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知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統一天下後,車同軌、書同文,改原來的分封制為郡縣制,廢除了存續近千年的封國制度。可秦朝畢竟是個短命王朝,在經歷了洶湧澎湃的農民起義戰爭後,以劉邦和項羽為代表的反秦勢力站上了決勝的舞臺。最終歷史選擇了劉邦,隨著項羽的烏江自刎,大漢王朝就此建立。

可是熟悉這一段歷史的人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朝建立之初所選擇的政治制度不是秦朝的郡縣制,而更接近於周朝的分封制,或者可以叫做“郡國並行制”,這是為什麼呢?

"

我們知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統一天下後,車同軌、書同文,改原來的分封制為郡縣制,廢除了存續近千年的封國制度。可秦朝畢竟是個短命王朝,在經歷了洶湧澎湃的農民起義戰爭後,以劉邦和項羽為代表的反秦勢力站上了決勝的舞臺。最終歷史選擇了劉邦,隨著項羽的烏江自刎,大漢王朝就此建立。

可是熟悉這一段歷史的人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朝建立之初所選擇的政治制度不是秦朝的郡縣制,而更接近於周朝的分封制,或者可以叫做“郡國並行制”,這是為什麼呢?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楚漢爭霸”期間的天下格局

我們先來看看漢朝選擇這種制度的歷史背景。都說“漢承秦制”,漢朝在中央官僚體系和行政運行體制上確實基本沿襲了秦朝的制度。比如說漢朝依然沿用了秦朝確立的以丞相為核心的官僚體系,各個官職的權限和名稱也都基本沒變。但這畢竟是基礎層面上的,並沒有觸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問題。

那麼根本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到底選擇秦朝的郡縣制還是周朝的分封制。

不要小看了這個問題,對於封建王朝而言,這是關乎於王朝統治能否穩定長久的重中之重。採用分封制的周朝雖然享國近800年,但在平王東遷後,王室的地位日漸衰微,甚至周朝的統治已流於形式,這種體制的缺點很明顯。採用郡縣制的秦朝雖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避免了諸侯作亂的可能,但由於種種原因效果並不理想,秦朝二世而亡就是最好的例證。

"

我們知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統一天下後,車同軌、書同文,改原來的分封制為郡縣制,廢除了存續近千年的封國制度。可秦朝畢竟是個短命王朝,在經歷了洶湧澎湃的農民起義戰爭後,以劉邦和項羽為代表的反秦勢力站上了決勝的舞臺。最終歷史選擇了劉邦,隨著項羽的烏江自刎,大漢王朝就此建立。

可是熟悉這一段歷史的人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朝建立之初所選擇的政治制度不是秦朝的郡縣制,而更接近於周朝的分封制,或者可以叫做“郡國並行制”,這是為什麼呢?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楚漢爭霸”期間的天下格局

我們先來看看漢朝選擇這種制度的歷史背景。都說“漢承秦制”,漢朝在中央官僚體系和行政運行體制上確實基本沿襲了秦朝的制度。比如說漢朝依然沿用了秦朝確立的以丞相為核心的官僚體系,各個官職的權限和名稱也都基本沒變。但這畢竟是基礎層面上的,並沒有觸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問題。

那麼根本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到底選擇秦朝的郡縣制還是周朝的分封制。

不要小看了這個問題,對於封建王朝而言,這是關乎於王朝統治能否穩定長久的重中之重。採用分封制的周朝雖然享國近800年,但在平王東遷後,王室的地位日漸衰微,甚至周朝的統治已流於形式,這種體制的缺點很明顯。採用郡縣制的秦朝雖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避免了諸侯作亂的可能,但由於種種原因效果並不理想,秦朝二世而亡就是最好的例證。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荒淫無道的秦二世胡亥

由此看來,我們似乎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劉邦之所以採用郡國並行的制度,是吸取了之前兩個朝代的經驗教訓後做的一個折中的選擇。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並不是,或者說不都是。那麼埋藏在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一、形勢所迫

