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姓氏:文化的傳承與變遷'

"

摘要】一個民族的姓氏文化能夠反映出一定社會的文化。姓氏文化是這個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說在交際過程中,姓氏只是一個代號,但是他是不可缺少的,它的重要性隨處可見。彝族姓氏文化是彝族文化系統中不可缺少的,它不僅僅反映了彝族的社會群體關係,還積澱了民族文化不同的個性特徵和價值觀念。我們在傳承彝族姓氏文化的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彝族姓氏文化也隨之變遷。文化的變遷是漸行不息的,既有對傳統文化的篩選和摒棄,又有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批判。這是歷史性的,也是必然的。

關鍵詞】彝族姓氏,民族文化,傳承與變遷

在彝族社會中姓氏是兩個詞,但是與漢族的相反的,在彝族社會中氏是總的,姓才是分支,部分人沒有氏。在這個世界上生活著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姓名。那是代替我們自身的符號,是生下來後得到的第一份禮物。不管在怎樣的國家、有怎樣的身份和怎樣的職業。我們都會有自己的姓名。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法則,我們每個人當有小孩的時候都會先給他一個屬於他的姓名。在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還是中國、朝鮮、老撾等發展中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姓名。那是不分階級、不分等級、不分性別、不分國度的。而氏在彝族的社會中帶有一定的階級色彩,不是誰都有氏的。這與彝族的社會體制是有息息相關的。從《宋書》中記載有彝族姓氏到現在只有一部分留用了彝族姓氏,很多的彝族人都改用漢姓,有的則兩者兼用。這是由於各個民族之間的聯繫大大加強,使各民族文化交流。彝族使用漢姓主要開始於元末明初。因為這個時期是彝族和中原民族交流最緊密的時期。彝族的姓氏是通過各個家族與家支的譜系傳承下來的。少數家族與家支的譜牒與彝族總譜譜系是記載在畢摩經書中的,大部分的家族與家支譜系是通過口耳相傳的形式傳承下來的,這是彝族文化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

"

摘要】一個民族的姓氏文化能夠反映出一定社會的文化。姓氏文化是這個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說在交際過程中,姓氏只是一個代號,但是他是不可缺少的,它的重要性隨處可見。彝族姓氏文化是彝族文化系統中不可缺少的,它不僅僅反映了彝族的社會群體關係,還積澱了民族文化不同的個性特徵和價值觀念。我們在傳承彝族姓氏文化的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彝族姓氏文化也隨之變遷。文化的變遷是漸行不息的,既有對傳統文化的篩選和摒棄,又有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批判。這是歷史性的,也是必然的。

關鍵詞】彝族姓氏,民族文化,傳承與變遷

在彝族社會中姓氏是兩個詞,但是與漢族的相反的,在彝族社會中氏是總的,姓才是分支,部分人沒有氏。在這個世界上生活著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姓名。那是代替我們自身的符號,是生下來後得到的第一份禮物。不管在怎樣的國家、有怎樣的身份和怎樣的職業。我們都會有自己的姓名。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法則,我們每個人當有小孩的時候都會先給他一個屬於他的姓名。在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還是中國、朝鮮、老撾等發展中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姓名。那是不分階級、不分等級、不分性別、不分國度的。而氏在彝族的社會中帶有一定的階級色彩,不是誰都有氏的。這與彝族的社會體制是有息息相關的。從《宋書》中記載有彝族姓氏到現在只有一部分留用了彝族姓氏,很多的彝族人都改用漢姓,有的則兩者兼用。這是由於各個民族之間的聯繫大大加強,使各民族文化交流。彝族使用漢姓主要開始於元末明初。因為這個時期是彝族和中原民族交流最緊密的時期。彝族的姓氏是通過各個家族與家支的譜系傳承下來的。少數家族與家支的譜牒與彝族總譜譜系是記載在畢摩經書中的,大部分的家族與家支譜系是通過口耳相傳的形式傳承下來的,這是彝族文化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

