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成老滋味:盛家火燒,香飄萬里

榮成 美食 威海 高粱 萬里 歷史 中國榮成 2019-05-31

在榮成市石島管理區斥山街道盛家村中央,有一處氣勢不凡的四合院,大門處有這樣一副對聯:膠東美食老字號,盛家火燒萬里香,橫批:麥味飄香。大門兩側的白牆上則寫有“盛家火燒——威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盛家火燒最盛家”等,以及盛家村先人們加工火燒的畫面。這處四合院便是盛家火燒的製作工場。 盛家火燒是盛家村一門傳統手工技藝,迄今已傳承600多年。盛家火燒為手工完成,保持傳統制作工藝,傳承著榮成沿海的民俗飲食文化和風土民情,是榮成特色麵食中的亮點。


榮成老滋味:盛家火燒,香飄萬里


自元末明初傳承至今


榮成老滋味:盛家火燒,香飄萬里


盛家火燒的歷史最遠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時期。據盛家火燒第七代傳承人盛元淑介紹,當時盛家始祖盛伯全帶領三個兒子,從河南汝南老家來到石島,最終選擇如今的盛家村定居,同時將火燒製作手藝帶到村裡,此後世代相傳,發展成為榮成市乃至膠東地區的美食老字號。由於盛家火燒非常好吃,明代中期以後,全村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相傳盛家火燒發展到高峰期時,全村每天可製作火燒五六十擔,耗費白麵600多公斤。上世紀五十年代前,石島和斥山街頭就有30多家盛家火燒銷售攤點。上世紀30年代,盛家村村民盛德本到朝鮮謀生,在朝開設了“三把火火燒店”,華僑和朝鮮人都非常喜歡,經常顧客盈門。抗日和解放戰爭年代,盛家人積極支援前線,經常為八路軍、民兵、支前民工等烙制火燒。火燒因口感香甜、半月不壞、易於儲存、便於攜帶、富有營養、耐飢強身等特點,成為前線大受歡迎的“擁軍乾糧”。2006年,盛家火燒被評為“榮成市首批優秀旅遊食品”,2008年又入選“威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獨特的“三把火”製作技藝


榮成老滋味:盛家火燒,香飄萬里


榮成老滋味:盛家火燒,香飄萬里


盛元淑說,盛家火燒主要分三種口味,分別是無糖火燒、含糖火燒和加餡料火燒。無糖火燒不加任何輔助材料,原香原味,適合血糖高的中老年人食用;含糖火燒在麵粉中加入適量的雞蛋、白糖揉和烘烤而成,出鍋時香氣四溢、酥軟適中;加餡料火燒在火燒麵皮中加入紅糖、豆沙揉和烘烤而成,香甜可口、甜而不膩。盛家火燒製作工藝的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需精選上等專用麥粉,火炕發酵,人工和麵,麥秸燒火,鐵鍋烙制。烙制過程是製作盛家火燒最為關鍵的步驟,核心工藝為“三把火”。火燒下鍋烙之前,要先在鍋灶裡添上麥秸,將鍋燒熱。鍋熱後,正式開始烙火燒。每烙一鍋,用白布蘸著少許花生油擦一下鍋,這樣鍋滑易烙,也容易將火燒烙出好顏色,然後開始燒“三把火”。 一把火:火燒下鍋時快燒,為的是給火燒的一面烙出一圈好看的花眉。二把火:將火燒的另一面烙成金黃色。三把火:就是將鍋蓋上草編圓圈、高粱秸蓋子和木製鍋蓋後,將火燒半蒸半烙,蓋鍋5分鐘至10分鐘,火燒厚度會膨脹到3釐米左右,逐漸熟透。

榮成老滋味:盛家火燒,香飄萬里

榮成老滋味:盛家火燒,香飄萬里

烙盛家火燒用的是老式鍋灶,鐵鍋上面有三層捂蓋,第一層是緊貼鍋沿放的草編圓圈的裹布墊子;第二層是墊子上加蓋高粱秸製作的裹布大圓蓋子;第三層又在高粱秸蓋子上再蓋上厚厚的木製鍋蓋。這三層捂蓋,既透氣保溫又保溼。和麵有專用鐵鍋,揉制火燒用木製案板,製作火燒用鋼製模子。盛家火燒出鍋後,一面酥脆,一面柔軟,中間白裡透黃,層次分明,吃起來又脆又香,而且便於攜帶,便於貯藏,備受當地群眾和出海漁民的喜愛。


榮成老滋味:盛家火燒,香飄萬里


盛家火燒留住鄉愁再現輝煌

榮成老滋味:盛家火燒,香飄萬里


上世紀,因為種種原因,盛家火燒的發展速度一度放緩。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近年來,當地將盛家火燒作為一種傳統名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並不斷髮揚光大。盛家村拿出12間原村辦小學房屋和整個大院,作為盛家火燒的加工車間和展銷中心;投資10餘萬元,改造房屋、新增鐵鍋、案板等設備,於2016年成立“榮成市盛家火燒有限公司”,實行企業化運營。同時,將盛家火燒第7代傳承人盛元淑等三位火燒製作巧手招入公司,進行火燒生產並指導具體加工。設立產品和文化展銷部,在淘寶網開設盛家火燒專賣店,廣泛對外銷售。對於很多出門在外的榮成人來說,吃到盛家火燒,就是品嚐到家鄉的味道。如今,盛家火燒不僅在膠東地區遠近聞名,而且飄洋過海,走上了外國人的餐桌,還搭上了電商的快車道,線上線下平均每天銷售火燒600個左右。


榮成老滋味:盛家火燒,香飄萬里


盛家火燒民俗展示館經常接待慕名而來的各地遊客,火燒已經成為當地鄉村旅遊的一張閃亮名片。在盛家火燒產業的帶動下,盛家村拓寬經營思路,將結婚用的喜餅和膠東特色大饅頭也納入經營範圍,同樣在火燒加工車間里加工製作,不僅豐富了產品的類別,還形成了典型的麵食系列文化產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