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
"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文 |田文華

離開故鄉己經多年了,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總想吃一碗家鄉飯。

在故鄉隴東黃土高原,甚至陝甘寧地區,家鄉飯,當指漿水面。

我是吃漿水面長大的,對漿水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想起家鄉的味道,漿水面的情結,在腦海裡,在夢中。

一碗酸溜溜的漿水面,它裝載著一年四季光陰的日曆,凝聚著家鄉人的勤勞,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美德的根。

"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文 |田文華

離開故鄉己經多年了,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總想吃一碗家鄉飯。

在故鄉隴東黃土高原,甚至陝甘寧地區,家鄉飯,當指漿水面。

我是吃漿水面長大的,對漿水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想起家鄉的味道,漿水面的情結,在腦海裡,在夢中。

一碗酸溜溜的漿水面,它裝載著一年四季光陰的日曆,凝聚著家鄉人的勤勞,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美德的根。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人的生存歷史,必然有對自然環境的對抗和改造,漿水的發明,是黃土高原地區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一種馴化。

故鄉的漿水用麵湯而制,在半大陶缸裡,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清水不能用,內不含澱粉,無發酵之因子;麵湯也不能太稠,漿水以清爽為上,而且澱粉太多,發酵太過,容易變質。一般吃到還剩五分之一時,就會加入新的麵湯。倒麵湯,要非常小心,先沉澱,再沿著鍋邊,慢慢地讓清湯流進缸裡。到第二天,漿水錶面浮起一個個細細的水泡,就標誌著發酵成功了。

漿水裡,還要醃酸菜。酸菜的原料,春天原野探頭的野菜,凡是無毒的種類,都能採來製作漿水:苜蓿、苦苣……夏秋季節,人工馴化的各類菜蔬繁茂生長,人們不再為製作漿水沒有原料而發愁。用芹菜葉子、包包菜葉子一類的蔬菜,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口感酸爽。

"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文 |田文華

離開故鄉己經多年了,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總想吃一碗家鄉飯。

在故鄉隴東黃土高原,甚至陝甘寧地區,家鄉飯,當指漿水面。

我是吃漿水面長大的,對漿水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想起家鄉的味道,漿水面的情結,在腦海裡,在夢中。

一碗酸溜溜的漿水面,它裝載著一年四季光陰的日曆,凝聚著家鄉人的勤勞,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美德的根。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人的生存歷史,必然有對自然環境的對抗和改造,漿水的發明,是黃土高原地區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一種馴化。

故鄉的漿水用麵湯而制,在半大陶缸裡,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清水不能用,內不含澱粉,無發酵之因子;麵湯也不能太稠,漿水以清爽為上,而且澱粉太多,發酵太過,容易變質。一般吃到還剩五分之一時,就會加入新的麵湯。倒麵湯,要非常小心,先沉澱,再沿著鍋邊,慢慢地讓清湯流進缸裡。到第二天,漿水錶面浮起一個個細細的水泡,就標誌著發酵成功了。

漿水裡,還要醃酸菜。酸菜的原料,春天原野探頭的野菜,凡是無毒的種類,都能採來製作漿水:苜蓿、苦苣……夏秋季節,人工馴化的各類菜蔬繁茂生長,人們不再為製作漿水沒有原料而發愁。用芹菜葉子、包包菜葉子一類的蔬菜,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口感酸爽。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漿水是故鄉人的命根子。那個困難時代,糧食奇缺,飢餓難耐。漿水酸菜曾是救命的稻草。取材於鄉間田陌,果腹於貧民百姓。漿水給故鄉人的是賜予,是恩典。

“人吃五穀雜糧”,是以糧為綱的。但村裡人也常做“無米之炊”,千方百計弄些小菜,打打牙祭。常見的,是酸菜。缺糧的日子,尋找野菜不比找尋糧食那般艱難。苜蓿發芽、苦苣發芽,多花點力氣,多掐點嫩芽,把酸菜做得稠稠的。沒面,撈出稠稠的酸菜,拌上油、鹽、辣椒,苦乏燥熱的身體吃一碗酸菜,總能復活能量。面少,用酸菜和著吃可以延長日子,人們還發明瞭一道食物:酸拌湯。一把面,和少許麵糊糊,倒入鍋中,加洋芋條,煮沸,加入酸菜漿水,一鍋拌湯,人均吃喝兩三碗,管用。困難歲月,故鄉人多是喝著酸拌湯挺過來的。

"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文 |田文華

離開故鄉己經多年了,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總想吃一碗家鄉飯。

在故鄉隴東黃土高原,甚至陝甘寧地區,家鄉飯,當指漿水面。

我是吃漿水面長大的,對漿水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想起家鄉的味道,漿水面的情結,在腦海裡,在夢中。

一碗酸溜溜的漿水面,它裝載著一年四季光陰的日曆,凝聚著家鄉人的勤勞,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美德的根。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人的生存歷史,必然有對自然環境的對抗和改造,漿水的發明,是黃土高原地區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一種馴化。

故鄉的漿水用麵湯而制,在半大陶缸裡,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清水不能用,內不含澱粉,無發酵之因子;麵湯也不能太稠,漿水以清爽為上,而且澱粉太多,發酵太過,容易變質。一般吃到還剩五分之一時,就會加入新的麵湯。倒麵湯,要非常小心,先沉澱,再沿著鍋邊,慢慢地讓清湯流進缸裡。到第二天,漿水錶面浮起一個個細細的水泡,就標誌著發酵成功了。

