彼之來勢,我心中明鏡。接手不可過早,更不可過急,恰如其分。前進後退,由彼而定。粘住一處,拿其全身,順勢而進,攻其要害,動其心魄,使其膽肝俱裂……”

從上引“特別對外家拳,國外柔術、泰拳”可知,太極拳家早在清代,已有外國武術的實戰經驗,故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心得。另據李亦畬的曾孫李光藩先生等收集整理的《太極傳奇》一書,太極拳家楊班侯,曾在北京天壇外國人擺的擂臺上打敗多次蟬聯世界拳擊冠軍、單臂能舉千斤的荷蘭大力士鐵木爾逢-多爾古。

"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李新方

李亦畬《接手論》,是未收入“老三本”的一篇,講的是太極拳對外家拳和外國武術的具體打法,這當然與經典拳論“無一浮詞”,“全用精微之察勁”的要求有所不同,未入“老三本”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時,也正因為如此,對於今之習練者提高實戰技術水平,更具有直接的幫助。原文:

“近聞人言……接手難。特別對外家拳,國外柔術、泰拳……手。拳者,權也。權其遠近速度、輕重、虛實、真假、前後、左右,彼之來勢,我心中明鏡。接手不可過早,更不可過急,恰如其分。前進後退,由彼而定。粘住一處,拿其全身,順勢而進,攻其要害,動其心魄,使其膽肝俱裂……”

從上引“特別對外家拳,國外柔術、泰拳”可知,太極拳家早在清代,已有外國武術的實戰經驗,故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心得。另據李亦畬的曾孫李光藩先生等收集整理的《太極傳奇》一書,太極拳家楊班侯,曾在北京天壇外國人擺的擂臺上打敗多次蟬聯世界拳擊冠軍、單臂能舉千斤的荷蘭大力士鐵木爾逢-多爾古。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此書雖曰傳奇,不同於史料文獻,但也不同於演義、小說,內容基本上是真實可信的,正如該書《後記》雲:“我們按照全面收集,重點整理......先後跑了二十多個村鎮,訪問了上百人,收集資料十幾萬......我們選擇一種接近真實的說法......為了慎重起見,我們曾請教拳界老師,多方徵求意見”。是以李亦畬《接手論》,是早期太極拳家對外家拳,特別是外國武術實戰經驗的總結,寥寥數語而信息量極大,這裡根據前輩們的口授,以及個人的學習體會,談談對這篇拳論的理解,供朋友們參考和指正。

一、各有所長與綜合優勢

“拳者權也,權其遠近、速度、輕重、虛實、真假、前後、左右,彼之來勢,我心中明鏡”。接手,講的是交戰雙方在肢體接觸的一瞬間,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和反應。而不同的拳派和拳手,由於技術特點不同,所佔據的優勢不同,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和反應也是有所不同的。

"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李新方

李亦畬《接手論》,是未收入“老三本”的一篇,講的是太極拳對外家拳和外國武術的具體打法,這當然與經典拳論“無一浮詞”,“全用精微之察勁”的要求有所不同,未入“老三本”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時,也正因為如此,對於今之習練者提高實戰技術水平,更具有直接的幫助。原文:

“近聞人言……接手難。特別對外家拳,國外柔術、泰拳……手。拳者,權也。權其遠近速度、輕重、虛實、真假、前後、左右,彼之來勢,我心中明鏡。接手不可過早,更不可過急,恰如其分。前進後退,由彼而定。粘住一處,拿其全身,順勢而進,攻其要害,動其心魄,使其膽肝俱裂……”

從上引“特別對外家拳,國外柔術、泰拳”可知,太極拳家早在清代,已有外國武術的實戰經驗,故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心得。另據李亦畬的曾孫李光藩先生等收集整理的《太極傳奇》一書,太極拳家楊班侯,曾在北京天壇外國人擺的擂臺上打敗多次蟬聯世界拳擊冠軍、單臂能舉千斤的荷蘭大力士鐵木爾逢-多爾古。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此書雖曰傳奇,不同於史料文獻,但也不同於演義、小說,內容基本上是真實可信的,正如該書《後記》雲:“我們按照全面收集,重點整理......先後跑了二十多個村鎮,訪問了上百人,收集資料十幾萬......我們選擇一種接近真實的說法......為了慎重起見,我們曾請教拳界老師,多方徵求意見”。是以李亦畬《接手論》,是早期太極拳家對外家拳,特別是外國武術實戰經驗的總結,寥寥數語而信息量極大,這裡根據前輩們的口授,以及個人的學習體會,談談對這篇拳論的理解,供朋友們參考和指正。

