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堡太極拳步法闡祕'

太極拳 體育 形意拳 拳擊 武當山 武術人 2019-07-23
"

太極拳的步法十分重要,在趙堡太極流傳的《九要論》中,對步法更有詳實的敘述。人的一切肢體運動和技擊運用,全賴於步的周旋,所謂“夫五官百骸主於動,而實運於步。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步法在實戰中,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學太極拳要學練步法,如進步、退步、倒插步、拗步、僕步、跟步、斜行步、透步、蓋步等。手的靈活、隨機應變,亦是靠步法的運作而周旋的。《九要論》雲:“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盪之機,抑伸縮,非步無以和變化之妙。”所以任何一種拳術在訓練時,皆特別重視步法的運用。《九要論》又曰:“所以觀者眼,變化在心,而轉彎抹角,千變萬化,而不至窘迫者,何莫非步之為之司命”。所以若學習趙堡太極拳,從一開始就要學會步法的用途,並且在推手中實現它的方法。

老師在教我們推手時,往往善用各種封套逼插之進身鎖腿法,穿襠進步、內鎖步、外鎖步、搶步奪位法等,忽進忽退。和老師推手時,在不知不覺中,老師的腿已經逼插到我的中門,並管住我的兩隻腳,使我前進不能、後退不得。當我想向老師進攻時,卻總是夠不上,其關鍵原因在於步法。老師在用招發打時,往往乾脆利索,除了招法更加準確、迅捷之外,更重要的是老師步法十分靈活,在不知不覺中佔據了主動,而我卻被動挨打。這也是趙堡太極拳獨有的偷步進身法,以巧妙而靈活地運用步法來戰勝對方。《九要論》中曰:“身欲動而步已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逼。”即要求上下一致,手到腳到,意到勁到,一氣呵成。

武當趙堡太極拳路里就有許多步法,有的需要單獨練習、如進步,什麼時候進,如何進,進多少,其中蘊含深意,須不多不少,無過不及。同樣是退步或是倒插步,也需要循拳理而練,前後容碓,進退呼應。《九要論》又曰:“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然而無定位者,也為步。如前步時之後步隨之,前後自由定位矣。若前步作後,後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之後步,則前後亦無定位矣。”

與人交手時,眼觀對方雙目,並用餘光觀察對方之兩肩,視彼進攻之方式而還擊。雙方相距約一臂之餘,彼打我躲,我打彼躲,猶如在拳擊臺上,大多以拳擊對方或組拳擊打,擊完後速退,以防止對方回擊。太極拳的散打法與此有許多不同之處,它除了常規的打法外,還有近距離的打法,這就需要靠步法的配合。當對方上前擊打你時,非但不逃脫,而突然進步貼近對方身體。在拳擊中,一方擊打對方後迅速相抱,一是避免對方回擊,二是可以有機會休息一下。而在太極拳散手中就可以貼身打,諸如打掩手捶、披身捶、肘底捶、串捶等,還可以打進身靠和肘打,如迎面靠、貼身靠、七寸靠、穿心肘、搬攔肘等,這些都是短距離的擊打。太極拳尤精於近距離之拿發和化打,但必須掌握正確的步法,處處我順人背,所以習技擊不能不知步法。習技擊者,除了要有純厚的功底,還必須有靈變的步法。八卦掌的八卦步法堪稱一絕;形意拳善用雞步;太極拳的步法主要是陰陽虛實步,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所謂“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習拳不習步法,就沒有根基;沒有根基,何談技擊!

武當趙堡太極拳成架,幾乎每一個拳式都有各種步法,有些步法在其它太極拳中是沒有的。例如懶扎衣一式,在起式變換兩手動作的同時,左腳向右後倒插半步,落於右腳之後。通常這種倒插步適用於邊退邊接對方手,與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又是向右偷進了半步,也是偷步進身的方法。又如在白鶴亮翅一式中,暫時收回右腳,緩解對方的進攻,使之引進落空,再卸步進擊對方。趙堡成架太極拳之單鞭一式,與它式也略有不同,單鞭開始時,左腳向左邁半步,然後雙掌向右擺動,整個動作向左偷進了半步。

所謂偷步,顧名思義,即是在對方不知不覺中偷偷地前進一步或半步,也叫偷步奪位。在推手中,後腳偷進一步或半步,前腳隨即跟進一步或半步,以後腳奪前腳的這種步法,在趙堡架中統稱為連技步法。即在不覺中“佔中”,雖然難度較高,但其技擊性特強,所以威力極大。偷步奪位進身法,有右腳偷步法和左腳偷步法,還有連技進擊步法等。

交手勝負大多決定於步法之優劣。例如在趙堡太極成架裡,倒卷肱之用法可以破解野馬分鬃。如對方用左肩臂以野馬分鬃打我,既是以肩背的靠勁、臂肘的滾翻勁,又是橫向打法。我隨勢迅速撤回右腳,乘機勾絆對方左腳,兩手向前方滾引,令其失重跌僕,這是倒卷肱破野馬分鬃的打法。而野馬分鬃也可破倒卷肱,如在彼向後撤回的同時,我迅疾跟著彼勁前進一步或半步,使彼之倒卷肱無法使用勾絆腿法,我即用肩靠之,以臂之滾翻打出橫勁,令彼仰跌。《拳經》雲:“手要靈,步要輕,進退旋轉如貓行;身要正,目銳精,手足齊到足能贏。”所以不管倒卷肱能破野馬分鬃,還是野馬分鬃破倒卷肱,關鍵還是步法能否勝人一籌。所以凡有志學好太極拳者,必須要學會掌握步法。否則功夫再好,也用招不靈、拖泥帶水,或無從入手、有勇而無用武之地,亦或進退兩難、騎虎難下。猶如下棋一樣,本當該贏的棋局,反而敗北,最後只落得“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文:林寶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