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養生 中醫 穴位 痤瘡 立秋 生命時報 2019-09-15
"

又到了換季時節,許多人的身體也有了變化:經常有乏力沒精神、皮膚愛出油長痘、頭昏腦漲、渾身不舒服……

有人把這歸結為“秋乏”所致,其實,這些都是體內有「溼」的表現。

"

又到了換季時節,許多人的身體也有了變化:經常有乏力沒精神、皮膚愛出油長痘、頭昏腦漲、渾身不舒服……

有人把這歸結為“秋乏”所致,其實,這些都是體內有「溼」的表現。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中醫養生有“秋來伏不去、祛溼養脾胃”的說法。剛入秋,天氣還會悶熱一陣子,地上多水溼,溼熱交蒸,溼氣自然容易找上門。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什麼是溼氣,並教你科學排溼。

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鍼灸科副主任醫師、博士 王桂英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 吳大真

中醫說的“溼”是什麼?

中醫講“溼重如裹”,身體溼氣重,感覺被包裹著,像是穿著件半乾的衣服一樣彆扭。

"

又到了換季時節,許多人的身體也有了變化:經常有乏力沒精神、皮膚愛出油長痘、頭昏腦漲、渾身不舒服……

有人把這歸結為“秋乏”所致,其實,這些都是體內有「溼」的表現。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中醫養生有“秋來伏不去、祛溼養脾胃”的說法。剛入秋,天氣還會悶熱一陣子,地上多水溼,溼熱交蒸,溼氣自然容易找上門。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什麼是溼氣,並教你科學排溼。

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鍼灸科副主任醫師、博士 王桂英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 吳大真

中醫說的“溼”是什麼?

中醫講“溼重如裹”,身體溼氣重,感覺被包裹著,像是穿著件半乾的衣服一樣彆扭。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在中醫看來,溼氣似乎稱得上是“萬惡之邪”。在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致病因素中,溼邪殺傷範圍最大。

這是因為,溼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 溼氣遇寒成寒溼,讓人冷得透心徹骨;
  • 遇熱為溼熱,悶得使人透不過氣、出不了汗;
  • 遇風則化為風溼,成為難以擺脫的慢性病……

從中醫角度來說,溼氣可以分為內溼和外溼兩種。

外溼

外溼多由淋雨、涉水或久處溼地引起。它主要表現為皮膚症狀,如痤瘡、神經性皮炎等。防外溼要注意不在游泳池或澡堂內長時間浸泡,儘量避開潮溼的地方。

內溼

內溼主要因大量食用生冷食物,損傷脾胃陽氣所致。它表現為脾胃功能受損,吃什麼都不香,大便黏膩,胖而無力。防內溼要少吃生冷及油膩食物,不要暴飲暴食。

“溼”的人,大都有5個特徵

"

又到了換季時節,許多人的身體也有了變化:經常有乏力沒精神、皮膚愛出油長痘、頭昏腦漲、渾身不舒服……

有人把這歸結為“秋乏”所致,其實,這些都是體內有「溼」的表現。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中醫養生有“秋來伏不去、祛溼養脾胃”的說法。剛入秋,天氣還會悶熱一陣子,地上多水溼,溼熱交蒸,溼氣自然容易找上門。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什麼是溼氣,並教你科學排溼。

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鍼灸科副主任醫師、博士 王桂英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 吳大真

中醫說的“溼”是什麼?

中醫講“溼重如裹”,身體溼氣重,感覺被包裹著,像是穿著件半乾的衣服一樣彆扭。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在中醫看來,溼氣似乎稱得上是“萬惡之邪”。在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致病因素中,溼邪殺傷範圍最大。

這是因為,溼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 溼氣遇寒成寒溼,讓人冷得透心徹骨;
  • 遇熱為溼熱,悶得使人透不過氣、出不了汗;
  • 遇風則化為風溼,成為難以擺脫的慢性病……