漿水裡,還要醃酸菜。酸菜的原料,春天原野探頭的野菜,凡是無毒的種類,都能採來製作漿水:苜蓿、苦苣……夏秋季節,人工馴化的各類菜蔬繁茂生長,人們不再為製作漿水沒有原料而發愁。用芹菜葉子、包包菜葉子一類的蔬菜,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口感酸爽。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漿水是故鄉人的命根子。那個困難時代,糧食奇缺,飢餓難耐。漿水酸菜曾是救命的稻草。取材於鄉間田陌,果腹於貧民百姓。漿水給故鄉人的是賜予,是恩典。

“人吃五穀雜糧”,是以糧為綱的。但村裡人也常做“無米之炊”,千方百計弄些小菜,打打牙祭。常見的,是酸菜。缺糧的日子,尋找野菜不比找尋糧食那般艱難。苜蓿發芽、苦苣發芽,多花點力氣,多掐點嫩芽,把酸菜做得稠稠的。沒面,撈出稠稠的酸菜,拌上油、鹽、辣椒,苦乏燥熱的身體吃一碗酸菜,總能復活能量。面少,用酸菜和著吃可以延長日子,人們還發明瞭一道食物:酸拌湯。一把面,和少許麵糊糊,倒入鍋中,加洋芋條,煮沸,加入酸菜漿水,一鍋拌湯,人均吃喝兩三碗,管用。困難歲月,故鄉人多是喝著酸拌湯挺過來的。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到底是誰最早發明了漿水,現已無從考究,但漿水製作技藝在窮山溝裡世代傳承,家家會做。故鄉人,兩三日不吃漿水,就會饞得慌。尤其是夏天的漿水,還常常當作預防中暑的清涼飲料。酷暑難耐的時候,舀上一馬勺漿水來解暑,口感比冰鎮的可樂、紅茶等飲料要舒服的多。

小時候,我看到過六月割麥的田間地頭;七月碾麥的打穀場上,豪爽的漢子,捧起盛著漿水的瓦罐,仰著脖兒,咕嘟咕嘟地猛喝一陣,舒口長氣,打個響嗝,然後,左右開弓地用胳膊擦擦嘴脣,兩手摸摸赤裸的肚皮,啊,多麼舒暢!若有興致,接著再吼幾聲秦腔。高興起來,唱幾個成人段子,逗得身邊的小媳婦羞紅了臉,此情此景,多像是一幅古樸蒼勁的水墨畫,渾然天成。

後來,我才知道:黃土高原氣候乾燥,土地含鹽鹼過多,長期喝鹼性水會導致胃酸紊亂,擾亂人體的酸鹼度。酸性的漿水能被故鄉人百吃不厭,必然與對抗鹼性水有很大聯繫。鹼性的水,酸性的漿水,每一頓餐食中都有這樣的混合,儘管沒有人用化學儀器做過測量,但從常理分析推斷,故鄉“酸飯不離口”的飲食習慣,酸性的漿水對黃土高原飲用水偏鹼性的水質有著非常好的中和。

《本草綱目》有記載漿水的文字,認為漿水“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洩利,消宿食。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煩去睡,調理腑臟。煎令酸,止嘔噦,白人膚,體如繒帛。利小便。”

"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文 |田文華

離開故鄉己經多年了,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總想吃一碗家鄉飯。

在故鄉隴東黃土高原,甚至陝甘寧地區,家鄉飯,當指漿水面。

我是吃漿水面長大的,對漿水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想起家鄉的味道,漿水面的情結,在腦海裡,在夢中。

一碗酸溜溜的漿水面,它裝載著一年四季光陰的日曆,凝聚著家鄉人的勤勞,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美德的根。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人的生存歷史,必然有對自然環境的對抗和改造,漿水的發明,是黃土高原地區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一種馴化。

故鄉的漿水用麵湯而制,在半大陶缸裡,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清水不能用,內不含澱粉,無發酵之因子;麵湯也不能太稠,漿水以清爽為上,而且澱粉太多,發酵太過,容易變質。一般吃到還剩五分之一時,就會加入新的麵湯。倒麵湯,要非常小心,先沉澱,再沿著鍋邊,慢慢地讓清湯流進缸裡。到第二天,漿水錶面浮起一個個細細的水泡,就標誌著發酵成功了。

漿水裡,還要醃酸菜。酸菜的原料,春天原野探頭的野菜,凡是無毒的種類,都能採來製作漿水:苜蓿、苦苣……夏秋季節,人工馴化的各類菜蔬繁茂生長,人們不再為製作漿水沒有原料而發愁。用芹菜葉子、包包菜葉子一類的蔬菜,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口感酸爽。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漿水是故鄉人的命根子。那個困難時代,糧食奇缺,飢餓難耐。漿水酸菜曾是救命的稻草。取材於鄉間田陌,果腹於貧民百姓。漿水給故鄉人的是賜予,是恩典。

