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

本章摘要:

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

本章摘要:

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從第一章開始接觸道的反常特性至此,我們沿著一條簡明的路徑,研究道的特點,道與萬物的關係,道在天下中的作用。在所有的話題都討論完成之後,有必要對全書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已經走到這裡的我們需要整理出一個清晰脈絡,看看以往的八十章中我們都討論了一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這樣討論,以及我們是否已經回答那些縈繞在心頭的諸多疑問。

回想本書的開頭,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一個出生的嬰兒來了解道的種種特性呢?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解答心中的疑惑。就如同屈原《天問》的那些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這些問題困擾著屈原,也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將這些疑問梳理清楚,找到答案。換個更為直白一些的問題就是,我們想知道自己是誰,社會又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我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簡單,回答卻不容易。我們總會聽人講:“大道至簡”,似乎話說多了,就不能成為“大道”了。可是當你試著簡化所說的話時,卻發現越簡單的話就越是有歧義。可不是嗎?如果你說“今天要下雨”,這樣簡單的話實際上和沒說區別不大,因為我們不知道哪裡要下雨。為了說清楚,我們不得不將這句簡單的話說得更為複雜一些,至少要加上地點。因此,“大道至簡”中的“簡”絕對不是文字很少的那種簡單,因為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簡陋。所謂“大道至簡”因該是邏輯簡單,容易理解,易於傳播。由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回答那些看似簡單、但又關係人生本質的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回答類似“我是誰”這樣“簡單”的問題,絕對不能用“你是你”這種簡陋的、語義不清話語來回答。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簡單的邏輯,將天地、人生聯繫起來,將個體和整體聯繫起來,只有這樣,諸如“我是誰”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才能得以真正的解答。

看來,我們是要直面所有人生的困惑,解答所有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此一來,這就成為了一個工程。我們所面對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社會。“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實在是需要“借我一雙慧眼”。好在我們有邏輯推理和邏輯分析能力,藉助這樣的能力,我們還是可以將這些紛擾一一梳理清楚的,就像本書開篇所說的“道可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說清楚,關鍵看你怎樣說。

有了說清楚的信心,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應該從哪裡入手呢?我們可以先從宏觀角度看一看要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

本章摘要:

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從第一章開始接觸道的反常特性至此,我們沿著一條簡明的路徑,研究道的特點,道與萬物的關係,道在天下中的作用。在所有的話題都討論完成之後,有必要對全書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已經走到這裡的我們需要整理出一個清晰脈絡,看看以往的八十章中我們都討論了一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這樣討論,以及我們是否已經回答那些縈繞在心頭的諸多疑問。

回想本書的開頭,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一個出生的嬰兒來了解道的種種特性呢?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解答心中的疑惑。就如同屈原《天問》的那些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這些問題困擾著屈原,也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將這些疑問梳理清楚,找到答案。換個更為直白一些的問題就是,我們想知道自己是誰,社會又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我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簡單,回答卻不容易。我們總會聽人講:“大道至簡”,似乎話說多了,就不能成為“大道”了。可是當你試著簡化所說的話時,卻發現越簡單的話就越是有歧義。可不是嗎?如果你說“今天要下雨”,這樣簡單的話實際上和沒說區別不大,因為我們不知道哪裡要下雨。為了說清楚,我們不得不將這句簡單的話說得更為複雜一些,至少要加上地點。因此,“大道至簡”中的“簡”絕對不是文字很少的那種簡單,因為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簡陋。所謂“大道至簡”因該是邏輯簡單,容易理解,易於傳播。由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回答那些看似簡單、但又關係人生本質的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回答類似“我是誰”這樣“簡單”的問題,絕對不能用“你是你”這種簡陋的、語義不清話語來回答。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簡單的邏輯,將天地、人生聯繫起來,將個體和整體聯繫起來,只有這樣,諸如“我是誰”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才能得以真正的解答。

看來,我們是要直面所有人生的困惑,解答所有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此一來,這就成為了一個工程。我們所面對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社會。“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實在是需要“借我一雙慧眼”。好在我們有邏輯推理和邏輯分析能力,藉助這樣的能力,我們還是可以將這些紛擾一一梳理清楚的,就像本書開篇所說的“道可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說清楚,關鍵看你怎樣說。

有了說清楚的信心,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應該從哪裡入手呢?我們可以先從宏觀角度看一看要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 由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由眾多人文系統所組成的天下,其中的小藍點就代表一個人文系統,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我們想知道自己在這樣的天下中所處的位置,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存在的意義等等。圖中還標明瞭幾個帶箭頭的線段,那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沒有把線段畫全,如果畫全的話,這張圖將會變得密密麻麻,無法觀看了。面對這樣一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由眾多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時,該如何入手呢?顯然,我們不能直接研究整體,因為太複雜了。我們需要簡化上面的模型,從一個局部入手。而在開始之前,還需要給我們的研究設立幾個基本原理。就如同開始討論幾何學之前,一定要首先介紹公理一樣,我們發現,任何以推理為手段的研究都必須有公理做基礎。

我們所要出示的公理不多,就五條。

1. 創生萬物的那個東西叫做“道”。

2. 萬物都是有限的,包括宇宙時空。

3. 道可以說清楚(道可道)。

4. 道是違反常理的(非常道)。

5. 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第十四章)

也許你會說上述公理用於宗教中的上帝也可以。的確,對於前兩點而言是可以的。宗教中首先認定的是上帝創造日月星辰、以及人類,顯然上帝創造的萬物也是有限的。但是對於後面三點則完全不同,上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們說不清楚;上帝做的事情,制定的規則並不違反常理;上帝指定的規則是相信他,而不是兩個可以通過物理手段發現的原理。道就不一樣,可以說清楚,但是違反常理的。這兩點,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支持。愛因斯坦就說:“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是可以思議的”(第3點)。霍金在《大設計》裡寫道:“直至現代物理的出現,一般認為有關世界的一切知識都是可以通過直接觀測而獲取。事物就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正如我們的感官所覺察到的,但是現代物理學輝煌的成功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現代物理學是基於諸如費恩曼的與日常經驗相牴觸的概念之上”(第4點)。對於第5點就更不用說了,它本身就是物理學的表現形式,只不過在《老子》的體系裡,其完整表達是第十四章。

有了上述公理,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既然是道創造了萬物,當然也就包括“天下”,以及天下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既然萬事萬物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就是由道所創生,我們就可以從紛繁複雜的天下大網中選取一個人文系統作為樣本,跟隨他的出生和成長來研究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進而由點及面,研究道的運行規律,研究天下大網的運行規律。於是,就如同下圖所示,我們先忽略掉天下大網中其他的人文系統和天下本身,就從一個剛剛誕生的人文系統開始。

"

本章摘要:

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從第一章開始接觸道的反常特性至此,我們沿著一條簡明的路徑,研究道的特點,道與萬物的關係,道在天下中的作用。在所有的話題都討論完成之後,有必要對全書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已經走到這裡的我們需要整理出一個清晰脈絡,看看以往的八十章中我們都討論了一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這樣討論,以及我們是否已經回答那些縈繞在心頭的諸多疑問。

回想本書的開頭,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一個出生的嬰兒來了解道的種種特性呢?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解答心中的疑惑。就如同屈原《天問》的那些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這些問題困擾著屈原,也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將這些疑問梳理清楚,找到答案。換個更為直白一些的問題就是,我們想知道自己是誰,社會又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我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簡單,回答卻不容易。我們總會聽人講:“大道至簡”,似乎話說多了,就不能成為“大道”了。可是當你試著簡化所說的話時,卻發現越簡單的話就越是有歧義。可不是嗎?如果你說“今天要下雨”,這樣簡單的話實際上和沒說區別不大,因為我們不知道哪裡要下雨。為了說清楚,我們不得不將這句簡單的話說得更為複雜一些,至少要加上地點。因此,“大道至簡”中的“簡”絕對不是文字很少的那種簡單,因為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簡陋。所謂“大道至簡”因該是邏輯簡單,容易理解,易於傳播。由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回答那些看似簡單、但又關係人生本質的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回答類似“我是誰”這樣“簡單”的問題,絕對不能用“你是你”這種簡陋的、語義不清話語來回答。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簡單的邏輯,將天地、人生聯繫起來,將個體和整體聯繫起來,只有這樣,諸如“我是誰”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才能得以真正的解答。

看來,我們是要直面所有人生的困惑,解答所有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此一來,這就成為了一個工程。我們所面對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社會。“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實在是需要“借我一雙慧眼”。好在我們有邏輯推理和邏輯分析能力,藉助這樣的能力,我們還是可以將這些紛擾一一梳理清楚的,就像本書開篇所說的“道可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說清楚,關鍵看你怎樣說。

有了說清楚的信心,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應該從哪裡入手呢?我們可以先從宏觀角度看一看要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 由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由眾多人文系統所組成的天下,其中的小藍點就代表一個人文系統,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我們想知道自己在這樣的天下中所處的位置,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存在的意義等等。圖中還標明瞭幾個帶箭頭的線段,那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沒有把線段畫全,如果畫全的話,這張圖將會變得密密麻麻,無法觀看了。面對這樣一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由眾多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時,該如何入手呢?顯然,我們不能直接研究整體,因為太複雜了。我們需要簡化上面的模型,從一個局部入手。而在開始之前,還需要給我們的研究設立幾個基本原理。就如同開始討論幾何學之前,一定要首先介紹公理一樣,我們發現,任何以推理為手段的研究都必須有公理做基礎。

我們所要出示的公理不多,就五條。

1. 創生萬物的那個東西叫做“道”。

2. 萬物都是有限的,包括宇宙時空。

3. 道可以說清楚(道可道)。

4. 道是違反常理的(非常道)。

5. 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第十四章)

也許你會說上述公理用於宗教中的上帝也可以。的確,對於前兩點而言是可以的。宗教中首先認定的是上帝創造日月星辰、以及人類,顯然上帝創造的萬物也是有限的。但是對於後面三點則完全不同,上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們說不清楚;上帝做的事情,制定的規則並不違反常理;上帝指定的規則是相信他,而不是兩個可以通過物理手段發現的原理。道就不一樣,可以說清楚,但是違反常理的。這兩點,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支持。愛因斯坦就說:“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是可以思議的”(第3點)。霍金在《大設計》裡寫道:“直至現代物理的出現,一般認為有關世界的一切知識都是可以通過直接觀測而獲取。事物就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正如我們的感官所覺察到的,但是現代物理學輝煌的成功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現代物理學是基於諸如費恩曼的與日常經驗相牴觸的概念之上”(第4點)。對於第5點就更不用說了,它本身就是物理學的表現形式,只不過在《老子》的體系裡,其完整表達是第十四章。

有了上述公理,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既然是道創造了萬物,當然也就包括“天下”,以及天下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既然萬事萬物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就是由道所創生,我們就可以從紛繁複雜的天下大網中選取一個人文系統作為樣本,跟隨他的出生和成長來研究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進而由點及面,研究道的運行規律,研究天下大網的運行規律。於是,就如同下圖所示,我們先忽略掉天下大網中其他的人文系統和天下本身,就從一個剛剛誕生的人文系統開始。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2 一個樣本

圖中所顯示的這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沒有什麼特別,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他剛剛誕生。我們不能選一個已經成長了幾年的人文系統開始研究,一定要從他剛剛出生開始。於是,我們就跟隨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從最開始的“原動期”,到人文系統中各個單元逐漸長成的“成長期”,後來是紙上談兵的“實習期”,再經過猶如大霧中開車的“試用期”,之後就走上了人生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黃金年齡段”,並且在“黃金年齡段”末端的36歲,接受了人生的偉大收穫。我們就是這樣跟隨著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通過人的年齡與《老子》各章一一對應這樣一個至簡的邏輯,完成了一至三十七章的解說。由於這37章所代表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的前37年,人生髮展都是由天下中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所主導的。因此,這37章就是《老子·道篇》。在《道篇》結束的時候,那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已經不再是剛剛出生時弱小的樣子,他已經成為在社會中有一定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了。

"

本章摘要:

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從第一章開始接觸道的反常特性至此,我們沿著一條簡明的路徑,研究道的特點,道與萬物的關係,道在天下中的作用。在所有的話題都討論完成之後,有必要對全書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已經走到這裡的我們需要整理出一個清晰脈絡,看看以往的八十章中我們都討論了一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這樣討論,以及我們是否已經回答那些縈繞在心頭的諸多疑問。

回想本書的開頭,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一個出生的嬰兒來了解道的種種特性呢?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解答心中的疑惑。就如同屈原《天問》的那些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這些問題困擾著屈原,也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將這些疑問梳理清楚,找到答案。換個更為直白一些的問題就是,我們想知道自己是誰,社會又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我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簡單,回答卻不容易。我們總會聽人講:“大道至簡”,似乎話說多了,就不能成為“大道”了。可是當你試著簡化所說的話時,卻發現越簡單的話就越是有歧義。可不是嗎?如果你說“今天要下雨”,這樣簡單的話實際上和沒說區別不大,因為我們不知道哪裡要下雨。為了說清楚,我們不得不將這句簡單的話說得更為複雜一些,至少要加上地點。因此,“大道至簡”中的“簡”絕對不是文字很少的那種簡單,因為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簡陋。所謂“大道至簡”因該是邏輯簡單,容易理解,易於傳播。由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回答那些看似簡單、但又關係人生本質的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回答類似“我是誰”這樣“簡單”的問題,絕對不能用“你是你”這種簡陋的、語義不清話語來回答。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簡單的邏輯,將天地、人生聯繫起來,將個體和整體聯繫起來,只有這樣,諸如“我是誰”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才能得以真正的解答。

看來,我們是要直面所有人生的困惑,解答所有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此一來,這就成為了一個工程。我們所面對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社會。“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實在是需要“借我一雙慧眼”。好在我們有邏輯推理和邏輯分析能力,藉助這樣的能力,我們還是可以將這些紛擾一一梳理清楚的,就像本書開篇所說的“道可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說清楚,關鍵看你怎樣說。

有了說清楚的信心,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應該從哪裡入手呢?我們可以先從宏觀角度看一看要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 由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由眾多人文系統所組成的天下,其中的小藍點就代表一個人文系統,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我們想知道自己在這樣的天下中所處的位置,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存在的意義等等。圖中還標明瞭幾個帶箭頭的線段,那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沒有把線段畫全,如果畫全的話,這張圖將會變得密密麻麻,無法觀看了。面對這樣一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由眾多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時,該如何入手呢?顯然,我們不能直接研究整體,因為太複雜了。我們需要簡化上面的模型,從一個局部入手。而在開始之前,還需要給我們的研究設立幾個基本原理。就如同開始討論幾何學之前,一定要首先介紹公理一樣,我們發現,任何以推理為手段的研究都必須有公理做基礎。

我們所要出示的公理不多,就五條。

1. 創生萬物的那個東西叫做“道”。

2. 萬物都是有限的,包括宇宙時空。

3. 道可以說清楚(道可道)。

4. 道是違反常理的(非常道)。

5. 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第十四章)

也許你會說上述公理用於宗教中的上帝也可以。的確,對於前兩點而言是可以的。宗教中首先認定的是上帝創造日月星辰、以及人類,顯然上帝創造的萬物也是有限的。但是對於後面三點則完全不同,上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們說不清楚;上帝做的事情,制定的規則並不違反常理;上帝指定的規則是相信他,而不是兩個可以通過物理手段發現的原理。道就不一樣,可以說清楚,但是違反常理的。這兩點,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支持。愛因斯坦就說:“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是可以思議的”(第3點)。霍金在《大設計》裡寫道:“直至現代物理的出現,一般認為有關世界的一切知識都是可以通過直接觀測而獲取。事物就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正如我們的感官所覺察到的,但是現代物理學輝煌的成功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現代物理學是基於諸如費恩曼的與日常經驗相牴觸的概念之上”(第4點)。對於第5點就更不用說了,它本身就是物理學的表現形式,只不過在《老子》的體系裡,其完整表達是第十四章。

有了上述公理,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既然是道創造了萬物,當然也就包括“天下”,以及天下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既然萬事萬物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就是由道所創生,我們就可以從紛繁複雜的天下大網中選取一個人文系統作為樣本,跟隨他的出生和成長來研究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進而由點及面,研究道的運行規律,研究天下大網的運行規律。於是,就如同下圖所示,我們先忽略掉天下大網中其他的人文系統和天下本身,就從一個剛剛誕生的人文系統開始。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2 一個樣本

圖中所顯示的這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沒有什麼特別,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他剛剛誕生。我們不能選一個已經成長了幾年的人文系統開始研究,一定要從他剛剛出生開始。於是,我們就跟隨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從最開始的“原動期”,到人文系統中各個單元逐漸長成的“成長期”,後來是紙上談兵的“實習期”,再經過猶如大霧中開車的“試用期”,之後就走上了人生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黃金年齡段”,並且在“黃金年齡段”末端的36歲,接受了人生的偉大收穫。我們就是這樣跟隨著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通過人的年齡與《老子》各章一一對應這樣一個至簡的邏輯,完成了一至三十七章的解說。由於這37章所代表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的前37年,人生髮展都是由天下中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所主導的。因此,這37章就是《老子·道篇》。在《道篇》結束的時候,那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已經不再是剛剛出生時弱小的樣子,他已經成為在社會中有一定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3 《道篇》結束時的人文系統

