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傳統文化裡面,中國的儒家的尊崇或許得益於董仲舒,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認,從春秋時代開始,由孔子這個偉大的人物,經歷了歷代儒家學者的海納百川,形成了中國文化脈絡的主流體系。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儒家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走出了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

瀘州歷史悠久,是華夏的一部分,這片土地在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製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就有人類活動的軌跡。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

"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傳統文化裡面,中國的儒家的尊崇或許得益於董仲舒,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認,從春秋時代開始,由孔子這個偉大的人物,經歷了歷代儒家學者的海納百川,形成了中國文化脈絡的主流體系。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儒家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走出了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

瀘州歷史悠久,是華夏的一部分,這片土地在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製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就有人類活動的軌跡。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秦惠王至秦始皇時期,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把中原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來,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派唐蒙從符關(今合江鎮)到夜郎,說服其歸附漢朝。東漢置江陽郡,江陽郡成為“鎖鑰沱江門戶,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漢代,鹽業和農業發達。唐代農業發達,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瀘州成為沃野千里、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商賈輻輳、五方雜處的富庶之地,號“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大發展,鹽業發展規模大,有利用天然氣煎鹽的文獻記載。與少數民族貿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築瀘城和寨堡。

這些都可以看出我們跟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同宗同脈。當儒學開始被推崇的時候,古代江陽人,就已經開始尊儒學,習禮儀了。而文廟最早的歷史記載應該是在唐朝就有了,就是今天瀘州的市府路一帶。

"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傳統文化裡面,中國的儒家的尊崇或許得益於董仲舒,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認,從春秋時代開始,由孔子這個偉大的人物,經歷了歷代儒家學者的海納百川,形成了中國文化脈絡的主流體系。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儒家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走出了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

瀘州歷史悠久,是華夏的一部分,這片土地在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製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就有人類活動的軌跡。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秦惠王至秦始皇時期,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把中原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來,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派唐蒙從符關(今合江鎮)到夜郎,說服其歸附漢朝。東漢置江陽郡,江陽郡成為“鎖鑰沱江門戶,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漢代,鹽業和農業發達。唐代農業發達,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瀘州成為沃野千里、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商賈輻輳、五方雜處的富庶之地,號“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大發展,鹽業發展規模大,有利用天然氣煎鹽的文獻記載。與少數民族貿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築瀘城和寨堡。

這些都可以看出我們跟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同宗同脈。當儒學開始被推崇的時候,古代江陽人,就已經開始尊儒學,習禮儀了。而文廟最早的歷史記載應該是在唐朝就有了,就是今天瀘州的市府路一帶。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瀘縣誌》載:“瀘故有孔子廟,在州廓之北,唐咸亨中建,宋元祐五年徙州南,景泰及開禧初知州魏了翁先後修葺,明萬曆初,知州趙大桔重葺,四十二年知州嶽具仰增修,崇禎初學使何閎中、知州李長年增建,規範大備”。

所以今天市府路,其實曾經是瀘州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因為後來新瀘州的變遷和改制,除了老瀘州人以外,很多九零後的瀘州人對市府路已經不太瞭解它的來龍去脈,今天江陽沽酒客,就給大家講述一下它的過去和現在。

市府路位於原市中區今日江陽區的南城,明清曾名“會府街”,解放前,因孔子廟設此,改稱“文廟街”;

"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傳統文化裡面,中國的儒家的尊崇或許得益於董仲舒,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認,從春秋時代開始,由孔子這個偉大的人物,經歷了歷代儒家學者的海納百川,形成了中國文化脈絡的主流體系。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儒家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走出了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

瀘州歷史悠久,是華夏的一部分,這片土地在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製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就有人類活動的軌跡。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秦惠王至秦始皇時期,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把中原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來,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派唐蒙從符關(今合江鎮)到夜郎,說服其歸附漢朝。東漢置江陽郡,江陽郡成為“鎖鑰沱江門戶,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漢代,鹽業和農業發達。唐代農業發達,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瀘州成為沃野千里、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商賈輻輳、五方雜處的富庶之地,號“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大發展,鹽業發展規模大,有利用天然氣煎鹽的文獻記載。與少數民族貿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築瀘城和寨堡。

這些都可以看出我們跟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同宗同脈。當儒學開始被推崇的時候,古代江陽人,就已經開始尊儒學,習禮儀了。而文廟最早的歷史記載應該是在唐朝就有了,就是今天瀘州的市府路一帶。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瀘縣誌》載:“瀘故有孔子廟,在州廓之北,唐咸亨中建,宋元祐五年徙州南,景泰及開禧初知州魏了翁先後修葺,明萬曆初,知州趙大桔重葺,四十二年知州嶽具仰增修,崇禎初學使何閎中、知州李長年增建,規範大備”。

所以今天市府路,其實曾經是瀘州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因為後來新瀘州的變遷和改制,除了老瀘州人以外,很多九零後的瀘州人對市府路已經不太瞭解它的來龍去脈,今天江陽沽酒客,就給大家講述一下它的過去和現在。

