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

導語: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師在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教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從某種意義而言,一個老師的最大夢想是幫助孩子們實現他們的夢想。而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優美的詞句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哲理。一位酷愛詩詞的青年教師,一群渴望知識的山區孩子,在夢想與現實面前會發生怎樣的碰撞。2018年10月16日在內地上映的國產電影《阿浪的遠方》講述某中學的一位另類語文老師為了追逐詩詞的夢想來到偏遠山區任教,與當地一所學校的學生之間發生的一段溫暖勵志故事。詩詞與詩社,承載著師生之間的希望和夢想,實現主角們人生價值認同的同時,也將社會的目光聚集到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山區教育題材的電影,淳樸而感人。加入的中國古典詩詞元素,將詩的意境與大山深處的秀美景色完美結合起來,讓觀眾觀影過程中體會到心曠神怡的感覺。整部電影從取景地到非職業演員,再到故事主線,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在同類題材電影中取得不錯的反響。

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雖然都是為著一個共同成長成才的目標,但是教育過程中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教學條件和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差異尤為明顯。古詩詞在本片中既是矛盾的載體又是情感的紐帶,詩的意象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讓人反思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影片的重頭戲在於以愛詩教詩的青年教師在夢想與現實面前的妥協,以及古詩詞以全新語言模式的繼承和發揚,給人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從整體表現來看,劇情上的漏洞和演員的演技讓這部電影算不上優秀,但是影片另闢蹊徑展現出少數民族風情下的古典詩詞教育,尤為難得。

為實現夢想所做的努力,山區教育的現實狀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能在這部純樸而感動的電影裡找到影子。

影片以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為立足點,講述一位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如何追尋夢想和實現自我價值

"

導語: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師在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教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從某種意義而言,一個老師的最大夢想是幫助孩子們實現他們的夢想。而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優美的詞句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哲理。一位酷愛詩詞的青年教師,一群渴望知識的山區孩子,在夢想與現實面前會發生怎樣的碰撞。2018年10月16日在內地上映的國產電影《阿浪的遠方》講述某中學的一位另類語文老師為了追逐詩詞的夢想來到偏遠山區任教,與當地一所學校的學生之間發生的一段溫暖勵志故事。詩詞與詩社,承載著師生之間的希望和夢想,實現主角們人生價值認同的同時,也將社會的目光聚集到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山區教育題材的電影,淳樸而感人。加入的中國古典詩詞元素,將詩的意境與大山深處的秀美景色完美結合起來,讓觀眾觀影過程中體會到心曠神怡的感覺。整部電影從取景地到非職業演員,再到故事主線,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在同類題材電影中取得不錯的反響。

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雖然都是為著一個共同成長成才的目標,但是教育過程中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教學條件和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差異尤為明顯。古詩詞在本片中既是矛盾的載體又是情感的紐帶,詩的意象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讓人反思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影片的重頭戲在於以愛詩教詩的青年教師在夢想與現實面前的妥協,以及古詩詞以全新語言模式的繼承和發揚,給人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從整體表現來看,劇情上的漏洞和演員的演技讓這部電影算不上優秀,但是影片另闢蹊徑展現出少數民族風情下的古典詩詞教育,尤為難得。

為實現夢想所做的努力,山區教育的現實狀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能在這部純樸而感動的電影裡找到影子。

影片以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為立足點,講述一位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如何追尋夢想和實現自我價值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從電影題材上看,它的落腳點在於山區教育,故事情節也是從坐落於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迎來新老師後發生的衝突和改變展開的,大學生支教這種特殊教育模式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

一個與詩詞為伴的語文老師,苦於現有的教學環境沒有施展詩詞天賦的空間,毅然決然離開喧囂的城市,主動前往偏遠山區的一處教學點,繼續追尋自己的詩詞夢想。

"

導語: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師在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教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從某種意義而言,一個老師的最大夢想是幫助孩子們實現他們的夢想。而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優美的詞句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哲理。一位酷愛詩詞的青年教師,一群渴望知識的山區孩子,在夢想與現實面前會發生怎樣的碰撞。2018年10月16日在內地上映的國產電影《阿浪的遠方》講述某中學的一位另類語文老師為了追逐詩詞的夢想來到偏遠山區任教,與當地一所學校的學生之間發生的一段溫暖勵志故事。詩詞與詩社,承載著師生之間的希望和夢想,實現主角們人生價值認同的同時,也將社會的目光聚集到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山區教育題材的電影,淳樸而感人。加入的中國古典詩詞元素,將詩的意境與大山深處的秀美景色完美結合起來,讓觀眾觀影過程中體會到心曠神怡的感覺。整部電影從取景地到非職業演員,再到故事主線,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在同類題材電影中取得不錯的反響。

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雖然都是為著一個共同成長成才的目標,但是教育過程中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教學條件和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差異尤為明顯。古詩詞在本片中既是矛盾的載體又是情感的紐帶,詩的意象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讓人反思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影片的重頭戲在於以愛詩教詩的青年教師在夢想與現實面前的妥協,以及古詩詞以全新語言模式的繼承和發揚,給人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從整體表現來看,劇情上的漏洞和演員的演技讓這部電影算不上優秀,但是影片另闢蹊徑展現出少數民族風情下的古典詩詞教育,尤為難得。

為實現夢想所做的努力,山區教育的現實狀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能在這部純樸而感動的電影裡找到影子。

影片以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為立足點,講述一位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如何追尋夢想和實現自我價值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從電影題材上看,它的落腳點在於山區教育,故事情節也是從坐落於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迎來新老師後發生的衝突和改變展開的,大學生支教這種特殊教育模式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

一個與詩詞為伴的語文老師,苦於現有的教學環境沒有施展詩詞天賦的空間,毅然決然離開喧囂的城市,主動前往偏遠山區的一處教學點,繼續追尋自己的詩詞夢想。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回想學生時代,課本中對古詩詞的理解與背誦讓很多人談詩色變,古詩中的意境和晦澀情感,對古典文學愛好者來說能夠沉浸其中,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就很難接受了。該片中以詩詞教學為依託,引出關於教育方式和個人夢想的大討論。