當人生走上巔峰的收穫時刻,是否就到了可以高枕無憂的終點了呢?當然不是。不僅不是,新的征程恰恰從此處開始。因為人生的前三十七年都是由“天之道”所主導,而“天之道”就從此刻開始要退潮了。人生髮展至此,我們還不瞭解“天之道”從何而來,又是以什麼方式存在。對於一直以來依靠它來推動發展、乃至達到巔峰的人文系統而言,它就是我這個人文系統之外的道,因此我把它稱為“外部的道”。對於一個人文系統而言,當然也逃不過第2條公理,也就是說他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就有發生、發展、壯大、衰退的過程。而經歷這些過程的根本原因就是支持系統發展之“外部的道”對於系統而言其流量有增加、壯大、衰退的過程。當一個在“大道泛兮”的狀況下浮沉隨浪的人文系統收穫了他從沒有想到過的收穫之時,一個潛在的危機正在形成,那就是,支持他發展的“外部的道”從此時開始退潮。這不是人力能左右的,而是道的無為。天下大網中的道(天之道)總是彙集在那些處在黃金年齡段的人文系統的周圍,當這個人文系統走出黃金年齡段時,它就開始退潮了。或許可以這樣講,正是由於道的退潮而導致的黃金年齡段的結束。

儘管道在退潮,但好消息是它不會一下子消失,而是逐漸消退。這就給需要道支撐發展的人文系統有時間發展自身的“德容器”來替代“外部的道”供給系統所需。人生從此時開始,其活力來源從“外部的道”逐漸轉移至自己的“德容器”,《老子》也就在《道篇》三十七章結束之後開始了以三十八章為篇首的《德篇》。訓練自身的“德容器”使之可以用於供給自身系統的發展所需,這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有很多人做不到,其原因是他們無法對自己在黃金年齡段所取得的成績進行歸零思考。而歸零思考就是關閉所有吸取“外部的道”之通路,這就等同於將自己從天下大網中移出,只有這樣,“德容器”才能被啟動、進而成長壯大到可以作為系統道的供給源。

"

本章摘要:

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從第一章開始接觸道的反常特性至此,我們沿著一條簡明的路徑,研究道的特點,道與萬物的關係,道在天下中的作用。在所有的話題都討論完成之後,有必要對全書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已經走到這裡的我們需要整理出一個清晰脈絡,看看以往的八十章中我們都討論了一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這樣討論,以及我們是否已經回答那些縈繞在心頭的諸多疑問。

回想本書的開頭,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一個出生的嬰兒來了解道的種種特性呢?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解答心中的疑惑。就如同屈原《天問》的那些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這些問題困擾著屈原,也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將這些疑問梳理清楚,找到答案。換個更為直白一些的問題就是,我們想知道自己是誰,社會又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我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簡單,回答卻不容易。我們總會聽人講:“大道至簡”,似乎話說多了,就不能成為“大道”了。可是當你試著簡化所說的話時,卻發現越簡單的話就越是有歧義。可不是嗎?如果你說“今天要下雨”,這樣簡單的話實際上和沒說區別不大,因為我們不知道哪裡要下雨。為了說清楚,我們不得不將這句簡單的話說得更為複雜一些,至少要加上地點。因此,“大道至簡”中的“簡”絕對不是文字很少的那種簡單,因為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簡陋。所謂“大道至簡”因該是邏輯簡單,容易理解,易於傳播。由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回答那些看似簡單、但又關係人生本質的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回答類似“我是誰”這樣“簡單”的問題,絕對不能用“你是你”這種簡陋的、語義不清話語來回答。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簡單的邏輯,將天地、人生聯繫起來,將個體和整體聯繫起來,只有這樣,諸如“我是誰”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才能得以真正的解答。

看來,我們是要直面所有人生的困惑,解答所有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此一來,這就成為了一個工程。我們所面對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社會。“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實在是需要“借我一雙慧眼”。好在我們有邏輯推理和邏輯分析能力,藉助這樣的能力,我們還是可以將這些紛擾一一梳理清楚的,就像本書開篇所說的“道可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說清楚,關鍵看你怎樣說。

有了說清楚的信心,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應該從哪裡入手呢?我們可以先從宏觀角度看一看要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 由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由眾多人文系統所組成的天下,其中的小藍點就代表一個人文系統,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我們想知道自己在這樣的天下中所處的位置,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存在的意義等等。圖中還標明瞭幾個帶箭頭的線段,那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沒有把線段畫全,如果畫全的話,這張圖將會變得密密麻麻,無法觀看了。面對這樣一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由眾多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時,該如何入手呢?顯然,我們不能直接研究整體,因為太複雜了。我們需要簡化上面的模型,從一個局部入手。而在開始之前,還需要給我們的研究設立幾個基本原理。就如同開始討論幾何學之前,一定要首先介紹公理一樣,我們發現,任何以推理為手段的研究都必須有公理做基礎。

我們所要出示的公理不多,就五條。

1. 創生萬物的那個東西叫做“道”。

2. 萬物都是有限的,包括宇宙時空。

3. 道可以說清楚(道可道)。

4. 道是違反常理的(非常道)。

5. 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第十四章)

也許你會說上述公理用於宗教中的上帝也可以。的確,對於前兩點而言是可以的。宗教中首先認定的是上帝創造日月星辰、以及人類,顯然上帝創造的萬物也是有限的。但是對於後面三點則完全不同,上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們說不清楚;上帝做的事情,制定的規則並不違反常理;上帝指定的規則是相信他,而不是兩個可以通過物理手段發現的原理。道就不一樣,可以說清楚,但是違反常理的。這兩點,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支持。愛因斯坦就說:“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是可以思議的”(第3點)。霍金在《大設計》裡寫道:“直至現代物理的出現,一般認為有關世界的一切知識都是可以通過直接觀測而獲取。事物就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正如我們的感官所覺察到的,但是現代物理學輝煌的成功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現代物理學是基於諸如費恩曼的與日常經驗相牴觸的概念之上”(第4點)。對於第5點就更不用說了,它本身就是物理學的表現形式,只不過在《老子》的體系裡,其完整表達是第十四章。

有了上述公理,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既然是道創造了萬物,當然也就包括“天下”,以及天下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既然萬事萬物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就是由道所創生,我們就可以從紛繁複雜的天下大網中選取一個人文系統作為樣本,跟隨他的出生和成長來研究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進而由點及面,研究道的運行規律,研究天下大網的運行規律。於是,就如同下圖所示,我們先忽略掉天下大網中其他的人文系統和天下本身,就從一個剛剛誕生的人文系統開始。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2 一個樣本

圖中所顯示的這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沒有什麼特別,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他剛剛誕生。我們不能選一個已經成長了幾年的人文系統開始研究,一定要從他剛剛出生開始。於是,我們就跟隨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從最開始的“原動期”,到人文系統中各個單元逐漸長成的“成長期”,後來是紙上談兵的“實習期”,再經過猶如大霧中開車的“試用期”,之後就走上了人生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黃金年齡段”,並且在“黃金年齡段”末端的36歲,接受了人生的偉大收穫。我們就是這樣跟隨著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通過人的年齡與《老子》各章一一對應這樣一個至簡的邏輯,完成了一至三十七章的解說。由於這37章所代表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的前37年,人生髮展都是由天下中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所主導的。因此,這37章就是《老子·道篇》。在《道篇》結束的時候,那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已經不再是剛剛出生時弱小的樣子,他已經成為在社會中有一定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3 《道篇》結束時的人文系統

當人生走上巔峰的收穫時刻,是否就到了可以高枕無憂的終點了呢?當然不是。不僅不是,新的征程恰恰從此處開始。因為人生的前三十七年都是由“天之道”所主導,而“天之道”就從此刻開始要退潮了。人生髮展至此,我們還不瞭解“天之道”從何而來,又是以什麼方式存在。對於一直以來依靠它來推動發展、乃至達到巔峰的人文系統而言,它就是我這個人文系統之外的道,因此我把它稱為“外部的道”。對於一個人文系統而言,當然也逃不過第2條公理,也就是說他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就有發生、發展、壯大、衰退的過程。而經歷這些過程的根本原因就是支持系統發展之“外部的道”對於系統而言其流量有增加、壯大、衰退的過程。當一個在“大道泛兮”的狀況下浮沉隨浪的人文系統收穫了他從沒有想到過的收穫之時,一個潛在的危機正在形成,那就是,支持他發展的“外部的道”從此時開始退潮。這不是人力能左右的,而是道的無為。天下大網中的道(天之道)總是彙集在那些處在黃金年齡段的人文系統的周圍,當這個人文系統走出黃金年齡段時,它就開始退潮了。或許可以這樣講,正是由於道的退潮而導致的黃金年齡段的結束。

儘管道在退潮,但好消息是它不會一下子消失,而是逐漸消退。這就給需要道支撐發展的人文系統有時間發展自身的“德容器”來替代“外部的道”供給系統所需。人生從此時開始,其活力來源從“外部的道”逐漸轉移至自己的“德容器”,《老子》也就在《道篇》三十七章結束之後開始了以三十八章為篇首的《德篇》。訓練自身的“德容器”使之可以用於供給自身系統的發展所需,這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有很多人做不到,其原因是他們無法對自己在黃金年齡段所取得的成績進行歸零思考。而歸零思考就是關閉所有吸取“外部的道”之通路,這就等同於將自己從天下大網中移出,只有這樣,“德容器”才能被啟動、進而成長壯大到可以作為系統道的供給源。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4 《德篇》開始時的歸零思考

離開了“天之道”的系統開始了啟動“德容器”、打通自身循環、用自己產生的道供給自己的六年修煉。在修煉結束的時候,自己的“德容器”已經升級為“上德”,它完全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出系統所需的道,不僅如此,它還會產生出多於本系統所需的道。由於道是流體,產生出來自己用不了,也留不住,於是需要向外輸出。這樣一來,一個擁有“上德”水平“德容器”的人文系統就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重新返回了天下的大網。而此時,他已經是天下大網中流動的“天之道”的供給者之一了。

"

本章摘要:

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從第一章開始接觸道的反常特性至此,我們沿著一條簡明的路徑,研究道的特點,道與萬物的關係,道在天下中的作用。在所有的話題都討論完成之後,有必要對全書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已經走到這裡的我們需要整理出一個清晰脈絡,看看以往的八十章中我們都討論了一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這樣討論,以及我們是否已經回答那些縈繞在心頭的諸多疑問。

回想本書的開頭,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一個出生的嬰兒來了解道的種種特性呢?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解答心中的疑惑。就如同屈原《天問》的那些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這些問題困擾著屈原,也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將這些疑問梳理清楚,找到答案。換個更為直白一些的問題就是,我們想知道自己是誰,社會又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我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簡單,回答卻不容易。我們總會聽人講:“大道至簡”,似乎話說多了,就不能成為“大道”了。可是當你試著簡化所說的話時,卻發現越簡單的話就越是有歧義。可不是嗎?如果你說“今天要下雨”,這樣簡單的話實際上和沒說區別不大,因為我們不知道哪裡要下雨。為了說清楚,我們不得不將這句簡單的話說得更為複雜一些,至少要加上地點。因此,“大道至簡”中的“簡”絕對不是文字很少的那種簡單,因為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簡陋。所謂“大道至簡”因該是邏輯簡單,容易理解,易於傳播。由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回答那些看似簡單、但又關係人生本質的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回答類似“我是誰”這樣“簡單”的問題,絕對不能用“你是你”這種簡陋的、語義不清話語來回答。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簡單的邏輯,將天地、人生聯繫起來,將個體和整體聯繫起來,只有這樣,諸如“我是誰”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才能得以真正的解答。

看來,我們是要直面所有人生的困惑,解答所有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此一來,這就成為了一個工程。我們所面對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社會。“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實在是需要“借我一雙慧眼”。好在我們有邏輯推理和邏輯分析能力,藉助這樣的能力,我們還是可以將這些紛擾一一梳理清楚的,就像本書開篇所說的“道可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說清楚,關鍵看你怎樣說。

有了說清楚的信心,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應該從哪裡入手呢?我們可以先從宏觀角度看一看要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 由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由眾多人文系統所組成的天下,其中的小藍點就代表一個人文系統,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我們想知道自己在這樣的天下中所處的位置,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存在的意義等等。圖中還標明瞭幾個帶箭頭的線段,那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沒有把線段畫全,如果畫全的話,這張圖將會變得密密麻麻,無法觀看了。面對這樣一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由眾多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時,該如何入手呢?顯然,我們不能直接研究整體,因為太複雜了。我們需要簡化上面的模型,從一個局部入手。而在開始之前,還需要給我們的研究設立幾個基本原理。就如同開始討論幾何學之前,一定要首先介紹公理一樣,我們發現,任何以推理為手段的研究都必須有公理做基礎。

我們所要出示的公理不多,就五條。

1. 創生萬物的那個東西叫做“道”。

2. 萬物都是有限的,包括宇宙時空。

3. 道可以說清楚(道可道)。

4. 道是違反常理的(非常道)。

5. 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第十四章)

也許你會說上述公理用於宗教中的上帝也可以。的確,對於前兩點而言是可以的。宗教中首先認定的是上帝創造日月星辰、以及人類,顯然上帝創造的萬物也是有限的。但是對於後面三點則完全不同,上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們說不清楚;上帝做的事情,制定的規則並不違反常理;上帝指定的規則是相信他,而不是兩個可以通過物理手段發現的原理。道就不一樣,可以說清楚,但是違反常理的。這兩點,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支持。愛因斯坦就說:“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是可以思議的”(第3點)。霍金在《大設計》裡寫道:“直至現代物理的出現,一般認為有關世界的一切知識都是可以通過直接觀測而獲取。事物就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正如我們的感官所覺察到的,但是現代物理學輝煌的成功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現代物理學是基於諸如費恩曼的與日常經驗相牴觸的概念之上”(第4點)。對於第5點就更不用說了,它本身就是物理學的表現形式,只不過在《老子》的體系裡,其完整表達是第十四章。

有了上述公理,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既然是道創造了萬物,當然也就包括“天下”,以及天下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既然萬事萬物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就是由道所創生,我們就可以從紛繁複雜的天下大網中選取一個人文系統作為樣本,跟隨他的出生和成長來研究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進而由點及面,研究道的運行規律,研究天下大網的運行規律。於是,就如同下圖所示,我們先忽略掉天下大網中其他的人文系統和天下本身,就從一個剛剛誕生的人文系統開始。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2 一個樣本

圖中所顯示的這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沒有什麼特別,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他剛剛誕生。我們不能選一個已經成長了幾年的人文系統開始研究,一定要從他剛剛出生開始。於是,我們就跟隨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從最開始的“原動期”,到人文系統中各個單元逐漸長成的“成長期”,後來是紙上談兵的“實習期”,再經過猶如大霧中開車的“試用期”,之後就走上了人生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黃金年齡段”,並且在“黃金年齡段”末端的36歲,接受了人生的偉大收穫。我們就是這樣跟隨著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通過人的年齡與《老子》各章一一對應這樣一個至簡的邏輯,完成了一至三十七章的解說。由於這37章所代表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的前37年,人生髮展都是由天下中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所主導的。因此,這37章就是《老子·道篇》。在《道篇》結束的時候,那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已經不再是剛剛出生時弱小的樣子,他已經成為在社會中有一定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3 《道篇》結束時的人文系統

當人生走上巔峰的收穫時刻,是否就到了可以高枕無憂的終點了呢?當然不是。不僅不是,新的征程恰恰從此處開始。因為人生的前三十七年都是由“天之道”所主導,而“天之道”就從此刻開始要退潮了。人生髮展至此,我們還不瞭解“天之道”從何而來,又是以什麼方式存在。對於一直以來依靠它來推動發展、乃至達到巔峰的人文系統而言,它就是我這個人文系統之外的道,因此我把它稱為“外部的道”。對於一個人文系統而言,當然也逃不過第2條公理,也就是說他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就有發生、發展、壯大、衰退的過程。而經歷這些過程的根本原因就是支持系統發展之“外部的道”對於系統而言其流量有增加、壯大、衰退的過程。當一個在“大道泛兮”的狀況下浮沉隨浪的人文系統收穫了他從沒有想到過的收穫之時,一個潛在的危機正在形成,那就是,支持他發展的“外部的道”從此時開始退潮。這不是人力能左右的,而是道的無為。天下大網中的道(天之道)總是彙集在那些處在黃金年齡段的人文系統的周圍,當這個人文系統走出黃金年齡段時,它就開始退潮了。或許可以這樣講,正是由於道的退潮而導致的黃金年齡段的結束。

儘管道在退潮,但好消息是它不會一下子消失,而是逐漸消退。這就給需要道支撐發展的人文系統有時間發展自身的“德容器”來替代“外部的道”供給系統所需。人生從此時開始,其活力來源從“外部的道”逐漸轉移至自己的“德容器”,《老子》也就在《道篇》三十七章結束之後開始了以三十八章為篇首的《德篇》。訓練自身的“德容器”使之可以用於供給自身系統的發展所需,這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有很多人做不到,其原因是他們無法對自己在黃金年齡段所取得的成績進行歸零思考。而歸零思考就是關閉所有吸取“外部的道”之通路,這就等同於將自己從天下大網中移出,只有這樣,“德容器”才能被啟動、進而成長壯大到可以作為系統道的供給源。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4 《德篇》開始時的歸零思考

