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乾隆皇帝為之著迷的宿州烙饃'

"

宿州新汴河大橋南,沱河北,206公路國道西側,有一小巷,橫跨小巷的匾牌,“北關烙饃村”五個醒目的大字,便映入過往行人的眼簾,人們不得不停下腳步,向北關烙饃村小巷走來。

"

宿州新汴河大橋南,沱河北,206公路國道西側,有一小巷,橫跨小巷的匾牌,“北關烙饃村”五個醒目的大字,便映入過往行人的眼簾,人們不得不停下腳步,向北關烙饃村小巷走來。

讓乾隆皇帝為之著迷的宿州烙饃

小巷的南首是“風味烙饃”,北首是“曉曉烙饃”, 小巷兩旁,還有十幾個流動的攤位廂式三輪車,三輪車車上全是各式各樣的烙饃,有“幹烙饃”, 烙時摻和著芝麻,用微火慢慢地在鏊子上烤乾,幼童特別喜歡吃,吃時發出“噶蹦”、“噶蹦”的脆響,非常動聽,細爵起來,香氣樸鼻;有“蒸烙饃” 烙時麥面和稀,蒸時一層又一層,放在篦列上。老人特別喜歡吃,吃時軟爵細嚥。再就要一般烙饃了,這是宿州北關烙饃村的絕活,烙好烙饃放在熱烘烘的鏊子上,翻過來,吊過去,一翻一正,烙饃便熟了。現在人吃烙饃,有各式各樣的吃法,烙饃卷大蔥,烙饃卷各式各樣的菜苗,而最古老的吃法,莫過於烙饃卷鹽豆了。

"

宿州新汴河大橋南,沱河北,206公路國道西側,有一小巷,橫跨小巷的匾牌,“北關烙饃村”五個醒目的大字,便映入過往行人的眼簾,人們不得不停下腳步,向北關烙饃村小巷走來。

讓乾隆皇帝為之著迷的宿州烙饃

小巷的南首是“風味烙饃”,北首是“曉曉烙饃”, 小巷兩旁,還有十幾個流動的攤位廂式三輪車,三輪車車上全是各式各樣的烙饃,有“幹烙饃”, 烙時摻和著芝麻,用微火慢慢地在鏊子上烤乾,幼童特別喜歡吃,吃時發出“噶蹦”、“噶蹦”的脆響,非常動聽,細爵起來,香氣樸鼻;有“蒸烙饃” 烙時麥面和稀,蒸時一層又一層,放在篦列上。老人特別喜歡吃,吃時軟爵細嚥。再就要一般烙饃了,這是宿州北關烙饃村的絕活,烙好烙饃放在熱烘烘的鏊子上,翻過來,吊過去,一翻一正,烙饃便熟了。現在人吃烙饃,有各式各樣的吃法,烙饃卷大蔥,烙饃卷各式各樣的菜苗,而最古老的吃法,莫過於烙饃卷鹽豆了。

讓乾隆皇帝為之著迷的宿州烙饃

其實,烙饃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而宿州北關烙饃村,可以追溯到200年前。

宿州北關烙饃村的來歷,還有一段神奇的乾隆皇帝烙饃卷鹽豆的民間傳說呢!

"

宿州新汴河大橋南,沱河北,206公路國道西側,有一小巷,橫跨小巷的匾牌,“北關烙饃村”五個醒目的大字,便映入過往行人的眼簾,人們不得不停下腳步,向北關烙饃村小巷走來。

讓乾隆皇帝為之著迷的宿州烙饃

小巷的南首是“風味烙饃”,北首是“曉曉烙饃”, 小巷兩旁,還有十幾個流動的攤位廂式三輪車,三輪車車上全是各式各樣的烙饃,有“幹烙饃”, 烙時摻和著芝麻,用微火慢慢地在鏊子上烤乾,幼童特別喜歡吃,吃時發出“噶蹦”、“噶蹦”的脆響,非常動聽,細爵起來,香氣樸鼻;有“蒸烙饃” 烙時麥面和稀,蒸時一層又一層,放在篦列上。老人特別喜歡吃,吃時軟爵細嚥。再就要一般烙饃了,這是宿州北關烙饃村的絕活,烙好烙饃放在熱烘烘的鏊子上,翻過來,吊過去,一翻一正,烙饃便熟了。現在人吃烙饃,有各式各樣的吃法,烙饃卷大蔥,烙饃卷各式各樣的菜苗,而最古老的吃法,莫過於烙饃卷鹽豆了。

讓乾隆皇帝為之著迷的宿州烙饃

其實,烙饃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而宿州北關烙饃村,可以追溯到200年前。

宿州北關烙饃村的來歷,還有一段神奇的乾隆皇帝烙饃卷鹽豆的民間傳說呢!

