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

茅村鎮位於徐州市北郊8公里,面積84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在官山村。下轄茅村、大莊、留武、班山、梁山、小張家、洞山、龍莊、趙莊、任莊、崗頭、梅莊、檀山13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

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

茅村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有漢畫像石墓、北洞山漢墓、蔡王墓遺址、桓魋墓等。其中漢畫像石與蘇州園林、南京六朝石刻被列為江蘇“三寶”之一。2006年漢畫像石館被命名為“徐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

茅村漢畫像石墓

洞山行政村

轄洞山、鹿莊、許臺子3個自然村。

洞山村:位於茅村鎮南5公里,大運河北岸,以山得名。原來叫桓山,明代建有桓山寺,亦稱聖女廟。有人考證聖女廟為“中國第一佛寺”的龍華寺。境內還有土山、北樓山、西山共4座小山,因春秋時宋司馬桓魋在桓山鑿洞為墓,稱洞山,村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北洞山西漢楚王陵”,1986年發掘,1988年建成,已對外開放。村名因桓魋洞而得名。

洞山西漢古墓

在洞山村東,墓上封土10米,南北35米,東西70米,村民都認為是土山,歷史上主、側室中的主要陪葬品大多被盜取。1954年,村人在土山東南取土,發現墓門。1966年秋,洞山大隊鑿石建碼頭的時候,二次入墓,取出了部分玉器,但不完整,墓內的泥塑已遭到破壞。1986年10月,徐州博物館和南大歷史系對古墓進行聯合發掘,又出土了大批的珍貴歷史文物,其中有金縷玉衣、金器、玉器等物件和近百個造型優美、體態各異的彩繪陶俑,萬餘枚鑄有“半兩”字樣的錢幣,其中重要的文物數十件。墓室內佈局嚴謹,結構精巧,併為防潮塗了大量的固體水銀“硃砂”,其發現在國內尚屬首例。

考古工作者根據有關史料以及出土的錢幣、“楚御府印,楚官私丞”等十一枚印章的出土,初步斷定這座墓的修建時間大概是公元前201-154年,距今已有2100年曆史。從時間推斷,應該是楚王劉交、劉郢或劉戊之中的一位,這座地下宮殿規模之大,全國罕見,為研究西漢時期的文化、建築、生產力以及諸侯管轄下的這一地區人民的生活習俗、社會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洞山胡姓村民在挖地時,發現一隻價值連城的玉虎,徐州電視臺報道後,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

桓魋石槨

在茅村鄉西南的恆山上,是春秋時期宋國司馬桓魋的墓,依山而鑿,所以後人稱為石槨。桓魋是齊桓公的後代,在宋國官居司馬,掌握兵權。墓道原有石碑,被毀於文化大革命。西邊的峭壁上有“桓魋石室”四個大字,至今隱約可辨。整個石槨由人工鑿成,鬼斧神工,令人驚歎。通過石槨,可以看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可以看出古代貴族的驕奢。桓魋石槨是一處著名古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一統志》中都有記載,並有詩為證。

《遊恆山記》(一)

蘇軾(宋)

側手區區豈易遮,奔流一瞬卷千家。

共疑智伯初圍趙,猶有張湯欲漕斜。

已坐迂疏來此地,分將勞苦送生涯。

使君下策真堪笑,隱隱驚雷響踏車。

(二)

茫茫清泗繞孤岑,歸路相將得暫臨。

試著芒鞋穿犖确,更然鬆炬照幽深。

縱令司馬能鑱石,奈有中郎解摸金。

強寫蒼崖留歲月,他年誰識此時心。

《桓山》

陳師道(宋)

平江如抱貫秦洪,雙嶺馳來欲並雄。

是物皆為萬世計,闔棺猶有一朝窮。

林巒特起終有汙,美惡千年竟不空。

尚有風流羊叔子,稍經湔洗與清風。

鹿莊:宋末,鹿姓在此定居,取名鹿莊

許臺子:宋末,許姓在此定居,取名許臺子。

龍莊行政村

轄龍莊、張臺子、大山、廟山和小李莊5個自然村。

龍莊:明朝中期,龍姓從河南遷到此地居住,取名龍莊。

張臺子:原是一片低窪的湖地,張姓來此墊土居住,取名張臺子。

大山:該村位於廟山北、官山南兩山之間,山體較南北二山大,取名大山。

廟山:因該村有一座明朝時期所建的廟宇在山坡上,故取名廟山。

小李莊:因該村有李姓居住,且比東邊的大李莊小,遂取名小李莊。

趙莊行政村

轄大趙莊、大李莊、祖莊、東南莊4個自然村。

大趙莊村:趙灼和趙炳是蟠桃的大財主,傳說這兩家擁有土地4800餘畝。為了便於收租存糧,趙炳在小趙莊,趙灼在大趙莊都建起了倉庫。

某年黃河決口,徐州地區一片汪洋,水下去後,趙灼在原倉庫的地方取土盤臺子,在土臺子上重新蓋倉庫,當地人稱“倉屋臺子”或“趙家倉屋”。因為趙灼是老大,所以取名大趙莊。