在旁觀者看來,這位偏執的語文老師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上似乎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違背了老師教書育人的初衷,也是沒有盡職盡責的體現,這成了矛盾的導火索。從碰撞到妥協,再由感動到一鳴驚人,老師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他改變了學生們的學業和命運,也將傳統文化很好地繼承了下來。

韻味十足的古詩詞,在老師、學生、校長三者之間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和衝突,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

導語: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師在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教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從某種意義而言,一個老師的最大夢想是幫助孩子們實現他們的夢想。而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優美的詞句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哲理。一位酷愛詩詞的青年教師,一群渴望知識的山區孩子,在夢想與現實面前會發生怎樣的碰撞。2018年10月16日在內地上映的國產電影《阿浪的遠方》講述某中學的一位另類語文老師為了追逐詩詞的夢想來到偏遠山區任教,與當地一所學校的學生之間發生的一段溫暖勵志故事。詩詞與詩社,承載著師生之間的希望和夢想,實現主角們人生價值認同的同時,也將社會的目光聚集到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山區教育題材的電影,淳樸而感人。加入的中國古典詩詞元素,將詩的意境與大山深處的秀美景色完美結合起來,讓觀眾觀影過程中體會到心曠神怡的感覺。整部電影從取景地到非職業演員,再到故事主線,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在同類題材電影中取得不錯的反響。

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雖然都是為著一個共同成長成才的目標,但是教育過程中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教學條件和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差異尤為明顯。古詩詞在本片中既是矛盾的載體又是情感的紐帶,詩的意象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讓人反思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影片的重頭戲在於以愛詩教詩的青年教師在夢想與現實面前的妥協,以及古詩詞以全新語言模式的繼承和發揚,給人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從整體表現來看,劇情上的漏洞和演員的演技讓這部電影算不上優秀,但是影片另闢蹊徑展現出少數民族風情下的古典詩詞教育,尤為難得。

為實現夢想所做的努力,山區教育的現實狀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能在這部純樸而感動的電影裡找到影子。

影片以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為立足點,講述一位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如何追尋夢想和實現自我價值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從電影題材上看,它的落腳點在於山區教育,故事情節也是從坐落於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迎來新老師後發生的衝突和改變展開的,大學生支教這種特殊教育模式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

一個與詩詞為伴的語文老師,苦於現有的教學環境沒有施展詩詞天賦的空間,毅然決然離開喧囂的城市,主動前往偏遠山區的一處教學點,繼續追尋自己的詩詞夢想。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回想學生時代,課本中對古詩詞的理解與背誦讓很多人談詩色變,古詩中的意境和晦澀情感,對古典文學愛好者來說能夠沉浸其中,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就很難接受了。該片中以詩詞教學為依託,引出關於教育方式和個人夢想的大討論。

在旁觀者看來,這位偏執的語文老師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上似乎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違背了老師教書育人的初衷,也是沒有盡職盡責的體現,這成了矛盾的導火索。從碰撞到妥協,再由感動到一鳴驚人,老師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他改變了學生們的學業和命運,也將傳統文化很好地繼承了下來。

韻味十足的古詩詞,在老師、學生、校長三者之間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和衝突,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電影的男主角李阿浪是名牌大學古典文學系畢業的大學生,對於古詩詞的迷戀讓他畢業後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以讓他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延續。其貌不揚的年輕人,充滿青春活力,但是性格有點執拗。

作為有夢想抱負的青年教師,憨厚老實,本是教書育人的主力軍,因為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無視教學大綱要求將語文課變成純粹意義上的詩詞課,被校長談話,隻身前往偏遠山區繼續自己的詩詞教學。他串聯起整部電影的情感主線,先抑後揚,人們才慢慢發現他的閃光點。

"

導語: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師在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教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從某種意義而言,一個老師的最大夢想是幫助孩子們實現他們的夢想。而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優美的詞句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哲理。一位酷愛詩詞的青年教師,一群渴望知識的山區孩子,在夢想與現實面前會發生怎樣的碰撞。2018年10月16日在內地上映的國產電影《阿浪的遠方》講述某中學的一位另類語文老師為了追逐詩詞的夢想來到偏遠山區任教,與當地一所學校的學生之間發生的一段溫暖勵志故事。詩詞與詩社,承載著師生之間的希望和夢想,實現主角們人生價值認同的同時,也將社會的目光聚集到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山區教育題材的電影,淳樸而感人。加入的中國古典詩詞元素,將詩的意境與大山深處的秀美景色完美結合起來,讓觀眾觀影過程中體會到心曠神怡的感覺。整部電影從取景地到非職業演員,再到故事主線,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在同類題材電影中取得不錯的反響。

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雖然都是為著一個共同成長成才的目標,但是教育過程中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教學條件和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差異尤為明顯。古詩詞在本片中既是矛盾的載體又是情感的紐帶,詩的意象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讓人反思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影片的重頭戲在於以愛詩教詩的青年教師在夢想與現實面前的妥協,以及古詩詞以全新語言模式的繼承和發揚,給人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從整體表現來看,劇情上的漏洞和演員的演技讓這部電影算不上優秀,但是影片另闢蹊徑展現出少數民族風情下的古典詩詞教育,尤為難得。

為實現夢想所做的努力,山區教育的現實狀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能在這部純樸而感動的電影裡找到影子。

影片以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為立足點,講述一位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如何追尋夢想和實現自我價值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從電影題材上看,它的落腳點在於山區教育,故事情節也是從坐落於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迎來新老師後發生的衝突和改變展開的,大學生支教這種特殊教育模式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

一個與詩詞為伴的語文老師,苦於現有的教學環境沒有施展詩詞天賦的空間,毅然決然離開喧囂的城市,主動前往偏遠山區的一處教學點,繼續追尋自己的詩詞夢想。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回想學生時代,課本中對古詩詞的理解與背誦讓很多人談詩色變,古詩中的意境和晦澀情感,對古典文學愛好者來說能夠沉浸其中,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就很難接受了。該片中以詩詞教學為依託,引出關於教育方式和個人夢想的大討論。

在旁觀者看來,這位偏執的語文老師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上似乎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違背了老師教書育人的初衷,也是沒有盡職盡責的體現,這成了矛盾的導火索。從碰撞到妥協,再由感動到一鳴驚人,老師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他改變了學生們的學業和命運,也將傳統文化很好地繼承了下來。

