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
"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早在全國各地紛紛前往四川劉文彩地主莊園參觀的年代,陝西鎮巴縣大櫧苗鄉丁木壩也發現了一處規模頗大的地主莊園。這裡不僅有高大的院牆、山寨和水牢,而且,還有眾說紛紜埋藏地下的大量金銀珠寶......

只可惜地處偏遠深山,這裡至今不通公路,歷史上的水運也由於河道乾涸早已中斷。通往“胡氏莊園”須爬山涉水,漫長山道阻隔了大量準備前往的參觀考察者。

一個祖籍湖北、為官經商並置田於石泉、西鄉的清代官吏人家,為何選擇鎮巴苗鄉的偏僻之地,用幾代人的心血修建莊園,並遷居委安家小?這其中的奧妙疑團,誘使我們不辭辛苦前去探祕。

初夏的陝南大巴山,漫山遍野林木蔥蔥,鳥語花香。令久居都市裡的人們陶醉的是那清新的空氣。下車伊始,人們總要伸開雙臂,仰起脖子,盡情地吸吮上幾口,然後,面對著青山,大聲地吆喝上幾句:嗨,我來啦!

從鎮巴縣城驅車3個多小時至公路的盡頭——青水鄉大櫧村原鄉政府所在地,已近黃昏,我們決定在此投宿,以便第二天有足夠的時間去遺址考察。

大楮小鎮坐落在兩水交匯的山岔之間,從東西兩條山溝流淌下來的小河彙集成大楮河之後,從小鎮的西側流向北流去注入漢江。剛剛下過一場大雨,河水上漲,水勢浩渺,足以行筏。據當地人介紹,解放初期,從西鄉、鎮巴還可以行船至此。二百年前修建胡氏莊園的石條皆是通過水路運抵大楮的。夕陽下,尚見一老一小在河灘上撒網捕魚,我們湊上前去,看見竹簍裡巴掌長的小魚還在歡蹦亂跳。陪同我們的青水鄉苗民幹部李高峰連忙掏出5塊錢買下3斤,高興地對大家說:“大楮河的土魚可有名氣了,這是城裡人吃不到的,今晚讓你們嚐嚐鮮。”

山裡人晚餐比較晚。花了較長時間,用鐵鍋、吊罐、柴火把肉燉得又爛又香。我們坐在吊腳樓上,聽著大楮河的流水聲,一邊大塊地吃著臘肉,一邊大碗喝著當地人自釀的包穀酒,真是別具一番風味。尤其最後一道菜鮮魚湯,更是香氣四溢,滿滿一大盆大家吃幹撈盡喝了個底朝天。飯後又聽房東講述當年修建胡氏莊園的種種傳說,直到深夜方才休息。

"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早在全國各地紛紛前往四川劉文彩地主莊園參觀的年代,陝西鎮巴縣大櫧苗鄉丁木壩也發現了一處規模頗大的地主莊園。這裡不僅有高大的院牆、山寨和水牢,而且,還有眾說紛紜埋藏地下的大量金銀珠寶......

只可惜地處偏遠深山,這裡至今不通公路,歷史上的水運也由於河道乾涸早已中斷。通往“胡氏莊園”須爬山涉水,漫長山道阻隔了大量準備前往的參觀考察者。

一個祖籍湖北、為官經商並置田於石泉、西鄉的清代官吏人家,為何選擇鎮巴苗鄉的偏僻之地,用幾代人的心血修建莊園,並遷居委安家小?這其中的奧妙疑團,誘使我們不辭辛苦前去探祕。

初夏的陝南大巴山,漫山遍野林木蔥蔥,鳥語花香。令久居都市裡的人們陶醉的是那清新的空氣。下車伊始,人們總要伸開雙臂,仰起脖子,盡情地吸吮上幾口,然後,面對著青山,大聲地吆喝上幾句:嗨,我來啦!

從鎮巴縣城驅車3個多小時至公路的盡頭——青水鄉大櫧村原鄉政府所在地,已近黃昏,我們決定在此投宿,以便第二天有足夠的時間去遺址考察。

大楮小鎮坐落在兩水交匯的山岔之間,從東西兩條山溝流淌下來的小河彙集成大楮河之後,從小鎮的西側流向北流去注入漢江。剛剛下過一場大雨,河水上漲,水勢浩渺,足以行筏。據當地人介紹,解放初期,從西鄉、鎮巴還可以行船至此。二百年前修建胡氏莊園的石條皆是通過水路運抵大楮的。夕陽下,尚見一老一小在河灘上撒網捕魚,我們湊上前去,看見竹簍裡巴掌長的小魚還在歡蹦亂跳。陪同我們的青水鄉苗民幹部李高峰連忙掏出5塊錢買下3斤,高興地對大家說:“大楮河的土魚可有名氣了,這是城裡人吃不到的,今晚讓你們嚐嚐鮮。”

山裡人晚餐比較晚。花了較長時間,用鐵鍋、吊罐、柴火把肉燉得又爛又香。我們坐在吊腳樓上,聽著大楮河的流水聲,一邊大塊地吃著臘肉,一邊大碗喝著當地人自釀的包穀酒,真是別具一番風味。尤其最後一道菜鮮魚湯,更是香氣四溢,滿滿一大盆大家吃幹撈盡喝了個底朝天。飯後又聽房東講述當年修建胡氏莊園的種種傳說,直到深夜方才休息。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第二天拂曉,大家不約而同地起了個早,匆匆洗漱後便踏上旅途。去胡氏莊園的河谷彎彎曲曲朔流而上,一會兒爬坡,一會兒趟水。沿途滿目青山綠水,無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賜。在河谷中轉來轉去,差不多快2個小時。終於在轉過一處河灣時,狹窄的山谷豁然開闊,周圍的樹木漸密,前望有幾株參天古樹,顯示著此地時間的久遠,我們猜想可能到了。

舉目環顧,椅子形山勢在眼前緩緩展開。兩股山脈從高出一頭的後山左右延伸,凹形山體前又一道山脊潛出,好似一條蛟龍橫臥。龍首在一二里地外側身翹起,與後山遙遙相望,巍峨而雄奇。兩條細水環繞、柳樹垂枝、園前的秧田蓮池鵝鴨遊憩......胡氏莊園就坐落在這山椅之中、龍身之上、田園之間,令人不禁感嘆:真乃風水寶地也!

