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新鴻

"

陳新鴻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德寧之殿



如果問北嶽在哪兒?大家會脫口而出:“山西恆山。”可是在河北保定曲陽縣城西南側,卻有一座規模宏大、肅穆莊嚴的北嶽廟。嶽在山西而廟在河北,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中間埋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五嶽祭祀是咋回事

中國的山嶽祭祀文化由來已久、源遠流長。最早記載山嶽祭祀的是《尚書》,其中記載:“(舜)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也就是說,舜帝在十一月巡狩北方(朔),並祭祀北嶽。照這一記載推算,祭祀北嶽恆山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漢武帝時,國家正式創立五嶽祭祀制度,並於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在曲陽建北嶽祠。漢宣帝於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鄭重頒佈詔書,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天柱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古人為什麼要祭祀山嶽,並隆重地把這種祭祀上升到國家層面呢?

山嶽祭祀起源於原始巫術活動。上古時期的人類對宇宙自然的認識十分膚淺,他們推己及物,認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山川草木等萬事萬物都是有意志、有靈魂的,由此產生萬物有靈的觀念。出於對這些“神靈”的敬畏,上古人類往往以如火如湯、如醉如痴的巫術來祭祀山川、河流及部族圖騰,通過巫術溝通人神,以祈福禳災、趨利避害。國家形成以後,這種祭祀巫術活動被賦予一定的政治內涵,成為帝王們昭示君權神授、宣揚文治武功,以威服四方、教化臣民的重大政治活動。曲陽北嶽廟就是古代帝王親自或者派遣禮臣祭祀北嶽恆山的場所,享有與泰山岱廟、衡山南嶽廟等同樣的地位。


難以挽回的遺憾


那麼,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歷史上的五嶽,東嶽泰山在山東,西嶽華山在陝西,中嶽嵩山在河南,歷代相沿不變,而南嶽北嶽則均有改封的經歷。西漢時期,南嶽在安徽天柱山,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把南嶽由安徽天柱山改封為湖南衡山。但這一改封沒有產生什麼爭議,而北嶽則不然。據記載,明朝中葉以前,北嶽恆山就是指位於現在河北省阜平、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的大茂山,跟山西渾源縣的“恆山”沒什麼關係。

“曲陽”的得名源自恆山,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因縣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這裡所說的“山”即北嶽恆山,也即大茂山(神仙山),距離曲陽百餘里。成書於秦漢時期的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中說:“恆山為北嶽。”該書的註解中說,恆山在曲陽。此後歷代史書、碑刻等都明確記載,恆山在曲陽縣西北,主峰大茂山。只是後來由於行政區劃的改變,才使得大茂山不在曲陽縣境內。而如今位於山西渾源的所謂“北嶽恆山”,原名“崞山”“玄武山”“玄嶽”,在元代以前的典籍中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證明它是北嶽。


"

陳新鴻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德寧之殿



如果問北嶽在哪兒?大家會脫口而出:“山西恆山。”可是在河北保定曲陽縣城西南側,卻有一座規模宏大、肅穆莊嚴的北嶽廟。嶽在山西而廟在河北,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中間埋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五嶽祭祀是咋回事

中國的山嶽祭祀文化由來已久、源遠流長。最早記載山嶽祭祀的是《尚書》,其中記載:“(舜)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也就是說,舜帝在十一月巡狩北方(朔),並祭祀北嶽。照這一記載推算,祭祀北嶽恆山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漢武帝時,國家正式創立五嶽祭祀制度,並於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在曲陽建北嶽祠。漢宣帝於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鄭重頒佈詔書,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天柱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古人為什麼要祭祀山嶽,並隆重地把這種祭祀上升到國家層面呢?

山嶽祭祀起源於原始巫術活動。上古時期的人類對宇宙自然的認識十分膚淺,他們推己及物,認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山川草木等萬事萬物都是有意志、有靈魂的,由此產生萬物有靈的觀念。出於對這些“神靈”的敬畏,上古人類往往以如火如湯、如醉如痴的巫術來祭祀山川、河流及部族圖騰,通過巫術溝通人神,以祈福禳災、趨利避害。國家形成以後,這種祭祀巫術活動被賦予一定的政治內涵,成為帝王們昭示君權神授、宣揚文治武功,以威服四方、教化臣民的重大政治活動。曲陽北嶽廟就是古代帝王親自或者派遣禮臣祭祀北嶽恆山的場所,享有與泰山岱廟、衡山南嶽廟等同樣的地位。


難以挽回的遺憾


那麼,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歷史上的五嶽,東嶽泰山在山東,西嶽華山在陝西,中嶽嵩山在河南,歷代相沿不變,而南嶽北嶽則均有改封的經歷。西漢時期,南嶽在安徽天柱山,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把南嶽由安徽天柱山改封為湖南衡山。但這一改封沒有產生什麼爭議,而北嶽則不然。據記載,明朝中葉以前,北嶽恆山就是指位於現在河北省阜平、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的大茂山,跟山西渾源縣的“恆山”沒什麼關係。

“曲陽”的得名源自恆山,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因縣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這裡所說的“山”即北嶽恆山,也即大茂山(神仙山),距離曲陽百餘里。成書於秦漢時期的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中說:“恆山為北嶽。”該書的註解中說,恆山在曲陽。此後歷代史書、碑刻等都明確記載,恆山在曲陽縣西北,主峰大茂山。只是後來由於行政區劃的改變,才使得大茂山不在曲陽縣境內。而如今位於山西渾源的所謂“北嶽恆山”,原名“崞山”“玄武山”“玄嶽”,在元代以前的典籍中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證明它是北嶽。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古北嶽大茂山



改變自明孝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開始。這一年,兵部尚書馬文升上奏朝廷,建議改祀北嶽于山西渾源縣玄武山,他的理由是:(一)曲陽大茂山在北京的南方,不可以稱為“北嶽”,在這裡祭祀北嶽與方位不符;(二)宋朝時,雲中地區(也就是渾源縣所在的大同)為金國佔有,朝廷不得已才在曲陽祭祀北嶽恆山。這一建議遭到禮部尚書倪嶽的駁斥,他引經據典地指出,在曲陽祭祀北嶽是漢代以來的定製,而在渾源祭祀北嶽則沒有任何記載。

這一次,改祀北嶽沒有得逞,但改祀派並沒有死心,此後的一百多年間,他們屢屢發動改祀之爭。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山西大同巡撫胡來貢上奏說,從北京到曲陽祭祀北嶽交通不便,不如改祀山西渾源。這個說法遭到禮部官員沈鯉等大臣的堅決反對,改祀派又被駁回。但就在這一年,朝廷還是做出了“改封山西渾源玄武山為北嶽恆山”的決定,大茂山失去了北嶽恆山的封號。不過,這個決定只是把北嶽的主峰從河北大茂山改封到山西渾源玄武山,國家祭祀北嶽的儀式仍在曲陽北嶽廟舉行。