市府路位於原市中區今日江陽區的南城,明清曾名“會府街”,解放前,因孔子廟設此,改稱“文廟街”;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1950年後,設瀘州市人民政府於此,因定今天市府路的名稱; 1983年實施市管縣體制後,改設市中區首腦機關於此,至今仍依用原名。這就是今天市府路地名的來歷。很多朋友曾經問過我,為什麼瀘州市府路,沒有見到一個市政府機構在此,現在各位清楚了吧。

市府路主段東西向,原延伸至肖巷子西口,全長380公尺,主段寬8米,1988年後,因擴建瀘州市32米寬的主幹道及新建瀘州科技大樓之故,將原彎向西北的尾段已拆除,現僅餘主段百餘米路段。

九十年代末市府路已經拆除,政府機構搬遷,並且建立了滕王閣和步行街,以前的南華舞廳也改建成了南城便民服務中心。過去的影子已經基本不在,只有瀘州餐廳和老百貨樓的還在但是都已經新修整過了。

"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傳統文化裡面,中國的儒家的尊崇或許得益於董仲舒,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認,從春秋時代開始,由孔子這個偉大的人物,經歷了歷代儒家學者的海納百川,形成了中國文化脈絡的主流體系。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儒家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走出了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

瀘州歷史悠久,是華夏的一部分,這片土地在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製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就有人類活動的軌跡。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秦惠王至秦始皇時期,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把中原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來,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派唐蒙從符關(今合江鎮)到夜郎,說服其歸附漢朝。東漢置江陽郡,江陽郡成為“鎖鑰沱江門戶,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漢代,鹽業和農業發達。唐代農業發達,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瀘州成為沃野千里、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商賈輻輳、五方雜處的富庶之地,號“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大發展,鹽業發展規模大,有利用天然氣煎鹽的文獻記載。與少數民族貿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築瀘城和寨堡。

這些都可以看出我們跟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同宗同脈。當儒學開始被推崇的時候,古代江陽人,就已經開始尊儒學,習禮儀了。而文廟最早的歷史記載應該是在唐朝就有了,就是今天瀘州的市府路一帶。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瀘縣誌》載:“瀘故有孔子廟,在州廓之北,唐咸亨中建,宋元祐五年徙州南,景泰及開禧初知州魏了翁先後修葺,明萬曆初,知州趙大桔重葺,四十二年知州嶽具仰增修,崇禎初學使何閎中、知州李長年增建,規範大備”。

所以今天市府路,其實曾經是瀘州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因為後來新瀘州的變遷和改制,除了老瀘州人以外,很多九零後的瀘州人對市府路已經不太瞭解它的來龍去脈,今天江陽沽酒客,就給大家講述一下它的過去和現在。

市府路位於原市中區今日江陽區的南城,明清曾名“會府街”,解放前,因孔子廟設此,改稱“文廟街”;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1950年後,設瀘州市人民政府於此,因定今天市府路的名稱; 1983年實施市管縣體制後,改設市中區首腦機關於此,至今仍依用原名。這就是今天市府路地名的來歷。很多朋友曾經問過我,為什麼瀘州市府路,沒有見到一個市政府機構在此,現在各位清楚了吧。

市府路主段東西向,原延伸至肖巷子西口,全長380公尺,主段寬8米,1988年後,因擴建瀘州市32米寬的主幹道及新建瀘州科技大樓之故,將原彎向西北的尾段已拆除,現僅餘主段百餘米路段。

九十年代末市府路已經拆除,政府機構搬遷,並且建立了滕王閣和步行街,以前的南華舞廳也改建成了南城便民服務中心。過去的影子已經基本不在,只有瀘州餐廳和老百貨樓的還在但是都已經新修整過了。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過去的市府路叫“會府街”或“文廟街”,從《瀘縣誌》等地方文獻資料可見會府街的孔子廟,到明末已是“萬仞宮牆”,廟宇宏偉,備受崇拜的莊嚴古廟了, 此後,街名便演變為“文廟街”,抗日戰爭時期,因孔殿被日機炸燬,解放後,於1951年改建川南行署公安廳後改為瀘州市人大常委會駐地,1990年初,遷市中區人大、政協於此。但是十年後已經又搬遷了。

據老一輩人回憶在文廟的對面高地處(建國後市府路原區政府舊址,明時原為藩王王府駐地,其時崇禎帝封其弟朱熙為蜀南王,駐鎮瀘州,當時的王府府第寬敞,紅牆綠瓦、樓臺亭榭、花圃、魚池、假山俱全,並廣植梧桐,枝茂葉繁,十分幽靜,簡直是天上神仙府,人間王侯家,威武顯赫,門禁十分森嚴;

"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傳統文化裡面,中國的儒家的尊崇或許得益於董仲舒,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認,從春秋時代開始,由孔子這個偉大的人物,經歷了歷代儒家學者的海納百川,形成了中國文化脈絡的主流體系。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儒家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走出了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