一、各有所長與綜合優勢

“拳者權也,權其遠近、速度、輕重、虛實、真假、前後、左右,彼之來勢,我心中明鏡”。接手,講的是交戰雙方在肢體接觸的一瞬間,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和反應。而不同的拳派和拳手,由於技術特點不同,所佔據的優勢不同,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和反應也是有所不同的。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中國武術廣大精微,門派眾多,分類的方法也有許多種,其中比較能夠反映技術本質的,是長拳和短打,以髮長勁為主的,可歸入長拳類;以發短勁為主的,可歸入短打類。按技法分類,則有踢打摔(跌)拿之說。專習摔法的跤術,只有在雙方肢體接觸構成支點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地使用跤絆。擒拿一般要拿住對方稍節和中節以上部位,才能有效地使用反關節技術。因此,跤術和擒拿也屬於短打類。

這種分類法,對於外國武術也是基本適用的。如拳擊的刺拳,相當於少林拳的衝拳,勾拳較短打類武術,發的也是長勁,似可歸入長拳類。泰拳重視肘膝的打法,短打類的技法多一些。柔術以摔技和寢技(拿法)為主,明顯屬於短打類。

"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李新方

李亦畬《接手論》,是未收入“老三本”的一篇,講的是太極拳對外家拳和外國武術的具體打法,這當然與經典拳論“無一浮詞”,“全用精微之察勁”的要求有所不同,未入“老三本”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時,也正因為如此,對於今之習練者提高實戰技術水平,更具有直接的幫助。原文:

“近聞人言……接手難。特別對外家拳,國外柔術、泰拳……手。拳者,權也。權其遠近速度、輕重、虛實、真假、前後、左右,彼之來勢,我心中明鏡。接手不可過早,更不可過急,恰如其分。前進後退,由彼而定。粘住一處,拿其全身,順勢而進,攻其要害,動其心魄,使其膽肝俱裂……”

從上引“特別對外家拳,國外柔術、泰拳”可知,太極拳家早在清代,已有外國武術的實戰經驗,故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心得。另據李亦畬的曾孫李光藩先生等收集整理的《太極傳奇》一書,太極拳家楊班侯,曾在北京天壇外國人擺的擂臺上打敗多次蟬聯世界拳擊冠軍、單臂能舉千斤的荷蘭大力士鐵木爾逢-多爾古。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此書雖曰傳奇,不同於史料文獻,但也不同於演義、小說,內容基本上是真實可信的,正如該書《後記》雲:“我們按照全面收集,重點整理......先後跑了二十多個村鎮,訪問了上百人,收集資料十幾萬......我們選擇一種接近真實的說法......為了慎重起見,我們曾請教拳界老師,多方徵求意見”。是以李亦畬《接手論》,是早期太極拳家對外家拳,特別是外國武術實戰經驗的總結,寥寥數語而信息量極大,這裡根據前輩們的口授,以及個人的學習體會,談談對這篇拳論的理解,供朋友們參考和指正。

一、各有所長與綜合優勢

“拳者權也,權其遠近、速度、輕重、虛實、真假、前後、左右,彼之來勢,我心中明鏡”。接手,講的是交戰雙方在肢體接觸的一瞬間,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和反應。而不同的拳派和拳手,由於技術特點不同,所佔據的優勢不同,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和反應也是有所不同的。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中國武術廣大精微,門派眾多,分類的方法也有許多種,其中比較能夠反映技術本質的,是長拳和短打,以髮長勁為主的,可歸入長拳類;以發短勁為主的,可歸入短打類。按技法分類,則有踢打摔(跌)拿之說。專習摔法的跤術,只有在雙方肢體接觸構成支點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地使用跤絆。擒拿一般要拿住對方稍節和中節以上部位,才能有效地使用反關節技術。因此,跤術和擒拿也屬於短打類。

