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

在鄉下,有一種隨處可見、能吃又能入藥的野菜,雖然形狀並無特異之處,名號卻很響亮,傳說曾搭救過落難天子劉秀而被御封為“晒不死”。朝廷敕封過的東西自然不會差,它一直是“吃貨”們的最愛。


"

在鄉下,有一種隨處可見、能吃又能入藥的野菜,雖然形狀並無特異之處,名號卻很響亮,傳說曾搭救過落難天子劉秀而被御封為“晒不死”。朝廷敕封過的東西自然不會差,它一直是“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張延偉|文


"

在鄉下,有一種隨處可見、能吃又能入藥的野菜,雖然形狀並無特異之處,名號卻很響亮,傳說曾搭救過落難天子劉秀而被御封為“晒不死”。朝廷敕封過的東西自然不會差,它一直是“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張延偉|文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之於我並不陌生


承包單位食堂的老張和他僱的廚師、幫工一干人家都是農村的,他們時常會根據時令變化,借週日不供餐的機會。

在鄉下采集一些諸如槐花、葛花、香椿、紅薯梗之類的野菜回來,變著法兒弄出些“花樣兒”來,既降低了成本,又讓單位裡那些原本愛挑剔的年輕人胃口大開。

這不,週一早上一開飯,就有人發現了“新名堂”,紛紛指著不鏽鋼案板上一隻菜盆裡紅綠相間的涼拌菜和蒸盤裡黑乎乎的菜團餅問老張那是啥東西。

老張則故意賣關子,見我正用菜夾兒夾著菜團往餐盤裡放,就問我認不認得。

我暗自好笑,心說這自然難不倒我,當我說出“馬食菜”仨字時,不但老張覺得驚訝,一旁的年輕同事也投來欽慕的眼神,我對他說這沒啥好奇怪的。

“馬食菜”在鄉下隨處可見,但凡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認得,也都吃過。


"

在鄉下,有一種隨處可見、能吃又能入藥的野菜,雖然形狀並無特異之處,名號卻很響亮,傳說曾搭救過落難天子劉秀而被御封為“晒不死”。朝廷敕封過的東西自然不會差,它一直是“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張延偉|文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之於我並不陌生


承包單位食堂的老張和他僱的廚師、幫工一干人家都是農村的,他們時常會根據時令變化,借週日不供餐的機會。

在鄉下采集一些諸如槐花、葛花、香椿、紅薯梗之類的野菜回來,變著法兒弄出些“花樣兒”來,既降低了成本,又讓單位裡那些原本愛挑剔的年輕人胃口大開。

這不,週一早上一開飯,就有人發現了“新名堂”,紛紛指著不鏽鋼案板上一隻菜盆裡紅綠相間的涼拌菜和蒸盤裡黑乎乎的菜團餅問老張那是啥東西。

老張則故意賣關子,見我正用菜夾兒夾著菜團往餐盤裡放,就問我認不認得。

我暗自好笑,心說這自然難不倒我,當我說出“馬食菜”仨字時,不但老張覺得驚訝,一旁的年輕同事也投來欽慕的眼神,我對他說這沒啥好奇怪的。

“馬食菜”在鄉下隨處可見,但凡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認得,也都吃過。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 馬齒莧菜團


其實馬食菜是一種通俗的叫法,它的學名叫“馬齒莧”,人稱“晒不死”,鄉下的田間地頭、村旁路邊隨處可見。

與其說它是一種野菜,倒不如說是一種雜草。

除了冬季以外的其它季節都適合馬齒莧生長,頭茬兒在農曆六七月間開花結籽,種子落地後能在寒冬來臨之前再長一茬兒,而且地力越壯長得越鮮嫩肥碩。


"

在鄉下,有一種隨處可見、能吃又能入藥的野菜,雖然形狀並無特異之處,名號卻很響亮,傳說曾搭救過落難天子劉秀而被御封為“晒不死”。朝廷敕封過的東西自然不會差,它一直是“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張延偉|文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之於我並不陌生


承包單位食堂的老張和他僱的廚師、幫工一干人家都是農村的,他們時常會根據時令變化,借週日不供餐的機會。

在鄉下采集一些諸如槐花、葛花、香椿、紅薯梗之類的野菜回來,變著法兒弄出些“花樣兒”來,既降低了成本,又讓單位裡那些原本愛挑剔的年輕人胃口大開。

這不,週一早上一開飯,就有人發現了“新名堂”,紛紛指著不鏽鋼案板上一隻菜盆裡紅綠相間的涼拌菜和蒸盤裡黑乎乎的菜團餅問老張那是啥東西。

老張則故意賣關子,見我正用菜夾兒夾著菜團往餐盤裡放,就問我認不認得。

我暗自好笑,心說這自然難不倒我,當我說出“馬食菜”仨字時,不但老張覺得驚訝,一旁的年輕同事也投來欽慕的眼神,我對他說這沒啥好奇怪的。

“馬食菜”在鄉下隨處可見,但凡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認得,也都吃過。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 馬齒莧菜團


其實馬食菜是一種通俗的叫法,它的學名叫“馬齒莧”,人稱“晒不死”,鄉下的田間地頭、村旁路邊隨處可見。

與其說它是一種野菜,倒不如說是一種雜草。

除了冬季以外的其它季節都適合馬齒莧生長,頭茬兒在農曆六七月間開花結籽,種子落地後能在寒冬來臨之前再長一茬兒,而且地力越壯長得越鮮嫩肥碩。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多與荒地雜草為伍,耐貧瘠且生命力極強,尤其抗旱耐晒,長在田間尤其是菜園裡很容易搶了其它莊稼或蔬菜的“風頭兒”。

別的雜草可以用來漚制農家肥,馬齒莧卻不行,人們在耙地、除草時常常把它連根拔起,扔在酷暑烈日下暴晒,為了不讓它和莊稼、蔬菜爭水爭肥。

然而雖經風吹日晒,哪怕經過十天半個月時間,乍一看已經萎蔫乾枯了,可是一旦接觸到泥土或受到雨水浸潤,它馬上就又長出鮮嫩的莖葉並煥發出勃勃生機。

而且往往這茬兒還沒拔完,另外一茬兒就又瘋長起來了,掐幾段馬齒莧的莖葉,隨便丟在土地上,同樣能夠迅速生根發芽、繁衍蔓延。難怪人稱“晒不死,漚不爛,遇溼還魂,沾土便生。”

人們幾乎拿它沒辦法。好在人們在苦惱無奈之餘發現馬齒莧不但能吃而且味道特別,於是便生出各種“吃法兒”來,權作發洩對它的不滿。

"

在鄉下,有一種隨處可見、能吃又能入藥的野菜,雖然形狀並無特異之處,名號卻很響亮,傳說曾搭救過落難天子劉秀而被御封為“晒不死”。朝廷敕封過的東西自然不會差,它一直是“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張延偉|文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之於我並不陌生


