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
"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道是什麼?

《道德經》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在老子的眼中,“道”即是天道,是自然,是一切事物運行的規律。

“道教”在中國本土生根發芽,發展壯大,一直以來都把“道”作為最高的人生信仰。從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方仙道開源,即認為追求天道,自然,就可以長生不死,濟世救人;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成熟,大力發展道教義禮,讓百姓大眾修身養性;再到如今的宗教自由,道法自然。“道”在中國歷史的演進中一直傳承著常人難以到達的思想境界。

以至於被人作是“道教”開山祖師爺的老子,也被鍍上了一層傳奇色彩。《列仙傳》中還說:老子在母親肚子裡待了整整七十二年,一出生就是一個白髮老翁,所以周圍的人都叫他“老子”。

不過,比起神話傳說,我們更需要相信的是,老子也不過是一介凡人,他能悟出道,悟出自然,自是和他個人的生活經歷、學習成果有關。他甚至還作為孔子的“老師”,曾經對他指點 一二,也可以一言不合就扭頭出國各處遊歷,這樣豁達如謫仙,也難怪古人會把這個“道教”祖先看作是一個世外遊神。

老子和《道德經》,一個代表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哲人之一;一部作為和《論語》、《易經》齊名的中國歷史最重要的思想著作之一,走近它們,理解它們,可謂是一種傳承,意義非凡。遺憾的是,看著這樣熟悉的臉孔和熟悉的文字,經歷過時間歲月的洗禮,反而顯得有些陌生,以至於人們在拿起這些著作的時候,常常犯頭疼病。但同時我們也該慶幸,有那麼多現代哲人,教授,學者願意把他們領悟到的前人知識的精髓講與後人聽,以至於這些優秀的思想路線不至於斷裂,消逝。

"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道是什麼?

《道德經》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在老子的眼中,“道”即是天道,是自然,是一切事物運行的規律。

“道教”在中國本土生根發芽,發展壯大,一直以來都把“道”作為最高的人生信仰。從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方仙道開源,即認為追求天道,自然,就可以長生不死,濟世救人;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成熟,大力發展道教義禮,讓百姓大眾修身養性;再到如今的宗教自由,道法自然。“道”在中國歷史的演進中一直傳承著常人難以到達的思想境界。

以至於被人作是“道教”開山祖師爺的老子,也被鍍上了一層傳奇色彩。《列仙傳》中還說:老子在母親肚子裡待了整整七十二年,一出生就是一個白髮老翁,所以周圍的人都叫他“老子”。

不過,比起神話傳說,我們更需要相信的是,老子也不過是一介凡人,他能悟出道,悟出自然,自是和他個人的生活經歷、學習成果有關。他甚至還作為孔子的“老師”,曾經對他指點 一二,也可以一言不合就扭頭出國各處遊歷,這樣豁達如謫仙,也難怪古人會把這個“道教”祖先看作是一個世外遊神。

老子和《道德經》,一個代表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哲人之一;一部作為和《論語》、《易經》齊名的中國歷史最重要的思想著作之一,走近它們,理解它們,可謂是一種傳承,意義非凡。遺憾的是,看著這樣熟悉的臉孔和熟悉的文字,經歷過時間歲月的洗禮,反而顯得有些陌生,以至於人們在拿起這些著作的時候,常常犯頭疼病。但同時我們也該慶幸,有那麼多現代哲人,教授,學者願意把他們領悟到的前人知識的精髓講與後人聽,以至於這些優秀的思想路線不至於斷裂,消逝。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一部超越時光的思想碰撞錄

傳世版《道德經》中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古學今用,恐怕是所有學者都想要弘揚的一種學術思想,希望我們都能夠在前人的智慧中找尋到適合今時今日的治世之理。為了契合《道德經》中的傳統教義,許多專家學者,都花費畢生精力在經典作品中挖掘新知。如今這本戴建業老師的《戴建業精讀老子》的重新再版問世,也讓許多人有幸能從這位博學,逗趣的老教授上看到一場超越時光的思想碰撞史。

在這本《戴建業精讀老子》中,戴建業教授通過對當今社會、時代、環境、人世的思考,與《道德經》中的老子思想相結合,旁徵博引再加上風趣幽默,用自己平實的語言,來向人揭露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那些孤獨,虛偽,狡猾,痛苦的靈魂。

而老子就如同一位從文字中走來的當代“心理醫生”,透過他智慧,悠長的目光,用以治癒人們心中數不盡的遺憾和內心無限的焦慮。

"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道是什麼?