這種分類法,對於外國武術也是基本適用的。如拳擊的刺拳,相當於少林拳的衝拳,勾拳較短打類武術,發的也是長勁,似可歸入長拳類。泰拳重視肘膝的打法,短打類的技法多一些。柔術以摔技和寢技(拿法)為主,明顯屬於短打類。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當然,同為長拳類,或同為短打類,也都各有所長,各有其弊,正如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指出:“雖各有所長,然傳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就可取勝於人,此不過偏於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正如長山蛇陣法,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相應,此謂上下週全,無有不勝”。

是以各家武術在長期的比較、切磋、交流中,都力求集大成而獨出機杼,但新的拳法仍然是有所側重的。如戚繼光“擇其善之善者三十二勢”創編的拳經,明顯屬於短打類,是早期太極拳的傑出代表。大成拳(意拳)以形意拳為基礎,注重站樁,還有推手、擒摔等技法,用拳也以短距離發勁為主,僅崩拳就有“實作崩拳二十八法”,也似短打為主。截拳道強調“以無限對有限”,但“它是貼身才開始打”(《李小龍技擊術匯宗·第一章》)。原因就在於,只有近距離發勁,才能更有效。

"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李新方

李亦畬《接手論》,是未收入“老三本”的一篇,講的是太極拳對外家拳和外國武術的具體打法,這當然與經典拳論“無一浮詞”,“全用精微之察勁”的要求有所不同,未入“老三本”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時,也正因為如此,對於今之習練者提高實戰技術水平,更具有直接的幫助。原文:

“近聞人言……接手難。特別對外家拳,國外柔術、泰拳……手。拳者,權也。權其遠近速度、輕重、虛實、真假、前後、左右,彼之來勢,我心中明鏡。接手不可過早,更不可過急,恰如其分。前進後退,由彼而定。粘住一處,拿其全身,順勢而進,攻其要害,動其心魄,使其膽肝俱裂……”

從上引“特別對外家拳,國外柔術、泰拳”可知,太極拳家早在清代,已有外國武術的實戰經驗,故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心得。另據李亦畬的曾孫李光藩先生等收集整理的《太極傳奇》一書,太極拳家楊班侯,曾在北京天壇外國人擺的擂臺上打敗多次蟬聯世界拳擊冠軍、單臂能舉千斤的荷蘭大力士鐵木爾逢-多爾古。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此書雖曰傳奇,不同於史料文獻,但也不同於演義、小說,內容基本上是真實可信的,正如該書《後記》雲:“我們按照全面收集,重點整理......先後跑了二十多個村鎮,訪問了上百人,收集資料十幾萬......我們選擇一種接近真實的說法......為了慎重起見,我們曾請教拳界老師,多方徵求意見”。是以李亦畬《接手論》,是早期太極拳家對外家拳,特別是外國武術實戰經驗的總結,寥寥數語而信息量極大,這裡根據前輩們的口授,以及個人的學習體會,談談對這篇拳論的理解,供朋友們參考和指正。

一、各有所長與綜合優勢

“拳者權也,權其遠近、速度、輕重、虛實、真假、前後、左右,彼之來勢,我心中明鏡”。接手,講的是交戰雙方在肢體接觸的一瞬間,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和反應。而不同的拳派和拳手,由於技術特點不同,所佔據的優勢不同,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和反應也是有所不同的。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中國武術廣大精微,門派眾多,分類的方法也有許多種,其中比較能夠反映技術本質的,是長拳和短打,以髮長勁為主的,可歸入長拳類;以發短勁為主的,可歸入短打類。按技法分類,則有踢打摔(跌)拿之說。專習摔法的跤術,只有在雙方肢體接觸構成支點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地使用跤絆。擒拿一般要拿住對方稍節和中節以上部位,才能有效地使用反關節技術。因此,跤術和擒拿也屬於短打類。

這種分類法,對於外國武術也是基本適用的。如拳擊的刺拳,相當於少林拳的衝拳,勾拳較短打類武術,發的也是長勁,似可歸入長拳類。泰拳重視肘膝的打法,短打類的技法多一些。柔術以摔技和寢技(拿法)為主,明顯屬於短打類。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當然,同為長拳類,或同為短打類,也都各有所長,各有其弊,正如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指出:“雖各有所長,然傳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就可取勝於人,此不過偏於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正如長山蛇陣法,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相應,此謂上下週全,無有不勝”。