承包單位食堂的老張和他僱的廚師、幫工一干人家都是農村的,他們時常會根據時令變化,借週日不供餐的機會。

在鄉下采集一些諸如槐花、葛花、香椿、紅薯梗之類的野菜回來,變著法兒弄出些“花樣兒”來,既降低了成本,又讓單位裡那些原本愛挑剔的年輕人胃口大開。

這不,週一早上一開飯,就有人發現了“新名堂”,紛紛指著不鏽鋼案板上一隻菜盆裡紅綠相間的涼拌菜和蒸盤裡黑乎乎的菜團餅問老張那是啥東西。

老張則故意賣關子,見我正用菜夾兒夾著菜團往餐盤裡放,就問我認不認得。

我暗自好笑,心說這自然難不倒我,當我說出“馬食菜”仨字時,不但老張覺得驚訝,一旁的年輕同事也投來欽慕的眼神,我對他說這沒啥好奇怪的。

“馬食菜”在鄉下隨處可見,但凡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認得,也都吃過。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 馬齒莧菜團


其實馬食菜是一種通俗的叫法,它的學名叫“馬齒莧”,人稱“晒不死”,鄉下的田間地頭、村旁路邊隨處可見。

與其說它是一種野菜,倒不如說是一種雜草。

除了冬季以外的其它季節都適合馬齒莧生長,頭茬兒在農曆六七月間開花結籽,種子落地後能在寒冬來臨之前再長一茬兒,而且地力越壯長得越鮮嫩肥碩。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多與荒地雜草為伍,耐貧瘠且生命力極強,尤其抗旱耐晒,長在田間尤其是菜園裡很容易搶了其它莊稼或蔬菜的“風頭兒”。

別的雜草可以用來漚制農家肥,馬齒莧卻不行,人們在耙地、除草時常常把它連根拔起,扔在酷暑烈日下暴晒,為了不讓它和莊稼、蔬菜爭水爭肥。

然而雖經風吹日晒,哪怕經過十天半個月時間,乍一看已經萎蔫乾枯了,可是一旦接觸到泥土或受到雨水浸潤,它馬上就又長出鮮嫩的莖葉並煥發出勃勃生機。

而且往往這茬兒還沒拔完,另外一茬兒就又瘋長起來了,掐幾段馬齒莧的莖葉,隨便丟在土地上,同樣能夠迅速生根發芽、繁衍蔓延。難怪人稱“晒不死,漚不爛,遇溼還魂,沾土便生。”

人們幾乎拿它沒辦法。好在人們在苦惱無奈之餘發現馬齒莧不但能吃而且味道特別,於是便生出各種“吃法兒”來,權作發洩對它的不滿。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竟和光武帝劉秀有關?


馬齒莧為啥晒不死?據說是因為受了“皇封”的緣故。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卻念念不忘要對漢平帝后裔劉秀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於是民間就衍生出了一系列“王莽攆劉秀”的故事。


"

在鄉下,有一種隨處可見、能吃又能入藥的野菜,雖然形狀並無特異之處,名號卻很響亮,傳說曾搭救過落難天子劉秀而被御封為“晒不死”。朝廷敕封過的東西自然不會差,它一直是“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張延偉|文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之於我並不陌生


承包單位食堂的老張和他僱的廚師、幫工一干人家都是農村的,他們時常會根據時令變化,借週日不供餐的機會。

在鄉下采集一些諸如槐花、葛花、香椿、紅薯梗之類的野菜回來,變著法兒弄出些“花樣兒”來,既降低了成本,又讓單位裡那些原本愛挑剔的年輕人胃口大開。

這不,週一早上一開飯,就有人發現了“新名堂”,紛紛指著不鏽鋼案板上一隻菜盆裡紅綠相間的涼拌菜和蒸盤裡黑乎乎的菜團餅問老張那是啥東西。

老張則故意賣關子,見我正用菜夾兒夾著菜團往餐盤裡放,就問我認不認得。

我暗自好笑,心說這自然難不倒我,當我說出“馬食菜”仨字時,不但老張覺得驚訝,一旁的年輕同事也投來欽慕的眼神,我對他說這沒啥好奇怪的。

“馬食菜”在鄉下隨處可見,但凡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認得,也都吃過。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 馬齒莧菜團


其實馬食菜是一種通俗的叫法,它的學名叫“馬齒莧”,人稱“晒不死”,鄉下的田間地頭、村旁路邊隨處可見。

與其說它是一種野菜,倒不如說是一種雜草。

除了冬季以外的其它季節都適合馬齒莧生長,頭茬兒在農曆六七月間開花結籽,種子落地後能在寒冬來臨之前再長一茬兒,而且地力越壯長得越鮮嫩肥碩。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多與荒地雜草為伍,耐貧瘠且生命力極強,尤其抗旱耐晒,長在田間尤其是菜園裡很容易搶了其它莊稼或蔬菜的“風頭兒”。

別的雜草可以用來漚制農家肥,馬齒莧卻不行,人們在耙地、除草時常常把它連根拔起,扔在酷暑烈日下暴晒,為了不讓它和莊稼、蔬菜爭水爭肥。

然而雖經風吹日晒,哪怕經過十天半個月時間,乍一看已經萎蔫乾枯了,可是一旦接觸到泥土或受到雨水浸潤,它馬上就又長出鮮嫩的莖葉並煥發出勃勃生機。

而且往往這茬兒還沒拔完,另外一茬兒就又瘋長起來了,掐幾段馬齒莧的莖葉,隨便丟在土地上,同樣能夠迅速生根發芽、繁衍蔓延。難怪人稱“晒不死,漚不爛,遇溼還魂,沾土便生。”

人們幾乎拿它沒辦法。好在人們在苦惱無奈之餘發現馬齒莧不但能吃而且味道特別,於是便生出各種“吃法兒”來,權作發洩對它的不滿。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竟和光武帝劉秀有關?


馬齒莧為啥晒不死?據說是因為受了“皇封”的緣故。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卻念念不忘要對漢平帝后裔劉秀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於是民間就衍生出了一系列“王莽攆劉秀”的故事。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且說劉秀整天被王莽窮追不捨,以至於慌不擇路、飢不擇食,又患了腸炎,拉肚子折磨得他面黃肌瘦、少氣無力。

這天傍晚,劉秀經過長途奔逃,來到陽關(今禹州西北)一個鄉村,剛想在村頭坐下喘口氣,後面的追兵就又攆過來了。

當時正值夏季,劉秀見路邊地墒溝裡馬齒莧長勢旺盛,急中生智,順勢一滾趴在了地溝裡,溝沿兩邊的馬齒莧莖葉正好耷拉下來把他身子遮住,從而躲過一劫。

追兵過後,飢腸轆轆的劉秀見這馬齒莧莖葉肥碩,聞著發出陣陣清香,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隨手拽了一把就往嘴裡填,發現這東西富含汁水且味道酸甜可口,索性就多吃了些。結果到了第二天,折磨他許久的腸炎居然也好了!