離開了“天之道”的系統開始了啟動“德容器”、打通自身循環、用自己產生的道供給自己的六年修煉。在修煉結束的時候,自己的“德容器”已經升級為“上德”,它完全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出系統所需的道,不僅如此,它還會產生出多於本系統所需的道。由於道是流體,產生出來自己用不了,也留不住,於是需要向外輸出。這樣一來,一個擁有“上德”水平“德容器”的人文系統就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重新返回了天下的大網。而此時,他已經是天下大網中流動的“天之道”的供給者之一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5 “德容器”升級上德後的狀態

“德容器”升級後的系統已經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道,不僅供應自身系統,還像發電廠一樣併網發電。但是,由於與天下大網連接後,自己的對外輸出是自動進行的,於是,就有可能出現輸出超過自己能力的情形,從而造成自身系統的“失道”。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德容器”需要進一步升級。

"

本章摘要:

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從第一章開始接觸道的反常特性至此,我們沿著一條簡明的路徑,研究道的特點,道與萬物的關係,道在天下中的作用。在所有的話題都討論完成之後,有必要對全書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已經走到這裡的我們需要整理出一個清晰脈絡,看看以往的八十章中我們都討論了一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這樣討論,以及我們是否已經回答那些縈繞在心頭的諸多疑問。

回想本書的開頭,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一個出生的嬰兒來了解道的種種特性呢?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解答心中的疑惑。就如同屈原《天問》的那些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這些問題困擾著屈原,也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將這些疑問梳理清楚,找到答案。換個更為直白一些的問題就是,我們想知道自己是誰,社會又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我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簡單,回答卻不容易。我們總會聽人講:“大道至簡”,似乎話說多了,就不能成為“大道”了。可是當你試著簡化所說的話時,卻發現越簡單的話就越是有歧義。可不是嗎?如果你說“今天要下雨”,這樣簡單的話實際上和沒說區別不大,因為我們不知道哪裡要下雨。為了說清楚,我們不得不將這句簡單的話說得更為複雜一些,至少要加上地點。因此,“大道至簡”中的“簡”絕對不是文字很少的那種簡單,因為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簡陋。所謂“大道至簡”因該是邏輯簡單,容易理解,易於傳播。由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回答那些看似簡單、但又關係人生本質的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回答類似“我是誰”這樣“簡單”的問題,絕對不能用“你是你”這種簡陋的、語義不清話語來回答。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簡單的邏輯,將天地、人生聯繫起來,將個體和整體聯繫起來,只有這樣,諸如“我是誰”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才能得以真正的解答。

看來,我們是要直面所有人生的困惑,解答所有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此一來,這就成為了一個工程。我們所面對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社會。“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實在是需要“借我一雙慧眼”。好在我們有邏輯推理和邏輯分析能力,藉助這樣的能力,我們還是可以將這些紛擾一一梳理清楚的,就像本書開篇所說的“道可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說清楚,關鍵看你怎樣說。

有了說清楚的信心,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應該從哪裡入手呢?我們可以先從宏觀角度看一看要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 由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由眾多人文系統所組成的天下,其中的小藍點就代表一個人文系統,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我們想知道自己在這樣的天下中所處的位置,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存在的意義等等。圖中還標明瞭幾個帶箭頭的線段,那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沒有把線段畫全,如果畫全的話,這張圖將會變得密密麻麻,無法觀看了。面對這樣一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由眾多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時,該如何入手呢?顯然,我們不能直接研究整體,因為太複雜了。我們需要簡化上面的模型,從一個局部入手。而在開始之前,還需要給我們的研究設立幾個基本原理。就如同開始討論幾何學之前,一定要首先介紹公理一樣,我們發現,任何以推理為手段的研究都必須有公理做基礎。

我們所要出示的公理不多,就五條。

1. 創生萬物的那個東西叫做“道”。

2. 萬物都是有限的,包括宇宙時空。

3. 道可以說清楚(道可道)。

4. 道是違反常理的(非常道)。

5. 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第十四章)

也許你會說上述公理用於宗教中的上帝也可以。的確,對於前兩點而言是可以的。宗教中首先認定的是上帝創造日月星辰、以及人類,顯然上帝創造的萬物也是有限的。但是對於後面三點則完全不同,上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們說不清楚;上帝做的事情,制定的規則並不違反常理;上帝指定的規則是相信他,而不是兩個可以通過物理手段發現的原理。道就不一樣,可以說清楚,但是違反常理的。這兩點,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支持。愛因斯坦就說:“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是可以思議的”(第3點)。霍金在《大設計》裡寫道:“直至現代物理的出現,一般認為有關世界的一切知識都是可以通過直接觀測而獲取。事物就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正如我們的感官所覺察到的,但是現代物理學輝煌的成功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現代物理學是基於諸如費恩曼的與日常經驗相牴觸的概念之上”(第4點)。對於第5點就更不用說了,它本身就是物理學的表現形式,只不過在《老子》的體系裡,其完整表達是第十四章。

有了上述公理,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既然是道創造了萬物,當然也就包括“天下”,以及天下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既然萬事萬物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就是由道所創生,我們就可以從紛繁複雜的天下大網中選取一個人文系統作為樣本,跟隨他的出生和成長來研究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進而由點及面,研究道的運行規律,研究天下大網的運行規律。於是,就如同下圖所示,我們先忽略掉天下大網中其他的人文系統和天下本身,就從一個剛剛誕生的人文系統開始。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2 一個樣本

圖中所顯示的這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沒有什麼特別,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他剛剛誕生。我們不能選一個已經成長了幾年的人文系統開始研究,一定要從他剛剛出生開始。於是,我們就跟隨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從最開始的“原動期”,到人文系統中各個單元逐漸長成的“成長期”,後來是紙上談兵的“實習期”,再經過猶如大霧中開車的“試用期”,之後就走上了人生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黃金年齡段”,並且在“黃金年齡段”末端的36歲,接受了人生的偉大收穫。我們就是這樣跟隨著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通過人的年齡與《老子》各章一一對應這樣一個至簡的邏輯,完成了一至三十七章的解說。由於這37章所代表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的前37年,人生髮展都是由天下中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所主導的。因此,這37章就是《老子·道篇》。在《道篇》結束的時候,那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已經不再是剛剛出生時弱小的樣子,他已經成為在社會中有一定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3 《道篇》結束時的人文系統

當人生走上巔峰的收穫時刻,是否就到了可以高枕無憂的終點了呢?當然不是。不僅不是,新的征程恰恰從此處開始。因為人生的前三十七年都是由“天之道”所主導,而“天之道”就從此刻開始要退潮了。人生髮展至此,我們還不瞭解“天之道”從何而來,又是以什麼方式存在。對於一直以來依靠它來推動發展、乃至達到巔峰的人文系統而言,它就是我這個人文系統之外的道,因此我把它稱為“外部的道”。對於一個人文系統而言,當然也逃不過第2條公理,也就是說他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就有發生、發展、壯大、衰退的過程。而經歷這些過程的根本原因就是支持系統發展之“外部的道”對於系統而言其流量有增加、壯大、衰退的過程。當一個在“大道泛兮”的狀況下浮沉隨浪的人文系統收穫了他從沒有想到過的收穫之時,一個潛在的危機正在形成,那就是,支持他發展的“外部的道”從此時開始退潮。這不是人力能左右的,而是道的無為。天下大網中的道(天之道)總是彙集在那些處在黃金年齡段的人文系統的周圍,當這個人文系統走出黃金年齡段時,它就開始退潮了。或許可以這樣講,正是由於道的退潮而導致的黃金年齡段的結束。

儘管道在退潮,但好消息是它不會一下子消失,而是逐漸消退。這就給需要道支撐發展的人文系統有時間發展自身的“德容器”來替代“外部的道”供給系統所需。人生從此時開始,其活力來源從“外部的道”逐漸轉移至自己的“德容器”,《老子》也就在《道篇》三十七章結束之後開始了以三十八章為篇首的《德篇》。訓練自身的“德容器”使之可以用於供給自身系統的發展所需,這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有很多人做不到,其原因是他們無法對自己在黃金年齡段所取得的成績進行歸零思考。而歸零思考就是關閉所有吸取“外部的道”之通路,這就等同於將自己從天下大網中移出,只有這樣,“德容器”才能被啟動、進而成長壯大到可以作為系統道的供給源。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4 《德篇》開始時的歸零思考

離開了“天之道”的系統開始了啟動“德容器”、打通自身循環、用自己產生的道供給自己的六年修煉。在修煉結束的時候,自己的“德容器”已經升級為“上德”,它完全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出系統所需的道,不僅如此,它還會產生出多於本系統所需的道。由於道是流體,產生出來自己用不了,也留不住,於是需要向外輸出。這樣一來,一個擁有“上德”水平“德容器”的人文系統就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重新返回了天下的大網。而此時,他已經是天下大網中流動的“天之道”的供給者之一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5 “德容器”升級上德後的狀態

“德容器”升級後的系統已經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道,不僅供應自身系統,還像發電廠一樣併網發電。但是,由於與天下大網連接後,自己的對外輸出是自動進行的,於是,就有可能出現輸出超過自己能力的情形,從而造成自身系統的“失道”。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德容器”需要進一步升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6 升級孔德後的狀態

系統中的“德容器”升級至“孔德”後,解決了升級前所面臨的問題,免除了有可能因為輸出過多而導致的失道。然而,“孔德”也不是沒有問題。由於升級後的系統可以提供更多的道,因而與天下大網的融合更加緊密。這樣一來,網絡中所存在的負能量將反過來影響這個“孔德”級別的能量源。於是,為了系統的安全,它還需要進一步的升級。

"

本章摘要:

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從第一章開始接觸道的反常特性至此,我們沿著一條簡明的路徑,研究道的特點,道與萬物的關係,道在天下中的作用。在所有的話題都討論完成之後,有必要對全書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已經走到這裡的我們需要整理出一個清晰脈絡,看看以往的八十章中我們都討論了一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這樣討論,以及我們是否已經回答那些縈繞在心頭的諸多疑問。

回想本書的開頭,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一個出生的嬰兒來了解道的種種特性呢?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解答心中的疑惑。就如同屈原《天問》的那些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這些問題困擾著屈原,也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將這些疑問梳理清楚,找到答案。換個更為直白一些的問題就是,我們想知道自己是誰,社會又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我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簡單,回答卻不容易。我們總會聽人講:“大道至簡”,似乎話說多了,就不能成為“大道”了。可是當你試著簡化所說的話時,卻發現越簡單的話就越是有歧義。可不是嗎?如果你說“今天要下雨”,這樣簡單的話實際上和沒說區別不大,因為我們不知道哪裡要下雨。為了說清楚,我們不得不將這句簡單的話說得更為複雜一些,至少要加上地點。因此,“大道至簡”中的“簡”絕對不是文字很少的那種簡單,因為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簡陋。所謂“大道至簡”因該是邏輯簡單,容易理解,易於傳播。由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回答那些看似簡單、但又關係人生本質的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回答類似“我是誰”這樣“簡單”的問題,絕對不能用“你是你”這種簡陋的、語義不清話語來回答。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簡單的邏輯,將天地、人生聯繫起來,將個體和整體聯繫起來,只有這樣,諸如“我是誰”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才能得以真正的解答。

看來,我們是要直面所有人生的困惑,解答所有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此一來,這就成為了一個工程。我們所面對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社會。“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實在是需要“借我一雙慧眼”。好在我們有邏輯推理和邏輯分析能力,藉助這樣的能力,我們還是可以將這些紛擾一一梳理清楚的,就像本書開篇所說的“道可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說清楚,關鍵看你怎樣說。

有了說清楚的信心,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應該從哪裡入手呢?我們可以先從宏觀角度看一看要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 由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由眾多人文系統所組成的天下,其中的小藍點就代表一個人文系統,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我們想知道自己在這樣的天下中所處的位置,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存在的意義等等。圖中還標明瞭幾個帶箭頭的線段,那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沒有把線段畫全,如果畫全的話,這張圖將會變得密密麻麻,無法觀看了。面對這樣一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由眾多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時,該如何入手呢?顯然,我們不能直接研究整體,因為太複雜了。我們需要簡化上面的模型,從一個局部入手。而在開始之前,還需要給我們的研究設立幾個基本原理。就如同開始討論幾何學之前,一定要首先介紹公理一樣,我們發現,任何以推理為手段的研究都必須有公理做基礎。

我們所要出示的公理不多,就五條。

1. 創生萬物的那個東西叫做“道”。

2. 萬物都是有限的,包括宇宙時空。

3. 道可以說清楚(道可道)。

4. 道是違反常理的(非常道)。

5. 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第十四章)

也許你會說上述公理用於宗教中的上帝也可以。的確,對於前兩點而言是可以的。宗教中首先認定的是上帝創造日月星辰、以及人類,顯然上帝創造的萬物也是有限的。但是對於後面三點則完全不同,上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們說不清楚;上帝做的事情,制定的規則並不違反常理;上帝指定的規則是相信他,而不是兩個可以通過物理手段發現的原理。道就不一樣,可以說清楚,但是違反常理的。這兩點,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支持。愛因斯坦就說:“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是可以思議的”(第3點)。霍金在《大設計》裡寫道:“直至現代物理的出現,一般認為有關世界的一切知識都是可以通過直接觀測而獲取。事物就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正如我們的感官所覺察到的,但是現代物理學輝煌的成功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現代物理學是基於諸如費恩曼的與日常經驗相牴觸的概念之上”(第4點)。對於第5點就更不用說了,它本身就是物理學的表現形式,只不過在《老子》的體系裡,其完整表達是第十四章。

有了上述公理,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既然是道創造了萬物,當然也就包括“天下”,以及天下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既然萬事萬物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就是由道所創生,我們就可以從紛繁複雜的天下大網中選取一個人文系統作為樣本,跟隨他的出生和成長來研究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進而由點及面,研究道的運行規律,研究天下大網的運行規律。於是,就如同下圖所示,我們先忽略掉天下大網中其他的人文系統和天下本身,就從一個剛剛誕生的人文系統開始。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2 一個樣本

圖中所顯示的這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沒有什麼特別,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他剛剛誕生。我們不能選一個已經成長了幾年的人文系統開始研究,一定要從他剛剛出生開始。於是,我們就跟隨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從最開始的“原動期”,到人文系統中各個單元逐漸長成的“成長期”,後來是紙上談兵的“實習期”,再經過猶如大霧中開車的“試用期”,之後就走上了人生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黃金年齡段”,並且在“黃金年齡段”末端的36歲,接受了人生的偉大收穫。我們就是這樣跟隨著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通過人的年齡與《老子》各章一一對應這樣一個至簡的邏輯,完成了一至三十七章的解說。由於這37章所代表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的前37年,人生髮展都是由天下中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所主導的。因此,這37章就是《老子·道篇》。在《道篇》結束的時候,那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已經不再是剛剛出生時弱小的樣子,他已經成為在社會中有一定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3 《道篇》結束時的人文系統

當人生走上巔峰的收穫時刻,是否就到了可以高枕無憂的終點了呢?當然不是。不僅不是,新的征程恰恰從此處開始。因為人生的前三十七年都是由“天之道”所主導,而“天之道”就從此刻開始要退潮了。人生髮展至此,我們還不瞭解“天之道”從何而來,又是以什麼方式存在。對於一直以來依靠它來推動發展、乃至達到巔峰的人文系統而言,它就是我這個人文系統之外的道,因此我把它稱為“外部的道”。對於一個人文系統而言,當然也逃不過第2條公理,也就是說他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就有發生、發展、壯大、衰退的過程。而經歷這些過程的根本原因就是支持系統發展之“外部的道”對於系統而言其流量有增加、壯大、衰退的過程。當一個在“大道泛兮”的狀況下浮沉隨浪的人文系統收穫了他從沒有想到過的收穫之時,一個潛在的危機正在形成,那就是,支持他發展的“外部的道”從此時開始退潮。這不是人力能左右的,而是道的無為。天下大網中的道(天之道)總是彙集在那些處在黃金年齡段的人文系統的周圍,當這個人文系統走出黃金年齡段時,它就開始退潮了。或許可以這樣講,正是由於道的退潮而導致的黃金年齡段的結束。

儘管道在退潮,但好消息是它不會一下子消失,而是逐漸消退。這就給需要道支撐發展的人文系統有時間發展自身的“德容器”來替代“外部的道”供給系統所需。人生從此時開始,其活力來源從“外部的道”逐漸轉移至自己的“德容器”,《老子》也就在《道篇》三十七章結束之後開始了以三十八章為篇首的《德篇》。訓練自身的“德容器”使之可以用於供給自身系統的發展所需,這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有很多人做不到,其原因是他們無法對自己在黃金年齡段所取得的成績進行歸零思考。而歸零思考就是關閉所有吸取“外部的道”之通路,這就等同於將自己從天下大網中移出,只有這樣,“德容器”才能被啟動、進而成長壯大到可以作為系統道的供給源。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4 《德篇》開始時的歸零思考

離開了“天之道”的系統開始了啟動“德容器”、打通自身循環、用自己產生的道供給自己的六年修煉。在修煉結束的時候,自己的“德容器”已經升級為“上德”,它完全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出系統所需的道,不僅如此,它還會產生出多於本系統所需的道。由於道是流體,產生出來自己用不了,也留不住,於是需要向外輸出。這樣一來,一個擁有“上德”水平“德容器”的人文系統就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重新返回了天下的大網。而此時,他已經是天下大網中流動的“天之道”的供給者之一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5 “德容器”升級上德後的狀態