韻味十足的古詩詞,在老師、學生、校長三者之間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和衝突,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電影的男主角李阿浪是名牌大學古典文學系畢業的大學生,對於古詩詞的迷戀讓他畢業後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以讓他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延續。其貌不揚的年輕人,充滿青春活力,但是性格有點執拗。

作為有夢想抱負的青年教師,憨厚老實,本是教書育人的主力軍,因為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無視教學大綱要求將語文課變成純粹意義上的詩詞課,被校長談話,隻身前往偏遠山區繼續自己的詩詞教學。他串聯起整部電影的情感主線,先抑後揚,人們才慢慢發現他的閃光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作為學生的典型代表,一位名叫王小花的女學生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本身也比較喜歡詩詞,能說會唱,是一個比較個性的女孩子。但是她的命運比較悲慘,父母雙亡,與爺爺相依為命,這樣給她幼小的心靈產生了陰影。

課堂上,王小花第一個站出來對阿浪老師的詩詞教學和教育理念進行了反抗。對於老師一廂情願地教孩子們詩詞,孩子們也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訴求。這種課堂上的衝突成為劇情變化的轉折點,也是讓人深有感觸的場景。

"

導語: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師在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教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從某種意義而言,一個老師的最大夢想是幫助孩子們實現他們的夢想。而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優美的詞句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哲理。一位酷愛詩詞的青年教師,一群渴望知識的山區孩子,在夢想與現實面前會發生怎樣的碰撞。2018年10月16日在內地上映的國產電影《阿浪的遠方》講述某中學的一位另類語文老師為了追逐詩詞的夢想來到偏遠山區任教,與當地一所學校的學生之間發生的一段溫暖勵志故事。詩詞與詩社,承載著師生之間的希望和夢想,實現主角們人生價值認同的同時,也將社會的目光聚集到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山區教育題材的電影,淳樸而感人。加入的中國古典詩詞元素,將詩的意境與大山深處的秀美景色完美結合起來,讓觀眾觀影過程中體會到心曠神怡的感覺。整部電影從取景地到非職業演員,再到故事主線,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在同類題材電影中取得不錯的反響。

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雖然都是為著一個共同成長成才的目標,但是教育過程中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教學條件和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差異尤為明顯。古詩詞在本片中既是矛盾的載體又是情感的紐帶,詩的意象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讓人反思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影片的重頭戲在於以愛詩教詩的青年教師在夢想與現實面前的妥協,以及古詩詞以全新語言模式的繼承和發揚,給人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從整體表現來看,劇情上的漏洞和演員的演技讓這部電影算不上優秀,但是影片另闢蹊徑展現出少數民族風情下的古典詩詞教育,尤為難得。

為實現夢想所做的努力,山區教育的現實狀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能在這部純樸而感動的電影裡找到影子。

影片以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為立足點,講述一位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如何追尋夢想和實現自我價值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從電影題材上看,它的落腳點在於山區教育,故事情節也是從坐落於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迎來新老師後發生的衝突和改變展開的,大學生支教這種特殊教育模式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

一個與詩詞為伴的語文老師,苦於現有的教學環境沒有施展詩詞天賦的空間,毅然決然離開喧囂的城市,主動前往偏遠山區的一處教學點,繼續追尋自己的詩詞夢想。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回想學生時代,課本中對古詩詞的理解與背誦讓很多人談詩色變,古詩中的意境和晦澀情感,對古典文學愛好者來說能夠沉浸其中,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就很難接受了。該片中以詩詞教學為依託,引出關於教育方式和個人夢想的大討論。

在旁觀者看來,這位偏執的語文老師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上似乎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違背了老師教書育人的初衷,也是沒有盡職盡責的體現,這成了矛盾的導火索。從碰撞到妥協,再由感動到一鳴驚人,老師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他改變了學生們的學業和命運,也將傳統文化很好地繼承了下來。

韻味十足的古詩詞,在老師、學生、校長三者之間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和衝突,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電影的男主角李阿浪是名牌大學古典文學系畢業的大學生,對於古詩詞的迷戀讓他畢業後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以讓他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延續。其貌不揚的年輕人,充滿青春活力,但是性格有點執拗。

作為有夢想抱負的青年教師,憨厚老實,本是教書育人的主力軍,因為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無視教學大綱要求將語文課變成純粹意義上的詩詞課,被校長談話,隻身前往偏遠山區繼續自己的詩詞教學。他串聯起整部電影的情感主線,先抑後揚,人們才慢慢發現他的閃光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作為學生的典型代表,一位名叫王小花的女學生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本身也比較喜歡詩詞,能說會唱,是一個比較個性的女孩子。但是她的命運比較悲慘,父母雙亡,與爺爺相依為命,這樣給她幼小的心靈產生了陰影。

課堂上,王小花第一個站出來對阿浪老師的詩詞教學和教育理念進行了反抗。對於老師一廂情願地教孩子們詩詞,孩子們也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訴求。這種課堂上的衝突成為劇情變化的轉折點,也是讓人深有感觸的場景。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對於阿浪老師無休止的詩詞課,學校唯一的校長坐不住了,他開始找阿浪老師談話,與電影開篇的劇情如出一轍。校長的背後,是一群集體勞作的村民們,這些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李老師的帶領下獲取知識,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

起初,與希望背道而馳的是,阿浪老師在詩詞教學路上的一意孤行激怒了大人們。他的這種做法使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缺失,遭到王校長的不滿和質疑。一方面是老師的執迷不悟,另一面是純樸村民的殷切期盼,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在夢想與現實的衝突中找到平衡點,師生之間的和解與情感昇華讓主人公實現了夢想與責任的雙贏

"