大李莊:明末,由徐州西關遷來的李姓到此地定居,故取名大李莊。

祖莊:清朝中期,祖大年兄弟從郭橋遷此定居,取名祖莊。

東南莊:清末時期,趙氏家族分居,一部分人遷至趙莊的東南角居住,取名東南莊。

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

崗頭行政村

轄大崗頭、東崗、後許家、前王家、權家、張信家、上李家7個自然村。

大崗頭:明朝中期,此地被洪水淹沒,僅露出一山頭為崗,簡稱為崗頭。

東崗:該村坐落於崗頭的東面,取名東崗。

上李家:該村雜姓多,李姓人口較多,故名上李家村。

後許家:該村有許、石、王三姓居住,許姓人多勢眾,在上李家村後,故村名為後許家。村旁有一棵元朝初期栽種的黃芽樹,至今仍在。

權家:因權姓較多而得名。

前王家:有王姓居住在權家之前,取名前王家。

張信家:清末,該村有一名叫張信的勇士,經常與本地的惡霸、地主、土匪抗爭,遠近聞名,故取名張信家。

任莊行政村

轄肖場、楊莊、聚興莊、葉臺、后王家、後肖場6個自然村。

任莊:元末明初,紅巾軍起義,戰亂頻發,民不聊生,紛紛背井離鄉投親奔友,找尋安定的地方避難。任姓先祖從山東來徐州落腳,輾轉多地,最後在鐵剎宅(子房山)附近定居。他們既經商又務農,後來,在不老河兩岸置了百餘畝田產,建房定居,人丁興旺,形成大戶,取名任莊。

肖場:肖姓居多且祖居至此,取名肖場。

楊莊:清初楊姓從河北、山西遷來定居,取名楊莊.

聚興莊:清初趙、葉、鹿等多家聚集此地建村,取名聚興莊。

葉臺:清初,葉姓較多在此莊居住,取名葉臺。

后王家:清初,王姓較多居住,取名后王家。

後肖場:該村坐落於肖場之後,取名後肖場。

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

梅莊行政村

轄大蔡丘、小蔡丘、梅莊3個自然村。

大蔡丘、小蔡丘:蔡丘村分為大小蔡丘。因村南有個蔡王墓,遺址高出地面5米,是個土丘子。因此得名大蔡丘,後來又有一部分遷出,另建新莊,取名小蔡丘。

梅莊:該村位於梅花山前,故取名梅花莊,簡稱梅莊。

蔡丘古文化遺址

位於蔡丘村南,東接路山,南臨沼澤,相傳為蔡王墓。民國初年被盜,只留下一些石器和漢代磚瓦。經考察,頂部為漢代建築和古代墓葬,下層為新石器(商代)遺址。

檀山行政村

由檀山、樓頂、皇泉、店子、腰裡、張家林、6個自然村組成。

檀山村:在茅村鎮北部4公里處,因樹得名,傳說孔子率弟子在山腳一檀樹下講學,在洞山鑿洞的桓魋欲殺孔子,孔子倉皇逃走,桓魋憤而砍樹,樹去山在,故名檀山。

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

丘灣古文化遺址

位於檀山村東,東西兩山之間的平原地帶上,東距燕子山1華里,南距不老河6華里出土了石灰層、龜紋陶片、三足器腿等七八種陶器。1956年,當地群眾在平田整地時,在遺址中發現了一處殺人祭神的遺蹟。經考察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商代)的古文化遺址。

樓頂村:很久以前,該村北有一富商,建一座小樓,取名樓頂。樓頂村東南有一關公廟,相傳是五百年前村民為了祈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建造的。山門右側有一古槐樹雖歷經五百年仍然根深葉茂。現在廟宇已毀,古槐仍長青不衰,當地人經常在樹下談古論今。

皇泉村: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茅村建行宮時,到此飲泉水,故取名皇到泉村,建國後簡稱皇泉村。今人多寫成“黃全村”,實屬筆誤之故。

店子: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時,在梅莊北建行宮休息,早上大臣們問乾隆,您看西邊山林茂密中有一村莊,乾隆說那是望西店子吧,後稱店子。