劉秀最終統一天下,成為東漢開國皇帝,因感激馬齒莧當年的救命之恩,就封它為“晒不死”。

父親曾給我講過民間流傳很廣的馬齒莧和蓬蒿“打賭”的故事:

馬齒莧自恃受了皇封晒不死,就嘲諷蓬蒿說:“蓬蒿蓬蒿你別怪,敢不敢跟我到日頭底下晒?!”而蓬蒿也毫不示弱:“馬食菜你甭作(方言,無事生非之意),敢不敢跟我一起蹚油鍋?!”

蓬蒿的幼苗俗稱“豬毛尾(讀yi)”,也是野菜的一種,它莖葉細長直立,就跟豬鬃毛一樣,拿到日頭底下一晒就發蔫乾枯。

"

在鄉下,有一種隨處可見、能吃又能入藥的野菜,雖然形狀並無特異之處,名號卻很響亮,傳說曾搭救過落難天子劉秀而被御封為“晒不死”。朝廷敕封過的東西自然不會差,它一直是“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張延偉|文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之於我並不陌生


承包單位食堂的老張和他僱的廚師、幫工一干人家都是農村的,他們時常會根據時令變化,借週日不供餐的機會。

在鄉下采集一些諸如槐花、葛花、香椿、紅薯梗之類的野菜回來,變著法兒弄出些“花樣兒”來,既降低了成本,又讓單位裡那些原本愛挑剔的年輕人胃口大開。

這不,週一早上一開飯,就有人發現了“新名堂”,紛紛指著不鏽鋼案板上一隻菜盆裡紅綠相間的涼拌菜和蒸盤裡黑乎乎的菜團餅問老張那是啥東西。

老張則故意賣關子,見我正用菜夾兒夾著菜團往餐盤裡放,就問我認不認得。

我暗自好笑,心說這自然難不倒我,當我說出“馬食菜”仨字時,不但老張覺得驚訝,一旁的年輕同事也投來欽慕的眼神,我對他說這沒啥好奇怪的。

“馬食菜”在鄉下隨處可見,但凡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認得,也都吃過。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 馬齒莧菜團


其實馬食菜是一種通俗的叫法,它的學名叫“馬齒莧”,人稱“晒不死”,鄉下的田間地頭、村旁路邊隨處可見。

與其說它是一種野菜,倒不如說是一種雜草。

除了冬季以外的其它季節都適合馬齒莧生長,頭茬兒在農曆六七月間開花結籽,種子落地後能在寒冬來臨之前再長一茬兒,而且地力越壯長得越鮮嫩肥碩。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多與荒地雜草為伍,耐貧瘠且生命力極強,尤其抗旱耐晒,長在田間尤其是菜園裡很容易搶了其它莊稼或蔬菜的“風頭兒”。

別的雜草可以用來漚制農家肥,馬齒莧卻不行,人們在耙地、除草時常常把它連根拔起,扔在酷暑烈日下暴晒,為了不讓它和莊稼、蔬菜爭水爭肥。

然而雖經風吹日晒,哪怕經過十天半個月時間,乍一看已經萎蔫乾枯了,可是一旦接觸到泥土或受到雨水浸潤,它馬上就又長出鮮嫩的莖葉並煥發出勃勃生機。

而且往往這茬兒還沒拔完,另外一茬兒就又瘋長起來了,掐幾段馬齒莧的莖葉,隨便丟在土地上,同樣能夠迅速生根發芽、繁衍蔓延。難怪人稱“晒不死,漚不爛,遇溼還魂,沾土便生。”

人們幾乎拿它沒辦法。好在人們在苦惱無奈之餘發現馬齒莧不但能吃而且味道特別,於是便生出各種“吃法兒”來,權作發洩對它的不滿。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竟和光武帝劉秀有關?


馬齒莧為啥晒不死?據說是因為受了“皇封”的緣故。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卻念念不忘要對漢平帝后裔劉秀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於是民間就衍生出了一系列“王莽攆劉秀”的故事。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且說劉秀整天被王莽窮追不捨,以至於慌不擇路、飢不擇食,又患了腸炎,拉肚子折磨得他面黃肌瘦、少氣無力。

這天傍晚,劉秀經過長途奔逃,來到陽關(今禹州西北)一個鄉村,剛想在村頭坐下喘口氣,後面的追兵就又攆過來了。

當時正值夏季,劉秀見路邊地墒溝裡馬齒莧長勢旺盛,急中生智,順勢一滾趴在了地溝裡,溝沿兩邊的馬齒莧莖葉正好耷拉下來把他身子遮住,從而躲過一劫。

追兵過後,飢腸轆轆的劉秀見這馬齒莧莖葉肥碩,聞著發出陣陣清香,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隨手拽了一把就往嘴裡填,發現這東西富含汁水且味道酸甜可口,索性就多吃了些。結果到了第二天,折磨他許久的腸炎居然也好了!

劉秀最終統一天下,成為東漢開國皇帝,因感激馬齒莧當年的救命之恩,就封它為“晒不死”。

父親曾給我講過民間流傳很廣的馬齒莧和蓬蒿“打賭”的故事:

馬齒莧自恃受了皇封晒不死,就嘲諷蓬蒿說:“蓬蒿蓬蒿你別怪,敢不敢跟我到日頭底下晒?!”而蓬蒿也毫不示弱:“馬食菜你甭作(方言,無事生非之意),敢不敢跟我一起蹚油鍋?!”

蓬蒿的幼苗俗稱“豬毛尾(讀yi)”,也是野菜的一種,它莖葉細長直立,就跟豬鬃毛一樣,拿到日頭底下一晒就發蔫乾枯。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若是把它放進油鍋裡蘸一下或滾水裡焯一遭,拿出來仍鮮綠可愛。最終它們也只是賭了個平手。

"

在鄉下,有一種隨處可見、能吃又能入藥的野菜,雖然形狀並無特異之處,名號卻很響亮,傳說曾搭救過落難天子劉秀而被御封為“晒不死”。朝廷敕封過的東西自然不會差,它一直是“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張延偉|文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之於我並不陌生


承包單位食堂的老張和他僱的廚師、幫工一干人家都是農村的,他們時常會根據時令變化,借週日不供餐的機會。

在鄉下采集一些諸如槐花、葛花、香椿、紅薯梗之類的野菜回來,變著法兒弄出些“花樣兒”來,既降低了成本,又讓單位裡那些原本愛挑剔的年輕人胃口大開。

這不,週一早上一開飯,就有人發現了“新名堂”,紛紛指著不鏽鋼案板上一隻菜盆裡紅綠相間的涼拌菜和蒸盤裡黑乎乎的菜團餅問老張那是啥東西。

老張則故意賣關子,見我正用菜夾兒夾著菜團往餐盤裡放,就問我認不認得。

我暗自好笑,心說這自然難不倒我,當我說出“馬食菜”仨字時,不但老張覺得驚訝,一旁的年輕同事也投來欽慕的眼神,我對他說這沒啥好奇怪的。

“馬食菜”在鄉下隨處可見,但凡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認得,也都吃過。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 馬齒莧菜團