是以各家武術在長期的比較、切磋、交流中,都力求集大成而獨出機杼,但新的拳法仍然是有所側重的。如戚繼光“擇其善之善者三十二勢”創編的拳經,明顯屬於短打類,是早期太極拳的傑出代表。大成拳(意拳)以形意拳為基礎,注重站樁,還有推手、擒摔等技法,用拳也以短距離發勁為主,僅崩拳就有“實作崩拳二十八法”,也似短打為主。截拳道強調“以無限對有限”,但“它是貼身才開始打”(《李小龍技擊術匯宗·第一章》)。原因就在於,只有近距離發勁,才能更有效。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太極拳一般認為屬於短打類,並有名曰短打的套路,如“一時短打”、“三十六短打”等,但又有長拳之名,王宗嶽《太極拳釋名》曰:“太極拳,一名長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這其中另有深意,總之是以短勁為主。

長拳與短打的不同優勢在於,“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這就必然聯繫到輕重的問題了。輕重就是力量大小的問題,力量大的拳手適合遠距離進攻,而力量小的適合近距離進攻。當然力量也是可以訓練的,外國武術一般稱為體能,如拳擊的訓練方法包括長跑、跳繩、打沙袋、空擊等。中國武術一般稱為功力,太極拳雖注重四兩撥千斤,但也不能沒有功力訓練,如李亦畬練的鐵桿子就達八十斤,陳式的功力訓練方法更為多樣,如纏絲槓、太極輪、太極尺等。

"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李新方

李亦畬《接手論》,是未收入“老三本”的一篇,講的是太極拳對外家拳和外國武術的具體打法,這當然與經典拳論“無一浮詞”,“全用精微之察勁”的要求有所不同,未入“老三本”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時,也正因為如此,對於今之習練者提高實戰技術水平,更具有直接的幫助。原文:

“近聞人言……接手難。特別對外家拳,國外柔術、泰拳……手。拳者,權也。權其遠近速度、輕重、虛實、真假、前後、左右,彼之來勢,我心中明鏡。接手不可過早,更不可過急,恰如其分。前進後退,由彼而定。粘住一處,拿其全身,順勢而進,攻其要害,動其心魄,使其膽肝俱裂……”

從上引“特別對外家拳,國外柔術、泰拳”可知,太極拳家早在清代,已有外國武術的實戰經驗,故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心得。另據李亦畬的曾孫李光藩先生等收集整理的《太極傳奇》一書,太極拳家楊班侯,曾在北京天壇外國人擺的擂臺上打敗多次蟬聯世界拳擊冠軍、單臂能舉千斤的荷蘭大力士鐵木爾逢-多爾古。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此書雖曰傳奇,不同於史料文獻,但也不同於演義、小說,內容基本上是真實可信的,正如該書《後記》雲:“我們按照全面收集,重點整理......先後跑了二十多個村鎮,訪問了上百人,收集資料十幾萬......我們選擇一種接近真實的說法......為了慎重起見,我們曾請教拳界老師,多方徵求意見”。是以李亦畬《接手論》,是早期太極拳家對外家拳,特別是外國武術實戰經驗的總結,寥寥數語而信息量極大,這裡根據前輩們的口授,以及個人的學習體會,談談對這篇拳論的理解,供朋友們參考和指正。

一、各有所長與綜合優勢

“拳者權也,權其遠近、速度、輕重、虛實、真假、前後、左右,彼之來勢,我心中明鏡”。接手,講的是交戰雙方在肢體接觸的一瞬間,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和反應。而不同的拳派和拳手,由於技術特點不同,所佔據的優勢不同,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和反應也是有所不同的。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中國武術廣大精微,門派眾多,分類的方法也有許多種,其中比較能夠反映技術本質的,是長拳和短打,以髮長勁為主的,可歸入長拳類;以發短勁為主的,可歸入短打類。按技法分類,則有踢打摔(跌)拿之說。專習摔法的跤術,只有在雙方肢體接觸構成支點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地使用跤絆。擒拿一般要拿住對方稍節和中節以上部位,才能有效地使用反關節技術。因此,跤術和擒拿也屬於短打類。

這種分類法,對於外國武術也是基本適用的。如拳擊的刺拳,相當於少林拳的衝拳,勾拳較短打類武術,發的也是長勁,似可歸入長拳類。泰拳重視肘膝的打法,短打類的技法多一些。柔術以摔技和寢技(拿法)為主,明顯屬於短打類。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當然,同為長拳類,或同為短打類,也都各有所長,各有其弊,正如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指出:“雖各有所長,然傳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就可取勝於人,此不過偏於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正如長山蛇陣法,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相應,此謂上下週全,無有不勝”。

