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綠茶 知我心理學 2019-07-29
"
"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上週末,一份名為《你是否真的能識破綠茶婊的招數?》的問卷刷遍了朋友圈。當時,辦公室裡也響起了此起彼伏的爭論聲。


"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上週末,一份名為《你是否真的能識破綠茶婊的招數?》的問卷刷遍了朋友圈。當時,辦公室裡也響起了此起彼伏的爭論聲。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有人對80分的成績感到萬分遺憾,反覆做了好多遍,通過對比分析最終得出了滿分答案,顯示出學霸的優良品質;而有人因自己值得了20分而憤憤不平,嚴重質疑問卷的質量,並揚言要根據自身的真實經歷,出一套更科學的版本。

我平時愛翻書,跟不上網絡潮流,對很多網絡詞彙都不太清楚,看到大家如此熱烈地討論“綠茶婊”而不禁好奇起來。於是,我拉著一些同事詢問她們對這個詞的理解和看法,最後發現這個詞原來包含了豐富的內涵,所以今天來和大家討論討論。


"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上週末,一份名為《你是否真的能識破綠茶婊的招數?》的問卷刷遍了朋友圈。當時,辦公室裡也響起了此起彼伏的爭論聲。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有人對80分的成績感到萬分遺憾,反覆做了好多遍,通過對比分析最終得出了滿分答案,顯示出學霸的優良品質;而有人因自己值得了20分而憤憤不平,嚴重質疑問卷的質量,並揚言要根據自身的真實經歷,出一套更科學的版本。

我平時愛翻書,跟不上網絡潮流,對很多網絡詞彙都不太清楚,看到大家如此熱烈地討論“綠茶婊”而不禁好奇起來。於是,我拉著一些同事詢問她們對這個詞的理解和看法,最後發現這個詞原來包含了豐富的內涵,所以今天來和大家討論討論。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什麼樣的人可能被稱為“綠茶婊”?

關於這個詞的來源,一位同事告訴我:這個詞最早是從三亞海天盛筵事件開始的,是對“外圍女”的一種侮辱性稱呼。這類人從外貌上看起來很清新純真,用綠茶類代指給人的這種感覺,但她們做的事卻完全相反,從事皮肉生意,所以加了“婊”字。

旁邊的同事補充道:這個詞的意思早就泛化了,與違法行為沒太多關係,主要是指那些工於心計的女生,表面上人畜無害、楚楚可憐,但心裡的算盤打得異常精明,想著的往往是獲得更多錢和利益,或是博取更多關注。

我又問了,被稱為“綠茶婊”的這類人,通常會有哪些具體的行為表現。從得到的回答中,我總結了幾個特點:

1.善於從男性角度思考

她們看上去個性不強,性格溫和,能夠通過自己“弱”的一面來滿足大部分男性的心理需求,顯得非常體貼,在有一定衝突時也會通過撒嬌、示弱等方式,讓男性更好地對待自己。

2.面對男性和女性,態度可能有差異

有些被稱為“綠茶婊”的人,可能會在其他女性面前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樣子,可能是個個性強烈、脾氣火暴的人,會更直接地展現競爭的姿態。同樣,對於那些“非目標”的男性,她們也可能會顯露自己真實的性情。

3.在男女關係中善於製造曖昧

她們與身邊的男性相處時通常缺乏較為明確的個人邊界,尤其是在她們仍處於單身狀態的時候。有時,她們的互動過於親密,像戀人一樣,有時又稍稍往後退,表示自己和對方只是普通朋友。

4.通常採取非直接的方式表達需求

不僅在關係中習慣製造曖昧,她們在表達自我需求時也可能會採取旁敲側擊的方式,以此表示自己並沒有在主動索求,如果對方為自己付出,那意味著是他們心甘情願的一樣。


"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上週末,一份名為《你是否真的能識破綠茶婊的招數?》的問卷刷遍了朋友圈。當時,辦公室裡也響起了此起彼伏的爭論聲。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有人對80分的成績感到萬分遺憾,反覆做了好多遍,通過對比分析最終得出了滿分答案,顯示出學霸的優良品質;而有人因自己值得了20分而憤憤不平,嚴重質疑問卷的質量,並揚言要根據自身的真實經歷,出一套更科學的版本。

