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吃貨”汪曾祺的書畫生涯
煥章的小閣子
1/14 汪曾祺的文字就像乾淨而妥帖的土布,素白或淡青色,裁成合體的短衫,穿在水靈靈的女子身上,她們蹲在河邊,洗滌著粉嫩的蘿蔔或綠茵茵的菜苗,水面上晃著薄紗般的霧藹,幾隻褐嘴綠頭的眉鴨撲騰著水花,嚇跑了踏埠邊遊弋的條魚……
2/14 汪曾祺在花甲之年重返文壇,讓我們這些打小讀慣了魯迅、茅盾、方誌敏這般充滿戰鬥精神的革命文章的文學青年真心地覺得清新親切。起先,我還是覺得,這樣樸實土美的文字,似乎還缺少點兒醇厚,或少了幾分苦澀的味道。汪先生把文字做得過於乾淨,不是不好,只是味道太淡,淡到讓人無法味覺其間深意,或許,這正是汪先生的境界吧!
3/14 “通俗難能在脫俗”,“聽取漁樵話短片”(汪曾祺《詠文兩首》),這或許正是汪曾祺的“佳奇”和蘊藉之美。《大淖記事》後,汪曾祺大量的文字在憶寫鄉事,這正合了我的味。他寫老家高郵蘇北鄉村,閒花野草,豆腐青菜,零零碎碎,是地道土滋土味,散溢著濃郁草香。
4/14 汪先生在《七十抒懷》中寫道:“書畫蕭蕭餘宿墨,文章淡淡憶兒時。”詩和畫,是汪曾祺晚年的兩大興趣。前些年,白下金實秋先生寄來《汪曾祺詩聯品讀》,有機會讀到許多汪先生的詩作。像他和吳祖光、張中行、黃裳、邵燕祥,這一代人依然對舊體詩和筆墨保有情愫,再往後,那些寫手們大多已將這點舊家底兒忘得一乾二淨了。
5/14 汪先生的詩極平實,“悄沒聲地”(汪語)從心底而發,有景有情有味,不拘古法而有古意,是真散淡,所以才有“出律不改”的脾氣,偶爾失粘,或為的是保持瞬間迸發的原始性靈吧!現在好像“舊學”又開始流行,寫舊詩填詞幾成時髦,雖也平仄妥當,貌似古雅,卻多作吟風弄月、無病呻吟之狀,雅麼倒是雅了,生氣全失,我稱此為“偽古典”或“偽格調”。
6/14 汪先生說他的“淡”,“本來就是那樣,並沒有經過一個(化)的過程”,是一種本真的、原生態的品格,林斤瀾說他晚年的文氣更純、更淨。自然也是水到渠成。我想起他書幅中的一枚閒章“人書俱老”,汪先生的本意當然是另一層含意,我也可以作“常解”的。汪先生曾誠懇地對青年作家說,不要學他、學任何人。
7/14 晚年汪先生的身體狀況欠佳,頗有“隱逸”情懷,對書畫卻愈有興味,“文章或有山林意,餘事焉能作畫師。宿墨殘筆遺興耳,更無閒空買胭脂。”(《詠文》之二)汪先生嘗自謙:“我的畫作為一個作家的畫,還看得過去,要躋身畫家行列,是會令畫師齒冷的。”
8/14 然而,對畫,他也是有自己的見解的: “畫之品味高低決定畫中是否有詩,有多少詩。畫某物即某物,即少內涵,無意境,無感慨,無嬉笑怒罵,苦辣酸甜。有些畫家,功力非不深厚,但很少詩意。他們的畫一般都不題詩,只是記年月,徐悲鴻即為不善題畫而深深遺憾。”(《題畫二則》)
9/14 汪曾祺於筆墨的情懷自非一時之興,他在《看畫》一文曾記敘小時候去裱畫店和畫店看畫的情景: 這家畫店還畫“玻璃油畫”。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畫福祿壽或老壽星。這種畫是反過來畫的,作畫程序和正面畫完全不同。比如畫臉,是先畫眉眼五官,後塗肉色;衣服先畫圖案,後塗底子。這種玻璃油畫是作插屏用的。
10/14 記得我小時候,每次路過街上的工藝畫店總會駐足看那位畫師在玻璃上作畫,正是汪先生描述的樣子:一隻下山虎先勾後塗,最後抹上底色,呼之欲出了。看,實則是偷學。終於有機會,村裡的堂哥結婚,床上的大小玻璃片要畫,便成了我施展才藝的機會。前年回老家,還看到這些已顯得舊氣的玻璃畫,荷塘鴛鴦,菊花蝴蝶,雖然稚嫩嫩的不免覺得可笑,卻是我啟蒙時期的功課啊!
11/14
12/14
13/14
14/14 雖然汪先生自識“氣虛腕弱”、“書不稱意”,想必不如以往寫得暢快,卻更見幾分沉靜樸厚了。汪先生是有漢隸、米(芾)書的功底的,不要說書卷氣了,但從筆墨的純熟和安然的氣度來看,亦非一般“書家”所能夢見。
2017-09-2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