是以各家武術在長期的比較、切磋、交流中,都力求集大成而獨出機杼,但新的拳法仍然是有所側重的。如戚繼光“擇其善之善者三十二勢”創編的拳經,明顯屬於短打類,是早期太極拳的傑出代表。大成拳(意拳)以形意拳為基礎,注重站樁,還有推手、擒摔等技法,用拳也以短距離發勁為主,僅崩拳就有“實作崩拳二十八法”,也似短打為主。截拳道強調“以無限對有限”,但“它是貼身才開始打”(《李小龍技擊術匯宗·第一章》)。原因就在於,只有近距離發勁,才能更有效。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太極拳一般認為屬於短打類,並有名曰短打的套路,如“一時短打”、“三十六短打”等,但又有長拳之名,王宗嶽《太極拳釋名》曰:“太極拳,一名長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這其中另有深意,總之是以短勁為主。

長拳與短打的不同優勢在於,“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這就必然聯繫到輕重的問題了。輕重就是力量大小的問題,力量大的拳手適合遠距離進攻,而力量小的適合近距離進攻。當然力量也是可以訓練的,外國武術一般稱為體能,如拳擊的訓練方法包括長跑、跳繩、打沙袋、空擊等。中國武術一般稱為功力,太極拳雖注重四兩撥千斤,但也不能沒有功力訓練,如李亦畬練的鐵桿子就達八十斤,陳式的功力訓練方法更為多樣,如纏絲槓、太極輪、太極尺等。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然而,力量的訓練,不論用什麼方法,也難把一個身小體弱的人變成大力士。相反,本來就身高力大的人,練力量就非常容易,所謂天生神力。因此,所謂長拳和短打問題,實際上是“一力降十會”和“一巧破千斤”的兩種不同打法,但技巧要遠比力量的訓練要難得多。故每個拳手學什麼武術,成為力量型的還是技巧型的,往往都是根據自身條件作出的選擇。

而在實戰中,力量型的拳手適合髮長勁,快速進攻;技巧型的拳手適合發短勁,抓住適當時機,在近距離運用貼身打法,但進入近距離決不是容易的事。《李小龍技擊法·第二部分技法訓練·距離》說:“由於武術可以用腳踢,所以比拳擊更難逼近。一旦拳手靠得很近了,那麼搏鬥或比武也就將 很快結束了,因為技擊手有許多進攻的招術可用”。就是說,技巧型的拳派拳手,在面對力量型的拳派拳手時,首先要解決如何接近對方這個關鍵問題,才能使自己的技巧有效地發揮出來,這就是李亦畬這篇拳論的主旨。(待續)

"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李新方

李亦畬《接手論》,是未收入“老三本”的一篇,講的是太極拳對外家拳和外國武術的具體打法,這當然與經典拳論“無一浮詞”,“全用精微之察勁”的要求有所不同,未入“老三本”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時,也正因為如此,對於今之習練者提高實戰技術水平,更具有直接的幫助。原文:

“近聞人言……接手難。特別對外家拳,國外柔術、泰拳……手。拳者,權也。權其遠近速度、輕重、虛實、真假、前後、左右,彼之來勢,我心中明鏡。接手不可過早,更不可過急,恰如其分。前進後退,由彼而定。粘住一處,拿其全身,順勢而進,攻其要害,動其心魄,使其膽肝俱裂……”

從上引“特別對外家拳,國外柔術、泰拳”可知,太極拳家早在清代,已有外國武術的實戰經驗,故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心得。另據李亦畬的曾孫李光藩先生等收集整理的《太極傳奇》一書,太極拳家楊班侯,曾在北京天壇外國人擺的擂臺上打敗多次蟬聯世界拳擊冠軍、單臂能舉千斤的荷蘭大力士鐵木爾逢-多爾古。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此書雖曰傳奇,不同於史料文獻,但也不同於演義、小說,內容基本上是真實可信的,正如該書《後記》雲:“我們按照全面收集,重點整理......先後跑了二十多個村鎮,訪問了上百人,收集資料十幾萬......我們選擇一種接近真實的說法......為了慎重起見,我們曾請教拳界老師,多方徵求意見”。是以李亦畬《接手論》,是早期太極拳家對外家拳,特別是外國武術實戰經驗的總結,寥寥數語而信息量極大,這裡根據前輩們的口授,以及個人的學習體會,談談對這篇拳論的理解,供朋友們參考和指正。