我平時愛翻書,跟不上網絡潮流,對很多網絡詞彙都不太清楚,看到大家如此熱烈地討論“綠茶婊”而不禁好奇起來。於是,我拉著一些同事詢問她們對這個詞的理解和看法,最後發現這個詞原來包含了豐富的內涵,所以今天來和大家討論討論。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什麼樣的人可能被稱為“綠茶婊”?

關於這個詞的來源,一位同事告訴我:這個詞最早是從三亞海天盛筵事件開始的,是對“外圍女”的一種侮辱性稱呼。這類人從外貌上看起來很清新純真,用綠茶類代指給人的這種感覺,但她們做的事卻完全相反,從事皮肉生意,所以加了“婊”字。

旁邊的同事補充道:這個詞的意思早就泛化了,與違法行為沒太多關係,主要是指那些工於心計的女生,表面上人畜無害、楚楚可憐,但心裡的算盤打得異常精明,想著的往往是獲得更多錢和利益,或是博取更多關注。

我又問了,被稱為“綠茶婊”的這類人,通常會有哪些具體的行為表現。從得到的回答中,我總結了幾個特點:

1.善於從男性角度思考

她們看上去個性不強,性格溫和,能夠通過自己“弱”的一面來滿足大部分男性的心理需求,顯得非常體貼,在有一定衝突時也會通過撒嬌、示弱等方式,讓男性更好地對待自己。

2.面對男性和女性,態度可能有差異

有些被稱為“綠茶婊”的人,可能會在其他女性面前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樣子,可能是個個性強烈、脾氣火暴的人,會更直接地展現競爭的姿態。同樣,對於那些“非目標”的男性,她們也可能會顯露自己真實的性情。

3.在男女關係中善於製造曖昧

她們與身邊的男性相處時通常缺乏較為明確的個人邊界,尤其是在她們仍處於單身狀態的時候。有時,她們的互動過於親密,像戀人一樣,有時又稍稍往後退,表示自己和對方只是普通朋友。

4.通常採取非直接的方式表達需求

不僅在關係中習慣製造曖昧,她們在表達自我需求時也可能會採取旁敲側擊的方式,以此表示自己並沒有在主動索求,如果對方為自己付出,那意味著是他們心甘情願的一樣。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在“綠茶婊”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雖然“綠茶婊”的意義在使用中不斷被泛化,但這個詞本身的結構依然可以作為理解它的重要切入點。

“婊”,是對娼妓的一種侮辱性稱呼,人們會用“婊子”、“婊樣”等詞來辱罵別人,通常在指責對方(幾乎都是女性)利用自己的身體和媚態勾引或欺騙他人(幾乎都是男性),覺得這樣的行為和娼妓無異。

然而,人們使用時卻很少去想,婊(娼妓)作為一種身份,正是父權社會下的被壓迫者和受害者。這些女人幾乎很少是出於自身主動而選擇這一身份,多數人因生計所迫淪為性客體。

而在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依然擁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過得並不像描述中那麼境遇慘淡。她們往往屈從於或認可了父權社會的性別權力結構,對於在整個社會層面上去改變男尊女卑的處境感到無望或缺乏興趣,但在私人領域內“聰明”地利用某些規則,從男性群體中謀取更多資源和利益。

而“綠茶”就是利用這些規則的手段之一。所謂“綠茶”,主要是指女生在衣著打扮上顯得清純甜美,說話溫柔,整體上呈現出一副柔弱、渴望被關愛的樣子。而這種方式之所以能引起很多男性的注意和追求,不僅是因為這樣的女性更符合傳統的女性氣質,更是因為這樣的女性容易讓男性獲得傳統的男性氣質。