“德容器”升級後的系統已經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道,不僅供應自身系統,還像發電廠一樣併網發電。但是,由於與天下大網連接後,自己的對外輸出是自動進行的,於是,就有可能出現輸出超過自己能力的情形,從而造成自身系統的“失道”。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德容器”需要進一步升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6 升級孔德後的狀態

系統中的“德容器”升級至“孔德”後,解決了升級前所面臨的問題,免除了有可能因為輸出過多而導致的失道。然而,“孔德”也不是沒有問題。由於升級後的系統可以提供更多的道,因而與天下大網的融合更加緊密。這樣一來,網絡中所存在的負能量將反過來影響這個“孔德”級別的能量源。於是,為了系統的安全,它還需要進一步的升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7 升級至最高級別的“玄德”

系統升級至“玄德”後,這個我們一直以來跟隨研究的人文系統就由於再也沒有“失道”的風險而安全了。其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對系統中的“德容器”進行“上德”、“孔德”和“玄德”的升級過程中,這個人文系統做了各種修煉、演練和實戰練習。最終升級至“玄德”的系統已經可以從容應對天下大網中的日常運行和種種突發狀況。這幾次的升級過程以及相應的修煉、演練等等,我們是通過《老子》第三十八章至六十五章論述得以詳盡瞭解的。由於這28章的篇幅所描述的是“德容器”的升級過程,以及系統是如何通過“德容器”的升級而獲得自《道篇》之後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從三十八章開始,至六十五章結束的這28章就被命名為《老子·德篇》。

“德容器”升級至“玄德”之後,這個曾經由道創生的系統,在人生的前半段經歷了所謂“外部的道”的推動而走過精彩的黃金年齡段,而後又將自己系統內部的“德容器”進行一步步升級,如今他與天下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由於“玄德”所能提供的道非常多,所能管理的網絡非常大,因此,系統升級至“玄德”後將逐漸融入“天下”,直至完全融合。而此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將“玄德”系統融入其中的天下大網,而這個網絡正是本章開始的那個我們無從下手的第一章圖。

"

本章摘要:

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從第一章開始接觸道的反常特性至此,我們沿著一條簡明的路徑,研究道的特點,道與萬物的關係,道在天下中的作用。在所有的話題都討論完成之後,有必要對全書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已經走到這裡的我們需要整理出一個清晰脈絡,看看以往的八十章中我們都討論了一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這樣討論,以及我們是否已經回答那些縈繞在心頭的諸多疑問。

回想本書的開頭,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一個出生的嬰兒來了解道的種種特性呢?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解答心中的疑惑。就如同屈原《天問》的那些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這些問題困擾著屈原,也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將這些疑問梳理清楚,找到答案。換個更為直白一些的問題就是,我們想知道自己是誰,社會又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我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簡單,回答卻不容易。我們總會聽人講:“大道至簡”,似乎話說多了,就不能成為“大道”了。可是當你試著簡化所說的話時,卻發現越簡單的話就越是有歧義。可不是嗎?如果你說“今天要下雨”,這樣簡單的話實際上和沒說區別不大,因為我們不知道哪裡要下雨。為了說清楚,我們不得不將這句簡單的話說得更為複雜一些,至少要加上地點。因此,“大道至簡”中的“簡”絕對不是文字很少的那種簡單,因為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簡陋。所謂“大道至簡”因該是邏輯簡單,容易理解,易於傳播。由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回答那些看似簡單、但又關係人生本質的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回答類似“我是誰”這樣“簡單”的問題,絕對不能用“你是你”這種簡陋的、語義不清話語來回答。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簡單的邏輯,將天地、人生聯繫起來,將個體和整體聯繫起來,只有這樣,諸如“我是誰”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才能得以真正的解答。

看來,我們是要直面所有人生的困惑,解答所有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此一來,這就成為了一個工程。我們所面對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社會。“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實在是需要“借我一雙慧眼”。好在我們有邏輯推理和邏輯分析能力,藉助這樣的能力,我們還是可以將這些紛擾一一梳理清楚的,就像本書開篇所說的“道可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說清楚,關鍵看你怎樣說。

有了說清楚的信心,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應該從哪裡入手呢?我們可以先從宏觀角度看一看要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 由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由眾多人文系統所組成的天下,其中的小藍點就代表一個人文系統,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我們想知道自己在這樣的天下中所處的位置,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存在的意義等等。圖中還標明瞭幾個帶箭頭的線段,那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沒有把線段畫全,如果畫全的話,這張圖將會變得密密麻麻,無法觀看了。面對這樣一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由眾多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時,該如何入手呢?顯然,我們不能直接研究整體,因為太複雜了。我們需要簡化上面的模型,從一個局部入手。而在開始之前,還需要給我們的研究設立幾個基本原理。就如同開始討論幾何學之前,一定要首先介紹公理一樣,我們發現,任何以推理為手段的研究都必須有公理做基礎。

我們所要出示的公理不多,就五條。

1. 創生萬物的那個東西叫做“道”。

2. 萬物都是有限的,包括宇宙時空。

3. 道可以說清楚(道可道)。

4. 道是違反常理的(非常道)。

5. 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第十四章)

也許你會說上述公理用於宗教中的上帝也可以。的確,對於前兩點而言是可以的。宗教中首先認定的是上帝創造日月星辰、以及人類,顯然上帝創造的萬物也是有限的。但是對於後面三點則完全不同,上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們說不清楚;上帝做的事情,制定的規則並不違反常理;上帝指定的規則是相信他,而不是兩個可以通過物理手段發現的原理。道就不一樣,可以說清楚,但是違反常理的。這兩點,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支持。愛因斯坦就說:“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是可以思議的”(第3點)。霍金在《大設計》裡寫道:“直至現代物理的出現,一般認為有關世界的一切知識都是可以通過直接觀測而獲取。事物就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正如我們的感官所覺察到的,但是現代物理學輝煌的成功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現代物理學是基於諸如費恩曼的與日常經驗相牴觸的概念之上”(第4點)。對於第5點就更不用說了,它本身就是物理學的表現形式,只不過在《老子》的體系裡,其完整表達是第十四章。

有了上述公理,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既然是道創造了萬物,當然也就包括“天下”,以及天下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既然萬事萬物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就是由道所創生,我們就可以從紛繁複雜的天下大網中選取一個人文系統作為樣本,跟隨他的出生和成長來研究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進而由點及面,研究道的運行規律,研究天下大網的運行規律。於是,就如同下圖所示,我們先忽略掉天下大網中其他的人文系統和天下本身,就從一個剛剛誕生的人文系統開始。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2 一個樣本

圖中所顯示的這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沒有什麼特別,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他剛剛誕生。我們不能選一個已經成長了幾年的人文系統開始研究,一定要從他剛剛出生開始。於是,我們就跟隨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從最開始的“原動期”,到人文系統中各個單元逐漸長成的“成長期”,後來是紙上談兵的“實習期”,再經過猶如大霧中開車的“試用期”,之後就走上了人生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黃金年齡段”,並且在“黃金年齡段”末端的36歲,接受了人生的偉大收穫。我們就是這樣跟隨著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通過人的年齡與《老子》各章一一對應這樣一個至簡的邏輯,完成了一至三十七章的解說。由於這37章所代表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的前37年,人生髮展都是由天下中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所主導的。因此,這37章就是《老子·道篇》。在《道篇》結束的時候,那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已經不再是剛剛出生時弱小的樣子,他已經成為在社會中有一定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3 《道篇》結束時的人文系統

當人生走上巔峰的收穫時刻,是否就到了可以高枕無憂的終點了呢?當然不是。不僅不是,新的征程恰恰從此處開始。因為人生的前三十七年都是由“天之道”所主導,而“天之道”就從此刻開始要退潮了。人生髮展至此,我們還不瞭解“天之道”從何而來,又是以什麼方式存在。對於一直以來依靠它來推動發展、乃至達到巔峰的人文系統而言,它就是我這個人文系統之外的道,因此我把它稱為“外部的道”。對於一個人文系統而言,當然也逃不過第2條公理,也就是說他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就有發生、發展、壯大、衰退的過程。而經歷這些過程的根本原因就是支持系統發展之“外部的道”對於系統而言其流量有增加、壯大、衰退的過程。當一個在“大道泛兮”的狀況下浮沉隨浪的人文系統收穫了他從沒有想到過的收穫之時,一個潛在的危機正在形成,那就是,支持他發展的“外部的道”從此時開始退潮。這不是人力能左右的,而是道的無為。天下大網中的道(天之道)總是彙集在那些處在黃金年齡段的人文系統的周圍,當這個人文系統走出黃金年齡段時,它就開始退潮了。或許可以這樣講,正是由於道的退潮而導致的黃金年齡段的結束。

儘管道在退潮,但好消息是它不會一下子消失,而是逐漸消退。這就給需要道支撐發展的人文系統有時間發展自身的“德容器”來替代“外部的道”供給系統所需。人生從此時開始,其活力來源從“外部的道”逐漸轉移至自己的“德容器”,《老子》也就在《道篇》三十七章結束之後開始了以三十八章為篇首的《德篇》。訓練自身的“德容器”使之可以用於供給自身系統的發展所需,這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有很多人做不到,其原因是他們無法對自己在黃金年齡段所取得的成績進行歸零思考。而歸零思考就是關閉所有吸取“外部的道”之通路,這就等同於將自己從天下大網中移出,只有這樣,“德容器”才能被啟動、進而成長壯大到可以作為系統道的供給源。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4 《德篇》開始時的歸零思考

離開了“天之道”的系統開始了啟動“德容器”、打通自身循環、用自己產生的道供給自己的六年修煉。在修煉結束的時候,自己的“德容器”已經升級為“上德”,它完全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出系統所需的道,不僅如此,它還會產生出多於本系統所需的道。由於道是流體,產生出來自己用不了,也留不住,於是需要向外輸出。這樣一來,一個擁有“上德”水平“德容器”的人文系統就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重新返回了天下的大網。而此時,他已經是天下大網中流動的“天之道”的供給者之一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5 “德容器”升級上德後的狀態

“德容器”升級後的系統已經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道,不僅供應自身系統,還像發電廠一樣併網發電。但是,由於與天下大網連接後,自己的對外輸出是自動進行的,於是,就有可能出現輸出超過自己能力的情形,從而造成自身系統的“失道”。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德容器”需要進一步升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6 升級孔德後的狀態

系統中的“德容器”升級至“孔德”後,解決了升級前所面臨的問題,免除了有可能因為輸出過多而導致的失道。然而,“孔德”也不是沒有問題。由於升級後的系統可以提供更多的道,因而與天下大網的融合更加緊密。這樣一來,網絡中所存在的負能量將反過來影響這個“孔德”級別的能量源。於是,為了系統的安全,它還需要進一步的升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7 升級至最高級別的“玄德”

系統升級至“玄德”後,這個我們一直以來跟隨研究的人文系統就由於再也沒有“失道”的風險而安全了。其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對系統中的“德容器”進行“上德”、“孔德”和“玄德”的升級過程中,這個人文系統做了各種修煉、演練和實戰練習。最終升級至“玄德”的系統已經可以從容應對天下大網中的日常運行和種種突發狀況。這幾次的升級過程以及相應的修煉、演練等等,我們是通過《老子》第三十八章至六十五章論述得以詳盡瞭解的。由於這28章的篇幅所描述的是“德容器”的升級過程,以及系統是如何通過“德容器”的升級而獲得自《道篇》之後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從三十八章開始,至六十五章結束的這28章就被命名為《老子·德篇》。

“德容器”升級至“玄德”之後,這個曾經由道創生的系統,在人生的前半段經歷了所謂“外部的道”的推動而走過精彩的黃金年齡段,而後又將自己系統內部的“德容器”進行一步步升級,如今他與天下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由於“玄德”所能提供的道非常多,所能管理的網絡非常大,因此,系統升級至“玄德”後將逐漸融入“天下”,直至完全融合。而此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將“玄德”系統融入其中的天下大網,而這個網絡正是本章開始的那個我們無從下手的第一章圖。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8 包含玄德的天下大網

現在回頭看本章的開頭我們第一次看到這個網絡時,當時的那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已經不復存在。我們不僅通過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看到了道的作用、道的運行規則,還知道了在《道篇》中推動人文系統成長、發展的“天之道”是什麼,進而走到了流動著“天之道”的天下面前。於是,我們就有可能著手研究這個為萬千人文系統提供生存環境、提供道的“天下”了。從六十六章開始,我們從那個已經完成最終升級的“玄德”入手,首先參觀了為天下提供道的所謂“道源”,進而研究了“道源”與天下的關係,之後就走入了天下,依次看到了在道流量增加或減少,很少或很多的種種情況下,天下所反映出來的特徵,社會所面臨的問題。直到上一章,我們關於天下的討論也完整了。

"

本章摘要:

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從第一章開始接觸道的反常特性至此,我們沿著一條簡明的路徑,研究道的特點,道與萬物的關係,道在天下中的作用。在所有的話題都討論完成之後,有必要對全書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已經走到這裡的我們需要整理出一個清晰脈絡,看看以往的八十章中我們都討論了一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這樣討論,以及我們是否已經回答那些縈繞在心頭的諸多疑問。

回想本書的開頭,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一個出生的嬰兒來了解道的種種特性呢?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解答心中的疑惑。就如同屈原《天問》的那些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這些問題困擾著屈原,也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將這些疑問梳理清楚,找到答案。換個更為直白一些的問題就是,我們想知道自己是誰,社會又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我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簡單,回答卻不容易。我們總會聽人講:“大道至簡”,似乎話說多了,就不能成為“大道”了。可是當你試著簡化所說的話時,卻發現越簡單的話就越是有歧義。可不是嗎?如果你說“今天要下雨”,這樣簡單的話實際上和沒說區別不大,因為我們不知道哪裡要下雨。為了說清楚,我們不得不將這句簡單的話說得更為複雜一些,至少要加上地點。因此,“大道至簡”中的“簡”絕對不是文字很少的那種簡單,因為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簡陋。所謂“大道至簡”因該是邏輯簡單,容易理解,易於傳播。由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回答那些看似簡單、但又關係人生本質的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回答類似“我是誰”這樣“簡單”的問題,絕對不能用“你是你”這種簡陋的、語義不清話語來回答。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簡單的邏輯,將天地、人生聯繫起來,將個體和整體聯繫起來,只有這樣,諸如“我是誰”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才能得以真正的解答。

看來,我們是要直面所有人生的困惑,解答所有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此一來,這就成為了一個工程。我們所面對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社會。“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實在是需要“借我一雙慧眼”。好在我們有邏輯推理和邏輯分析能力,藉助這樣的能力,我們還是可以將這些紛擾一一梳理清楚的,就像本書開篇所說的“道可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說清楚,關鍵看你怎樣說。

有了說清楚的信心,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應該從哪裡入手呢?我們可以先從宏觀角度看一看要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 由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由眾多人文系統所組成的天下,其中的小藍點就代表一個人文系統,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我們想知道自己在這樣的天下中所處的位置,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存在的意義等等。圖中還標明瞭幾個帶箭頭的線段,那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沒有把線段畫全,如果畫全的話,這張圖將會變得密密麻麻,無法觀看了。面對這樣一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由眾多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時,該如何入手呢?顯然,我們不能直接研究整體,因為太複雜了。我們需要簡化上面的模型,從一個局部入手。而在開始之前,還需要給我們的研究設立幾個基本原理。就如同開始討論幾何學之前,一定要首先介紹公理一樣,我們發現,任何以推理為手段的研究都必須有公理做基礎。

我們所要出示的公理不多,就五條。

1. 創生萬物的那個東西叫做“道”。

2. 萬物都是有限的,包括宇宙時空。

3. 道可以說清楚(道可道)。

4. 道是違反常理的(非常道)。

5. 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第十四章)

也許你會說上述公理用於宗教中的上帝也可以。的確,對於前兩點而言是可以的。宗教中首先認定的是上帝創造日月星辰、以及人類,顯然上帝創造的萬物也是有限的。但是對於後面三點則完全不同,上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們說不清楚;上帝做的事情,制定的規則並不違反常理;上帝指定的規則是相信他,而不是兩個可以通過物理手段發現的原理。道就不一樣,可以說清楚,但是違反常理的。這兩點,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支持。愛因斯坦就說:“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是可以思議的”(第3點)。霍金在《大設計》裡寫道:“直至現代物理的出現,一般認為有關世界的一切知識都是可以通過直接觀測而獲取。事物就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正如我們的感官所覺察到的,但是現代物理學輝煌的成功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現代物理學是基於諸如費恩曼的與日常經驗相牴觸的概念之上”(第4點)。對於第5點就更不用說了,它本身就是物理學的表現形式,只不過在《老子》的體系裡,其完整表達是第十四章。

有了上述公理,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既然是道創造了萬物,當然也就包括“天下”,以及天下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既然萬事萬物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就是由道所創生,我們就可以從紛繁複雜的天下大網中選取一個人文系統作為樣本,跟隨他的出生和成長來研究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進而由點及面,研究道的運行規律,研究天下大網的運行規律。於是,就如同下圖所示,我們先忽略掉天下大網中其他的人文系統和天下本身,就從一個剛剛誕生的人文系統開始。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2 一個樣本

