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蒙古 乾隆 薩滿教 農業 伊犁零距離 2017-05-15

西遷節在新疆稱之為“西遷節”、“遷徙節”或“農曆四月十八”節,在東北地區稱“懷親節”(因懷念乾隆年間西遷新疆伊犁地區戌邊屯墾的親人而定此名)或“西遷節”等,在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舉行慶祝活動。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何耶爾.興謙 繪畫

“西遷節”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傳承人是察布查爾鎮的蘇崇安老人,保護單位是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文化館。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圖片由烏魯木齊市文小龍提供

錫伯族西遷節及其文化傳統以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為中心,向全國錫伯族地區輻射,現已普及至新疆錫伯族散居區以及北京市,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等省區的錫伯族聚居區。

西遷節是錫伯族歷史與文化的縮影,它以節日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錫伯族久遠的歷史演變過程、燦爛悠久的文化傳統;集中展現了錫伯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間信仰和風俗習慣,古老強健、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民族性格;頌揚錫伯族屯墾戌邊的愛國主義精神,展示出錫伯族人民奮發向上、與時俱進的時代風貌。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察布查爾縣文化館 安素 拍攝

錫伯族是古代鮮卑的後裔,其早期活動區域北起大興安嶺北段,南抵遼河流域,東自吉林,西至呼倫貝爾,“江帶三方,沃土萬頃”,古代拓跋鮮卑人曾在這一帶“畜牧遷徙,射獵為業”。後來大部分鮮卑人南遷進入中原,公元386年建立北魏政權;而另一部分人則以“室韋”自稱,在嫩江、綽爾河、洮爾河流域過漁獵生活,成為當今錫伯族的先民。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察布查爾縣委宣傳部提供

17世紀中葉以前,錫伯族在祖國的東北部繁衍生息,後來隨著歷史變遷、氣候地理因素、民族內部遷徙和國家調遷等原因,形成目前分居東北三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這東、西兩個極邊省區的格局。大雜居、小聚居、與其他民族交錯居住是錫伯族人口分佈和文化傳承、傳播的一個顯著特點。

早期以“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落在沙鍋裡”、“飄飄雪花如蝶飛,馳騁駿馬共撒圍,搜遍一山又一山,獵隊滿載凱歌回”為謀生手段的錫伯族先民,形成了崇尚大自然的漁獵文化;以薩滿教為原始信仰的薩滿文化。每年的農曆四月,族人都外出擇水草豐美之地,共食野餐,舉辦祀祭、薩滿跳神等儀式和活動,祈求人歲平安,生活富足。由此形成古老的“農曆四月十八”這一傳統節日。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察布查爾縣文化館 關德光 拍攝

歷史上,錫伯族有過十次大的遷徙,其中康熙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間由伯都納、齊齊哈爾等地奉旨大部南遷至遼瀋地區,開始旗下當兵和從事農業生產。期間在盛京修建“錫伯家廟”,作為本民族的活動場所,“農曆四月十八”節也由漁獵文化轉換為農業文化形式,在保留古代文化傳統和習俗的同時,還被注入更多的內容。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察布查爾縣文化館關德光 拍攝

“農曆四月十八”被稱為“西遷節”,始於乾隆二十九年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日,奉朝廷之命赴伊犁地區戌邊的4000餘名錫伯官兵和眷屬,在盛京錫伯家廟聚會,與故鄉的同胞生離死別,踏上西遷征程。自此始,“西遷節”被注入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涵,成為見證錫伯族重大歷史事件的節日,形成承載錫伯族活的文化傳統,具有本民族鮮明特色的文化空間。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圖片由烏魯木齊市文小龍 提供

每年的這一日,以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為主要舉辦地,在新疆和世界各地,無論人口多少,何種環境,凡是有錫伯人生活、居住、工作或學習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那裡的錫伯人穿上盛裝,歡聚一堂,栽歌載舞,舉行形式多樣的節慶活動的熱鬧場面。由此西遷節像一條多彩的紐帶,將錫伯族團結起來,喚醒一種特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烏魯木齊市文小龍拍攝