在父權社會中,力量和權威,可以說是衡量一個男性的最重要的標準了。然而,在社會上擁有大量權力和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這也意味著真正符合這種標準的男性恰恰是少數的,所以更多男性在私人關係中去尋求力量和權威,讓自己看上去更像個“男人”。

很多男性之所以喜歡和被稱為“綠茶婊”的女性在一起,是因為他們很容易被誇獎和贊同,在她們主動示弱的時候,他們便會享受到站在權力高位上的驕傲;很多男性願意不斷為對方付出,很難說真的是出於一種愛,還可能是因為他們付出的行為常常會被高度認可和讚美,他們因此更能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感,更符合傳統的男性氣質。

不難看出,“綠茶婊”背後是父權社會下性別不平等的明顯事實,同時暗含著非常刻板的性別印象,柔弱的女性和強勢的男性是被不斷強化的性別形象,同時反映了一部分女性在這樣的境遇下的生存方式。


"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上週末,一份名為《你是否真的能識破綠茶婊的招數?》的問卷刷遍了朋友圈。當時,辦公室裡也響起了此起彼伏的爭論聲。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有人對80分的成績感到萬分遺憾,反覆做了好多遍,通過對比分析最終得出了滿分答案,顯示出學霸的優良品質;而有人因自己值得了20分而憤憤不平,嚴重質疑問卷的質量,並揚言要根據自身的真實經歷,出一套更科學的版本。

我平時愛翻書,跟不上網絡潮流,對很多網絡詞彙都不太清楚,看到大家如此熱烈地討論“綠茶婊”而不禁好奇起來。於是,我拉著一些同事詢問她們對這個詞的理解和看法,最後發現這個詞原來包含了豐富的內涵,所以今天來和大家討論討論。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什麼樣的人可能被稱為“綠茶婊”?

關於這個詞的來源,一位同事告訴我:這個詞最早是從三亞海天盛筵事件開始的,是對“外圍女”的一種侮辱性稱呼。這類人從外貌上看起來很清新純真,用綠茶類代指給人的這種感覺,但她們做的事卻完全相反,從事皮肉生意,所以加了“婊”字。

旁邊的同事補充道:這個詞的意思早就泛化了,與違法行為沒太多關係,主要是指那些工於心計的女生,表面上人畜無害、楚楚可憐,但心裡的算盤打得異常精明,想著的往往是獲得更多錢和利益,或是博取更多關注。

我又問了,被稱為“綠茶婊”的這類人,通常會有哪些具體的行為表現。從得到的回答中,我總結了幾個特點:

1.善於從男性角度思考

她們看上去個性不強,性格溫和,能夠通過自己“弱”的一面來滿足大部分男性的心理需求,顯得非常體貼,在有一定衝突時也會通過撒嬌、示弱等方式,讓男性更好地對待自己。

2.面對男性和女性,態度可能有差異

有些被稱為“綠茶婊”的人,可能會在其他女性面前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樣子,可能是個個性強烈、脾氣火暴的人,會更直接地展現競爭的姿態。同樣,對於那些“非目標”的男性,她們也可能會顯露自己真實的性情。

3.在男女關係中善於製造曖昧

她們與身邊的男性相處時通常缺乏較為明確的個人邊界,尤其是在她們仍處於單身狀態的時候。有時,她們的互動過於親密,像戀人一樣,有時又稍稍往後退,表示自己和對方只是普通朋友。

4.通常採取非直接的方式表達需求

不僅在關係中習慣製造曖昧,她們在表達自我需求時也可能會採取旁敲側擊的方式,以此表示自己並沒有在主動索求,如果對方為自己付出,那意味著是他們心甘情願的一樣。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在“綠茶婊”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雖然“綠茶婊”的意義在使用中不斷被泛化,但這個詞本身的結構依然可以作為理解它的重要切入點。

“婊”,是對娼妓的一種侮辱性稱呼,人們會用“婊子”、“婊樣”等詞來辱罵別人,通常在指責對方(幾乎都是女性)利用自己的身體和媚態勾引或欺騙他人(幾乎都是男性),覺得這樣的行為和娼妓無異。