瀘州歷史悠久,是華夏的一部分,這片土地在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製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就有人類活動的軌跡。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秦惠王至秦始皇時期,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把中原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來,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派唐蒙從符關(今合江鎮)到夜郎,說服其歸附漢朝。東漢置江陽郡,江陽郡成為“鎖鑰沱江門戶,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漢代,鹽業和農業發達。唐代農業發達,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瀘州成為沃野千里、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商賈輻輳、五方雜處的富庶之地,號“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大發展,鹽業發展規模大,有利用天然氣煎鹽的文獻記載。與少數民族貿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築瀘城和寨堡。

這些都可以看出我們跟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同宗同脈。當儒學開始被推崇的時候,古代江陽人,就已經開始尊儒學,習禮儀了。而文廟最早的歷史記載應該是在唐朝就有了,就是今天瀘州的市府路一帶。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瀘縣誌》載:“瀘故有孔子廟,在州廓之北,唐咸亨中建,宋元祐五年徙州南,景泰及開禧初知州魏了翁先後修葺,明萬曆初,知州趙大桔重葺,四十二年知州嶽具仰增修,崇禎初學使何閎中、知州李長年增建,規範大備”。

所以今天市府路,其實曾經是瀘州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因為後來新瀘州的變遷和改制,除了老瀘州人以外,很多九零後的瀘州人對市府路已經不太瞭解它的來龍去脈,今天江陽沽酒客,就給大家講述一下它的過去和現在。

市府路位於原市中區今日江陽區的南城,明清曾名“會府街”,解放前,因孔子廟設此,改稱“文廟街”;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1950年後,設瀘州市人民政府於此,因定今天市府路的名稱; 1983年實施市管縣體制後,改設市中區首腦機關於此,至今仍依用原名。這就是今天市府路地名的來歷。很多朋友曾經問過我,為什麼瀘州市府路,沒有見到一個市政府機構在此,現在各位清楚了吧。

市府路主段東西向,原延伸至肖巷子西口,全長380公尺,主段寬8米,1988年後,因擴建瀘州市32米寬的主幹道及新建瀘州科技大樓之故,將原彎向西北的尾段已拆除,現僅餘主段百餘米路段。

九十年代末市府路已經拆除,政府機構搬遷,並且建立了滕王閣和步行街,以前的南華舞廳也改建成了南城便民服務中心。過去的影子已經基本不在,只有瀘州餐廳和老百貨樓的還在但是都已經新修整過了。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過去的市府路叫“會府街”或“文廟街”,從《瀘縣誌》等地方文獻資料可見會府街的孔子廟,到明末已是“萬仞宮牆”,廟宇宏偉,備受崇拜的莊嚴古廟了, 此後,街名便演變為“文廟街”,抗日戰爭時期,因孔殿被日機炸燬,解放後,於1951年改建川南行署公安廳後改為瀘州市人大常委會駐地,1990年初,遷市中區人大、政協於此。但是十年後已經又搬遷了。

據老一輩人回憶在文廟的對面高地處(建國後市府路原區政府舊址,明時原為藩王王府駐地,其時崇禎帝封其弟朱熙為蜀南王,駐鎮瀘州,當時的王府府第寬敞,紅牆綠瓦、樓臺亭榭、花圃、魚池、假山俱全,並廣植梧桐,枝茂葉繁,十分幽靜,簡直是天上神仙府,人間王侯家,威武顯赫,門禁十分森嚴;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1982年原市三中老師彭世傑獻出王府“御章”一枚,上刻“御賜”二字為陰文,下刻“桐陰清快”四字為陽文,即在此拾得。此外在藩王府右下方的文廟對面處,明清時原設有會府(衙門),是供奉歷代皇帝萬歲牌及當朝皇帝祿位牌之處,所以此街才曾名“會府街”。

在文廟的北側,明清原有“明倫堂”是州官及學官率邑內儒人宣講忠君思想的地方,每當月之初一、十五兩天,由學官率廩生,秀才等祭孔後,即到明倫堂聚會,首由州官逐句宣讀聖諭十六條,與會者隨聲複誦,其十六條碑文,全系忠孝節義、禮義廉恥詞句;宣讀畢,然後採抽籤辦法,由與會的中籤者講授四書、五經篇章,肅穆莊嚴,虔誠禮敬,可見當時帝王統治時期,對灌輸忠君思想,是十分重視的。

"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傳統文化裡面,中國的儒家的尊崇或許得益於董仲舒,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認,從春秋時代開始,由孔子這個偉大的人物,經歷了歷代儒家學者的海納百川,形成了中國文化脈絡的主流體系。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儒家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走出了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

瀘州歷史悠久,是華夏的一部分,這片土地在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製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就有人類活動的軌跡。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秦惠王至秦始皇時期,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把中原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來,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派唐蒙從符關(今合江鎮)到夜郎,說服其歸附漢朝。東漢置江陽郡,江陽郡成為“鎖鑰沱江門戶,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漢代,鹽業和農業發達。唐代農業發達,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瀘州成為沃野千里、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商賈輻輳、五方雜處的富庶之地,號“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大發展,鹽業發展規模大,有利用天然氣煎鹽的文獻記載。與少數民族貿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築瀘城和寨堡。

