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八王之亂真相解密

一、八王之亂真相:

雍正的皇位是在眾皇子爭奪戰中的得到的,就算名正言順,康熙下昭所選,但之前一定也是機關算盡的努力爭奪過,不是名爭,就是暗奪,所以他的皇位是受到很多皇子嫉妒和不滿的,這和別人不同的是那些都是他的親兄弟,而且都身居要位,在身份和職位上,並不差他太多,所以當他一登基稱弟後,那些兄弟和兄弟的同黨們不服氣

後來以八皇子為首的一群人,就想找個辦法架空皇權,最後再彈劾他,以讓他要取而代之。這就需要一個對策,一種方法,。就想到了滿清在入關之前與明朝做戰時的辦法。當時為了對付明朝的努力,,滿清聯合了整個女真部族的人和蒙古族的人,聯合起來共同與明朝做戰。但因為是多民族聯繫做戰就要有一個好的管理辦法,顯然一人當家很難服眾,最後選出由八個努力強的族選出八位王,再推舉一個總代表人物,共同商議朝事與戰事,所有決定都是由八位王爺共同擬定的。有點像現在英國一樣,國會說了算,皇室的權力是有限的。

但當清朝入駐北京,掌握軍權後,八王議政就取消了,完全採用了漢族傳統的封建管理制度。由皇帝一人說了算,強調了皇權。

但到了雍正時,那些反對他的人又想到了這個辦法,想用八王議政的方法將雍正的皇權架空,然後再慢慢的將其取代。但這事後來洩漏了,沒有成功,參與此事的人也因此都受到了懲罰與牽連。。

後世稱那個事件為“八王之亂”。

二、八王:

太子(二阿哥)胤礽

大阿哥胤褆

三阿哥祉

四阿哥胤禛(雍正帝)

八阿哥胤禩

九阿哥胤禟

十阿哥胤 我

十四阿哥胤禵

三、人物簡介:

愛新覺羅·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同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其第四子弘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