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中不可不知的修身養性之道

孟子 國學 孔子 易道禪境 易道禪境 2017-08-05

作者:唐東輝

中國的酒文化博大精深:高興時要喝酒,叫“以酒助興”;憂愁時要喝酒,叫“借酒澆愁”;熱鬧時要喝酒,所謂“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寂寞時還是要喝酒,所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一言以蔽之,酒是要喝的,關鍵是如何喝?

“酒文化”中不可不知的修身養性之道

“禹惡旨酒而好善言”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孟子·離婁下》)

大禹厭惡美酒而喜愛善言。

大禹之所以厭惡美酒,《戰國策》中記載了其中緣由:從前舜的女兒儀狄擅長釀酒,酒味醇美。儀狄把酒獻給了禹,禹喝了之後覺得非常甘美,但因此就疏遠了儀狄,戒絕了美酒,並且說:“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真是一語成讖!此話不幸就在大禹的子孫身上應驗了。他的孫子太康“甘酒嗜音”,結果導致“太康失國”;夏桀更是酒池糟堤,“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最終被商湯所滅。

與厭惡美酒相對,大禹則崇拜善言。《尚書·大禹謨》記載:“禹拜昌言”。大禹聽到善言,就給人下拜。孟子也說:“禹聞善言則拜。”(《孟子·公孫丑上》)好善之心可謂赤誠。

美酒養口腹,其亂至亡國;善言養心體,其德至成聖。故大禹“惡旨酒而好善言”。

這才是好善的酒文化!

“酒文化”中不可不知的修身養性之道

“惟酒無量,不及亂”

孔子曰:“惟酒無量,不及亂。”(《論語·鄉黨》)

各人酒量不同,要根據自己的酒量來喝酒,以不至醉亂為限度。

孔子說:“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論語·子罕》)

孔子說,不為酒所困擾,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呢?這對“為酒所困”的現代人來說,真是不可思議。

“男人不喝酒,交不到好朋友。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夠;感情薄,喝不著;感情鐵,喝出血。”……由不得你不喝!由不得你不痛喝!

孔子不像大禹一樣厭惡旨酒,他認為酒還是要喝的,關鍵是要把握一個度:“惟酒無量,不及亂。”

每個人的酒量是不同的,這就不能以喝酒的絕對數量作標準,要求每個人都喝一樣多。有的人酒精過敏,滴酒不沾也是可以的;有的人酒量淺,少喝一點也是可以的;有的人酒量好,多喝一點也是可以的。但不管酒量深淺,都以不喝醉為標準。

這才是文明的酒文化!

“酒文化”中不可不知的修身養性之道

“合理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

諸葛亮在《又誡子書》中說:“夫酒之設,合理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餘倦,可以至醉,無致迷亂。”

設酒宴客,若能做到合乎禮節,表達感情;舒適身心,復歸人性;禮節盡到,客人退席,就是和諧的極致狀態。倘若主人情意未盡,客人還未疲倦,就可以繼續飲酒至醉,但不能醉到神志不清。

現代交際應酬,可謂無酒不成席:不喝酒,交不到朋友;不喝酒,談不成生意;不喝酒,盡不到情誼……正因為如此,醉酒成為酒席的常態。雖然大家都知道醉酒傷身,無奈卻都受縛於所謂的“酒桌文化”。

諸葛亮則認為,設置酒席款待賓客的最佳狀態是:“合理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喝酒只是表達情誼的一種方式,不能本末倒置,為了喝酒而喝酒,以致喝得酩酊大醉;只有合乎禮節地表達了感情,使主客身心舒適、人性復歸,終禮而退的酒席,才是和諧的酒席。

這才是高雅的酒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