劉邦之所以能在紛繁複雜的農民起義隊伍中脫穎而出,並在楚漢相爭中成為最終的贏家,憑藉的不是祖輩的聲望和雄厚的實力。事實上,從硬實力來看,劉邦遠比不上西楚霸王項羽,而劉邦一路做大做強的主要原因是他識人、用人、馭人的能力以及他善於整合資源和調動資源的能力。

在劉邦帳下聚集了一批謀士和將領,他們為劉邦出謀劃策、馳騁沙場,而在對外聯絡上,劉邦更是左右逢源,韓信、英布、臧荼、張耳、吳芮等都是劉邦從項羽那挖的牆角,這些力量先後投靠劉邦是劉邦能夠擊敗項羽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

為了拉攏和犒賞這些投靠自己的大將,劉邦必須同他們進行利益交換。在封王的基礎上,給予他們封地既是鞏固自身統治的現實需要,也是在險惡競爭環境下的形勢所迫。

"

我們知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統一天下後,車同軌、書同文,改原來的分封制為郡縣制,廢除了存續近千年的封國制度。可秦朝畢竟是個短命王朝,在經歷了洶湧澎湃的農民起義戰爭後,以劉邦和項羽為代表的反秦勢力站上了決勝的舞臺。最終歷史選擇了劉邦,隨著項羽的烏江自刎,大漢王朝就此建立。

可是熟悉這一段歷史的人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朝建立之初所選擇的政治制度不是秦朝的郡縣制,而更接近於周朝的分封制,或者可以叫做“郡國並行制”,這是為什麼呢?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楚漢爭霸”期間的天下格局

我們先來看看漢朝選擇這種制度的歷史背景。都說“漢承秦制”,漢朝在中央官僚體系和行政運行體制上確實基本沿襲了秦朝的制度。比如說漢朝依然沿用了秦朝確立的以丞相為核心的官僚體系,各個官職的權限和名稱也都基本沒變。但這畢竟是基礎層面上的,並沒有觸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問題。

那麼根本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到底選擇秦朝的郡縣制還是周朝的分封制。

不要小看了這個問題,對於封建王朝而言,這是關乎於王朝統治能否穩定長久的重中之重。採用分封制的周朝雖然享國近800年,但在平王東遷後,王室的地位日漸衰微,甚至周朝的統治已流於形式,這種體制的缺點很明顯。採用郡縣制的秦朝雖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避免了諸侯作亂的可能,但由於種種原因效果並不理想,秦朝二世而亡就是最好的例證。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荒淫無道的秦二世胡亥

由此看來,我們似乎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劉邦之所以採用郡國並行的制度,是吸取了之前兩個朝代的經驗教訓後做的一個折中的選擇。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並不是,或者說不都是。那麼埋藏在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一、形勢所迫

劉邦之所以能在紛繁複雜的農民起義隊伍中脫穎而出,並在楚漢相爭中成為最終的贏家,憑藉的不是祖輩的聲望和雄厚的實力。事實上,從硬實力來看,劉邦遠比不上西楚霸王項羽,而劉邦一路做大做強的主要原因是他識人、用人、馭人的能力以及他善於整合資源和調動資源的能力。

在劉邦帳下聚集了一批謀士和將領,他們為劉邦出謀劃策、馳騁沙場,而在對外聯絡上,劉邦更是左右逢源,韓信、英布、臧荼、張耳、吳芮等都是劉邦從項羽那挖的牆角,這些力量先後投靠劉邦是劉邦能夠擊敗項羽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

為了拉攏和犒賞這些投靠自己的大將,劉邦必須同他們進行利益交換。在封王的基礎上,給予他們封地既是鞏固自身統治的現實需要,也是在險惡競爭環境下的形勢所迫。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漢初大封異姓王

二、百姓接受程度

戰國末期,秦國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掃清六國,實現了大一統。但在秦朝建立後,依然延續了法家的治國思想,嚴刑峻法加之苛捐雜稅使得在秦朝統治下的六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懷念故國,對秦朝統治者懷有很深的敵意。