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七月,刑部官員粘本盛上奏朝廷,建議將祭祀北嶽的地點由曲陽改為渾源,理由同明朝的馬文升、胡來貢如出一轍,順治帝最終批准了“移祀北嶽於渾源”的奏章。至此,三千多年來在曲陽祭祀北嶽的歷史被徹底改寫了。

北嶽改祀事件引起著名學者顧炎武的注意,他先後實地勘察了曲陽和渾源,又查閱了大量史料,寫成《北嶽辨》一文,指出:在曲陽祭祀北嶽,自古而然;五嶽是西周時期以中原版圖確定的,歷朝歷代“改都不改嶽”,也就是從沒有因為京城位置的變化而改變五嶽,比如西漢、唐朝都建都長安,並沒有因為西嶽華山在長安以東而改封,再說,山西渾源玄武山也不在北京之北,而是在北京西南。但是不管怎麼說,改祀北嶽于山西渾源已經是一個歷史的無奈。曲陽北嶽廟從此日漸荒廢,古北嶽大茂山逐漸被世人遺忘了。


莊嚴肅穆的古廟

北嶽廟原名“北嶽安天元聖帝廟”,位於曲陽縣城西南隅,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公元500-512年),唐貞觀年間重修,宋初被契丹人焚燬,宋太宗淳化二年重建,此後多有修繕,廟內的主體建築德寧之殿為元代建築風格。 歷史上的北嶽廟規模宏大,在500多米長的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有登嶽橋、神門(又稱午門,今無)、牌坊(今無)、朝嶽門、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僅存遺址)、德寧之殿、後宅門(今無)、望嶽橋(今無),此外還有碑樓等附屬建築。


"

陳新鴻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德寧之殿



如果問北嶽在哪兒?大家會脫口而出:“山西恆山。”可是在河北保定曲陽縣城西南側,卻有一座規模宏大、肅穆莊嚴的北嶽廟。嶽在山西而廟在河北,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中間埋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五嶽祭祀是咋回事

中國的山嶽祭祀文化由來已久、源遠流長。最早記載山嶽祭祀的是《尚書》,其中記載:“(舜)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也就是說,舜帝在十一月巡狩北方(朔),並祭祀北嶽。照這一記載推算,祭祀北嶽恆山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漢武帝時,國家正式創立五嶽祭祀制度,並於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在曲陽建北嶽祠。漢宣帝於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鄭重頒佈詔書,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天柱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古人為什麼要祭祀山嶽,並隆重地把這種祭祀上升到國家層面呢?

山嶽祭祀起源於原始巫術活動。上古時期的人類對宇宙自然的認識十分膚淺,他們推己及物,認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山川草木等萬事萬物都是有意志、有靈魂的,由此產生萬物有靈的觀念。出於對這些“神靈”的敬畏,上古人類往往以如火如湯、如醉如痴的巫術來祭祀山川、河流及部族圖騰,通過巫術溝通人神,以祈福禳災、趨利避害。國家形成以後,這種祭祀巫術活動被賦予一定的政治內涵,成為帝王們昭示君權神授、宣揚文治武功,以威服四方、教化臣民的重大政治活動。曲陽北嶽廟就是古代帝王親自或者派遣禮臣祭祀北嶽恆山的場所,享有與泰山岱廟、衡山南嶽廟等同樣的地位。


難以挽回的遺憾


那麼,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歷史上的五嶽,東嶽泰山在山東,西嶽華山在陝西,中嶽嵩山在河南,歷代相沿不變,而南嶽北嶽則均有改封的經歷。西漢時期,南嶽在安徽天柱山,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把南嶽由安徽天柱山改封為湖南衡山。但這一改封沒有產生什麼爭議,而北嶽則不然。據記載,明朝中葉以前,北嶽恆山就是指位於現在河北省阜平、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的大茂山,跟山西渾源縣的“恆山”沒什麼關係。

“曲陽”的得名源自恆山,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因縣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這裡所說的“山”即北嶽恆山,也即大茂山(神仙山),距離曲陽百餘里。成書於秦漢時期的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中說:“恆山為北嶽。”該書的註解中說,恆山在曲陽。此後歷代史書、碑刻等都明確記載,恆山在曲陽縣西北,主峰大茂山。只是後來由於行政區劃的改變,才使得大茂山不在曲陽縣境內。而如今位於山西渾源的所謂“北嶽恆山”,原名“崞山”“玄武山”“玄嶽”,在元代以前的典籍中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證明它是北嶽。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古北嶽大茂山



改變自明孝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開始。這一年,兵部尚書馬文升上奏朝廷,建議改祀北嶽于山西渾源縣玄武山,他的理由是:(一)曲陽大茂山在北京的南方,不可以稱為“北嶽”,在這裡祭祀北嶽與方位不符;(二)宋朝時,雲中地區(也就是渾源縣所在的大同)為金國佔有,朝廷不得已才在曲陽祭祀北嶽恆山。這一建議遭到禮部尚書倪嶽的駁斥,他引經據典地指出,在曲陽祭祀北嶽是漢代以來的定製,而在渾源祭祀北嶽則沒有任何記載。

這一次,改祀北嶽沒有得逞,但改祀派並沒有死心,此後的一百多年間,他們屢屢發動改祀之爭。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山西大同巡撫胡來貢上奏說,從北京到曲陽祭祀北嶽交通不便,不如改祀山西渾源。這個說法遭到禮部官員沈鯉等大臣的堅決反對,改祀派又被駁回。但就在這一年,朝廷還是做出了“改封山西渾源玄武山為北嶽恆山”的決定,大茂山失去了北嶽恆山的封號。不過,這個決定只是把北嶽的主峰從河北大茂山改封到山西渾源玄武山,國家祭祀北嶽的儀式仍在曲陽北嶽廟舉行。

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七月,刑部官員粘本盛上奏朝廷,建議將祭祀北嶽的地點由曲陽改為渾源,理由同明朝的馬文升、胡來貢如出一轍,順治帝最終批准了“移祀北嶽於渾源”的奏章。至此,三千多年來在曲陽祭祀北嶽的歷史被徹底改寫了。

北嶽改祀事件引起著名學者顧炎武的注意,他先後實地勘察了曲陽和渾源,又查閱了大量史料,寫成《北嶽辨》一文,指出:在曲陽祭祀北嶽,自古而然;五嶽是西周時期以中原版圖確定的,歷朝歷代“改都不改嶽”,也就是從沒有因為京城位置的變化而改變五嶽,比如西漢、唐朝都建都長安,並沒有因為西嶽華山在長安以東而改封,再說,山西渾源玄武山也不在北京之北,而是在北京西南。但是不管怎麼說,改祀北嶽于山西渾源已經是一個歷史的無奈。曲陽北嶽廟從此日漸荒廢,古北嶽大茂山逐漸被世人遺忘了。