“人吃五穀雜糧”,是以糧為綱的。但村裡人也常做“無米之炊”,千方百計弄些小菜,打打牙祭。常見的,是酸菜。缺糧的日子,尋找野菜不比找尋糧食那般艱難。苜蓿發芽、苦苣發芽,多花點力氣,多掐點嫩芽,把酸菜做得稠稠的。沒面,撈出稠稠的酸菜,拌上油、鹽、辣椒,苦乏燥熱的身體吃一碗酸菜,總能復活能量。面少,用酸菜和著吃可以延長日子,人們還發明瞭一道食物:酸拌湯。一把面,和少許麵糊糊,倒入鍋中,加洋芋條,煮沸,加入酸菜漿水,一鍋拌湯,人均吃喝兩三碗,管用。困難歲月,故鄉人多是喝著酸拌湯挺過來的。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到底是誰最早發明了漿水,現已無從考究,但漿水製作技藝在窮山溝裡世代傳承,家家會做。故鄉人,兩三日不吃漿水,就會饞得慌。尤其是夏天的漿水,還常常當作預防中暑的清涼飲料。酷暑難耐的時候,舀上一馬勺漿水來解暑,口感比冰鎮的可樂、紅茶等飲料要舒服的多。

小時候,我看到過六月割麥的田間地頭;七月碾麥的打穀場上,豪爽的漢子,捧起盛著漿水的瓦罐,仰著脖兒,咕嘟咕嘟地猛喝一陣,舒口長氣,打個響嗝,然後,左右開弓地用胳膊擦擦嘴脣,兩手摸摸赤裸的肚皮,啊,多麼舒暢!若有興致,接著再吼幾聲秦腔。高興起來,唱幾個成人段子,逗得身邊的小媳婦羞紅了臉,此情此景,多像是一幅古樸蒼勁的水墨畫,渾然天成。

後來,我才知道:黃土高原氣候乾燥,土地含鹽鹼過多,長期喝鹼性水會導致胃酸紊亂,擾亂人體的酸鹼度。酸性的漿水能被故鄉人百吃不厭,必然與對抗鹼性水有很大聯繫。鹼性的水,酸性的漿水,每一頓餐食中都有這樣的混合,儘管沒有人用化學儀器做過測量,但從常理分析推斷,故鄉“酸飯不離口”的飲食習慣,酸性的漿水對黃土高原飲用水偏鹼性的水質有著非常好的中和。

《本草綱目》有記載漿水的文字,認為漿水“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洩利,消宿食。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煩去睡,調理腑臟。煎令酸,止嘔噦,白人膚,體如繒帛。利小便。”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故鄉人喜歡漿水,更喜歡漿水面。

做漿水面前,首當其衝任務是熗漿水。先將大鍋加熱,倒入胡麻油,油溫上升、油煙竄起。一把蔥花,撒入鍋中,鍋內瞬間嗶啵作聲,反響強烈。油花四濺,清香泛起。大半盆夾雜少量酸菜的漿水傾倒鍋中,刺啦一聲,鍋內油花和蔥花互不降伏的姿態被鋪天蓋地的漿水澆滅。鍋中歸於平靜,酸香四散,半個村子都能聞到。

這個時候該和麵了。主婦將額角的一綹頭髮向後挽去,她手執面勺,伸向面櫃的動作,挖出幾勺面。挖在瓦盆裡的白麵,倒些鹼和水,開始和麵。面須揉個九九八十一遍。揉過的面主婦們用擀麵杖把麵糰從中間向四周擀開,反覆多次,擀一回,鋪開,再撒上面潑,再捲起來,不停重複推擀的動作,麵餅愈大,透著勁道擀出薄而勻稱的面葉,再把它切成或寬或細條狀,每根面都帶著自然的彎曲,猶如藝術品,遠比現在機器壓出來的麵條更有人情味。

"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文 |田文華

離開故鄉己經多年了,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總想吃一碗家鄉飯。

在故鄉隴東黃土高原,甚至陝甘寧地區,家鄉飯,當指漿水面。

我是吃漿水面長大的,對漿水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想起家鄉的味道,漿水面的情結,在腦海裡,在夢中。

一碗酸溜溜的漿水面,它裝載著一年四季光陰的日曆,凝聚著家鄉人的勤勞,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美德的根。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人的生存歷史,必然有對自然環境的對抗和改造,漿水的發明,是黃土高原地區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一種馴化。

故鄉的漿水用麵湯而制,在半大陶缸裡,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清水不能用,內不含澱粉,無發酵之因子;麵湯也不能太稠,漿水以清爽為上,而且澱粉太多,發酵太過,容易變質。一般吃到還剩五分之一時,就會加入新的麵湯。倒麵湯,要非常小心,先沉澱,再沿著鍋邊,慢慢地讓清湯流進缸裡。到第二天,漿水錶面浮起一個個細細的水泡,就標誌著發酵成功了。

漿水裡,還要醃酸菜。酸菜的原料,春天原野探頭的野菜,凡是無毒的種類,都能採來製作漿水:苜蓿、苦苣……夏秋季節,人工馴化的各類菜蔬繁茂生長,人們不再為製作漿水沒有原料而發愁。用芹菜葉子、包包菜葉子一類的蔬菜,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口感酸爽。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漿水是故鄉人的命根子。那個困難時代,糧食奇缺,飢餓難耐。漿水酸菜曾是救命的稻草。取材於鄉間田陌,果腹於貧民百姓。漿水給故鄉人的是賜予,是恩典。