而周朝已經存在了近800年,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早已習慣了分封制的政治體制,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天下共主但各就其國的政治形態。在絕大多數世人眼中,秦朝採用的郡縣制是一種畸形的政治制度,是對上古遺風的詆譭和破壞,不僅有悖禮法而且不得人心。在這種民意影響下,漢朝不效仿秦朝採用郡縣制也就有跡可循了。

"

我們知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統一天下後,車同軌、書同文,改原來的分封制為郡縣制,廢除了存續近千年的封國制度。可秦朝畢竟是個短命王朝,在經歷了洶湧澎湃的農民起義戰爭後,以劉邦和項羽為代表的反秦勢力站上了決勝的舞臺。最終歷史選擇了劉邦,隨著項羽的烏江自刎,大漢王朝就此建立。

可是熟悉這一段歷史的人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朝建立之初所選擇的政治制度不是秦朝的郡縣制,而更接近於周朝的分封制,或者可以叫做“郡國並行制”,這是為什麼呢?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楚漢爭霸”期間的天下格局

我們先來看看漢朝選擇這種制度的歷史背景。都說“漢承秦制”,漢朝在中央官僚體系和行政運行體制上確實基本沿襲了秦朝的制度。比如說漢朝依然沿用了秦朝確立的以丞相為核心的官僚體系,各個官職的權限和名稱也都基本沒變。但這畢竟是基礎層面上的,並沒有觸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問題。

那麼根本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到底選擇秦朝的郡縣制還是周朝的分封制。

不要小看了這個問題,對於封建王朝而言,這是關乎於王朝統治能否穩定長久的重中之重。採用分封制的周朝雖然享國近800年,但在平王東遷後,王室的地位日漸衰微,甚至周朝的統治已流於形式,這種體制的缺點很明顯。採用郡縣制的秦朝雖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避免了諸侯作亂的可能,但由於種種原因效果並不理想,秦朝二世而亡就是最好的例證。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荒淫無道的秦二世胡亥

由此看來,我們似乎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劉邦之所以採用郡國並行的制度,是吸取了之前兩個朝代的經驗教訓後做的一個折中的選擇。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並不是,或者說不都是。那麼埋藏在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一、形勢所迫

劉邦之所以能在紛繁複雜的農民起義隊伍中脫穎而出,並在楚漢相爭中成為最終的贏家,憑藉的不是祖輩的聲望和雄厚的實力。事實上,從硬實力來看,劉邦遠比不上西楚霸王項羽,而劉邦一路做大做強的主要原因是他識人、用人、馭人的能力以及他善於整合資源和調動資源的能力。

在劉邦帳下聚集了一批謀士和將領,他們為劉邦出謀劃策、馳騁沙場,而在對外聯絡上,劉邦更是左右逢源,韓信、英布、臧荼、張耳、吳芮等都是劉邦從項羽那挖的牆角,這些力量先後投靠劉邦是劉邦能夠擊敗項羽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

為了拉攏和犒賞這些投靠自己的大將,劉邦必須同他們進行利益交換。在封王的基礎上,給予他們封地既是鞏固自身統治的現實需要,也是在險惡競爭環境下的形勢所迫。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漢初大封異姓王

二、百姓接受程度

戰國末期,秦國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掃清六國,實現了大一統。但在秦朝建立後,依然延續了法家的治國思想,嚴刑峻法加之苛捐雜稅使得在秦朝統治下的六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懷念故國,對秦朝統治者懷有很深的敵意。

而周朝已經存在了近800年,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早已習慣了分封制的政治體制,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天下共主但各就其國的政治形態。在絕大多數世人眼中,秦朝採用的郡縣制是一種畸形的政治制度,是對上古遺風的詆譭和破壞,不僅有悖禮法而且不得人心。在這種民意影響下,漢朝不效仿秦朝採用郡縣制也就有跡可循了。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秦末以來連年戰火

三、治國需要

我們知道即使在交通通訊無比發達的今天,想要統治和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都非易事,更何況在兩千多年前而且天下初定的漢朝初期呢。秦朝建立郡縣制,把原來屬於各諸侯國的權力統一收歸中央,各級官吏也都由中央統一指派。