其實馬食菜是一種通俗的叫法,它的學名叫“馬齒莧”,人稱“晒不死”,鄉下的田間地頭、村旁路邊隨處可見。

與其說它是一種野菜,倒不如說是一種雜草。

除了冬季以外的其它季節都適合馬齒莧生長,頭茬兒在農曆六七月間開花結籽,種子落地後能在寒冬來臨之前再長一茬兒,而且地力越壯長得越鮮嫩肥碩。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多與荒地雜草為伍,耐貧瘠且生命力極強,尤其抗旱耐晒,長在田間尤其是菜園裡很容易搶了其它莊稼或蔬菜的“風頭兒”。

別的雜草可以用來漚制農家肥,馬齒莧卻不行,人們在耙地、除草時常常把它連根拔起,扔在酷暑烈日下暴晒,為了不讓它和莊稼、蔬菜爭水爭肥。

然而雖經風吹日晒,哪怕經過十天半個月時間,乍一看已經萎蔫乾枯了,可是一旦接觸到泥土或受到雨水浸潤,它馬上就又長出鮮嫩的莖葉並煥發出勃勃生機。

而且往往這茬兒還沒拔完,另外一茬兒就又瘋長起來了,掐幾段馬齒莧的莖葉,隨便丟在土地上,同樣能夠迅速生根發芽、繁衍蔓延。難怪人稱“晒不死,漚不爛,遇溼還魂,沾土便生。”

人們幾乎拿它沒辦法。好在人們在苦惱無奈之餘發現馬齒莧不但能吃而且味道特別,於是便生出各種“吃法兒”來,權作發洩對它的不滿。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竟和光武帝劉秀有關?


馬齒莧為啥晒不死?據說是因為受了“皇封”的緣故。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卻念念不忘要對漢平帝后裔劉秀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於是民間就衍生出了一系列“王莽攆劉秀”的故事。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且說劉秀整天被王莽窮追不捨,以至於慌不擇路、飢不擇食,又患了腸炎,拉肚子折磨得他面黃肌瘦、少氣無力。

這天傍晚,劉秀經過長途奔逃,來到陽關(今禹州西北)一個鄉村,剛想在村頭坐下喘口氣,後面的追兵就又攆過來了。

當時正值夏季,劉秀見路邊地墒溝裡馬齒莧長勢旺盛,急中生智,順勢一滾趴在了地溝裡,溝沿兩邊的馬齒莧莖葉正好耷拉下來把他身子遮住,從而躲過一劫。

追兵過後,飢腸轆轆的劉秀見這馬齒莧莖葉肥碩,聞著發出陣陣清香,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隨手拽了一把就往嘴裡填,發現這東西富含汁水且味道酸甜可口,索性就多吃了些。結果到了第二天,折磨他許久的腸炎居然也好了!

劉秀最終統一天下,成為東漢開國皇帝,因感激馬齒莧當年的救命之恩,就封它為“晒不死”。

父親曾給我講過民間流傳很廣的馬齒莧和蓬蒿“打賭”的故事:

馬齒莧自恃受了皇封晒不死,就嘲諷蓬蒿說:“蓬蒿蓬蒿你別怪,敢不敢跟我到日頭底下晒?!”而蓬蒿也毫不示弱:“馬食菜你甭作(方言,無事生非之意),敢不敢跟我一起蹚油鍋?!”

蓬蒿的幼苗俗稱“豬毛尾(讀yi)”,也是野菜的一種,它莖葉細長直立,就跟豬鬃毛一樣,拿到日頭底下一晒就發蔫乾枯。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若是把它放進油鍋裡蘸一下或滾水裡焯一遭,拿出來仍鮮綠可愛。最終它們也只是賭了個平手。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忘不了兒時吃過的“菜糊纜兒”


於我來說,猛一吃到老張用電餅鐺烤成的馬齒莧菜團固然新鮮,但我覺得還是比不上小時候母親做的“菜糊纜兒”的味道。

母親做菜糊纜兒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上籠蒸,一種是用鏊子焙。

母親蒸菜糊纜兒時,挑選鮮嫩的馬齒莧,擇去黃葉和根系,淘洗乾淨,然後連同莖葉切成二三指長的節段,撒進去自己加工的花椒粉、辣椒粉,加入少許鹽醃製一二十分鐘,把其中蘊含的水分濾出來。

然後再摻進去適量的紅薯粉芡或麵粉攪拌均勻,攤在竹篾做的籠屜上拍實,有二三指厚,等鍋裡的水燒開時,把籠屜放進去,蓋上鍋蓋蒸二三十分鐘就熟了。

解開鍋蓋,等熱氣散盡,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菜糊纜兒麵粉或粉芡是白色的,馬齒莧經過高溫則變成了暗紅色,紅白相間,看著就讓人眼饞。

在蒸菜糊纜兒的間隙裡,母親早在蒜臼裡把蒜瓣兒和著芝麻、十香菜等搗碎,加進去一大勺清水,再滴進去幾滴珍貴無比的小磨油,純天然的調料就做成了。

母親把蒸好的菜糊纜兒切成小塊兒放在瓷盆裡,把調料加進去拌勻,一股清香便撲鼻而來。早就急不可耐的我狠狠地挖上一大碗,蹲在門口大快朵頤。

而焙菜糊纜兒相對比較簡單。

把擇洗乾淨的整棵馬齒莧加入麵粉、粉芡及各類調料等,偶爾還會奢侈地加進去一兩個雞蛋攪拌均勻。

等鏊子燒熱了,抹上一層豬油,直接把麵粉和馬齒莧的混合物在鏊子上攤成一指來厚的餅,期間需要不斷翻個兒旋轉確保受熱均勻,以防焙糊。

直到菜糊纜兒焙得外表焦黃、內瓤熟透時從鏊子上挑下來。不等母親拿刀把菜糊團切開,我就趁熱拿在手裡,上下對摺一下,一邊吃著一邊急匆匆地出門找夥伴們玩去了。

除了菜糊纜兒,母親做的生煎馬齒莧也很拿手。

她把切成段的馬齒莧倒進熱油鍋裡,翻過兩翻兒後,再勾兌進去適量的紅薯粉芡糊兒,粉芡遇熱變成亮灰色,像一層透明的胞衣均勻地把馬齒莧莖葉包裹在裡面,若隱若現,吃起來酸甜適中、柔滑爽口。


"