“人吃五穀雜糧”,是以糧為綱的。但村裡人也常做“無米之炊”,千方百計弄些小菜,打打牙祭。常見的,是酸菜。缺糧的日子,尋找野菜不比找尋糧食那般艱難。苜蓿發芽、苦苣發芽,多花點力氣,多掐點嫩芽,把酸菜做得稠稠的。沒面,撈出稠稠的酸菜,拌上油、鹽、辣椒,苦乏燥熱的身體吃一碗酸菜,總能復活能量。面少,用酸菜和著吃可以延長日子,人們還發明瞭一道食物:酸拌湯。一把面,和少許麵糊糊,倒入鍋中,加洋芋條,煮沸,加入酸菜漿水,一鍋拌湯,人均吃喝兩三碗,管用。困難歲月,故鄉人多是喝著酸拌湯挺過來的。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到底是誰最早發明了漿水,現已無從考究,但漿水製作技藝在窮山溝裡世代傳承,家家會做。故鄉人,兩三日不吃漿水,就會饞得慌。尤其是夏天的漿水,還常常當作預防中暑的清涼飲料。酷暑難耐的時候,舀上一馬勺漿水來解暑,口感比冰鎮的可樂、紅茶等飲料要舒服的多。

小時候,我看到過六月割麥的田間地頭;七月碾麥的打穀場上,豪爽的漢子,捧起盛著漿水的瓦罐,仰著脖兒,咕嘟咕嘟地猛喝一陣,舒口長氣,打個響嗝,然後,左右開弓地用胳膊擦擦嘴脣,兩手摸摸赤裸的肚皮,啊,多麼舒暢!若有興致,接著再吼幾聲秦腔。高興起來,唱幾個成人段子,逗得身邊的小媳婦羞紅了臉,此情此景,多像是一幅古樸蒼勁的水墨畫,渾然天成。

後來,我才知道:黃土高原氣候乾燥,土地含鹽鹼過多,長期喝鹼性水會導致胃酸紊亂,擾亂人體的酸鹼度。酸性的漿水能被故鄉人百吃不厭,必然與對抗鹼性水有很大聯繫。鹼性的水,酸性的漿水,每一頓餐食中都有這樣的混合,儘管沒有人用化學儀器做過測量,但從常理分析推斷,故鄉“酸飯不離口”的飲食習慣,酸性的漿水對黃土高原飲用水偏鹼性的水質有著非常好的中和。

《本草綱目》有記載漿水的文字,認為漿水“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洩利,消宿食。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煩去睡,調理腑臟。煎令酸,止嘔噦,白人膚,體如繒帛。利小便。”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故鄉人喜歡漿水,更喜歡漿水面。

做漿水面前,首當其衝任務是熗漿水。先將大鍋加熱,倒入胡麻油,油溫上升、油煙竄起。一把蔥花,撒入鍋中,鍋內瞬間嗶啵作聲,反響強烈。油花四濺,清香泛起。大半盆夾雜少量酸菜的漿水傾倒鍋中,刺啦一聲,鍋內油花和蔥花互不降伏的姿態被鋪天蓋地的漿水澆滅。鍋中歸於平靜,酸香四散,半個村子都能聞到。

這個時候該和麵了。主婦將額角的一綹頭髮向後挽去,她手執面勺,伸向面櫃的動作,挖出幾勺面。挖在瓦盆裡的白麵,倒些鹼和水,開始和麵。面須揉個九九八十一遍。揉過的面主婦們用擀麵杖把麵糰從中間向四周擀開,反覆多次,擀一回,鋪開,再撒上面潑,再捲起來,不停重複推擀的動作,麵餅愈大,透著勁道擀出薄而勻稱的面葉,再把它切成或寬或細條狀,每根面都帶著自然的彎曲,猶如藝術品,遠比現在機器壓出來的麵條更有人情味。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沸水,將擀好的長麵條一綹綹投入鍋中,一綹綹被打撈入碗。每碗麵條分量相等。澆上漿水,黃黃的油花簇著綠綠的菜葉,浮在白白的麵條之上,湯麵分明、清冽溫婉。

漿水面一碗接著一碗從廚房被端出,人手一碗。綠綠的醃鹹菜、紅紅的油潑辣子,各人根據鹹淡、清辣口味,被拌入碗中。窸窸窣窣,有人吃兩碗,有人咥三碗,吃了肉、喝了酒的胃腸立時變得清爽安穩。

"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文 |田文華

離開故鄉己經多年了,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總想吃一碗家鄉飯。

在故鄉隴東黃土高原,甚至陝甘寧地區,家鄉飯,當指漿水面。

我是吃漿水面長大的,對漿水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想起家鄉的味道,漿水面的情結,在腦海裡,在夢中。

一碗酸溜溜的漿水面,它裝載著一年四季光陰的日曆,凝聚著家鄉人的勤勞,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美德的根。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人的生存歷史,必然有對自然環境的對抗和改造,漿水的發明,是黃土高原地區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一種馴化。

故鄉的漿水用麵湯而制,在半大陶缸裡,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清水不能用,內不含澱粉,無發酵之因子;麵湯也不能太稠,漿水以清爽為上,而且澱粉太多,發酵太過,容易變質。一般吃到還剩五分之一時,就會加入新的麵湯。倒麵湯,要非常小心,先沉澱,再沿著鍋邊,慢慢地讓清湯流進缸裡。到第二天,漿水錶面浮起一個個細細的水泡,就標誌著發酵成功了。