《道德經》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在老子的眼中,“道”即是天道,是自然,是一切事物運行的規律。

“道教”在中國本土生根發芽,發展壯大,一直以來都把“道”作為最高的人生信仰。從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方仙道開源,即認為追求天道,自然,就可以長生不死,濟世救人;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成熟,大力發展道教義禮,讓百姓大眾修身養性;再到如今的宗教自由,道法自然。“道”在中國歷史的演進中一直傳承著常人難以到達的思想境界。

以至於被人作是“道教”開山祖師爺的老子,也被鍍上了一層傳奇色彩。《列仙傳》中還說:老子在母親肚子裡待了整整七十二年,一出生就是一個白髮老翁,所以周圍的人都叫他“老子”。

不過,比起神話傳說,我們更需要相信的是,老子也不過是一介凡人,他能悟出道,悟出自然,自是和他個人的生活經歷、學習成果有關。他甚至還作為孔子的“老師”,曾經對他指點 一二,也可以一言不合就扭頭出國各處遊歷,這樣豁達如謫仙,也難怪古人會把這個“道教”祖先看作是一個世外遊神。

老子和《道德經》,一個代表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哲人之一;一部作為和《論語》、《易經》齊名的中國歷史最重要的思想著作之一,走近它們,理解它們,可謂是一種傳承,意義非凡。遺憾的是,看著這樣熟悉的臉孔和熟悉的文字,經歷過時間歲月的洗禮,反而顯得有些陌生,以至於人們在拿起這些著作的時候,常常犯頭疼病。但同時我們也該慶幸,有那麼多現代哲人,教授,學者願意把他們領悟到的前人知識的精髓講與後人聽,以至於這些優秀的思想路線不至於斷裂,消逝。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一部超越時光的思想碰撞錄

傳世版《道德經》中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古學今用,恐怕是所有學者都想要弘揚的一種學術思想,希望我們都能夠在前人的智慧中找尋到適合今時今日的治世之理。為了契合《道德經》中的傳統教義,許多專家學者,都花費畢生精力在經典作品中挖掘新知。如今這本戴建業老師的《戴建業精讀老子》的重新再版問世,也讓許多人有幸能從這位博學,逗趣的老教授上看到一場超越時光的思想碰撞史。

在這本《戴建業精讀老子》中,戴建業教授通過對當今社會、時代、環境、人世的思考,與《道德經》中的老子思想相結合,旁徵博引再加上風趣幽默,用自己平實的語言,來向人揭露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那些孤獨,虛偽,狡猾,痛苦的靈魂。

而老子就如同一位從文字中走來的當代“心理醫生”,透過他智慧,悠長的目光,用以治癒人們心中數不盡的遺憾和內心無限的焦慮。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老子所謂何人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老子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老子從小就天資聰穎,靜思好學,勤勉好問,所以經常纏著家人聽一些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的奇聞軼事。據典故記載,家中長輩為他請了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不到三年,老子即完成所學,使得商容老先生不得不告老還鄉。

由於老子的聰明早慧,讓他得以進入周都學習,那裡,書籍如雲,賢士若海,對於老子的精進更是不可多得之地。老子也不負眾望,入周以後,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禮樂,無所不學,各種典籍無所不覽。

出於老子自身的努力和成就,由博士引薦,得以進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什麼地方?它收藏著周朝幾乎所有的文典書籍,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如汗牛充棟,無所不包。老子讀起書來的架勢,就如同我們如今常聽錢鍾書橫掃清華圖書館一般令人欽佩和詫異。