"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早在全國各地紛紛前往四川劉文彩地主莊園參觀的年代,陝西鎮巴縣大櫧苗鄉丁木壩也發現了一處規模頗大的地主莊園。這裡不僅有高大的院牆、山寨和水牢,而且,還有眾說紛紜埋藏地下的大量金銀珠寶......

只可惜地處偏遠深山,這裡至今不通公路,歷史上的水運也由於河道乾涸早已中斷。通往“胡氏莊園”須爬山涉水,漫長山道阻隔了大量準備前往的參觀考察者。

一個祖籍湖北、為官經商並置田於石泉、西鄉的清代官吏人家,為何選擇鎮巴苗鄉的偏僻之地,用幾代人的心血修建莊園,並遷居委安家小?這其中的奧妙疑團,誘使我們不辭辛苦前去探祕。

初夏的陝南大巴山,漫山遍野林木蔥蔥,鳥語花香。令久居都市裡的人們陶醉的是那清新的空氣。下車伊始,人們總要伸開雙臂,仰起脖子,盡情地吸吮上幾口,然後,面對著青山,大聲地吆喝上幾句:嗨,我來啦!

從鎮巴縣城驅車3個多小時至公路的盡頭——青水鄉大櫧村原鄉政府所在地,已近黃昏,我們決定在此投宿,以便第二天有足夠的時間去遺址考察。

大楮小鎮坐落在兩水交匯的山岔之間,從東西兩條山溝流淌下來的小河彙集成大楮河之後,從小鎮的西側流向北流去注入漢江。剛剛下過一場大雨,河水上漲,水勢浩渺,足以行筏。據當地人介紹,解放初期,從西鄉、鎮巴還可以行船至此。二百年前修建胡氏莊園的石條皆是通過水路運抵大楮的。夕陽下,尚見一老一小在河灘上撒網捕魚,我們湊上前去,看見竹簍裡巴掌長的小魚還在歡蹦亂跳。陪同我們的青水鄉苗民幹部李高峰連忙掏出5塊錢買下3斤,高興地對大家說:“大楮河的土魚可有名氣了,這是城裡人吃不到的,今晚讓你們嚐嚐鮮。”

山裡人晚餐比較晚。花了較長時間,用鐵鍋、吊罐、柴火把肉燉得又爛又香。我們坐在吊腳樓上,聽著大楮河的流水聲,一邊大塊地吃著臘肉,一邊大碗喝著當地人自釀的包穀酒,真是別具一番風味。尤其最後一道菜鮮魚湯,更是香氣四溢,滿滿一大盆大家吃幹撈盡喝了個底朝天。飯後又聽房東講述當年修建胡氏莊園的種種傳說,直到深夜方才休息。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第二天拂曉,大家不約而同地起了個早,匆匆洗漱後便踏上旅途。去胡氏莊園的河谷彎彎曲曲朔流而上,一會兒爬坡,一會兒趟水。沿途滿目青山綠水,無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賜。在河谷中轉來轉去,差不多快2個小時。終於在轉過一處河灣時,狹窄的山谷豁然開闊,周圍的樹木漸密,前望有幾株參天古樹,顯示著此地時間的久遠,我們猜想可能到了。

舉目環顧,椅子形山勢在眼前緩緩展開。兩股山脈從高出一頭的後山左右延伸,凹形山體前又一道山脊潛出,好似一條蛟龍橫臥。龍首在一二里地外側身翹起,與後山遙遙相望,巍峨而雄奇。兩條細水環繞、柳樹垂枝、園前的秧田蓮池鵝鴨遊憩......胡氏莊園就坐落在這山椅之中、龍身之上、田園之間,令人不禁感嘆:真乃風水寶地也!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遺址上的石條屋基和地面

據說,當年一名四川風水先生為胡氏莊園選準“龍脈”而瞎了眼睛,不料胡氏後代未守諾善待奉養,還打發瞎子去推磨幹活。這位風水先生乘一次主人得病之際,獻計鑿後山建寨門,從而傷了“龍脈”,以至胡氏莊園逐代破敗,最終被匪徒搶劫一空。

"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早在全國各地紛紛前往四川劉文彩地主莊園參觀的年代,陝西鎮巴縣大櫧苗鄉丁木壩也發現了一處規模頗大的地主莊園。這裡不僅有高大的院牆、山寨和水牢,而且,還有眾說紛紜埋藏地下的大量金銀珠寶......

只可惜地處偏遠深山,這裡至今不通公路,歷史上的水運也由於河道乾涸早已中斷。通往“胡氏莊園”須爬山涉水,漫長山道阻隔了大量準備前往的參觀考察者。

一個祖籍湖北、為官經商並置田於石泉、西鄉的清代官吏人家,為何選擇鎮巴苗鄉的偏僻之地,用幾代人的心血修建莊園,並遷居委安家小?這其中的奧妙疑團,誘使我們不辭辛苦前去探祕。

初夏的陝南大巴山,漫山遍野林木蔥蔥,鳥語花香。令久居都市裡的人們陶醉的是那清新的空氣。下車伊始,人們總要伸開雙臂,仰起脖子,盡情地吸吮上幾口,然後,面對著青山,大聲地吆喝上幾句:嗨,我來啦!