在鄉下,有一種隨處可見、能吃又能入藥的野菜,雖然形狀並無特異之處,名號卻很響亮,傳說曾搭救過落難天子劉秀而被御封為“晒不死”。朝廷敕封過的東西自然不會差,它一直是“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張延偉|文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之於我並不陌生


承包單位食堂的老張和他僱的廚師、幫工一干人家都是農村的,他們時常會根據時令變化,借週日不供餐的機會。

在鄉下采集一些諸如槐花、葛花、香椿、紅薯梗之類的野菜回來,變著法兒弄出些“花樣兒”來,既降低了成本,又讓單位裡那些原本愛挑剔的年輕人胃口大開。

這不,週一早上一開飯,就有人發現了“新名堂”,紛紛指著不鏽鋼案板上一隻菜盆裡紅綠相間的涼拌菜和蒸盤裡黑乎乎的菜團餅問老張那是啥東西。

老張則故意賣關子,見我正用菜夾兒夾著菜團往餐盤裡放,就問我認不認得。

我暗自好笑,心說這自然難不倒我,當我說出“馬食菜”仨字時,不但老張覺得驚訝,一旁的年輕同事也投來欽慕的眼神,我對他說這沒啥好奇怪的。

“馬食菜”在鄉下隨處可見,但凡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認得,也都吃過。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 馬齒莧菜團


其實馬食菜是一種通俗的叫法,它的學名叫“馬齒莧”,人稱“晒不死”,鄉下的田間地頭、村旁路邊隨處可見。

與其說它是一種野菜,倒不如說是一種雜草。

除了冬季以外的其它季節都適合馬齒莧生長,頭茬兒在農曆六七月間開花結籽,種子落地後能在寒冬來臨之前再長一茬兒,而且地力越壯長得越鮮嫩肥碩。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多與荒地雜草為伍,耐貧瘠且生命力極強,尤其抗旱耐晒,長在田間尤其是菜園裡很容易搶了其它莊稼或蔬菜的“風頭兒”。

別的雜草可以用來漚制農家肥,馬齒莧卻不行,人們在耙地、除草時常常把它連根拔起,扔在酷暑烈日下暴晒,為了不讓它和莊稼、蔬菜爭水爭肥。

然而雖經風吹日晒,哪怕經過十天半個月時間,乍一看已經萎蔫乾枯了,可是一旦接觸到泥土或受到雨水浸潤,它馬上就又長出鮮嫩的莖葉並煥發出勃勃生機。

而且往往這茬兒還沒拔完,另外一茬兒就又瘋長起來了,掐幾段馬齒莧的莖葉,隨便丟在土地上,同樣能夠迅速生根發芽、繁衍蔓延。難怪人稱“晒不死,漚不爛,遇溼還魂,沾土便生。”

人們幾乎拿它沒辦法。好在人們在苦惱無奈之餘發現馬齒莧不但能吃而且味道特別,於是便生出各種“吃法兒”來,權作發洩對它的不滿。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竟和光武帝劉秀有關?


馬齒莧為啥晒不死?據說是因為受了“皇封”的緣故。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卻念念不忘要對漢平帝后裔劉秀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於是民間就衍生出了一系列“王莽攆劉秀”的故事。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且說劉秀整天被王莽窮追不捨,以至於慌不擇路、飢不擇食,又患了腸炎,拉肚子折磨得他面黃肌瘦、少氣無力。

這天傍晚,劉秀經過長途奔逃,來到陽關(今禹州西北)一個鄉村,剛想在村頭坐下喘口氣,後面的追兵就又攆過來了。

當時正值夏季,劉秀見路邊地墒溝裡馬齒莧長勢旺盛,急中生智,順勢一滾趴在了地溝裡,溝沿兩邊的馬齒莧莖葉正好耷拉下來把他身子遮住,從而躲過一劫。

追兵過後,飢腸轆轆的劉秀見這馬齒莧莖葉肥碩,聞著發出陣陣清香,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隨手拽了一把就往嘴裡填,發現這東西富含汁水且味道酸甜可口,索性就多吃了些。結果到了第二天,折磨他許久的腸炎居然也好了!

劉秀最終統一天下,成為東漢開國皇帝,因感激馬齒莧當年的救命之恩,就封它為“晒不死”。

父親曾給我講過民間流傳很廣的馬齒莧和蓬蒿“打賭”的故事:

馬齒莧自恃受了皇封晒不死,就嘲諷蓬蒿說:“蓬蒿蓬蒿你別怪,敢不敢跟我到日頭底下晒?!”而蓬蒿也毫不示弱:“馬食菜你甭作(方言,無事生非之意),敢不敢跟我一起蹚油鍋?!”

蓬蒿的幼苗俗稱“豬毛尾(讀yi)”,也是野菜的一種,它莖葉細長直立,就跟豬鬃毛一樣,拿到日頭底下一晒就發蔫乾枯。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若是把它放進油鍋裡蘸一下或滾水裡焯一遭,拿出來仍鮮綠可愛。最終它們也只是賭了個平手。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忘不了兒時吃過的“菜糊纜兒”


於我來說,猛一吃到老張用電餅鐺烤成的馬齒莧菜團固然新鮮,但我覺得還是比不上小時候母親做的“菜糊纜兒”的味道。

母親做菜糊纜兒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上籠蒸,一種是用鏊子焙。

母親蒸菜糊纜兒時,挑選鮮嫩的馬齒莧,擇去黃葉和根系,淘洗乾淨,然後連同莖葉切成二三指長的節段,撒進去自己加工的花椒粉、辣椒粉,加入少許鹽醃製一二十分鐘,把其中蘊含的水分濾出來。

然後再摻進去適量的紅薯粉芡或麵粉攪拌均勻,攤在竹篾做的籠屜上拍實,有二三指厚,等鍋裡的水燒開時,把籠屜放進去,蓋上鍋蓋蒸二三十分鐘就熟了。

解開鍋蓋,等熱氣散盡,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菜糊纜兒麵粉或粉芡是白色的,馬齒莧經過高溫則變成了暗紅色,紅白相間,看著就讓人眼饞。