腰裡:該村位於檀山、店子中間,取名腰裡。

張家林:該村張姓是清朝乾隆年間,山西澤州知府張廣居的一支後人,從徐州東張樓(今張集鎮)遷居於此。其子張際盛任河南上虞通判,在河南歸德府(商丘)治理黃河水患有功。乾隆皇帝曾於乾隆二十一年降旨褒揚張廣居、張際盛、廣居夫人拾氏(拾氏為拾屯人氏),並御批林地600畝。張氏族人在林地建起了貞烈牌坊(文革期間牌坊被破壞,殘基仍在,墓碑,上馬石,下馬石立於驛道旁,御賜“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等),十分氣派,被稱為張家林。

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

梁山行政村

由梁山、內華、屯裡、花馬莊4個自然村組成。

梁山村:梁山處於古泗水之濱,相傳城子湖原為潘仁美的運糧城,梁山為屯糧草之地,故名糧山,後改為梁山。

內華村:以燒製土陶而遠近聞名。鼎盛時期,土窯如連城。土陶製品堆積如山。白天濃煙滾滾,夜晚火光映天,原村名叫做“內火”。內華人由於土陶業發達,生活相對富裕,村民純樸豪放,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體格健壯,抗病能力強,加上此地水質好,陶罐盛水不餿不壞,雜貓狗肉,村民不拒,故名“內化”,因此地方言“化”“華”相近,又稱為“內華”。

說起內華的土陶還有一段傳說:相傳唐朝時期內華叫做燕門莊,因山形似燕子而得名。村北有荊山碼頭,商賈雲集,相當繁華。風水先生說內華風水好,能出十八員大將。後來宋朝潘仁美在村北挖了一條運糧河,把燕子頭截斷了,破了風水,結果只出了十八個窯匠。

還有一種說法是村內有一座華佗廟,廟內有一口井,井內有華佗為治百病撒下的中草藥,人們喝了井水,百病不生,故取名內華。

屯裡:原是大財主屯糧的地方,取名屯裡。

花馬莊:相傳明朝有一位姓張的養了一匹花斑馬,故取花馬莊。

大莊行政村

轄大莊、鄭莊、前川、後川4個自然村。

大莊:從前因為黃河經常決堤,氾濫成災,不老河水一年數次漲水,農田房屋被淹。一遇到連陰雨季節,百姓都嚇得心驚肉跳,紛紛傳遞水位大漲的消息,久而久之稱為大漲莊。由於嶽姓遷居於此居住,人丁興旺,村莊不斷擴大,後來改大漲莊為大莊。

鄭莊: 傳說利國附近有個嶽莊,嶽莊人口不多,而鄭莊的鄭姓也是孤門獨戶。兩家因在本村勢單力薄而經常受氣,便商定互換住宅,結果嶽莊的嶽姓遷到鄭莊,鄭莊的鄭姓遷到嶽莊。從此,嶽莊沒有姓岳的,鄭莊沒有姓鄭的,到現在還是如此。

前川:莊前有一片一馬平川的平原,取名前川。

後川:位於前川之後,取名後川。

留武行政村

轄前留武、後留武和草帽山3個自然村。

留武村:原址在茅山口,名叫薛家灣。相傳唐代尉遲敬德所建的興福寺,香火旺盛,燒香拜佛者,川流不息。附近百姓聚居於此,土匪、地痞也常常滋事,攪得百姓不得安寧。一天,一位習武之人,生得膀大腰圓,使一口大刀,膂力過人,在此賣藝。此人姓薛,當地百姓將他挽留在此落戶,教年輕人習武。從此盜賊畏懼其武藝,再也不敢來騷擾,留武村由此得名。後來因人口較多,一部分人遷出居住,住在前面的稱為前留武,後面的稱為後留武。

草帽山:該村位於小山坡上,村前有一土丘,形似草帽,故取名草帽山。

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

班山行政村

轄班山、上洪裡、下洪裡、季山4個自然村。

班山村:村旁有一山,叫做班山,據《銅山地名志》記載,山上石頭多有斑紋,故稱斑山,後改為班山。因該村依山而建,所以叫做班山村。

上洪裡、下洪裡:原名二仙莊,因村北呂祖廟供奉呂洞賓和楊二郎兩位神仙得名。至於洪裡的說法不一,一說是有位姓洪的人家在此落戶,開染坊為生,取莊名叫洪裡。後來因為生意慘淡,便遷居外地謀生去了。另一說法是洪裡地處微山湖,洪水出口藺家壩東側,每到黃河氾濫,洪水下洩時,洪裡首當其衝,被滔滔洪水淹沒,稱為洪裡,山西為下洪,東山西坡為上洪。