漿水裡,還要醃酸菜。酸菜的原料,春天原野探頭的野菜,凡是無毒的種類,都能採來製作漿水:苜蓿、苦苣……夏秋季節,人工馴化的各類菜蔬繁茂生長,人們不再為製作漿水沒有原料而發愁。用芹菜葉子、包包菜葉子一類的蔬菜,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口感酸爽。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漿水是故鄉人的命根子。那個困難時代,糧食奇缺,飢餓難耐。漿水酸菜曾是救命的稻草。取材於鄉間田陌,果腹於貧民百姓。漿水給故鄉人的是賜予,是恩典。

“人吃五穀雜糧”,是以糧為綱的。但村裡人也常做“無米之炊”,千方百計弄些小菜,打打牙祭。常見的,是酸菜。缺糧的日子,尋找野菜不比找尋糧食那般艱難。苜蓿發芽、苦苣發芽,多花點力氣,多掐點嫩芽,把酸菜做得稠稠的。沒面,撈出稠稠的酸菜,拌上油、鹽、辣椒,苦乏燥熱的身體吃一碗酸菜,總能復活能量。面少,用酸菜和著吃可以延長日子,人們還發明瞭一道食物:酸拌湯。一把面,和少許麵糊糊,倒入鍋中,加洋芋條,煮沸,加入酸菜漿水,一鍋拌湯,人均吃喝兩三碗,管用。困難歲月,故鄉人多是喝著酸拌湯挺過來的。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到底是誰最早發明了漿水,現已無從考究,但漿水製作技藝在窮山溝裡世代傳承,家家會做。故鄉人,兩三日不吃漿水,就會饞得慌。尤其是夏天的漿水,還常常當作預防中暑的清涼飲料。酷暑難耐的時候,舀上一馬勺漿水來解暑,口感比冰鎮的可樂、紅茶等飲料要舒服的多。

小時候,我看到過六月割麥的田間地頭;七月碾麥的打穀場上,豪爽的漢子,捧起盛著漿水的瓦罐,仰著脖兒,咕嘟咕嘟地猛喝一陣,舒口長氣,打個響嗝,然後,左右開弓地用胳膊擦擦嘴脣,兩手摸摸赤裸的肚皮,啊,多麼舒暢!若有興致,接著再吼幾聲秦腔。高興起來,唱幾個成人段子,逗得身邊的小媳婦羞紅了臉,此情此景,多像是一幅古樸蒼勁的水墨畫,渾然天成。

後來,我才知道:黃土高原氣候乾燥,土地含鹽鹼過多,長期喝鹼性水會導致胃酸紊亂,擾亂人體的酸鹼度。酸性的漿水能被故鄉人百吃不厭,必然與對抗鹼性水有很大聯繫。鹼性的水,酸性的漿水,每一頓餐食中都有這樣的混合,儘管沒有人用化學儀器做過測量,但從常理分析推斷,故鄉“酸飯不離口”的飲食習慣,酸性的漿水對黃土高原飲用水偏鹼性的水質有著非常好的中和。

《本草綱目》有記載漿水的文字,認為漿水“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洩利,消宿食。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煩去睡,調理腑臟。煎令酸,止嘔噦,白人膚,體如繒帛。利小便。”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故鄉人喜歡漿水,更喜歡漿水面。

做漿水面前,首當其衝任務是熗漿水。先將大鍋加熱,倒入胡麻油,油溫上升、油煙竄起。一把蔥花,撒入鍋中,鍋內瞬間嗶啵作聲,反響強烈。油花四濺,清香泛起。大半盆夾雜少量酸菜的漿水傾倒鍋中,刺啦一聲,鍋內油花和蔥花互不降伏的姿態被鋪天蓋地的漿水澆滅。鍋中歸於平靜,酸香四散,半個村子都能聞到。

這個時候該和麵了。主婦將額角的一綹頭髮向後挽去,她手執面勺,伸向面櫃的動作,挖出幾勺面。挖在瓦盆裡的白麵,倒些鹼和水,開始和麵。面須揉個九九八十一遍。揉過的面主婦們用擀麵杖把麵糰從中間向四周擀開,反覆多次,擀一回,鋪開,再撒上面潑,再捲起來,不停重複推擀的動作,麵餅愈大,透著勁道擀出薄而勻稱的面葉,再把它切成或寬或細條狀,每根面都帶著自然的彎曲,猶如藝術品,遠比現在機器壓出來的麵條更有人情味。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沸水,將擀好的長麵條一綹綹投入鍋中,一綹綹被打撈入碗。每碗麵條分量相等。澆上漿水,黃黃的油花簇著綠綠的菜葉,浮在白白的麵條之上,湯麵分明、清冽溫婉。

漿水面一碗接著一碗從廚房被端出,人手一碗。綠綠的醃鹹菜、紅紅的油潑辣子,各人根據鹹淡、清辣口味,被拌入碗中。窸窸窣窣,有人吃兩碗,有人咥三碗,吃了肉、喝了酒的胃腸立時變得清爽安穩。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時至今日,我腦海深處時常閃現這樣的畫面:夕陽西下的農家小院,暑熱散去花香宜人。故鄉的漢子、小媳婦們從田間回來,做一鍋漿水面,在院裡的果樹下放一張矮腳炕桌,擺上涼拌的土豆絲,蒜拌的拍黃瓜,再來一小碗油潑紅辣子,剝幾頭大蒜,捋一把小蔥。一家老小席地而坐就吃起了飯。小黃狗圍著一家人跑來跑去,在向主人索要它的晚餐,那幾只小雞在炕桌下面竄來竄去,渴望主人可以施捨幾根麵條。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的畫面呀。