從鎮巴縣城驅車3個多小時至公路的盡頭——青水鄉大櫧村原鄉政府所在地,已近黃昏,我們決定在此投宿,以便第二天有足夠的時間去遺址考察。

大楮小鎮坐落在兩水交匯的山岔之間,從東西兩條山溝流淌下來的小河彙集成大楮河之後,從小鎮的西側流向北流去注入漢江。剛剛下過一場大雨,河水上漲,水勢浩渺,足以行筏。據當地人介紹,解放初期,從西鄉、鎮巴還可以行船至此。二百年前修建胡氏莊園的石條皆是通過水路運抵大楮的。夕陽下,尚見一老一小在河灘上撒網捕魚,我們湊上前去,看見竹簍裡巴掌長的小魚還在歡蹦亂跳。陪同我們的青水鄉苗民幹部李高峰連忙掏出5塊錢買下3斤,高興地對大家說:“大楮河的土魚可有名氣了,這是城裡人吃不到的,今晚讓你們嚐嚐鮮。”

山裡人晚餐比較晚。花了較長時間,用鐵鍋、吊罐、柴火把肉燉得又爛又香。我們坐在吊腳樓上,聽著大楮河的流水聲,一邊大塊地吃著臘肉,一邊大碗喝著當地人自釀的包穀酒,真是別具一番風味。尤其最後一道菜鮮魚湯,更是香氣四溢,滿滿一大盆大家吃幹撈盡喝了個底朝天。飯後又聽房東講述當年修建胡氏莊園的種種傳說,直到深夜方才休息。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第二天拂曉,大家不約而同地起了個早,匆匆洗漱後便踏上旅途。去胡氏莊園的河谷彎彎曲曲朔流而上,一會兒爬坡,一會兒趟水。沿途滿目青山綠水,無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賜。在河谷中轉來轉去,差不多快2個小時。終於在轉過一處河灣時,狹窄的山谷豁然開闊,周圍的樹木漸密,前望有幾株參天古樹,顯示著此地時間的久遠,我們猜想可能到了。

舉目環顧,椅子形山勢在眼前緩緩展開。兩股山脈從高出一頭的後山左右延伸,凹形山體前又一道山脊潛出,好似一條蛟龍橫臥。龍首在一二里地外側身翹起,與後山遙遙相望,巍峨而雄奇。兩條細水環繞、柳樹垂枝、園前的秧田蓮池鵝鴨遊憩......胡氏莊園就坐落在這山椅之中、龍身之上、田園之間,令人不禁感嘆:真乃風水寶地也!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遺址上的石條屋基和地面

據說,當年一名四川風水先生為胡氏莊園選準“龍脈”而瞎了眼睛,不料胡氏後代未守諾善待奉養,還打發瞎子去推磨幹活。這位風水先生乘一次主人得病之際,獻計鑿後山建寨門,從而傷了“龍脈”,以至胡氏莊園逐代破敗,最終被匪徒搶劫一空。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莊園的高大圍牆及後門

胡氏莊園呈正方形,邊長約200米。至今保存完好的護園圍牆,牆身為塊石所砌,厚度近2米,高5米有餘,前後園門的門柱、門樑為整塊石條鑲嵌,宏偉而堅固。據村裡長者介紹,過去的院門,僅正門足有半尺厚,均為鐵皮所包,數百斤的重量,以至早晚開閉大門時與門墩摩擦發出的嘎吱聲,整個村子都能聽到。

"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早在全國各地紛紛前往四川劉文彩地主莊園參觀的年代,陝西鎮巴縣大櫧苗鄉丁木壩也發現了一處規模頗大的地主莊園。這裡不僅有高大的院牆、山寨和水牢,而且,還有眾說紛紜埋藏地下的大量金銀珠寶......

只可惜地處偏遠深山,這裡至今不通公路,歷史上的水運也由於河道乾涸早已中斷。通往“胡氏莊園”須爬山涉水,漫長山道阻隔了大量準備前往的參觀考察者。

一個祖籍湖北、為官經商並置田於石泉、西鄉的清代官吏人家,為何選擇鎮巴苗鄉的偏僻之地,用幾代人的心血修建莊園,並遷居委安家小?這其中的奧妙疑團,誘使我們不辭辛苦前去探祕。

初夏的陝南大巴山,漫山遍野林木蔥蔥,鳥語花香。令久居都市裡的人們陶醉的是那清新的空氣。下車伊始,人們總要伸開雙臂,仰起脖子,盡情地吸吮上幾口,然後,面對著青山,大聲地吆喝上幾句:嗨,我來啦!

從鎮巴縣城驅車3個多小時至公路的盡頭——青水鄉大櫧村原鄉政府所在地,已近黃昏,我們決定在此投宿,以便第二天有足夠的時間去遺址考察。

大楮小鎮坐落在兩水交匯的山岔之間,從東西兩條山溝流淌下來的小河彙集成大楮河之後,從小鎮的西側流向北流去注入漢江。剛剛下過一場大雨,河水上漲,水勢浩渺,足以行筏。據當地人介紹,解放初期,從西鄉、鎮巴還可以行船至此。二百年前修建胡氏莊園的石條皆是通過水路運抵大楮的。夕陽下,尚見一老一小在河灘上撒網捕魚,我們湊上前去,看見竹簍裡巴掌長的小魚還在歡蹦亂跳。陪同我們的青水鄉苗民幹部李高峰連忙掏出5塊錢買下3斤,高興地對大家說:“大楮河的土魚可有名氣了,這是城裡人吃不到的,今晚讓你們嚐嚐鮮。”

