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鍾氏大屋:以聚居的名義傳承文化

桐廬鍾氏大屋:以聚居的名義傳承文化桐廬鍾氏大屋:以聚居的名義傳承文化桐廬鍾氏大屋:以聚居的名義傳承文化

(本文作者吳燕萍系浙江省桐廬富春高級中學教師,杭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桐廬縣作家協會副主席)

山嶺綿延,林木蒼翠,溪流自峭壁懸崖之上飛瀉墜落,隨山勢蜿蜒。幽谷鳴鳥,谷中植被茂盛,桐廬引坑村就靜靜地隱匿在這樣的天地之中。人們肯定想象不到這裡竟然還有一座佔地近一萬平方米的古建築,它就是桐廬縣現存唯一一座家族聚居型民居——鍾氏大屋,坐落在引坑溪和壺源溪交匯處。

說起鍾氏大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據《義門鍾氏宗譜》(2002年版)記載,新合鄉鍾姓一族始出東漢穎川長社(今河南許昌),始祖鍾皓。

對於鍾氏遷居的時間,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後代孫鍾珊於唐昭宗龍紀元年(889)自鎮江丹陽遷居新合,繁衍生息。二是鍾珊後人鍾厚(935—1004)因在“澶淵之戰”中為救宋真宗而戰死沙場,仁宗朝被追封為“忠救王”。鍾厚後代孫鍾可諒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引本房子孫遷居引坑創業繁衍。經150多年的奮鬥,家族興盛。不管是哪一個版本,可以確定的是,鍾氏一族很早就在新合聚居。

引坑村雖地處偏僻,但位於富陽、桐廬、浦江三縣交界處,自古以來都是交通要道。要塞之地從來多紛爭,引坑村也難逃同樣的命運,這裡盜匪猖獗,兵災頻繁,引坑的老村就是這樣毀於明代的倭寇之亂和兵家紛爭之中。為求自保,鍾氏一直聚居。自清以後,鍾氏眾議建大屋。

大屋始建於清嘉慶間,以後逐步擴建,在建築兩側擴建,舉全族之力建廳堂,造居室。廳堂在中,居室在側。直至光緒間才形成現在規模的建築群。至1949年,鍾氏大屋建築群體已達8000餘平方米。也就是說,大屋是隨著時間的演變,人口的增多,慢慢建造完善起來。

鍾氏大屋據山而建,東臨壺源溪,西背望燕山,南傍引坑溪,北靠大山灣。群山環抱,進退可據。整座大屋坐西朝東,平面成矩形,由五列平行的二層樓房組成。通面闊67米,通進深97米,有200多間房,佔地面積6499平方米。

大屋的建成,對於鍾氏家族的子民而言,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就是一座堅固的城池。

在鍾氏大屋的中軸線上,共有五進門廳,一進門廳,二進花廳,三進三星堂,四進承起堂,五進承德堂,這些是核心區域。兩翼為二排數十間面向廳堂的居住樓房,外圍佈局有百忍堂、餘慶堂、啟翼堂作圍護,這些建築互依互通,佈局嚴密,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它們在時光的變遷中,依然靜靜地矗立著,像位忠實的老人,默默守候著自己的子民。

走近鍾氏大屋,首先撲入眼簾的是圓形拱門,門頂上寫著“萬里風雲”四個大字,字的中間閃耀著的是立體浮雕的五角星,拱門的後側頂上與隔壁的現代民居相連,牆頭長滿著雜草與青苔,似在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歷史的荒煙蔓草,總是堙沒一些什麼,但總有什麼留下來的。比如牆上懸掛著的“萬里風雲、芝蘭並茂”等,表達了人們內心無比美好的祝願!

老屋是安靜的,與周圍的環境渾然一體。一進門廳由石框做門,石板為門額,上刻有“鴻飛鶴舞”四個大字,單坡硬山頂。三開間,進深三檁3.7米。跨過門檻,可見兩邊的廂房,房門緊閉,而院子裡細細的鵝軟石上,則已長出厚厚的青苔,陽光從高高的天井中穿過,照耀在地上,使得院子在古樸中愈見蒼翠。門廳兩邊置放著器皿,其中懸掛索麵的木架子,特別吸引眼球。新合的索麵,又稱長壽麵,是桐廬一大特色美食。細細的麵條,柔軟有味,潤滑有勁,慢慢地放入口中,但覺味蕾倍展,每個毛孔都舒服妥帖。