從中醫角度來說,溼氣可以分為內溼和外溼兩種。

外溼

外溼多由淋雨、涉水或久處溼地引起。它主要表現為皮膚症狀,如痤瘡、神經性皮炎等。防外溼要注意不在游泳池或澡堂內長時間浸泡,儘量避開潮溼的地方。

內溼

內溼主要因大量食用生冷食物,損傷脾胃陽氣所致。它表現為脾胃功能受損,吃什麼都不香,大便黏膩,胖而無力。防內溼要少吃生冷及油膩食物,不要暴飲暴食。

“溼”的人,大都有5個特徵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1、看體型

中醫認為,胖人多痰溼。因此,體型偏胖、動作遲緩的人多有內溼。

2、看舌頭

體溼的人觀察舌頭時會發現,舌苔白膩或黃厚膩。

3、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圓柱體、很通暢的,便後用一兩張手紙就能擦乾淨。一旦發現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內溼。

4、看起床狀態

有些人早上起床後,會覺得很困、頭沉,像有什麼東西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說明體內溼氣較重。

5、看平時狀態

戶外溼氣一大,就覺得胸悶氣短、身體沉、懶得動、不清醒,吃飯時沒胃口。

中醫講“溼重如裹”,一種被包裹著、動不了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用水洗過但沒幹的襯衫那麼彆扭。

溼氣重,從頭到腳都受傷

"

又到了換季時節,許多人的身體也有了變化:經常有乏力沒精神、皮膚愛出油長痘、頭昏腦漲、渾身不舒服……

有人把這歸結為“秋乏”所致,其實,這些都是體內有「溼」的表現。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中醫養生有“秋來伏不去、祛溼養脾胃”的說法。剛入秋,天氣還會悶熱一陣子,地上多水溼,溼熱交蒸,溼氣自然容易找上門。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什麼是溼氣,並教你科學排溼。

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鍼灸科副主任醫師、博士 王桂英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 吳大真

中醫說的“溼”是什麼?

中醫講“溼重如裹”,身體溼氣重,感覺被包裹著,像是穿著件半乾的衣服一樣彆扭。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在中醫看來,溼氣似乎稱得上是“萬惡之邪”。在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致病因素中,溼邪殺傷範圍最大。

這是因為,溼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 溼氣遇寒成寒溼,讓人冷得透心徹骨;
  • 遇熱為溼熱,悶得使人透不過氣、出不了汗;
  • 遇風則化為風溼,成為難以擺脫的慢性病……

從中醫角度來說,溼氣可以分為內溼和外溼兩種。

外溼

外溼多由淋雨、涉水或久處溼地引起。它主要表現為皮膚症狀,如痤瘡、神經性皮炎等。防外溼要注意不在游泳池或澡堂內長時間浸泡,儘量避開潮溼的地方。

內溼

內溼主要因大量食用生冷食物,損傷脾胃陽氣所致。它表現為脾胃功能受損,吃什麼都不香,大便黏膩,胖而無力。防內溼要少吃生冷及油膩食物,不要暴飲暴食。

“溼”的人,大都有5個特徵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1、看體型

中醫認為,胖人多痰溼。因此,體型偏胖、動作遲緩的人多有內溼。

2、看舌頭

體溼的人觀察舌頭時會發現,舌苔白膩或黃厚膩。

3、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圓柱體、很通暢的,便後用一兩張手紙就能擦乾淨。一旦發現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內溼。

4、看起床狀態

有些人早上起床後,會覺得很困、頭沉,像有什麼東西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說明體內溼氣較重。

5、看平時狀態

戶外溼氣一大,就覺得胸悶氣短、身體沉、懶得動、不清醒,吃飯時沒胃口。

中醫講“溼重如裹”,一種被包裹著、動不了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用水洗過但沒幹的襯衫那麼彆扭。

溼氣重,從頭到腳都受傷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頭部

溼氣侵入頭部,則出現頭暈、犯困、頭重如裹。

胸腹部

溼氣滯留胸腹部,則出現胸悶、胃脹。

消化道

影響食慾,不想吃東西,還會出現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馬桶壁。

泌尿系統

體內溼氣重,且喝水較少時,小便排出不暢,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

關節

溼氣侵入關節,則關節痠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固定。

下肢

溼氣侵犯下肢,可出現下肢水腫、腳氣等症狀。

皮膚

溼氣過大會刺激皮膚大力散熱,負擔加重,免疫力隨之降低。因此,痤瘡、皮炎、溼疹、癬都會不請自來。

每人身上都有3個“排溼口”