老子的勤勉好學,讓他得以聰慧過人,心胸豁達,不出幾年,其聲名就傳播在外,不少文人異士都前來討教文學,其中不乏我們的儒學太祖,孔子。

孔子來到周都向老子請教有關“禮”的問題,聽後佩服地五體投地,回去就向自己的學生說:“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這樣看來,孔子還把老子看成是自己的老師,且認為他就如同真龍在世,上天入地,不所不知,有如神明。但因為後世儒學成為了獨尊的學問,在儒家學派內,各朝代門人弟子都不認同孔子曾受教於老子。但戴建業教授可不這樣認為,他說各類典籍如《莊子》、《禮記.曾子問》、《呂氏春秋.當染篇》以及《史記》中都有相關記載孔子曾問學於老子,而老子確實比孔子年長。

可以說,老子從人到神的蛻變,是他勤勉,聰穎,好學,善問的結果。他確實不是什麼世外的神仙,但他卻擔得起如今“學霸”,“學神”的稱號。他的智慧在幾千年時光中源遠流長,也得意於他自己的靜學好思,長久地在自己的思想園地上耕耘,習作。

"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道是什麼?

《道德經》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在老子的眼中,“道”即是天道,是自然,是一切事物運行的規律。

“道教”在中國本土生根發芽,發展壯大,一直以來都把“道”作為最高的人生信仰。從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方仙道開源,即認為追求天道,自然,就可以長生不死,濟世救人;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成熟,大力發展道教義禮,讓百姓大眾修身養性;再到如今的宗教自由,道法自然。“道”在中國歷史的演進中一直傳承著常人難以到達的思想境界。

以至於被人作是“道教”開山祖師爺的老子,也被鍍上了一層傳奇色彩。《列仙傳》中還說:老子在母親肚子裡待了整整七十二年,一出生就是一個白髮老翁,所以周圍的人都叫他“老子”。

不過,比起神話傳說,我們更需要相信的是,老子也不過是一介凡人,他能悟出道,悟出自然,自是和他個人的生活經歷、學習成果有關。他甚至還作為孔子的“老師”,曾經對他指點 一二,也可以一言不合就扭頭出國各處遊歷,這樣豁達如謫仙,也難怪古人會把這個“道教”祖先看作是一個世外遊神。

老子和《道德經》,一個代表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哲人之一;一部作為和《論語》、《易經》齊名的中國歷史最重要的思想著作之一,走近它們,理解它們,可謂是一種傳承,意義非凡。遺憾的是,看著這樣熟悉的臉孔和熟悉的文字,經歷過時間歲月的洗禮,反而顯得有些陌生,以至於人們在拿起這些著作的時候,常常犯頭疼病。但同時我們也該慶幸,有那麼多現代哲人,教授,學者願意把他們領悟到的前人知識的精髓講與後人聽,以至於這些優秀的思想路線不至於斷裂,消逝。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一部超越時光的思想碰撞錄

傳世版《道德經》中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古學今用,恐怕是所有學者都想要弘揚的一種學術思想,希望我們都能夠在前人的智慧中找尋到適合今時今日的治世之理。為了契合《道德經》中的傳統教義,許多專家學者,都花費畢生精力在經典作品中挖掘新知。如今這本戴建業老師的《戴建業精讀老子》的重新再版問世,也讓許多人有幸能從這位博學,逗趣的老教授上看到一場超越時光的思想碰撞史。

在這本《戴建業精讀老子》中,戴建業教授通過對當今社會、時代、環境、人世的思考,與《道德經》中的老子思想相結合,旁徵博引再加上風趣幽默,用自己平實的語言,來向人揭露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那些孤獨,虛偽,狡猾,痛苦的靈魂。

