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人體結構

武術 穴位 中醫 養生 財知道 財知道 2017-09-01

本文由人類的起源的研究開始,瞭解人類因直立後進化為現代人類,其人體結構的一些不利於活到自然壽命的問題。再進一步研究人體以太極拳的功理法來達到養生,由幾個方面即硬件,軟件,開發右腦,哲理和德等四個方面簡述之。

前言:太極拳在中國武術中佔有極其重 要的地位,它即是武術又富含哲理的運用,因而是一個即有技擊又可養生的一個拳種。我們以人類自身的結構去了解自己,再以太極拳的真髓功法去練,達到養生和技擊的作用。正像周恩來總理對太極拳評價所說的:“太極拳是中國的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充滿哲理,與中國傳統醫學有血緣關係,太極拳,是一項極好的健身活動,可以防身自衛,可以陶冶情操,也是一種美的享受,給人們帶來幸福,延年益壽”(周恩來總理1959年會見日本友人鬆村謙三的談話)。如何練好太極拳並能達到養生效果就是本質問題。太極拳的流派紛呈,但其拳理只有一個,要以人為本,反之練功不當也會損傷自己,這也是一個問題,有的太極拳名家長壽,但也有些是英年早逝,也有損傷硬件,如膝關節損傷等。也就是鍛鍊不科學的原因,我們提出這個課題也就是如何以人體結構用科學的方法去鍛鍊,首先不能傷自己,才能達到養生的作用。過分的重視技擊,如果不得法也是要傷自己。這篇論文是我要寫一本書的概要,所以有些問題只談 一些基本的, 而更詳細的要在書內論述和結合拳架姿勢去探討。下面用幾個方面來論述。

人類直立運動產生的變化

其一是人的呼吸的改變,除人以外所有的動物都是腹式呼吸,其深度和肺活量大。而人則是以胸式呼吸為主,因而肺泡的利用減少,肺活量小。

其二是人的運動姿式的改變,直立運動代替了爬行,當然這是一個很大進化,但也就有了很多負面問題,直立影響了骨骼、關節、肌肉、韌帶等全身運動的幅度,並使脊柱的負荷加大;直立的姿式使大腦處於最高的位置,導致大腦極易缺血缺氧,平時雙手動作不均衡,致使大腦缺乏逆向調節;由於心臟只進行極度縮小生理強度的慢性運動,使心臟的適應能力減退。這些都是使大腦和心臟發生疾病。

其三是人的消化功能的改變,人與其它動物相比,消化功能的萎縮,咀嚼能力下降等,還有消化道內的細菌構成的改變,使人類容易出現致命的代謝病等疾病。

其四是人的循環功能的改變,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生活,為了適應四季的變化,保持了皮膚的保暖和散熱功能。而人的舒適生活,血管的鍛鍊愈來愈少,加之不良的生活方式,使心臟血管硬化而減少壽命。再有人的神經系統因七情六慾和人的情緒變化也是要減少壽命。現代科學的進步產生的僻如空氣汙染,大氣的臭氧層被破壞因而地面的紫外線增多,食物中的各種不良成分等等。也是減速少壽命的因素。

太極拳的身法要求:

沉肩墜肘(上肢),鬆胯提膝(下肢),豎腰立頂(軀斡),涵胸拔背(胸背),裹襠溜臀(髖關節),頂頭懸(頭部),虛領頂勁(頭部)等等。都有要有其人體結構的基礎,也就是必需得法,才能體現太極拳的真意。

頭部的三個要求是統一的,要注意頂(百會穴),下頜,頸部,視線(眼神)的關係,功法有天門常開之說,也就是虛的內涵,“喉頭永不拋,問盡天下眾英豪”,是指下頜微改,頸部肌肉要求馳項,也就是對頸椎有向上引之意動。視線向前微向上再平視,則有使頭部向下垂直有作用。再有百會穴的開,則有頂頭縣之意動。這對頭頸部是保持最佳狀態的功法,所謂立身中正安舒的首要功法。

沉肩墜肘

要求是沉肩而不是鬆肩,拳論講“上如浮雲,下如流水”所以沉應該與足下有關,也就是肩井穴與足下的湧泉穴的相通的意動,人體直立後,肩關節是遊離在身體兩側,而且肩膀的局部重心是在全身總重心的後面,這對沉肩的概念是有益的,墜肘的意動不是由肩到肘,而是由手腕部向肘鬆墜是意動,肩到肘是氣到,是在大臂的外側,這樣形成肘與肩和手腕部為一個 漏斗形,肘尖要有接地感,即能形成上如浮雲的意動,也能走出大臂的支撐,也能走出小臂的旋動(徐志一先生講的旋膀),也能走出手腕的鬆轉靈活,和手的功能(手的功能即靈活又要與全身部位都要相合的功能),同時也不失中,可以說 肘是定位點,小臂和手是運動點。