導語: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師在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教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從某種意義而言,一個老師的最大夢想是幫助孩子們實現他們的夢想。而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優美的詞句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哲理。一位酷愛詩詞的青年教師,一群渴望知識的山區孩子,在夢想與現實面前會發生怎樣的碰撞。2018年10月16日在內地上映的國產電影《阿浪的遠方》講述某中學的一位另類語文老師為了追逐詩詞的夢想來到偏遠山區任教,與當地一所學校的學生之間發生的一段溫暖勵志故事。詩詞與詩社,承載著師生之間的希望和夢想,實現主角們人生價值認同的同時,也將社會的目光聚集到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山區教育題材的電影,淳樸而感人。加入的中國古典詩詞元素,將詩的意境與大山深處的秀美景色完美結合起來,讓觀眾觀影過程中體會到心曠神怡的感覺。整部電影從取景地到非職業演員,再到故事主線,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在同類題材電影中取得不錯的反響。

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雖然都是為著一個共同成長成才的目標,但是教育過程中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教學條件和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差異尤為明顯。古詩詞在本片中既是矛盾的載體又是情感的紐帶,詩的意象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讓人反思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影片的重頭戲在於以愛詩教詩的青年教師在夢想與現實面前的妥協,以及古詩詞以全新語言模式的繼承和發揚,給人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從整體表現來看,劇情上的漏洞和演員的演技讓這部電影算不上優秀,但是影片另闢蹊徑展現出少數民族風情下的古典詩詞教育,尤為難得。

為實現夢想所做的努力,山區教育的現實狀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能在這部純樸而感動的電影裡找到影子。

影片以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為立足點,講述一位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如何追尋夢想和實現自我價值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從電影題材上看,它的落腳點在於山區教育,故事情節也是從坐落於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迎來新老師後發生的衝突和改變展開的,大學生支教這種特殊教育模式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

一個與詩詞為伴的語文老師,苦於現有的教學環境沒有施展詩詞天賦的空間,毅然決然離開喧囂的城市,主動前往偏遠山區的一處教學點,繼續追尋自己的詩詞夢想。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回想學生時代,課本中對古詩詞的理解與背誦讓很多人談詩色變,古詩中的意境和晦澀情感,對古典文學愛好者來說能夠沉浸其中,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就很難接受了。該片中以詩詞教學為依託,引出關於教育方式和個人夢想的大討論。

在旁觀者看來,這位偏執的語文老師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上似乎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違背了老師教書育人的初衷,也是沒有盡職盡責的體現,這成了矛盾的導火索。從碰撞到妥協,再由感動到一鳴驚人,老師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他改變了學生們的學業和命運,也將傳統文化很好地繼承了下來。

韻味十足的古詩詞,在老師、學生、校長三者之間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和衝突,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電影的男主角李阿浪是名牌大學古典文學系畢業的大學生,對於古詩詞的迷戀讓他畢業後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以讓他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延續。其貌不揚的年輕人,充滿青春活力,但是性格有點執拗。

作為有夢想抱負的青年教師,憨厚老實,本是教書育人的主力軍,因為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無視教學大綱要求將語文課變成純粹意義上的詩詞課,被校長談話,隻身前往偏遠山區繼續自己的詩詞教學。他串聯起整部電影的情感主線,先抑後揚,人們才慢慢發現他的閃光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作為學生的典型代表,一位名叫王小花的女學生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本身也比較喜歡詩詞,能說會唱,是一個比較個性的女孩子。但是她的命運比較悲慘,父母雙亡,與爺爺相依為命,這樣給她幼小的心靈產生了陰影。

課堂上,王小花第一個站出來對阿浪老師的詩詞教學和教育理念進行了反抗。對於老師一廂情願地教孩子們詩詞,孩子們也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訴求。這種課堂上的衝突成為劇情變化的轉折點,也是讓人深有感觸的場景。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對於阿浪老師無休止的詩詞課,學校唯一的校長坐不住了,他開始找阿浪老師談話,與電影開篇的劇情如出一轍。校長的背後,是一群集體勞作的村民們,這些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李老師的帶領下獲取知識,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

起初,與希望背道而馳的是,阿浪老師在詩詞教學路上的一意孤行激怒了大人們。他的這種做法使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缺失,遭到王校長的不滿和質疑。一方面是老師的執迷不悟,另一面是純樸村民的殷切期盼,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在夢想與現實的衝突中找到平衡點,師生之間的和解與情感昇華讓主人公實現了夢想與責任的雙贏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電影開篇李老師與中學校長之間的談話和言語交鋒,道出了夢想與現實的衝突。李老師懷著對古詩的滿腔熱情,具有積極教學的主動性,但是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而學校需要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這種背道而馳的狀況讓李老師不得不做出妥協。

李老師堅持自己的夢想並沒有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學問題,偏執地認為教學環境影響了自己,於是他選擇去遠方讓自己的夢想流浪,這也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做法。

"

導語: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師在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教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從某種意義而言,一個老師的最大夢想是幫助孩子們實現他們的夢想。而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優美的詞句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哲理。一位酷愛詩詞的青年教師,一群渴望知識的山區孩子,在夢想與現實面前會發生怎樣的碰撞。2018年10月16日在內地上映的國產電影《阿浪的遠方》講述某中學的一位另類語文老師為了追逐詩詞的夢想來到偏遠山區任教,與當地一所學校的學生之間發生的一段溫暖勵志故事。詩詞與詩社,承載著師生之間的希望和夢想,實現主角們人生價值認同的同時,也將社會的目光聚集到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山區教育題材的電影,淳樸而感人。加入的中國古典詩詞元素,將詩的意境與大山深處的秀美景色完美結合起來,讓觀眾觀影過程中體會到心曠神怡的感覺。整部電影從取景地到非職業演員,再到故事主線,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在同類題材電影中取得不錯的反響。

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雖然都是為著一個共同成長成才的目標,但是教育過程中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教學條件和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差異尤為明顯。古詩詞在本片中既是矛盾的載體又是情感的紐帶,詩的意象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讓人反思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影片的重頭戲在於以愛詩教詩的青年教師在夢想與現實面前的妥協,以及古詩詞以全新語言模式的繼承和發揚,給人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從整體表現來看,劇情上的漏洞和演員的演技讓這部電影算不上優秀,但是影片另闢蹊徑展現出少數民族風情下的古典詩詞教育,尤為難得。

為實現夢想所做的努力,山區教育的現實狀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能在這部純樸而感動的電影裡找到影子。