這種方式確實從某種意義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對地方的控制,但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地域寬廣、幅員遼闊,勢必會造成地方的大量管理真空,中央在很多地方存在鞭長莫及或者遠水解不了近火的問題。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可見在秦統一天下之時,統治疆域已經如此廣袤。而漢朝正處於建立初期,中央對地方各路勢力還達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一些反對勢力也還沒有被完全消滅,此時如果斷然採用郡縣制,不但不利於王朝初期的穩定,甚至會面臨“四面楚歌”的危險。

"

我們知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統一天下後,車同軌、書同文,改原來的分封制為郡縣制,廢除了存續近千年的封國制度。可秦朝畢竟是個短命王朝,在經歷了洶湧澎湃的農民起義戰爭後,以劉邦和項羽為代表的反秦勢力站上了決勝的舞臺。最終歷史選擇了劉邦,隨著項羽的烏江自刎,大漢王朝就此建立。

可是熟悉這一段歷史的人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朝建立之初所選擇的政治制度不是秦朝的郡縣制,而更接近於周朝的分封制,或者可以叫做“郡國並行制”,這是為什麼呢?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楚漢爭霸”期間的天下格局

我們先來看看漢朝選擇這種制度的歷史背景。都說“漢承秦制”,漢朝在中央官僚體系和行政運行體制上確實基本沿襲了秦朝的制度。比如說漢朝依然沿用了秦朝確立的以丞相為核心的官僚體系,各個官職的權限和名稱也都基本沒變。但這畢竟是基礎層面上的,並沒有觸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問題。

那麼根本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到底選擇秦朝的郡縣制還是周朝的分封制。

不要小看了這個問題,對於封建王朝而言,這是關乎於王朝統治能否穩定長久的重中之重。採用分封制的周朝雖然享國近800年,但在平王東遷後,王室的地位日漸衰微,甚至周朝的統治已流於形式,這種體制的缺點很明顯。採用郡縣制的秦朝雖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避免了諸侯作亂的可能,但由於種種原因效果並不理想,秦朝二世而亡就是最好的例證。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荒淫無道的秦二世胡亥

由此看來,我們似乎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劉邦之所以採用郡國並行的制度,是吸取了之前兩個朝代的經驗教訓後做的一個折中的選擇。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並不是,或者說不都是。那麼埋藏在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一、形勢所迫

劉邦之所以能在紛繁複雜的農民起義隊伍中脫穎而出,並在楚漢相爭中成為最終的贏家,憑藉的不是祖輩的聲望和雄厚的實力。事實上,從硬實力來看,劉邦遠比不上西楚霸王項羽,而劉邦一路做大做強的主要原因是他識人、用人、馭人的能力以及他善於整合資源和調動資源的能力。

在劉邦帳下聚集了一批謀士和將領,他們為劉邦出謀劃策、馳騁沙場,而在對外聯絡上,劉邦更是左右逢源,韓信、英布、臧荼、張耳、吳芮等都是劉邦從項羽那挖的牆角,這些力量先後投靠劉邦是劉邦能夠擊敗項羽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

為了拉攏和犒賞這些投靠自己的大將,劉邦必須同他們進行利益交換。在封王的基礎上,給予他們封地既是鞏固自身統治的現實需要,也是在險惡競爭環境下的形勢所迫。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漢初大封異姓王

二、百姓接受程度

戰國末期,秦國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掃清六國,實現了大一統。但在秦朝建立後,依然延續了法家的治國思想,嚴刑峻法加之苛捐雜稅使得在秦朝統治下的六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懷念故國,對秦朝統治者懷有很深的敵意。

而周朝已經存在了近800年,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早已習慣了分封制的政治體制,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天下共主但各就其國的政治形態。在絕大多數世人眼中,秦朝採用的郡縣制是一種畸形的政治制度,是對上古遺風的詆譭和破壞,不僅有悖禮法而且不得人心。在這種民意影響下,漢朝不效仿秦朝採用郡縣制也就有跡可循了。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秦末以來連年戰火