是的,故鄉的人們一年四季都離不開漿水面,漿水面養育著一代又一代勤勞,樸實和善良的家鄉人。家鄉的菜就是這樣的簡單,沒有山珍海味,沒有百變花樣,永遠只是那一道:漿水菜。永遠是那一種味道:淡淡的酸。正因為生活單調,才有淳樸的民風,才有任勞任怨的擔當,才有溫暖和諧的親情。

"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文 |田文華

離開故鄉己經多年了,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總想吃一碗家鄉飯。

在故鄉隴東黃土高原,甚至陝甘寧地區,家鄉飯,當指漿水面。

我是吃漿水面長大的,對漿水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想起家鄉的味道,漿水面的情結,在腦海裡,在夢中。

一碗酸溜溜的漿水面,它裝載著一年四季光陰的日曆,凝聚著家鄉人的勤勞,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美德的根。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人的生存歷史,必然有對自然環境的對抗和改造,漿水的發明,是黃土高原地區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一種馴化。

故鄉的漿水用麵湯而制,在半大陶缸裡,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清水不能用,內不含澱粉,無發酵之因子;麵湯也不能太稠,漿水以清爽為上,而且澱粉太多,發酵太過,容易變質。一般吃到還剩五分之一時,就會加入新的麵湯。倒麵湯,要非常小心,先沉澱,再沿著鍋邊,慢慢地讓清湯流進缸裡。到第二天,漿水錶面浮起一個個細細的水泡,就標誌著發酵成功了。

漿水裡,還要醃酸菜。酸菜的原料,春天原野探頭的野菜,凡是無毒的種類,都能採來製作漿水:苜蓿、苦苣……夏秋季節,人工馴化的各類菜蔬繁茂生長,人們不再為製作漿水沒有原料而發愁。用芹菜葉子、包包菜葉子一類的蔬菜,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口感酸爽。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漿水是故鄉人的命根子。那個困難時代,糧食奇缺,飢餓難耐。漿水酸菜曾是救命的稻草。取材於鄉間田陌,果腹於貧民百姓。漿水給故鄉人的是賜予,是恩典。

“人吃五穀雜糧”,是以糧為綱的。但村裡人也常做“無米之炊”,千方百計弄些小菜,打打牙祭。常見的,是酸菜。缺糧的日子,尋找野菜不比找尋糧食那般艱難。苜蓿發芽、苦苣發芽,多花點力氣,多掐點嫩芽,把酸菜做得稠稠的。沒面,撈出稠稠的酸菜,拌上油、鹽、辣椒,苦乏燥熱的身體吃一碗酸菜,總能復活能量。面少,用酸菜和著吃可以延長日子,人們還發明瞭一道食物:酸拌湯。一把面,和少許麵糊糊,倒入鍋中,加洋芋條,煮沸,加入酸菜漿水,一鍋拌湯,人均吃喝兩三碗,管用。困難歲月,故鄉人多是喝著酸拌湯挺過來的。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到底是誰最早發明了漿水,現已無從考究,但漿水製作技藝在窮山溝裡世代傳承,家家會做。故鄉人,兩三日不吃漿水,就會饞得慌。尤其是夏天的漿水,還常常當作預防中暑的清涼飲料。酷暑難耐的時候,舀上一馬勺漿水來解暑,口感比冰鎮的可樂、紅茶等飲料要舒服的多。

小時候,我看到過六月割麥的田間地頭;七月碾麥的打穀場上,豪爽的漢子,捧起盛著漿水的瓦罐,仰著脖兒,咕嘟咕嘟地猛喝一陣,舒口長氣,打個響嗝,然後,左右開弓地用胳膊擦擦嘴脣,兩手摸摸赤裸的肚皮,啊,多麼舒暢!若有興致,接著再吼幾聲秦腔。高興起來,唱幾個成人段子,逗得身邊的小媳婦羞紅了臉,此情此景,多像是一幅古樸蒼勁的水墨畫,渾然天成。

後來,我才知道:黃土高原氣候乾燥,土地含鹽鹼過多,長期喝鹼性水會導致胃酸紊亂,擾亂人體的酸鹼度。酸性的漿水能被故鄉人百吃不厭,必然與對抗鹼性水有很大聯繫。鹼性的水,酸性的漿水,每一頓餐食中都有這樣的混合,儘管沒有人用化學儀器做過測量,但從常理分析推斷,故鄉“酸飯不離口”的飲食習慣,酸性的漿水對黃土高原飲用水偏鹼性的水質有著非常好的中和。

《本草綱目》有記載漿水的文字,認為漿水“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洩利,消宿食。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煩去睡,調理腑臟。煎令酸,止嘔噦,白人膚,體如繒帛。利小便。”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故鄉人喜歡漿水,更喜歡漿水面。

做漿水面前,首當其衝任務是熗漿水。先將大鍋加熱,倒入胡麻油,油溫上升、油煙竄起。一把蔥花,撒入鍋中,鍋內瞬間嗶啵作聲,反響強烈。油花四濺,清香泛起。大半盆夾雜少量酸菜的漿水傾倒鍋中,刺啦一聲,鍋內油花和蔥花互不降伏的姿態被鋪天蓋地的漿水澆滅。鍋中歸於平靜,酸香四散,半個村子都能聞到。