二進是花廳,三開間,重簷,闊11.7米。花廳兩側為長廊和廂樓,廂樓短短的幾階樓梯上,依然是緊掩的樓門。前置券棚頂簷廊,廊進深三檁3.1米。單坡硬山頂。樑上牛腿斗拱,裝飾華麗。簷廊後樓房進深七檁8.1米。雙坡硬山頂,馬頭牆,後雙步,樓上為抬式樑。二進的天井低於二進0.45,石板鋪築。站在廳內,但見柱子林立,地面呈灰白色,頭頂的天花木板上留有幾處燕窩的痕跡,讓此刻的花廳在空曠中略顯蒼茫。“呢喃燕子語樑間,底事來驚夢裡閒”。天井內的那一口圓形水井,在井蓋重重的掩飾下,寂寂地兀自矗立著,任由光陰流轉變遷。

繼續往裡走,是三進三星堂。三星堂與二進的地面平行相連,面闊。這裡也是三開間,大約三字在古人的念想中,是個比較平靜穩定的數字。用牆和長廊隔開,兩側為廂樓,面闊11.7米。兩破硬山頂。堂中牆壁上懸掛著“三星堂”的木匾。外廳中楹面對“三星堂”,刻著九獅同珠,諧間內含“九世同居”之義;右楹刻著鬆鹿,內含“送祿”之義;左楹刻著蜂猴,內容“封候”之義。轉過木匾,是後門,與四進大門相對。三進與四進之間,是一條窄窄的巷子,巷子兩頭,都有高高的馬頭牆。

當節日降臨的時候,三星堂裡總會熱鬧非凡,一起聚居在這裡的人們,便開始一起忙碌,節慶氣氛特別濃厚。重陽、端午或者春節等節日,人們總是會包些粽子,新合的灰湯粽是一大特色,那是桐廬人新年裡討口彩“粽(總)油(有)”的意思。逢年過節的時候,屋裡的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打年糕、做凍米湯、炸豆腐等,這時候,小孩兒總是最開心的,或圍著大人轉圈、眼巴巴望著那些美食,或一起在院中嬉戲、盡享童年的歡暢與快樂。居住在老屋的日子裡,時光是如此安靜而美好!

進入四進承起堂,彷彿進入另一片天。因為中間的大門,所以感覺四進的院落特別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只是這裡並沒有楊柳,有的是院子兩邊載著的幾簇萬年青,像是年輕的女子,靜靜守候著屬於她的光陰。院子較大,地面的小磚鋪飾成錢紋圖案。承起堂進深八檁10.5米,兩破硬山頂,馬頭牆,樓上也為抬式樑。開後門,與五進大門相對。

五進承德堂,大門進去後為天井,地面略顯粗糙,地面與三進齊平,兩側為廂樓。天井後為承德堂,地面高出四進0.5米,三開間,面闊11.8米。這裡的雕刻相對簡單,中軸線上的五進廳堂屋,為家庭集體活動時所使用。廳堂左右兩側各有一條東西向90餘米的長廊。長廊的兩側依然是廂樓,不過有南北之分。北廂樓坐北朝南,面對中軸線上各廳樓和南花廳券棚廊軒廂樓。南樓情形基本相似。全部廂樓現存120餘間房屋。

好房子,自己會說話。你瞧,在鍾氏大屋的雕刻中,我們可以看到,內容大多是吉祥福祿圖案及傳統故事,花卉鳥獸、亭臺樓閣、舟馬器皿,城樓宮宅,男女人物,無不因勢象形,各具神態,反映了較高的工藝水平。尤其是人物的面部表情,尤其生動慈祥。其中有一獅子人面像,臉上帶著憨憨的微笑,面對著底下的繡球,彷彿有春風吹過它的臉龐,笑意盎然。這些精美的雕飾,似乎向我們在傳達這樣一種訊息:勤儉能持家,家和萬事興!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物,正是在勤勞勇敢的鐘氏家族的努力下,鍾氏大屋內,出了許多的知名人物。道光九年(1829年),鍾氏族人連出三名貢生,當然,為示慶祝,又在承德堂前建了三星堂、花廳及兩側廂樓和門廳,全部用五進長廊連接起來。一幢大屋,就像是一棵大樹,是在不斷地收穫中慢慢粗壯起來的。從最初為了安全與生存的需要,到最後勤勞善良的鐘氏族人,終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富裕的生活,這一切不都是與大屋息息相關嗎?人與建築,很多時候是相互通融的。

如今這座大屋,開放與包容並蓄,在時光的河流中依然熠熠生輝。逢年過節,鍾氏家族的族人們,還會聚集在大屋內,舉行各種重大的活動,祭祀、婚慶等,讓這座老屋依然煥發出新的活力。它就像老樹發新芽般,古老中見蒼翠,蘊藉中勃發生機。

2003年1月,桐廬縣人民政府公佈鍾氏大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佈以鍾氏大屋為核心主體的引坑村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