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古畫背後有故事:詔安縣西潭鎮山河村“繼述堂”珍藏著一幅乾隆年間絹畫'

"
"
三百年古畫背後有故事:詔安縣西潭鎮山河村“繼述堂”珍藏著一幅乾隆年間絹畫

在第四批省級歷史名村詔安縣西潭鎮山河村,有一座震山祖祠,是該村的宗祠,祠內堂前正中掛著匾額“繼述堂”,堂內珍藏著一道乾隆十六年御賜誥封聖旨以及同時期的絹畫手卷一幅。該幅古字畫經過歲月的洗禮,幾經周折,在祠內保存甚好,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古字畫的背後,流傳著一段才子和村民的歷史故事。

這幅古字畫為珍貴文物,是山河村的傳世之寶。它由當時的鄉中才子沈召棠、沈士林、林輝星三人合力創作而成,其中沈士林、林輝星負責題詩,沈召棠負責作畫。落款為少鹹子的沈召棠在古字畫中間作畫,並交代了畫作名稱和作畫的時間地點:清溪淺水行舟圖,庚寅立冬之於丹詔城北之倚雲山館。落款為少瓊子的沈士林在古字畫的右邊題詩,用144個字的筆墨描繪了當時山河村的美好景色:山澤時晦暝,歸家暫閒居。滿園植葵藿,繞屋樹桑榆。禽雀知我閒,翔集依我廬。所願在優遊,州縣莫相呼。日與南山老,兀然傾一壺。楚山有高士,梁園有遺老。築室既相鄰,同田復同井。糗糒常共飯,兒孫每更抱。忘此耕耨勞,愧彼風雨好。日夕寒風來,衣裳苦不早。種桑三百樹,種黍三十畝。衣食既有餘,時時會賓友。

在古字畫左邊,落款為拱南氏的林輝星,則用173個字的篇幅述說自己對書法的見解:惟魏之鐘繇,晉之王羲之、獻之,唐之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按:應是筆誤,趙為元人),多為世所寶。至宋有蘇軾、蔡襄,元有米芾,明有董其昌,亦其最著者也。夫以用筆之法,當時惟王右軍丰姿超群,英拔無匹。即至如魯公書,氣格尤擻尚遜一籌,所以書法規矩變化正日多。餘少時學書,並未知古人用筆之法,至是而欲變其氣習,又願而未能。不深負能書法度乎,抑亦貽笑方家也。

為何名家的作品會落腳在郊野鄉村?據村民口口相傳,清乾隆年間,勘測官沈士林、林輝星、沈召棠奉命到丹詔測量,不料在山寶雷村(今西潭鎮山河村)附近的山林迷失了方向,受困于山中。天色漸晚,他們站到山頂上俯瞰四周試圖尋找方向,發現山下不遠處有稀疏火光,三人抱著一絲希望朝著光亮處下了山,原來是山寶雷村的幾位村民點著篝火在溪邊捉魚。

三個人又飢又寒,走下山時已筋疲力盡,村民們友善地接待了他們,為他們端上熱菜熱湯、安排住處供他們休息。此時三個人已身無分文,無法給予村民報酬,然而淳樸善良的山寶雷村民並不求回報,得知三人的身份和來意後村民們還籌集銀兩給他們當回去的路費。三人深受感動,決定在白絲絹上合作一幅詩畫,送給山寶雷村民作紀念,聊表感謝。(本文源自《閩南日報》 通訊員 陳靜 記者 羅培新 文/圖)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