影片以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為立足點,講述一位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如何追尋夢想和實現自我價值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從電影題材上看,它的落腳點在於山區教育,故事情節也是從坐落於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迎來新老師後發生的衝突和改變展開的,大學生支教這種特殊教育模式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

一個與詩詞為伴的語文老師,苦於現有的教學環境沒有施展詩詞天賦的空間,毅然決然離開喧囂的城市,主動前往偏遠山區的一處教學點,繼續追尋自己的詩詞夢想。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回想學生時代,課本中對古詩詞的理解與背誦讓很多人談詩色變,古詩中的意境和晦澀情感,對古典文學愛好者來說能夠沉浸其中,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就很難接受了。該片中以詩詞教學為依託,引出關於教育方式和個人夢想的大討論。

在旁觀者看來,這位偏執的語文老師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上似乎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違背了老師教書育人的初衷,也是沒有盡職盡責的體現,這成了矛盾的導火索。從碰撞到妥協,再由感動到一鳴驚人,老師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他改變了學生們的學業和命運,也將傳統文化很好地繼承了下來。

韻味十足的古詩詞,在老師、學生、校長三者之間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和衝突,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電影的男主角李阿浪是名牌大學古典文學系畢業的大學生,對於古詩詞的迷戀讓他畢業後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以讓他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延續。其貌不揚的年輕人,充滿青春活力,但是性格有點執拗。

作為有夢想抱負的青年教師,憨厚老實,本是教書育人的主力軍,因為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無視教學大綱要求將語文課變成純粹意義上的詩詞課,被校長談話,隻身前往偏遠山區繼續自己的詩詞教學。他串聯起整部電影的情感主線,先抑後揚,人們才慢慢發現他的閃光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作為學生的典型代表,一位名叫王小花的女學生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本身也比較喜歡詩詞,能說會唱,是一個比較個性的女孩子。但是她的命運比較悲慘,父母雙亡,與爺爺相依為命,這樣給她幼小的心靈產生了陰影。

課堂上,王小花第一個站出來對阿浪老師的詩詞教學和教育理念進行了反抗。對於老師一廂情願地教孩子們詩詞,孩子們也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訴求。這種課堂上的衝突成為劇情變化的轉折點,也是讓人深有感觸的場景。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對於阿浪老師無休止的詩詞課,學校唯一的校長坐不住了,他開始找阿浪老師談話,與電影開篇的劇情如出一轍。校長的背後,是一群集體勞作的村民們,這些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李老師的帶領下獲取知識,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

起初,與希望背道而馳的是,阿浪老師在詩詞教學路上的一意孤行激怒了大人們。他的這種做法使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缺失,遭到王校長的不滿和質疑。一方面是老師的執迷不悟,另一面是純樸村民的殷切期盼,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在夢想與現實的衝突中找到平衡點,師生之間的和解與情感昇華讓主人公實現了夢想與責任的雙贏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電影開篇李老師與中學校長之間的談話和言語交鋒,道出了夢想與現實的衝突。李老師懷著對古詩的滿腔熱情,具有積極教學的主動性,但是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而學校需要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這種背道而馳的狀況讓李老師不得不做出妥協。

李老師堅持自己的夢想並沒有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學問題,偏執地認為教學環境影響了自己,於是他選擇去遠方讓自己的夢想流浪,這也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做法。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一所偏遠的山區小學,因為缺少老師面臨著被撤銷教學點的困境,李阿浪老師的到來給這所學校帶來了新的希望。初來乍到,阿浪老師傳達出教詩的教學理念,苦於留不住老師的校長滿口答應,還受到村民的熱情款待。

開局是美好的,過程卻是殘酷的。李老師熱衷教自己喜愛的詩詞,卻沒有按照教學大綱來教學,引發了學生和家長的不滿,責任與理想的割裂讓人們怨聲載道。在村民的圍攻和孩子們的反抗之下,李老師不得不作出讓步。

"

導語: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師在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教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從某種意義而言,一個老師的最大夢想是幫助孩子們實現他們的夢想。而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優美的詞句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哲理。一位酷愛詩詞的青年教師,一群渴望知識的山區孩子,在夢想與現實面前會發生怎樣的碰撞。2018年10月16日在內地上映的國產電影《阿浪的遠方》講述某中學的一位另類語文老師為了追逐詩詞的夢想來到偏遠山區任教,與當地一所學校的學生之間發生的一段溫暖勵志故事。詩詞與詩社,承載著師生之間的希望和夢想,實現主角們人生價值認同的同時,也將社會的目光聚集到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山區教育題材的電影,淳樸而感人。加入的中國古典詩詞元素,將詩的意境與大山深處的秀美景色完美結合起來,讓觀眾觀影過程中體會到心曠神怡的感覺。整部電影從取景地到非職業演員,再到故事主線,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在同類題材電影中取得不錯的反響。

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雖然都是為著一個共同成長成才的目標,但是教育過程中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教學條件和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差異尤為明顯。古詩詞在本片中既是矛盾的載體又是情感的紐帶,詩的意象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讓人反思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影片的重頭戲在於以愛詩教詩的青年教師在夢想與現實面前的妥協,以及古詩詞以全新語言模式的繼承和發揚,給人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從整體表現來看,劇情上的漏洞和演員的演技讓這部電影算不上優秀,但是影片另闢蹊徑展現出少數民族風情下的古典詩詞教育,尤為難得。

為實現夢想所做的努力,山區教育的現實狀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能在這部純樸而感動的電影裡找到影子。

影片以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為立足點,講述一位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如何追尋夢想和實現自我價值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從電影題材上看,它的落腳點在於山區教育,故事情節也是從坐落於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迎來新老師後發生的衝突和改變展開的,大學生支教這種特殊教育模式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

一個與詩詞為伴的語文老師,苦於現有的教學環境沒有施展詩詞天賦的空間,毅然決然離開喧囂的城市,主動前往偏遠山區的一處教學點,繼續追尋自己的詩詞夢想。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回想學生時代,課本中對古詩詞的理解與背誦讓很多人談詩色變,古詩中的意境和晦澀情感,對古典文學愛好者來說能夠沉浸其中,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就很難接受了。該片中以詩詞教學為依託,引出關於教育方式和個人夢想的大討論。