山裡人晚餐比較晚。花了較長時間,用鐵鍋、吊罐、柴火把肉燉得又爛又香。我們坐在吊腳樓上,聽著大楮河的流水聲,一邊大塊地吃著臘肉,一邊大碗喝著當地人自釀的包穀酒,真是別具一番風味。尤其最後一道菜鮮魚湯,更是香氣四溢,滿滿一大盆大家吃幹撈盡喝了個底朝天。飯後又聽房東講述當年修建胡氏莊園的種種傳說,直到深夜方才休息。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第二天拂曉,大家不約而同地起了個早,匆匆洗漱後便踏上旅途。去胡氏莊園的河谷彎彎曲曲朔流而上,一會兒爬坡,一會兒趟水。沿途滿目青山綠水,無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賜。在河谷中轉來轉去,差不多快2個小時。終於在轉過一處河灣時,狹窄的山谷豁然開闊,周圍的樹木漸密,前望有幾株參天古樹,顯示著此地時間的久遠,我們猜想可能到了。

舉目環顧,椅子形山勢在眼前緩緩展開。兩股山脈從高出一頭的後山左右延伸,凹形山體前又一道山脊潛出,好似一條蛟龍橫臥。龍首在一二里地外側身翹起,與後山遙遙相望,巍峨而雄奇。兩條細水環繞、柳樹垂枝、園前的秧田蓮池鵝鴨遊憩......胡氏莊園就坐落在這山椅之中、龍身之上、田園之間,令人不禁感嘆:真乃風水寶地也!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遺址上的石條屋基和地面

據說,當年一名四川風水先生為胡氏莊園選準“龍脈”而瞎了眼睛,不料胡氏後代未守諾善待奉養,還打發瞎子去推磨幹活。這位風水先生乘一次主人得病之際,獻計鑿後山建寨門,從而傷了“龍脈”,以至胡氏莊園逐代破敗,最終被匪徒搶劫一空。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莊園的高大圍牆及後門

胡氏莊園呈正方形,邊長約200米。至今保存完好的護園圍牆,牆身為塊石所砌,厚度近2米,高5米有餘,前後園門的門柱、門樑為整塊石條鑲嵌,宏偉而堅固。據村裡長者介紹,過去的院門,僅正門足有半尺厚,均為鐵皮所包,數百斤的重量,以至早晚開閉大門時與門墩摩擦發出的嘎吱聲,整個村子都能聽到。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雜草叢生的前廳與花園

沿故道,上臺階,我們從側門進入莊園。園內建築由四部分組成:正面是祠堂,左側是生活區和內花園,祠堂後面是墓地。莊園裡原最高處是胡氏祠堂以及生活區的廳房、廂房以及碾米、釀酒、木工、銀匠作坊等幾十幢建築。如今,除四間居室現還有人居住外,其餘均在60年前匪劫火焚中蕩然無存。映入眼簾的到處是散躺著各種形狀的石條、石礅和石冠。不少橫臥的石柱、石碑上面,雕刻有“梅、蘭、竹、菊”“旱蓮花”以及“開倉放糧”“千叟宴”“十八羅漢” 等圖案,無論是山水風景,還是人物神態,均刻畫精美,鮮活逼真。能在深山荒野之地,見識如此工藝精湛的大批石雕,真讓人歎為觀止。只可惜年陳日久,上面已爬滿青苔和小草,一派淒涼。一株孤零零的桂花樹上蟬鬧不止,似乎訴說著這裡曾經有過的興盛與繁華。

步入另一側的內花園,園內雜草叢生,樹木凋零。在彎彎曲曲的小徑旁,可見一些零散的花木和斷壁殘垣。從記載園內修建的碑文得知,胡氏從清咸豐年間始建莊園。而歷代通過水運從石泉、西鄉至大楮再運抵丁木壩最多的是成型的石條和各種名貴花木。有洛陽牡丹、武昌水仙、杭州金菊,更有漢江下游的蘭草、文竹、桂花等。當地有一種傳聞,認為胡氏幾代人為官、經商,非常有錢,向大山裡轉移財產時為掩人耳目,船上大量栽植花卉的盆、缸內都裝有金銀財寶。當然,運來的花木品種繁多,加之丁木壩群山環繞,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利於植物生長,當時的花園必是百花鬥豔、四季常青,樓閣走廊、林蔭交錯。但最終,苗漢兩族勞動人民幾代人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毀於一旦,讓人扼腕嘆息。

"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早在全國各地紛紛前往四川劉文彩地主莊園參觀的年代,陝西鎮巴縣大櫧苗鄉丁木壩也發現了一處規模頗大的地主莊園。這裡不僅有高大的院牆、山寨和水牢,而且,還有眾說紛紜埋藏地下的大量金銀珠寶......

只可惜地處偏遠深山,這裡至今不通公路,歷史上的水運也由於河道乾涸早已中斷。通往“胡氏莊園”須爬山涉水,漫長山道阻隔了大量準備前往的參觀考察者。

一個祖籍湖北、為官經商並置田於石泉、西鄉的清代官吏人家,為何選擇鎮巴苗鄉的偏僻之地,用幾代人的心血修建莊園,並遷居委安家小?這其中的奧妙疑團,誘使我們不辭辛苦前去探祕。

初夏的陝南大巴山,漫山遍野林木蔥蔥,鳥語花香。令久居都市裡的人們陶醉的是那清新的空氣。下車伊始,人們總要伸開雙臂,仰起脖子,盡情地吸吮上幾口,然後,面對著青山,大聲地吆喝上幾句:嗨,我來啦!

