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明朝 明世宗 嚴嵩 張居正 月下論古今 2019-09-15
"

在劇中裕王是嘉靖皇帝唯一的兒子,嘉靖的皇位鐵定是裕王來繼承的,嚴家勢力難道不知道裕王繼承王位,所以他才不去向裕王靠攏,甚至是站在裕王的對立面?

其實嚴黨不是不想向裕王靠攏,而是他們沒有機會,也沒有退路。

他們在劇中的人設就是反派,貪得無厭,收繳國庫的稅收他們要擼一半去用來自己享樂,正恰恰和以裕王為主的清流截然相反,他們就像地球的兩極,永遠也不可能有任何交集。

其次,他們這個人設也是嘉靖的安排,嘉靖安排了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作為裕王的老師,那也就註定了裕王會站在清流那一邊,也就是說未來要輔佐裕王的只能是清流一黨,而非嚴黨。那嘉靖皇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竊以為嘉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

在劇中裕王是嘉靖皇帝唯一的兒子,嘉靖的皇位鐵定是裕王來繼承的,嚴家勢力難道不知道裕王繼承王位,所以他才不去向裕王靠攏,甚至是站在裕王的對立面?

其實嚴黨不是不想向裕王靠攏,而是他們沒有機會,也沒有退路。

他們在劇中的人設就是反派,貪得無厭,收繳國庫的稅收他們要擼一半去用來自己享樂,正恰恰和以裕王為主的清流截然相反,他們就像地球的兩極,永遠也不可能有任何交集。

其次,他們這個人設也是嘉靖的安排,嘉靖安排了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作為裕王的老師,那也就註定了裕王會站在清流那一邊,也就是說未來要輔佐裕王的只能是清流一黨,而非嚴黨。那嘉靖皇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竊以為嘉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嘉靖一朝,國庫虧空,生活用度,文武百官的工資,嘉靖的各項修道費用哪一樣都是需要錢的,但是朝廷卻入不敷出,百姓早就預知了好幾年的稅收,但是依舊是造成巨大虧空,嘉靖朝造成的這些虧空當然需要補上,所以他要利用嚴氏父子在朝中的威望還有手段幫助嘉靖皇帝搞錢,有了錢嘉靖才能修建自己的宮殿,才能補上國庫的虧空,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改稻為桑"的國策,這個國策雖然說是飲鴆止渴,但是面對如此巨大的虧空,能想出這樣的辦法也是實屬不易。所以嚴黨在劇中存在的目的就是給嘉靖擦屁股,幹髒活的,皇帝沒錢了,要幫他搞錢,皇帝的宮殿燒了要幫他修建宮殿。皇帝是真龍天子,那些髒活怎麼可能自己幹呢,所以他就找了一個背鍋俠,一是方面為皇帝做事情,二是皇帝乾的見不得光的錯事,他們需要頂下來。

"

在劇中裕王是嘉靖皇帝唯一的兒子,嘉靖的皇位鐵定是裕王來繼承的,嚴家勢力難道不知道裕王繼承王位,所以他才不去向裕王靠攏,甚至是站在裕王的對立面?