涵胸拔背

胸部是以肋骨,胸骨和脊柱形成的胸籠,胸廓內有心臟,肺和縱膈,食道,大動脈等重要內臟器官,是要保護的。所以我個人認為涵胸是對胸腔不做實體而是以虛空為主,也就是空其胸而實腹,空胸緊背的作用,以自己的檀中穴放在胸前20公分處,形成一個氣場,也是以上肢的活動來保護胸腔,這一點非常重要,拔背是以自己的大椎穴即第七頸椎上有與自己衣服的沾衣臨膚之意動,是使頸椎的最後一節放鬆,可以使頭部活動自如正直。同時有馳項的感覺,也就是使頸部的胸鎖乳突肌作用而保持頸椎的鬆直。可以以實踐去感受頭頸的關係。才能做到全身的中正安舒 。同時胸背的關係還有,空胸緊背和背不園力不全之說,人體的背部主要的肌肉是背闊肌與肩胛骨的運動構成後背的的園活,其中夾脊穴是在脊柱的兩側,而在肩胛骨中間的一對很重要,是肩胛開合的意點,也是力由脊發的源點,也可以說是勁源。

裹襠溜臀

這要與鬆胯提膝結合來研究,這也是髖關節與下肢的活動規律,“地門常閉”是與“天門常開”相對應的問題,也就是襠與頂的相應關係,會陰穴與百會穴的相應關係,會陰穴在前陰和肛門之間,有向上微提的感應,這與氣沉丹田也有關,如果沒有地門常閉則丹田就沒有了作用。溜臀是臀大肌的作用,是維持身體平衡和下肢運動的和鬆胯提膝的基礎髖關節不同於肩關節,它是要骨盆的固定位置上形成的關節,而肩關節則在由肩胛骨和鎖骨及肱骨形成的遊離的關節,所以也就有了“上如浮雲”“下如流水”之說。

從醫學觀點談太極拳

太極拳,源遠流長,原為道傢俬藏的功法,近午來,蔚為風氣,已成為全民運動。其運動方式,不同於一般的拳術運動,著重輕靈鬆軟,外柔內剛,全身合諧的動作。利用調身,調心,調息,使意念與身體,達到合諧舒服的境界,並以基準八法為規範,含胸拔背,鬆肩垂肘,尾閭中正,神貫頂,氣沉丹田,腳分虛實,做全身協調性的整體運動。如此,心情輕鬆,身體舒服,自然是身心健康最好的寫照。而且許多太極拳名師,均以高齡而終,鮮少生病。因此,太極拳對於身體健康,應該有一定的功效。只是作用轉機為何?仍不十分清楚。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資料不多,五年來,在可查的文獻中,僅有七篇報告。本文僅就這些有限的資料,依器官系統,做些整理。

心臟血管系統:

血液循環是由心臟收縮,將血液擠壓至組織血管,再流回心臟。如果組織血管很通暢;心臟收縮的作功不必太大,就可以將血液擠壓到各組織。反之,如果組織血管有堵塞或變窄,心臟收縮的作功就必須加大,以維持正常的血流。一般的拳術運動,多半是將肌肉緊繃,成等長收縮,組織血管被壓扁,阻力增大,而且運動中,血流量增加,心臟收縮的作功更形增加。太極拳則不然,輕靈鬆軟,肌肉成自然放鬆狀態,血管通暢性更好,運動時,心臟反而作功減少。夏威夷大學的臨床研究,顯示太極拳是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最好的治療性運動。

呼吸系統:

太極拳的呼吸強調是細、慢、深、長。這與臨床上,我們教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的呼吸訓練方法不謀而合。緩慢而細長的呼吸,可以訓練橫膈肌,增加對於疲乏的耐受力。另外有二篇文章顯示,長年打太極拳,會減少呼吸的生理死腔,增加呼吸效應。這個現象可能是因為打拳時,身體上下運動,肺部血流均勻,氣體交換的效應性增加。然而,肺部並不只是氣體交換的器官,也是很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因此血流分佈均勻,生理死腔減少,不但有助於呼吸的有效性,對於身體的新陳代謝,也含有一定的助益。所以說,對於慢性肺功能不良的患者,太極拳是一種很好的復健運動。

骨胳肌肉系統:

太極拳的動作,講求的是尾閭中正,含胸拔背,鬆肩垂肘,鬆胯,膝不過腳尖,重心落在湧泉,重點就是不使任一脊椎椎骨或四肢關節負荷重力,以免關節慢性受傷。而且,太極拳強調一動無有不動,全身性協調的運動,上下前後,左旋右轉,每日持續性的舒展筋骨,緩和均勻的運動,對於骨胳肌肉的保健,有很大的功效。有二篇文章就強調太極拳對於慢性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有很好的復健功效。對於老年人,也有助於平衡感的訓練,而加強在日常生活上,動作的協調靈活性。

神經精神系統

學太極拳是內外雙修,除了外在的動作是暖和而輕靈之外,內在的心理也要調適到遇事不爭,一切隨緣的境界,有文章指出,太極拳有如「動態的禪」,在遇到外界的干擾及壓力之下,學太極拳者的適應性較一般人為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