從鎮巴縣城驅車3個多小時至公路的盡頭——青水鄉大櫧村原鄉政府所在地,已近黃昏,我們決定在此投宿,以便第二天有足夠的時間去遺址考察。

大楮小鎮坐落在兩水交匯的山岔之間,從東西兩條山溝流淌下來的小河彙集成大楮河之後,從小鎮的西側流向北流去注入漢江。剛剛下過一場大雨,河水上漲,水勢浩渺,足以行筏。據當地人介紹,解放初期,從西鄉、鎮巴還可以行船至此。二百年前修建胡氏莊園的石條皆是通過水路運抵大楮的。夕陽下,尚見一老一小在河灘上撒網捕魚,我們湊上前去,看見竹簍裡巴掌長的小魚還在歡蹦亂跳。陪同我們的青水鄉苗民幹部李高峰連忙掏出5塊錢買下3斤,高興地對大家說:“大楮河的土魚可有名氣了,這是城裡人吃不到的,今晚讓你們嚐嚐鮮。”

山裡人晚餐比較晚。花了較長時間,用鐵鍋、吊罐、柴火把肉燉得又爛又香。我們坐在吊腳樓上,聽著大楮河的流水聲,一邊大塊地吃著臘肉,一邊大碗喝著當地人自釀的包穀酒,真是別具一番風味。尤其最後一道菜鮮魚湯,更是香氣四溢,滿滿一大盆大家吃幹撈盡喝了個底朝天。飯後又聽房東講述當年修建胡氏莊園的種種傳說,直到深夜方才休息。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第二天拂曉,大家不約而同地起了個早,匆匆洗漱後便踏上旅途。去胡氏莊園的河谷彎彎曲曲朔流而上,一會兒爬坡,一會兒趟水。沿途滿目青山綠水,無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賜。在河谷中轉來轉去,差不多快2個小時。終於在轉過一處河灣時,狹窄的山谷豁然開闊,周圍的樹木漸密,前望有幾株參天古樹,顯示著此地時間的久遠,我們猜想可能到了。

舉目環顧,椅子形山勢在眼前緩緩展開。兩股山脈從高出一頭的後山左右延伸,凹形山體前又一道山脊潛出,好似一條蛟龍橫臥。龍首在一二里地外側身翹起,與後山遙遙相望,巍峨而雄奇。兩條細水環繞、柳樹垂枝、園前的秧田蓮池鵝鴨遊憩......胡氏莊園就坐落在這山椅之中、龍身之上、田園之間,令人不禁感嘆:真乃風水寶地也!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遺址上的石條屋基和地面

據說,當年一名四川風水先生為胡氏莊園選準“龍脈”而瞎了眼睛,不料胡氏後代未守諾善待奉養,還打發瞎子去推磨幹活。這位風水先生乘一次主人得病之際,獻計鑿後山建寨門,從而傷了“龍脈”,以至胡氏莊園逐代破敗,最終被匪徒搶劫一空。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莊園的高大圍牆及後門

胡氏莊園呈正方形,邊長約200米。至今保存完好的護園圍牆,牆身為塊石所砌,厚度近2米,高5米有餘,前後園門的門柱、門樑為整塊石條鑲嵌,宏偉而堅固。據村裡長者介紹,過去的院門,僅正門足有半尺厚,均為鐵皮所包,數百斤的重量,以至早晚開閉大門時與門墩摩擦發出的嘎吱聲,整個村子都能聽到。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雜草叢生的前廳與花園

沿故道,上臺階,我們從側門進入莊園。園內建築由四部分組成:正面是祠堂,左側是生活區和內花園,祠堂後面是墓地。莊園裡原最高處是胡氏祠堂以及生活區的廳房、廂房以及碾米、釀酒、木工、銀匠作坊等幾十幢建築。如今,除四間居室現還有人居住外,其餘均在60年前匪劫火焚中蕩然無存。映入眼簾的到處是散躺著各種形狀的石條、石礅和石冠。不少橫臥的石柱、石碑上面,雕刻有“梅、蘭、竹、菊”“旱蓮花”以及“開倉放糧”“千叟宴”“十八羅漢” 等圖案,無論是山水風景,還是人物神態,均刻畫精美,鮮活逼真。能在深山荒野之地,見識如此工藝精湛的大批石雕,真讓人歎為觀止。只可惜年陳日久,上面已爬滿青苔和小草,一派淒涼。一株孤零零的桂花樹上蟬鬧不止,似乎訴說著這裡曾經有過的興盛與繁華。

步入另一側的內花園,園內雜草叢生,樹木凋零。在彎彎曲曲的小徑旁,可見一些零散的花木和斷壁殘垣。從記載園內修建的碑文得知,胡氏從清咸豐年間始建莊園。而歷代通過水運從石泉、西鄉至大楮再運抵丁木壩最多的是成型的石條和各種名貴花木。有洛陽牡丹、武昌水仙、杭州金菊,更有漢江下游的蘭草、文竹、桂花等。當地有一種傳聞,認為胡氏幾代人為官、經商,非常有錢,向大山裡轉移財產時為掩人耳目,船上大量栽植花卉的盆、缸內都裝有金銀財寶。當然,運來的花木品種繁多,加之丁木壩群山環繞,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利於植物生長,當時的花園必是百花鬥豔、四季常青,樓閣走廊、林蔭交錯。但最終,苗漢兩族勞動人民幾代人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毀於一旦,讓人扼腕嘆息。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早在全國各地紛紛前往四川劉文彩地主莊園參觀的年代,陝西鎮巴縣大櫧苗鄉丁木壩也發現了一處規模頗大的地主莊園。這裡不僅有高大的院牆、山寨和水牢,而且,還有眾說紛紜埋藏地下的大量金銀珠寶......

只可惜地處偏遠深山,這裡至今不通公路,歷史上的水運也由於河道乾涸早已中斷。通往“胡氏莊園”須爬山涉水,漫長山道阻隔了大量準備前往的參觀考察者。

一個祖籍湖北、為官經商並置田於石泉、西鄉的清代官吏人家,為何選擇鎮巴苗鄉的偏僻之地,用幾代人的心血修建莊園,並遷居委安家小?這其中的奧妙疑團,誘使我們不辭辛苦前去探祕。

初夏的陝南大巴山,漫山遍野林木蔥蔥,鳥語花香。令久居都市裡的人們陶醉的是那清新的空氣。下車伊始,人們總要伸開雙臂,仰起脖子,盡情地吸吮上幾口,然後,面對著青山,大聲地吆喝上幾句:嗨,我來啦!