莊嚴肅穆的古廟

北嶽廟原名“北嶽安天元聖帝廟”,位於曲陽縣城西南隅,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公元500-512年),唐貞觀年間重修,宋初被契丹人焚燬,宋太宗淳化二年重建,此後多有修繕,廟內的主體建築德寧之殿為元代建築風格。 歷史上的北嶽廟規模宏大,在500多米長的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有登嶽橋、神門(又稱午門,今無)、牌坊(今無)、朝嶽門、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僅存遺址)、德寧之殿、後宅門(今無)、望嶽橋(今無),此外還有碑樓等附屬建築。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御香亭



進入大門,迎面就是御香亭。這是一座全木結構的建築,四面有券門,上部為重簷三滴水攢尖頂,高大雄偉中又流淌著精巧靈動的神韻。御香亭又稱更衣亭,是皇帝或者禮臣祭祀北嶽前的更衣之所。所謂更衣,不過是一個象徵性的禮節,以示莊重。不過在盛夏時節走進御香亭,穿堂風習習而來,倒真有一種整肅的感覺。

進入三山門,一座雄偉的大殿巍然聳立,這就是北嶽廟主體建築——德寧之殿。中國的建築不管是廟堂還是陵墓,一般都是沿著中軸線地勢越來越高敞,建築也越來越雄偉,不管是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都給人一種肅穆威嚴的感覺,讓你只能規規矩矩而不敢造次。北嶽廟也不例外,德寧之殿坐落於高敞的方形月臺上,月臺及其四周的望柱襯托得主殿越發高大宏偉。德寧之殿佔地2009.8平方米,高25米,面闊九間,進深六間,重簷九脊廡殿式,外帶回廊環繞,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元代磚木結構建築。

進入大殿,渾身一陣清涼。大殿內原有北嶽大帝塑像,不知毀於何時,現在的塑像是1992年保定美校師生重塑的七尊石膏像,規模與原有的塑像不可同日而語。大殿寬敞之極,人就渺小了,這或許正是北嶽廟建築的目的。中國的建築,即使是稍微像點樣的民居也含有道德教化的意義,是禮制的凝固,讓人起恭敬心,更何況北嶽廟這樣的本來就有教化職能的場所?


"

陳新鴻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德寧之殿



如果問北嶽在哪兒?大家會脫口而出:“山西恆山。”可是在河北保定曲陽縣城西南側,卻有一座規模宏大、肅穆莊嚴的北嶽廟。嶽在山西而廟在河北,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中間埋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五嶽祭祀是咋回事

中國的山嶽祭祀文化由來已久、源遠流長。最早記載山嶽祭祀的是《尚書》,其中記載:“(舜)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也就是說,舜帝在十一月巡狩北方(朔),並祭祀北嶽。照這一記載推算,祭祀北嶽恆山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漢武帝時,國家正式創立五嶽祭祀制度,並於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在曲陽建北嶽祠。漢宣帝於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鄭重頒佈詔書,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天柱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古人為什麼要祭祀山嶽,並隆重地把這種祭祀上升到國家層面呢?

山嶽祭祀起源於原始巫術活動。上古時期的人類對宇宙自然的認識十分膚淺,他們推己及物,認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山川草木等萬事萬物都是有意志、有靈魂的,由此產生萬物有靈的觀念。出於對這些“神靈”的敬畏,上古人類往往以如火如湯、如醉如痴的巫術來祭祀山川、河流及部族圖騰,通過巫術溝通人神,以祈福禳災、趨利避害。國家形成以後,這種祭祀巫術活動被賦予一定的政治內涵,成為帝王們昭示君權神授、宣揚文治武功,以威服四方、教化臣民的重大政治活動。曲陽北嶽廟就是古代帝王親自或者派遣禮臣祭祀北嶽恆山的場所,享有與泰山岱廟、衡山南嶽廟等同樣的地位。


難以挽回的遺憾


那麼,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歷史上的五嶽,東嶽泰山在山東,西嶽華山在陝西,中嶽嵩山在河南,歷代相沿不變,而南嶽北嶽則均有改封的經歷。西漢時期,南嶽在安徽天柱山,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把南嶽由安徽天柱山改封為湖南衡山。但這一改封沒有產生什麼爭議,而北嶽則不然。據記載,明朝中葉以前,北嶽恆山就是指位於現在河北省阜平、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的大茂山,跟山西渾源縣的“恆山”沒什麼關係。

“曲陽”的得名源自恆山,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因縣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這裡所說的“山”即北嶽恆山,也即大茂山(神仙山),距離曲陽百餘里。成書於秦漢時期的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中說:“恆山為北嶽。”該書的註解中說,恆山在曲陽。此後歷代史書、碑刻等都明確記載,恆山在曲陽縣西北,主峰大茂山。只是後來由於行政區劃的改變,才使得大茂山不在曲陽縣境內。而如今位於山西渾源的所謂“北嶽恆山”,原名“崞山”“玄武山”“玄嶽”,在元代以前的典籍中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證明它是北嶽。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古北嶽大茂山



改變自明孝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開始。這一年,兵部尚書馬文升上奏朝廷,建議改祀北嶽于山西渾源縣玄武山,他的理由是:(一)曲陽大茂山在北京的南方,不可以稱為“北嶽”,在這裡祭祀北嶽與方位不符;(二)宋朝時,雲中地區(也就是渾源縣所在的大同)為金國佔有,朝廷不得已才在曲陽祭祀北嶽恆山。這一建議遭到禮部尚書倪嶽的駁斥,他引經據典地指出,在曲陽祭祀北嶽是漢代以來的定製,而在渾源祭祀北嶽則沒有任何記載。

這一次,改祀北嶽沒有得逞,但改祀派並沒有死心,此後的一百多年間,他們屢屢發動改祀之爭。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山西大同巡撫胡來貢上奏說,從北京到曲陽祭祀北嶽交通不便,不如改祀山西渾源。這個說法遭到禮部官員沈鯉等大臣的堅決反對,改祀派又被駁回。但就在這一年,朝廷還是做出了“改封山西渾源玄武山為北嶽恆山”的決定,大茂山失去了北嶽恆山的封號。不過,這個決定只是把北嶽的主峰從河北大茂山改封到山西渾源玄武山,國家祭祀北嶽的儀式仍在曲陽北嶽廟舉行。

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七月,刑部官員粘本盛上奏朝廷,建議將祭祀北嶽的地點由曲陽改為渾源,理由同明朝的馬文升、胡來貢如出一轍,順治帝最終批准了“移祀北嶽於渾源”的奏章。至此,三千多年來在曲陽祭祀北嶽的歷史被徹底改寫了。