其實嚴黨不是不想向裕王靠攏,而是他們沒有機會,也沒有退路。

他們在劇中的人設就是反派,貪得無厭,收繳國庫的稅收他們要擼一半去用來自己享樂,正恰恰和以裕王為主的清流截然相反,他們就像地球的兩極,永遠也不可能有任何交集。

其次,他們這個人設也是嘉靖的安排,嘉靖安排了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作為裕王的老師,那也就註定了裕王會站在清流那一邊,也就是說未來要輔佐裕王的只能是清流一黨,而非嚴黨。那嘉靖皇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竊以為嘉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嘉靖一朝,國庫虧空,生活用度,文武百官的工資,嘉靖的各項修道費用哪一樣都是需要錢的,但是朝廷卻入不敷出,百姓早就預知了好幾年的稅收,但是依舊是造成巨大虧空,嘉靖朝造成的這些虧空當然需要補上,所以他要利用嚴氏父子在朝中的威望還有手段幫助嘉靖皇帝搞錢,有了錢嘉靖才能修建自己的宮殿,才能補上國庫的虧空,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改稻為桑"的國策,這個國策雖然說是飲鴆止渴,但是面對如此巨大的虧空,能想出這樣的辦法也是實屬不易。所以嚴黨在劇中存在的目的就是給嘉靖擦屁股,幹髒活的,皇帝沒錢了,要幫他搞錢,皇帝的宮殿燒了要幫他修建宮殿。皇帝是真龍天子,那些髒活怎麼可能自己幹呢,所以他就找了一個背鍋俠,一是方面為皇帝做事情,二是皇帝乾的見不得光的錯事,他們需要頂下來。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而另外的目的則是相互制衡,要是嚴黨向裕王靠攏,朝中最大的勢力和未來的儲君關係緊密,嘉靖皇帝的皇位估計是坐不踏實的,所以他就安排了和嚴嵩勢不兩立的清流去當裕王的老師,這樣裕王就是清流一派的,而嚴黨則只能盡心竭力為皇帝辦事,等到他們為皇帝辦完事情,嘉靖皇帝也就慢慢老了,裕王登上皇位,嚴黨也就隨之下臺。

而改稻為桑是嚴黨為嘉靖做的最後一件事情,國庫空虛實在是沒有辦法,嚴氏父子在和清流的爭論中提出了改稻田為桑田的模式,意在可以多產出絲綢,絲織品的質量高了,就可以出口,出口的價格要比在國內的價格高出許多,這樣的話就有錢可賺了,國庫的虧空也就慢慢改過來了,要是這件事情成功了,那就算是大功一件,給朝廷解決的錢的問題,那嚴氏父子在朝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說了,但是要是失敗了,那就意味著嚴黨在超重的沒落。

"

在劇中裕王是嘉靖皇帝唯一的兒子,嘉靖的皇位鐵定是裕王來繼承的,嚴家勢力難道不知道裕王繼承王位,所以他才不去向裕王靠攏,甚至是站在裕王的對立面?

其實嚴黨不是不想向裕王靠攏,而是他們沒有機會,也沒有退路。

他們在劇中的人設就是反派,貪得無厭,收繳國庫的稅收他們要擼一半去用來自己享樂,正恰恰和以裕王為主的清流截然相反,他們就像地球的兩極,永遠也不可能有任何交集。

其次,他們這個人設也是嘉靖的安排,嘉靖安排了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作為裕王的老師,那也就註定了裕王會站在清流那一邊,也就是說未來要輔佐裕王的只能是清流一黨,而非嚴黨。那嘉靖皇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竊以為嘉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嘉靖一朝,國庫虧空,生活用度,文武百官的工資,嘉靖的各項修道費用哪一樣都是需要錢的,但是朝廷卻入不敷出,百姓早就預知了好幾年的稅收,但是依舊是造成巨大虧空,嘉靖朝造成的這些虧空當然需要補上,所以他要利用嚴氏父子在朝中的威望還有手段幫助嘉靖皇帝搞錢,有了錢嘉靖才能修建自己的宮殿,才能補上國庫的虧空,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改稻為桑"的國策,這個國策雖然說是飲鴆止渴,但是面對如此巨大的虧空,能想出這樣的辦法也是實屬不易。所以嚴黨在劇中存在的目的就是給嘉靖擦屁股,幹髒活的,皇帝沒錢了,要幫他搞錢,皇帝的宮殿燒了要幫他修建宮殿。皇帝是真龍天子,那些髒活怎麼可能自己幹呢,所以他就找了一個背鍋俠,一是方面為皇帝做事情,二是皇帝乾的見不得光的錯事,他們需要頂下來。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而另外的目的則是相互制衡,要是嚴黨向裕王靠攏,朝中最大的勢力和未來的儲君關係緊密,嘉靖皇帝的皇位估計是坐不踏實的,所以他就安排了和嚴嵩勢不兩立的清流去當裕王的老師,這樣裕王就是清流一派的,而嚴黨則只能盡心竭力為皇帝辦事,等到他們為皇帝辦完事情,嘉靖皇帝也就慢慢老了,裕王登上皇位,嚴黨也就隨之下臺。