這些都可以看出我們跟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同宗同脈。當儒學開始被推崇的時候,古代江陽人,就已經開始尊儒學,習禮儀了。而文廟最早的歷史記載應該是在唐朝就有了,就是今天瀘州的市府路一帶。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瀘縣誌》載:“瀘故有孔子廟,在州廓之北,唐咸亨中建,宋元祐五年徙州南,景泰及開禧初知州魏了翁先後修葺,明萬曆初,知州趙大桔重葺,四十二年知州嶽具仰增修,崇禎初學使何閎中、知州李長年增建,規範大備”。

所以今天市府路,其實曾經是瀘州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因為後來新瀘州的變遷和改制,除了老瀘州人以外,很多九零後的瀘州人對市府路已經不太瞭解它的來龍去脈,今天江陽沽酒客,就給大家講述一下它的過去和現在。

市府路位於原市中區今日江陽區的南城,明清曾名“會府街”,解放前,因孔子廟設此,改稱“文廟街”;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1950年後,設瀘州市人民政府於此,因定今天市府路的名稱; 1983年實施市管縣體制後,改設市中區首腦機關於此,至今仍依用原名。這就是今天市府路地名的來歷。很多朋友曾經問過我,為什麼瀘州市府路,沒有見到一個市政府機構在此,現在各位清楚了吧。

市府路主段東西向,原延伸至肖巷子西口,全長380公尺,主段寬8米,1988年後,因擴建瀘州市32米寬的主幹道及新建瀘州科技大樓之故,將原彎向西北的尾段已拆除,現僅餘主段百餘米路段。

九十年代末市府路已經拆除,政府機構搬遷,並且建立了滕王閣和步行街,以前的南華舞廳也改建成了南城便民服務中心。過去的影子已經基本不在,只有瀘州餐廳和老百貨樓的還在但是都已經新修整過了。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過去的市府路叫“會府街”或“文廟街”,從《瀘縣誌》等地方文獻資料可見會府街的孔子廟,到明末已是“萬仞宮牆”,廟宇宏偉,備受崇拜的莊嚴古廟了, 此後,街名便演變為“文廟街”,抗日戰爭時期,因孔殿被日機炸燬,解放後,於1951年改建川南行署公安廳後改為瀘州市人大常委會駐地,1990年初,遷市中區人大、政協於此。但是十年後已經又搬遷了。

據老一輩人回憶在文廟的對面高地處(建國後市府路原區政府舊址,明時原為藩王王府駐地,其時崇禎帝封其弟朱熙為蜀南王,駐鎮瀘州,當時的王府府第寬敞,紅牆綠瓦、樓臺亭榭、花圃、魚池、假山俱全,並廣植梧桐,枝茂葉繁,十分幽靜,簡直是天上神仙府,人間王侯家,威武顯赫,門禁十分森嚴;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1982年原市三中老師彭世傑獻出王府“御章”一枚,上刻“御賜”二字為陰文,下刻“桐陰清快”四字為陽文,即在此拾得。此外在藩王府右下方的文廟對面處,明清時原設有會府(衙門),是供奉歷代皇帝萬歲牌及當朝皇帝祿位牌之處,所以此街才曾名“會府街”。

在文廟的北側,明清原有“明倫堂”是州官及學官率邑內儒人宣講忠君思想的地方,每當月之初一、十五兩天,由學官率廩生,秀才等祭孔後,即到明倫堂聚會,首由州官逐句宣讀聖諭十六條,與會者隨聲複誦,其十六條碑文,全系忠孝節義、禮義廉恥詞句;宣讀畢,然後採抽籤辦法,由與會的中籤者講授四書、五經篇章,肅穆莊嚴,虔誠禮敬,可見當時帝王統治時期,對灌輸忠君思想,是十分重視的。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到了清時又在此興建龍神祠,《瀘縣誌》壇廟篇載:“龍神祠,在城南孔子廟側,乾隆二十五年知州夏紹新建,前有方塘,積水沉碧,中多龜酷”,此即人們所稱“龍神塘”也。民國年間,改為瀘縣地方法所在地,此處舊觀,均於1987年城建拆除,現已蕩然無存。

至於當時市中區政府所在地,民初原為瀘縣高等小學校址,創辦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其時始廢科舉,初興學堂,原稱瀘州體仁蒙養學堂,設水井構施家祠堂側吳家院子,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校址遷文廟街明倫堂,民國二年(1913 年)遷現市中區政府駐地,附近各縣負籍來讀者眾,迄民國二十三年改組為縣二小學止,歷時計26年,培養青少子弟1435名畢業,是全川開辦最早的小學,教育成就,頗受稱道,解放前夕為第七區專員公署舊址。

"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傳統文化裡面,中國的儒家的尊崇或許得益於董仲舒,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認,從春秋時代開始,由孔子這個偉大的人物,經歷了歷代儒家學者的海納百川,形成了中國文化脈絡的主流體系。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儒家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走出了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