從鎮巴縣城驅車3個多小時至公路的盡頭——青水鄉大櫧村原鄉政府所在地,已近黃昏,我們決定在此投宿,以便第二天有足夠的時間去遺址考察。

大楮小鎮坐落在兩水交匯的山岔之間,從東西兩條山溝流淌下來的小河彙集成大楮河之後,從小鎮的西側流向北流去注入漢江。剛剛下過一場大雨,河水上漲,水勢浩渺,足以行筏。據當地人介紹,解放初期,從西鄉、鎮巴還可以行船至此。二百年前修建胡氏莊園的石條皆是通過水路運抵大楮的。夕陽下,尚見一老一小在河灘上撒網捕魚,我們湊上前去,看見竹簍裡巴掌長的小魚還在歡蹦亂跳。陪同我們的青水鄉苗民幹部李高峰連忙掏出5塊錢買下3斤,高興地對大家說:“大楮河的土魚可有名氣了,這是城裡人吃不到的,今晚讓你們嚐嚐鮮。”

山裡人晚餐比較晚。花了較長時間,用鐵鍋、吊罐、柴火把肉燉得又爛又香。我們坐在吊腳樓上,聽著大楮河的流水聲,一邊大塊地吃著臘肉,一邊大碗喝著當地人自釀的包穀酒,真是別具一番風味。尤其最後一道菜鮮魚湯,更是香氣四溢,滿滿一大盆大家吃幹撈盡喝了個底朝天。飯後又聽房東講述當年修建胡氏莊園的種種傳說,直到深夜方才休息。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第二天拂曉,大家不約而同地起了個早,匆匆洗漱後便踏上旅途。去胡氏莊園的河谷彎彎曲曲朔流而上,一會兒爬坡,一會兒趟水。沿途滿目青山綠水,無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賜。在河谷中轉來轉去,差不多快2個小時。終於在轉過一處河灣時,狹窄的山谷豁然開闊,周圍的樹木漸密,前望有幾株參天古樹,顯示著此地時間的久遠,我們猜想可能到了。

舉目環顧,椅子形山勢在眼前緩緩展開。兩股山脈從高出一頭的後山左右延伸,凹形山體前又一道山脊潛出,好似一條蛟龍橫臥。龍首在一二里地外側身翹起,與後山遙遙相望,巍峨而雄奇。兩條細水環繞、柳樹垂枝、園前的秧田蓮池鵝鴨遊憩......胡氏莊園就坐落在這山椅之中、龍身之上、田園之間,令人不禁感嘆:真乃風水寶地也!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遺址上的石條屋基和地面

據說,當年一名四川風水先生為胡氏莊園選準“龍脈”而瞎了眼睛,不料胡氏後代未守諾善待奉養,還打發瞎子去推磨幹活。這位風水先生乘一次主人得病之際,獻計鑿後山建寨門,從而傷了“龍脈”,以至胡氏莊園逐代破敗,最終被匪徒搶劫一空。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莊園的高大圍牆及後門

胡氏莊園呈正方形,邊長約200米。至今保存完好的護園圍牆,牆身為塊石所砌,厚度近2米,高5米有餘,前後園門的門柱、門樑為整塊石條鑲嵌,宏偉而堅固。據村裡長者介紹,過去的院門,僅正門足有半尺厚,均為鐵皮所包,數百斤的重量,以至早晚開閉大門時與門墩摩擦發出的嘎吱聲,整個村子都能聽到。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雜草叢生的前廳與花園

沿故道,上臺階,我們從側門進入莊園。園內建築由四部分組成:正面是祠堂,左側是生活區和內花園,祠堂後面是墓地。莊園裡原最高處是胡氏祠堂以及生活區的廳房、廂房以及碾米、釀酒、木工、銀匠作坊等幾十幢建築。如今,除四間居室現還有人居住外,其餘均在60年前匪劫火焚中蕩然無存。映入眼簾的到處是散躺著各種形狀的石條、石礅和石冠。不少橫臥的石柱、石碑上面,雕刻有“梅、蘭、竹、菊”“旱蓮花”以及“開倉放糧”“千叟宴”“十八羅漢” 等圖案,無論是山水風景,還是人物神態,均刻畫精美,鮮活逼真。能在深山荒野之地,見識如此工藝精湛的大批石雕,真讓人歎為觀止。只可惜年陳日久,上面已爬滿青苔和小草,一派淒涼。一株孤零零的桂花樹上蟬鬧不止,似乎訴說著這裡曾經有過的興盛與繁華。

步入另一側的內花園,園內雜草叢生,樹木凋零。在彎彎曲曲的小徑旁,可見一些零散的花木和斷壁殘垣。從記載園內修建的碑文得知,胡氏從清咸豐年間始建莊園。而歷代通過水運從石泉、西鄉至大楮再運抵丁木壩最多的是成型的石條和各種名貴花木。有洛陽牡丹、武昌水仙、杭州金菊,更有漢江下游的蘭草、文竹、桂花等。當地有一種傳聞,認為胡氏幾代人為官、經商,非常有錢,向大山裡轉移財產時為掩人耳目,船上大量栽植花卉的盆、缸內都裝有金銀財寶。當然,運來的花木品種繁多,加之丁木壩群山環繞,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利於植物生長,當時的花園必是百花鬥豔、四季常青,樓閣走廊、林蔭交錯。但最終,苗漢兩族勞動人民幾代人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毀於一旦,讓人扼腕嘆息。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上圖說明:園內斷垣殘壁以及遺留下的柱礅