北嶽改祀事件引起著名學者顧炎武的注意,他先後實地勘察了曲陽和渾源,又查閱了大量史料,寫成《北嶽辨》一文,指出:在曲陽祭祀北嶽,自古而然;五嶽是西周時期以中原版圖確定的,歷朝歷代“改都不改嶽”,也就是從沒有因為京城位置的變化而改變五嶽,比如西漢、唐朝都建都長安,並沒有因為西嶽華山在長安以東而改封,再說,山西渾源玄武山也不在北京之北,而是在北京西南。但是不管怎麼說,改祀北嶽于山西渾源已經是一個歷史的無奈。曲陽北嶽廟從此日漸荒廢,古北嶽大茂山逐漸被世人遺忘了。


莊嚴肅穆的古廟

北嶽廟原名“北嶽安天元聖帝廟”,位於曲陽縣城西南隅,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公元500-512年),唐貞觀年間重修,宋初被契丹人焚燬,宋太宗淳化二年重建,此後多有修繕,廟內的主體建築德寧之殿為元代建築風格。 歷史上的北嶽廟規模宏大,在500多米長的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有登嶽橋、神門(又稱午門,今無)、牌坊(今無)、朝嶽門、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僅存遺址)、德寧之殿、後宅門(今無)、望嶽橋(今無),此外還有碑樓等附屬建築。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御香亭



進入大門,迎面就是御香亭。這是一座全木結構的建築,四面有券門,上部為重簷三滴水攢尖頂,高大雄偉中又流淌著精巧靈動的神韻。御香亭又稱更衣亭,是皇帝或者禮臣祭祀北嶽前的更衣之所。所謂更衣,不過是一個象徵性的禮節,以示莊重。不過在盛夏時節走進御香亭,穿堂風習習而來,倒真有一種整肅的感覺。

進入三山門,一座雄偉的大殿巍然聳立,這就是北嶽廟主體建築——德寧之殿。中國的建築不管是廟堂還是陵墓,一般都是沿著中軸線地勢越來越高敞,建築也越來越雄偉,不管是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都給人一種肅穆威嚴的感覺,讓你只能規規矩矩而不敢造次。北嶽廟也不例外,德寧之殿坐落於高敞的方形月臺上,月臺及其四周的望柱襯托得主殿越發高大宏偉。德寧之殿佔地2009.8平方米,高25米,面闊九間,進深六間,重簷九脊廡殿式,外帶回廊環繞,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元代磚木結構建築。

進入大殿,渾身一陣清涼。大殿內原有北嶽大帝塑像,不知毀於何時,現在的塑像是1992年保定美校師生重塑的七尊石膏像,規模與原有的塑像不可同日而語。大殿寬敞之極,人就渺小了,這或許正是北嶽廟建築的目的。中國的建築,即使是稍微像點樣的民居也含有道德教化的意義,是禮制的凝固,讓人起恭敬心,更何況北嶽廟這樣的本來就有教化職能的場所?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

陳新鴻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德寧之殿



如果問北嶽在哪兒?大家會脫口而出:“山西恆山。”可是在河北保定曲陽縣城西南側,卻有一座規模宏大、肅穆莊嚴的北嶽廟。嶽在山西而廟在河北,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中間埋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五嶽祭祀是咋回事

中國的山嶽祭祀文化由來已久、源遠流長。最早記載山嶽祭祀的是《尚書》,其中記載:“(舜)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也就是說,舜帝在十一月巡狩北方(朔),並祭祀北嶽。照這一記載推算,祭祀北嶽恆山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漢武帝時,國家正式創立五嶽祭祀制度,並於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在曲陽建北嶽祠。漢宣帝於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鄭重頒佈詔書,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天柱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古人為什麼要祭祀山嶽,並隆重地把這種祭祀上升到國家層面呢?

山嶽祭祀起源於原始巫術活動。上古時期的人類對宇宙自然的認識十分膚淺,他們推己及物,認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山川草木等萬事萬物都是有意志、有靈魂的,由此產生萬物有靈的觀念。出於對這些“神靈”的敬畏,上古人類往往以如火如湯、如醉如痴的巫術來祭祀山川、河流及部族圖騰,通過巫術溝通人神,以祈福禳災、趨利避害。國家形成以後,這種祭祀巫術活動被賦予一定的政治內涵,成為帝王們昭示君權神授、宣揚文治武功,以威服四方、教化臣民的重大政治活動。曲陽北嶽廟就是古代帝王親自或者派遣禮臣祭祀北嶽恆山的場所,享有與泰山岱廟、衡山南嶽廟等同樣的地位。


難以挽回的遺憾


那麼,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歷史上的五嶽,東嶽泰山在山東,西嶽華山在陝西,中嶽嵩山在河南,歷代相沿不變,而南嶽北嶽則均有改封的經歷。西漢時期,南嶽在安徽天柱山,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把南嶽由安徽天柱山改封為湖南衡山。但這一改封沒有產生什麼爭議,而北嶽則不然。據記載,明朝中葉以前,北嶽恆山就是指位於現在河北省阜平、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的大茂山,跟山西渾源縣的“恆山”沒什麼關係。

“曲陽”的得名源自恆山,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因縣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這裡所說的“山”即北嶽恆山,也即大茂山(神仙山),距離曲陽百餘里。成書於秦漢時期的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中說:“恆山為北嶽。”該書的註解中說,恆山在曲陽。此後歷代史書、碑刻等都明確記載,恆山在曲陽縣西北,主峰大茂山。只是後來由於行政區劃的改變,才使得大茂山不在曲陽縣境內。而如今位於山西渾源的所謂“北嶽恆山”,原名“崞山”“玄武山”“玄嶽”,在元代以前的典籍中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證明它是北嶽。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古北嶽大茂山



改變自明孝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開始。這一年,兵部尚書馬文升上奏朝廷,建議改祀北嶽于山西渾源縣玄武山,他的理由是:(一)曲陽大茂山在北京的南方,不可以稱為“北嶽”,在這裡祭祀北嶽與方位不符;(二)宋朝時,雲中地區(也就是渾源縣所在的大同)為金國佔有,朝廷不得已才在曲陽祭祀北嶽恆山。這一建議遭到禮部尚書倪嶽的駁斥,他引經據典地指出,在曲陽祭祀北嶽是漢代以來的定製,而在渾源祭祀北嶽則沒有任何記載。