而老子就如同一位從文字中走來的當代“心理醫生”,透過他智慧,悠長的目光,用以治癒人們心中數不盡的遺憾和內心無限的焦慮。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老子所謂何人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老子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老子從小就天資聰穎,靜思好學,勤勉好問,所以經常纏著家人聽一些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的奇聞軼事。據典故記載,家中長輩為他請了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不到三年,老子即完成所學,使得商容老先生不得不告老還鄉。

由於老子的聰明早慧,讓他得以進入周都學習,那裡,書籍如雲,賢士若海,對於老子的精進更是不可多得之地。老子也不負眾望,入周以後,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禮樂,無所不學,各種典籍無所不覽。

出於老子自身的努力和成就,由博士引薦,得以進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什麼地方?它收藏著周朝幾乎所有的文典書籍,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如汗牛充棟,無所不包。老子讀起書來的架勢,就如同我們如今常聽錢鍾書橫掃清華圖書館一般令人欽佩和詫異。

老子的勤勉好學,讓他得以聰慧過人,心胸豁達,不出幾年,其聲名就傳播在外,不少文人異士都前來討教文學,其中不乏我們的儒學太祖,孔子。

孔子來到周都向老子請教有關“禮”的問題,聽後佩服地五體投地,回去就向自己的學生說:“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這樣看來,孔子還把老子看成是自己的老師,且認為他就如同真龍在世,上天入地,不所不知,有如神明。但因為後世儒學成為了獨尊的學問,在儒家學派內,各朝代門人弟子都不認同孔子曾受教於老子。但戴建業教授可不這樣認為,他說各類典籍如《莊子》、《禮記.曾子問》、《呂氏春秋.當染篇》以及《史記》中都有相關記載孔子曾問學於老子,而老子確實比孔子年長。

可以說,老子從人到神的蛻變,是他勤勉,聰穎,好學,善問的結果。他確實不是什麼世外的神仙,但他卻擔得起如今“學霸”,“學神”的稱號。他的智慧在幾千年時光中源遠流長,也得意於他自己的靜學好思,長久地在自己的思想園地上耕耘,習作。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老子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無為治世的人生哲思

相傳,老子後來因為在周都中,親眼見到周室荒淫無度,日漸衰敗,一氣之下決定出走。在他走到函谷關之時,被函谷關守關官員關尹一把攔下。函谷關守關官員關尹自小仰慕老子的學識,見一老者倒騎青牛,鶴髮垂鬢,便識得是老子,請求他留下隻言片語,傳語後世。

老子應允,以王朝興衰、百姓安危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乃成《道德經》。

01.道是宇宙萬物本源,應惟道是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是《道德經》的中心思想,它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身養性的規則方法。在老子看來,道還不僅是世界的本源,更是萬事萬物需要遵守的規則和準繩。

西方現代世人有一首《空心人》的詩句,裡面說:

“我們是一些空心人,

像是製成的標本;

我們相互靠在一起,

頭腦中填滿了草梗。”

在戴建業解讀老子後發現,這種人就是失去了人生的“道”,失去了生活的根基,沒有了前進的方向,古語有言“惟道是從”,而如今我們更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道”,從萬事萬物的規律中,尋找內心淳樸,本真的目標,用道指引自己的路,找到生活的規律和動力。

02.道法自然,切勿亂加干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中所說,道是萬物本源,而道法自然則為點明,“自然”才是其最高境界。自然是貫穿於人、地、天、道的終極原則。

那什麼是自然呢?戴建業認為:這裡的自然有別於如今我們所說的“自然界”,它表示的自然是指萬事萬物純天然,未經加工和改造的狀態。

放眼如今的現代化社會,開墾山林,填海造陸,射殺珍稀動物,這在老子看來就是有違天道,有違自然。所以戴老師才發出“人呵,什麼時候我們大家才能真的返回自然”的悲呼,到底是不是越文明就越反自然呢?