而改稻為桑是嚴黨為嘉靖做的最後一件事情,國庫空虛實在是沒有辦法,嚴氏父子在和清流的爭論中提出了改稻田為桑田的模式,意在可以多產出絲綢,絲織品的質量高了,就可以出口,出口的價格要比在國內的價格高出許多,這樣的話就有錢可賺了,國庫的虧空也就慢慢改過來了,要是這件事情成功了,那就算是大功一件,給朝廷解決的錢的問題,那嚴氏父子在朝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說了,但是要是失敗了,那就意味著嚴黨在超重的沒落。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但是這件事情在朝中的阻力便是嚴嵩的死對頭清流,他們的目的就是趁著這個機會趁勢將嚴黨給扳倒,改稻為桑的緊迫,拆了東牆補西牆,加上嚴世藩的急躁,毀堤淹田,這件事也是將自己逼向絕路的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呂芳在劇中說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政權的更迭一定會使得皇帝用人策略的變化,像嘉靖這個將帝王權術熟練使用的人,知道臣子的賢與不賢,"沒有什麼真正的賢臣,賢時便用,不賢時便黜"賢與不賢不是臣子說了算的,而是皇帝說了算的,在嘉靖皇帝的運籌帷幄之下,內閣與司禮監量大機構,司禮監,嚴黨和清流呈三足鼎立的模式,這樣三方之間的相互制衡便是嘉靖的用人之道。

"

在劇中裕王是嘉靖皇帝唯一的兒子,嘉靖的皇位鐵定是裕王來繼承的,嚴家勢力難道不知道裕王繼承王位,所以他才不去向裕王靠攏,甚至是站在裕王的對立面?

其實嚴黨不是不想向裕王靠攏,而是他們沒有機會,也沒有退路。

他們在劇中的人設就是反派,貪得無厭,收繳國庫的稅收他們要擼一半去用來自己享樂,正恰恰和以裕王為主的清流截然相反,他們就像地球的兩極,永遠也不可能有任何交集。

其次,他們這個人設也是嘉靖的安排,嘉靖安排了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作為裕王的老師,那也就註定了裕王會站在清流那一邊,也就是說未來要輔佐裕王的只能是清流一黨,而非嚴黨。那嘉靖皇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竊以為嘉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嘉靖一朝,國庫虧空,生活用度,文武百官的工資,嘉靖的各項修道費用哪一樣都是需要錢的,但是朝廷卻入不敷出,百姓早就預知了好幾年的稅收,但是依舊是造成巨大虧空,嘉靖朝造成的這些虧空當然需要補上,所以他要利用嚴氏父子在朝中的威望還有手段幫助嘉靖皇帝搞錢,有了錢嘉靖才能修建自己的宮殿,才能補上國庫的虧空,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改稻為桑"的國策,這個國策雖然說是飲鴆止渴,但是面對如此巨大的虧空,能想出這樣的辦法也是實屬不易。所以嚴黨在劇中存在的目的就是給嘉靖擦屁股,幹髒活的,皇帝沒錢了,要幫他搞錢,皇帝的宮殿燒了要幫他修建宮殿。皇帝是真龍天子,那些髒活怎麼可能自己幹呢,所以他就找了一個背鍋俠,一是方面為皇帝做事情,二是皇帝乾的見不得光的錯事,他們需要頂下來。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而另外的目的則是相互制衡,要是嚴黨向裕王靠攏,朝中最大的勢力和未來的儲君關係緊密,嘉靖皇帝的皇位估計是坐不踏實的,所以他就安排了和嚴嵩勢不兩立的清流去當裕王的老師,這樣裕王就是清流一派的,而嚴黨則只能盡心竭力為皇帝辦事,等到他們為皇帝辦完事情,嘉靖皇帝也就慢慢老了,裕王登上皇位,嚴黨也就隨之下臺。