在旁觀者看來,這位偏執的語文老師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上似乎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違背了老師教書育人的初衷,也是沒有盡職盡責的體現,這成了矛盾的導火索。從碰撞到妥協,再由感動到一鳴驚人,老師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他改變了學生們的學業和命運,也將傳統文化很好地繼承了下來。

韻味十足的古詩詞,在老師、學生、校長三者之間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和衝突,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電影的男主角李阿浪是名牌大學古典文學系畢業的大學生,對於古詩詞的迷戀讓他畢業後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以讓他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延續。其貌不揚的年輕人,充滿青春活力,但是性格有點執拗。

作為有夢想抱負的青年教師,憨厚老實,本是教書育人的主力軍,因為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無視教學大綱要求將語文課變成純粹意義上的詩詞課,被校長談話,隻身前往偏遠山區繼續自己的詩詞教學。他串聯起整部電影的情感主線,先抑後揚,人們才慢慢發現他的閃光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作為學生的典型代表,一位名叫王小花的女學生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本身也比較喜歡詩詞,能說會唱,是一個比較個性的女孩子。但是她的命運比較悲慘,父母雙亡,與爺爺相依為命,這樣給她幼小的心靈產生了陰影。

課堂上,王小花第一個站出來對阿浪老師的詩詞教學和教育理念進行了反抗。對於老師一廂情願地教孩子們詩詞,孩子們也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訴求。這種課堂上的衝突成為劇情變化的轉折點,也是讓人深有感觸的場景。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對於阿浪老師無休止的詩詞課,學校唯一的校長坐不住了,他開始找阿浪老師談話,與電影開篇的劇情如出一轍。校長的背後,是一群集體勞作的村民們,這些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李老師的帶領下獲取知識,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

起初,與希望背道而馳的是,阿浪老師在詩詞教學路上的一意孤行激怒了大人們。他的這種做法使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缺失,遭到王校長的不滿和質疑。一方面是老師的執迷不悟,另一面是純樸村民的殷切期盼,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在夢想與現實的衝突中找到平衡點,師生之間的和解與情感昇華讓主人公實現了夢想與責任的雙贏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電影開篇李老師與中學校長之間的談話和言語交鋒,道出了夢想與現實的衝突。李老師懷著對古詩的滿腔熱情,具有積極教學的主動性,但是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而學校需要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這種背道而馳的狀況讓李老師不得不做出妥協。

李老師堅持自己的夢想並沒有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學問題,偏執地認為教學環境影響了自己,於是他選擇去遠方讓自己的夢想流浪,這也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做法。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一所偏遠的山區小學,因為缺少老師面臨著被撤銷教學點的困境,李阿浪老師的到來給這所學校帶來了新的希望。初來乍到,阿浪老師傳達出教詩的教學理念,苦於留不住老師的校長滿口答應,還受到村民的熱情款待。

開局是美好的,過程卻是殘酷的。李老師熱衷教自己喜愛的詩詞,卻沒有按照教學大綱來教學,引發了學生和家長的不滿,責任與理想的割裂讓人們怨聲載道。在村民的圍攻和孩子們的反抗之下,李老師不得不作出讓步。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在激烈的衝突下,妥協成為做好的結局。李老師開始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而村民們開始尊重這位有點難懂的老師。特別是大雨引發塌方讓學生受困的橋段,一首《赤壁懷古》的歌聲讓他們獲救。讓村民暖心之餘也打開了王小花的心結。

此後,詩社的成立讓學生們的課餘生活更加豐富,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成績。同時,李老師為了讓二郎山小學免於被撤做了最大的努力,也開創了以侗歌的形式展示中國古典詩詞《聲律啟蒙》韻味的先河,為的是讓人們聽到孩子們的聲音。最後,李老師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作為校長的他更能感受到肩上的那份責任。

電影的現實意義:山區教育的重點難點和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和發揚,值得深思

"

導語: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師在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教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從某種意義而言,一個老師的最大夢想是幫助孩子們實現他們的夢想。而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優美的詞句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哲理。一位酷愛詩詞的青年教師,一群渴望知識的山區孩子,在夢想與現實面前會發生怎樣的碰撞。2018年10月16日在內地上映的國產電影《阿浪的遠方》講述某中學的一位另類語文老師為了追逐詩詞的夢想來到偏遠山區任教,與當地一所學校的學生之間發生的一段溫暖勵志故事。詩詞與詩社,承載著師生之間的希望和夢想,實現主角們人生價值認同的同時,也將社會的目光聚集到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山區教育題材的電影,淳樸而感人。加入的中國古典詩詞元素,將詩的意境與大山深處的秀美景色完美結合起來,讓觀眾觀影過程中體會到心曠神怡的感覺。整部電影從取景地到非職業演員,再到故事主線,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在同類題材電影中取得不錯的反響。

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雖然都是為著一個共同成長成才的目標,但是教育過程中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教學條件和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差異尤為明顯。古詩詞在本片中既是矛盾的載體又是情感的紐帶,詩的意象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讓人反思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影片的重頭戲在於以愛詩教詩的青年教師在夢想與現實面前的妥協,以及古詩詞以全新語言模式的繼承和發揚,給人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從整體表現來看,劇情上的漏洞和演員的演技讓這部電影算不上優秀,但是影片另闢蹊徑展現出少數民族風情下的古典詩詞教育,尤為難得。

為實現夢想所做的努力,山區教育的現實狀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能在這部純樸而感動的電影裡找到影子。

影片以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為立足點,講述一位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如何追尋夢想和實現自我價值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從電影題材上看,它的落腳點在於山區教育,故事情節也是從坐落於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迎來新老師後發生的衝突和改變展開的,大學生支教這種特殊教育模式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

一個與詩詞為伴的語文老師,苦於現有的教學環境沒有施展詩詞天賦的空間,毅然決然離開喧囂的城市,主動前往偏遠山區的一處教學點,繼續追尋自己的詩詞夢想。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回想學生時代,課本中對古詩詞的理解與背誦讓很多人談詩色變,古詩中的意境和晦澀情感,對古典文學愛好者來說能夠沉浸其中,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就很難接受了。該片中以詩詞教學為依託,引出關於教育方式和個人夢想的大討論。