這一次,改祀北嶽沒有得逞,但改祀派並沒有死心,此後的一百多年間,他們屢屢發動改祀之爭。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山西大同巡撫胡來貢上奏說,從北京到曲陽祭祀北嶽交通不便,不如改祀山西渾源。這個說法遭到禮部官員沈鯉等大臣的堅決反對,改祀派又被駁回。但就在這一年,朝廷還是做出了“改封山西渾源玄武山為北嶽恆山”的決定,大茂山失去了北嶽恆山的封號。不過,這個決定只是把北嶽的主峰從河北大茂山改封到山西渾源玄武山,國家祭祀北嶽的儀式仍在曲陽北嶽廟舉行。

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七月,刑部官員粘本盛上奏朝廷,建議將祭祀北嶽的地點由曲陽改為渾源,理由同明朝的馬文升、胡來貢如出一轍,順治帝最終批准了“移祀北嶽於渾源”的奏章。至此,三千多年來在曲陽祭祀北嶽的歷史被徹底改寫了。

北嶽改祀事件引起著名學者顧炎武的注意,他先後實地勘察了曲陽和渾源,又查閱了大量史料,寫成《北嶽辨》一文,指出:在曲陽祭祀北嶽,自古而然;五嶽是西周時期以中原版圖確定的,歷朝歷代“改都不改嶽”,也就是從沒有因為京城位置的變化而改變五嶽,比如西漢、唐朝都建都長安,並沒有因為西嶽華山在長安以東而改封,再說,山西渾源玄武山也不在北京之北,而是在北京西南。但是不管怎麼說,改祀北嶽于山西渾源已經是一個歷史的無奈。曲陽北嶽廟從此日漸荒廢,古北嶽大茂山逐漸被世人遺忘了。


莊嚴肅穆的古廟

北嶽廟原名“北嶽安天元聖帝廟”,位於曲陽縣城西南隅,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公元500-512年),唐貞觀年間重修,宋初被契丹人焚燬,宋太宗淳化二年重建,此後多有修繕,廟內的主體建築德寧之殿為元代建築風格。 歷史上的北嶽廟規模宏大,在500多米長的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有登嶽橋、神門(又稱午門,今無)、牌坊(今無)、朝嶽門、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僅存遺址)、德寧之殿、後宅門(今無)、望嶽橋(今無),此外還有碑樓等附屬建築。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御香亭



進入大門,迎面就是御香亭。這是一座全木結構的建築,四面有券門,上部為重簷三滴水攢尖頂,高大雄偉中又流淌著精巧靈動的神韻。御香亭又稱更衣亭,是皇帝或者禮臣祭祀北嶽前的更衣之所。所謂更衣,不過是一個象徵性的禮節,以示莊重。不過在盛夏時節走進御香亭,穿堂風習習而來,倒真有一種整肅的感覺。

進入三山門,一座雄偉的大殿巍然聳立,這就是北嶽廟主體建築——德寧之殿。中國的建築不管是廟堂還是陵墓,一般都是沿著中軸線地勢越來越高敞,建築也越來越雄偉,不管是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都給人一種肅穆威嚴的感覺,讓你只能規規矩矩而不敢造次。北嶽廟也不例外,德寧之殿坐落於高敞的方形月臺上,月臺及其四周的望柱襯托得主殿越發高大宏偉。德寧之殿佔地2009.8平方米,高25米,面闊九間,進深六間,重簷九脊廡殿式,外帶回廊環繞,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元代磚木結構建築。

進入大殿,渾身一陣清涼。大殿內原有北嶽大帝塑像,不知毀於何時,現在的塑像是1992年保定美校師生重塑的七尊石膏像,規模與原有的塑像不可同日而語。大殿寬敞之極,人就渺小了,這或許正是北嶽廟建築的目的。中國的建築,即使是稍微像點樣的民居也含有道德教化的意義,是禮制的凝固,讓人起恭敬心,更何況北嶽廟這樣的本來就有教化職能的場所?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德寧之殿東西兩壁的巨幅壁畫,據說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唯一存世的作品,各高8米、長27米。其中,東壁畫為“雲行雨施”,畫的是眾天神行雲布雨、普降甘霖的場面;西壁畫為“萬國咸寧”,畫的是眾神完成為民降福的任務後得勝回宮的熱烈場面。兩幅壁畫場面壯闊,色彩鮮豔,線條流暢,飄飄欲舉,真不愧“吳帶當風”的畫聖手筆。

全幅壁畫的精華是西壁畫上的飛天神。飛天神肌肉粗健,面目猙獰,手持長戟,騰雲駕霧,渾身充滿了力量感。他就是聞名遐邇的“曲陽鬼”,獰歷的外表下是一副犧牲自己、救助他人的俠義心腸。相傳,在南方一條客船上,坐了一個黑大漢,自稱是保定府曲陽人,船行江中,突遇惡浪滔天,眼看著就要傾覆了,他奮不顧身跳入江中,不一會風平浪靜,船客們轉危為安,他卻不見了。後來,船客們跋山涉水找到曲陽,在北嶽廟壁畫上看到的飛天神與救命恩人一模一樣,恍然大悟:“救命恩人原來就是曲陽鬼。”如果說,行雲布雨的眾天神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恩賜之感,“曲陽鬼”則更接近於人類的情感和良善。


"

陳新鴻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德寧之殿



如果問北嶽在哪兒?大家會脫口而出:“山西恆山。”可是在河北保定曲陽縣城西南側,卻有一座規模宏大、肅穆莊嚴的北嶽廟。嶽在山西而廟在河北,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中間埋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五嶽祭祀是咋回事

中國的山嶽祭祀文化由來已久、源遠流長。最早記載山嶽祭祀的是《尚書》,其中記載:“(舜)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也就是說,舜帝在十一月巡狩北方(朔),並祭祀北嶽。照這一記載推算,祭祀北嶽恆山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漢武帝時,國家正式創立五嶽祭祀制度,並於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在曲陽建北嶽祠。漢宣帝於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鄭重頒佈詔書,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天柱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古人為什麼要祭祀山嶽,並隆重地把這種祭祀上升到國家層面呢?