在蒸菜糊纜兒的間隙裡,母親早在蒜臼裡把蒜瓣兒和著芝麻、十香菜等搗碎,加進去一大勺清水,再滴進去幾滴珍貴無比的小磨油,純天然的調料就做成了。

母親把蒸好的菜糊纜兒切成小塊兒放在瓷盆裡,把調料加進去拌勻,一股清香便撲鼻而來。早就急不可耐的我狠狠地挖上一大碗,蹲在門口大快朵頤。

而焙菜糊纜兒相對比較簡單。

把擇洗乾淨的整棵馬齒莧加入麵粉、粉芡及各類調料等,偶爾還會奢侈地加進去一兩個雞蛋攪拌均勻。

等鏊子燒熱了,抹上一層豬油,直接把麵粉和馬齒莧的混合物在鏊子上攤成一指來厚的餅,期間需要不斷翻個兒旋轉確保受熱均勻,以防焙糊。

直到菜糊纜兒焙得外表焦黃、內瓤熟透時從鏊子上挑下來。不等母親拿刀把菜糊團切開,我就趁熱拿在手裡,上下對摺一下,一邊吃著一邊急匆匆地出門找夥伴們玩去了。

除了菜糊纜兒,母親做的生煎馬齒莧也很拿手。

她把切成段的馬齒莧倒進熱油鍋裡,翻過兩翻兒後,再勾兌進去適量的紅薯粉芡糊兒,粉芡遇熱變成亮灰色,像一層透明的胞衣均勻地把馬齒莧莖葉包裹在裡面,若隱若現,吃起來酸甜適中、柔滑爽口。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當然,把馬齒莧用滾水焯了用來涼拌、熱炒、做湯等,或是把煉過油的肉渣搭配著鮮馬齒莧剁碎做餡蒸包子、包餃子等,都會讓我們弟兄仨大快朵頤。

每當此時,母親總是滿臉幸福地看著我們的“饞相”笑而不語。

藥膳同體是國人的常識,馬齒莧自然也不例外。生活中,馬齒莧不僅能當菜甚至當飯吃,還有“天然抗生素”的美譽,能夠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馬齒莧有清熱解毒、利溼消腫的功效,多用來治療痢疾腸炎等腸道疾病,據說還能治療糖尿病。

若是夏季不小心被蚊蟲叮咬或者皮膚癢痛之類炎症什麼的,用馬齒莧煎水泡洗、搗汁塗抹傷口或直接用鮮馬齒莧在皮膚上揉搓均有不錯的療效。

近年來,人們深受環境汙染之害,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在飲食上越來越崇尚“野生”與“自然”,相對於超市出售的其它蔬菜來說,多認為純天然、無公害的野菜更加安全。

特別像馬齒莧這種皇帝吃過且御封的“不死菜”,自然也就愈發受到“吃貨”們青睞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

張延偉,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會會員,供職於禹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推薦閱讀

禹州人童年時捉的蠍子,為啥現在越來越少?

農村遍地都是晒不死的馬齒筧,能治42種疾病,堪稱全能野菜王

© THE END

"

在鄉下,有一種隨處可見、能吃又能入藥的野菜,雖然形狀並無特異之處,名號卻很響亮,傳說曾搭救過落難天子劉秀而被御封為“晒不死”。朝廷敕封過的東西自然不會差,它一直是“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張延偉|文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之於我並不陌生


承包單位食堂的老張和他僱的廚師、幫工一干人家都是農村的,他們時常會根據時令變化,借週日不供餐的機會。

在鄉下采集一些諸如槐花、葛花、香椿、紅薯梗之類的野菜回來,變著法兒弄出些“花樣兒”來,既降低了成本,又讓單位裡那些原本愛挑剔的年輕人胃口大開。

這不,週一早上一開飯,就有人發現了“新名堂”,紛紛指著不鏽鋼案板上一隻菜盆裡紅綠相間的涼拌菜和蒸盤裡黑乎乎的菜團餅問老張那是啥東西。

老張則故意賣關子,見我正用菜夾兒夾著菜團往餐盤裡放,就問我認不認得。

我暗自好笑,心說這自然難不倒我,當我說出“馬食菜”仨字時,不但老張覺得驚訝,一旁的年輕同事也投來欽慕的眼神,我對他說這沒啥好奇怪的。

“馬食菜”在鄉下隨處可見,但凡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認得,也都吃過。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 馬齒莧菜團


其實馬食菜是一種通俗的叫法,它的學名叫“馬齒莧”,人稱“晒不死”,鄉下的田間地頭、村旁路邊隨處可見。

與其說它是一種野菜,倒不如說是一種雜草。

除了冬季以外的其它季節都適合馬齒莧生長,頭茬兒在農曆六七月間開花結籽,種子落地後能在寒冬來臨之前再長一茬兒,而且地力越壯長得越鮮嫩肥碩。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多與荒地雜草為伍,耐貧瘠且生命力極強,尤其抗旱耐晒,長在田間尤其是菜園裡很容易搶了其它莊稼或蔬菜的“風頭兒”。

別的雜草可以用來漚制農家肥,馬齒莧卻不行,人們在耙地、除草時常常把它連根拔起,扔在酷暑烈日下暴晒,為了不讓它和莊稼、蔬菜爭水爭肥。

然而雖經風吹日晒,哪怕經過十天半個月時間,乍一看已經萎蔫乾枯了,可是一旦接觸到泥土或受到雨水浸潤,它馬上就又長出鮮嫩的莖葉並煥發出勃勃生機。

而且往往這茬兒還沒拔完,另外一茬兒就又瘋長起來了,掐幾段馬齒莧的莖葉,隨便丟在土地上,同樣能夠迅速生根發芽、繁衍蔓延。難怪人稱“晒不死,漚不爛,遇溼還魂,沾土便生。”

人們幾乎拿它沒辦法。好在人們在苦惱無奈之餘發現馬齒莧不但能吃而且味道特別,於是便生出各種“吃法兒”來,權作發洩對它的不滿。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竟和光武帝劉秀有關?


馬齒莧為啥晒不死?據說是因為受了“皇封”的緣故。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卻念念不忘要對漢平帝后裔劉秀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於是民間就衍生出了一系列“王莽攆劉秀”的故事。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且說劉秀整天被王莽窮追不捨,以至於慌不擇路、飢不擇食,又患了腸炎,拉肚子折磨得他面黃肌瘦、少氣無力。

這天傍晚,劉秀經過長途奔逃,來到陽關(今禹州西北)一個鄉村,剛想在村頭坐下喘口氣,後面的追兵就又攆過來了。

當時正值夏季,劉秀見路邊地墒溝裡馬齒莧長勢旺盛,急中生智,順勢一滾趴在了地溝裡,溝沿兩邊的馬齒莧莖葉正好耷拉下來把他身子遮住,從而躲過一劫。

追兵過後,飢腸轆轆的劉秀見這馬齒莧莖葉肥碩,聞著發出陣陣清香,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隨手拽了一把就往嘴裡填,發現這東西富含汁水且味道酸甜可口,索性就多吃了些。結果到了第二天,折磨他許久的腸炎居然也好了!

劉秀最終統一天下,成為東漢開國皇帝,因感激馬齒莧當年的救命之恩,就封它為“晒不死”。

父親曾給我講過民間流傳很廣的馬齒莧和蓬蒿“打賭”的故事:

馬齒莧自恃受了皇封晒不死,就嘲諷蓬蒿說:“蓬蒿蓬蒿你別怪,敢不敢跟我到日頭底下晒?!”而蓬蒿也毫不示弱:“馬食菜你甭作(方言,無事生非之意),敢不敢跟我一起蹚油鍋?!”