而改稻為桑是嚴黨為嘉靖做的最後一件事情,國庫空虛實在是沒有辦法,嚴氏父子在和清流的爭論中提出了改稻田為桑田的模式,意在可以多產出絲綢,絲織品的質量高了,就可以出口,出口的價格要比在國內的價格高出許多,這樣的話就有錢可賺了,國庫的虧空也就慢慢改過來了,要是這件事情成功了,那就算是大功一件,給朝廷解決的錢的問題,那嚴氏父子在朝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說了,但是要是失敗了,那就意味著嚴黨在超重的沒落。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但是這件事情在朝中的阻力便是嚴嵩的死對頭清流,他們的目的就是趁著這個機會趁勢將嚴黨給扳倒,改稻為桑的緊迫,拆了東牆補西牆,加上嚴世藩的急躁,毀堤淹田,這件事也是將自己逼向絕路的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呂芳在劇中說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政權的更迭一定會使得皇帝用人策略的變化,像嘉靖這個將帝王權術熟練使用的人,知道臣子的賢與不賢,"沒有什麼真正的賢臣,賢時便用,不賢時便黜"賢與不賢不是臣子說了算的,而是皇帝說了算的,在嘉靖皇帝的運籌帷幄之下,內閣與司禮監量大機構,司禮監,嚴黨和清流呈三足鼎立的模式,這樣三方之間的相互制衡便是嘉靖的用人之道。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而裕王卻不是這樣的性格,要是裕王上位之後,繼續任用嚴黨的話,嚴黨說不定會把裕王騙的團團轉,正如嘉靖所說裕王太弱了,他是賢君,但卻不會運用帝王之術,所以嘉靖在生前就將裕王將來的用人計劃設計好了,那就是用他的那些師傅們,按照順序依次用之,他們是裕王的老師,輔佐自己的親學生,定會盡心竭力,他們就是裕王當政時期的"賢臣",而嚴黨則就此沒落。

司禮監也是如此,呂芳在嚴黨倒臺之際急流勇退,也是因為嘉靖在那個時候已經用不到他了,他嚴黨沒落之後,他需要新的力量來制服清流,面對這些迂腐的書生,他需要的不再是呂芳了。因為呂芳雖然有心機,但是過於仁慈,所以只能用心狠手辣的陳洪。

"

在劇中裕王是嘉靖皇帝唯一的兒子,嘉靖的皇位鐵定是裕王來繼承的,嚴家勢力難道不知道裕王繼承王位,所以他才不去向裕王靠攏,甚至是站在裕王的對立面?