如果立秋後不注意祛除殘留之溼,這些溼邪就會滯留體內,傷及脾胃,甚至為咳喘埋下病根。

中醫為大家推薦3個身體自帶的天然祛溼開關,平時可以多按按。

委中穴

委中位於腿窩中心點上,膝關節後面,走膀胱經。

"

又到了換季時節,許多人的身體也有了變化:經常有乏力沒精神、皮膚愛出油長痘、頭昏腦漲、渾身不舒服……

有人把這歸結為“秋乏”所致,其實,這些都是體內有「溼」的表現。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中醫養生有“秋來伏不去、祛溼養脾胃”的說法。剛入秋,天氣還會悶熱一陣子,地上多水溼,溼熱交蒸,溼氣自然容易找上門。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什麼是溼氣,並教你科學排溼。

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鍼灸科副主任醫師、博士 王桂英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 吳大真

中醫說的“溼”是什麼?

中醫講“溼重如裹”,身體溼氣重,感覺被包裹著,像是穿著件半乾的衣服一樣彆扭。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在中醫看來,溼氣似乎稱得上是“萬惡之邪”。在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致病因素中,溼邪殺傷範圍最大。

這是因為,溼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 溼氣遇寒成寒溼,讓人冷得透心徹骨;
  • 遇熱為溼熱,悶得使人透不過氣、出不了汗;
  • 遇風則化為風溼,成為難以擺脫的慢性病……

從中醫角度來說,溼氣可以分為內溼和外溼兩種。

外溼

外溼多由淋雨、涉水或久處溼地引起。它主要表現為皮膚症狀,如痤瘡、神經性皮炎等。防外溼要注意不在游泳池或澡堂內長時間浸泡,儘量避開潮溼的地方。

內溼

內溼主要因大量食用生冷食物,損傷脾胃陽氣所致。它表現為脾胃功能受損,吃什麼都不香,大便黏膩,胖而無力。防內溼要少吃生冷及油膩食物,不要暴飲暴食。

“溼”的人,大都有5個特徵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1、看體型

中醫認為,胖人多痰溼。因此,體型偏胖、動作遲緩的人多有內溼。

2、看舌頭

體溼的人觀察舌頭時會發現,舌苔白膩或黃厚膩。

3、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圓柱體、很通暢的,便後用一兩張手紙就能擦乾淨。一旦發現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內溼。

4、看起床狀態

有些人早上起床後,會覺得很困、頭沉,像有什麼東西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說明體內溼氣較重。

5、看平時狀態

戶外溼氣一大,就覺得胸悶氣短、身體沉、懶得動、不清醒,吃飯時沒胃口。

中醫講“溼重如裹”,一種被包裹著、動不了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用水洗過但沒幹的襯衫那麼彆扭。

溼氣重,從頭到腳都受傷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頭部

溼氣侵入頭部,則出現頭暈、犯困、頭重如裹。

胸腹部

溼氣滯留胸腹部,則出現胸悶、胃脹。

消化道

影響食慾,不想吃東西,還會出現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馬桶壁。

泌尿系統

體內溼氣重,且喝水較少時,小便排出不暢,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

關節

溼氣侵入關節,則關節痠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固定。

下肢

溼氣侵犯下肢,可出現下肢水腫、腳氣等症狀。

皮膚

溼氣過大會刺激皮膚大力散熱,負擔加重,免疫力隨之降低。因此,痤瘡、皮炎、溼疹、癬都會不請自來。

每人身上都有3個“排溼口”

如果立秋後不注意祛除殘留之溼,這些溼邪就會滯留體內,傷及脾胃,甚至為咳喘埋下病根。

中醫為大家推薦3個身體自帶的天然祛溼開關,平時可以多按按。

委中穴

委中位於腿窩中心點上,膝關節後面,走膀胱經。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膀胱經是人體排毒祛溼的通道之一,委中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洩口。建議大家平時多敲打此穴,每次30次左右。

曲池穴

曲池穴是人體手陽明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大腸經的溼濁之氣常聚集於此。

"

又到了換季時節,許多人的身體也有了變化:經常有乏力沒精神、皮膚愛出油長痘、頭昏腦漲、渾身不舒服……

有人把這歸結為“秋乏”所致,其實,這些都是體內有「溼」的表現。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中醫養生有“秋來伏不去、祛溼養脾胃”的說法。剛入秋,天氣還會悶熱一陣子,地上多水溼,溼熱交蒸,溼氣自然容易找上門。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什麼是溼氣,並教你科學排溼。

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鍼灸科副主任醫師、博士 王桂英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 吳大真

中醫說的“溼”是什麼?