蓬蒿的幼苗俗稱“豬毛尾(讀yi)”,也是野菜的一種,它莖葉細長直立,就跟豬鬃毛一樣,拿到日頭底下一晒就發蔫乾枯。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若是把它放進油鍋裡蘸一下或滾水裡焯一遭,拿出來仍鮮綠可愛。最終它們也只是賭了個平手。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忘不了兒時吃過的“菜糊纜兒”


於我來說,猛一吃到老張用電餅鐺烤成的馬齒莧菜團固然新鮮,但我覺得還是比不上小時候母親做的“菜糊纜兒”的味道。

母親做菜糊纜兒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上籠蒸,一種是用鏊子焙。

母親蒸菜糊纜兒時,挑選鮮嫩的馬齒莧,擇去黃葉和根系,淘洗乾淨,然後連同莖葉切成二三指長的節段,撒進去自己加工的花椒粉、辣椒粉,加入少許鹽醃製一二十分鐘,把其中蘊含的水分濾出來。

然後再摻進去適量的紅薯粉芡或麵粉攪拌均勻,攤在竹篾做的籠屜上拍實,有二三指厚,等鍋裡的水燒開時,把籠屜放進去,蓋上鍋蓋蒸二三十分鐘就熟了。

解開鍋蓋,等熱氣散盡,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菜糊纜兒麵粉或粉芡是白色的,馬齒莧經過高溫則變成了暗紅色,紅白相間,看著就讓人眼饞。

在蒸菜糊纜兒的間隙裡,母親早在蒜臼裡把蒜瓣兒和著芝麻、十香菜等搗碎,加進去一大勺清水,再滴進去幾滴珍貴無比的小磨油,純天然的調料就做成了。

母親把蒸好的菜糊纜兒切成小塊兒放在瓷盆裡,把調料加進去拌勻,一股清香便撲鼻而來。早就急不可耐的我狠狠地挖上一大碗,蹲在門口大快朵頤。

而焙菜糊纜兒相對比較簡單。

把擇洗乾淨的整棵馬齒莧加入麵粉、粉芡及各類調料等,偶爾還會奢侈地加進去一兩個雞蛋攪拌均勻。

等鏊子燒熱了,抹上一層豬油,直接把麵粉和馬齒莧的混合物在鏊子上攤成一指來厚的餅,期間需要不斷翻個兒旋轉確保受熱均勻,以防焙糊。

直到菜糊纜兒焙得外表焦黃、內瓤熟透時從鏊子上挑下來。不等母親拿刀把菜糊團切開,我就趁熱拿在手裡,上下對摺一下,一邊吃著一邊急匆匆地出門找夥伴們玩去了。

除了菜糊纜兒,母親做的生煎馬齒莧也很拿手。

她把切成段的馬齒莧倒進熱油鍋裡,翻過兩翻兒後,再勾兌進去適量的紅薯粉芡糊兒,粉芡遇熱變成亮灰色,像一層透明的胞衣均勻地把馬齒莧莖葉包裹在裡面,若隱若現,吃起來酸甜適中、柔滑爽口。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當然,把馬齒莧用滾水焯了用來涼拌、熱炒、做湯等,或是把煉過油的肉渣搭配著鮮馬齒莧剁碎做餡蒸包子、包餃子等,都會讓我們弟兄仨大快朵頤。

每當此時,母親總是滿臉幸福地看著我們的“饞相”笑而不語。

藥膳同體是國人的常識,馬齒莧自然也不例外。生活中,馬齒莧不僅能當菜甚至當飯吃,還有“天然抗生素”的美譽,能夠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馬齒莧有清熱解毒、利溼消腫的功效,多用來治療痢疾腸炎等腸道疾病,據說還能治療糖尿病。

若是夏季不小心被蚊蟲叮咬或者皮膚癢痛之類炎症什麼的,用馬齒莧煎水泡洗、搗汁塗抹傷口或直接用鮮馬齒莧在皮膚上揉搓均有不錯的療效。

近年來,人們深受環境汙染之害,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在飲食上越來越崇尚“野生”與“自然”,相對於超市出售的其它蔬菜來說,多認為純天然、無公害的野菜更加安全。

特別像馬齒莧這種皇帝吃過且御封的“不死菜”,自然也就愈發受到“吃貨”們青睞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

張延偉,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會會員,供職於禹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推薦閱讀

禹州人童年時捉的蠍子,為啥現在越來越少?

農村遍地都是晒不死的馬齒筧,能治42種疾病,堪稱全能野菜王

© THE END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

在鄉下,有一種隨處可見、能吃又能入藥的野菜,雖然形狀並無特異之處,名號卻很響亮,傳說曾搭救過落難天子劉秀而被御封為“晒不死”。朝廷敕封過的東西自然不會差,它一直是“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張延偉|文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之於我並不陌生


承包單位食堂的老張和他僱的廚師、幫工一干人家都是農村的,他們時常會根據時令變化,借週日不供餐的機會。

在鄉下采集一些諸如槐花、葛花、香椿、紅薯梗之類的野菜回來,變著法兒弄出些“花樣兒”來,既降低了成本,又讓單位裡那些原本愛挑剔的年輕人胃口大開。

這不,週一早上一開飯,就有人發現了“新名堂”,紛紛指著不鏽鋼案板上一隻菜盆裡紅綠相間的涼拌菜和蒸盤裡黑乎乎的菜團餅問老張那是啥東西。

老張則故意賣關子,見我正用菜夾兒夾著菜團往餐盤裡放,就問我認不認得。

我暗自好笑,心說這自然難不倒我,當我說出“馬食菜”仨字時,不但老張覺得驚訝,一旁的年輕同事也投來欽慕的眼神,我對他說這沒啥好奇怪的。

“馬食菜”在鄉下隨處可見,但凡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認得,也都吃過。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 馬齒莧菜團


其實馬食菜是一種通俗的叫法,它的學名叫“馬齒莧”,人稱“晒不死”,鄉下的田間地頭、村旁路邊隨處可見。

與其說它是一種野菜,倒不如說是一種雜草。

除了冬季以外的其它季節都適合馬齒莧生長,頭茬兒在農曆六七月間開花結籽,種子落地後能在寒冬來臨之前再長一茬兒,而且地力越壯長得越鮮嫩肥碩。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馬齒莧多與荒地雜草為伍,耐貧瘠且生命力極強,尤其抗旱耐晒,長在田間尤其是菜園裡很容易搶了其它莊稼或蔬菜的“風頭兒”。

別的雜草可以用來漚制農家肥,馬齒莧卻不行,人們在耙地、除草時常常把它連根拔起,扔在酷暑烈日下暴晒,為了不讓它和莊稼、蔬菜爭水爭肥。

然而雖經風吹日晒,哪怕經過十天半個月時間,乍一看已經萎蔫乾枯了,可是一旦接觸到泥土或受到雨水浸潤,它馬上就又長出鮮嫩的莖葉並煥發出勃勃生機。

而且往往這茬兒還沒拔完,另外一茬兒就又瘋長起來了,掐幾段馬齒莧的莖葉,隨便丟在土地上,同樣能夠迅速生根發芽、繁衍蔓延。難怪人稱“晒不死,漚不爛,遇溼還魂,沾土便生。”

人們幾乎拿它沒辦法。好在人們在苦惱無奈之餘發現馬齒莧不但能吃而且味道特別,於是便生出各種“吃法兒”來,權作發洩對它的不滿。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竟和光武帝劉秀有關?