山嶽祭祀起源於原始巫術活動。上古時期的人類對宇宙自然的認識十分膚淺,他們推己及物,認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山川草木等萬事萬物都是有意志、有靈魂的,由此產生萬物有靈的觀念。出於對這些“神靈”的敬畏,上古人類往往以如火如湯、如醉如痴的巫術來祭祀山川、河流及部族圖騰,通過巫術溝通人神,以祈福禳災、趨利避害。國家形成以後,這種祭祀巫術活動被賦予一定的政治內涵,成為帝王們昭示君權神授、宣揚文治武功,以威服四方、教化臣民的重大政治活動。曲陽北嶽廟就是古代帝王親自或者派遣禮臣祭祀北嶽恆山的場所,享有與泰山岱廟、衡山南嶽廟等同樣的地位。


難以挽回的遺憾


那麼,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歷史上的五嶽,東嶽泰山在山東,西嶽華山在陝西,中嶽嵩山在河南,歷代相沿不變,而南嶽北嶽則均有改封的經歷。西漢時期,南嶽在安徽天柱山,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把南嶽由安徽天柱山改封為湖南衡山。但這一改封沒有產生什麼爭議,而北嶽則不然。據記載,明朝中葉以前,北嶽恆山就是指位於現在河北省阜平、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的大茂山,跟山西渾源縣的“恆山”沒什麼關係。

“曲陽”的得名源自恆山,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因縣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這裡所說的“山”即北嶽恆山,也即大茂山(神仙山),距離曲陽百餘里。成書於秦漢時期的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中說:“恆山為北嶽。”該書的註解中說,恆山在曲陽。此後歷代史書、碑刻等都明確記載,恆山在曲陽縣西北,主峰大茂山。只是後來由於行政區劃的改變,才使得大茂山不在曲陽縣境內。而如今位於山西渾源的所謂“北嶽恆山”,原名“崞山”“玄武山”“玄嶽”,在元代以前的典籍中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證明它是北嶽。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古北嶽大茂山



改變自明孝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開始。這一年,兵部尚書馬文升上奏朝廷,建議改祀北嶽于山西渾源縣玄武山,他的理由是:(一)曲陽大茂山在北京的南方,不可以稱為“北嶽”,在這裡祭祀北嶽與方位不符;(二)宋朝時,雲中地區(也就是渾源縣所在的大同)為金國佔有,朝廷不得已才在曲陽祭祀北嶽恆山。這一建議遭到禮部尚書倪嶽的駁斥,他引經據典地指出,在曲陽祭祀北嶽是漢代以來的定製,而在渾源祭祀北嶽則沒有任何記載。

這一次,改祀北嶽沒有得逞,但改祀派並沒有死心,此後的一百多年間,他們屢屢發動改祀之爭。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山西大同巡撫胡來貢上奏說,從北京到曲陽祭祀北嶽交通不便,不如改祀山西渾源。這個說法遭到禮部官員沈鯉等大臣的堅決反對,改祀派又被駁回。但就在這一年,朝廷還是做出了“改封山西渾源玄武山為北嶽恆山”的決定,大茂山失去了北嶽恆山的封號。不過,這個決定只是把北嶽的主峰從河北大茂山改封到山西渾源玄武山,國家祭祀北嶽的儀式仍在曲陽北嶽廟舉行。

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七月,刑部官員粘本盛上奏朝廷,建議將祭祀北嶽的地點由曲陽改為渾源,理由同明朝的馬文升、胡來貢如出一轍,順治帝最終批准了“移祀北嶽於渾源”的奏章。至此,三千多年來在曲陽祭祀北嶽的歷史被徹底改寫了。

北嶽改祀事件引起著名學者顧炎武的注意,他先後實地勘察了曲陽和渾源,又查閱了大量史料,寫成《北嶽辨》一文,指出:在曲陽祭祀北嶽,自古而然;五嶽是西周時期以中原版圖確定的,歷朝歷代“改都不改嶽”,也就是從沒有因為京城位置的變化而改變五嶽,比如西漢、唐朝都建都長安,並沒有因為西嶽華山在長安以東而改封,再說,山西渾源玄武山也不在北京之北,而是在北京西南。但是不管怎麼說,改祀北嶽于山西渾源已經是一個歷史的無奈。曲陽北嶽廟從此日漸荒廢,古北嶽大茂山逐漸被世人遺忘了。


莊嚴肅穆的古廟

北嶽廟原名“北嶽安天元聖帝廟”,位於曲陽縣城西南隅,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公元500-512年),唐貞觀年間重修,宋初被契丹人焚燬,宋太宗淳化二年重建,此後多有修繕,廟內的主體建築德寧之殿為元代建築風格。 歷史上的北嶽廟規模宏大,在500多米長的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有登嶽橋、神門(又稱午門,今無)、牌坊(今無)、朝嶽門、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僅存遺址)、德寧之殿、後宅門(今無)、望嶽橋(今無),此外還有碑樓等附屬建築。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御香亭



進入大門,迎面就是御香亭。這是一座全木結構的建築,四面有券門,上部為重簷三滴水攢尖頂,高大雄偉中又流淌著精巧靈動的神韻。御香亭又稱更衣亭,是皇帝或者禮臣祭祀北嶽前的更衣之所。所謂更衣,不過是一個象徵性的禮節,以示莊重。不過在盛夏時節走進御香亭,穿堂風習習而來,倒真有一種整肅的感覺。

進入三山門,一座雄偉的大殿巍然聳立,這就是北嶽廟主體建築——德寧之殿。中國的建築不管是廟堂還是陵墓,一般都是沿著中軸線地勢越來越高敞,建築也越來越雄偉,不管是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都給人一種肅穆威嚴的感覺,讓你只能規規矩矩而不敢造次。北嶽廟也不例外,德寧之殿坐落於高敞的方形月臺上,月臺及其四周的望柱襯托得主殿越發高大宏偉。德寧之殿佔地2009.8平方米,高25米,面闊九間,進深六間,重簷九脊廡殿式,外帶回廊環繞,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元代磚木結構建築。

進入大殿,渾身一陣清涼。大殿內原有北嶽大帝塑像,不知毀於何時,現在的塑像是1992年保定美校師生重塑的七尊石膏像,規模與原有的塑像不可同日而語。大殿寬敞之極,人就渺小了,這或許正是北嶽廟建築的目的。中國的建築,即使是稍微像點樣的民居也含有道德教化的意義,是禮制的凝固,讓人起恭敬心,更何況北嶽廟這樣的本來就有教化職能的場所?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德寧之殿東西兩壁的巨幅壁畫,據說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唯一存世的作品,各高8米、長27米。其中,東壁畫為“雲行雨施”,畫的是眾天神行雲布雨、普降甘霖的場面;西壁畫為“萬國咸寧”,畫的是眾神完成為民降福的任務後得勝回宮的熱烈場面。兩幅壁畫場面壯闊,色彩鮮豔,線條流暢,飄飄欲舉,真不愧“吳帶當風”的畫聖手筆。

全幅壁畫的精華是西壁畫上的飛天神。飛天神肌肉粗健,面目猙獰,手持長戟,騰雲駕霧,渾身充滿了力量感。他就是聞名遐邇的“曲陽鬼”,獰歷的外表下是一副犧牲自己、救助他人的俠義心腸。相傳,在南方一條客船上,坐了一個黑大漢,自稱是保定府曲陽人,船行江中,突遇惡浪滔天,眼看著就要傾覆了,他奮不顧身跳入江中,不一會風平浪靜,船客們轉危為安,他卻不見了。後來,船客們跋山涉水找到曲陽,在北嶽廟壁畫上看到的飛天神與救命恩人一模一樣,恍然大悟:“救命恩人原來就是曲陽鬼。”如果說,行雲布雨的眾天神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恩賜之感,“曲陽鬼”則更接近於人類的情感和良善。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曲陽鬼