然而,人們使用時卻很少去想,婊(娼妓)作為一種身份,正是父權社會下的被壓迫者和受害者。這些女人幾乎很少是出於自身主動而選擇這一身份,多數人因生計所迫淪為性客體。

而在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依然擁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過得並不像描述中那麼境遇慘淡。她們往往屈從於或認可了父權社會的性別權力結構,對於在整個社會層面上去改變男尊女卑的處境感到無望或缺乏興趣,但在私人領域內“聰明”地利用某些規則,從男性群體中謀取更多資源和利益。

而“綠茶”就是利用這些規則的手段之一。所謂“綠茶”,主要是指女生在衣著打扮上顯得清純甜美,說話溫柔,整體上呈現出一副柔弱、渴望被關愛的樣子。而這種方式之所以能引起很多男性的注意和追求,不僅是因為這樣的女性更符合傳統的女性氣質,更是因為這樣的女性容易讓男性獲得傳統的男性氣質。

在父權社會中,力量和權威,可以說是衡量一個男性的最重要的標準了。然而,在社會上擁有大量權力和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這也意味著真正符合這種標準的男性恰恰是少數的,所以更多男性在私人關係中去尋求力量和權威,讓自己看上去更像個“男人”。

很多男性之所以喜歡和被稱為“綠茶婊”的女性在一起,是因為他們很容易被誇獎和贊同,在她們主動示弱的時候,他們便會享受到站在權力高位上的驕傲;很多男性願意不斷為對方付出,很難說真的是出於一種愛,還可能是因為他們付出的行為常常會被高度認可和讚美,他們因此更能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感,更符合傳統的男性氣質。

不難看出,“綠茶婊”背後是父權社會下性別不平等的明顯事實,同時暗含著非常刻板的性別印象,柔弱的女性和強勢的男性是被不斷強化的性別形象,同時反映了一部分女性在這樣的境遇下的生存方式。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人們對“綠茶婊”都有哪些態度?

從“綠茶婊”這個詞出現之後,就有了相對應的另一個詞“鑑婊”。人們一邊痛斥著身邊的“綠茶婊”,一邊樂此不疲地“鑑婊”,展現出很多種不同的態度,而在這些態度背後往往體現著人們對性別平等的相關看法。

有些男性非常喜歡談論自己的“鑑婊”能力。這種談論自然有著玩笑的意味,但常常包含著明顯的厭女傾向。在他們的談論中,很多女性不再是值得尊重的個體,而成為被評頭論足的客體對象,被粗暴地放置於男性權力的網絡之中,成為權力和資源交易的籌碼。

這類男性在對女性的隨意談論中,獲得了可以隨意佔有和處置女性的錯覺,從而體驗到一種優越感和控制感。哪怕根本沒有多少親密關係上的經驗,他們也會呈現出一副老成的樣子。諷刺的是,這類如此渴望追求傳統男性氣質的人,恰恰最容易被那些“綠茶婊”們吸引。

當然,厭女傾向也非只會在男性群體中展現,一些女性同樣會以類似的方式談論“鑑婊”。而與男性稍有不同的是,一部分女性會對綠茶婊們表示羨慕、甚至欽佩。在她們看來,被稱為“綠茶婊”的人是一群情商很高的人,能夠理解男性的所思所想,懂得如何與男性親密互動,這恰恰是一種值得學習的親密關係技巧。所以,對她們來說,無論性別平等的情況是怎麼樣的,“綠茶婊”們的手段至少在“技術層面上”不應該被否定。

而另一些女性恰恰對這種手段感到譴責和憤慨。而讓我有些意外的是,其中有些人之所以反感,並不是由於這種手段的“表裡不一”更像欺騙,而是在於這種手段構成了某種“不平等競爭”。她們覺得,兩個人相愛是在彼此能夠看到對方真實的樣子,而綠茶婊們遮掩了自己,這對於那些真實坦誠的女性來說是不公的。