這個時候該和麵了。主婦將額角的一綹頭髮向後挽去,她手執面勺,伸向面櫃的動作,挖出幾勺面。挖在瓦盆裡的白麵,倒些鹼和水,開始和麵。面須揉個九九八十一遍。揉過的面主婦們用擀麵杖把麵糰從中間向四周擀開,反覆多次,擀一回,鋪開,再撒上面潑,再捲起來,不停重複推擀的動作,麵餅愈大,透著勁道擀出薄而勻稱的面葉,再把它切成或寬或細條狀,每根面都帶著自然的彎曲,猶如藝術品,遠比現在機器壓出來的麵條更有人情味。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沸水,將擀好的長麵條一綹綹投入鍋中,一綹綹被打撈入碗。每碗麵條分量相等。澆上漿水,黃黃的油花簇著綠綠的菜葉,浮在白白的麵條之上,湯麵分明、清冽溫婉。

漿水面一碗接著一碗從廚房被端出,人手一碗。綠綠的醃鹹菜、紅紅的油潑辣子,各人根據鹹淡、清辣口味,被拌入碗中。窸窸窣窣,有人吃兩碗,有人咥三碗,吃了肉、喝了酒的胃腸立時變得清爽安穩。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時至今日,我腦海深處時常閃現這樣的畫面:夕陽西下的農家小院,暑熱散去花香宜人。故鄉的漢子、小媳婦們從田間回來,做一鍋漿水面,在院裡的果樹下放一張矮腳炕桌,擺上涼拌的土豆絲,蒜拌的拍黃瓜,再來一小碗油潑紅辣子,剝幾頭大蒜,捋一把小蔥。一家老小席地而坐就吃起了飯。小黃狗圍著一家人跑來跑去,在向主人索要它的晚餐,那幾只小雞在炕桌下面竄來竄去,渴望主人可以施捨幾根麵條。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的畫面呀。

是的,故鄉的人們一年四季都離不開漿水面,漿水面養育著一代又一代勤勞,樸實和善良的家鄉人。家鄉的菜就是這樣的簡單,沒有山珍海味,沒有百變花樣,永遠只是那一道:漿水菜。永遠是那一種味道:淡淡的酸。正因為生活單調,才有淳樸的民風,才有任勞任怨的擔當,才有溫暖和諧的親情。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今天,每當我疲倦抑鬱時,每當煩躁苦悶時,想起那一缸悠悠靜思的漿水,眼前的一切會變得淡而無味,繃緊的身心瞬間得以釋然:原來生活越簡單越好,就像這漿水及面,正因為簡單,才能調製四季的百味。

圖片來源於網絡

"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文 |田文華

離開故鄉己經多年了,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總想吃一碗家鄉飯。

在故鄉隴東黃土高原,甚至陝甘寧地區,家鄉飯,當指漿水面。

我是吃漿水面長大的,對漿水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想起家鄉的味道,漿水面的情結,在腦海裡,在夢中。

一碗酸溜溜的漿水面,它裝載著一年四季光陰的日曆,凝聚著家鄉人的勤勞,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美德的根。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人的生存歷史,必然有對自然環境的對抗和改造,漿水的發明,是黃土高原地區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一種馴化。

故鄉的漿水用麵湯而制,在半大陶缸裡,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清水不能用,內不含澱粉,無發酵之因子;麵湯也不能太稠,漿水以清爽為上,而且澱粉太多,發酵太過,容易變質。一般吃到還剩五分之一時,就會加入新的麵湯。倒麵湯,要非常小心,先沉澱,再沿著鍋邊,慢慢地讓清湯流進缸裡。到第二天,漿水錶面浮起一個個細細的水泡,就標誌著發酵成功了。

漿水裡,還要醃酸菜。酸菜的原料,春天原野探頭的野菜,凡是無毒的種類,都能採來製作漿水:苜蓿、苦苣……夏秋季節,人工馴化的各類菜蔬繁茂生長,人們不再為製作漿水沒有原料而發愁。用芹菜葉子、包包菜葉子一類的蔬菜,加上面湯等發酵而成,口感酸爽。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漿水是故鄉人的命根子。那個困難時代,糧食奇缺,飢餓難耐。漿水酸菜曾是救命的稻草。取材於鄉間田陌,果腹於貧民百姓。漿水給故鄉人的是賜予,是恩典。

“人吃五穀雜糧”,是以糧為綱的。但村裡人也常做“無米之炊”,千方百計弄些小菜,打打牙祭。常見的,是酸菜。缺糧的日子,尋找野菜不比找尋糧食那般艱難。苜蓿發芽、苦苣發芽,多花點力氣,多掐點嫩芽,把酸菜做得稠稠的。沒面,撈出稠稠的酸菜,拌上油、鹽、辣椒,苦乏燥熱的身體吃一碗酸菜,總能復活能量。面少,用酸菜和著吃可以延長日子,人們還發明瞭一道食物:酸拌湯。一把面,和少許麵糊糊,倒入鍋中,加洋芋條,煮沸,加入酸菜漿水,一鍋拌湯,人均吃喝兩三碗,管用。困難歲月,故鄉人多是喝著酸拌湯挺過來的。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到底是誰最早發明了漿水,現已無從考究,但漿水製作技藝在窮山溝裡世代傳承,家家會做。故鄉人,兩三日不吃漿水,就會饞得慌。尤其是夏天的漿水,還常常當作預防中暑的清涼飲料。酷暑難耐的時候,舀上一馬勺漿水來解暑,口感比冰鎮的可樂、紅茶等飲料要舒服的多。