瀘州歷史悠久,是華夏的一部分,這片土地在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製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就有人類活動的軌跡。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秦惠王至秦始皇時期,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把中原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來,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派唐蒙從符關(今合江鎮)到夜郎,說服其歸附漢朝。東漢置江陽郡,江陽郡成為“鎖鑰沱江門戶,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漢代,鹽業和農業發達。唐代農業發達,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瀘州成為沃野千里、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商賈輻輳、五方雜處的富庶之地,號“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大發展,鹽業發展規模大,有利用天然氣煎鹽的文獻記載。與少數民族貿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築瀘城和寨堡。

這些都可以看出我們跟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同宗同脈。當儒學開始被推崇的時候,古代江陽人,就已經開始尊儒學,習禮儀了。而文廟最早的歷史記載應該是在唐朝就有了,就是今天瀘州的市府路一帶。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瀘縣誌》載:“瀘故有孔子廟,在州廓之北,唐咸亨中建,宋元祐五年徙州南,景泰及開禧初知州魏了翁先後修葺,明萬曆初,知州趙大桔重葺,四十二年知州嶽具仰增修,崇禎初學使何閎中、知州李長年增建,規範大備”。

所以今天市府路,其實曾經是瀘州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因為後來新瀘州的變遷和改制,除了老瀘州人以外,很多九零後的瀘州人對市府路已經不太瞭解它的來龍去脈,今天江陽沽酒客,就給大家講述一下它的過去和現在。

市府路位於原市中區今日江陽區的南城,明清曾名“會府街”,解放前,因孔子廟設此,改稱“文廟街”;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1950年後,設瀘州市人民政府於此,因定今天市府路的名稱; 1983年實施市管縣體制後,改設市中區首腦機關於此,至今仍依用原名。這就是今天市府路地名的來歷。很多朋友曾經問過我,為什麼瀘州市府路,沒有見到一個市政府機構在此,現在各位清楚了吧。

市府路主段東西向,原延伸至肖巷子西口,全長380公尺,主段寬8米,1988年後,因擴建瀘州市32米寬的主幹道及新建瀘州科技大樓之故,將原彎向西北的尾段已拆除,現僅餘主段百餘米路段。

九十年代末市府路已經拆除,政府機構搬遷,並且建立了滕王閣和步行街,以前的南華舞廳也改建成了南城便民服務中心。過去的影子已經基本不在,只有瀘州餐廳和老百貨樓的還在但是都已經新修整過了。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過去的市府路叫“會府街”或“文廟街”,從《瀘縣誌》等地方文獻資料可見會府街的孔子廟,到明末已是“萬仞宮牆”,廟宇宏偉,備受崇拜的莊嚴古廟了, 此後,街名便演變為“文廟街”,抗日戰爭時期,因孔殿被日機炸燬,解放後,於1951年改建川南行署公安廳後改為瀘州市人大常委會駐地,1990年初,遷市中區人大、政協於此。但是十年後已經又搬遷了。

據老一輩人回憶在文廟的對面高地處(建國後市府路原區政府舊址,明時原為藩王王府駐地,其時崇禎帝封其弟朱熙為蜀南王,駐鎮瀘州,當時的王府府第寬敞,紅牆綠瓦、樓臺亭榭、花圃、魚池、假山俱全,並廣植梧桐,枝茂葉繁,十分幽靜,簡直是天上神仙府,人間王侯家,威武顯赫,門禁十分森嚴;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1982年原市三中老師彭世傑獻出王府“御章”一枚,上刻“御賜”二字為陰文,下刻“桐陰清快”四字為陽文,即在此拾得。此外在藩王府右下方的文廟對面處,明清時原設有會府(衙門),是供奉歷代皇帝萬歲牌及當朝皇帝祿位牌之處,所以此街才曾名“會府街”。

在文廟的北側,明清原有“明倫堂”是州官及學官率邑內儒人宣講忠君思想的地方,每當月之初一、十五兩天,由學官率廩生,秀才等祭孔後,即到明倫堂聚會,首由州官逐句宣讀聖諭十六條,與會者隨聲複誦,其十六條碑文,全系忠孝節義、禮義廉恥詞句;宣讀畢,然後採抽籤辦法,由與會的中籤者講授四書、五經篇章,肅穆莊嚴,虔誠禮敬,可見當時帝王統治時期,對灌輸忠君思想,是十分重視的。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到了清時又在此興建龍神祠,《瀘縣誌》壇廟篇載:“龍神祠,在城南孔子廟側,乾隆二十五年知州夏紹新建,前有方塘,積水沉碧,中多龜酷”,此即人們所稱“龍神塘”也。民國年間,改為瀘縣地方法所在地,此處舊觀,均於1987年城建拆除,現已蕩然無存。

至於當時市中區政府所在地,民初原為瀘縣高等小學校址,創辦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其時始廢科舉,初興學堂,原稱瀘州體仁蒙養學堂,設水井構施家祠堂側吳家院子,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校址遷文廟街明倫堂,民國二年(1913 年)遷現市中區政府駐地,附近各縣負籍來讀者眾,迄民國二十三年改組為縣二小學止,歷時計26年,培養青少子弟1435名畢業,是全川開辦最早的小學,教育成就,頗受稱道,解放前夕為第七區專員公署舊址。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解放後的市府路名副其實的原因,就當時市府權力中心設置於此,其實從歷史嚴格來說設立在這裡,還是比較匹配的。

