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護士的24小時:日均5臺手術 吃飯不敢放魚肉'

"

“在我們手術室醫護人員的工作餐裡,沒有魚肉。”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手術室護士長郭葦航稱,“由於手術一臺接著一臺,留給醫護人員吃飯的時間不多,而魚需要吐骨頭,費時,手術多起來的時候,下午2-3點才吃上午飯,所以要備易消化的菜式”。

"

“在我們手術室醫護人員的工作餐裡,沒有魚肉。”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手術室護士長郭葦航稱,“由於手術一臺接著一臺,留給醫護人員吃飯的時間不多,而魚需要吐骨頭,費時,手術多起來的時候,下午2-3點才吃上午飯,所以要備易消化的菜式”。

外科護士的24小時:日均5臺手術 吃飯不敢放魚肉

志願者在體驗手術室工作 樑建鍾 攝

記者近日參加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舉辦的第四屆“醫患角色互換體驗營”公益活動,跟隨醫護人員走進手術室,體驗醫護工作者的on call時刻。

天矇矇亮開始手術準備

天矇矇亮,護士葉青已經來到醫院的手術室。“第一臺手術安排在9時開臺,我們一般提前一個半小時到達手術室,換好手術衣物後,葉青再次核對手術內容,包括患者基本資料及病歷醫囑後,開始準備手術用品。

“切除器”“撥棒”“宮頸鉗”……首臺手術需要在腹腔鏡下,對患者進行全子宮+雙側輸卵管切除。葉青熟練地準備材料,“每臺手術要準備的器械非常多,如果是骨科,大大小小的醫療器械及材料共幾百種,而且不同醫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我們需要記住大量細節,腦子要高速運轉”。

手術器械準備好後,葉青走到洗手檯,按照外科洗手法清潔雙手,包括用消毒毛刷蘸刷手液刷指縫、指尖、手腕等,“在冬天,由於皮膚乾燥,用毛刷刷雙手會比較疼。”

記者跟隨葉青走向手術室,“注意,你的手要擺起來,示意別人避開,否則稍微碰到其他人或地方,你就得按步驟重新清洗,如此反覆,手術的準備時間就會變得緊張”。

隨後,葉青換上藍色的無菌衣和手套,整理臺上器械,與巡迴護士共同核對清點,開始等候醫生的消毒鋪巾。而此時,患者已經被麻醉並躺在手術檯上。

“很多患者和家屬不理解為何要提早這麼多時間進入手術室,其實我們每一步都在忙,人手不足的時候,一個人要幹兩到三個人的工作。”葉青剛說完,便登上手術檯開始手術。

"

“在我們手術室醫護人員的工作餐裡,沒有魚肉。”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手術室護士長郭葦航稱,“由於手術一臺接著一臺,留給醫護人員吃飯的時間不多,而魚需要吐骨頭,費時,手術多起來的時候,下午2-3點才吃上午飯,所以要備易消化的菜式”。

外科護士的24小時:日均5臺手術 吃飯不敢放魚肉

志願者在體驗手術室工作 樑建鍾 攝

記者近日參加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舉辦的第四屆“醫患角色互換體驗營”公益活動,跟隨醫護人員走進手術室,體驗醫護工作者的on call時刻。

天矇矇亮開始手術準備

天矇矇亮,護士葉青已經來到醫院的手術室。“第一臺手術安排在9時開臺,我們一般提前一個半小時到達手術室,換好手術衣物後,葉青再次核對手術內容,包括患者基本資料及病歷醫囑後,開始準備手術用品。

“切除器”“撥棒”“宮頸鉗”……首臺手術需要在腹腔鏡下,對患者進行全子宮+雙側輸卵管切除。葉青熟練地準備材料,“每臺手術要準備的器械非常多,如果是骨科,大大小小的醫療器械及材料共幾百種,而且不同醫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我們需要記住大量細節,腦子要高速運轉”。

手術器械準備好後,葉青走到洗手檯,按照外科洗手法清潔雙手,包括用消毒毛刷蘸刷手液刷指縫、指尖、手腕等,“在冬天,由於皮膚乾燥,用毛刷刷雙手會比較疼。”