圖中所顯示的這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沒有什麼特別,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他剛剛誕生。我們不能選一個已經成長了幾年的人文系統開始研究,一定要從他剛剛出生開始。於是,我們就跟隨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從最開始的“原動期”,到人文系統中各個單元逐漸長成的“成長期”,後來是紙上談兵的“實習期”,再經過猶如大霧中開車的“試用期”,之後就走上了人生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黃金年齡段”,並且在“黃金年齡段”末端的36歲,接受了人生的偉大收穫。我們就是這樣跟隨著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通過人的年齡與《老子》各章一一對應這樣一個至簡的邏輯,完成了一至三十七章的解說。由於這37章所代表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的前37年,人生髮展都是由天下中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所主導的。因此,這37章就是《老子·道篇》。在《道篇》結束的時候,那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已經不再是剛剛出生時弱小的樣子,他已經成為在社會中有一定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3 《道篇》結束時的人文系統

當人生走上巔峰的收穫時刻,是否就到了可以高枕無憂的終點了呢?當然不是。不僅不是,新的征程恰恰從此處開始。因為人生的前三十七年都是由“天之道”所主導,而“天之道”就從此刻開始要退潮了。人生髮展至此,我們還不瞭解“天之道”從何而來,又是以什麼方式存在。對於一直以來依靠它來推動發展、乃至達到巔峰的人文系統而言,它就是我這個人文系統之外的道,因此我把它稱為“外部的道”。對於一個人文系統而言,當然也逃不過第2條公理,也就是說他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就有發生、發展、壯大、衰退的過程。而經歷這些過程的根本原因就是支持系統發展之“外部的道”對於系統而言其流量有增加、壯大、衰退的過程。當一個在“大道泛兮”的狀況下浮沉隨浪的人文系統收穫了他從沒有想到過的收穫之時,一個潛在的危機正在形成,那就是,支持他發展的“外部的道”從此時開始退潮。這不是人力能左右的,而是道的無為。天下大網中的道(天之道)總是彙集在那些處在黃金年齡段的人文系統的周圍,當這個人文系統走出黃金年齡段時,它就開始退潮了。或許可以這樣講,正是由於道的退潮而導致的黃金年齡段的結束。

儘管道在退潮,但好消息是它不會一下子消失,而是逐漸消退。這就給需要道支撐發展的人文系統有時間發展自身的“德容器”來替代“外部的道”供給系統所需。人生從此時開始,其活力來源從“外部的道”逐漸轉移至自己的“德容器”,《老子》也就在《道篇》三十七章結束之後開始了以三十八章為篇首的《德篇》。訓練自身的“德容器”使之可以用於供給自身系統的發展所需,這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有很多人做不到,其原因是他們無法對自己在黃金年齡段所取得的成績進行歸零思考。而歸零思考就是關閉所有吸取“外部的道”之通路,這就等同於將自己從天下大網中移出,只有這樣,“德容器”才能被啟動、進而成長壯大到可以作為系統道的供給源。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4 《德篇》開始時的歸零思考

離開了“天之道”的系統開始了啟動“德容器”、打通自身循環、用自己產生的道供給自己的六年修煉。在修煉結束的時候,自己的“德容器”已經升級為“上德”,它完全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出系統所需的道,不僅如此,它還會產生出多於本系統所需的道。由於道是流體,產生出來自己用不了,也留不住,於是需要向外輸出。這樣一來,一個擁有“上德”水平“德容器”的人文系統就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重新返回了天下的大網。而此時,他已經是天下大網中流動的“天之道”的供給者之一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5 “德容器”升級上德後的狀態

“德容器”升級後的系統已經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道,不僅供應自身系統,還像發電廠一樣併網發電。但是,由於與天下大網連接後,自己的對外輸出是自動進行的,於是,就有可能出現輸出超過自己能力的情形,從而造成自身系統的“失道”。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德容器”需要進一步升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6 升級孔德後的狀態

系統中的“德容器”升級至“孔德”後,解決了升級前所面臨的問題,免除了有可能因為輸出過多而導致的失道。然而,“孔德”也不是沒有問題。由於升級後的系統可以提供更多的道,因而與天下大網的融合更加緊密。這樣一來,網絡中所存在的負能量將反過來影響這個“孔德”級別的能量源。於是,為了系統的安全,它還需要進一步的升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7 升級至最高級別的“玄德”

系統升級至“玄德”後,這個我們一直以來跟隨研究的人文系統就由於再也沒有“失道”的風險而安全了。其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對系統中的“德容器”進行“上德”、“孔德”和“玄德”的升級過程中,這個人文系統做了各種修煉、演練和實戰練習。最終升級至“玄德”的系統已經可以從容應對天下大網中的日常運行和種種突發狀況。這幾次的升級過程以及相應的修煉、演練等等,我們是通過《老子》第三十八章至六十五章論述得以詳盡瞭解的。由於這28章的篇幅所描述的是“德容器”的升級過程,以及系統是如何通過“德容器”的升級而獲得自《道篇》之後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從三十八章開始,至六十五章結束的這28章就被命名為《老子·德篇》。

“德容器”升級至“玄德”之後,這個曾經由道創生的系統,在人生的前半段經歷了所謂“外部的道”的推動而走過精彩的黃金年齡段,而後又將自己系統內部的“德容器”進行一步步升級,如今他與天下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由於“玄德”所能提供的道非常多,所能管理的網絡非常大,因此,系統升級至“玄德”後將逐漸融入“天下”,直至完全融合。而此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將“玄德”系統融入其中的天下大網,而這個網絡正是本章開始的那個我們無從下手的第一章圖。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8 包含玄德的天下大網

現在回頭看本章的開頭我們第一次看到這個網絡時,當時的那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已經不復存在。我們不僅通過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看到了道的作用、道的運行規則,還知道了在《道篇》中推動人文系統成長、發展的“天之道”是什麼,進而走到了流動著“天之道”的天下面前。於是,我們就有可能著手研究這個為萬千人文系統提供生存環境、提供道的“天下”了。從六十六章開始,我們從那個已經完成最終升級的“玄德”入手,首先參觀了為天下提供道的所謂“道源”,進而研究了“道源”與天下的關係,之後就走入了天下,依次看到了在道流量增加或減少,很少或很多的種種情況下,天下所反映出來的特徵,社會所面臨的問題。直到上一章,我們關於天下的討論也完整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9 《天下篇》是對天下描寫和論述

正如上圖所示,在六十六章至八十章的這15章裡,我們從道的供給者(也就是那個一直觀察的樣本)與天下的關係開始,逐步研究了天下大網在道的流量出現不同形式的變化時社會所呈現的問題和應對的方法。在跟隨一個人文系統樣本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逐漸瞭解了道的運行規律和特性。在這15章裡,我們運用所瞭解的道,對天下大網進行了有效的分析。“天下”,這個原本在我們認識中一個籠統模糊的概念在分析中變得條理清楚,輪廓分明瞭。於是,在《老子·道篇》37章和《老子·德篇》28章之後,還有一個篇幅為15章的《老子·天下篇》。

在上述三篇內容完成之後,我們在這裡要做的是將所有內容進行最終的整合。這就如同我們已經有了三本書,現在需要在這三本書的外面套上一個腰封,並在這腰封上需要寫下幾句總結性的話。所謂總結性的話,應該是對我們所研究的對象進行一個整體的綜述。

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呢?現在已經很清晰了,就是人和社會,就是人文系統所生存的天下。於是,我們在這裡就總結幾條這個天下的共性,當然也是任何天下所具有的共性。

1. 整體

首先要說的是關於天下的。一般來講,當我們面對一個事物時,人們總是希望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它。魯定公就問過孔子:“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一言而喪邦,有諸?”關於“興邦”、“喪邦”這樣的大課題,魯定公居然也想通過一句話來了解。因此,對於我們研究的“天下”而言,儘管前面通過80章的篇幅,從觀察一個選定樣本,到對天下整體的研究,已經說了很多,但我們還是想知道,有沒有“一言”可以“蔽之”。

通過前80章的論述,我們看到了“天下”是一個動態的體系,那其中又有數不清的人文系統不停的發生、發展、互動,想用一句話概括它的確不容易。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對於這個“天下”整體而言的特點。那就是這個“天下”運行所依據的理論基礎雖然可以說出來,但聽上去並不是完美的。就如同本章開始時所出示的公理一樣,那五條公理看上去都不是完美的,比如“萬物有限”,比如“道違反常理”,但這五條公理卻是真實的。用一句話講就是:“真的規律看上去並不是那樣完美”。20世紀初,量子力學逐漸成型,這個理論中最為核心的原理是“不確定性原理”。愛因斯坦一直就不喜歡量子力學的闡釋,因為他覺得這個以概率方式出現的原理是不完備的,他認為一定還有更為完備規則沒有被人們發現。將近一百年過去了,愛因斯坦期盼的“完備”理論並沒有出現,而量子力學卻在應用領域大放異彩,完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實際上,“不確定性原理”就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就是道,但它看上去不是很完美。這樣的特點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信言不美”。

完美的理論不是沒有,19世紀末由麥克斯韋寫出的電磁學方程組就被整個物理學界盛讚為美學的巔峰,原因是這個方程組所展示的電和磁之間的相互轉換,有著美學意義上的完美對稱。然而,隨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人們發現麥克斯韋方程並不適用於描述微觀粒子,也不能用於研究宇宙誕生的,這個方程組和牛頓力學一樣只適用於常態宇宙,它不是普適的。因此,像這種被人們稱為完美的理論,一定不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這就叫做:“美言不信”。回到本章的開頭,我們曾經分析過什麼叫做“大道至簡”。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個普適萬物的規則,一個萬物依循的“大道”居然可以用非常簡單的語言完美的表達出來,那麼根據“美言不信”的原則,這個用簡單而又完美的方式所表達出來的就一定不是“大道”。因此,“大道至簡”一定是邏輯簡單。由於有個一以貫之的簡單邏輯存在於萬物之中,它使得我們可以思考、可以討論、可以推理、可以把一切說清楚。

於是,對於天下這個整體而言,我們可以說出這樣一個共性,就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樣一來,我們就為《老子》的三篇打上了第一道腰封。

"

本章摘要:

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從第一章開始接觸道的反常特性至此,我們沿著一條簡明的路徑,研究道的特點,道與萬物的關係,道在天下中的作用。在所有的話題都討論完成之後,有必要對全書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已經走到這裡的我們需要整理出一個清晰脈絡,看看以往的八十章中我們都討論了一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這樣討論,以及我們是否已經回答那些縈繞在心頭的諸多疑問。

回想本書的開頭,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一個出生的嬰兒來了解道的種種特性呢?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解答心中的疑惑。就如同屈原《天問》的那些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這些問題困擾著屈原,也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將這些疑問梳理清楚,找到答案。換個更為直白一些的問題就是,我們想知道自己是誰,社會又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我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簡單,回答卻不容易。我們總會聽人講:“大道至簡”,似乎話說多了,就不能成為“大道”了。可是當你試著簡化所說的話時,卻發現越簡單的話就越是有歧義。可不是嗎?如果你說“今天要下雨”,這樣簡單的話實際上和沒說區別不大,因為我們不知道哪裡要下雨。為了說清楚,我們不得不將這句簡單的話說得更為複雜一些,至少要加上地點。因此,“大道至簡”中的“簡”絕對不是文字很少的那種簡單,因為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簡陋。所謂“大道至簡”因該是邏輯簡單,容易理解,易於傳播。由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回答那些看似簡單、但又關係人生本質的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回答類似“我是誰”這樣“簡單”的問題,絕對不能用“你是你”這種簡陋的、語義不清話語來回答。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簡單的邏輯,將天地、人生聯繫起來,將個體和整體聯繫起來,只有這樣,諸如“我是誰”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才能得以真正的解答。

看來,我們是要直面所有人生的困惑,解答所有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此一來,這就成為了一個工程。我們所面對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社會。“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實在是需要“借我一雙慧眼”。好在我們有邏輯推理和邏輯分析能力,藉助這樣的能力,我們還是可以將這些紛擾一一梳理清楚的,就像本書開篇所說的“道可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說清楚,關鍵看你怎樣說。

有了說清楚的信心,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應該從哪裡入手呢?我們可以先從宏觀角度看一看要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 由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由眾多人文系統所組成的天下,其中的小藍點就代表一個人文系統,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我們想知道自己在這樣的天下中所處的位置,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存在的意義等等。圖中還標明瞭幾個帶箭頭的線段,那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沒有把線段畫全,如果畫全的話,這張圖將會變得密密麻麻,無法觀看了。面對這樣一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由眾多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時,該如何入手呢?顯然,我們不能直接研究整體,因為太複雜了。我們需要簡化上面的模型,從一個局部入手。而在開始之前,還需要給我們的研究設立幾個基本原理。就如同開始討論幾何學之前,一定要首先介紹公理一樣,我們發現,任何以推理為手段的研究都必須有公理做基礎。

我們所要出示的公理不多,就五條。

1. 創生萬物的那個東西叫做“道”。

2. 萬物都是有限的,包括宇宙時空。

3. 道可以說清楚(道可道)。

4. 道是違反常理的(非常道)。

5. 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第十四章)

也許你會說上述公理用於宗教中的上帝也可以。的確,對於前兩點而言是可以的。宗教中首先認定的是上帝創造日月星辰、以及人類,顯然上帝創造的萬物也是有限的。但是對於後面三點則完全不同,上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們說不清楚;上帝做的事情,制定的規則並不違反常理;上帝指定的規則是相信他,而不是兩個可以通過物理手段發現的原理。道就不一樣,可以說清楚,但是違反常理的。這兩點,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支持。愛因斯坦就說:“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是可以思議的”(第3點)。霍金在《大設計》裡寫道:“直至現代物理的出現,一般認為有關世界的一切知識都是可以通過直接觀測而獲取。事物就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正如我們的感官所覺察到的,但是現代物理學輝煌的成功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現代物理學是基於諸如費恩曼的與日常經驗相牴觸的概念之上”(第4點)。對於第5點就更不用說了,它本身就是物理學的表現形式,只不過在《老子》的體系裡,其完整表達是第十四章。

有了上述公理,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既然是道創造了萬物,當然也就包括“天下”,以及天下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既然萬事萬物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就是由道所創生,我們就可以從紛繁複雜的天下大網中選取一個人文系統作為樣本,跟隨他的出生和成長來研究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進而由點及面,研究道的運行規律,研究天下大網的運行規律。於是,就如同下圖所示,我們先忽略掉天下大網中其他的人文系統和天下本身,就從一個剛剛誕生的人文系統開始。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2 一個樣本

圖中所顯示的這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沒有什麼特別,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他剛剛誕生。我們不能選一個已經成長了幾年的人文系統開始研究,一定要從他剛剛出生開始。於是,我們就跟隨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從最開始的“原動期”,到人文系統中各個單元逐漸長成的“成長期”,後來是紙上談兵的“實習期”,再經過猶如大霧中開車的“試用期”,之後就走上了人生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黃金年齡段”,並且在“黃金年齡段”末端的36歲,接受了人生的偉大收穫。我們就是這樣跟隨著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通過人的年齡與《老子》各章一一對應這樣一個至簡的邏輯,完成了一至三十七章的解說。由於這37章所代表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的前37年,人生髮展都是由天下中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所主導的。因此,這37章就是《老子·道篇》。在《道篇》結束的時候,那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已經不再是剛剛出生時弱小的樣子,他已經成為在社會中有一定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3 《道篇》結束時的人文系統

當人生走上巔峰的收穫時刻,是否就到了可以高枕無憂的終點了呢?當然不是。不僅不是,新的征程恰恰從此處開始。因為人生的前三十七年都是由“天之道”所主導,而“天之道”就從此刻開始要退潮了。人生髮展至此,我們還不瞭解“天之道”從何而來,又是以什麼方式存在。對於一直以來依靠它來推動發展、乃至達到巔峰的人文系統而言,它就是我這個人文系統之外的道,因此我把它稱為“外部的道”。對於一個人文系統而言,當然也逃不過第2條公理,也就是說他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就有發生、發展、壯大、衰退的過程。而經歷這些過程的根本原因就是支持系統發展之“外部的道”對於系統而言其流量有增加、壯大、衰退的過程。當一個在“大道泛兮”的狀況下浮沉隨浪的人文系統收穫了他從沒有想到過的收穫之時,一個潛在的危機正在形成,那就是,支持他發展的“外部的道”從此時開始退潮。這不是人力能左右的,而是道的無為。天下大網中的道(天之道)總是彙集在那些處在黃金年齡段的人文系統的周圍,當這個人文系統走出黃金年齡段時,它就開始退潮了。或許可以這樣講,正是由於道的退潮而導致的黃金年齡段的結束。

儘管道在退潮,但好消息是它不會一下子消失,而是逐漸消退。這就給需要道支撐發展的人文系統有時間發展自身的“德容器”來替代“外部的道”供給系統所需。人生從此時開始,其活力來源從“外部的道”逐漸轉移至自己的“德容器”,《老子》也就在《道篇》三十七章結束之後開始了以三十八章為篇首的《德篇》。訓練自身的“德容器”使之可以用於供給自身系統的發展所需,這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有很多人做不到,其原因是他們無法對自己在黃金年齡段所取得的成績進行歸零思考。而歸零思考就是關閉所有吸取“外部的道”之通路,這就等同於將自己從天下大網中移出,只有這樣,“德容器”才能被啟動、進而成長壯大到可以作為系統道的供給源。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4 《德篇》開始時的歸零思考