西遷節還承襲早期在大興安嶺一帶從事漁獵生活時生成的崇拜大自然、信仰薩滿教等原始文化形態,以及向大自然祈佑部落興旺、消災免禍、漁獵豐收的各種習俗。進入農業生產階段,按牛錄居住以後,在以趕廟會的方式慶祝這個節日的過程中,也將古老的習俗沿襲了下來。在現今的西遷節所承載的文化傳統裡,也可見到錫伯族古老文化習俗的許多痕跡和遺風,比如地點仍然選擇山青水秀之處,往往在野外舉行。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伊寧市王剛 拍攝

西遷節展現出錫伯族西遷的愛國主義壯舉。

清政府於1764年從盛京(今瀋陽市)地區調錫伯官兵1000名,連同眷屬共約4000餘人,西遷新疆伊犁屯墾戌邊。錫伯族軍民從祖居地出發,乘著牛車,踏上征程。從盛京出發向北,通過柳條邊彰武臺邊門,折西行入科爾沁平原,再沿西拉木倫河逆行。繞過大興安嶺南端和達來諾爾,進入錫林郭勒盟境內及外蒙車臣汗部境內(今蒙古國蘇赫巴託省境)。再由此西行,經庫倫(今烏蘭巴托)行至烏里雅蘇臺。途中經達來諾爾通蒙古各旗的驛道時,遇到了一望無垠的蒙古大漠和荒涼無人煙的浩瀚戈壁。軍民們在大漠深處鑿井解決飲水問題,故而在今蒙古國版圖上留下“錫伯吉爾孟”的地名(以前的我國地圖上標有此名。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乾隆二十九年(1764)錫伯族官兵西遷路線圖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文化館提供

錫伯軍民抵達烏里雅蘇臺時,已是陰曆八月底。蒙古高原青草無存,寒氣凌人,沿途已無草供應牲畜,又遭遇特大風雪,牲畜由於長途趕路,疲憊瘦弱異常,倒斃之數,逐日增加。錫伯軍民便在烏里雅蘇臺紮營過冬。過冬期間,牲畜因長途乘騎駕馭,疲憊瘦弱,加之雪原無草,開春時又碰上一場瘟疫,原由盛京起程時所帶之牛3036頭,先後倒斃2596頭,僅剩400餘頭;所帶之馬2020匹,“大多疲瘦,生癩者眾,不得其力”。要西行,首先要解決畜力。經管帶阿木胡郎、噶爾賽向朝廷呈報交涉,由烏里雅蘇臺將軍報奏,朝廷允准從烏里雅蘇臺借給馬500匹,駝500峰,抵伊犁後如數交還(後到伊犁後均由錫伯官兵分攤,折銀賠償)。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何耶爾.興謙 繪畫

乾隆三十年(1765)陽春三月,漠北冰化雪消,錫伯軍民就急於趕路西行。每人帶了四個月的口糧和一個月的茶葉,從烏里雅蘇臺啟程,向西進發。行至科布多一帶,阿爾泰山積雪大量融化,諸河一時俱漲,“水深流急,不能行走”。錫伯軍民改變行進路線,穿繞科齊斯山而行,尋淺水處跋涉。但受困多日,"所剩兵丁之口糧,只足月餘之食",所借馬駝,亦倒斃甚多,管帶阿木胡郎只得向伊犁將軍府求援。在未得伊犁派人借濟之前,餘糧已盡,畜力短缺。面臨如此困境,錫伯軍民毫不驚慌氣餒,沿途採摘野草,和著一點點糧食,聊以充飢(為了紀念這段艱苦的經歷,錫伯人後來每年春季採摘一種叫“烏珠穆爾”的野菜吃)。期間架設浮橋渡過通往北冰洋大河額爾齊斯河,在渡河處留下“錫伯渡”地名(以前的我國地圖上標有此名)。直至六月下旬,過霍博克賽爾、察罕鄂博等地,兩隊人馬才得到接濟。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圖片由察布查爾縣委宣傳部提供

繼而,錫伯軍民又經過額敏、巴圖魯克、博爾塔拉等地,穿越險關隘道果子溝,於乾隆三十年(1765)七月下旬先後抵達伊犁綏定一帶。在進入烏哈爾裡克城(綏定城)以前,這支長途中跋涉的隊伍,無論男女老少,都換掉襤褸的衣服,穿戴上最好的衣帽,佩帶武器,精神抖擻地接受了伊犁將軍的檢閱。錫伯官兵與眷屬,從白山黑水到伊犁河,冒酷暑、頂嚴寒,越千山、涉萬水,風餐露宿,扶老攜幼,橫穿漠北,幾次斷糧,險境迭現,行程一萬餘里,將三年行期縮短一半,僅用一年零四個月,就出色地完成了西遷任務。他們在熱愛祖國、保衛邊疆信念的激勵下,在祖國和民族的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圖片由察布查爾縣委宣傳部 提供