在旁觀者看來,這位偏執的語文老師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上似乎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違背了老師教書育人的初衷,也是沒有盡職盡責的體現,這成了矛盾的導火索。從碰撞到妥協,再由感動到一鳴驚人,老師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他改變了學生們的學業和命運,也將傳統文化很好地繼承了下來。

韻味十足的古詩詞,在老師、學生、校長三者之間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和衝突,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電影的男主角李阿浪是名牌大學古典文學系畢業的大學生,對於古詩詞的迷戀讓他畢業後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以讓他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延續。其貌不揚的年輕人,充滿青春活力,但是性格有點執拗。

作為有夢想抱負的青年教師,憨厚老實,本是教書育人的主力軍,因為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無視教學大綱要求將語文課變成純粹意義上的詩詞課,被校長談話,隻身前往偏遠山區繼續自己的詩詞教學。他串聯起整部電影的情感主線,先抑後揚,人們才慢慢發現他的閃光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作為學生的典型代表,一位名叫王小花的女學生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本身也比較喜歡詩詞,能說會唱,是一個比較個性的女孩子。但是她的命運比較悲慘,父母雙亡,與爺爺相依為命,這樣給她幼小的心靈產生了陰影。

課堂上,王小花第一個站出來對阿浪老師的詩詞教學和教育理念進行了反抗。對於老師一廂情願地教孩子們詩詞,孩子們也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訴求。這種課堂上的衝突成為劇情變化的轉折點,也是讓人深有感觸的場景。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對於阿浪老師無休止的詩詞課,學校唯一的校長坐不住了,他開始找阿浪老師談話,與電影開篇的劇情如出一轍。校長的背後,是一群集體勞作的村民們,這些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李老師的帶領下獲取知識,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

起初,與希望背道而馳的是,阿浪老師在詩詞教學路上的一意孤行激怒了大人們。他的這種做法使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缺失,遭到王校長的不滿和質疑。一方面是老師的執迷不悟,另一面是純樸村民的殷切期盼,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在夢想與現實的衝突中找到平衡點,師生之間的和解與情感昇華讓主人公實現了夢想與責任的雙贏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電影開篇李老師與中學校長之間的談話和言語交鋒,道出了夢想與現實的衝突。李老師懷著對古詩的滿腔熱情,具有積極教學的主動性,但是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而學校需要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這種背道而馳的狀況讓李老師不得不做出妥協。

李老師堅持自己的夢想並沒有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學問題,偏執地認為教學環境影響了自己,於是他選擇去遠方讓自己的夢想流浪,這也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做法。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一所偏遠的山區小學,因為缺少老師面臨著被撤銷教學點的困境,李阿浪老師的到來給這所學校帶來了新的希望。初來乍到,阿浪老師傳達出教詩的教學理念,苦於留不住老師的校長滿口答應,還受到村民的熱情款待。

開局是美好的,過程卻是殘酷的。李老師熱衷教自己喜愛的詩詞,卻沒有按照教學大綱來教學,引發了學生和家長的不滿,責任與理想的割裂讓人們怨聲載道。在村民的圍攻和孩子們的反抗之下,李老師不得不作出讓步。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在激烈的衝突下,妥協成為做好的結局。李老師開始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而村民們開始尊重這位有點難懂的老師。特別是大雨引發塌方讓學生受困的橋段,一首《赤壁懷古》的歌聲讓他們獲救。讓村民暖心之餘也打開了王小花的心結。

此後,詩社的成立讓學生們的課餘生活更加豐富,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成績。同時,李老師為了讓二郎山小學免於被撤做了最大的努力,也開創了以侗歌的形式展示中國古典詩詞《聲律啟蒙》韻味的先河,為的是讓人們聽到孩子們的聲音。最後,李老師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作為校長的他更能感受到肩上的那份責任。

電影的現實意義:山區教育的重點難點和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和發揚,值得深思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在偏遠的山區和貧困地區,教育條件的落後和師資力量的薄弱,成為這些地區孩子渴望知識、求學道路上的難言之隱。很多地方因為缺少老師,在整合教育資源的理念下,教學點被撤銷,孩子們不得不多走幾十裡山路才能上學,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在國家的號召下,很多有志青年懷著遠大理想,前往偏遠地區進行支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讓自己的理想得以實現。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們堅守崗位,用光和熱為孩子們帶去希望,這是一群值得我們敬佩的人。如何讓教育資源更好地進行分配,成為山區教育的重中之重。

"

導語: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師在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教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從某種意義而言,一個老師的最大夢想是幫助孩子們實現他們的夢想。而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優美的詞句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哲理。一位酷愛詩詞的青年教師,一群渴望知識的山區孩子,在夢想與現實面前會發生怎樣的碰撞。2018年10月16日在內地上映的國產電影《阿浪的遠方》講述某中學的一位另類語文老師為了追逐詩詞的夢想來到偏遠山區任教,與當地一所學校的學生之間發生的一段溫暖勵志故事。詩詞與詩社,承載著師生之間的希望和夢想,實現主角們人生價值認同的同時,也將社會的目光聚集到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山區教育題材的電影,淳樸而感人。加入的中國古典詩詞元素,將詩的意境與大山深處的秀美景色完美結合起來,讓觀眾觀影過程中體會到心曠神怡的感覺。整部電影從取景地到非職業演員,再到故事主線,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在同類題材電影中取得不錯的反響。

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雖然都是為著一個共同成長成才的目標,但是教育過程中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教學條件和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差異尤為明顯。古詩詞在本片中既是矛盾的載體又是情感的紐帶,詩的意象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讓人反思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影片的重頭戲在於以愛詩教詩的青年教師在夢想與現實面前的妥協,以及古詩詞以全新語言模式的繼承和發揚,給人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從整體表現來看,劇情上的漏洞和演員的演技讓這部電影算不上優秀,但是影片另闢蹊徑展現出少數民族風情下的古典詩詞教育,尤為難得。

為實現夢想所做的努力,山區教育的現實狀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能在這部純樸而感動的電影裡找到影子。