三、治國需要

我們知道即使在交通通訊無比發達的今天,想要統治和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都非易事,更何況在兩千多年前而且天下初定的漢朝初期呢。秦朝建立郡縣制,把原來屬於各諸侯國的權力統一收歸中央,各級官吏也都由中央統一指派。

這種方式確實從某種意義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對地方的控制,但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地域寬廣、幅員遼闊,勢必會造成地方的大量管理真空,中央在很多地方存在鞭長莫及或者遠水解不了近火的問題。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可見在秦統一天下之時,統治疆域已經如此廣袤。而漢朝正處於建立初期,中央對地方各路勢力還達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一些反對勢力也還沒有被完全消滅,此時如果斷然採用郡縣制,不但不利於王朝初期的穩定,甚至會面臨“四面楚歌”的危險。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西漢疆域

四、“五行”理論

我們知道“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可這和漢朝不效仿秦朝採用郡縣制有什麼聯繫呢?其實從《河圖》《洛書》的記載來看,五行之間相生相剋,互相構成一個循環往復的複雜系統。據史書記載,夏朝之前的黃帝時期是土德,夏朝就是木德,商朝接續夏朝就是金德,周朝代替商朝自然就是火德,而秦朝就是水德。

但是在漢朝建立之初,包括漢高祖劉邦在內的很多人都不承認秦朝統治的正統性。他們認為秦朝統治時間短且橫徵暴斂搞得民怨沸騰,不具備正統王朝的身份,漢朝才是接續周朝的正統王朝。於是在漢初,劉邦召集群臣商議定大漢為水德,直接跳過了秦朝。這一看法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得到改變,漢武帝首先承認了秦朝的正統性,決定改大漢的水德為土德。

可以說,秦朝作為一個正統性的王朝存在,是在漢武帝統治時期才形成的。基於這點,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漢朝在建立之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因為在劉邦看來,秦朝的存在本身就不具備正統性,更何況秦朝採用的郡縣制了。

"

我們知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統一天下後,車同軌、書同文,改原來的分封制為郡縣制,廢除了存續近千年的封國制度。可秦朝畢竟是個短命王朝,在經歷了洶湧澎湃的農民起義戰爭後,以劉邦和項羽為代表的反秦勢力站上了決勝的舞臺。最終歷史選擇了劉邦,隨著項羽的烏江自刎,大漢王朝就此建立。

可是熟悉這一段歷史的人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朝建立之初所選擇的政治制度不是秦朝的郡縣制,而更接近於周朝的分封制,或者可以叫做“郡國並行制”,這是為什麼呢?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楚漢爭霸”期間的天下格局

我們先來看看漢朝選擇這種制度的歷史背景。都說“漢承秦制”,漢朝在中央官僚體系和行政運行體制上確實基本沿襲了秦朝的制度。比如說漢朝依然沿用了秦朝確立的以丞相為核心的官僚體系,各個官職的權限和名稱也都基本沒變。但這畢竟是基礎層面上的,並沒有觸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問題。

那麼根本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到底選擇秦朝的郡縣制還是周朝的分封制。

不要小看了這個問題,對於封建王朝而言,這是關乎於王朝統治能否穩定長久的重中之重。採用分封制的周朝雖然享國近800年,但在平王東遷後,王室的地位日漸衰微,甚至周朝的統治已流於形式,這種體制的缺點很明顯。採用郡縣制的秦朝雖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避免了諸侯作亂的可能,但由於種種原因效果並不理想,秦朝二世而亡就是最好的例證。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荒淫無道的秦二世胡亥

由此看來,我們似乎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劉邦之所以採用郡國並行的制度,是吸取了之前兩個朝代的經驗教訓後做的一個折中的選擇。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並不是,或者說不都是。那麼埋藏在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一、形勢所迫

劉邦之所以能在紛繁複雜的農民起義隊伍中脫穎而出,並在楚漢相爭中成為最終的贏家,憑藉的不是祖輩的聲望和雄厚的實力。事實上,從硬實力來看,劉邦遠比不上西楚霸王項羽,而劉邦一路做大做強的主要原因是他識人、用人、馭人的能力以及他善於整合資源和調動資源的能力。