當年的市府大禮堂是瀘州最高權威所在地。每年的黨代會、人大會、政協會都在這個大禮堂召開。這三個會對瀘州當年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作出決定。這裡是瀘州權力的決策地、司令部。

全市的重大慶典活動、重大的文藝演出、重大的表彰活動,都在市府大禮堂這裡舉行。所以老瀘州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可是這一切輝煌在改革開放中成為過去。改革開放不但促進了瀘州經濟的蓬勃發展,也促使了瀘州政治中心的轉移。

"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傳統文化裡面,中國的儒家的尊崇或許得益於董仲舒,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認,從春秋時代開始,由孔子這個偉大的人物,經歷了歷代儒家學者的海納百川,形成了中國文化脈絡的主流體系。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儒家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走出了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

瀘州歷史悠久,是華夏的一部分,這片土地在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製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就有人類活動的軌跡。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秦惠王至秦始皇時期,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把中原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來,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派唐蒙從符關(今合江鎮)到夜郎,說服其歸附漢朝。東漢置江陽郡,江陽郡成為“鎖鑰沱江門戶,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漢代,鹽業和農業發達。唐代農業發達,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瀘州成為沃野千里、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商賈輻輳、五方雜處的富庶之地,號“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大發展,鹽業發展規模大,有利用天然氣煎鹽的文獻記載。與少數民族貿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築瀘城和寨堡。

這些都可以看出我們跟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同宗同脈。當儒學開始被推崇的時候,古代江陽人,就已經開始尊儒學,習禮儀了。而文廟最早的歷史記載應該是在唐朝就有了,就是今天瀘州的市府路一帶。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瀘縣誌》載:“瀘故有孔子廟,在州廓之北,唐咸亨中建,宋元祐五年徙州南,景泰及開禧初知州魏了翁先後修葺,明萬曆初,知州趙大桔重葺,四十二年知州嶽具仰增修,崇禎初學使何閎中、知州李長年增建,規範大備”。

所以今天市府路,其實曾經是瀘州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因為後來新瀘州的變遷和改制,除了老瀘州人以外,很多九零後的瀘州人對市府路已經不太瞭解它的來龍去脈,今天江陽沽酒客,就給大家講述一下它的過去和現在。

市府路位於原市中區今日江陽區的南城,明清曾名“會府街”,解放前,因孔子廟設此,改稱“文廟街”;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1950年後,設瀘州市人民政府於此,因定今天市府路的名稱; 1983年實施市管縣體制後,改設市中區首腦機關於此,至今仍依用原名。這就是今天市府路地名的來歷。很多朋友曾經問過我,為什麼瀘州市府路,沒有見到一個市政府機構在此,現在各位清楚了吧。

市府路主段東西向,原延伸至肖巷子西口,全長380公尺,主段寬8米,1988年後,因擴建瀘州市32米寬的主幹道及新建瀘州科技大樓之故,將原彎向西北的尾段已拆除,現僅餘主段百餘米路段。

九十年代末市府路已經拆除,政府機構搬遷,並且建立了滕王閣和步行街,以前的南華舞廳也改建成了南城便民服務中心。過去的影子已經基本不在,只有瀘州餐廳和老百貨樓的還在但是都已經新修整過了。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過去的市府路叫“會府街”或“文廟街”,從《瀘縣誌》等地方文獻資料可見會府街的孔子廟,到明末已是“萬仞宮牆”,廟宇宏偉,備受崇拜的莊嚴古廟了, 此後,街名便演變為“文廟街”,抗日戰爭時期,因孔殿被日機炸燬,解放後,於1951年改建川南行署公安廳後改為瀘州市人大常委會駐地,1990年初,遷市中區人大、政協於此。但是十年後已經又搬遷了。

據老一輩人回憶在文廟的對面高地處(建國後市府路原區政府舊址,明時原為藩王王府駐地,其時崇禎帝封其弟朱熙為蜀南王,駐鎮瀘州,當時的王府府第寬敞,紅牆綠瓦、樓臺亭榭、花圃、魚池、假山俱全,並廣植梧桐,枝茂葉繁,十分幽靜,簡直是天上神仙府,人間王侯家,威武顯赫,門禁十分森嚴;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1982年原市三中老師彭世傑獻出王府“御章”一枚,上刻“御賜”二字為陰文,下刻“桐陰清快”四字為陽文,即在此拾得。此外在藩王府右下方的文廟對面處,明清時原設有會府(衙門),是供奉歷代皇帝萬歲牌及當朝皇帝祿位牌之處,所以此街才曾名“會府街”。