03.無為治世,順應萬事發展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很多人或許會對老子的無為思想存在誤解,認為“無為”就會消極,避世,不作為。但其實“無為”作為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所表達的卻是另外一種含義。

《淮南子.修務訓》中所言,“私意不得入公道,嗜慾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意思是說,我們做事應該順應正道,按本性而動,不人為改變和干擾自然的生存發展,這樣的行為就是“無為”。

所以戴老師也認為,我們私自扭曲的物性的行為,按照自己的為橫加干預,最後破壞其本來的面貌,導致災禍,這就是“有為”所犯下的罪惡。如果是順應自然,不亂加扭曲,那麼這種為就是老子所倡導的“無為”。

"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道是什麼?

《道德經》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在老子的眼中,“道”即是天道,是自然,是一切事物運行的規律。

“道教”在中國本土生根發芽,發展壯大,一直以來都把“道”作為最高的人生信仰。從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方仙道開源,即認為追求天道,自然,就可以長生不死,濟世救人;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成熟,大力發展道教義禮,讓百姓大眾修身養性;再到如今的宗教自由,道法自然。“道”在中國歷史的演進中一直傳承著常人難以到達的思想境界。

以至於被人作是“道教”開山祖師爺的老子,也被鍍上了一層傳奇色彩。《列仙傳》中還說:老子在母親肚子裡待了整整七十二年,一出生就是一個白髮老翁,所以周圍的人都叫他“老子”。

不過,比起神話傳說,我們更需要相信的是,老子也不過是一介凡人,他能悟出道,悟出自然,自是和他個人的生活經歷、學習成果有關。他甚至還作為孔子的“老師”,曾經對他指點 一二,也可以一言不合就扭頭出國各處遊歷,這樣豁達如謫仙,也難怪古人會把這個“道教”祖先看作是一個世外遊神。

老子和《道德經》,一個代表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哲人之一;一部作為和《論語》、《易經》齊名的中國歷史最重要的思想著作之一,走近它們,理解它們,可謂是一種傳承,意義非凡。遺憾的是,看著這樣熟悉的臉孔和熟悉的文字,經歷過時間歲月的洗禮,反而顯得有些陌生,以至於人們在拿起這些著作的時候,常常犯頭疼病。但同時我們也該慶幸,有那麼多現代哲人,教授,學者願意把他們領悟到的前人知識的精髓講與後人聽,以至於這些優秀的思想路線不至於斷裂,消逝。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一部超越時光的思想碰撞錄

傳世版《道德經》中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古學今用,恐怕是所有學者都想要弘揚的一種學術思想,希望我們都能夠在前人的智慧中找尋到適合今時今日的治世之理。為了契合《道德經》中的傳統教義,許多專家學者,都花費畢生精力在經典作品中挖掘新知。如今這本戴建業老師的《戴建業精讀老子》的重新再版問世,也讓許多人有幸能從這位博學,逗趣的老教授上看到一場超越時光的思想碰撞史。

在這本《戴建業精讀老子》中,戴建業教授通過對當今社會、時代、環境、人世的思考,與《道德經》中的老子思想相結合,旁徵博引再加上風趣幽默,用自己平實的語言,來向人揭露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那些孤獨,虛偽,狡猾,痛苦的靈魂。

而老子就如同一位從文字中走來的當代“心理醫生”,透過他智慧,悠長的目光,用以治癒人們心中數不盡的遺憾和內心無限的焦慮。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老子所謂何人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老子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老子從小就天資聰穎,靜思好學,勤勉好問,所以經常纏著家人聽一些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的奇聞軼事。據典故記載,家中長輩為他請了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不到三年,老子即完成所學,使得商容老先生不得不告老還鄉。

由於老子的聰明早慧,讓他得以進入周都學習,那裡,書籍如雲,賢士若海,對於老子的精進更是不可多得之地。老子也不負眾望,入周以後,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禮樂,無所不學,各種典籍無所不覽。

出於老子自身的努力和成就,由博士引薦,得以進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什麼地方?它收藏著周朝幾乎所有的文典書籍,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如汗牛充棟,無所不包。老子讀起書來的架勢,就如同我們如今常聽錢鍾書橫掃清華圖書館一般令人欽佩和詫異。