讓乾隆皇帝為之著迷的宿州烙饃

傳說乾隆皇帝,第二次到江南巡防,路過宿州。一天,他微服到鄉下。光顧貪看山水風光,一直耽擱到下午,才覺肚子餓得難受。就抄小路準備回行宮用膳。到一個莊頭,實在走不動了。見路北有個籬笆院,門前歪脖子槐樹上,拴一頭銀河小驢,見了生人,呱呱的亂叫,打了兩個響鼻,放了一串臭屁!乾隆想,皇帝臉上,只要沒有貼貼,連這畜生都要欺辱,何況捱餓!後院,又兩間小翹的青堂草舍,西旁窗簷下,有倆女眷正在“烙饃”。執杖的老太婆,一張一翕,象玩花。噶答!噶答!敲擊有聲,很好聽。翻鏊子的是位小媳婦。倒有幾分容顏,那竹坯子一挺一挺的,打得鏊子叮噹叮噹,烙饃在空中飛旋,象仙女布雲。

乾隆在宮廷裡,根本沒見過烙饃的,更沒吃過烙饃。他覺得這玩藝挺新鮮,就好奇的湊到跟前瞧稀罕!她們烙的是高粱面,白包皮,老太婆只揪一星白麵,一大塊紅面,兩手一握掩,白麵把紅面,包得嚴絲合縫。直到烙好,成了白麵子、紅裡子。乾隆看到節骨眼上,不由失口“妙哉!真比皇宮裡,彩嬪的霓虹舞還好看呀!”

那兩個女人,才方知背後站個生人,喝采!“我的手藝,要比當先軒轅黃帝的夫人縲祖,差遠哩!她是中國的一個會烙饃的女人。她烙饃時,有板有眼,路數分明。分為:落地三、飛龍四,乓乒聽響一丈二!”

乾隆問:“這話咋講?”

“縲祖的擀麵杖,是件打仗,做飯兩用的兵刃。她烙饃的動作,分為十二路,在案子上旋饃攤子,是用三下,挑到擀杖上半空旋起,用四下,搭到鏊子上,連聽響在內,共計用十二下,就成了一張又團,又薄,又勻的好烙饃。那時沒有鐵鏊子,是用薄版石烤熟烙饃。縲祖又把烙饃的功夫,用到戰術上,成為有名的十二路絕招,她曾用來幫助黃帝打敗過蚩尤呢!女人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當個稱職的婦女,第一步得學會烙饃。烙饃裡大有學問,會烙的人不少,要烙好卻不易!要守住兩要,兩不準的規矩:要一馬平川(厚薄均勻),要白臉書生(不多帶面勃);不準蓋臉睜眼(和鏊子般大),不準唱空城計(掏心子)。好的烙饃,吃起來又韌又酥,不夾生,不粘牙花。饃要翻成滿天雪花小碎泡,沒有糊星,才算到家!迂到紅白事,隨手淌的面,一個人要供三盤鏊子,那成色就差遲了!”

乾隆很佩服老太太的知識。

“你嚐嚐我烙的饃咋樣?”老太婆說。

那位小媳婦,隨手挑過一張滾熱的烙饃,向乾隆甩過去,“案頭有鹽豆,捲上吃吧!”

這饃趁熱又暄和,夾著鹽豆,又香又甜。乾隆一連吃了三張,打著飽嗝,道個萬謝,走了。

乾隆回到京都,還一心想吃宿州的烙饃卷鹽豆。吩咐御膳堂備辦,招來附近的婦女烙饃,擺弄鹽豆子。

乾隆一嘗,都不是宿州府的那個滋味!一怒之下,殺了好多烙饃的人。遂傳旨,宣宿州知府,選會烙饃的女子進京面聖!會過乾隆的那倆女子,聽到消息,自告奮勇地應詔進京了。乾隆一見她倆,龍顏大悅。兩個女的才知他是個皇帝!心裡早有主意。老太婆說:“要想吃我的烙饃卷鹽豆,請聖上恩准一件事!您三天不要吃飯,保險要多好吃就又多好吃!”皇帝答應了。

三天後,皇帝餓得肚子亂叫!兩位女人烙好饃,捲上鹽豆,遞給乾隆。真是絕頂地好吃吶!當時就要加封她倆,又要償銀子。老太婆說:“俺一不要官、二不要銀子,只請萬歲記住:‘肚飢好下飯,不亂殺好人的道理’。刁民告辭了!”

以後,乾隆時常拿烙饃太婆的忠告,勉勵自己!後來成了一位較好的皇帝。據說,宿州府的烙饃、鹽豆,有一個時期還被乾隆列為貢品呢!從此出了名。現在烙饃已成為宿州的名特小吃。所以,宿州北關烙饃村,是南來北往的人們經常光顧的地方。(選編自武新坦《古代帝王與宿州》一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