此外,還有一些人(無論男女)覺得這類被稱為“綠茶婊”的人根本沒有什麼錯誤,也沒必要被如此謾罵和指責,因為他們覺得情感關係本身就是一場包含著利益交換的遊戲。既然暗含著利益交換,自然就要講手段,無論“綠茶”是否是一種偽裝,都是合理的。一方想要佔據更高位的力量感,另一方想要更多資源,你情我願,各取所需。等到哪天其中一方覺得這場交易做不下去了,這場遊戲玩不下去了,自然兩個人就要散了。

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幾位同事對“綠茶婊”們感到惋惜。Ta們覺得,當這些被稱為“綠茶婊”的女性利用男權規則的時候,她們就一定程度上認可或屈從於這種邏輯了,將自己降低為男性權力下的一個“物品”。而在這樣的交易關係中,很難有真正美好的親密關係存在,所以她們在利用性別權力不平等的現狀時,她們就已經將自己的一部分真實和幸福犧牲掉了。

"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上週末,一份名為《你是否真的能識破綠茶婊的招數?》的問卷刷遍了朋友圈。當時,辦公室裡也響起了此起彼伏的爭論聲。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有人對80分的成績感到萬分遺憾,反覆做了好多遍,通過對比分析最終得出了滿分答案,顯示出學霸的優良品質;而有人因自己值得了20分而憤憤不平,嚴重質疑問卷的質量,並揚言要根據自身的真實經歷,出一套更科學的版本。

我平時愛翻書,跟不上網絡潮流,對很多網絡詞彙都不太清楚,看到大家如此熱烈地討論“綠茶婊”而不禁好奇起來。於是,我拉著一些同事詢問她們對這個詞的理解和看法,最後發現這個詞原來包含了豐富的內涵,所以今天來和大家討論討論。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什麼樣的人可能被稱為“綠茶婊”?

關於這個詞的來源,一位同事告訴我:這個詞最早是從三亞海天盛筵事件開始的,是對“外圍女”的一種侮辱性稱呼。這類人從外貌上看起來很清新純真,用綠茶類代指給人的這種感覺,但她們做的事卻完全相反,從事皮肉生意,所以加了“婊”字。

旁邊的同事補充道:這個詞的意思早就泛化了,與違法行為沒太多關係,主要是指那些工於心計的女生,表面上人畜無害、楚楚可憐,但心裡的算盤打得異常精明,想著的往往是獲得更多錢和利益,或是博取更多關注。

我又問了,被稱為“綠茶婊”的這類人,通常會有哪些具體的行為表現。從得到的回答中,我總結了幾個特點:

1.善於從男性角度思考

她們看上去個性不強,性格溫和,能夠通過自己“弱”的一面來滿足大部分男性的心理需求,顯得非常體貼,在有一定衝突時也會通過撒嬌、示弱等方式,讓男性更好地對待自己。

2.面對男性和女性,態度可能有差異

有些被稱為“綠茶婊”的人,可能會在其他女性面前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樣子,可能是個個性強烈、脾氣火暴的人,會更直接地展現競爭的姿態。同樣,對於那些“非目標”的男性,她們也可能會顯露自己真實的性情。

3.在男女關係中善於製造曖昧

她們與身邊的男性相處時通常缺乏較為明確的個人邊界,尤其是在她們仍處於單身狀態的時候。有時,她們的互動過於親密,像戀人一樣,有時又稍稍往後退,表示自己和對方只是普通朋友。

4.通常採取非直接的方式表達需求

不僅在關係中習慣製造曖昧,她們在表達自我需求時也可能會採取旁敲側擊的方式,以此表示自己並沒有在主動索求,如果對方為自己付出,那意味著是他們心甘情願的一樣。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在“綠茶婊”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雖然“綠茶婊”的意義在使用中不斷被泛化,但這個詞本身的結構依然可以作為理解它的重要切入點。