在劉邦帳下聚集了一批謀士和將領,他們為劉邦出謀劃策、馳騁沙場,而在對外聯絡上,劉邦更是左右逢源,韓信、英布、臧荼、張耳、吳芮等都是劉邦從項羽那挖的牆角,這些力量先後投靠劉邦是劉邦能夠擊敗項羽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

為了拉攏和犒賞這些投靠自己的大將,劉邦必須同他們進行利益交換。在封王的基礎上,給予他們封地既是鞏固自身統治的現實需要,也是在險惡競爭環境下的形勢所迫。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漢初大封異姓王

二、百姓接受程度

戰國末期,秦國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掃清六國,實現了大一統。但在秦朝建立後,依然延續了法家的治國思想,嚴刑峻法加之苛捐雜稅使得在秦朝統治下的六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懷念故國,對秦朝統治者懷有很深的敵意。

而周朝已經存在了近800年,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早已習慣了分封制的政治體制,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天下共主但各就其國的政治形態。在絕大多數世人眼中,秦朝採用的郡縣制是一種畸形的政治制度,是對上古遺風的詆譭和破壞,不僅有悖禮法而且不得人心。在這種民意影響下,漢朝不效仿秦朝採用郡縣制也就有跡可循了。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秦末以來連年戰火

三、治國需要

我們知道即使在交通通訊無比發達的今天,想要統治和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都非易事,更何況在兩千多年前而且天下初定的漢朝初期呢。秦朝建立郡縣制,把原來屬於各諸侯國的權力統一收歸中央,各級官吏也都由中央統一指派。

這種方式確實從某種意義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對地方的控制,但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地域寬廣、幅員遼闊,勢必會造成地方的大量管理真空,中央在很多地方存在鞭長莫及或者遠水解不了近火的問題。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可見在秦統一天下之時,統治疆域已經如此廣袤。而漢朝正處於建立初期,中央對地方各路勢力還達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一些反對勢力也還沒有被完全消滅,此時如果斷然採用郡縣制,不但不利於王朝初期的穩定,甚至會面臨“四面楚歌”的危險。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西漢疆域

四、“五行”理論

我們知道“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可這和漢朝不效仿秦朝採用郡縣制有什麼聯繫呢?其實從《河圖》《洛書》的記載來看,五行之間相生相剋,互相構成一個循環往復的複雜系統。據史書記載,夏朝之前的黃帝時期是土德,夏朝就是木德,商朝接續夏朝就是金德,周朝代替商朝自然就是火德,而秦朝就是水德。

但是在漢朝建立之初,包括漢高祖劉邦在內的很多人都不承認秦朝統治的正統性。他們認為秦朝統治時間短且橫徵暴斂搞得民怨沸騰,不具備正統王朝的身份,漢朝才是接續周朝的正統王朝。於是在漢初,劉邦召集群臣商議定大漢為水德,直接跳過了秦朝。這一看法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得到改變,漢武帝首先承認了秦朝的正統性,決定改大漢的水德為土德。

可以說,秦朝作為一個正統性的王朝存在,是在漢武帝統治時期才形成的。基於這點,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漢朝在建立之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因為在劉邦看來,秦朝的存在本身就不具備正統性,更何況秦朝採用的郡縣制了。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陰陽五行

五、過渡性政策

這一點其實是對形勢所迫的擴展和延伸。因為漢初雖然沒有在全國所有地方沿襲秦朝的郡縣制,但是在中央直屬地區還是部分採用了郡縣制的政治體制,因此才有了漢初獨特的“郡國並行制”的產生。為了最大程度上穩固剛剛建立的政權,劉邦巧妙地採用了分封制和郡縣制相結合的政治體制,這樣既能穩定住在奪取天下中立功的各方諸侯,又能逐步加強中央集權對全國統治的滲透和發展,也為將來實現中央的統一管理打下了基礎,留足了戰略餘地。