影片以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為立足點,講述一位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如何追尋夢想和實現自我價值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從電影題材上看,它的落腳點在於山區教育,故事情節也是從坐落於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迎來新老師後發生的衝突和改變展開的,大學生支教這種特殊教育模式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

一個與詩詞為伴的語文老師,苦於現有的教學環境沒有施展詩詞天賦的空間,毅然決然離開喧囂的城市,主動前往偏遠山區的一處教學點,繼續追尋自己的詩詞夢想。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回想學生時代,課本中對古詩詞的理解與背誦讓很多人談詩色變,古詩中的意境和晦澀情感,對古典文學愛好者來說能夠沉浸其中,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就很難接受了。該片中以詩詞教學為依託,引出關於教育方式和個人夢想的大討論。

在旁觀者看來,這位偏執的語文老師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上似乎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違背了老師教書育人的初衷,也是沒有盡職盡責的體現,這成了矛盾的導火索。從碰撞到妥協,再由感動到一鳴驚人,老師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他改變了學生們的學業和命運,也將傳統文化很好地繼承了下來。

韻味十足的古詩詞,在老師、學生、校長三者之間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和衝突,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電影的男主角李阿浪是名牌大學古典文學系畢業的大學生,對於古詩詞的迷戀讓他畢業後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以讓他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延續。其貌不揚的年輕人,充滿青春活力,但是性格有點執拗。

作為有夢想抱負的青年教師,憨厚老實,本是教書育人的主力軍,因為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無視教學大綱要求將語文課變成純粹意義上的詩詞課,被校長談話,隻身前往偏遠山區繼續自己的詩詞教學。他串聯起整部電影的情感主線,先抑後揚,人們才慢慢發現他的閃光點。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作為學生的典型代表,一位名叫王小花的女學生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本身也比較喜歡詩詞,能說會唱,是一個比較個性的女孩子。但是她的命運比較悲慘,父母雙亡,與爺爺相依為命,這樣給她幼小的心靈產生了陰影。

課堂上,王小花第一個站出來對阿浪老師的詩詞教學和教育理念進行了反抗。對於老師一廂情願地教孩子們詩詞,孩子們也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訴求。這種課堂上的衝突成為劇情變化的轉折點,也是讓人深有感觸的場景。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對於阿浪老師無休止的詩詞課,學校唯一的校長坐不住了,他開始找阿浪老師談話,與電影開篇的劇情如出一轍。校長的背後,是一群集體勞作的村民們,這些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李老師的帶領下獲取知識,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

起初,與希望背道而馳的是,阿浪老師在詩詞教學路上的一意孤行激怒了大人們。他的這種做法使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缺失,遭到王校長的不滿和質疑。一方面是老師的執迷不悟,另一面是純樸村民的殷切期盼,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碰撞。

在夢想與現實的衝突中找到平衡點,師生之間的和解與情感昇華讓主人公實現了夢想與責任的雙贏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電影開篇李老師與中學校長之間的談話和言語交鋒,道出了夢想與現實的衝突。李老師懷著對古詩的滿腔熱情,具有積極教學的主動性,但是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而學校需要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這種背道而馳的狀況讓李老師不得不做出妥協。

李老師堅持自己的夢想並沒有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學問題,偏執地認為教學環境影響了自己,於是他選擇去遠方讓自己的夢想流浪,這也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做法。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一所偏遠的山區小學,因為缺少老師面臨著被撤銷教學點的困境,李阿浪老師的到來給這所學校帶來了新的希望。初來乍到,阿浪老師傳達出教詩的教學理念,苦於留不住老師的校長滿口答應,還受到村民的熱情款待。

開局是美好的,過程卻是殘酷的。李老師熱衷教自己喜愛的詩詞,卻沒有按照教學大綱來教學,引發了學生和家長的不滿,責任與理想的割裂讓人們怨聲載道。在村民的圍攻和孩子們的反抗之下,李老師不得不作出讓步。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在激烈的衝突下,妥協成為做好的結局。李老師開始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而村民們開始尊重這位有點難懂的老師。特別是大雨引發塌方讓學生受困的橋段,一首《赤壁懷古》的歌聲讓他們獲救。讓村民暖心之餘也打開了王小花的心結。

此後,詩社的成立讓學生們的課餘生活更加豐富,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成績。同時,李老師為了讓二郎山小學免於被撤做了最大的努力,也開創了以侗歌的形式展示中國古典詩詞《聲律啟蒙》韻味的先河,為的是讓人們聽到孩子們的聲音。最後,李老師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作為校長的他更能感受到肩上的那份責任。

電影的現實意義:山區教育的重點難點和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和發揚,值得深思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在偏遠的山區和貧困地區,教育條件的落後和師資力量的薄弱,成為這些地區孩子渴望知識、求學道路上的難言之隱。很多地方因為缺少老師,在整合教育資源的理念下,教學點被撤銷,孩子們不得不多走幾十裡山路才能上學,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在國家的號召下,很多有志青年懷著遠大理想,前往偏遠地區進行支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讓自己的理想得以實現。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們堅守崗位,用光和熱為孩子們帶去希望,這是一群值得我們敬佩的人。如何讓教育資源更好地進行分配,成為山區教育的重中之重。

夢想現實的平衡,電影《阿浪的遠方》聚焦山區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以古代詩詞作為古典文學的代表。隨著社會的發展,年代的久遠和詞彙的晦澀難懂,讓很多人對古詩詞望而卻步。學生時代,我們接受了十幾年的語文教育,對於經典詩詞也是牢記於心。

如何將古詩詞傳承和發揚下去,成為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重點。在韻味十足的古詩詞中體會到深刻的意境,讓孩子們在課餘生活愛上詩詞,對於開發學生的眼界大有裨益。探究新模式與傳統模式相結合的傳承和發揚光大,才是中國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的關鍵。

電影《阿浪的遠方》很難得地將目光放在傳統的詩詞教育和山區教育上,讓人們看到這些極易被忽略的問題存在,具有很高的立意。從藝術加工的角度來看,圓滿的結局固然讓人欣喜,但是背後的事實讓觀眾感知一種沉重感,一種任重而道遠的感觸。夢想與現實的差異,以及最後責任與夢想的雙贏,是一種理想狀態,也是電影想要表達的主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