西遷節儀式與內容的演變。解放以前,新疆錫伯族的西遷節大多以廟會形式,在各牛錄的寺院裡舉行。當時八個牛錄都建有各自的寺院,寺院裡建有關帝廟、娘娘廟、索木達廟等,形成集宗教儀式、民俗文化於一體的節慶活動內容。每逢農曆“四·一八”日,舉辦諸如“給關帝磨刀”(意為像關雲長那樣忠君報國)、“向索木達神祈求安康”(意為祈求小孩無病無災)、“向主管普天下生靈的娘娘神祈求多子多福”(意為人口繁衍)以及薩滿跳神等儀式。同時舉辦射箭、摔交、賽馬、扭秧歌、民歌比賽、舞蹈表演等文體活動。當時的西遷節,往往在一種悲傷的氣氛中度過。1955年,在堆依齊牛錄舉辦的西遷節上,當民間詩人關興才創作的《西遷之歌》在舞臺上演唱時,全場男女老幼聽後以淚洗面,痛哭失聲。反映西遷歷史的這首敘事長詩,演唱在節日的氛圍裡,勾起了錫伯人對那段沉重歷史的回憶,引發內心深處的無限悲痛。因當時與東北的父老鄉親仍未溝通信息,在別離近兩個世紀之後,兩地同胞們依舊未能相見。當時的西遷節,往往沉侵著悲壯的情緒。改革開放後,西遷節的內涵發生了由悲涼到欣喜由本民族部分人到整個錫伯族參與,由民辦到官辦、由新疆向東北地區普及等一系列變化。通過節慶活動,新疆和東北兩地同胞終於相認相聚,相互來往日益頻繁,民族情、同胞情、兄弟情不斷加深,展示出錫伯族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友善、開拓奮進的優良傳統。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圖片由察布查爾縣委宣傳部提供

西遷節在錫伯族古老習俗文化的基礎上,以西遷歷史為表現對象,在新疆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在近代屯墾戌邊以及現當代生活中,經過241年的創造和發展,成為錫伯族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合體現。西遷節紮根於錫伯族的文化傳統,早期以滿語滿文、後期以錫伯語和錫伯文為載體,包括漁獵文化、薩滿文化,歌舞、音樂、工藝、美術、戲曲、故事、歌謠、神話、傳說、念說、服飾、飲食、文體娛樂、競技、習俗等眾多內容,反映出各個時期錫伯族政治、經濟、生產、生活、民俗和宗教方面的真實面貌。這一切都藉助於西遷節這一特殊表現形式,得以保存、展現、傳播和傳承,使節日具有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化內涵,營造出全民族成員都尊重和積極參與這一節日的深厚氛圍。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圖片由金永輝提供

西遷精神是西遷節活動著力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其可概括為,一是錫伯族先民在西遷實踐中產生的群體精神,是錫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二是愛國奉獻精神。當年錫伯族官兵背鄉離井、萬里迢迢,為保衛祖國邊疆,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三是自我犧牲精神。錫伯族官兵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不顧個人安危,守衛邊防,在戰場上殺敵立功,做出重大犧牲;四是團結向上精神。西遷的錫伯族官兵依靠兵民團結、同兄弟民族友好相處,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五是開拓進取精神。當年錫伯族官兵在危困面前勵精圖治,挖渠拓荒,取得了生存發展的條件;六是自強不息的精神。錫伯族人民在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都保持了本民族的基本特徵,並且代代相傳,沿襲至今;七是與時代同步前進的精神。現今的錫伯人已經融入當代社會文化之中,並將西遷文化也帶入其中,實現了本民族古老文化傳統與現代社會大文化的有機結合。

講錫伯族西遷的故事給你聽~

烏魯木齊市文小龍拍攝

現代意義上的西遷節,其內容與形式已有許多改變,在活動儀式上被注入較多的現代文化層面上的含義,但其傳統文化的本質內容依然得以保留,而上述西遷精神依然是今日的西遷節所要頌揚的主題。

來源 | 察布查爾縣文化館

編輯 | 高 欣

責編 | 白 羽

審核 | 舒 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