離開了“天之道”的系統開始了啟動“德容器”、打通自身循環、用自己產生的道供給自己的六年修煉。在修煉結束的時候,自己的“德容器”已經升級為“上德”,它完全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出系統所需的道,不僅如此,它還會產生出多於本系統所需的道。由於道是流體,產生出來自己用不了,也留不住,於是需要向外輸出。這樣一來,一個擁有“上德”水平“德容器”的人文系統就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重新返回了天下的大網。而此時,他已經是天下大網中流動的“天之道”的供給者之一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5 “德容器”升級上德後的狀態

“德容器”升級後的系統已經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道,不僅供應自身系統,還像發電廠一樣併網發電。但是,由於與天下大網連接後,自己的對外輸出是自動進行的,於是,就有可能出現輸出超過自己能力的情形,從而造成自身系統的“失道”。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德容器”需要進一步升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6 升級孔德後的狀態

系統中的“德容器”升級至“孔德”後,解決了升級前所面臨的問題,免除了有可能因為輸出過多而導致的失道。然而,“孔德”也不是沒有問題。由於升級後的系統可以提供更多的道,因而與天下大網的融合更加緊密。這樣一來,網絡中所存在的負能量將反過來影響這個“孔德”級別的能量源。於是,為了系統的安全,它還需要進一步的升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7 升級至最高級別的“玄德”

系統升級至“玄德”後,這個我們一直以來跟隨研究的人文系統就由於再也沒有“失道”的風險而安全了。其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對系統中的“德容器”進行“上德”、“孔德”和“玄德”的升級過程中,這個人文系統做了各種修煉、演練和實戰練習。最終升級至“玄德”的系統已經可以從容應對天下大網中的日常運行和種種突發狀況。這幾次的升級過程以及相應的修煉、演練等等,我們是通過《老子》第三十八章至六十五章論述得以詳盡瞭解的。由於這28章的篇幅所描述的是“德容器”的升級過程,以及系統是如何通過“德容器”的升級而獲得自《道篇》之後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從三十八章開始,至六十五章結束的這28章就被命名為《老子·德篇》。

“德容器”升級至“玄德”之後,這個曾經由道創生的系統,在人生的前半段經歷了所謂“外部的道”的推動而走過精彩的黃金年齡段,而後又將自己系統內部的“德容器”進行一步步升級,如今他與天下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由於“玄德”所能提供的道非常多,所能管理的網絡非常大,因此,系統升級至“玄德”後將逐漸融入“天下”,直至完全融合。而此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將“玄德”系統融入其中的天下大網,而這個網絡正是本章開始的那個我們無從下手的第一章圖。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8 包含玄德的天下大網

現在回頭看本章的開頭我們第一次看到這個網絡時,當時的那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已經不復存在。我們不僅通過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看到了道的作用、道的運行規則,還知道了在《道篇》中推動人文系統成長、發展的“天之道”是什麼,進而走到了流動著“天之道”的天下面前。於是,我們就有可能著手研究這個為萬千人文系統提供生存環境、提供道的“天下”了。從六十六章開始,我們從那個已經完成最終升級的“玄德”入手,首先參觀了為天下提供道的所謂“道源”,進而研究了“道源”與天下的關係,之後就走入了天下,依次看到了在道流量增加或減少,很少或很多的種種情況下,天下所反映出來的特徵,社會所面臨的問題。直到上一章,我們關於天下的討論也完整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9 《天下篇》是對天下描寫和論述

正如上圖所示,在六十六章至八十章的這15章裡,我們從道的供給者(也就是那個一直觀察的樣本)與天下的關係開始,逐步研究了天下大網在道的流量出現不同形式的變化時社會所呈現的問題和應對的方法。在跟隨一個人文系統樣本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逐漸瞭解了道的運行規律和特性。在這15章裡,我們運用所瞭解的道,對天下大網進行了有效的分析。“天下”,這個原本在我們認識中一個籠統模糊的概念在分析中變得條理清楚,輪廓分明瞭。於是,在《老子·道篇》37章和《老子·德篇》28章之後,還有一個篇幅為15章的《老子·天下篇》。

在上述三篇內容完成之後,我們在這裡要做的是將所有內容進行最終的整合。這就如同我們已經有了三本書,現在需要在這三本書的外面套上一個腰封,並在這腰封上需要寫下幾句總結性的話。所謂總結性的話,應該是對我們所研究的對象進行一個整體的綜述。

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呢?現在已經很清晰了,就是人和社會,就是人文系統所生存的天下。於是,我們在這裡就總結幾條這個天下的共性,當然也是任何天下所具有的共性。

1. 整體

首先要說的是關於天下的。一般來講,當我們面對一個事物時,人們總是希望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它。魯定公就問過孔子:“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一言而喪邦,有諸?”關於“興邦”、“喪邦”這樣的大課題,魯定公居然也想通過一句話來了解。因此,對於我們研究的“天下”而言,儘管前面通過80章的篇幅,從觀察一個選定樣本,到對天下整體的研究,已經說了很多,但我們還是想知道,有沒有“一言”可以“蔽之”。

通過前80章的論述,我們看到了“天下”是一個動態的體系,那其中又有數不清的人文系統不停的發生、發展、互動,想用一句話概括它的確不容易。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對於這個“天下”整體而言的特點。那就是這個“天下”運行所依據的理論基礎雖然可以說出來,但聽上去並不是完美的。就如同本章開始時所出示的公理一樣,那五條公理看上去都不是完美的,比如“萬物有限”,比如“道違反常理”,但這五條公理卻是真實的。用一句話講就是:“真的規律看上去並不是那樣完美”。20世紀初,量子力學逐漸成型,這個理論中最為核心的原理是“不確定性原理”。愛因斯坦一直就不喜歡量子力學的闡釋,因為他覺得這個以概率方式出現的原理是不完備的,他認為一定還有更為完備規則沒有被人們發現。將近一百年過去了,愛因斯坦期盼的“完備”理論並沒有出現,而量子力學卻在應用領域大放異彩,完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實際上,“不確定性原理”就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就是道,但它看上去不是很完美。這樣的特點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信言不美”。

完美的理論不是沒有,19世紀末由麥克斯韋寫出的電磁學方程組就被整個物理學界盛讚為美學的巔峰,原因是這個方程組所展示的電和磁之間的相互轉換,有著美學意義上的完美對稱。然而,隨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人們發現麥克斯韋方程並不適用於描述微觀粒子,也不能用於研究宇宙誕生的,這個方程組和牛頓力學一樣只適用於常態宇宙,它不是普適的。因此,像這種被人們稱為完美的理論,一定不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這就叫做:“美言不信”。回到本章的開頭,我們曾經分析過什麼叫做“大道至簡”。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個普適萬物的規則,一個萬物依循的“大道”居然可以用非常簡單的語言完美的表達出來,那麼根據“美言不信”的原則,這個用簡單而又完美的方式所表達出來的就一定不是“大道”。因此,“大道至簡”一定是邏輯簡單。由於有個一以貫之的簡單邏輯存在於萬物之中,它使得我們可以思考、可以討論、可以推理、可以把一切說清楚。

於是,對於天下這個整體而言,我們可以說出這樣一個共性,就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樣一來,我們就為《老子》的三篇打上了第一道腰封。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0 第一道腰封

2. 個體

說完天下這個整體,我們看看對於在天下之中的那些的人文系統,有沒有一個共性可以被我們提煉出來。

我們曾經選取了一個新生的人文系統,跟隨他的成長目睹了道是如何推動其發展,並使其轉化成為一個可以輸出道的能量源。因此,對於天下大網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而言,這個樣本的發展過程就有著典型性。縱觀三篇之中人文系統的成長曆程,每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都是這個人文系統在努力做事的身影。無論是黃金年齡段時的“把事情做到最好”;還是啟動“德容器”時的修煉;再到五年治國和“德容器”每一次升級之前所做的演練,做事似乎貫穿整個人文系統的發展始終。不僅如此,在闡述“天之道”與每一個人文系統的供給關係時,我們反覆強調的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也就是說,只有那些善於做事的人,才能夠獲得更多的道,才能夠在發展之路上獲得長足的進步。一般來講,人們會羨慕於那些善於做事的人,想知道他們是如何成功的,人們總是想讓他們說說生活中的訣竅。但遺憾的是,善於做事的人卻無法把他們成功的祕訣說出來,或者說,那些說出來的東西根本就無法複製。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天下在一刻不停地運動之中。如果你拿著一個別人寫好的行動指南去行動,所面臨的卻不是那個人所面對的時空。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做事的效果也必然不同。因此,一個習慣面對變化的人,不會在做事之前制定一個詳盡的步驟,而是根據事態的進展隨時調整自己的方法,這樣的人才是一個善於做事的人。可見,善於做事的人,也是那些成功可能性高的人,他們不會滔滔不絕地給別人講做事的方法。反過來,那些隨口能說出很多成功之道的人,顯然忽略了天下處在不停變化之中這個最為重要的因素,他們絕對不是善於做事的人。於是,我們為本書找到了針對個體的第二道腰封:“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

本章摘要:

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從第一章開始接觸道的反常特性至此,我們沿著一條簡明的路徑,研究道的特點,道與萬物的關係,道在天下中的作用。在所有的話題都討論完成之後,有必要對全書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已經走到這裡的我們需要整理出一個清晰脈絡,看看以往的八十章中我們都討論了一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這樣討論,以及我們是否已經回答那些縈繞在心頭的諸多疑問。

回想本書的開頭,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一個出生的嬰兒來了解道的種種特性呢?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解答心中的疑惑。就如同屈原《天問》的那些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這些問題困擾著屈原,也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將這些疑問梳理清楚,找到答案。換個更為直白一些的問題就是,我們想知道自己是誰,社會又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我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簡單,回答卻不容易。我們總會聽人講:“大道至簡”,似乎話說多了,就不能成為“大道”了。可是當你試著簡化所說的話時,卻發現越簡單的話就越是有歧義。可不是嗎?如果你說“今天要下雨”,這樣簡單的話實際上和沒說區別不大,因為我們不知道哪裡要下雨。為了說清楚,我們不得不將這句簡單的話說得更為複雜一些,至少要加上地點。因此,“大道至簡”中的“簡”絕對不是文字很少的那種簡單,因為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簡陋。所謂“大道至簡”因該是邏輯簡單,容易理解,易於傳播。由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回答那些看似簡單、但又關係人生本質的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回答類似“我是誰”這樣“簡單”的問題,絕對不能用“你是你”這種簡陋的、語義不清話語來回答。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簡單的邏輯,將天地、人生聯繫起來,將個體和整體聯繫起來,只有這樣,諸如“我是誰”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才能得以真正的解答。

看來,我們是要直面所有人生的困惑,解答所有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此一來,這就成為了一個工程。我們所面對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社會。“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實在是需要“借我一雙慧眼”。好在我們有邏輯推理和邏輯分析能力,藉助這樣的能力,我們還是可以將這些紛擾一一梳理清楚的,就像本書開篇所說的“道可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說清楚,關鍵看你怎樣說。

有了說清楚的信心,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應該從哪裡入手呢?我們可以先從宏觀角度看一看要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 由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由眾多人文系統所組成的天下,其中的小藍點就代表一個人文系統,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我們想知道自己在這樣的天下中所處的位置,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存在的意義等等。圖中還標明瞭幾個帶箭頭的線段,那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沒有把線段畫全,如果畫全的話,這張圖將會變得密密麻麻,無法觀看了。面對這樣一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由眾多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時,該如何入手呢?顯然,我們不能直接研究整體,因為太複雜了。我們需要簡化上面的模型,從一個局部入手。而在開始之前,還需要給我們的研究設立幾個基本原理。就如同開始討論幾何學之前,一定要首先介紹公理一樣,我們發現,任何以推理為手段的研究都必須有公理做基礎。

我們所要出示的公理不多,就五條。

1. 創生萬物的那個東西叫做“道”。

2. 萬物都是有限的,包括宇宙時空。

3. 道可以說清楚(道可道)。

4. 道是違反常理的(非常道)。

5. 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第十四章)

也許你會說上述公理用於宗教中的上帝也可以。的確,對於前兩點而言是可以的。宗教中首先認定的是上帝創造日月星辰、以及人類,顯然上帝創造的萬物也是有限的。但是對於後面三點則完全不同,上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們說不清楚;上帝做的事情,制定的規則並不違反常理;上帝指定的規則是相信他,而不是兩個可以通過物理手段發現的原理。道就不一樣,可以說清楚,但是違反常理的。這兩點,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支持。愛因斯坦就說:“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是可以思議的”(第3點)。霍金在《大設計》裡寫道:“直至現代物理的出現,一般認為有關世界的一切知識都是可以通過直接觀測而獲取。事物就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正如我們的感官所覺察到的,但是現代物理學輝煌的成功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現代物理學是基於諸如費恩曼的與日常經驗相牴觸的概念之上”(第4點)。對於第5點就更不用說了,它本身就是物理學的表現形式,只不過在《老子》的體系裡,其完整表達是第十四章。

有了上述公理,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既然是道創造了萬物,當然也就包括“天下”,以及天下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既然萬事萬物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就是由道所創生,我們就可以從紛繁複雜的天下大網中選取一個人文系統作為樣本,跟隨他的出生和成長來研究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進而由點及面,研究道的運行規律,研究天下大網的運行規律。於是,就如同下圖所示,我們先忽略掉天下大網中其他的人文系統和天下本身,就從一個剛剛誕生的人文系統開始。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2 一個樣本

圖中所顯示的這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沒有什麼特別,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他剛剛誕生。我們不能選一個已經成長了幾年的人文系統開始研究,一定要從他剛剛出生開始。於是,我們就跟隨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從最開始的“原動期”,到人文系統中各個單元逐漸長成的“成長期”,後來是紙上談兵的“實習期”,再經過猶如大霧中開車的“試用期”,之後就走上了人生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黃金年齡段”,並且在“黃金年齡段”末端的36歲,接受了人生的偉大收穫。我們就是這樣跟隨著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通過人的年齡與《老子》各章一一對應這樣一個至簡的邏輯,完成了一至三十七章的解說。由於這37章所代表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的前37年,人生髮展都是由天下中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所主導的。因此,這37章就是《老子·道篇》。在《道篇》結束的時候,那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已經不再是剛剛出生時弱小的樣子,他已經成為在社會中有一定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3 《道篇》結束時的人文系統

當人生走上巔峰的收穫時刻,是否就到了可以高枕無憂的終點了呢?當然不是。不僅不是,新的征程恰恰從此處開始。因為人生的前三十七年都是由“天之道”所主導,而“天之道”就從此刻開始要退潮了。人生髮展至此,我們還不瞭解“天之道”從何而來,又是以什麼方式存在。對於一直以來依靠它來推動發展、乃至達到巔峰的人文系統而言,它就是我這個人文系統之外的道,因此我把它稱為“外部的道”。對於一個人文系統而言,當然也逃不過第2條公理,也就是說他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就有發生、發展、壯大、衰退的過程。而經歷這些過程的根本原因就是支持系統發展之“外部的道”對於系統而言其流量有增加、壯大、衰退的過程。當一個在“大道泛兮”的狀況下浮沉隨浪的人文系統收穫了他從沒有想到過的收穫之時,一個潛在的危機正在形成,那就是,支持他發展的“外部的道”從此時開始退潮。這不是人力能左右的,而是道的無為。天下大網中的道(天之道)總是彙集在那些處在黃金年齡段的人文系統的周圍,當這個人文系統走出黃金年齡段時,它就開始退潮了。或許可以這樣講,正是由於道的退潮而導致的黃金年齡段的結束。

儘管道在退潮,但好消息是它不會一下子消失,而是逐漸消退。這就給需要道支撐發展的人文系統有時間發展自身的“德容器”來替代“外部的道”供給系統所需。人生從此時開始,其活力來源從“外部的道”逐漸轉移至自己的“德容器”,《老子》也就在《道篇》三十七章結束之後開始了以三十八章為篇首的《德篇》。訓練自身的“德容器”使之可以用於供給自身系統的發展所需,這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有很多人做不到,其原因是他們無法對自己在黃金年齡段所取得的成績進行歸零思考。而歸零思考就是關閉所有吸取“外部的道”之通路,這就等同於將自己從天下大網中移出,只有這樣,“德容器”才能被啟動、進而成長壯大到可以作為系統道的供給源。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4 《德篇》開始時的歸零思考

離開了“天之道”的系統開始了啟動“德容器”、打通自身循環、用自己產生的道供給自己的六年修煉。在修煉結束的時候,自己的“德容器”已經升級為“上德”,它完全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出系統所需的道,不僅如此,它還會產生出多於本系統所需的道。由於道是流體,產生出來自己用不了,也留不住,於是需要向外輸出。這樣一來,一個擁有“上德”水平“德容器”的人文系統就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重新返回了天下的大網。而此時,他已經是天下大網中流動的“天之道”的供給者之一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5 “德容器”升級上德後的狀態

“德容器”升級後的系統已經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道,不僅供應自身系統,還像發電廠一樣併網發電。但是,由於與天下大網連接後,自己的對外輸出是自動進行的,於是,就有可能出現輸出超過自己能力的情形,從而造成自身系統的“失道”。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德容器”需要進一步升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6 升級孔德後的狀態