根據遺址牆基和石條鋪就天井面積、方位的測算,以祠堂為中軸,廳房、廂房應是幾進幾齣的主體建築。一二百年前,此地林木茂密,選材方便,當年整個建築的門、窗、椽、檀、桌、凳、床、椅,均是木製並油漆,這也是造成後來被劫匪輕易火毀的原因。我們在一幢遺址下還找到一處用石條砌成的地下室,這便是傳聞中的“水牢”。

據村子裡的人介紹,這裡原是用來存放貴重物品的地方,因為有地下水浸入而廢棄。隨著胡氏莊園人口的增加,在二十世紀初鼎盛時期,家小、族人、工匠、雜役等已達三四百之眾,免不了要出現滋事違規者。由於當時遠離官府,這座地下室後來便成為臨時的緊閉室。莊主就是當地的法官和警長。

順著石階,走過多重牆基來到院後的胡氏墓地,根據舊時“陽出富貴,陰出子弟”的觀念,此地的選擇當時很有講究。山麓前的開闊地,錯落有致的幾十座墳墓,無論高低大小,墓前都立有石碑。其中胡氏莊園的高字輩——胡高學之墓不僅高大而且位置居前。閣樓似的石雕墓碑,高約4米,闊5米有餘。並設有香爐和拜臺。雖然文革期間碑冠、旗杆被掀,仍不失其雄姿。碑扇上雕刻的仙鶴、松柏、亭閣等工藝精湛,栩栩如生。據說當年刻碑工匠多來自湖北、安康等地,莊內還專為他們設立居室安排生活。有的攜妻帶子,一干就是幾年、幾十年。

"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早在全國各地紛紛前往四川劉文彩地主莊園參觀的年代,陝西鎮巴縣大櫧苗鄉丁木壩也發現了一處規模頗大的地主莊園。這裡不僅有高大的院牆、山寨和水牢,而且,還有眾說紛紜埋藏地下的大量金銀珠寶......

只可惜地處偏遠深山,這裡至今不通公路,歷史上的水運也由於河道乾涸早已中斷。通往“胡氏莊園”須爬山涉水,漫長山道阻隔了大量準備前往的參觀考察者。

一個祖籍湖北、為官經商並置田於石泉、西鄉的清代官吏人家,為何選擇鎮巴苗鄉的偏僻之地,用幾代人的心血修建莊園,並遷居委安家小?這其中的奧妙疑團,誘使我們不辭辛苦前去探祕。

初夏的陝南大巴山,漫山遍野林木蔥蔥,鳥語花香。令久居都市裡的人們陶醉的是那清新的空氣。下車伊始,人們總要伸開雙臂,仰起脖子,盡情地吸吮上幾口,然後,面對著青山,大聲地吆喝上幾句:嗨,我來啦!

從鎮巴縣城驅車3個多小時至公路的盡頭——青水鄉大櫧村原鄉政府所在地,已近黃昏,我們決定在此投宿,以便第二天有足夠的時間去遺址考察。

大楮小鎮坐落在兩水交匯的山岔之間,從東西兩條山溝流淌下來的小河彙集成大楮河之後,從小鎮的西側流向北流去注入漢江。剛剛下過一場大雨,河水上漲,水勢浩渺,足以行筏。據當地人介紹,解放初期,從西鄉、鎮巴還可以行船至此。二百年前修建胡氏莊園的石條皆是通過水路運抵大楮的。夕陽下,尚見一老一小在河灘上撒網捕魚,我們湊上前去,看見竹簍裡巴掌長的小魚還在歡蹦亂跳。陪同我們的青水鄉苗民幹部李高峰連忙掏出5塊錢買下3斤,高興地對大家說:“大楮河的土魚可有名氣了,這是城裡人吃不到的,今晚讓你們嚐嚐鮮。”

山裡人晚餐比較晚。花了較長時間,用鐵鍋、吊罐、柴火把肉燉得又爛又香。我們坐在吊腳樓上,聽著大楮河的流水聲,一邊大塊地吃著臘肉,一邊大碗喝著當地人自釀的包穀酒,真是別具一番風味。尤其最後一道菜鮮魚湯,更是香氣四溢,滿滿一大盆大家吃幹撈盡喝了個底朝天。飯後又聽房東講述當年修建胡氏莊園的種種傳說,直到深夜方才休息。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莊園門前的參天古木——楓香樹

第二天拂曉,大家不約而同地起了個早,匆匆洗漱後便踏上旅途。去胡氏莊園的河谷彎彎曲曲朔流而上,一會兒爬坡,一會兒趟水。沿途滿目青山綠水,無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賜。在河谷中轉來轉去,差不多快2個小時。終於在轉過一處河灣時,狹窄的山谷豁然開闊,周圍的樹木漸密,前望有幾株參天古樹,顯示著此地時間的久遠,我們猜想可能到了。

舉目環顧,椅子形山勢在眼前緩緩展開。兩股山脈從高出一頭的後山左右延伸,凹形山體前又一道山脊潛出,好似一條蛟龍橫臥。龍首在一二里地外側身翹起,與後山遙遙相望,巍峨而雄奇。兩條細水環繞、柳樹垂枝、園前的秧田蓮池鵝鴨遊憩......胡氏莊園就坐落在這山椅之中、龍身之上、田園之間,令人不禁感嘆:真乃風水寶地也!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遺址上的石條屋基和地面

據說,當年一名四川風水先生為胡氏莊園選準“龍脈”而瞎了眼睛,不料胡氏後代未守諾善待奉養,還打發瞎子去推磨幹活。這位風水先生乘一次主人得病之際,獻計鑿後山建寨門,從而傷了“龍脈”,以至胡氏莊園逐代破敗,最終被匪徒搶劫一空。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莊園的高大圍牆及後門