老子的勤勉好學,讓他得以聰慧過人,心胸豁達,不出幾年,其聲名就傳播在外,不少文人異士都前來討教文學,其中不乏我們的儒學太祖,孔子。

孔子來到周都向老子請教有關“禮”的問題,聽後佩服地五體投地,回去就向自己的學生說:“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這樣看來,孔子還把老子看成是自己的老師,且認為他就如同真龍在世,上天入地,不所不知,有如神明。但因為後世儒學成為了獨尊的學問,在儒家學派內,各朝代門人弟子都不認同孔子曾受教於老子。但戴建業教授可不這樣認為,他說各類典籍如《莊子》、《禮記.曾子問》、《呂氏春秋.當染篇》以及《史記》中都有相關記載孔子曾問學於老子,而老子確實比孔子年長。

可以說,老子從人到神的蛻變,是他勤勉,聰穎,好學,善問的結果。他確實不是什麼世外的神仙,但他卻擔得起如今“學霸”,“學神”的稱號。他的智慧在幾千年時光中源遠流長,也得意於他自己的靜學好思,長久地在自己的思想園地上耕耘,習作。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老子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無為治世的人生哲思

相傳,老子後來因為在周都中,親眼見到周室荒淫無度,日漸衰敗,一氣之下決定出走。在他走到函谷關之時,被函谷關守關官員關尹一把攔下。函谷關守關官員關尹自小仰慕老子的學識,見一老者倒騎青牛,鶴髮垂鬢,便識得是老子,請求他留下隻言片語,傳語後世。

老子應允,以王朝興衰、百姓安危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乃成《道德經》。

01.道是宇宙萬物本源,應惟道是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是《道德經》的中心思想,它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身養性的規則方法。在老子看來,道還不僅是世界的本源,更是萬事萬物需要遵守的規則和準繩。

西方現代世人有一首《空心人》的詩句,裡面說:

“我們是一些空心人,

像是製成的標本;

我們相互靠在一起,

頭腦中填滿了草梗。”

在戴建業解讀老子後發現,這種人就是失去了人生的“道”,失去了生活的根基,沒有了前進的方向,古語有言“惟道是從”,而如今我們更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道”,從萬事萬物的規律中,尋找內心淳樸,本真的目標,用道指引自己的路,找到生活的規律和動力。

02.道法自然,切勿亂加干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中所說,道是萬物本源,而道法自然則為點明,“自然”才是其最高境界。自然是貫穿於人、地、天、道的終極原則。

那什麼是自然呢?戴建業認為:這裡的自然有別於如今我們所說的“自然界”,它表示的自然是指萬事萬物純天然,未經加工和改造的狀態。

放眼如今的現代化社會,開墾山林,填海造陸,射殺珍稀動物,這在老子看來就是有違天道,有違自然。所以戴老師才發出“人呵,什麼時候我們大家才能真的返回自然”的悲呼,到底是不是越文明就越反自然呢?

03.無為治世,順應萬事發展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很多人或許會對老子的無為思想存在誤解,認為“無為”就會消極,避世,不作為。但其實“無為”作為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所表達的卻是另外一種含義。

《淮南子.修務訓》中所言,“私意不得入公道,嗜慾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意思是說,我們做事應該順應正道,按本性而動,不人為改變和干擾自然的生存發展,這樣的行為就是“無為”。

所以戴老師也認為,我們私自扭曲的物性的行為,按照自己的為橫加干預,最後破壞其本來的面貌,導致災禍,這就是“有為”所犯下的罪惡。如果是順應自然,不亂加扭曲,那麼這種為就是老子所倡導的“無為”。

走近老子,解讀《道德經》中的人生哲思

結語:很多人在讀完《道德經》以後,或許和我一樣,認為玄之又玄,難以理解。但是通過戴建業的解讀,才真正理解“古學今用”的奧義,或許時代的發展不可逆,破壞的生態,環境難以復原,但希望更多人都能遵從道法自然,無為治世,讓這個世界不再變得更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