其實嚴黨不是不想向裕王靠攏,而是他們沒有機會,也沒有退路。

他們在劇中的人設就是反派,貪得無厭,收繳國庫的稅收他們要擼一半去用來自己享樂,正恰恰和以裕王為主的清流截然相反,他們就像地球的兩極,永遠也不可能有任何交集。

其次,他們這個人設也是嘉靖的安排,嘉靖安排了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作為裕王的老師,那也就註定了裕王會站在清流那一邊,也就是說未來要輔佐裕王的只能是清流一黨,而非嚴黨。那嘉靖皇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竊以為嘉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嘉靖一朝,國庫虧空,生活用度,文武百官的工資,嘉靖的各項修道費用哪一樣都是需要錢的,但是朝廷卻入不敷出,百姓早就預知了好幾年的稅收,但是依舊是造成巨大虧空,嘉靖朝造成的這些虧空當然需要補上,所以他要利用嚴氏父子在朝中的威望還有手段幫助嘉靖皇帝搞錢,有了錢嘉靖才能修建自己的宮殿,才能補上國庫的虧空,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改稻為桑"的國策,這個國策雖然說是飲鴆止渴,但是面對如此巨大的虧空,能想出這樣的辦法也是實屬不易。所以嚴黨在劇中存在的目的就是給嘉靖擦屁股,幹髒活的,皇帝沒錢了,要幫他搞錢,皇帝的宮殿燒了要幫他修建宮殿。皇帝是真龍天子,那些髒活怎麼可能自己幹呢,所以他就找了一個背鍋俠,一是方面為皇帝做事情,二是皇帝乾的見不得光的錯事,他們需要頂下來。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而另外的目的則是相互制衡,要是嚴黨向裕王靠攏,朝中最大的勢力和未來的儲君關係緊密,嘉靖皇帝的皇位估計是坐不踏實的,所以他就安排了和嚴嵩勢不兩立的清流去當裕王的老師,這樣裕王就是清流一派的,而嚴黨則只能盡心竭力為皇帝辦事,等到他們為皇帝辦完事情,嘉靖皇帝也就慢慢老了,裕王登上皇位,嚴黨也就隨之下臺。

而改稻為桑是嚴黨為嘉靖做的最後一件事情,國庫空虛實在是沒有辦法,嚴氏父子在和清流的爭論中提出了改稻田為桑田的模式,意在可以多產出絲綢,絲織品的質量高了,就可以出口,出口的價格要比在國內的價格高出許多,這樣的話就有錢可賺了,國庫的虧空也就慢慢改過來了,要是這件事情成功了,那就算是大功一件,給朝廷解決的錢的問題,那嚴氏父子在朝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說了,但是要是失敗了,那就意味著嚴黨在超重的沒落。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但是這件事情在朝中的阻力便是嚴嵩的死對頭清流,他們的目的就是趁著這個機會趁勢將嚴黨給扳倒,改稻為桑的緊迫,拆了東牆補西牆,加上嚴世藩的急躁,毀堤淹田,這件事也是將自己逼向絕路的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呂芳在劇中說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政權的更迭一定會使得皇帝用人策略的變化,像嘉靖這個將帝王權術熟練使用的人,知道臣子的賢與不賢,"沒有什麼真正的賢臣,賢時便用,不賢時便黜"賢與不賢不是臣子說了算的,而是皇帝說了算的,在嘉靖皇帝的運籌帷幄之下,內閣與司禮監量大機構,司禮監,嚴黨和清流呈三足鼎立的模式,這樣三方之間的相互制衡便是嘉靖的用人之道。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而裕王卻不是這樣的性格,要是裕王上位之後,繼續任用嚴黨的話,嚴黨說不定會把裕王騙的團團轉,正如嘉靖所說裕王太弱了,他是賢君,但卻不會運用帝王之術,所以嘉靖在生前就將裕王將來的用人計劃設計好了,那就是用他的那些師傅們,按照順序依次用之,他們是裕王的老師,輔佐自己的親學生,定會盡心竭力,他們就是裕王當政時期的"賢臣",而嚴黨則就此沒落。

司禮監也是如此,呂芳在嚴黨倒臺之際急流勇退,也是因為嘉靖在那個時候已經用不到他了,他嚴黨沒落之後,他需要新的力量來制服清流,面對這些迂腐的書生,他需要的不再是呂芳了。因為呂芳雖然有心機,但是過於仁慈,所以只能用心狠手辣的陳洪。

大明王朝:明知裕王是未來接班人,嚴黨卻沒向其靠攏,原因在這裡

所以無論是嚴黨,清流還是司禮監,他們的命運全都在皇帝的手中,他們的賢與不賢全在皇帝帝王權術的掌控之下,賢時便用,不賢時便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