彝族姓氏:文化的傳承與變遷


在遠古和上古時代彝族是沒有姓和氏的,只有名字。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先在統治階級裡面出現了姓氏。如:“蒙氏”“烏蒙氏”“奢氏”等等。蒙氏是唐朝時期南詔國的王室的姓氏;烏蒙氏是宋欽宗賜封的烏蒙王的姓氏,明太祖朱元璋賜姓“祿”;奢氏是川南彝族地方首領的姓氏,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賜姓“祿”,由於改土歸流,“祿”家在清朝時遠走雲貴各地,改姓“餘”。彝族明清著名詩人“餘昭”“餘珍”就是其後代。元末明初大量被統治階級的家族也開始有了姓氏。如:“曲木”“曲比”“吉子”等,而且同姓不同家族的姓氏出現了很多,比如:“曲木”有“沙者曲木”、“曲木聶乃”、“曲木拉瑪”、“吉尼曲木”等等。“沙者曲木”與“曲木聶乃”都是“烏蒙家族”中的“聶乃惹所家族”中的分支;“曲木拉瑪”是“阿莫惹古家族”中的分支;“吉尼曲木”是“吉尼惹黑家族”中的分支。“曲比”也有兩種,“沙瑪曲比”和“哦齊曲比”。這種現象在彝族姓氏中是很普遍的。彝族姓氏的來源主要是祖先的姓名,這是由彝族的父子連名制譜系而來的。而當時祖先的名字很多都來自於生活,有的是動物名:阿祝(狐狸)、阿海(老鼠)、克惹(小狗)、阿張(烏鴉)、阿牛(猴子)等等;有的是職務名:爾古(工匠師)等等。有的是地名:莫夥(峨邊莫夥拉達:今樂山峨邊縣境內)、日史(日史普吉:今涼山普格縣)、阿勒(阿勒南瓦:今涼山金陽縣南瓦、土溝等鄉)、瑪海(瑪海夥吉:今涼山金陽縣馬依足鄉)等等。總之,彝族的姓氏是一個龐大系統。

彝族在明朝初期開始出現了很多漢姓。主要是因為中原王朝皇帝的賜姓,而使很多彝族人也使用漢姓。如:明太祖朱元璋賜姓的有:貴州宣慰府----“安”;永寧宣撫司----“祿”等等。就是因為這些大土司開始使用賜姓,屬民也開始自己取用漢姓。到建國初期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彝族基本上使用漢姓,只有涼山彝族還保留著彝族本身的姓氏。這是因為涼山彝族處於封閉的奴隸制體制的緣由。到了解放後,涼山彝族也紛紛取漢字當做姓氏。各個家族家支的漢姓都有所不同。取法有幾種:1、沿用地位較高的祖先的漢姓。如:俄木惹古家族中的一些分支沿用“烏蒙王”的漢姓“羅”。2、選用地位高的祖先的名字中的一個字。如:沙者曲木、吉胡吉伍、首木阿勒、俄木都是“烏蒙王”的子孫,有的漢姓取用“鄔”,有的取用“木或蒙”,有的取用“王”。3、有的取用家支姓氏中的一個字。如:“羅伍”取用了“伍”作為家支的漢姓,“俄木”取用“木”作為家支中一部分人的漢姓。4、有的是義譯過來做漢姓。如:“木古吉伍”就義譯過來指“豬”,但是他們用“朱”做家支中部分人的漢姓。這都是彝族地區進一步發展的體現,是彝族與各個民族的文化交流而產生的現象。是彝族姓氏文化變遷的必然結果。

走過幾千年來的彝族的姓很多,一個氏族就有幾十種姓,姓越多家族的人口也就越多,在以前人口越多勢力也就越大,就會有這個家族的一席之地。彝族從古到今都是一個按等級來論婚嫁的,一個彝族人的姓氏就代表了他的等級。他反應了彝族的社會形態,也是彝族人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彝族的姓氏主要來自祖先的名字,表明彝族人民是個祖先崇拜的一個民族。也說明了彝族人民是非常重視血緣關係的一個民族,血緣也成了彝族人民聯繫的一個紐帶。現在有很多的家族在編寫家譜的時候有規定家規,家規中就會明確規定家族漢姓要用哪個字來做為家族的漢姓。這些都是因為彝族身受漢族的影響,隨著彝族地區的發展,彝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挺高,才會有了彝族姓氏文化的變遷。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作為這個民族的一份子,會覺得悲哀嗎?可能有很多同胞會這樣的認為,但是我覺得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性。我們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前進,我們要傳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在面對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我們也要吸收他族優秀的文化,加強本民族文化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陳本明、傅永祥.《昭通彝族史探》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8

2. 四川省編輯組.《四川彝族歷史奴隸調查資料檔案資料選編》.民族出版社.2009.6

編輯:納吉茲莫

來源:彝族人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