系統中的“德容器”升級至“孔德”後,解決了升級前所面臨的問題,免除了有可能因為輸出過多而導致的失道。然而,“孔德”也不是沒有問題。由於升級後的系統可以提供更多的道,因而與天下大網的融合更加緊密。這樣一來,網絡中所存在的負能量將反過來影響這個“孔德”級別的能量源。於是,為了系統的安全,它還需要進一步的升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7 升級至最高級別的“玄德”

系統升級至“玄德”後,這個我們一直以來跟隨研究的人文系統就由於再也沒有“失道”的風險而安全了。其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對系統中的“德容器”進行“上德”、“孔德”和“玄德”的升級過程中,這個人文系統做了各種修煉、演練和實戰練習。最終升級至“玄德”的系統已經可以從容應對天下大網中的日常運行和種種突發狀況。這幾次的升級過程以及相應的修煉、演練等等,我們是通過《老子》第三十八章至六十五章論述得以詳盡瞭解的。由於這28章的篇幅所描述的是“德容器”的升級過程,以及系統是如何通過“德容器”的升級而獲得自《道篇》之後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從三十八章開始,至六十五章結束的這28章就被命名為《老子·德篇》。

“德容器”升級至“玄德”之後,這個曾經由道創生的系統,在人生的前半段經歷了所謂“外部的道”的推動而走過精彩的黃金年齡段,而後又將自己系統內部的“德容器”進行一步步升級,如今他與天下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由於“玄德”所能提供的道非常多,所能管理的網絡非常大,因此,系統升級至“玄德”後將逐漸融入“天下”,直至完全融合。而此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將“玄德”系統融入其中的天下大網,而這個網絡正是本章開始的那個我們無從下手的第一章圖。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8 包含玄德的天下大網

現在回頭看本章的開頭我們第一次看到這個網絡時,當時的那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已經不復存在。我們不僅通過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看到了道的作用、道的運行規則,還知道了在《道篇》中推動人文系統成長、發展的“天之道”是什麼,進而走到了流動著“天之道”的天下面前。於是,我們就有可能著手研究這個為萬千人文系統提供生存環境、提供道的“天下”了。從六十六章開始,我們從那個已經完成最終升級的“玄德”入手,首先參觀了為天下提供道的所謂“道源”,進而研究了“道源”與天下的關係,之後就走入了天下,依次看到了在道流量增加或減少,很少或很多的種種情況下,天下所反映出來的特徵,社會所面臨的問題。直到上一章,我們關於天下的討論也完整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9 《天下篇》是對天下描寫和論述

正如上圖所示,在六十六章至八十章的這15章裡,我們從道的供給者(也就是那個一直觀察的樣本)與天下的關係開始,逐步研究了天下大網在道的流量出現不同形式的變化時社會所呈現的問題和應對的方法。在跟隨一個人文系統樣本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逐漸瞭解了道的運行規律和特性。在這15章裡,我們運用所瞭解的道,對天下大網進行了有效的分析。“天下”,這個原本在我們認識中一個籠統模糊的概念在分析中變得條理清楚,輪廓分明瞭。於是,在《老子·道篇》37章和《老子·德篇》28章之後,還有一個篇幅為15章的《老子·天下篇》。

在上述三篇內容完成之後,我們在這裡要做的是將所有內容進行最終的整合。這就如同我們已經有了三本書,現在需要在這三本書的外面套上一個腰封,並在這腰封上需要寫下幾句總結性的話。所謂總結性的話,應該是對我們所研究的對象進行一個整體的綜述。

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呢?現在已經很清晰了,就是人和社會,就是人文系統所生存的天下。於是,我們在這裡就總結幾條這個天下的共性,當然也是任何天下所具有的共性。

1. 整體

首先要說的是關於天下的。一般來講,當我們面對一個事物時,人們總是希望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它。魯定公就問過孔子:“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一言而喪邦,有諸?”關於“興邦”、“喪邦”這樣的大課題,魯定公居然也想通過一句話來了解。因此,對於我們研究的“天下”而言,儘管前面通過80章的篇幅,從觀察一個選定樣本,到對天下整體的研究,已經說了很多,但我們還是想知道,有沒有“一言”可以“蔽之”。

通過前80章的論述,我們看到了“天下”是一個動態的體系,那其中又有數不清的人文系統不停的發生、發展、互動,想用一句話概括它的確不容易。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對於這個“天下”整體而言的特點。那就是這個“天下”運行所依據的理論基礎雖然可以說出來,但聽上去並不是完美的。就如同本章開始時所出示的公理一樣,那五條公理看上去都不是完美的,比如“萬物有限”,比如“道違反常理”,但這五條公理卻是真實的。用一句話講就是:“真的規律看上去並不是那樣完美”。20世紀初,量子力學逐漸成型,這個理論中最為核心的原理是“不確定性原理”。愛因斯坦一直就不喜歡量子力學的闡釋,因為他覺得這個以概率方式出現的原理是不完備的,他認為一定還有更為完備規則沒有被人們發現。將近一百年過去了,愛因斯坦期盼的“完備”理論並沒有出現,而量子力學卻在應用領域大放異彩,完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實際上,“不確定性原理”就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就是道,但它看上去不是很完美。這樣的特點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信言不美”。

完美的理論不是沒有,19世紀末由麥克斯韋寫出的電磁學方程組就被整個物理學界盛讚為美學的巔峰,原因是這個方程組所展示的電和磁之間的相互轉換,有著美學意義上的完美對稱。然而,隨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人們發現麥克斯韋方程並不適用於描述微觀粒子,也不能用於研究宇宙誕生的,這個方程組和牛頓力學一樣只適用於常態宇宙,它不是普適的。因此,像這種被人們稱為完美的理論,一定不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這就叫做:“美言不信”。回到本章的開頭,我們曾經分析過什麼叫做“大道至簡”。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個普適萬物的規則,一個萬物依循的“大道”居然可以用非常簡單的語言完美的表達出來,那麼根據“美言不信”的原則,這個用簡單而又完美的方式所表達出來的就一定不是“大道”。因此,“大道至簡”一定是邏輯簡單。由於有個一以貫之的簡單邏輯存在於萬物之中,它使得我們可以思考、可以討論、可以推理、可以把一切說清楚。

於是,對於天下這個整體而言,我們可以說出這樣一個共性,就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樣一來,我們就為《老子》的三篇打上了第一道腰封。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0 第一道腰封

2. 個體

說完天下這個整體,我們看看對於在天下之中的那些的人文系統,有沒有一個共性可以被我們提煉出來。

我們曾經選取了一個新生的人文系統,跟隨他的成長目睹了道是如何推動其發展,並使其轉化成為一個可以輸出道的能量源。因此,對於天下大網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而言,這個樣本的發展過程就有著典型性。縱觀三篇之中人文系統的成長曆程,每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都是這個人文系統在努力做事的身影。無論是黃金年齡段時的“把事情做到最好”;還是啟動“德容器”時的修煉;再到五年治國和“德容器”每一次升級之前所做的演練,做事似乎貫穿整個人文系統的發展始終。不僅如此,在闡述“天之道”與每一個人文系統的供給關係時,我們反覆強調的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也就是說,只有那些善於做事的人,才能夠獲得更多的道,才能夠在發展之路上獲得長足的進步。一般來講,人們會羨慕於那些善於做事的人,想知道他們是如何成功的,人們總是想讓他們說說生活中的訣竅。但遺憾的是,善於做事的人卻無法把他們成功的祕訣說出來,或者說,那些說出來的東西根本就無法複製。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天下在一刻不停地運動之中。如果你拿著一個別人寫好的行動指南去行動,所面臨的卻不是那個人所面對的時空。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做事的效果也必然不同。因此,一個習慣面對變化的人,不會在做事之前制定一個詳盡的步驟,而是根據事態的進展隨時調整自己的方法,這樣的人才是一個善於做事的人。可見,善於做事的人,也是那些成功可能性高的人,他們不會滔滔不絕地給別人講做事的方法。反過來,那些隨口能說出很多成功之道的人,顯然忽略了天下處在不停變化之中這個最為重要的因素,他們絕對不是善於做事的人。於是,我們為本書找到了針對個體的第二道腰封:“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1 第二道腰封

3. 個體對於整體的認知

談完了整體與個體,還需要說的是個體與整體的關係。或者說,身處天下之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是如何看待天下的。

要想總結個體與整體的關係,我們可以將其分解為整體對於個體的支撐和個體對於整體的認知兩部分。而對於整體對於個體的支撐則是本書討論的一個主題,我們正是通過觀察一個樣本從出生,到成長,再到壯大的過程,詳盡地瞭解了天之道是如何支撐人文系統的運行和發展的。因此,在這裡,關於整體對個體的支撐就不再贅述了。我們需要總結的是個體對整體的認知,也就是人文系統對於天下的認知。

對於個體而言,有一個明顯的分界線,那就是這個人文系統是需要從天下吸取道,還是向天下提供道。用於角色的不同,他們對於天下的看法也就不同。對於道的使用者,他們主要是《道篇》所對應的年齡範圍內的人,他們是年輕人。這些人的主要位置都是社會中具體工作的位置,換句話說就是,他們是天下大網上實時發生的那些事件的直接參與者。對於他們而言,由於直接參與了那些事件,因此他們瞭解事件發生、發展的細節。而對於局部事件細節非常瞭解的他們卻沒有宏觀的視角。對於他們而言,天下就是他們所瞭解的這些事件的組合。他們的人文系統所需要的道就是在天下中存在的“天之道”。因此,對於天下的認知,他們是“知者”。然而,作為“知者”的他們並不清楚“天之道”從何而來,也看不到天下作為一個整體,其發展變化的規律。這樣的狀況就是:“知者不博”。

當這個人文系統成長為道的供給者,他就能從供給側來看天下了。顯而易見的是,這些道的供給者觀察天下的角度與道的使用者有所不同。他們看到的是天下的整體,看到的是天下的發展規律和趨勢。因此,對於天下的認知,他們是從宏觀角度著眼的“博者”。由於他們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天下的,因此,無法看清天下之中的每一個事物的發展細節。對於這些“博者”而言,他們所看到的天下是宏觀的運行狀態,而每一件具體事物的發展細節,他們無從得知。這叫做“博者不知”。這樣一來,我們又得到了一個腰封:

"

本章摘要:

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從第一章開始接觸道的反常特性至此,我們沿著一條簡明的路徑,研究道的特點,道與萬物的關係,道在天下中的作用。在所有的話題都討論完成之後,有必要對全書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已經走到這裡的我們需要整理出一個清晰脈絡,看看以往的八十章中我們都討論了一些什麼內容,為什麼要這樣討論,以及我們是否已經回答那些縈繞在心頭的諸多疑問。

回想本書的開頭,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一個出生的嬰兒來了解道的種種特性呢?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解答心中的疑惑。就如同屈原《天問》的那些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這些問題困擾著屈原,也困擾著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將這些疑問梳理清楚,找到答案。換個更為直白一些的問題就是,我們想知道自己是誰,社會又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我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問題說起來簡單,回答卻不容易。我們總會聽人講:“大道至簡”,似乎話說多了,就不能成為“大道”了。可是當你試著簡化所說的話時,卻發現越簡單的話就越是有歧義。可不是嗎?如果你說“今天要下雨”,這樣簡單的話實際上和沒說區別不大,因為我們不知道哪裡要下雨。為了說清楚,我們不得不將這句簡單的話說得更為複雜一些,至少要加上地點。因此,“大道至簡”中的“簡”絕對不是文字很少的那種簡單,因為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簡陋。所謂“大道至簡”因該是邏輯簡單,容易理解,易於傳播。由此,我們知道了一個回答那些看似簡單、但又關係人生本質的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回答類似“我是誰”這樣“簡單”的問題,絕對不能用“你是你”這種簡陋的、語義不清話語來回答。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簡單的邏輯,將天地、人生聯繫起來,將個體和整體聯繫起來,只有這樣,諸如“我是誰”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才能得以真正的解答。

看來,我們是要直面所有人生的困惑,解答所有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此一來,這就成為了一個工程。我們所面對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社會。“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實在是需要“借我一雙慧眼”。好在我們有邏輯推理和邏輯分析能力,藉助這樣的能力,我們還是可以將這些紛擾一一梳理清楚的,就像本書開篇所說的“道可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說清楚,關鍵看你怎樣說。

有了說清楚的信心,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應該從哪裡入手呢?我們可以先從宏觀角度看一看要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 由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由眾多人文系統所組成的天下,其中的小藍點就代表一個人文系統,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我們想知道自己在這樣的天下中所處的位置,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存在的意義等等。圖中還標明瞭幾個帶箭頭的線段,那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沒有把線段畫全,如果畫全的話,這張圖將會變得密密麻麻,無法觀看了。面對這樣一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由眾多人文系統組成的天下時,該如何入手呢?顯然,我們不能直接研究整體,因為太複雜了。我們需要簡化上面的模型,從一個局部入手。而在開始之前,還需要給我們的研究設立幾個基本原理。就如同開始討論幾何學之前,一定要首先介紹公理一樣,我們發現,任何以推理為手段的研究都必須有公理做基礎。

我們所要出示的公理不多,就五條。

1. 創生萬物的那個東西叫做“道”。

2. 萬物都是有限的,包括宇宙時空。

3. 道可以說清楚(道可道)。

4. 道是違反常理的(非常道)。

5. 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第十四章)

也許你會說上述公理用於宗教中的上帝也可以。的確,對於前兩點而言是可以的。宗教中首先認定的是上帝創造日月星辰、以及人類,顯然上帝創造的萬物也是有限的。但是對於後面三點則完全不同,上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們說不清楚;上帝做的事情,制定的規則並不違反常理;上帝指定的規則是相信他,而不是兩個可以通過物理手段發現的原理。道就不一樣,可以說清楚,但是違反常理的。這兩點,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支持。愛因斯坦就說:“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是可以思議的”(第3點)。霍金在《大設計》裡寫道:“直至現代物理的出現,一般認為有關世界的一切知識都是可以通過直接觀測而獲取。事物就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正如我們的感官所覺察到的,但是現代物理學輝煌的成功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現代物理學是基於諸如費恩曼的與日常經驗相牴觸的概念之上”(第4點)。對於第5點就更不用說了,它本身就是物理學的表現形式,只不過在《老子》的體系裡,其完整表達是第十四章。

有了上述公理,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既然是道創造了萬物,當然也就包括“天下”,以及天下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既然萬事萬物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就是由道所創生,我們就可以從紛繁複雜的天下大網中選取一個人文系統作為樣本,跟隨他的出生和成長來研究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進而由點及面,研究道的運行規律,研究天下大網的運行規律。於是,就如同下圖所示,我們先忽略掉天下大網中其他的人文系統和天下本身,就從一個剛剛誕生的人文系統開始。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2 一個樣本

圖中所顯示的這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沒有什麼特別,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他剛剛誕生。我們不能選一個已經成長了幾年的人文系統開始研究,一定要從他剛剛出生開始。於是,我們就跟隨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從最開始的“原動期”,到人文系統中各個單元逐漸長成的“成長期”,後來是紙上談兵的“實習期”,再經過猶如大霧中開車的“試用期”,之後就走上了人生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黃金年齡段”,並且在“黃金年齡段”末端的36歲,接受了人生的偉大收穫。我們就是這樣跟隨著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通過人的年齡與《老子》各章一一對應這樣一個至簡的邏輯,完成了一至三十七章的解說。由於這37章所代表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的前37年,人生髮展都是由天下中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所主導的。因此,這37章就是《老子·道篇》。在《道篇》結束的時候,那個作為樣本的人文系統已經不再是剛剛出生時弱小的樣子,他已經成為在社會中有一定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3 《道篇》結束時的人文系統

當人生走上巔峰的收穫時刻,是否就到了可以高枕無憂的終點了呢?當然不是。不僅不是,新的征程恰恰從此處開始。因為人生的前三十七年都是由“天之道”所主導,而“天之道”就從此刻開始要退潮了。人生髮展至此,我們還不瞭解“天之道”從何而來,又是以什麼方式存在。對於一直以來依靠它來推動發展、乃至達到巔峰的人文系統而言,它就是我這個人文系統之外的道,因此我把它稱為“外部的道”。對於一個人文系統而言,當然也逃不過第2條公理,也就是說他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就有發生、發展、壯大、衰退的過程。而經歷這些過程的根本原因就是支持系統發展之“外部的道”對於系統而言其流量有增加、壯大、衰退的過程。當一個在“大道泛兮”的狀況下浮沉隨浪的人文系統收穫了他從沒有想到過的收穫之時,一個潛在的危機正在形成,那就是,支持他發展的“外部的道”從此時開始退潮。這不是人力能左右的,而是道的無為。天下大網中的道(天之道)總是彙集在那些處在黃金年齡段的人文系統的周圍,當這個人文系統走出黃金年齡段時,它就開始退潮了。或許可以這樣講,正是由於道的退潮而導致的黃金年齡段的結束。

儘管道在退潮,但好消息是它不會一下子消失,而是逐漸消退。這就給需要道支撐發展的人文系統有時間發展自身的“德容器”來替代“外部的道”供給系統所需。人生從此時開始,其活力來源從“外部的道”逐漸轉移至自己的“德容器”,《老子》也就在《道篇》三十七章結束之後開始了以三十八章為篇首的《德篇》。訓練自身的“德容器”使之可以用於供給自身系統的發展所需,這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有很多人做不到,其原因是他們無法對自己在黃金年齡段所取得的成績進行歸零思考。而歸零思考就是關閉所有吸取“外部的道”之通路,這就等同於將自己從天下大網中移出,只有這樣,“德容器”才能被啟動、進而成長壯大到可以作為系統道的供給源。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4 《德篇》開始時的歸零思考