一、各有所長與綜合優勢

“拳者權也,權其遠近、速度、輕重、虛實、真假、前後、左右,彼之來勢,我心中明鏡”。接手,講的是交戰雙方在肢體接觸的一瞬間,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和反應。而不同的拳派和拳手,由於技術特點不同,所佔據的優勢不同,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和反應也是有所不同的。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中國武術廣大精微,門派眾多,分類的方法也有許多種,其中比較能夠反映技術本質的,是長拳和短打,以髮長勁為主的,可歸入長拳類;以發短勁為主的,可歸入短打類。按技法分類,則有踢打摔(跌)拿之說。專習摔法的跤術,只有在雙方肢體接觸構成支點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地使用跤絆。擒拿一般要拿住對方稍節和中節以上部位,才能有效地使用反關節技術。因此,跤術和擒拿也屬於短打類。

這種分類法,對於外國武術也是基本適用的。如拳擊的刺拳,相當於少林拳的衝拳,勾拳較短打類武術,發的也是長勁,似可歸入長拳類。泰拳重視肘膝的打法,短打類的技法多一些。柔術以摔技和寢技(拿法)為主,明顯屬於短打類。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當然,同為長拳類,或同為短打類,也都各有所長,各有其弊,正如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指出:“雖各有所長,然傳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就可取勝於人,此不過偏於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正如長山蛇陣法,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相應,此謂上下週全,無有不勝”。

是以各家武術在長期的比較、切磋、交流中,都力求集大成而獨出機杼,但新的拳法仍然是有所側重的。如戚繼光“擇其善之善者三十二勢”創編的拳經,明顯屬於短打類,是早期太極拳的傑出代表。大成拳(意拳)以形意拳為基礎,注重站樁,還有推手、擒摔等技法,用拳也以短距離發勁為主,僅崩拳就有“實作崩拳二十八法”,也似短打為主。截拳道強調“以無限對有限”,但“它是貼身才開始打”(《李小龍技擊術匯宗·第一章》)。原因就在於,只有近距離發勁,才能更有效。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太極拳一般認為屬於短打類,並有名曰短打的套路,如“一時短打”、“三十六短打”等,但又有長拳之名,王宗嶽《太極拳釋名》曰:“太極拳,一名長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這其中另有深意,總之是以短勁為主。

長拳與短打的不同優勢在於,“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這就必然聯繫到輕重的問題了。輕重就是力量大小的問題,力量大的拳手適合遠距離進攻,而力量小的適合近距離進攻。當然力量也是可以訓練的,外國武術一般稱為體能,如拳擊的訓練方法包括長跑、跳繩、打沙袋、空擊等。中國武術一般稱為功力,太極拳雖注重四兩撥千斤,但也不能沒有功力訓練,如李亦畬練的鐵桿子就達八十斤,陳式的功力訓練方法更為多樣,如纏絲槓、太極輪、太極尺等。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然而,力量的訓練,不論用什麼方法,也難把一個身小體弱的人變成大力士。相反,本來就身高力大的人,練力量就非常容易,所謂天生神力。因此,所謂長拳和短打問題,實際上是“一力降十會”和“一巧破千斤”的兩種不同打法,但技巧要遠比力量的訓練要難得多。故每個拳手學什麼武術,成為力量型的還是技巧型的,往往都是根據自身條件作出的選擇。

而在實戰中,力量型的拳手適合髮長勁,快速進攻;技巧型的拳手適合發短勁,抓住適當時機,在近距離運用貼身打法,但進入近距離決不是容易的事。《李小龍技擊法·第二部分技法訓練·距離》說:“由於武術可以用腳踢,所以比拳擊更難逼近。一旦拳手靠得很近了,那麼搏鬥或比武也就將 很快結束了,因為技擊手有許多進攻的招術可用”。就是說,技巧型的拳派拳手,在面對力量型的拳派拳手時,首先要解決如何接近對方這個關鍵問題,才能使自己的技巧有效地發揮出來,這就是李亦畬這篇拳論的主旨。(待續)

李亦畬《接手論》:太極拳實戰攻略(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