在文廟的北側,明清原有“明倫堂”是州官及學官率邑內儒人宣講忠君思想的地方,每當月之初一、十五兩天,由學官率廩生,秀才等祭孔後,即到明倫堂聚會,首由州官逐句宣讀聖諭十六條,與會者隨聲複誦,其十六條碑文,全系忠孝節義、禮義廉恥詞句;宣讀畢,然後採抽籤辦法,由與會的中籤者講授四書、五經篇章,肅穆莊嚴,虔誠禮敬,可見當時帝王統治時期,對灌輸忠君思想,是十分重視的。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到了清時又在此興建龍神祠,《瀘縣誌》壇廟篇載:“龍神祠,在城南孔子廟側,乾隆二十五年知州夏紹新建,前有方塘,積水沉碧,中多龜酷”,此即人們所稱“龍神塘”也。民國年間,改為瀘縣地方法所在地,此處舊觀,均於1987年城建拆除,現已蕩然無存。

至於當時市中區政府所在地,民初原為瀘縣高等小學校址,創辦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其時始廢科舉,初興學堂,原稱瀘州體仁蒙養學堂,設水井構施家祠堂側吳家院子,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校址遷文廟街明倫堂,民國二年(1913 年)遷現市中區政府駐地,附近各縣負籍來讀者眾,迄民國二十三年改組為縣二小學止,歷時計26年,培養青少子弟1435名畢業,是全川開辦最早的小學,教育成就,頗受稱道,解放前夕為第七區專員公署舊址。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解放後的市府路名副其實的原因,就當時市府權力中心設置於此,其實從歷史嚴格來說設立在這裡,還是比較匹配的。

當年的市府大禮堂是瀘州最高權威所在地。每年的黨代會、人大會、政協會都在這個大禮堂召開。這三個會對瀘州當年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作出決定。這裡是瀘州權力的決策地、司令部。

全市的重大慶典活動、重大的文藝演出、重大的表彰活動,都在市府大禮堂這裡舉行。所以老瀘州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可是這一切輝煌在改革開放中成為過去。改革開放不但促進了瀘州經濟的蓬勃發展,也促使了瀘州政治中心的轉移。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這些都是不夠扭轉的事情。但是對於八零後來說特別是江陽沽酒客,當年就住在市府路附近,從孩提到青年歲月,這裡記錄了我太多的過往和記憶。相信每一個老瀘州城的人,對市府路的感情都各有不同。

今天我的記憶依然清晰的記得,市府路的官方辦公地,古樸莊嚴,保留了部分民國的影子,大禮堂曾經的南華舞廳,在八九十年代火爆一時,那個時候能進舞廳跳舞對於那個年代的青年人來說,是一件非常時髦的事情。

"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傳統文化裡面,中國的儒家的尊崇或許得益於董仲舒,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認,從春秋時代開始,由孔子這個偉大的人物,經歷了歷代儒家學者的海納百川,形成了中國文化脈絡的主流體系。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儒家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走出了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

瀘州歷史悠久,是華夏的一部分,這片土地在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製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就有人類活動的軌跡。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秦惠王至秦始皇時期,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把中原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來,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派唐蒙從符關(今合江鎮)到夜郎,說服其歸附漢朝。東漢置江陽郡,江陽郡成為“鎖鑰沱江門戶,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漢代,鹽業和農業發達。唐代農業發達,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瀘州成為沃野千里、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商賈輻輳、五方雜處的富庶之地,號“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大發展,鹽業發展規模大,有利用天然氣煎鹽的文獻記載。與少數民族貿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築瀘城和寨堡。

這些都可以看出我們跟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同宗同脈。當儒學開始被推崇的時候,古代江陽人,就已經開始尊儒學,習禮儀了。而文廟最早的歷史記載應該是在唐朝就有了,就是今天瀘州的市府路一帶。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瀘縣誌》載:“瀘故有孔子廟,在州廓之北,唐咸亨中建,宋元祐五年徙州南,景泰及開禧初知州魏了翁先後修葺,明萬曆初,知州趙大桔重葺,四十二年知州嶽具仰增修,崇禎初學使何閎中、知州李長年增建,規範大備”。

所以今天市府路,其實曾經是瀘州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因為後來新瀘州的變遷和改制,除了老瀘州人以外,很多九零後的瀘州人對市府路已經不太瞭解它的來龍去脈,今天江陽沽酒客,就給大家講述一下它的過去和現在。

市府路位於原市中區今日江陽區的南城,明清曾名“會府街”,解放前,因孔子廟設此,改稱“文廟街”;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1950年後,設瀘州市人民政府於此,因定今天市府路的名稱; 1983年實施市管縣體制後,改設市中區首腦機關於此,至今仍依用原名。這就是今天市府路地名的來歷。很多朋友曾經問過我,為什麼瀘州市府路,沒有見到一個市政府機構在此,現在各位清楚了吧。

市府路主段東西向,原延伸至肖巷子西口,全長380公尺,主段寬8米,1988年後,因擴建瀘州市32米寬的主幹道及新建瀘州科技大樓之故,將原彎向西北的尾段已拆除,現僅餘主段百餘米路段。