胡氏莊園呈正方形,邊長約200米。至今保存完好的護園圍牆,牆身為塊石所砌,厚度近2米,高5米有餘,前後園門的門柱、門樑為整塊石條鑲嵌,宏偉而堅固。據村裡長者介紹,過去的院門,僅正門足有半尺厚,均為鐵皮所包,數百斤的重量,以至早晚開閉大門時與門墩摩擦發出的嘎吱聲,整個村子都能聽到。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雜草叢生的前廳與花園

沿故道,上臺階,我們從側門進入莊園。園內建築由四部分組成:正面是祠堂,左側是生活區和內花園,祠堂後面是墓地。莊園裡原最高處是胡氏祠堂以及生活區的廳房、廂房以及碾米、釀酒、木工、銀匠作坊等幾十幢建築。如今,除四間居室現還有人居住外,其餘均在60年前匪劫火焚中蕩然無存。映入眼簾的到處是散躺著各種形狀的石條、石礅和石冠。不少橫臥的石柱、石碑上面,雕刻有“梅、蘭、竹、菊”“旱蓮花”以及“開倉放糧”“千叟宴”“十八羅漢” 等圖案,無論是山水風景,還是人物神態,均刻畫精美,鮮活逼真。能在深山荒野之地,見識如此工藝精湛的大批石雕,真讓人歎為觀止。只可惜年陳日久,上面已爬滿青苔和小草,一派淒涼。一株孤零零的桂花樹上蟬鬧不止,似乎訴說著這裡曾經有過的興盛與繁華。

步入另一側的內花園,園內雜草叢生,樹木凋零。在彎彎曲曲的小徑旁,可見一些零散的花木和斷壁殘垣。從記載園內修建的碑文得知,胡氏從清咸豐年間始建莊園。而歷代通過水運從石泉、西鄉至大楮再運抵丁木壩最多的是成型的石條和各種名貴花木。有洛陽牡丹、武昌水仙、杭州金菊,更有漢江下游的蘭草、文竹、桂花等。當地有一種傳聞,認為胡氏幾代人為官、經商,非常有錢,向大山裡轉移財產時為掩人耳目,船上大量栽植花卉的盆、缸內都裝有金銀財寶。當然,運來的花木品種繁多,加之丁木壩群山環繞,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利於植物生長,當時的花園必是百花鬥豔、四季常青,樓閣走廊、林蔭交錯。但最終,苗漢兩族勞動人民幾代人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毀於一旦,讓人扼腕嘆息。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上圖說明:園內斷垣殘壁以及遺留下的柱礅

根據遺址牆基和石條鋪就天井面積、方位的測算,以祠堂為中軸,廳房、廂房應是幾進幾齣的主體建築。一二百年前,此地林木茂密,選材方便,當年整個建築的門、窗、椽、檀、桌、凳、床、椅,均是木製並油漆,這也是造成後來被劫匪輕易火毀的原因。我們在一幢遺址下還找到一處用石條砌成的地下室,這便是傳聞中的“水牢”。

據村子裡的人介紹,這裡原是用來存放貴重物品的地方,因為有地下水浸入而廢棄。隨著胡氏莊園人口的增加,在二十世紀初鼎盛時期,家小、族人、工匠、雜役等已達三四百之眾,免不了要出現滋事違規者。由於當時遠離官府,這座地下室後來便成為臨時的緊閉室。莊主就是當地的法官和警長。

順著石階,走過多重牆基來到院後的胡氏墓地,根據舊時“陽出富貴,陰出子弟”的觀念,此地的選擇當時很有講究。山麓前的開闊地,錯落有致的幾十座墳墓,無論高低大小,墓前都立有石碑。其中胡氏莊園的高字輩——胡高學之墓不僅高大而且位置居前。閣樓似的石雕墓碑,高約4米,闊5米有餘。並設有香爐和拜臺。雖然文革期間碑冠、旗杆被掀,仍不失其雄姿。碑扇上雕刻的仙鶴、松柏、亭閣等工藝精湛,栩栩如生。據說當年刻碑工匠多來自湖北、安康等地,莊內還專為他們設立居室安排生活。有的攜妻帶子,一干就是幾年、幾十年。

走進陝南苗鄉——“探索胡氏莊園文化”

▲胡氏墓地以鼎盛時期的園主胡高學墓碑高大,文革被毀,其三位夫人的合葬墓尚存

莊園的後院門連著一條小道,爬坡一里多地,便是山寨。這是莊園內家眷應急時的庇護所。山寨修築在一地勢險要的山頭,上山的惟一通道築有堅固的寨門。山頂蓋有房屋,種有蔬菜,備有糧食和水窖,寨牆上還架有盆口粗的土炮。如今這裡倒成了放牛娃躲雨、嬉戲的好去處。

胡氏家族,幾代為朝廷命官,早在二百年前洞察滿清後期內憂外患的局勢,必導致交通要道出現兵荒馬亂,故而既不回祖籍湖北,也不在為官經商的石泉、西鄉一帶安家,而選擇進鎮巴深山與憨厚的苗民為鄰,以其幾代人的物力、財力和心血,築起這一曠世豪華的胡氏莊園,然而,不曾想雖避開了亂世兵荒,卻未躲過野蠻的匪患。曾經歷了上百年輝煌的胡氏莊園終於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入陝川匪王三春洗劫。數百名匪徒攻下莊園,搜出了大批的銅錢、銀元和綾羅綢緞。只是掘地三尺,未找見金銀珠寶。匪首一氣之下下令縱火焚燬了莊園。大火一直燒了兩天兩夜。曾船裝馬馱盆藏數目非小的金銀珠寶究竟埋於何處?幾十年來曾有不少人偷偷掘墳墓、撬牆基均無發現。這個謎連同莊園內許多奧祕一樣,只好留待後人去探索了。

(來源/文化藝術網 - 文化藝術報 唐偉 周剛伍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