這種在特殊時期誕生的政治產物並沒能存在多久,在局勢漸漸穩定下來後,劉邦開始對分封的諸侯王下手了,樑王彭越、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 、燕王臧荼、韓王信等異姓諸侯王被一一剷除,他們的封國或被取消,或被改封給劉姓宗室,可謂晚景淒涼。而在此之後,劉邦更是規定非劉姓不得為王,從根本上杜絕了外部諸侯作亂的可能性。

《史記·周亞夫傳》記載:“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可見,之所以在建國之初大封異姓諸侯王也並非劉邦的本意,劉邦當然希望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是時機尚未成熟,那就留個緩衝時間來慢慢消化再尋對策吧。從這個角度講,採用此種政治體制更像是一個過渡時期的政策。

"

我們知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統一天下後,車同軌、書同文,改原來的分封制為郡縣制,廢除了存續近千年的封國制度。可秦朝畢竟是個短命王朝,在經歷了洶湧澎湃的農民起義戰爭後,以劉邦和項羽為代表的反秦勢力站上了決勝的舞臺。最終歷史選擇了劉邦,隨著項羽的烏江自刎,大漢王朝就此建立。

可是熟悉這一段歷史的人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朝建立之初所選擇的政治制度不是秦朝的郡縣制,而更接近於周朝的分封制,或者可以叫做“郡國並行制”,這是為什麼呢?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楚漢爭霸”期間的天下格局

我們先來看看漢朝選擇這種制度的歷史背景。都說“漢承秦制”,漢朝在中央官僚體系和行政運行體制上確實基本沿襲了秦朝的制度。比如說漢朝依然沿用了秦朝確立的以丞相為核心的官僚體系,各個官職的權限和名稱也都基本沒變。但這畢竟是基礎層面上的,並沒有觸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問題。

那麼根本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到底選擇秦朝的郡縣制還是周朝的分封制。

不要小看了這個問題,對於封建王朝而言,這是關乎於王朝統治能否穩定長久的重中之重。採用分封制的周朝雖然享國近800年,但在平王東遷後,王室的地位日漸衰微,甚至周朝的統治已流於形式,這種體制的缺點很明顯。採用郡縣制的秦朝雖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避免了諸侯作亂的可能,但由於種種原因效果並不理想,秦朝二世而亡就是最好的例證。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荒淫無道的秦二世胡亥

由此看來,我們似乎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劉邦之所以採用郡國並行的制度,是吸取了之前兩個朝代的經驗教訓後做的一個折中的選擇。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並不是,或者說不都是。那麼埋藏在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一、形勢所迫

劉邦之所以能在紛繁複雜的農民起義隊伍中脫穎而出,並在楚漢相爭中成為最終的贏家,憑藉的不是祖輩的聲望和雄厚的實力。事實上,從硬實力來看,劉邦遠比不上西楚霸王項羽,而劉邦一路做大做強的主要原因是他識人、用人、馭人的能力以及他善於整合資源和調動資源的能力。

在劉邦帳下聚集了一批謀士和將領,他們為劉邦出謀劃策、馳騁沙場,而在對外聯絡上,劉邦更是左右逢源,韓信、英布、臧荼、張耳、吳芮等都是劉邦從項羽那挖的牆角,這些力量先後投靠劉邦是劉邦能夠擊敗項羽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

為了拉攏和犒賞這些投靠自己的大將,劉邦必須同他們進行利益交換。在封王的基礎上,給予他們封地既是鞏固自身統治的現實需要,也是在險惡競爭環境下的形勢所迫。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漢初大封異姓王

二、百姓接受程度

戰國末期,秦國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掃清六國,實現了大一統。但在秦朝建立後,依然延續了法家的治國思想,嚴刑峻法加之苛捐雜稅使得在秦朝統治下的六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懷念故國,對秦朝統治者懷有很深的敵意。

而周朝已經存在了近800年,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早已習慣了分封制的政治體制,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天下共主但各就其國的政治形態。在絕大多數世人眼中,秦朝採用的郡縣制是一種畸形的政治制度,是對上古遺風的詆譭和破壞,不僅有悖禮法而且不得人心。在這種民意影響下,漢朝不效仿秦朝採用郡縣制也就有跡可循了。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秦末以來連年戰火