記者跟隨葉青走向手術室,“注意,你的手要擺起來,示意別人避開,否則稍微碰到其他人或地方,你就得按步驟重新清洗,如此反覆,手術的準備時間就會變得緊張”。

隨後,葉青換上藍色的無菌衣和手套,整理臺上器械,與巡迴護士共同核對清點,開始等候醫生的消毒鋪巾。而此時,患者已經被麻醉並躺在手術檯上。

“很多患者和家屬不理解為何要提早這麼多時間進入手術室,其實我們每一步都在忙,人手不足的時候,一個人要幹兩到三個人的工作。”葉青剛說完,便登上手術檯開始手術。

外科護士的24小時:日均5臺手術 吃飯不敢放魚肉

醫護人員在進行手術 樑建鍾 攝

一臺手術耗時3.5個小時 雙手沒有停過

手術準時開始,室內迴盪著心電監護機“嘀嘟”的響聲。由於患者患有嚴重的子宮腺肌病,子宮增大如3個多月的孕婦,佔滿盆腔空間,子宮後壁與直腸及大網膜緻密粘連。醫生需要逐步分離粘連,才能安全切除病變子宮。

在手術期間,由於電刀與組織蛋白及脂肪接觸,不時產生手術煙霧,發出類似肉類燒焦的味道。這種手術煙霧不僅妨礙手術人員的視線,而且會向空氣中釋放有毒、有害物質,會導致手術室人員產生頭痛、眼睛和粘膜發炎等症狀。“我們每天都聞著焦味。雖然醫院安裝抽風系統,但是氣味還是較濃。”在場的醫生稱。

“我的眼淚要流下來了,趕緊幫我擦擦。”由於長時間注視,醫護人員眼睛出現乾澀現象。

“準備了啊,下一臺也是全子宮切除。”手術進入尾聲,一位醫生為患者縫針和插尿管的同時,其他醫生開始準備下一臺手術。此時,葉青和另一位醫護人員拿著登記本,核對剛使用完的手術用品,包括鉗子、紗布、縫針等,確保用品不遺留在患者體內。

在長達3.5個小時的手術中,5位醫護人員站在手術檯旁,注視著腹腔鏡顯示的畫面進行操作,雙手沒有停過。“醫護人員會有很多職業病,例如由於長時間站立,導致靜脈曲張;長時間低頭手術,導致患腰椎頸椎疾病,肩部也容易出問題”。

日均5臺手術 午餐時間5分鐘

脫下無菌衣,葉青到休息室吃中午餐。休息室裡有幾個大櫃子,櫃子裡放著一些巧克力粉和咖啡,“這些都是補充體力用的,醫護人員保持體力非常重要”。葉青介紹。

“下一臺手術安排得很緊湊,我們只有5分鐘用餐時間,你要吃快一點。”用完餐,葉青走向手術室,重複早上手術的基本準備步驟,分揀下一臺剖宮產手術所需材料。

“手術室很多事情都很突然,沒有試過正常下班。”葉青稱,他們24小時候命,手機會調成特殊的鈴聲。就算下班在家,都處於緊急狀態,一旦接到通知,必須半小時回到醫院,“所以基本都是跑著下樓梯”。

在手術室工作已20年的護士盧惠琴稱,平均每人每天負責的手術量為5臺,忙起來顧不上喝水。“雖然很累,但是看到每位病人康復,覺得很有成就感”。

“支撐著我繼續從事這份工作的動力是慎獨和良心,每位醫護人員都守著一條警戒線。”盧惠琴舉例稱,“術前洗手有多個步驟,若中途接觸到外物,大家都會自覺重新刷手,最大限度清除皮膚表面的細菌,這是對病人負責,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很多人手術前或期間會緊張,我們儘量減少手術金屬器械碰撞,讓患者少受聲音刺激,將心比心地服務患者。”盧惠琴稱,“如果遇到年紀小的患者,有些醫生還會在吹漲手術手套,在上邊畫眼睛鼻子,減低孩子緊張感”。

閒暇時間,盧惠琴除了家庭團聚外,也會規培實習生和通過網絡學習新知識,“醫護人員做到老,學到老”。

郭葦航已有31年從業經驗,她表示大部分時間裡,醫患關係都是非常良好的,“只有多溝通,多換位思考,希望醫患得到更多的理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