小時候,我看到過六月割麥的田間地頭;七月碾麥的打穀場上,豪爽的漢子,捧起盛著漿水的瓦罐,仰著脖兒,咕嘟咕嘟地猛喝一陣,舒口長氣,打個響嗝,然後,左右開弓地用胳膊擦擦嘴脣,兩手摸摸赤裸的肚皮,啊,多麼舒暢!若有興致,接著再吼幾聲秦腔。高興起來,唱幾個成人段子,逗得身邊的小媳婦羞紅了臉,此情此景,多像是一幅古樸蒼勁的水墨畫,渾然天成。

後來,我才知道:黃土高原氣候乾燥,土地含鹽鹼過多,長期喝鹼性水會導致胃酸紊亂,擾亂人體的酸鹼度。酸性的漿水能被故鄉人百吃不厭,必然與對抗鹼性水有很大聯繫。鹼性的水,酸性的漿水,每一頓餐食中都有這樣的混合,儘管沒有人用化學儀器做過測量,但從常理分析推斷,故鄉“酸飯不離口”的飲食習慣,酸性的漿水對黃土高原飲用水偏鹼性的水質有著非常好的中和。

《本草綱目》有記載漿水的文字,認為漿水“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洩利,消宿食。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煩去睡,調理腑臟。煎令酸,止嘔噦,白人膚,體如繒帛。利小便。”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故鄉人喜歡漿水,更喜歡漿水面。

做漿水面前,首當其衝任務是熗漿水。先將大鍋加熱,倒入胡麻油,油溫上升、油煙竄起。一把蔥花,撒入鍋中,鍋內瞬間嗶啵作聲,反響強烈。油花四濺,清香泛起。大半盆夾雜少量酸菜的漿水傾倒鍋中,刺啦一聲,鍋內油花和蔥花互不降伏的姿態被鋪天蓋地的漿水澆滅。鍋中歸於平靜,酸香四散,半個村子都能聞到。

這個時候該和麵了。主婦將額角的一綹頭髮向後挽去,她手執面勺,伸向面櫃的動作,挖出幾勺面。挖在瓦盆裡的白麵,倒些鹼和水,開始和麵。面須揉個九九八十一遍。揉過的面主婦們用擀麵杖把麵糰從中間向四周擀開,反覆多次,擀一回,鋪開,再撒上面潑,再捲起來,不停重複推擀的動作,麵餅愈大,透著勁道擀出薄而勻稱的面葉,再把它切成或寬或細條狀,每根面都帶著自然的彎曲,猶如藝術品,遠比現在機器壓出來的麵條更有人情味。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沸水,將擀好的長麵條一綹綹投入鍋中,一綹綹被打撈入碗。每碗麵條分量相等。澆上漿水,黃黃的油花簇著綠綠的菜葉,浮在白白的麵條之上,湯麵分明、清冽溫婉。

漿水面一碗接著一碗從廚房被端出,人手一碗。綠綠的醃鹹菜、紅紅的油潑辣子,各人根據鹹淡、清辣口味,被拌入碗中。窸窸窣窣,有人吃兩碗,有人咥三碗,吃了肉、喝了酒的胃腸立時變得清爽安穩。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時至今日,我腦海深處時常閃現這樣的畫面:夕陽西下的農家小院,暑熱散去花香宜人。故鄉的漢子、小媳婦們從田間回來,做一鍋漿水面,在院裡的果樹下放一張矮腳炕桌,擺上涼拌的土豆絲,蒜拌的拍黃瓜,再來一小碗油潑紅辣子,剝幾頭大蒜,捋一把小蔥。一家老小席地而坐就吃起了飯。小黃狗圍著一家人跑來跑去,在向主人索要它的晚餐,那幾只小雞在炕桌下面竄來竄去,渴望主人可以施捨幾根麵條。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的畫面呀。

是的,故鄉的人們一年四季都離不開漿水面,漿水面養育著一代又一代勤勞,樸實和善良的家鄉人。家鄉的菜就是這樣的簡單,沒有山珍海味,沒有百變花樣,永遠只是那一道:漿水菜。永遠是那一種味道:淡淡的酸。正因為生活單調,才有淳樸的民風,才有任勞任怨的擔當,才有溫暖和諧的親情。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今天,每當我疲倦抑鬱時,每當煩躁苦悶時,想起那一缸悠悠靜思的漿水,眼前的一切會變得淡而無味,繃緊的身心瞬間得以釋然:原來生活越簡單越好,就像這漿水及面,正因為簡單,才能調製四季的百味。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田文華:幸福就是一碗漿水面

田文華,甘肅莊浪人,畢業於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現供職於某省直機關,業餘時間筆耕不輟,自娛自樂,有百餘篇小說、散文等在《人民文學》《十月》等報刊發表,部分作品被收編入《讀者》《神州魂》等書籍,先後發表新聞作品千餘篇,出版書籍2部,多次獲各類新聞、文學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