中醫講“溼重如裹”,身體溼氣重,感覺被包裹著,像是穿著件半乾的衣服一樣彆扭。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在中醫看來,溼氣似乎稱得上是“萬惡之邪”。在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致病因素中,溼邪殺傷範圍最大。

這是因為,溼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 溼氣遇寒成寒溼,讓人冷得透心徹骨;
  • 遇熱為溼熱,悶得使人透不過氣、出不了汗;
  • 遇風則化為風溼,成為難以擺脫的慢性病……

從中醫角度來說,溼氣可以分為內溼和外溼兩種。

外溼

外溼多由淋雨、涉水或久處溼地引起。它主要表現為皮膚症狀,如痤瘡、神經性皮炎等。防外溼要注意不在游泳池或澡堂內長時間浸泡,儘量避開潮溼的地方。

內溼

內溼主要因大量食用生冷食物,損傷脾胃陽氣所致。它表現為脾胃功能受損,吃什麼都不香,大便黏膩,胖而無力。防內溼要少吃生冷及油膩食物,不要暴飲暴食。

“溼”的人,大都有5個特徵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1、看體型

中醫認為,胖人多痰溼。因此,體型偏胖、動作遲緩的人多有內溼。

2、看舌頭

體溼的人觀察舌頭時會發現,舌苔白膩或黃厚膩。

3、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圓柱體、很通暢的,便後用一兩張手紙就能擦乾淨。一旦發現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內溼。

4、看起床狀態

有些人早上起床後,會覺得很困、頭沉,像有什麼東西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說明體內溼氣較重。

5、看平時狀態

戶外溼氣一大,就覺得胸悶氣短、身體沉、懶得動、不清醒,吃飯時沒胃口。

中醫講“溼重如裹”,一種被包裹著、動不了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用水洗過但沒幹的襯衫那麼彆扭。

溼氣重,從頭到腳都受傷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頭部

溼氣侵入頭部,則出現頭暈、犯困、頭重如裹。

胸腹部

溼氣滯留胸腹部,則出現胸悶、胃脹。

消化道

影響食慾,不想吃東西,還會出現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馬桶壁。

泌尿系統

體內溼氣重,且喝水較少時,小便排出不暢,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

關節

溼氣侵入關節,則關節痠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固定。

下肢

溼氣侵犯下肢,可出現下肢水腫、腳氣等症狀。

皮膚

溼氣過大會刺激皮膚大力散熱,負擔加重,免疫力隨之降低。因此,痤瘡、皮炎、溼疹、癬都會不請自來。

每人身上都有3個“排溼口”

如果立秋後不注意祛除殘留之溼,這些溼邪就會滯留體內,傷及脾胃,甚至為咳喘埋下病根。

中醫為大家推薦3個身體自帶的天然祛溼開關,平時可以多按按。

委中穴

委中位於腿窩中心點上,膝關節後面,走膀胱經。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膀胱經是人體排毒祛溼的通道之一,委中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洩口。建議大家平時多敲打此穴,每次30次左右。

曲池穴

曲池穴是人體手陽明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大腸經的溼濁之氣常聚集於此。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該穴位於肘橫紋外端,手肘關節彎曲的凹陷處,大家平時可在肘窩位置連續拍打5分鐘左右,以感覺到酸脹為宜。

陰陵泉穴

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凹陷中。

"

又到了換季時節,許多人的身體也有了變化:經常有乏力沒精神、皮膚愛出油長痘、頭昏腦漲、渾身不舒服……

有人把這歸結為“秋乏”所致,其實,這些都是體內有「溼」的表現。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中醫養生有“秋來伏不去、祛溼養脾胃”的說法。剛入秋,天氣還會悶熱一陣子,地上多水溼,溼熱交蒸,溼氣自然容易找上門。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什麼是溼氣,並教你科學排溼。

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鍼灸科副主任醫師、博士 王桂英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 吳大真

中醫說的“溼”是什麼?