“婊”,是對娼妓的一種侮辱性稱呼,人們會用“婊子”、“婊樣”等詞來辱罵別人,通常在指責對方(幾乎都是女性)利用自己的身體和媚態勾引或欺騙他人(幾乎都是男性),覺得這樣的行為和娼妓無異。

然而,人們使用時卻很少去想,婊(娼妓)作為一種身份,正是父權社會下的被壓迫者和受害者。這些女人幾乎很少是出於自身主動而選擇這一身份,多數人因生計所迫淪為性客體。

而在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依然擁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過得並不像描述中那麼境遇慘淡。她們往往屈從於或認可了父權社會的性別權力結構,對於在整個社會層面上去改變男尊女卑的處境感到無望或缺乏興趣,但在私人領域內“聰明”地利用某些規則,從男性群體中謀取更多資源和利益。

而“綠茶”就是利用這些規則的手段之一。所謂“綠茶”,主要是指女生在衣著打扮上顯得清純甜美,說話溫柔,整體上呈現出一副柔弱、渴望被關愛的樣子。而這種方式之所以能引起很多男性的注意和追求,不僅是因為這樣的女性更符合傳統的女性氣質,更是因為這樣的女性容易讓男性獲得傳統的男性氣質。

在父權社會中,力量和權威,可以說是衡量一個男性的最重要的標準了。然而,在社會上擁有大量權力和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這也意味著真正符合這種標準的男性恰恰是少數的,所以更多男性在私人關係中去尋求力量和權威,讓自己看上去更像個“男人”。

很多男性之所以喜歡和被稱為“綠茶婊”的女性在一起,是因為他們很容易被誇獎和贊同,在她們主動示弱的時候,他們便會享受到站在權力高位上的驕傲;很多男性願意不斷為對方付出,很難說真的是出於一種愛,還可能是因為他們付出的行為常常會被高度認可和讚美,他們因此更能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感,更符合傳統的男性氣質。

不難看出,“綠茶婊”背後是父權社會下性別不平等的明顯事實,同時暗含著非常刻板的性別印象,柔弱的女性和強勢的男性是被不斷強化的性別形象,同時反映了一部分女性在這樣的境遇下的生存方式。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人們對“綠茶婊”都有哪些態度?

從“綠茶婊”這個詞出現之後,就有了相對應的另一個詞“鑑婊”。人們一邊痛斥著身邊的“綠茶婊”,一邊樂此不疲地“鑑婊”,展現出很多種不同的態度,而在這些態度背後往往體現著人們對性別平等的相關看法。

有些男性非常喜歡談論自己的“鑑婊”能力。這種談論自然有著玩笑的意味,但常常包含著明顯的厭女傾向。在他們的談論中,很多女性不再是值得尊重的個體,而成為被評頭論足的客體對象,被粗暴地放置於男性權力的網絡之中,成為權力和資源交易的籌碼。

這類男性在對女性的隨意談論中,獲得了可以隨意佔有和處置女性的錯覺,從而體驗到一種優越感和控制感。哪怕根本沒有多少親密關係上的經驗,他們也會呈現出一副老成的樣子。諷刺的是,這類如此渴望追求傳統男性氣質的人,恰恰最容易被那些“綠茶婊”們吸引。

當然,厭女傾向也非只會在男性群體中展現,一些女性同樣會以類似的方式談論“鑑婊”。而與男性稍有不同的是,一部分女性會對綠茶婊們表示羨慕、甚至欽佩。在她們看來,被稱為“綠茶婊”的人是一群情商很高的人,能夠理解男性的所思所想,懂得如何與男性親密互動,這恰恰是一種值得學習的親密關係技巧。所以,對她們來說,無論性別平等的情況是怎麼樣的,“綠茶婊”們的手段至少在“技術層面上”不應該被否定。