離開了“天之道”的系統開始了啟動“德容器”、打通自身循環、用自己產生的道供給自己的六年修煉。在修煉結束的時候,自己的“德容器”已經升級為“上德”,它完全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出系統所需的道,不僅如此,它還會產生出多於本系統所需的道。由於道是流體,產生出來自己用不了,也留不住,於是需要向外輸出。這樣一來,一個擁有“上德”水平“德容器”的人文系統就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重新返回了天下的大網。而此時,他已經是天下大網中流動的“天之道”的供給者之一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5 “德容器”升級上德後的狀態

“德容器”升級後的系統已經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道,不僅供應自身系統,還像發電廠一樣併網發電。但是,由於與天下大網連接後,自己的對外輸出是自動進行的,於是,就有可能出現輸出超過自己能力的情形,從而造成自身系統的“失道”。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德容器”需要進一步升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6 升級孔德後的狀態

系統中的“德容器”升級至“孔德”後,解決了升級前所面臨的問題,免除了有可能因為輸出過多而導致的失道。然而,“孔德”也不是沒有問題。由於升級後的系統可以提供更多的道,因而與天下大網的融合更加緊密。這樣一來,網絡中所存在的負能量將反過來影響這個“孔德”級別的能量源。於是,為了系統的安全,它還需要進一步的升級。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7 升級至最高級別的“玄德”

系統升級至“玄德”後,這個我們一直以來跟隨研究的人文系統就由於再也沒有“失道”的風險而安全了。其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對系統中的“德容器”進行“上德”、“孔德”和“玄德”的升級過程中,這個人文系統做了各種修煉、演練和實戰練習。最終升級至“玄德”的系統已經可以從容應對天下大網中的日常運行和種種突發狀況。這幾次的升級過程以及相應的修煉、演練等等,我們是通過《老子》第三十八章至六十五章論述得以詳盡瞭解的。由於這28章的篇幅所描述的是“德容器”的升級過程,以及系統是如何通過“德容器”的升級而獲得自《道篇》之後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從三十八章開始,至六十五章結束的這28章就被命名為《老子·德篇》。

“德容器”升級至“玄德”之後,這個曾經由道創生的系統,在人生的前半段經歷了所謂“外部的道”的推動而走過精彩的黃金年齡段,而後又將自己系統內部的“德容器”進行一步步升級,如今他與天下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由於“玄德”所能提供的道非常多,所能管理的網絡非常大,因此,系統升級至“玄德”後將逐漸融入“天下”,直至完全融合。而此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將“玄德”系統融入其中的天下大網,而這個網絡正是本章開始的那個我們無從下手的第一章圖。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8 包含玄德的天下大網

現在回頭看本章的開頭我們第一次看到這個網絡時,當時的那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已經不復存在。我們不僅通過一個人文系統的成長看到了道的作用、道的運行規則,還知道了在《道篇》中推動人文系統成長、發展的“天之道”是什麼,進而走到了流動著“天之道”的天下面前。於是,我們就有可能著手研究這個為萬千人文系統提供生存環境、提供道的“天下”了。從六十六章開始,我們從那個已經完成最終升級的“玄德”入手,首先參觀了為天下提供道的所謂“道源”,進而研究了“道源”與天下的關係,之後就走入了天下,依次看到了在道流量增加或減少,很少或很多的種種情況下,天下所反映出來的特徵,社會所面臨的問題。直到上一章,我們關於天下的討論也完整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9 《天下篇》是對天下描寫和論述

正如上圖所示,在六十六章至八十章的這15章裡,我們從道的供給者(也就是那個一直觀察的樣本)與天下的關係開始,逐步研究了天下大網在道的流量出現不同形式的變化時社會所呈現的問題和應對的方法。在跟隨一個人文系統樣本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逐漸瞭解了道的運行規律和特性。在這15章裡,我們運用所瞭解的道,對天下大網進行了有效的分析。“天下”,這個原本在我們認識中一個籠統模糊的概念在分析中變得條理清楚,輪廓分明瞭。於是,在《老子·道篇》37章和《老子·德篇》28章之後,還有一個篇幅為15章的《老子·天下篇》。

在上述三篇內容完成之後,我們在這裡要做的是將所有內容進行最終的整合。這就如同我們已經有了三本書,現在需要在這三本書的外面套上一個腰封,並在這腰封上需要寫下幾句總結性的話。所謂總結性的話,應該是對我們所研究的對象進行一個整體的綜述。

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呢?現在已經很清晰了,就是人和社會,就是人文系統所生存的天下。於是,我們在這裡就總結幾條這個天下的共性,當然也是任何天下所具有的共性。

1. 整體

首先要說的是關於天下的。一般來講,當我們面對一個事物時,人們總是希望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它。魯定公就問過孔子:“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一言而喪邦,有諸?”關於“興邦”、“喪邦”這樣的大課題,魯定公居然也想通過一句話來了解。因此,對於我們研究的“天下”而言,儘管前面通過80章的篇幅,從觀察一個選定樣本,到對天下整體的研究,已經說了很多,但我們還是想知道,有沒有“一言”可以“蔽之”。

通過前80章的論述,我們看到了“天下”是一個動態的體系,那其中又有數不清的人文系統不停的發生、發展、互動,想用一句話概括它的確不容易。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對於這個“天下”整體而言的特點。那就是這個“天下”運行所依據的理論基礎雖然可以說出來,但聽上去並不是完美的。就如同本章開始時所出示的公理一樣,那五條公理看上去都不是完美的,比如“萬物有限”,比如“道違反常理”,但這五條公理卻是真實的。用一句話講就是:“真的規律看上去並不是那樣完美”。20世紀初,量子力學逐漸成型,這個理論中最為核心的原理是“不確定性原理”。愛因斯坦一直就不喜歡量子力學的闡釋,因為他覺得這個以概率方式出現的原理是不完備的,他認為一定還有更為完備規則沒有被人們發現。將近一百年過去了,愛因斯坦期盼的“完備”理論並沒有出現,而量子力學卻在應用領域大放異彩,完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實際上,“不確定性原理”就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就是道,但它看上去不是很完美。這樣的特點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信言不美”。

完美的理論不是沒有,19世紀末由麥克斯韋寫出的電磁學方程組就被整個物理學界盛讚為美學的巔峰,原因是這個方程組所展示的電和磁之間的相互轉換,有著美學意義上的完美對稱。然而,隨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人們發現麥克斯韋方程並不適用於描述微觀粒子,也不能用於研究宇宙誕生的,這個方程組和牛頓力學一樣只適用於常態宇宙,它不是普適的。因此,像這種被人們稱為完美的理論,一定不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則。這就叫做:“美言不信”。回到本章的開頭,我們曾經分析過什麼叫做“大道至簡”。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個普適萬物的規則,一個萬物依循的“大道”居然可以用非常簡單的語言完美的表達出來,那麼根據“美言不信”的原則,這個用簡單而又完美的方式所表達出來的就一定不是“大道”。因此,“大道至簡”一定是邏輯簡單。由於有個一以貫之的簡單邏輯存在於萬物之中,它使得我們可以思考、可以討論、可以推理、可以把一切說清楚。

於是,對於天下這個整體而言,我們可以說出這樣一個共性,就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樣一來,我們就為《老子》的三篇打上了第一道腰封。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0 第一道腰封

2. 個體

說完天下這個整體,我們看看對於在天下之中的那些的人文系統,有沒有一個共性可以被我們提煉出來。

我們曾經選取了一個新生的人文系統,跟隨他的成長目睹了道是如何推動其發展,並使其轉化成為一個可以輸出道的能量源。因此,對於天下大網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而言,這個樣本的發展過程就有著典型性。縱觀三篇之中人文系統的成長曆程,每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都是這個人文系統在努力做事的身影。無論是黃金年齡段時的“把事情做到最好”;還是啟動“德容器”時的修煉;再到五年治國和“德容器”每一次升級之前所做的演練,做事似乎貫穿整個人文系統的發展始終。不僅如此,在闡述“天之道”與每一個人文系統的供給關係時,我們反覆強調的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也就是說,只有那些善於做事的人,才能夠獲得更多的道,才能夠在發展之路上獲得長足的進步。一般來講,人們會羨慕於那些善於做事的人,想知道他們是如何成功的,人們總是想讓他們說說生活中的訣竅。但遺憾的是,善於做事的人卻無法把他們成功的祕訣說出來,或者說,那些說出來的東西根本就無法複製。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天下在一刻不停地運動之中。如果你拿著一個別人寫好的行動指南去行動,所面臨的卻不是那個人所面對的時空。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做事的效果也必然不同。因此,一個習慣面對變化的人,不會在做事之前制定一個詳盡的步驟,而是根據事態的進展隨時調整自己的方法,這樣的人才是一個善於做事的人。可見,善於做事的人,也是那些成功可能性高的人,他們不會滔滔不絕地給別人講做事的方法。反過來,那些隨口能說出很多成功之道的人,顯然忽略了天下處在不停變化之中這個最為重要的因素,他們絕對不是善於做事的人。於是,我們為本書找到了針對個體的第二道腰封:“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1 第二道腰封

3. 個體對於整體的認知

談完了整體與個體,還需要說的是個體與整體的關係。或者說,身處天下之中的每一個人文系統是如何看待天下的。

要想總結個體與整體的關係,我們可以將其分解為整體對於個體的支撐和個體對於整體的認知兩部分。而對於整體對於個體的支撐則是本書討論的一個主題,我們正是通過觀察一個樣本從出生,到成長,再到壯大的過程,詳盡地瞭解了天之道是如何支撐人文系統的運行和發展的。因此,在這裡,關於整體對個體的支撐就不再贅述了。我們需要總結的是個體對整體的認知,也就是人文系統對於天下的認知。

對於個體而言,有一個明顯的分界線,那就是這個人文系統是需要從天下吸取道,還是向天下提供道。用於角色的不同,他們對於天下的看法也就不同。對於道的使用者,他們主要是《道篇》所對應的年齡範圍內的人,他們是年輕人。這些人的主要位置都是社會中具體工作的位置,換句話說就是,他們是天下大網上實時發生的那些事件的直接參與者。對於他們而言,由於直接參與了那些事件,因此他們瞭解事件發生、發展的細節。而對於局部事件細節非常瞭解的他們卻沒有宏觀的視角。對於他們而言,天下就是他們所瞭解的這些事件的組合。他們的人文系統所需要的道就是在天下中存在的“天之道”。因此,對於天下的認知,他們是“知者”。然而,作為“知者”的他們並不清楚“天之道”從何而來,也看不到天下作為一個整體,其發展變化的規律。這樣的狀況就是:“知者不博”。

當這個人文系統成長為道的供給者,他就能從供給側來看天下了。顯而易見的是,這些道的供給者觀察天下的角度與道的使用者有所不同。他們看到的是天下的整體,看到的是天下的發展規律和趨勢。因此,對於天下的認知,他們是從宏觀角度著眼的“博者”。由於他們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天下的,因此,無法看清天下之中的每一個事物的發展細節。對於這些“博者”而言,他們所看到的天下是宏觀的運行狀態,而每一件具體事物的發展細節,他們無從得知。這叫做“博者不知”。這樣一來,我們又得到了一個腰封: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結束語,不竭的生命之源

圖81.12 第三條腰封

封裝好了的《老子》三篇擺在這裡,昭示著這部由人生成長串聯起來的《老子全文解說》已經完成。由於有一個簡單的邏輯貫穿始終,使得我們通過有點及面,由個體到整體的認知過程清晰可見。在這本解說完成之際,我們不由得對道所創建的天地充滿驚歎。道通過支持人文系統個體的成長,使之成為一個可以產生道,並向社會提供道的人。而在這個人文系統的成長過程中,道先是直接注入;而後通過“天之道”的方式對系統進行輸入;再以後,通過退潮引導系統進行歸零思考,使得這個系統開始蓄積道,建設自身的“德容器”。建設“德容器”有許多方法,而其中一個就是五十九章提出的“重積德”,也就是珍惜道的使用,重視道的蓄積。然而,這個“重積德”僅僅是建設“德容器”過程中的手段之一,並非是人文系統的一貫狀態。一個與天下大網融合一體的“玄德”系統,一個為天下提供道的聖人已經不再需要這樣的手段,他們總是將自身產生出來的道隨時隨刻地輸出,不會再有任何程度的蓄積。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原因是,聖人的“玄德”系統可以將任何事情都轉化為道的增加,無論那些事情有多麼負面、有多麼複雜。這樣一來,向外輸出道的過程,不僅不會導致自身道的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可以時時刻刻產生道的系統,還會需要蓄積嗎,因此“聖人不積”。

由於道的提供者可以產生出源源不絕的道,道對他們而言不是什麼緊缺的東西,因此他們不會特別在意它。輸出道是聖人日常的工作,有如呼吸一樣平常。就像人們不會為自己的呼吸行為而感到自豪一樣,聖人對於輸出道這件事也不會有什麼特殊的感覺。於是,對於向天下輸出道的行為,聖人一直都在做,也一直沒覺得有什麼特別。然而奇妙的是,儘管對於聖人而言,他所輸出的道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卻是天下眾人都必須的活力之源。同處一個天下之中,道的供給者和道的使用者對道的看法截然不同。對於天下眾人,道是生命的活力,是力量的源泉。天下大網中可供使用的道沒有標記來源,只要使用者需要,就會向他提供。這樣的道就如同氧氣一樣隨用隨有,而且無處不在。氧氣對於人似乎就是上天所賜,總是有利無害。而天下大網中的道對於人文系統也是這樣,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而對於提供者而言,提供道是日常行為,一點兒都不特別,因此是“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於是,由道設計的天下就形成了這樣一個神奇的組合體。作為能量的提供者總是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能量,同時又不把這樣的行為看作什麼了不起的事情。而恰恰是這個不被聖人重視的行為,不被聖人重視的道卻成為了眾多人文系統發生、發展的源泉。道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奇妙的設計,將眾多人文系統組合在一個天下之中,任其自行發展。而天下中的道又能在人文系統的成長、壯大、修煉、轉型的過程中不停的運行,永遠也不會枯竭。

“天下”,這個人文系統賴以生存的環境,是一個不竭的生命之源,而這源泉的不竭又是由於每一個人文系統的不斷成長、壯大所導致的。我的生活基於一個不竭的源泉,我又是這源泉不竭的原因所在。人生之於天下,天下之於人生,與其說有個體整體之分,倒不如說它們原本就是一個整體。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全文完


後記

那是2012年的一天,不知為何靈光一閃,有了《老子》各章與人的年齡一一對應的想法。還記得當時有些興奮,因為一直以來解試圖解說《老子》,但《老子》各章之間的關係一直沒有找到。我很不情願將《老子》看成各章之間聯絡鬆散的言論集,總想著應該有一條簡明的線索貫穿其中。

儘管當時有些興奮,但開始落筆、逐章解說則是一年以後的事情了。自2014年在網上發表《老子·道篇》至今已五年有餘,五年對於人生而言並不算短,但對於完成《老子》的解說而言也不顯得那麼長。如今,看著被一條簡單的邏輯貫穿起來的《老子》八十一章,覺得這五年的思考與寫作是那樣的充實而真切。

寫作過程儘管有些艱辛,但新的發現總能讓我興奮不已。將《老子》分為《道篇》、《德篇》和《天下篇》三個部分正是許多新發現中的一個。這三篇是在三個時間段完成的,每一篇開始的時候都需要經歷長時間的思考,而寫到後面總有勢如破竹之感。令我欣慰的是,當全書完成的時候,回顧五年前所寫的《道篇》,那條從一開始就使用的線索沒有任何牽強之處,而全書的邏輯聯繫隨著解說的完成更是越來越清晰了。

在這五年的寫作過程中,我並不是一個孤獨的思考者,許多朋友一直跟讀,並不時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們之間的許多討論化成了文字融於本書之中。在本書完成之際,我非常想對一直一來鼓勵、支持我的朋友說一聲感謝。感謝你們給予我最有力的支持,也感謝你們給予我的感動和快樂!

李航

2019年7月12日


其它章節:

《人生成長的啟示,老子全文解說》一至六十五章鏈接

第六十六章:《天下篇》第一,道的供給者與天下的關係

第六十七章:《天下篇》第二,總是比你大的那個“大”

第六十八章:《天下篇》第三,調配資源的不爭之德

第六十九章:《天下篇》第四,特殊的戰場

第七十章:《天下篇》第五,關於本書

第七十一章:《天下篇》第六,何為“病”

第七十二章:《天下篇》第七,社會貧困階段的主要問題

第七十三章:《天下篇》第八,社會發展階段的主要問題

第七十四章:《天下篇》第九,社會發達階段的主要問題

第七十五章:《天下篇》第十,社會崩潰階段的主要問題

第七十六章:《天下篇》十一,釋放活力是關鍵

第七十七章:《天下篇》十二,綠指數時段的社會特徵

第七十八章:《天下篇》十三,底部的社會特徵

第七十九章:《天下篇》十四,紅指數時段的社會特徵

第八十章:《天下篇》十五,頂部的社會特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