九十年代末市府路已經拆除,政府機構搬遷,並且建立了滕王閣和步行街,以前的南華舞廳也改建成了南城便民服務中心。過去的影子已經基本不在,只有瀘州餐廳和老百貨樓的還在但是都已經新修整過了。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過去的市府路叫“會府街”或“文廟街”,從《瀘縣誌》等地方文獻資料可見會府街的孔子廟,到明末已是“萬仞宮牆”,廟宇宏偉,備受崇拜的莊嚴古廟了, 此後,街名便演變為“文廟街”,抗日戰爭時期,因孔殿被日機炸燬,解放後,於1951年改建川南行署公安廳後改為瀘州市人大常委會駐地,1990年初,遷市中區人大、政協於此。但是十年後已經又搬遷了。

據老一輩人回憶在文廟的對面高地處(建國後市府路原區政府舊址,明時原為藩王王府駐地,其時崇禎帝封其弟朱熙為蜀南王,駐鎮瀘州,當時的王府府第寬敞,紅牆綠瓦、樓臺亭榭、花圃、魚池、假山俱全,並廣植梧桐,枝茂葉繁,十分幽靜,簡直是天上神仙府,人間王侯家,威武顯赫,門禁十分森嚴;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1982年原市三中老師彭世傑獻出王府“御章”一枚,上刻“御賜”二字為陰文,下刻“桐陰清快”四字為陽文,即在此拾得。此外在藩王府右下方的文廟對面處,明清時原設有會府(衙門),是供奉歷代皇帝萬歲牌及當朝皇帝祿位牌之處,所以此街才曾名“會府街”。

在文廟的北側,明清原有“明倫堂”是州官及學官率邑內儒人宣講忠君思想的地方,每當月之初一、十五兩天,由學官率廩生,秀才等祭孔後,即到明倫堂聚會,首由州官逐句宣讀聖諭十六條,與會者隨聲複誦,其十六條碑文,全系忠孝節義、禮義廉恥詞句;宣讀畢,然後採抽籤辦法,由與會的中籤者講授四書、五經篇章,肅穆莊嚴,虔誠禮敬,可見當時帝王統治時期,對灌輸忠君思想,是十分重視的。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到了清時又在此興建龍神祠,《瀘縣誌》壇廟篇載:“龍神祠,在城南孔子廟側,乾隆二十五年知州夏紹新建,前有方塘,積水沉碧,中多龜酷”,此即人們所稱“龍神塘”也。民國年間,改為瀘縣地方法所在地,此處舊觀,均於1987年城建拆除,現已蕩然無存。

至於當時市中區政府所在地,民初原為瀘縣高等小學校址,創辦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其時始廢科舉,初興學堂,原稱瀘州體仁蒙養學堂,設水井構施家祠堂側吳家院子,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校址遷文廟街明倫堂,民國二年(1913 年)遷現市中區政府駐地,附近各縣負籍來讀者眾,迄民國二十三年改組為縣二小學止,歷時計26年,培養青少子弟1435名畢業,是全川開辦最早的小學,教育成就,頗受稱道,解放前夕為第七區專員公署舊址。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解放後的市府路名副其實的原因,就當時市府權力中心設置於此,其實從歷史嚴格來說設立在這裡,還是比較匹配的。

當年的市府大禮堂是瀘州最高權威所在地。每年的黨代會、人大會、政協會都在這個大禮堂召開。這三個會對瀘州當年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作出決定。這裡是瀘州權力的決策地、司令部。

全市的重大慶典活動、重大的文藝演出、重大的表彰活動,都在市府大禮堂這裡舉行。所以老瀘州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可是這一切輝煌在改革開放中成為過去。改革開放不但促進了瀘州經濟的蓬勃發展,也促使了瀘州政治中心的轉移。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這些都是不夠扭轉的事情。但是對於八零後來說特別是江陽沽酒客,當年就住在市府路附近,從孩提到青年歲月,這裡記錄了我太多的過往和記憶。相信每一個老瀘州城的人,對市府路的感情都各有不同。

今天我的記憶依然清晰的記得,市府路的官方辦公地,古樸莊嚴,保留了部分民國的影子,大禮堂曾經的南華舞廳,在八九十年代火爆一時,那個時候能進舞廳跳舞對於那個年代的青年人來說,是一件非常時髦的事情。

你知道瀘州曾經的文廟在哪裡嗎?它的來歷讓我講給你聽

不過我們更感興趣的是政府大樓,因為九十年代後期已經基本搬遷,之前我還代表我以前那個小學參加全市學雷鋒賴寧演講比賽,得了個優秀獎,算是參與鼓勵。

這座樓還沒有完全拆除,你能體會民國舊辦公樓的真實感覺,木樓木梯,周邊的佈置都非常有民國範。當然因為沒有人辦公和居住,缺乏人氣,反而有一種陰森的感覺,這個時候小孩子們就去捉迷藏冒險的最佳地點,當然其實裡面並沒有什麼恐怕的事情。只是那時候啥也不懂,也沒有機會和能力拍一些照片下來。

雖然今天的市府路,只是一個地名,它過去的故事和經歷大家只能在圖片和文字中回憶了,但是我覺得總應該記錄一下,也歡迎更多朋友來補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