馬齒莧為啥晒不死?據說是因為受了“皇封”的緣故。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卻念念不忘要對漢平帝后裔劉秀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於是民間就衍生出了一系列“王莽攆劉秀”的故事。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且說劉秀整天被王莽窮追不捨,以至於慌不擇路、飢不擇食,又患了腸炎,拉肚子折磨得他面黃肌瘦、少氣無力。

這天傍晚,劉秀經過長途奔逃,來到陽關(今禹州西北)一個鄉村,剛想在村頭坐下喘口氣,後面的追兵就又攆過來了。

當時正值夏季,劉秀見路邊地墒溝裡馬齒莧長勢旺盛,急中生智,順勢一滾趴在了地溝裡,溝沿兩邊的馬齒莧莖葉正好耷拉下來把他身子遮住,從而躲過一劫。

追兵過後,飢腸轆轆的劉秀見這馬齒莧莖葉肥碩,聞著發出陣陣清香,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隨手拽了一把就往嘴裡填,發現這東西富含汁水且味道酸甜可口,索性就多吃了些。結果到了第二天,折磨他許久的腸炎居然也好了!

劉秀最終統一天下,成為東漢開國皇帝,因感激馬齒莧當年的救命之恩,就封它為“晒不死”。

父親曾給我講過民間流傳很廣的馬齒莧和蓬蒿“打賭”的故事:

馬齒莧自恃受了皇封晒不死,就嘲諷蓬蒿說:“蓬蒿蓬蒿你別怪,敢不敢跟我到日頭底下晒?!”而蓬蒿也毫不示弱:“馬食菜你甭作(方言,無事生非之意),敢不敢跟我一起蹚油鍋?!”

蓬蒿的幼苗俗稱“豬毛尾(讀yi)”,也是野菜的一種,它莖葉細長直立,就跟豬鬃毛一樣,拿到日頭底下一晒就發蔫乾枯。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若是把它放進油鍋裡蘸一下或滾水裡焯一遭,拿出來仍鮮綠可愛。最終它們也只是賭了個平手。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忘不了兒時吃過的“菜糊纜兒”


於我來說,猛一吃到老張用電餅鐺烤成的馬齒莧菜團固然新鮮,但我覺得還是比不上小時候母親做的“菜糊纜兒”的味道。

母親做菜糊纜兒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上籠蒸,一種是用鏊子焙。

母親蒸菜糊纜兒時,挑選鮮嫩的馬齒莧,擇去黃葉和根系,淘洗乾淨,然後連同莖葉切成二三指長的節段,撒進去自己加工的花椒粉、辣椒粉,加入少許鹽醃製一二十分鐘,把其中蘊含的水分濾出來。

然後再摻進去適量的紅薯粉芡或麵粉攪拌均勻,攤在竹篾做的籠屜上拍實,有二三指厚,等鍋裡的水燒開時,把籠屜放進去,蓋上鍋蓋蒸二三十分鐘就熟了。

解開鍋蓋,等熱氣散盡,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菜糊纜兒麵粉或粉芡是白色的,馬齒莧經過高溫則變成了暗紅色,紅白相間,看著就讓人眼饞。

在蒸菜糊纜兒的間隙裡,母親早在蒜臼裡把蒜瓣兒和著芝麻、十香菜等搗碎,加進去一大勺清水,再滴進去幾滴珍貴無比的小磨油,純天然的調料就做成了。

母親把蒸好的菜糊纜兒切成小塊兒放在瓷盆裡,把調料加進去拌勻,一股清香便撲鼻而來。早就急不可耐的我狠狠地挖上一大碗,蹲在門口大快朵頤。

而焙菜糊纜兒相對比較簡單。

把擇洗乾淨的整棵馬齒莧加入麵粉、粉芡及各類調料等,偶爾還會奢侈地加進去一兩個雞蛋攪拌均勻。

等鏊子燒熱了,抹上一層豬油,直接把麵粉和馬齒莧的混合物在鏊子上攤成一指來厚的餅,期間需要不斷翻個兒旋轉確保受熱均勻,以防焙糊。

直到菜糊纜兒焙得外表焦黃、內瓤熟透時從鏊子上挑下來。不等母親拿刀把菜糊團切開,我就趁熱拿在手裡,上下對摺一下,一邊吃著一邊急匆匆地出門找夥伴們玩去了。

除了菜糊纜兒,母親做的生煎馬齒莧也很拿手。

她把切成段的馬齒莧倒進熱油鍋裡,翻過兩翻兒後,再勾兌進去適量的紅薯粉芡糊兒,粉芡遇熱變成亮灰色,像一層透明的胞衣均勻地把馬齒莧莖葉包裹在裡面,若隱若現,吃起來酸甜適中、柔滑爽口。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當然,把馬齒莧用滾水焯了用來涼拌、熱炒、做湯等,或是把煉過油的肉渣搭配著鮮馬齒莧剁碎做餡蒸包子、包餃子等,都會讓我們弟兄仨大快朵頤。

每當此時,母親總是滿臉幸福地看著我們的“饞相”笑而不語。

藥膳同體是國人的常識,馬齒莧自然也不例外。生活中,馬齒莧不僅能當菜甚至當飯吃,還有“天然抗生素”的美譽,能夠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馬齒莧有清熱解毒、利溼消腫的功效,多用來治療痢疾腸炎等腸道疾病,據說還能治療糖尿病。

若是夏季不小心被蚊蟲叮咬或者皮膚癢痛之類炎症什麼的,用馬齒莧煎水泡洗、搗汁塗抹傷口或直接用鮮馬齒莧在皮膚上揉搓均有不錯的療效。

近年來,人們深受環境汙染之害,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在飲食上越來越崇尚“野生”與“自然”,相對於超市出售的其它蔬菜來說,多認為純天然、無公害的野菜更加安全。

特別像馬齒莧這種皇帝吃過且御封的“不死菜”,自然也就愈發受到“吃貨”們青睞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

張延偉,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會會員,供職於禹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推薦閱讀

禹州人童年時捉的蠍子,為啥現在越來越少?

農村遍地都是晒不死的馬齒筧,能治42種疾病,堪稱全能野菜王

© THE END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晒不死”咋成了“吃貨”們的最愛?


歡 迎 投 稿

郵箱 [email protected]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