我站在壁畫前,想象著吳道子的畫筆在偌大的牆壁上揮灑著、飛舞著,線條一會兒飛散了,一會兒又相聚;一會兒稚拙凝重,一會兒又運筆成風,真恨不得自己也是一個美術愛好者,在心儀的畫聖面前發出一聲自愧不如的嘆息。往事越千年,壁畫的顏色、線條已經斑駁、模糊,但歷史的滄桑畫筆依舊濡染著一股暗香悠悠襲來,讓我們回味無窮。

千百年後的相逢


走進北嶽廟,就等於走進一個雕刻、書法博物館,讓人目不暇接。北嶽廟現存有200多通碑、碣、經幢,橫跨從南北朝到民國1500多年,內容大多是歷代祭祀北嶽的祭文、重修北嶽廟記及文人墨客的詩賦,真、草、隸、篆諸字體琳琅滿目。曲陽是雕刻之鄉,北嶽廟保存古雕刻100多件,有人物、動物、佛像、經幢等。

德寧之殿月臺望柱上的石獅子,數量雖不能與盧溝橋上的獅子相比,但造型、表情之豐富則在伯仲之間,或憨態可掬,或猙獰威猛,或舔犢情深,或淡靜恬然,無一不流露出一股率真、淳樸的氣息,雖經千百年風雨剝蝕,猶使人禁不住撫之莞爾,心裡產生一種久違了的明淨、澄澈的感覺,這正是藝術恆久的魅力。院子裡有一座“背光佛像”,線條之清晰流暢、造型之溫潤沉靜簡直無與倫比,儘管佛頭已不知去向,但還是使人忍不住想對他傾訴些什麼。佛像的作者可能只是一個無名的匠人,漫漶的歷史記不住他的名字,但他心中的情感是多麼單純而美好,對造型藝術的把握是多麼準確啊!


"

陳新鴻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德寧之殿



如果問北嶽在哪兒?大家會脫口而出:“山西恆山。”可是在河北保定曲陽縣城西南側,卻有一座規模宏大、肅穆莊嚴的北嶽廟。嶽在山西而廟在河北,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中間埋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五嶽祭祀是咋回事

中國的山嶽祭祀文化由來已久、源遠流長。最早記載山嶽祭祀的是《尚書》,其中記載:“(舜)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也就是說,舜帝在十一月巡狩北方(朔),並祭祀北嶽。照這一記載推算,祭祀北嶽恆山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漢武帝時,國家正式創立五嶽祭祀制度,並於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在曲陽建北嶽祠。漢宣帝於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鄭重頒佈詔書,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天柱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古人為什麼要祭祀山嶽,並隆重地把這種祭祀上升到國家層面呢?

山嶽祭祀起源於原始巫術活動。上古時期的人類對宇宙自然的認識十分膚淺,他們推己及物,認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山川草木等萬事萬物都是有意志、有靈魂的,由此產生萬物有靈的觀念。出於對這些“神靈”的敬畏,上古人類往往以如火如湯、如醉如痴的巫術來祭祀山川、河流及部族圖騰,通過巫術溝通人神,以祈福禳災、趨利避害。國家形成以後,這種祭祀巫術活動被賦予一定的政治內涵,成為帝王們昭示君權神授、宣揚文治武功,以威服四方、教化臣民的重大政治活動。曲陽北嶽廟就是古代帝王親自或者派遣禮臣祭祀北嶽恆山的場所,享有與泰山岱廟、衡山南嶽廟等同樣的地位。


難以挽回的遺憾


那麼,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歷史上的五嶽,東嶽泰山在山東,西嶽華山在陝西,中嶽嵩山在河南,歷代相沿不變,而南嶽北嶽則均有改封的經歷。西漢時期,南嶽在安徽天柱山,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把南嶽由安徽天柱山改封為湖南衡山。但這一改封沒有產生什麼爭議,而北嶽則不然。據記載,明朝中葉以前,北嶽恆山就是指位於現在河北省阜平、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的大茂山,跟山西渾源縣的“恆山”沒什麼關係。

“曲陽”的得名源自恆山,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因縣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這裡所說的“山”即北嶽恆山,也即大茂山(神仙山),距離曲陽百餘里。成書於秦漢時期的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中說:“恆山為北嶽。”該書的註解中說,恆山在曲陽。此後歷代史書、碑刻等都明確記載,恆山在曲陽縣西北,主峰大茂山。只是後來由於行政區劃的改變,才使得大茂山不在曲陽縣境內。而如今位於山西渾源的所謂“北嶽恆山”,原名“崞山”“玄武山”“玄嶽”,在元代以前的典籍中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證明它是北嶽。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古北嶽大茂山



改變自明孝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開始。這一年,兵部尚書馬文升上奏朝廷,建議改祀北嶽于山西渾源縣玄武山,他的理由是:(一)曲陽大茂山在北京的南方,不可以稱為“北嶽”,在這裡祭祀北嶽與方位不符;(二)宋朝時,雲中地區(也就是渾源縣所在的大同)為金國佔有,朝廷不得已才在曲陽祭祀北嶽恆山。這一建議遭到禮部尚書倪嶽的駁斥,他引經據典地指出,在曲陽祭祀北嶽是漢代以來的定製,而在渾源祭祀北嶽則沒有任何記載。

這一次,改祀北嶽沒有得逞,但改祀派並沒有死心,此後的一百多年間,他們屢屢發動改祀之爭。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山西大同巡撫胡來貢上奏說,從北京到曲陽祭祀北嶽交通不便,不如改祀山西渾源。這個說法遭到禮部官員沈鯉等大臣的堅決反對,改祀派又被駁回。但就在這一年,朝廷還是做出了“改封山西渾源玄武山為北嶽恆山”的決定,大茂山失去了北嶽恆山的封號。不過,這個決定只是把北嶽的主峰從河北大茂山改封到山西渾源玄武山,國家祭祀北嶽的儀式仍在曲陽北嶽廟舉行。

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七月,刑部官員粘本盛上奏朝廷,建議將祭祀北嶽的地點由曲陽改為渾源,理由同明朝的馬文升、胡來貢如出一轍,順治帝最終批准了“移祀北嶽於渾源”的奏章。至此,三千多年來在曲陽祭祀北嶽的歷史被徹底改寫了。