季山:又名雞寶山、吉寶山、季寶山、紀山、二峰山。傳說穆桂英曾在此駐紮,季山戲樓北側是穆桂英的點將臺。自古有“在吉寶山前打一仗”之說。山上碧霞元君祠為宋代所建,屢毀屢建,香火旺盛,佛、道共處一廟,信徒香客分別供奉。季山廟會名噪一時,至今每逢會日仍熱鬧非凡。明末,季姓一支從邳州季家窪遷來,季山村由此得名。

茅村行政村

轄東茅村、西茅村、前官山、後官山4個自然村。

茅村(東、西茅村):關於茅村有一個傳說,相傳有個姓茅的,在此地落戶,在原鳳凰眼井旁邊擺了一個茶攤,過往的行人喝茶他從來都不要茶錢。他死了以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在他擺茶攤的地方立了一塊石碑,碑上刻著他為行人奉茶不收分文的善舉,後來石碑所在的村莊就被稱為茅村。

據說這塊石碑在解放前還存在著,直到1952年重修茅村橋時,石碑被推倒用作修橋。

後因茅村人口眾多,分為東、西茅村。東茅村現存漢代古墓,為國務院保護文物。

官山村:茅村鎮政府所在地。關於村名由來,一說是從前有官姓兄弟二人在此落戶,哥哥住在官山前,稱“前官山”,弟弟住在官山後,稱“後官山”。另一傳說因官山上建一座關帝廟而得名關山,村莊隨山名又叫做關山。

還有一種說法是利國通往徐州府的古代驛道稱為官路,又叫官大道,而官大道從村中小山東側穿過,因此得名官山,村名隨山名而叫做前、後官山,現已連為一體。

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

茅村漢畫像石墓

茅村漢畫像石墓是一處景點,位於徐州市北25華里茅村鄉鳳凰山的西麓,全部用奇石砌成,由大小八個墓室組成,全長8米,最寬處7米,建築面積達70餘平方米,其設計構想,精美的雕刻,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

茅村漢畫像石墓全部用奇石砌成,墓中共有墓室8間,全長8米,最寬處7米,建築面積達70餘平方米,其設計構想,完全依照地面陽宅“前堂後室”制度。門額和東西兩室共有石像十八幅,全為淺浮雕,刻有人物、珍禽異獸、車騎、出獵等圖畫。畫像內容多表現神仙境界及墓主人生前奢華生活場景。所採用的雕刻技法都是減地淺浮雕,這是東漢時代徐州畫像石最常見的一種雕刻技法,畫像中的人物車馬,形神兼備,反映出較高的藝術水平。經推斷此墓建於東漢桓帝熹平四年,距今已1800年,於六朝時被盜。目前已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

茅村漢畫像石

小張家行政村

由大張家、小張家、李瓦房、陳周宅子、週週宅子、張周宅子、王周宅子7個自然村組成。

小張家村:位於茅村鎮政府駐地西南3公里,京杭運河東側,茅夾鐵路北側。明朝初年,張姓兄弟從山西曲沃縣遷來,老大在河西口上村落戶,老二在此定居。有清末碑文記載“來吉寶山南五里許莫草湖”,據此該地原名莫草湖,張姓定居後,人口較少,取名小張家。

大張家村:位於小張家南側,現在已經基本連為一體。隨著歲月更替,小張家張姓人口越來越多,有人遷移至村南居住。王姓等相繼來此落戶,也逐漸形成村莊,取名大張家。其實到現在還是“小張家大,大張家小”於是民間流傳著“大張家不大,小張家不小”的說法。

李瓦房:清朝時有狀元李蟠在此居住,蓋瓦屋數間,因此取名李瓦房。

陳周宅子:該村有陳姓居住,取名陳周宅子

週週宅子:該村有周姓居住,人口較多,叫做週週宅子

張周宅子:因張、週二姓祖居,取名張周宅子

王周宅子:因由王、週二姓居住,取名王周宅子。

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

內容出自:《村莊的故事——江蘇銅山村名、地名趣談》

材料提供:張家銀

編輯:張茜

預告

下一期鄉村的故事將為大家介紹

柳泉鎮村名背後的故事

敬請期待

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值得收藏,茅村鎮各村村名來歷來了~

- END -

銅山最權威的資訊平臺

銅山最高效的互動平臺

銅山最貼心的服務平臺

關注我們

聆聽銅山的聲音!

投稿:[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