而另一些女性恰恰對這種手段感到譴責和憤慨。而讓我有些意外的是,其中有些人之所以反感,並不是由於這種手段的“表裡不一”更像欺騙,而是在於這種手段構成了某種“不平等競爭”。她們覺得,兩個人相愛是在彼此能夠看到對方真實的樣子,而綠茶婊們遮掩了自己,這對於那些真實坦誠的女性來說是不公的。

此外,還有一些人(無論男女)覺得這類被稱為“綠茶婊”的人根本沒有什麼錯誤,也沒必要被如此謾罵和指責,因為他們覺得情感關係本身就是一場包含著利益交換的遊戲。既然暗含著利益交換,自然就要講手段,無論“綠茶”是否是一種偽裝,都是合理的。一方想要佔據更高位的力量感,另一方想要更多資源,你情我願,各取所需。等到哪天其中一方覺得這場交易做不下去了,這場遊戲玩不下去了,自然兩個人就要散了。

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幾位同事對“綠茶婊”們感到惋惜。Ta們覺得,當這些被稱為“綠茶婊”的女性利用男權規則的時候,她們就一定程度上認可或屈從於這種邏輯了,將自己降低為男性權力下的一個“物品”。而在這樣的交易關係中,很難有真正美好的親密關係存在,所以她們在利用性別權力不平等的現狀時,她們就已經將自己的一部分真實和幸福犧牲掉了。

為什麼我們會反感“綠茶婊”?| 在標籤的背後,都有些什麼?


當“綠茶婊”消失的那一天

如果你比較細心,你會注意到,在我提到“綠茶婊”這類人的時候,我會用引號或是用“被稱為”來描述。這是因為,在我總結“綠茶婊”的相關特點時,我發現,這類人其實很難清楚地界定。

一個共情能力強的人,無論對方是男性還是女性,他/她都能做到從對方的角度進行思考;溫柔可能是一個人的真實性格,清純可愛的打扮也可能只是一個人自己喜歡的衣著風格;面對不同的人,我們也很容易展現出不同的關係自我,呈現出不一樣的態度;擁有良好的個人邊界、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是需要學習的,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

然而,很多人在使用“綠茶婊”這個詞的時候,很少去思考對方真實的情況,常常喜歡用表面的行為作為自己“鑑婊”的依據,頗有將“貼標籤”視為一項能力的錯覺。

更復雜的是,當人們開始使用“綠茶婊”這個詞的時候,人們通常已經預設了,對方身上一切符合“綠茶婊”標準的外在表現,都是她想要獲取男性利益和資源的手段:“你為什麼要嗲聲嗲氣地說話,難道不能正常一點?你為什麼要穿成這樣,還不是為了吸引男人注意?你為什麼不直接把話說清楚,還不是想一直吊著他?”諸如此類。

所以,這個被貼上這個標籤的人就身在了一個很難“自證清白”的處境之中,因為我們很難明確地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內心動機究竟是什麼,而一旦通過語言去辯駁,就可能會被指責為謊言。可以說,當人們認為某個人是“綠茶婊”時,她內心一切真實的想法和情感都被粗暴地忽視了。只有那些內心足夠強大的人才能選擇忽視,很少受到心理上的傷害,更多人只能默默承受或奮力反抗。

希望更多人在“鑑婊”的時候,也能意識到這也可能是一種貼標籤的粗暴行為。而我們更希望的是,人們在使用這一詞語的時候,能意識到詞語背後與性別權力相關的重要問題。

我好奇,“綠茶婊”這個詞消失的那一天會何時來臨。

當這個詞消失的時候,或許意味著:一個女性不再需要違背自己的主觀意願將自己的身體作為道具,不再需要在自己真實的性情上裹上一層柔弱的性格外衣,來博取男性的注意才能獲取足夠的資源。

希望在那時,她可以打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在社會上可以順利地通過自己的力量來開拓自己的人生,不必苦苦思考如何更好地攀附著誰,因為她明白自己內心深處就藏著無限的力量。

希望在那時,她可以用自己的“強”去愛與被愛,而非用自己的“弱”去愛人。


歡迎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8年度健康頭條號。

7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