北嶽改祀事件引起著名學者顧炎武的注意,他先後實地勘察了曲陽和渾源,又查閱了大量史料,寫成《北嶽辨》一文,指出:在曲陽祭祀北嶽,自古而然;五嶽是西周時期以中原版圖確定的,歷朝歷代“改都不改嶽”,也就是從沒有因為京城位置的變化而改變五嶽,比如西漢、唐朝都建都長安,並沒有因為西嶽華山在長安以東而改封,再說,山西渾源玄武山也不在北京之北,而是在北京西南。但是不管怎麼說,改祀北嶽于山西渾源已經是一個歷史的無奈。曲陽北嶽廟從此日漸荒廢,古北嶽大茂山逐漸被世人遺忘了。


莊嚴肅穆的古廟

北嶽廟原名“北嶽安天元聖帝廟”,位於曲陽縣城西南隅,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公元500-512年),唐貞觀年間重修,宋初被契丹人焚燬,宋太宗淳化二年重建,此後多有修繕,廟內的主體建築德寧之殿為元代建築風格。 歷史上的北嶽廟規模宏大,在500多米長的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有登嶽橋、神門(又稱午門,今無)、牌坊(今無)、朝嶽門、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僅存遺址)、德寧之殿、後宅門(今無)、望嶽橋(今無),此外還有碑樓等附屬建築。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御香亭



進入大門,迎面就是御香亭。這是一座全木結構的建築,四面有券門,上部為重簷三滴水攢尖頂,高大雄偉中又流淌著精巧靈動的神韻。御香亭又稱更衣亭,是皇帝或者禮臣祭祀北嶽前的更衣之所。所謂更衣,不過是一個象徵性的禮節,以示莊重。不過在盛夏時節走進御香亭,穿堂風習習而來,倒真有一種整肅的感覺。

進入三山門,一座雄偉的大殿巍然聳立,這就是北嶽廟主體建築——德寧之殿。中國的建築不管是廟堂還是陵墓,一般都是沿著中軸線地勢越來越高敞,建築也越來越雄偉,不管是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都給人一種肅穆威嚴的感覺,讓你只能規規矩矩而不敢造次。北嶽廟也不例外,德寧之殿坐落於高敞的方形月臺上,月臺及其四周的望柱襯托得主殿越發高大宏偉。德寧之殿佔地2009.8平方米,高25米,面闊九間,進深六間,重簷九脊廡殿式,外帶回廊環繞,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元代磚木結構建築。

進入大殿,渾身一陣清涼。大殿內原有北嶽大帝塑像,不知毀於何時,現在的塑像是1992年保定美校師生重塑的七尊石膏像,規模與原有的塑像不可同日而語。大殿寬敞之極,人就渺小了,這或許正是北嶽廟建築的目的。中國的建築,即使是稍微像點樣的民居也含有道德教化的意義,是禮制的凝固,讓人起恭敬心,更何況北嶽廟這樣的本來就有教化職能的場所?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德寧之殿東西兩壁的巨幅壁畫,據說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唯一存世的作品,各高8米、長27米。其中,東壁畫為“雲行雨施”,畫的是眾天神行雲布雨、普降甘霖的場面;西壁畫為“萬國咸寧”,畫的是眾神完成為民降福的任務後得勝回宮的熱烈場面。兩幅壁畫場面壯闊,色彩鮮豔,線條流暢,飄飄欲舉,真不愧“吳帶當風”的畫聖手筆。

全幅壁畫的精華是西壁畫上的飛天神。飛天神肌肉粗健,面目猙獰,手持長戟,騰雲駕霧,渾身充滿了力量感。他就是聞名遐邇的“曲陽鬼”,獰歷的外表下是一副犧牲自己、救助他人的俠義心腸。相傳,在南方一條客船上,坐了一個黑大漢,自稱是保定府曲陽人,船行江中,突遇惡浪滔天,眼看著就要傾覆了,他奮不顧身跳入江中,不一會風平浪靜,船客們轉危為安,他卻不見了。後來,船客們跋山涉水找到曲陽,在北嶽廟壁畫上看到的飛天神與救命恩人一模一樣,恍然大悟:“救命恩人原來就是曲陽鬼。”如果說,行雲布雨的眾天神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恩賜之感,“曲陽鬼”則更接近於人類的情感和良善。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曲陽鬼



我站在壁畫前,想象著吳道子的畫筆在偌大的牆壁上揮灑著、飛舞著,線條一會兒飛散了,一會兒又相聚;一會兒稚拙凝重,一會兒又運筆成風,真恨不得自己也是一個美術愛好者,在心儀的畫聖面前發出一聲自愧不如的嘆息。往事越千年,壁畫的顏色、線條已經斑駁、模糊,但歷史的滄桑畫筆依舊濡染著一股暗香悠悠襲來,讓我們回味無窮。

千百年後的相逢


走進北嶽廟,就等於走進一個雕刻、書法博物館,讓人目不暇接。北嶽廟現存有200多通碑、碣、經幢,橫跨從南北朝到民國1500多年,內容大多是歷代祭祀北嶽的祭文、重修北嶽廟記及文人墨客的詩賦,真、草、隸、篆諸字體琳琅滿目。曲陽是雕刻之鄉,北嶽廟保存古雕刻100多件,有人物、動物、佛像、經幢等。

德寧之殿月臺望柱上的石獅子,數量雖不能與盧溝橋上的獅子相比,但造型、表情之豐富則在伯仲之間,或憨態可掬,或猙獰威猛,或舔犢情深,或淡靜恬然,無一不流露出一股率真、淳樸的氣息,雖經千百年風雨剝蝕,猶使人禁不住撫之莞爾,心裡產生一種久違了的明淨、澄澈的感覺,這正是藝術恆久的魅力。院子裡有一座“背光佛像”,線條之清晰流暢、造型之溫潤沉靜簡直無與倫比,儘管佛頭已不知去向,但還是使人忍不住想對他傾訴些什麼。佛像的作者可能只是一個無名的匠人,漫漶的歷史記不住他的名字,但他心中的情感是多麼單純而美好,對造型藝術的把握是多麼準確啊!


為什麼北嶽廟在河北而北嶽恆山卻在山西呢?



我們古代的建築、造像藝術之所以能傳至千百年,是因為古人把自己的心力、情感都傾注到一磚一瓦、一刀一斧上了。他們在設計施工的時候,心裡想得一定十分遠、十分大,所以手下的白石才有了永恆的生命氣息。時光如流水,匠人們離去了,但他們的作品卻靜靜地在時間裡等待著,等待著千百年後的一次偶然相逢。

回首北嶽廟,回首數千年的歷史,五嶽祭祀肯定是封建帝王們費盡心機的政治操盤,但它的起源卻是原始洪荒時代的人們對大地山川的敬畏。因為心存敬畏,所以有所節制、有所收斂,不敢為所欲為。現在的人呢?我們對自然還有所敬畏嗎?心底的欲求還有所節制嗎?這是一個不能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