三、治國需要

我們知道即使在交通通訊無比發達的今天,想要統治和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都非易事,更何況在兩千多年前而且天下初定的漢朝初期呢。秦朝建立郡縣制,把原來屬於各諸侯國的權力統一收歸中央,各級官吏也都由中央統一指派。

這種方式確實從某種意義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對地方的控制,但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地域寬廣、幅員遼闊,勢必會造成地方的大量管理真空,中央在很多地方存在鞭長莫及或者遠水解不了近火的問題。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可見在秦統一天下之時,統治疆域已經如此廣袤。而漢朝正處於建立初期,中央對地方各路勢力還達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一些反對勢力也還沒有被完全消滅,此時如果斷然採用郡縣制,不但不利於王朝初期的穩定,甚至會面臨“四面楚歌”的危險。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西漢疆域

四、“五行”理論

我們知道“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可這和漢朝不效仿秦朝採用郡縣制有什麼聯繫呢?其實從《河圖》《洛書》的記載來看,五行之間相生相剋,互相構成一個循環往復的複雜系統。據史書記載,夏朝之前的黃帝時期是土德,夏朝就是木德,商朝接續夏朝就是金德,周朝代替商朝自然就是火德,而秦朝就是水德。

但是在漢朝建立之初,包括漢高祖劉邦在內的很多人都不承認秦朝統治的正統性。他們認為秦朝統治時間短且橫徵暴斂搞得民怨沸騰,不具備正統王朝的身份,漢朝才是接續周朝的正統王朝。於是在漢初,劉邦召集群臣商議定大漢為水德,直接跳過了秦朝。這一看法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得到改變,漢武帝首先承認了秦朝的正統性,決定改大漢的水德為土德。

可以說,秦朝作為一個正統性的王朝存在,是在漢武帝統治時期才形成的。基於這點,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漢朝在建立之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因為在劉邦看來,秦朝的存在本身就不具備正統性,更何況秦朝採用的郡縣制了。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陰陽五行

五、過渡性政策

這一點其實是對形勢所迫的擴展和延伸。因為漢初雖然沒有在全國所有地方沿襲秦朝的郡縣制,但是在中央直屬地區還是部分採用了郡縣制的政治體制,因此才有了漢初獨特的“郡國並行制”的產生。為了最大程度上穩固剛剛建立的政權,劉邦巧妙地採用了分封制和郡縣制相結合的政治體制,這樣既能穩定住在奪取天下中立功的各方諸侯,又能逐步加強中央集權對全國統治的滲透和發展,也為將來實現中央的統一管理打下了基礎,留足了戰略餘地。

這種在特殊時期誕生的政治產物並沒能存在多久,在局勢漸漸穩定下來後,劉邦開始對分封的諸侯王下手了,樑王彭越、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 、燕王臧荼、韓王信等異姓諸侯王被一一剷除,他們的封國或被取消,或被改封給劉姓宗室,可謂晚景淒涼。而在此之後,劉邦更是規定非劉姓不得為王,從根本上杜絕了外部諸侯作亂的可能性。

《史記·周亞夫傳》記載:“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可見,之所以在建國之初大封異姓諸侯王也並非劉邦的本意,劉邦當然希望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是時機尚未成熟,那就留個緩衝時間來慢慢消化再尋對策吧。從這個角度講,採用此種政治體制更像是一個過渡時期的政策。

都說“漢承秦制”,可為什麼漢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呢?

漢高祖劉邦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漢朝之所以在建立之初不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受形勢所迫而採取的過渡性政策,又受天下百姓接受程度的深刻影響,還有基於維護統治、穩定局勢的治國需要,甚至或多或少受了“五行”理論潛移默化地影響。

但無論如何,歷史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我們在回顧之前的歷史進程並試圖通過蛛絲馬跡來探尋我們認為的真相時,是否會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徒勞呢?

參考資料:《河圖》《洛書》《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周亞夫傳》

本文由“大瀚聞史”原創,喜歡的請點擊關注,收穫更多獨家歷史趣聞,謝謝光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