中醫講“溼重如裹”,身體溼氣重,感覺被包裹著,像是穿著件半乾的衣服一樣彆扭。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在中醫看來,溼氣似乎稱得上是“萬惡之邪”。在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致病因素中,溼邪殺傷範圍最大。

這是因為,溼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 溼氣遇寒成寒溼,讓人冷得透心徹骨;
  • 遇熱為溼熱,悶得使人透不過氣、出不了汗;
  • 遇風則化為風溼,成為難以擺脫的慢性病……

從中醫角度來說,溼氣可以分為內溼和外溼兩種。

外溼

外溼多由淋雨、涉水或久處溼地引起。它主要表現為皮膚症狀,如痤瘡、神經性皮炎等。防外溼要注意不在游泳池或澡堂內長時間浸泡,儘量避開潮溼的地方。

內溼

內溼主要因大量食用生冷食物,損傷脾胃陽氣所致。它表現為脾胃功能受損,吃什麼都不香,大便黏膩,胖而無力。防內溼要少吃生冷及油膩食物,不要暴飲暴食。

“溼”的人,大都有5個特徵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1、看體型

中醫認為,胖人多痰溼。因此,體型偏胖、動作遲緩的人多有內溼。

2、看舌頭

體溼的人觀察舌頭時會發現,舌苔白膩或黃厚膩。

3、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圓柱體、很通暢的,便後用一兩張手紙就能擦乾淨。一旦發現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內溼。

4、看起床狀態

有些人早上起床後,會覺得很困、頭沉,像有什麼東西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說明體內溼氣較重。

5、看平時狀態

戶外溼氣一大,就覺得胸悶氣短、身體沉、懶得動、不清醒,吃飯時沒胃口。

中醫講“溼重如裹”,一種被包裹著、動不了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用水洗過但沒幹的襯衫那麼彆扭。

溼氣重,從頭到腳都受傷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頭部

溼氣侵入頭部,則出現頭暈、犯困、頭重如裹。

胸腹部

溼氣滯留胸腹部,則出現胸悶、胃脹。

消化道

影響食慾,不想吃東西,還會出現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馬桶壁。

泌尿系統

體內溼氣重,且喝水較少時,小便排出不暢,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

關節

溼氣侵入關節,則關節痠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固定。

下肢

溼氣侵犯下肢,可出現下肢水腫、腳氣等症狀。

皮膚

溼氣過大會刺激皮膚大力散熱,負擔加重,免疫力隨之降低。因此,痤瘡、皮炎、溼疹、癬都會不請自來。

每人身上都有3個“排溼口”

如果立秋後不注意祛除殘留之溼,這些溼邪就會滯留體內,傷及脾胃,甚至為咳喘埋下病根。

中醫為大家推薦3個身體自帶的天然祛溼開關,平時可以多按按。

委中穴

委中位於腿窩中心點上,膝關節後面,走膀胱經。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膀胱經是人體排毒祛溼的通道之一,委中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洩口。建議大家平時多敲打此穴,每次30次左右。

曲池穴

曲池穴是人體手陽明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大腸經的溼濁之氣常聚集於此。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該穴位於肘橫紋外端,手肘關節彎曲的凹陷處,大家平時可在肘窩位置連續拍打5分鐘左右,以感覺到酸脹為宜。

陰陵泉穴

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凹陷中。

「溼氣」重的人有這些特徵,中醫:人體自帶3個“排溼按鈕”

陰陵泉穴是脾經上管理身體水液的穴位,是人體重要的排溼大穴,常按有清利溼熱、健脾益腎的功效。以穴位為中心,用拇指順時針逆時針旋轉各揉1~3分鐘。

另外,飲食上可在菜里加些姜、蒜、辣椒以利溼。生活中莫貪涼,適量運動排排汗。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